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2張PPT)5.2自然環境的整體性1.結合自然景觀圖,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概念;2.了解自然環境各要素相互關系,結合自然地理現象,認識自然環境的要素組成及相互關聯性;3.結合實例,總結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規律;4.結合自然地理現象,探究自然環境整體性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思考:圖中有哪幾種自然環境要素?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自然環境由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組成。這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水文生物氣候地貌土壤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要素的內在關聯性,二是環境特征的一致性,三是發生發展的統一性。01自然環境要素的內在關聯性思考:圖中有哪幾種自然環境要素?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通過光合作用,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氣。通過降水,土壤、河湖及生物獲得水分補給。通過植物蒸騰、土壤和河湖蒸發,大氣獲得水汽。植物殘體進入土壤,向土壤提供有機質。巖石通過風化向土壤提供成土物質和無機鹽。土壤及巖石風化物被侵蝕、搬運、堆積并固結成巖。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組合形成不同等級的區域空間結構,并在一定的空間形態表現出來。自然環境要素的內在關聯性大尺度范圍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小尺度范圍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整體性表現在不同尺度的地理環境中,大到全球尺度的海陸對比,小到地方性尺度的森林系統。要素 相互影響 典例氣候與地貌 氣候→地貌 云貴高原的巖溶地貌形成于濕熱的氣候條件下;西北內陸的風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氣候條件下地貌→氣候 橫斷山區山高谷深,氣候垂直變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氣候氣候與水文 氣候→水文 我國北方河流大多有結冰期;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河流水位變化小水文→氣候 在湖泊、水庫周圍,空氣濕度大,晝夜溫差小【知識拓展】1.地表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要素 相互影響 典例氣候與生物 氣候→植物→動物 赤道附近為雨林,動物耐熱;亞寒帶地區則為針葉林,動物耐寒植物→氣候 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圍相對濕潤氣候與土壤 氣候→土壤 東北平原氣候冷濕,土壤有機質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東南丘陵地區氣候濕熱,有機質分解快,形成貧瘠的紅壤土壤→氣候 凍土加劇氣候的寒冷要素 相互影響 典例地貌與水文 地貌→水文 剛果河的向心水系與盆地地形有關;北歐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積水而成的水文→地貌 黃土高原的溝壑地形是流水侵蝕的結果;華北平原、長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積作用而成地貌與生物 地貌→生物 陰坡、陽坡植物不同,如馬尾松在陽坡,冷杉在陰坡生物→地貌 生物對地貌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加快了巖石的風化過程,改變地貌形態;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減少侵蝕的作用,保護了原始地表形態要素 相互影響 典例水文與生物 水文→生物 駱駝刺生長在干旱的環境;蘆葦生長在水濕的環境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過生命活動,不斷改變水的化學成分構成地表環境的巖石、土壤、大氣、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制約,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并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不斷地進行能量交換與物質運動,推動地表環境的整體發展變化。四大圈層間的物質與能量交換如上圖所示。【知識拓展】2.圖解地表要素間的物質與能量交換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化,都可能導致其他因素的變化,并最終會導致地表環境的變化,即牽一發而動全身。黃土高原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嚴重黃河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泥沙淤積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洪澇河床抬高地下水位升高土壤鹽堿化02環境特征的一致性全球角度地球表面自然環境的一致性突出區域尺度干旱大陸性氣候植被水文地貌土壤深居內陸戈壁、沙漠為主貧瘠河流欠發育稀疏我國西北地區就區域尺度來看,不同區域內的地表環境具有相對一致性特征。如我國西北干旱區,其環境的一致性就是干旱,干旱抑制了其他因素發揮作用,形成以草原、荒漠為主的景觀。1.分別說明青藏高寒區和東部季風區的一致性環境特征。2.分別說明熱帶雨林帶和寒帶冰原帶的一致性環境特征。【活動探究】環境特征的一致性青藏高寒區東部季風區熱帶雨林帶寒帶冰原帶高寒季風氣候濕熱干冷青藏地區環境特征的一致性青藏高原景觀青藏高原動物熱帶雨林地區環境特征的一致性熱帶雨林氣候分布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熱帶雨林氣候分布熱帶雨林地區地表風化層深厚,土壤淋溶作用強烈,發育為磚紅壤。熱帶雨林地區濕熱的氣候和充足的光照使植物生長茂盛,植物種類豐富、垂直結構復雜,有數量豐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開。常見莖花、板根等現象。非洲撒哈拉地區環境特征的一致性03發生發展的統一性就全球角度來看,地表環境具有統一的發生機制與發展過程。地表環境的形成,受控于適中的日地距離、適宜的地球質量,以及特定的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就區域角度來看,每個區域內部整體性特征的發生原因和發展過程也是統一的。如西北干旱區環境的形成除受深居內陸、遠離海洋的影響外,還受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擋來自印度洋的濕潤氣流影響。地表環境的整體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自然環境要素每時每刻都在演化,一個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各個要素的演化是統一的。湖泊淤積,逐步變淺,面積萎縮。同時,水量逐步減少,生物由水生生物演變為濕生生物,最后演變為陸生生物,湖底底泥轉化為土壤,小氣候也逐漸干燥。自然環境要素的相互作用人口快速增長帶來土地壓力、環境保護意識不強,湖泊面積萎縮。地表形態發生變化鳥類棲息地受到威脅湖泊面積縮小,部分水域的湖床裸露出地表。水量減少,水質變差,鳥類等生物的棲息地受到威脅,種群數量減少。洞庭湖調蓄功能下降,一旦在短時間內遇到強降水,極易形成洪澇災害。自然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保證了自然環境要素之間的協調,形成了階段性的自然環境要素組合。“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的黃山,不僅山峰險峻、秀美,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聞名。地質、地貌、生物、大氣、水等其中一項特色突出的山,就能美名遠揚,而黃山松、石、云、泉俱絕。黃山擁有“四絕”的神奇組合是偶然現象嗎?自然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保證了自然環境要素之間的協調,形成了階段性的自然環境要素組合。黃山“四絕”組合就是花崗巖斷塊山形成與演化過程中特定階段的組合。花崗巖巖體沿節理風化,造就“怪石”;山體高大陡峭,氣流抬升強烈,形成“云海”;在缺水少土的峭壁巖縫間,發育不良的黃山松成為“奇松”;巖漿上涌加熱地下水,形成“溫泉”。在遙遠的未來,隨著自然環境的演化,黃山特有的景觀將逐步變化。自然環境中任何一個要素的變化,都可能導致其他要素的變化,并最終導致自然環境的變化,即牽一發而動全身。觀看視頻,思考:青藏高原隆起對我國地理環境的影響?促進了青藏地區高寒環境的形成。加劇了我國西北地區的干旱程度。增強了我國東部季風環流的影響。青藏高原隆起引發并加強亞洲季風形成“干旱核心”促使其形成物種豐富、生產量高地上河向海延伸中亞西亞東亞南亞黃土高原亞洲太平洋地區黃河上游河口一個區域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其他地區:合作探究:森林過度采伐導致東北自然環境的整體變化東北林區北部為寒溫帶針葉林,南部為針闊葉混交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經過100多年的大規模采伐至20世紀末,東北林海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森林面積銳減。森林面積銳減,一方面造成土壤缺乏枯枝落葉的補給,且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下降;另一方面降低了森林滯留降水的功能,導致降水時易形成洪水,無降水時河流水量銳減甚至斷流。水土流失加劇使地面溝谷縱橫,土層變薄,巖石裸露,巖石的風化速度加快。濫伐森林水土流失嚴重土壤侵蝕物種滅絕氣候惡化水旱災害增多生態環境失調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要素的內在關聯性環境特征的一致性發生發展的統一性地理環境的有機整體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一致,并與總體特征相統一牽一發而d動全身1.引起圖中地理環境變化的根本原因是A.水熱條件的變化 B.地殼運動 C.植被類型的變化 D.巖漿活動2.下列地區的地理環境與③時期的地理環境類似的是A.馬達加斯加島東西兩側 B.天山山脈南北兩側C.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東西兩側 D.安第斯山脈南段東西兩側3.圖示地理環境的演化過程主要體現了A.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B.地理環境的差異性C.地理環境的穩定性 D.地理環境的復雜性讀圖,回答1~3題。歷史上,黃河輸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幾十年來,我國重點開展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并在黃河上修建水庫,使下游年均來沙量大幅減少。治理前后黃河下游來沙量的變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據此完成4~6題。4.在黃土高原治理中植樹種草的主要目的是( )①固定表土 ②減少徑流 ③沉積泥沙 ④降低風速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5.修建水庫不僅可以攔截泥沙,還可以放水沖沙,以減少下游河床淤積。沖沙效果最佳的水庫放水方式是( )A.洪水期持續放水 B.枯水期持續放水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6.“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蘊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A.水循環與水平衡原理 B.陸地水體相互轉化原理C.地表環境整體性原理 D.地表環境地域分異原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