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五年級下冊 第二單元 4烽火歲月 教學設計課題 烽火歲月 單元 第二單元 學科 美術 年級 五年級教材分析 《烽火歲月》這一課是嶺南版五年級美術教材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本課程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對我國抗戰時期的美術創作進行賞析和觀察,領略抗戰時期藝術家是如何在作品中表現人物感情,與愛國觀念,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愛國愛家的理念,以及對藝術的觀察能力,進而提升自己對抗戰時期愛國情感的表達和思考。教材通過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掌握基本的美術創作技能,同時增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與理解。2022新課標要求 1、能領略和欣賞藝術家創作下,美術作品中人物飽滿的情感呈現,初步形成發現、感知、欣賞美的意識。2、在學習完理論之后嘗試自己創作的過程中,能將所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結合多個創意特點和設計靈感完成美術創作,增強個人所得感。3、學會從外觀、描繪手法、顏色和繪畫技巧等方面賞析一幅著名繪畫的人物表達特點,能結合自己的認知和感悟進行人物情感表達的繪畫,形成設計意識。學習目標與核心素養 1. 通過觀察抗戰時期著名人物作品繪畫,學習抗戰時期藝術技巧的手法,明白在抗戰時期藝術的使用手法與技巧,并可以觀察不同的畫作使用了什么手法與技巧。(審美感知)。2. 明白抗戰時代藝術家通過對人物形態、神態的刻畫,以及對環境的渲染,來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愛國情感,并能夠結合所學運用不同的藝術技巧和媒介來表達個人對人物情感表達的物化呈現,展現學生對藝術作品的制作過程中不同的手法。(藝術表現 創意實踐)。3. 在中國美術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現往往與特定的文化符號和價值觀念密切相關。例如,中國特有的忠君愛國思想,在人物表現中常常體現為對國家和家庭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通過學習本課所提及的作品,不僅能夠欣賞到藝術的美,更能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加深學生對本課所學知識內容的理解(文化理解)學情分析 本課程的目標群體為五年級學生,他們大多在10-11歲之間,進一步接觸系統化的美術課程。由于年齡相對較小,他們的認知能力、動手能力和情感表達都處于發展到形成的過渡階段。大部分學生對于美術課程充滿好奇和興趣,但個體差異較大,部分學生在美術方面的天賦和興趣可能更為突出。重點 能夠對抗戰時期美術作品進行手法分析與技巧學習。難點 能夠將所學知識點融入到美術創作當中。材料準備 教學材料、舉例藝術作品、引入視頻、油筆、畫布、水彩等。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情景導入觀看視頻。自古以來,為保衛我們美麗的家園和民族的繁榮富國人民在保家衛國的戰爭中,展現出英勇無畏的精神與樂觀堅韌的意志。(出示圖片) 觀看視頻,初步認識《艱苦歲月》。 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課題內容。講授新課 小知識《艱苦歲月》創作于1956年,是潘鶴受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委托,為建軍30周年美術展而創作的作品,該作品原型是瓊崖紅軍在海南島母瑞山的艱苦斗爭歲月,1932年7月瓊崖縱隊遭到重創,被圍困在母瑞山上,隊伍僅剩下25人 。在此期間,時任瓊崖蘇維埃常務委員兼秘書長的王業熹常吹笛子鼓舞士氣,讓戰士們保持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一、欣賞·感受(一)作品通過老戰士吹笛子,小戰士偎依身旁傾聽的造型,體現出艱苦歲月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三角形的構圖中體積起伏波瀾、手法自由,藝術形象生動自然,成為20世紀50年代的經典之作。(出示圖片)小知識三角構圖法在繪畫中運用廣泛且巧妙,無論是描繪人物、風景還是靜物,皆可通過構建三角形布局,有效整合畫面元素。通過三角構圖,繪畫者可將多樣元素融合于一體,賦予作品和諧統一的視覺魅力與內在秩序,使觀眾在欣賞時能迅速捕捉重點并感受畫面的精妙平衡。問:同學們欣賞完上述蔣兆和先生繪畫的《烽火歲月》,你們有什么感受呢?與大家一起分享。答:雕塑中的人物表情凝重,神情恍惚,傳達出深深的無助與絕望。作品不僅讓我感受到歷史的沉重,也引發了對人性和社會責任的思考。答:通過這幅畫,我感受到藝術的力量,它能夠喚起人們對革命歷史問題的關注與反思。二、欣賞·感受(二)《他并沒有死去》中運用獨特的黑白關系構圖,表現了一個戰士雖倒下了,但仍然緊握著手中的步槍,刺刀上懸掛的革命書籍給黑夜帶來了光明。(出示圖片)小知識黑白關系構圖法,是視覺藝術領域的經典“魔法”。黑與白,絕非簡單顏色,攝影中黑化為陰影藏起細節,白化作高光點亮畫面。二者反差襯托,凸顯主體;巧用其形狀、大小與位置布局,像無形絲線牽引視線,助創作者精準表意,解鎖無限創意。小貼士:吳國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畫作背景關聯革命關鍵節點。大革命失敗后,共產黨探索“農村包圍城市”之路,建起根據地。可黨內不乏悲觀者,質疑“紅旗能打多久”,毛澤東撰文答疑、指明方向,成畫作創作的思想根基,借此展現革命光明前景。三、藝術欣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幅畫運用了多元且精妙的藝術手法。構圖層面,采用全景式布局,層次分明,拉開空間縱深,凸顯革命的宏大格局與燎原態勢。 色彩運用極具巧思,鮮明對比冷暖色調,以熱烈的紅色象征革命火種、熱血激情,冷色襯艱難環境,強化正義與希望。油畫《飛奪瀘定橋》藝術手法精妙。構圖上,巧用對角線,凸顯紅軍沖鋒的迅猛態勢,強熱血斗志,冷色繪河水、硝煙,營造緊張氛圍;筆觸豪放,快速掃刷繪激戰,細膩勾勒戰士神情,盡顯無畏,感染力強。四、實踐練習1、搜集有關戰爭題材的藝術作品,談談你對這些作品的印象。(出示圖片)采用豎幅俯瞰構圖,展現八路軍居高臨下的戰斗場景。通過對人物的剪影式塑造及背景的描繪,如崇山峻嶺、古長城等,凸顯地勢險要與戰斗激烈,展現出八路軍的勇猛頑強和戰爭的殘酷,筆調奔放,富有激情,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振奮之感。(出示圖片)作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之一,以高浮雕形式呈現,通過刻畫典型的游擊戰場景,如“青紗帳”等,展現中華兒女團結一致、抗戰到底的英勇形象。突出指揮員形象,強調黨的領導作用,人物三五成組,呈波浪式排列,富有韻律感、節奏感和運動感,生動再現了中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擊日本侵略的情景。2、畫一幅畫,表現戰爭年代人們堅強不屈、頑強奮斗的精神。學生作品欣賞(出示圖片) 了解《艱苦歲月》的創造背景學生認識《艱苦歲月》。學習小知識完成問題思考。學習《他并沒有死去》作品中的情感表達。學習小知識。學生完成藝術作品欣賞。進行實踐練習。 引導學生了解《艱苦歲月》的創造背景,引導學生加強愛國情懷初步引導學生認識《艱苦歲月》,觀察該圖中的人物情感表現,形成發現、感知、欣賞美的意識。完善教材內容,強化學生的知識體系,理解三角構圖法的作用。引導學生結合舉例思考并回答思考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學習如何賞析美術作品中的情感表達,突出切入點和方法。完善教材內容,強化學生的知識體系,理解黑白構圖法的作用。列舉美術作品例子,引導學生學習情感表現的手法和形式,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引導學生學會結合所學進行美術內容創作,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堂練習 請同學們以“紅色抗戰”為主題,創作一幅人物畫。可以使用水墨、國畫或現代媒介,嘗試通過人物的表情和姿態來表達特定的情感,并附上簡短的說明,解釋你的創作意圖。 完成課堂練習。 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內容。課堂小結 學生通過對我國抗戰時期人物美術作品進行賞析和觀察,增強了觀察能力和思考力以及提升了藝術創作能力。并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結合自己對人物情感表現的理解以及吸取舉例作品的創作靈感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完成了自己的繪畫作品;在作品展示環節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學習。 進行課堂小結。 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總結概括。板書 烽火歲月1.認識愛國情懷2.欣賞 感受《烽火歲月》3.欣賞 感受《他并沒有死去》4.欣賞 感受《從敵后運來的勝利品》5.欣賞 感受《淮海大戰》6.借鑒學習多幅抗戰藝術作品7.實踐練習 觀看板書 強調教學重點內容。課外拓展/課外閱讀內容 抗戰時期藝術作品的特點強烈的現實性與戰斗性---藝術家們以抗戰為主題,通過各種藝術形式直接反映戰爭的殘酷、人民的苦難以及軍民英勇抗戰的事跡,如李可染的《無辜者的血》描繪了日軍轟炸下的悲慘場景,激發人們的抗戰決心。鮮明的民族化傾向---一方面借鑒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如延安木刻運動中,藝術家吸取剪紙等民間藝術的營養,使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另一方面,以民族文化為根基,展現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底蘊,如徐悲鴻的《巴人汲水圖》等作品,體現了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多樣的藝術形式與廣泛的傳播性---涵蓋了繪畫、雕塑、木刻版畫、歌謠等多種藝術形式。其中,木刻版畫因材料簡單、復制性強,成為抗戰宣傳的重要手段;抗戰歌謠則以其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特點,在廣大民眾中廣泛傳播,如《沂蒙山小調》等。濃郁的時代精神與使命感---藝術家們懷著強烈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以藝術為武器,投身于抗戰宣傳。他們深入前線、邊區和后方,用畫筆、刻刀記錄下抗戰的歷史畫面,為抗戰勝利貢獻了自己的力量,體現了“為民族而藝術”的信念。革命時期的各種藝術作品(觀看視頻)中國抗戰時期繪畫的常用手法及作用寫實手法 作用:真實呈現戰爭場景與人物,使民眾直觀感受抗戰的殘酷和英雄們的英勇無畏,喚起大眾的愛國熱情與抗戰決心。舉例: 如離石抗戰壁畫,以真實事件和人物為素材,生動描繪了根據地軍民的抗戰活動及日軍暴行,極具現實感。象征手法作用:借助特定形象或符號傳達深層寓意,激發民眾的民族情感和抗爭意識,為抗戰注入精神力量。舉例: 如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壯士》,將五位八路軍戰士與太行山融為一體,象征著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展現出英勇頑強的精神品質和堅不可摧的民族意志。夸張手法作用:突出人物或事件的特征,強化視覺沖擊力和情感表達,讓觀眾更深刻地記住抗戰中的重要元素和精神。舉例:在一些宣傳抗戰的漫畫中,可能會夸張地表現日軍的丑惡嘴臉和狼狽相,以及中國軍民的英勇高大形象,增強對敵人的憤恨和對抗戰勝利的信心。敘事手法作用:通過講述抗戰故事,展現抗戰歷程,使民眾全面了解抗戰的復雜性與艱苦性,傳承抗戰精神。舉例:許多抗戰時期的連環畫,以多幅畫面連續敘述故事,如“畫筆為槍民族救亡——弘揚抗戰精神主題連環畫展”中的作品,從不同視角展現抗戰歷史,讓觀眾更深入地了解那段歷史。融合傳統與現代手法作用:既保留民族文化底蘊,又吸收現代藝術元素,使作品更貼合大眾審美,易于傳播和接受,增強民族凝聚力。舉例:離石抗戰壁畫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吸收民間年畫勾線立形平涂顏色的技法,同時畫面場景采用凹凸渲染的西洋繪畫手法,形成獨特藝術風格。(出示圖片) 進行課外知識拓展。學習抗戰藝術作品特點賞析革命時期藝術作品學習抗戰時期藝術作品的手法及其作用 拓寬學生知識面。使學生認識更多藝術手法及其作用,方便后面融入到自己的作品當中使學生欣賞更多抗戰藝術,培養學生對抗戰藝術的認知與理解 使學生認識更多藝術手法及其作用,方便后面融入到自己的作品當中特色資源分析和技術手段說明 結合多個舉例,引導學生觀察和賞析抗戰美術作品中的愛國情懷與技術技巧,增強課堂互動性和趣味性。并結合理論知識完成個人美術作品創作,在實踐中深刻理解其相關手法及其技術。通過多媒體展示作品,激發學生的忠君愛國思想,以及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強化學生多閱讀的好習慣,使學生樂于動手樂于表達。教學反思 優點:結合多個美術作品例子引導學生學會分析藝術家在抗戰美術作品中的手法以及技巧,并可以充分理解,從而結合理論與實踐,讓學生進行內容創作,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愛國意識。不足點:每個人對于抗戰藝術作品的相關手法和技巧理解是不同的,因此個別舉例的賞析答案并不一定完全正確,符合作者創作的心境。 進行教學反思總結 明確本課教學過程的缺陷,進行教學過程的改善。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