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8張PPT)單元活動學會分析區域自然環境1.了解區域分析的一般步驟和主要內容;2.利用圖表分析我國東部季風區的自然環境特征;3.從區域的視角認識地理事象,解釋地理事象形成的原因,為區域開發利用提供依據。01區域自然環境分析的內容和步驟區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間。根據不同的標準和條件,區域可劃分為自然區域、行政區域、經濟區域、文化區域等。區域自然環境是一個地區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基礎。區域范圍有大有小。大的區域可劃分為若干個小區域。中國三大自然區分布示意四川省和成都平原青藏地區示意讀圖,思考區域自然環境分析的內容包括什么?牦牛雅魯藏布江峽谷雪山、冰川緯度位置差異地勢高低差異氣溫差異降水差異大氣環流差異海陸位置差異氣候差異緯度位置差異緯度位置差異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差異地貌差異黃土高原巍峨的群山奔騰的河流氣候差異地貌差異植被差異降水影響徑流量氣溫影響結冰期地勢影響流速地形影響水系影響徑流量變化影響含沙量多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河流水文差異區域自然環境的分析內容地形狀況分析地貌的基本形態及其組合情況、分布特征等。水文狀況分析河流、湖泊、沼澤的分布概況,以及徑流量及季節變化等植被狀況分析自然植被所屬的類型及分布特征氣候狀況判斷氣候類型,分析溫度和降水的季節變化及其組合關系土壤狀況分析主要土壤類型及分布特征區域自然環境的差異性與整體性02案例分析——東部季風區的自然環境特征中國三大自然區分布示意中國氣候類型示意氣候特征四個城市的多年平均各月氣溫和降水量2.根據表5-3-1中的數據,歸納四個城市氣溫和降水的差異性特征。3.根據圖示信息,分析四個城市氣候的一致性特征。讀圖5-3-3,完成下列任務。1.讀取圖中氣溫和降水量數據,完成表5-3-1的填空。四個城市氣溫與降水量的比較29262329590-5312433126173004404007204570300-20四個城市的多年平均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從哈爾濱到北京、上海、廣州,氣溫年較差越來越小。四個城市的多年平均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從哈爾濱到北京、上海、廣州,年降水量逐漸增大。越向南方,夏季雨熱同期的特征越明顯。四個城市的多年平均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四個城市氣溫和降水的整體性特征:降水季節變化明顯;降水集中在夏季和秋季;雨熱同期。水文特征徑流總量最小的是海河,西江的徑流量最大。四條河流的月均流量變換均較大。遼河海河淮河西江讀表5-3-2中的信息,完成下列任務。1.根據表格中的數據,設計合適的統計圖,繪制四條河流的月均流量變化圖。2.說出四條河流月均流量的差異,分析其差異的原因。3.分析四條河流月均流量變化特征的相似性及其原因。月份 遼河 海河 淮河 西江1 7 6.11 237 18942 5 6.75 310 19063 25 9.23 468 23854 63 7.15 504 44345 84 5.12 690 83786 96 12.19 796 138787 214 35.77 2356 139868 373 55.74 2089 121249 171 22.90 1487 875810 74 14.73 879 474711 40 11.35 572 340912 16 7.41 348 2228表5-3-2 東部季風區四條河流的月均流量(單位:m /s)活 動問題:1.根據表格中的數據,設計合適的統計圖,繪制四條河流的月均流量變化圖。答案:月份 遼河 海河 淮河 西江1 7 6.11 237 18942 5 6.75 310 19063 25 9.23 468 23854 63 7.15 504 44345 84 5.12 690 83786 96 12.19 796 138787 214 35.77 2356 139868 373 55.74 2089 121249 171 22.90 1487 875810 74 14.73 879 474711 40 11.35 572 340912 16 7.41 348 2228表5-3-2 東部季風區四條河流的月均流量(單位:m /s)問題:2.說出四條河流月均流量的差異,分析其差異的原因。答案:從表中直接能讀出差異。南方河流月均流量總體上大于北方河流。與雨季的長短、夏季風的控制時間長短有關。月份 遼河 海河 淮河 西江1 7 6.11 237 18942 5 6.75 310 19063 25 9.23 468 23854 63 7.15 504 44345 84 5.12 690 83786 96 12.19 796 138787 214 35.77 2356 139868 373 55.74 2089 121249 171 22.90 1487 875810 74 14.73 879 474711 40 11.35 572 340912 16 7.41 348 2228表5-3-2 東部季風區四條河流的月均流量(單位:m /s)問題:3.分析四條河流月均流量變化特征的相似性及其原因。答案:四條河流月均流量基本上是從1月到12月是先增加后減少。主要是受夏季風的影響有關,它們皆位于季風氣候區,每到夏季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影響,降水多,流量大。月份 遼河 海河 淮河 西江1 7 6.11 237 18942 5 6.75 310 19063 25 9.23 468 23854 63 7.15 504 44345 84 5.12 690 83786 96 12.19 796 138787 214 35.77 2356 139868 373 55.74 2089 121249 171 22.90 1487 875810 74 14.73 879 474711 40 11.35 572 340912 16 7.41 348 2228表5-3-2 東部季風區四條河流的月均流量(單位:m /s)河流所在流域的降水量越豐富,雨季越長,河流徑流越豐富。中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示意季風區降水的季節變化大,夏秋降水集中,而河流均以雨水補給為主。中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示意植被特征區域地理位置、氣候、水文等條件的差異,導致了植被的差異。土壤特征材料:圖5-3-4表示我國東部季風區內東經120°—東經110°沿線自北向南的地形、氣候、植被、土壤等要素的變化情況。根據圖示信息,繪制坐標圖并分析不同自然要素之間的關聯性。活 動思考題1.讀取圖中A、B、C、D、E、F、G地點對應的年降水量、年平均氣溫。(可取相應數據的中間值)2.編制代碼表示植被、土壤的類型,如用數字1、2、3、4、5、6、7分別代表寒溫帶落葉針葉林、溫帶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暖溫帶落葉闊葉林、過渡性亞熱帶含針葉樹的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過渡性熱帶雨林型常綠闊葉林和熱帶季雨林-雨林。根據你的編碼,判斷A、B、C、D、E、F、G地點的植被類型與土壤類型代碼。3.在年降水量、年平均氣溫、植被類型、土壤類型中任選兩項要素設計一幅平面直角坐標圖,在圖中標注A、B、C、D、E、F、G各地的坐標點,繪制關聯線并分析兩者之間的相關性。例如圖5-3-5為植被與年平均氣溫的相關性。4.以年平均氣溫為橫坐標、年降水量為縱坐標,根據各類植被、土壤所對應的年平均氣溫與年降水量,在平面直角坐標圖上標注每一種植被、土壤的代碼。利用所作的圖說明植被、土壤、氣候之間的關系。5.展示、交流不同類型的相關性示意圖,并總結該圖示區域的整體性表現。問題:1.讀取圖中A、B、C、D、E、F、G地點對應的年降水量、年平均氣溫。答案:年降水量/mm 年平均氣溫/℃A 500 -2B 700 4C 800 11D 950 14.5E 1100 18F 1700 22G 1400 24.5問題:2.根據你的編碼,判斷A、B、C、D、E、F、G地點的植被類型與土壤類型代碼。答案:1-A-漂灰土;2-B-暗棕土;3-C-棕土、褐土、潮土;4-D-黃棕壤;5-E-黃壤、紅壤、石灰土;6-F-赤紅壤;7-G-磚紅壤;我國東部季風區環境的一致性主要是濕潤半濕潤,形成以森林為主的景觀。1.總結東部季風區的地域分異規律,嘗試劃分東部季風區的自然帶,并簡要說明劃分的理由。2.從氣溫、干濕狀況、植被類型、河流水文等方面,說明東部季風區環境的一致性特征。3.從要素的內在關聯性、環境特征的一致性和發生發展的統一性方面,簡述我國東部季風區的整體性特征。活 動問題:1.總結東部季風區的地域分異規律,嘗試劃分東部季風區的自然帶,并簡要說明劃分的理由。答案:東部季風區自南向北熱量減少,體現水平地域分異規律中的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根據氣候與植被的密切關系,可以劃分為北部的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及南部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問題:2.從氣溫、干濕狀況、植被類型、河流水文等方面,說明東部季風區環境的一致性特征。答案:東部季風區的北部:夏季氣溫高,冬季氣溫低(最冷月均溫低于零度),夏季降水量大,冬季降水量小;受氣候影響植被以落葉闊葉林為主,植被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特征;河流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含沙量一般較大。其南部:夏季氣溫高,冬季較低(月均溫大于零度),夏季降水量大,冬季相對較小;受氣候影響,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河流的流量大,無冰期。問題:3.從要素的內在關聯性、環境特征的一致性和發生發展的統一性方面,簡述我國東部季風區的整體性特征。答案:我國東部季風區,由于距海近,受季風氣候影響明顯,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水土流失較嚴重,地貌多溝壑,植被以森林為主,河流流量的季節變化較顯著。案例分析氣候特征東部季風區的自然環境特征學會分析區域自然環境水文特征其他要素特征多要素關系綜合分析區域自然環境分析的內容區域自然環境分析的一般步驟調查驗證整體特征分析要素之間的關系分析要素特征分析收集資料地形狀況氣候狀況水文狀況植被狀況土壤狀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