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初中生物 年級 七年級 學期 春季課時安排 1 課時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 (1)查找課程所需的圖片、視頻資料。 (2)本節課的課件、教案、導學案 (3)制備教具 2.學生準備 :復習上一節:《流動的組織——血液》的內容 ,預習節教材相關知 識。教學目標1.生命觀念 通過資料分析 ,概括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及與其相適應的功能 ,初步形成結構 功能觀。 2.科學思維 通過血管模型構建 ,加深對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結構 ,及其關系的認識。 3.科學探究 通過實驗觀察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并找到 3 種血管。 4.社會責任 運用所學知識判斷人體某些生理現象 ,并嘗試進行急救訓練。 通過分析不同心血管疾病對人體的危害 ,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認識到 ,實驗過程中 ,實驗人員有保護實驗動物的責任和義務。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 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 區分血液在這三種血管內的流動情況。 教學難點: 1. 通過學習血管的結構與功能 ,理解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情景引入 引入:通過生活中常見的場景 “靜脈抽血”、“指尖采血”來 引入血管的概念 ,并提出問 題:“還有幾種血管呢 ,它們 各自的特點和結構是怎樣 呢? ”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 通過播放視頻素材,讓學生親 眼看到 3 種血管,并對于他們 有最初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 要穿插對社會責任的培養。 觀察到魚體內的三種血管,并 大致了解它們的流向和速度。 認識到在實驗過程中不能傷 害實驗動物。學習了解三種血管 引導學生閱讀書籍,了解三種 血管的概念。 過渡語 :為了實現這些功能, 三種血管需要具備怎樣的結 構特點呢? 引導學生閱讀書籍,了解三種 血管的作用。 過渡:那動脈把血液送到身體 的各個部分之后,如何交換給 周圍的組織細胞呢? (展示毛細血管物質交換圖) 那要完成這種物質交換的功 能,毛細血管又應該具有什么 樣的特點呢? 1、流速最慢。有充足的時間 進行物質交換。 思考 ,并梳理總結出: 1、動脈 :從心臟出發 ,把血 液從心臟送到身體各部分 2、毛細血管 :連通于最小動 脈與靜脈之間(物質交換) 3、靜脈 :將血液從身體各部 分送回心臟 通過閱讀和老師的講解,了解 動脈的結構和功能。 了解毛細血管的作用及與之 相適應的結構特點。2、管壁只有一層細胞。交換 物質的效率高。 3、管徑小 ,只允許紅細胞單 行通過。管徑過粗會影響中心 的紅細胞與外界交換物質。 4、遍布全身各處組織。所有 細胞都需要物質交換。 過渡:從毛細血管出來,血液 匯入靜脈,那靜脈需要有什么 結構特點呢? 靜脈的結構與功能 1、流速較慢。有心臟的負壓 吸引作用 ,流速快于毛細血 管 ,慢于動脈。 2、管壁較薄 ,彈性小。血流 速度較慢 ,對血管壁的壓力 小,無需向動脈那么厚且有彈 性(展示動脈靜脈對比圖) 3、分布有深有淺。相比于動 脈受傷危險程度低,分布上總 體也比相比于動脈要淺。 4、 四肢靜脈有靜脈瓣。 防止 因重力而造成的回流困難(播 放通過肌肉擠壓和靜脈瓣輔 助回流的圖片,并提倡健康的 生活方式:適量的運動有利于 血管健康) 了解靜脈的作用,和與之相適 應的提供特點。三種血管的關系 引導學生認識到血管是血液 循環的道路,為下節課學習血 液打下基礎。。 認識到三種血管并不是相互 獨立的 ,他們是連續循環結 構。引導學生構建血管簡圖模型, 培養科學思維,進一步加深對 知識的掌握。 運用所學 ,構建血管簡圖模 型。課堂小節 利用思維導圖引導 ,學生回 顧 ,本節所學。 學生回顧本節所學。課后作業1.完善模型 2.思考血液流動的動力來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