資源簡介 課題:《點到直線的距離》一、內容與內容解析本節內容是“直線的方程 ”的最后一個內容,它是在研究了直線的方程和兩直線 的位置關系的基礎上,探索如何用坐標和方程來定量研究距離問題,既是對前面知識 體系的完善,又為后面研究直線與圓、圓與圓的位置關系奠定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 作用。同時,教材通過讓學生經歷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的探究與應用過程,進一步體 會解析幾何的本質: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問題。二、 目標和目標解析1、探索并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會求點到直線的距離。2、經歷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的探究與應用過程,體驗用數形結合、轉化、函數 等數學思想來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形成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問題的能力;通過不同 形式的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提高抽象概括,分析總結, 數學表達等基本數學思維能力。3、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活動過程,形成學生的體驗性認識,體會成 功的愉悅,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形成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和 合作交流的科學態度。重難點:探索并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會求點到直線的距離。三、教學過程分析(一)情境設置,導入新課:前面幾節課,我們一起研究學習了兩直線的平行或垂直的條件,兩直線的交點問 題,兩點間的距離公式。逐步熟悉了利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的思想方法.這一節, 我們將研究怎樣由點的坐標和直線的方程直接求點P到直線l 的距離。用 POWERPOINT 打出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兩直線,進行移動,使學生回顧兩直線的 位置關系,且在直線上取兩點,讓學生指出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復習前面所學。要求 學生思考一個點到一條直線的距離如何計算?能否用兩點間距離公式進行推導?(二)講解新課:1.提出問題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如果已知某點 P的坐標為(x0, y0 ) ,直線l : Ax + By + C = 0當A = 0 或B = 0 時,怎樣用點的坐標和直線的方程直接求點P到直線l 的距離呢 當A ≠ 0 且B ≠ 0 時呢?學生可自由討論。2.數行結合,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學生已有了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概念,即點P到直線l 的距離d是點P到直線l 的垂 線段的長,當A = 0 或B = 0 時,問題容易解決。這里重點討論一般直線定義法:根據定義,點 P 到直線 l 的距離是點P 到直線 l 的垂線段的長,如圖 1,設點P 到直線l 的垂線為l ' ,垂足為 Q,由l 丄 l ' 可知 l ' 的斜率為 l ' 的方程:y — y0 = 與 l 聯立方程組解得交點B 2 x0 — ABy0 — AC 2 A2 y0 — ABx0 — BC 2:| PQ |= | Ax0 + By0 + C |A2 + B2(y)P l Q l 'x圖1函數法:點 P 到直線 l 上任意一點的距離的最小值就是點P 到直線 l 的距離。在l 上取 任意點 Q(x, y)用兩點的距離公式有| PQ |2 = (x — x0 ) 2 + (y — y0 ) 2為了利用條件 Ax + By + C = 0 上式變形一下,配湊系數處理得: (A2 + B 2 )[(x — x0 ) 2 + (y — y0 ) 2 ]= A2 (x — x0 ) 2 + B2 (y — y0 ) 2 + A2 (y — y0 ) 2 + B2 (x — x0 ) 2 = [A(x — x0 ) + B(y — y0 )]2 + [A(y — y0 ) — B(x — x0 )]2≥ [A(x — x0 ) + B(y — y0 )]2 = (Ax0 + By0 + C)2 (: Ax + By + C = 0)當且僅當 A(y — y0 ) — B(x — x0 ) = 0 時取等號,所以最小值就是轉化法:設直線 l 的傾斜角為 α,過點 P 作 PM∥y 軸交 l 于 M (x1, y1 )顯然x1 = x0 所以y1 = -易得∠MPQ= α (圖 2)或∠MPQ= 180O —α (圖 3)在兩種情況下都有 tan2 上MPQ = tan α =(y) (P)l QMx圖2(ly) (P)Q Mx圖3三角形法:過點 P 作 PM∥y 軸,交 于 M,過點 P 作 PN∥x 軸,交 l 于 N(圖 4)由解法三知同理得在 Rt△MPN 中,PQ 是斜邊上的高(y)PQMl圖 4Nx這四種推導過程都比較繁瑣,但同時也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及意志品質等方面得到了 提高。綜上:點P(x0, y0 ) 到直線l : Ax + By + C = 0 的距離為(三)典例導航例 1 求點 P=(-1,2)到直線 3x=2 的距離。解:例 2 已知點 A(1,3),B(3,1),C(-1,0),求三角形 ABC 的面積。解:設 AB 邊上的高為 h,則 S △ABC = AB● hAB 邊上的高 h 就是點C 到 AB 的距離。 AB 邊所在直線方程為即 x+y-4=0。點 C 到 X+Y-4=0 的距離為 h ,h= 因此,S △ABC =通過這兩道簡單的例題,使學生能夠進一步對點到直線的距離理解應用,能逐步 體會用代數運算解決幾何問題的優越性。(四)拓展延伸應用推導兩平行線間的距離公式已知兩條平行線直線l1 和l2 的一般式方程為l1 :Ax + By + C1 = 0 ,l2 :Ax + By + C2 = 0 ,則l1 與l2 的距離為證明:設P0 (x0, y0 ) 是直線Ax + By + C2 = 0 上任一點,則點 P0 到直線Ax + By + C1 = 0 的(新疆王新敞學案)距離為 又 Ax0 + By0 + C2 = 0 即Ax0 + By0 = —C2 , ∴d= ·練習:求兩平行線l1 :2x + 3y — 8 = 0 ,l2 :2x + 3y — 10 = 0 的距離.解法一:在直線l1 上取一點 P( 4 , 0),因為l1 ∥ l2 ,所以點 P到l2 的距離等于l1 與l2的距離.于是d =解法二:l1 ∥l2 又C1 = -8, C2 = -10 .由兩平行線間的距離公式得(五) 目標檢測:已知一直線被兩平行線 3x+4y-7=0 與 3x+4y+8=0 所截線段長為 3。且該直線過點 (2,3),求該直線方程。(六)課堂小結 :(新疆王新敞學案)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推導過程,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能把求兩平行線的距離轉 化為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七)課后作業:(1)求點 P(2,-1)到直線 2x +3y -3=0 的距離。(2)已知點 A(a ,6)到直線 3x - 4 y =2 的距離 d=4,求a 的值。(八)教后反思學生在解決問題的的過程中,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學生討論給出的方法在課堂上 不能一一實現,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思路一學生很容易想到,所以從思路一入手進 行公式推導。其他方法作為課后研究性學習的作業,學生在課堂研究的基礎上繼續探 究,尋求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并用各種方法完成公式的推導,將該部分知識加以 升華。同時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學寫論文:《求點到直線的距離方法種種》,使學生將 課堂所學內容進一步認識和升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