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5講 無機鹽和水對植物生長的作用考點 常見題型 考試要求無機鹽和水對植物生長的作用 看圖指認綠色植物根、莖、葉的結構 a知道缺失氮、磷、鉀等礦物質元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a說出植物體對無機鹽的吸收、運輸過程 a說出植物體對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過程 a一、綠色植物根莖葉的結構1、植物根的結構和功能根尖由 、 、 、 組成。 是植物吸水最主要的部位。2、植物莖的結構和功能(1)結構:莖由 、 、 、 、 等組成。(2)加粗原因: 中的細胞具有分裂增生能力,向外分裂形成新的 部,向內分裂形成新的 部。(3)功能:篩管位于 中,自上而下運輸 物;導管位于 中,自下而上運輸 。(4)分類:植物的莖按生長習性分: 、 、 、 。按質地分: 、 、 。3、植物葉的結構和功能(1)結構:葉是由葉柄和葉片組成的,葉片由表皮、 和 組成,其中,表皮又包括 和 ,葉表皮上有 細胞,控制氣孔的開閉。(2)功能:葉是 作用的主要器官,葉肉細胞中含有大量的葉綠體,能通過此作用制造有機物;同時也是 作用的主要器官,根吸收的水分大部分以 狀態從氣孔中散發出去。二、礦物質元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植物的一生中需要量最大的是 等元素。不同的元素對植物生長會起不同的作用,植物在不同的生長期需求量也不同。無機鹽 對植物的作用 缺乏的癥狀氮 使枝葉茂盛 矮小瘦弱,葉片發黃磷 促進幼苗生長發育和開 花,提早果實種子成熟 生長緩慢,矮小,葉暗綠, 花、果實、種子少鉀 使莖稈粗壯,塊根肥大 莖稈細弱、易倒伏,葉黃三、植物對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利用和散失過程1.吸收(1)吸收方式:主要是 。(2)吸收部位:器官—— ,主要區域——根尖的 。(3)吸收條件:根毛細胞中的細胞液濃度 土壤溶液濃度。2.運輸(1)運輸的部位是木質部中的 。(2)植物體內的水分運輸是自下而上的,從根→莖→葉。3.利用和散失(1)利用:約1%用于 。(2)散失:約99%用于 。4.蒸騰作用(1)概念:水分從活的植物表面(主要是葉片)以氣體狀態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2)蒸騰作用的意義①是植物吸收 、運輸 的主要動力;②促進 向上運輸;③降低葉片的 。(3)氣孔和保衛細胞:氣孔是由成對的保衛細胞控制的,是 、 和 進出的“門戶”。考點1:根、莖、葉的結構【例題】1.盛夏,“勝哥”去荷塘賞景。如圖所示, “六月荷花香滿湖,紅衣綠扇映清波。”下列關于荷花各結構的說法正確的是( )A.荷花是水生植物,因此荷花最適宜種在滲水能力很高的砂土類土壤中B.藕中含有的豐富有機物是通過根從淤泥中吸收的C.荷花的根狀莖具有貯藏營養物質和繁殖的功能D.荷葉表皮的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關閉◆變式訓練2.植物對水分的吸收、運輸與細胞液及土壤溶液的溶質質分數相關,下圖中箭頭表示水分滲透的方向,由此可判斷①、②、③三處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大小關系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考點2: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例題】3.“勝哥”用含有各種必需營養元素的稀溶液培養大麥。試驗分兩組,一組在光照下,一組在黑暗中,48小時后測定幾種離子的濃度。實驗結束后溶液中的離子濃度與實驗開始時的濃度之比如表所示(不考慮水分蒸發)。由該實驗作出的分析錯誤的是 ( )實驗條件 水分消耗/升 Ca2+:濃度比 K+濃度比 Mg2+濃度比光照 1 4:3 1:4 9:5黑暗 0.43 11: 10 1:3 6:5A.大麥在光照下吸收 比吸收水分快B.植物吸收礦物質并不都隨吸水量增加而增加,這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C.植物對礦物質的吸收具有選擇性D.光照對植物吸收礦物質和吸收水分都會產生影響◆變式訓練4.植物工廠是一種新興的農業生產模式,可人工控制光照、溫度、CO2濃度等因素。(1)一株質量為20克的某植物幼苗,在植物工廠提供的適宜環境中栽培一段時間后,其質量增加到40克。該植株增加的質量來自于 。(填序號)1 水 ②無機鹽 ③空氣(2)植物工廠中某植株出現“植株矮小,葉片發黃”的癥狀,其原因可能是缺少 元素。考點3:植物體對無機鹽的吸收和運輸過程【例題】5.小科通過微信公眾號“勝哥課程”知道了梧桐樹干上扎“針管”是為了讓樹木少結果或不結果。其中注入的藥主要成分是赤霉酸,從而減少果球脫毛,減少飛絮對人們的困擾。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針管插入深度至莖的韌皮部 B.藥液通過篩管由上往下運輸C.藥液運輸的動力是蒸騰作用 D.莖能夠逐年加粗是因為有隨◆變式訓練6.表中 A和 B是分別適用于栽培葉用蔬菜和莖用蔬菜的兩種培養液。(1)根據表中數據判斷,適用于栽培莖用蔬菜的培養液是 (選填“A”或“B”)。(2)植物的莖中運輸無機鹽的主要結構是 。 A 培養液的質量濃度/(mg·L- ) B 培養液的質量濃度/(mg·L- )含氮的無機鹽 2 810 1 200含磷的無機鹽 130 250含鉀的無機鹽 680 960考點4:植物體對有機物的運輸【例題】7.“勝哥”以“植物中的物質運輸”為主題開展相關的大單元學習。讓同學們畫出葉片上的物質流動圖,并利用顯微鏡觀察了蠶豆下表皮裝片和根尖的縱切片,圖甲所示是小科所畫的,如圖乙是顯微鏡下的部分視野,圖丙是他繪制的根毛細胞。請回答:(1)圖甲中代表有機物運輸路徑的是 (填圖中序號)。(2) 圖乙中“? ”代表的是 細胞。(3)植物的根尖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的條件是圖丙中的細胞液濃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土壤溶液濃度。◆變式訓練8.同學們通過微信公眾號“勝哥課程”學習了“植物的莖與物質的運輸”一節內容后,進行如下實驗活動。(1)將一根楊樹的枝條插入稀釋的紅墨水中(圖一),放在陽光下。觀察到葉脈發紅時,將枝條的莖進行橫切和縱切,能看到被染紅的是圖二中的 (填數字序號),此部位中的 屬于輸導組織,具有向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功能。(2)將楊樹的枝條環割去一圈樹皮(圖三),一段時間后,會在環割處的 形成枝瘤(選填“上方”或“下方”)。考點5:植物體對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過程【例題】9.鹽拌黃瓜時,黃瓜細胞會出現如圖所示的狀態,原因是A.b濃度小于a濃度,細胞吸水 B.b濃度大于a濃度,細胞吸水C.a濃度小于b濃度,細胞失水 D.a濃度大于b濃度,細胞失水◆變式訓練10.人們生病時,常常打針輸液以治療疾病。在果樹栽培和樹木移植過程中,也常給植物“打針”,給植物“輸液”的主要成分有 ( )A.水和無機鹽 B.有機物和無機鹽C.水和維生素 D.有機物和維生素11.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是生物學的基本觀念,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人體內肺泡數最多,與其氣體交換的功能相適應B.根尖根毛區根毛數量多,與其吸收水分的功能相適應C.根尖分生區細胞的細胞壁薄,與其吸收水分的功能相適應D.仙人掌葉片退化成針刺狀,與其適宜生活在干旱環境的功能相適應12.為塑造浙中城市新形象,我市對道路進行了全新規劃,并在道路兩旁等處加大了綠化、美化力度,此過程中需要移栽一些苗木。下列有關做法及相應說法都正確的是( )A.給移栽后的苗木掛“營養針”,其針頭應插入莖的髓部B.為減少蒸騰散水,應去掉所有葉片后再進行移栽C.移栽過程中為了便于運輸和保持整潔,應將根部的泥土全部清理干凈D.移栽入土時,泥土不能填得太緊實,同時苗木之間要保持一定距離13.如圖1所示,菟絲子是一種特殊的植物,其葉退化,其莖纏繞在桂花樹上面,形成“吸根”并插入桂花樹莖的韌皮部,吸取有機養料。如圖2所示為桂花樹莖的橫切面,則菟絲子的吸根插入桂花樹莖的部位是( )A.甲 B.乙 C.丙 D.丁14.在勞動實踐活動中,同學們參與了番茄幼苗的移栽和田間管理。他們的做法與所依據的科學原理不一致的是 ( )A.移栽時根部帶土坨——保護根毛和幼根B.給番茄松土——提高土壤空氣含量,促進根的呼吸作用C.及時鋤去雜草——以減少雜草與番茄競爭營養物質D.移栽植物時去掉部分枝葉——主要目的是降低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消耗15.園林工人們在新建的市體育運動中心的廣場上移栽了許多綠化樹,并給有些較大的綠化樹“掛吊瓶”,補充水和無機鹽,以提高成活率,“掛吊瓶”的針頭應插入到較大綠化樹莖(樹干) 的( )A.木質部 B.形成層 C.韌皮部 D.樹皮16.炎炎夏日,吃西瓜消暑是一件很愜意的事。農民種西瓜時要施肥,所施的肥料主要提供含氮、含磷、含 的無機鹽,如果西瓜植株較長時間缺少含 的無機鹽,則該植物會矮小瘦弱、葉片發黃。17.某同學表演了一個小魔術:取兩塊等大的蘿卜條,各放入等體積的透明液體中,30min后,B燒杯中的蘿卜條軟了。請你幫他分析其中的原因:(1)“魔術”的奧秘在于A,B燒杯中的液體它們分別可能是____。A.清水、清水 B.清水、10%鹽水C.10%鹽水、10%鹽水 D.10%鹽水、清水(2)蘿卜條軟硬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細胞失水和吸水。C,D兩幅圖中,可說明B燒杯中現象的是 (填字母)。(3)根是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在根尖結構(E圖)中, (填序號)是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18.同學們通過微信公眾號“勝哥課程”學習了“植物體對水的吸收、利用和散失"的知識后,利用食鹽、水、新鮮冬瓜和利用吸管自制的土密度計對植物細胞吸水、失水的原理展開探究.他們將冬瓜除去瓜瓤后制成“冬瓜碗”,并在“冬瓜碗”中加入240g密度為1.2g/cm3的食鹽水.并在溶液中放置自制土密度計(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通過觀察一段時間后土密度計浸沒深度的變化,分析研究冬瓜得失水分的狀況.若土密度計在溶液中浸沒的深度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如圖乙所示.請你幫助該興趣小組完成實驗的探究和分析。(1)實驗過程中,土密度計所受的浮力 (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根據士密度計浸沒深度的變化情況可知,冬瓜在鹽水中 (選填“吸水"或“失水")。(2)根據圖象數據通過計算可知,一段時間后鹽水的密度是 g/cm3(3)為了提高該實驗中土密度計的精確程度,可以采取的辦法是 。19.如圖甲是葉片的橫切面,圖乙是利用放大鏡觀察到的小麥幼苗的根和根尖結構。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 圖甲葉片橫切面中序號④表示的結構是 ,起運輸功能的結構是 。 (填序號)(2) 圖乙小麥根和根尖結構圖中表示根毛區的是 。 (填序號)20.鎘是重金屬污染中最受關注的元素之一。已有研究表明,秋華柳對鎘具有較強的耐受和富集能力。為研究秋華柳受鎘污染時,體內金屬元素含量的變化。選取生長基本一致的幼苗,在不同鎘離子濃度的土壤中進行分組實驗。18天后測量植株各部分金屬元素的含量,結果如圖。(1)土壤中的金屬元素是通過 (填“根”、“莖”或“葉”)器官進入植物體的。(2)由圖可知,秋華柳葉片鐵元素含量與鎘離子濃度的關系是 。(3)由實驗結果可知,秋華柳 的變化可作為其受鎘污染程度的指示。(4)對鎘污染土壤進行治理可采用化學沉淀法,即將土壤溶液中的鎘離子形成沉淀物而降低污染。已知氯化鎘易溶于水,碳酸鎘和氫氧化鎘難溶于水。下列物質可用于處理土壤鎘污染的是____。A.氫氧化鈉 B.氫氧化鈣 C.碳酸鈣 D.氯化鈉21.以下為教材中觀察小麥根尖的活動:Ⅰ.取小麥的幼根,先用放大鏡觀察它的外形,找到根尖的各部分結構,注意根毛的數量和著生部位。Ⅱ.用顯微鏡(低倍鏡,不加蓋玻片)觀察根毛細胞的結構特點。Ⅲ.用顯微鏡觀察植物根尖縱切的永久裝片。回答以下問題:(1)在用顯微鏡觀察根毛細胞的結構特點時,載玻片上面不加蓋玻片,除了載玻片上的水不會污染鏡頭外,還有一個原因最可能是____;A.了減少麻煩,方便操作B.為了擴大視野,便于觀察C.根毛本身有一定的厚度,加蓋玻片觀察容易碰到鏡頭(2)如圖為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根尖各結構中的的部分細胞。實驗表明,具有大液泡的細胞吸水能力強。則從細胞形態、結構上看,下列具備較強吸水功能的細胞是____;(用字母表示)A.根冠細胞 B.根毛細胞C.分生區細胞 D.伸長區細胞(3)有同學認為:將小麥幼苗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養時,浸出液的溶質質量分數越大,小一幼苗吸水現象越明顯。你是否贊同他的觀點,簡要說明理由。 。22.為了提高經濟益及健康食品,農村開啟“魚菜共生”的生態農業新模式,魚塘中養著羅非魚、鱖魚等魚類,含有魚的糞便的水經過污管排到荷花池,經過自然凈化,變成了自帶有機肥的“營養液”來供給蔬菜,“營養液”被蔬菜吸收養分后,又變成適合養魚的水源,打造成一個零排放、可循環的農業生態循環模式。(1)荷花池中荷葉制造的有機物通過 輸送到地下莖(藕)中貯存。(2)該生態模式中的所有生物因素和 可以看成一個生態系統。23.在探究“植物體內水分散失的途徑”時,小棉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取A、B、C三個相同的量筒,放在室內陰涼處.A中不插植物,B、C中各插一支生長狀態相同的天竺葵枝條,B去掉所有葉片,C保留所有葉片,每天上午8時,向量筒加水至100mL.晚上8時記錄液面的刻度,連續5天.測得數據如下表所示.請分析數據并回答問題:組別 液面刻度(mL)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A 99.5 99.5 99 99.7 99.3B 94 96 90 97 92C 60 62 50 64 60(1)在探究天竺葵的莖散失水分時,應選取哪兩個組進行對照 .(2)量筒C第三天通過葉片散失的水分是 mL.(3)對表格中的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后,可得出的結論是 .(4)植物的生長需要水分,也需要無機鹽,找實驗材料時,小棉發現有株天竺葵長得特別矮小,葉色發黃,你認為主要應該施加含 的無機鹽.24.如圖是用小麥苗來驗證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的實驗和小麥苗的根尖結構示意圖。(1)根據圖A到圖B的麥苗長勢判斷,甲試管中盛的是 (選填“土壤浸出液”或“蒸餾水”)。(2)小麥根尖結構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 (選填數字序號),該部位的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可以擴大根的 。25.為驗證“鎂是植物生長的必需元素”.小科同學進行了以下實驗探究:【查閱資料】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長所必需的各種無機鹽,鎂參與綠色植物葉綠素的形成,植物缺鎂會出現葉片失綠變黃、植物生長不良等癥狀。【實驗器材】完全營養液(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各種礦物質元素)、缺鎂的完全培養液、長勢相同的青菜幼苗、普通蒸餾水、含鎂蒸餾水、玻璃器皿若干。【實驗步驟】①選20株長勢旺盛、大小相似的青菜幼苗,用蒸餾水洗凈根上的泥土,備用;②取2只玻璃器皿,編號甲、乙。甲組加入適量完全營養液,乙組加入等量的另一種液體、將幼苗隨機均分栽入其中;③將裝置放在溫暖有光通風的環境,并適時給根部通入空氣;④每隔一段時間觀察并記錄幼苗的高度、葉片顏色等生長指標;⑤對所得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請回答:(1)步驟①中,“用蒸餾水洗凈根上的泥土”的目的是 ;(2)步驟②中,乙瓶中應該加入的液體是 (3)小紅認為,實驗所用的營養液濃度不宜太高,否則會影響實驗結果,其理由是: 、;(4)小明認為,步驟②中,如果在甲、乙兩瓶中分別加入等量的含鎂蒸餾水和普通蒸餾水,其它步驟和條件與小科相同,也能得到相同的實驗結論。請對小明的觀點進行評價并說明理由: 。26.根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莖來運輸的,小科同學設計了實驗來探究莖運輸水和無機鹽的部位。步驟一:他選取如圖甲所示的粗細相似、葉片數量相同的同種木本植物枝條3根,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形狀相似、面積相近的斜面。步驟二:將枝條按要求處理好后,再將它們插入一瓶盛有一定量紅墨水的燒杯中固定(如圖乙),置于 ▲ 環境中,一段時間后取出枝條,用刀片橫切枝條中上部,用放大鏡觀察橫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將實驗現象記錄在表格中。枝條組別 實驗現象A.自然狀態的帶葉枝條(不作處理) B.剝去下半部分樹皮的帶葉枝條 C.除去下半部分木質部和髓的帶葉枝條,只留下樹皮 (1)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其目的是 。(2)為了縮短實驗時間,步驟二中“?”處可填 。(3)得出結論后,小科認為切剝法處理枝條過程中容易受傷,可采用石蠟密封切面法處理枝條,應如何處理B、C組的枝條? 。27.如圖甲是小嘉利用蘿卜設計制作植物氣孔開閉模型的主要流程。(1)該模型中的長方體蘿卜條模擬的是 細胞。(2)將該模型浸到清水中,一段時間后觀察到兩蘿卜條中間出現孔隙并變大(圖乙),該過程模擬的是氣孔張開。解釋該模型浸在清水中能張開的原因。 。28. “藍色妖姬”是一種人工染色而成的花卉,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時,用藍色染料澆灌花卉,讓花吸水的同時,將色劑吸入開出藍色花朵(如圖甲)。小科為了研究染料是通過哪里將花染色的。他將三支白玫瑰枝條放入裝有稀釋的藍墨水的燒杯中,并置于陽光下照射。(1)待枝條基部顏色有變化后,取出枝條洗凈,橫切枝條進行觀察,發現莖橫切面上只有圖乙中的B部分成藍色,則B是莖中的哪個部位 。該部位中運輸水分的結構是 。(2)對枝條進行縱切,用放大鏡觀察莖的縱切面,發現藍色的部位從基部到頂部越來越淡,據此推測染料隨著水分在莖內部的運輸方向為 。29.某校八年級學生的勞動實踐課程內容為在學校勞動實踐基地上種植蔬菜。為了提高蔬菜的產量和品質,同學們咨詢當地菜農,獲得了以下的經驗分享。①往菜地的土壤中摻入一定比例的沙子。②將家禽、家畜的糞便及雜草等堆積一段時間“發酵”成肥料。(發酵是指微生物的呼吸作用)③搭配種植高矮不同的多品種蔬菜。④合理灌溉。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對以上能提高蔬菜產量和品質的經驗作出合理解釋。30.(2023·麗水)麗水某學校勞動實踐基地利用氣霧栽培技術立體種植蔬菜(如圖),蔬菜產量比傳統技術提高10倍以上,氣霧栽培是把植物的根系完全暴露在空氣中,營養液以氣霧的方式直接噴到根上,更利于吸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營養液的主要成分是有機物B.蔬菜利用種子繁殖屬于無性生殖C.營莽液的濃度大于根毛細胞液的濃度D.根吸收的水分主要通過燕騰作用散失31.(2023·杭州)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現象是長期進化形成的。下列有關植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敘述,錯誤的是( )A.根毛細胞向外突起擴大吸收面積,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B.根、莖和葉脈中的導管相互連通,有利于有機物的運輸C.仙人掌的葉呈針狀,有利于減少因蒸騰作用過多失水D.葉片向光面與背光面相比,前者葉肉細胞中葉綠體多,有利于光合作用32.(2022·金華)陽臺種植滿足了一些城市白領的田園夢。小科在陽臺上種植的番茄進入掛果期,下列相關說法中正確的是( )A.番茄的果實是由胚珠發育而成的B.番茄的種子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C.番茄的根是吸收有機物的主要器官D.番茄的葉是進行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33.(2021·杭州)在杭州市余杭區仁和街道新橋村有一棵千年樹齡的古銀杏樹,它的“樹心”已經朽爛,變成了一棵“空心樹”可是,這棵古樹在當地政府和村民的保護下還是枝繁葉茂、生命力旺盛。由此推斷,朽爛掉的“樹心”是這棵樹的( )A.全部韌皮部 B.全部木質部 C.部分韌皮部 D.部分木質部34.(2020·紹興)扭葉松屬于裸子植物,它的樹皮薄,莖、葉中含有機物——松脂,易燃燒。發生火災時,堅固而緊閉的松果將種子保護起來。火災過后,松果崩裂開來,種子撒播在滿是草木灰的土壤中,下列有關扭葉松說法正確的是( )A.松脂通過木質部中的導管運輸B.種子外部起保護作用的是果皮C.對種子的保護是對環境的適應D.火災后的草木灰為種子萌發提供有機物35.(2023·溫州)有人認為:許多植物的莖和葉都能進行蒸騰作用,且葉是主要的蒸騰作用器官。為驗證這一觀點,老師提供如下器材供同學們實驗,各種器材數量充足。其它器材: 水、凡士林、刻度尺、秒表、剪刀、記號筆、膠頭滴管等。(1)寫出檢查裝置甲氣密性的具體操作: 。(2)選擇合適的器材,寫出本實驗的步驟。36.(2023·臺州)以下是研究木質莖結構和功能的兩個活動。(1)將新鮮帶葉枝條插入稀釋后的紅墨水,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環境中,10分鐘后取出,橫切枝條的中上部,放大觀察,如圖甲所示。橫切面變紅的部位是 (選填圖中字母)。(2)將盆栽木本植物一枝條中部的樹皮環剝,一兩個月后,切口上方的樹皮膨大形成枝瘤,如圖乙。這一現象表明有機物在莖中的運輸方向是 。37.(2023·湖州)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無機鹽。同學們想了解含氮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的影響。老師給他們提供了一些實驗材料:完全營養液、缺氮營養液、濃度適宜的NH4NO3溶液、蒸餾水、同種青菜幼苗若干、相同規格的玻璃器皿若干。各小組對實驗方案進行設計。第一小組的方案如下:①選20株長勢旺盛、大小相似的青菜幼苗,用蒸餾水洗凈根上的泥土,備用。②取2只玻璃器皿,編號甲乙。甲組加入適量完全營養液,乙組加入 ,將幼苗隨機均分栽入其中。③將裝置放在溫暖有光通風的環境,并適時給根部通入空氣。④每隔一段時間觀察并記錄幼苗的高度、葉片顏色等生長指標。⑤對所得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請回答:(1)步驟①中選取幼苗20株的目的是 。(2)步驟②中乙組加入 。(3)針對第一小組的方案,第二小組認為可以用濃度適宜的NH4NO3溶液和等量的蒸餾水做對照,這樣也滿足氮元素的變量控制。但遭到大家的反對,理由是 。38.(2021·杭州)氮是空氣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也是構成生物體的必要元素之一但是,空氣中游離態的氮不能直接被大多數生物所利用,必須經過變化,并與其他成分形成化合物(如氨或銨鹽等),才能被植物利用。如圖是自 然界氮循環的示意圖請回答:(1)一株綠色植物的幼苗(如小麥)在生長過程中缺氮其最可能出現的癥狀是 。A.莖稈細小、易倒伏,葉有褐斑B.生長矮小,葉色發黃C.生長緩慢,葉色暗綠帶紅D.只開花不結果(2)工業上常用空氣冷凍分離法來獲得氮氣(即由液態空氣分餾來獲得氮氣)這種方法制氮氣的原理是利 用了氮氣與氧氣哪一物理性質的差異 。(3)實驗室制備少量氮氣的方法很多。例如,可由亞硝酸銨來制取氮氣,其反應如下:NH4NO2 N2↑+2H2O,該反應是屬于 反應(選填“化合”、“分解”、“置換或“復分解”)(4)空氣中的N2轉化為NH3,的過程中,N元素的化合價由0價轉變為 價(5)有人認為:人類可以通過人工固氮,大量合成含氮化肥并施用于農作物,這將有助于人類糧食增產,但也會造成環境污染。你是否同他的觀點并闡述理由。39.(2021·湖州) 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利用18O分別標記H2O和CO2,將C18O2和CO2分別通入含小球藻的H2O和H218O中(如右圖所示),迅速收集產生的氧氣(1)18O和16O互為 原子,H218O和H2O以及CO2和C18O2具有相同的化學性質,因此可以用來示蹤物質變化情況。(2)該實驗是為了研究 。(3)該實驗必須在 條件下進行。(4)制備含有較多小球藻的液體時,需在盛有小球藻的液體中加入 (選填“無機鹽”或“無機鹽和有機物”),并置于適宜環境下培養。40.(2022·金華)“節約糧食,反對浪費”已成為大家共識。人們食用的馬鈴薯(如圖)通常長在地下,里面積累了大量的淀粉,是我國的五種主食之一。完成下列相關問題:(1)馬鈴薯中的淀粉主要是由葉片的光合作用制造的。由此可知植物體內有機物運輸的方向是 (選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2)馬鈴薯中的淀粉需經過消化才能被吸收,淀粉在人體內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 。41.(2020·舟山)如圖,菟絲子是一種特殊的植物,其莖黃色、葉退化,遇到適宜的植物就纏繞在上面,形成吸根并插入植物體內吸取有機養料。(1)莖黃色、葉退化,說明菟絲子的細胞中缺少 ,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2)菟絲子要獲得有機物,其吸根必須插入植物 A 莖的 。菟絲子與植物 A 之間屬于寄生關系, 這在高等植物中極為罕見。42.(2019·杭州)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實驗中,某研究小組在密封的容器A中充人足量的含有同位還應具有的生物成分是素14C的“14CO2。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發現該植物的不同器官相繼出現了同位素C(如圖甲,黑色部分表示檢測到同位素C的部位),據此回答(1)14CO2主要是通過圖乙中 結構,進入到葉片中.(2)寫出“14CO2在葉肉細胞中被合成有機物的文字表達式 .(3)葉片中的14C主要是通過莖中的哪一部分結構送到該植物的根部 (選填“外樹皮”“木質部”“韌皮部”或”髓”)(4)一段時間后,研究小組在容器A外的空氣中發現了14CO2,請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這一現象 43.(2019·紹興)夏至前后,楊梅成熟,楊梅園里楊梅掛滿枝頭,喜迎游客前來品嘗采摘。(1)楊梅樹生長所需的水和無機鹽經根吸收后通過木質部中的 向上運輸。(2)品嘗楊梅時,游客感到口味鮮甜的過程為:味覺感受器→傳入神經→ 。(3)患糖尿病的某游客過量食用楊梅后血糖含量明顯升高,為降低血糖濃度需要注射胰島素,胰島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的原因是 。第5講 無機鹽和水對植物生長的作用答案知識梳理一、綠色植物根莖葉的結構1.根冠 分生區 伸長區 根毛區 根毛區2.(1) 樹皮 韌皮部 形成層 木質部 髓(2) 形成層 韌皮 木質(3) 韌皮部 有機 木質部 水分和無機鹽(4) 直立莖 纏繞莖 匍匐莖 攀緣莖 草質莖 木質莖 肉質莖3.(1) 葉脈 葉肉 上表皮 下表皮 保衛(2) 光合 蒸騰 氣體二、礦物質元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氮__、磷、鉀三、植物對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利用和散失過程1.(1) 滲透吸水 (2) 根 根毛區 (3) 大于2.(1) 導管3.(1) 光合作用 (2) 蒸騰作用4. (2)① 水分 水分 ② 無機鹽 ③ _溫度 (3) 二氧化碳 氧氣 水蒸氣考點突破1.C 2.B 3.A 4.(1)①②③ (2)氮或N 5.C 6.(1)B (2)導管7.(1)④ (2)保衛 (3)大于8.(1)⑤;導管 (2)上方9.C 10.A夯實基礎11.C 12.D 13.D 14.D 15.A16.鉀;氮17.(1)B (2)C (3)①18.(1)不變;失水 (2)1.125 (3)選用更細的吸管19.(1)氣孔;③ (2)①20.(1)根 (2)隨著鎘離子濃度升高葉片中鐵元素含量下降,當鎘離子濃度升高到10mg/L后葉片中鐵元素含量基本不變 (3)根中鐵、鎂、鋅元素的含量 (4)B21.(1)C (2)B;D(3)不贊同。當細胞外土壤浸出液的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反而會失水。22.(1)篩管 (2)非生物因素23.(1)A、B (2)40 (3)植物體內水分主要通過葉片散失;(或者植物體內的水分通過莖和葉散失,以葉片散失為主)合理即可 (4)N(氮)24.(1)土壤浸出液 (2)①;吸收面積25.(1)防止根上泥土原有元素干擾實驗 (2)等量不含鎂元素的完全營養液(3)營養液濃度過高會導致根部細胞脫水死亡(4)小明觀點不正確,控制變量法除了控制需要探究的因素為變量外,其他因素要保證適合其生長,本實驗中就不能用雖然相同而不適合其生長的蒸餾水,而要用完全營養液26.(1)增大其吸收水和無機鹽的面積 (2)陽光充足,溫度較高,通風(3)用石蠟分別密封韌皮部和木質部27.(1)保衛(2)蘿卜浸到清水中,蘿卜細胞的細胞液濃度大于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吸水膨脹,而蘿卜皮吸水少,膨脹小,使蘿卜彎曲變形,兩蘿卜條中間出現孔隙并變大28.(1)木質部;導管 (2)自下而上29.①往菜地的土壤中摻入一定比例沙子提高土壤的透氣性,能夠有利于蔬菜根的呼吸作用,提高蔬菜的產量。②“發酵”能殺死其中的一些寄生蟲與有害小動物且滋養了大量的微生物,寄生蟲以及其他小動物的尸體被分解者分解后,產生水、二氧化碳和無機鹽,各種無機鹽被根吸收,避免化肥的大量使用提高了蔬菜的品質。③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農業生產上,可以利用分層現象進行套種,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進而來提高蔬菜產量。④夏天中午土壤溫度高,水分蒸發的快,此時澆水土壤溫度突然下降,會刺激到植株,容易導致花朵凋謝,葉子枯萎現象。冬季傍晚溫度較低,此時澆水很容易將植株凍傷,并且不利于植株的生長。真題再現30.D 31.B 32.D 33.D 34.C35.(1)將導管口伸入水中,雙手捂住燒瓶,觀察導管口是否有氣泡冒出。松手后,導管口是否形成一段穩定的水柱(2)①檢查裝置氣密性后,取1個裝置甲標為A組,另取2個裝置乙分別標為B組、C組,將3個裝置裝滿水;②用剪刀剪去C組綠蘿的全部葉,A組、B組不作處理;③用膠頭滴管在導管口注水形成一小段水柱,并用記號筆標記位置;④將裝置放在適宜的環境中,一段時間后,用刻度尺測出水柱移動的距離,分別記為 ;⑤比較 ,和 。的大小關系,重復實驗,得出結論。36.(1)B (2)自上而下37.(1)增大樣本數量,減小偶然性,使實驗結論更具說服力(2)等量缺氮營養液(3)在控制氮元素變量的同時,其它條件應該相同且適宜。只有NH4NO3溶液或蒸餾水都不能讓幼苗正常生長,無法得出實驗結論。38.(1)B (2)沸點不同 (3)分解 (4)-3(5)認同,因為人工固為農田提供了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類糧食增產但大量使用合成含氮化肥并施用于農作物,將會導致土壤板結;若土壤中N元素超標,被淋溶后,易導致水體的富營養化污染等一系列環境問題。不認同,因為人工固氮可以為農田提供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類糧食增產,只要我們合理控制化肥的使用量,一般不會造成土壤板結,水體富營養化污染等環境問題。39.(1)同位素 (2)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中的氧元素來源于二氧化碳還是水(3)有光 (4)無機鹽40.(1)自上而下 (2)小腸41.(1)葉綠體 (2)篩管42.(1)氣孔 (2)二氧化碳+水 有機物+氧氣 (3)韌皮部(4)該植物中含有14C同位素的有機物通過呼吸作用被氧化分解成含有14C的二氧化碳,并通過氣孔被釋放到周圍的空氣中。43.(1)導管(2)大腦皮層中的味覺中樞(3)胰島素是一種蛋白質,口服后會被消化道消化,失去功效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5講 無機鹽和水對植物生長的作用考點 常見題型 考試要求無機鹽和水對植物生長的作用 看圖指認綠色植物根、莖、葉的結構 a知道缺失氮、磷、鉀等礦物質元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a說出植物體對無機鹽的吸收、運輸過程 a說出植物體對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過程 a一、綠色植物根莖葉的結構1、植物根的結構和功能根尖由 根冠 、 分生區 、 伸長區 、 根毛區 組成。 根毛區 是植物吸水最主要的部位。2、植物莖的結構和功能(1)結構:莖由__樹皮__、__韌皮部__、__形成層__、__木質部__、__髓__等組成。(2)加粗原因:__形成層__中的細胞具有分裂增生能力,向外分裂形成新的__韌皮__部,向內分裂形成新的__木質__部。(3)功能:篩管位于__韌皮部__中,自上而下運輸__有機__物;導管位于__木質部__中,自下而上運輸__水分和無機鹽__。(4)分類:植物的莖按生長習性分:直立莖 、纏繞莖 、匍匐莖 、 攀緣莖 。按質地分:草質莖 、木質莖 、 肉質莖 。3、植物葉的結構和功能(1)結構:葉是由葉柄和葉片組成的,葉片由表皮、__葉脈__和__葉肉__組成,其中,表皮又包括__上表皮__和__下表皮__,葉表皮上有__保衛__細胞,控制氣孔的開閉。(2)功能:葉是__光合__作用的主要器官,葉肉細胞中含有大量的葉綠體,能通過此作用制造有機物;同時也是__蒸騰__作用的主要器官,根吸收的水分大部分以__氣體_狀態從氣孔中散發出去。二、礦物質元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植物的一生中需要量最大的是__氮__、磷、鉀__等元素。不同的元素對植物生長會起不同的作用,植物在不同的生長期需求量也不同。無機鹽 對植物的作用 缺乏的癥狀氮 使枝葉茂盛 矮小瘦弱,葉片發黃磷 促進幼苗生長發育和開 花,提早果實種子成熟 生長緩慢,矮小,葉暗綠, 花、果實、種子少鉀 使莖稈粗壯,塊根肥大 莖稈細弱、易倒伏,葉黃三、植物對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利用和散失過程1.吸收(1)吸收方式:主要是__滲透吸水__。(2)吸收部位:器官——__根__,主要區域——根尖的__根毛區__。(3)吸收條件:根毛細胞中的細胞液濃度__大于__土壤溶液濃度。2.運輸(1)運輸的部位是木質部中的__導管__。(2)植物體內的水分運輸是自下而上的,從根→莖→葉。3.利用和散失(1)利用:約1%用于__光合作用__。(2)散失:約99%用于__蒸騰作用__。4.蒸騰作用(1)蒸騰作用的概念:水分從活的植物表面(主要是葉片)以氣體狀態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2)蒸騰作用的意義①是植物吸收__水分__、運輸__水分__的主要動力;②促進__無機鹽__向上運輸;③降低葉片的__溫度__。(3)氣孔和保衛細胞:氣孔是由成對的保衛細胞控制的,是__二氧化碳__、__氧氣__和__水蒸氣__進出的“門戶”。考點1:根、莖、葉的結構【例題】1.盛夏,“勝哥”去荷塘賞景。如圖所示, “六月荷花香滿湖,紅衣綠扇映清波。”下列關于荷花各結構的說法正確的是( )A.荷花是水生植物,因此荷花最適宜種在滲水能力很高的砂土類土壤中B.藕中含有的豐富有機物是通過根從淤泥中吸收的C.荷花的根狀莖具有貯藏營養物質和繁殖的功能D.荷葉表皮的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關閉【答案】C【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莖的運輸作用;蒸騰作用【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做呼吸作用。【解答】A.荷花生長在淤泥中,故荷花最適宜種在滲水能力很低的土壤中即黏質土,A錯誤。B.藕中含有的豐富有機物是通過葉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根從淤泥中吸收水和無機鹽,B錯誤。C.荷花的根狀莖為蓮藕,貯藏有大量營養物質,可食用;人們常用蓮藕來繁殖后代,C正確。D.氣孔是植物蒸騰失水的“門戶”,也是氣體交換的“窗口”。氣孔是由一對保衛細胞圍成的空腔,保衛細胞控制氣孔的張開和閉合。保衛細胞失水,氣孔閉合;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D錯誤。故答案為:C。◆變式訓練2.植物對水分的吸收、運輸與細胞液及土壤溶液的溶質質分數相關,下圖中箭頭表示水分滲透的方向,由此可判斷①、②、③三處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大小關系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答案】B【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解析】【分析】 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取決于細胞周圍水溶液的濃度和植物細胞細胞液的濃度的大小,當周圍水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液的濃度時,細胞就吸水;當周圍水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液的濃度時,細胞就失水。【解答】 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內部濃度時失水,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內部濃度時吸水。由圖可知,植物細胞正處于吸水狀態,所以,③植物細胞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大于②根毛細胞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大于①土壤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因此它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故答案為:B。考點2: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例題】3.“勝哥”用含有各種必需營養元素的稀溶液培養大麥。試驗分兩組,一組在光照下,一組在黑暗中,48小時后測定幾種離子的濃度。實驗結束后溶液中的離子濃度與實驗開始時的濃度之比如表所示(不考慮水分蒸發)。由該實驗作出的分析錯誤的是 ( )實驗條件 水分消耗/升 Ca2+:濃度比 K+濃度比 Mg2+濃度比光照 1 4:3 1:4 9:5黑暗 0.43 11: 10 1:3 6:5A.大麥在光照下吸收 比吸收水分快B.植物吸收礦物質并不都隨吸水量增加而增加,這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C.植物對礦物質的吸收具有選擇性D.光照對植物吸收礦物質和吸收水分都會產生影響【答案】A【知識點】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解析】【分析】由表中信息可知,在光照條件下,植物吸收水分的能力強;植物對溶液中各種離子的吸收具有選擇性;植物吸收水和吸收離子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解答】A、實驗結束后溶液中鎂離子濃度增大,說明大麥在光照下吸收Mg2+比吸收水分慢,該選項說法錯誤;B、實驗結束后溶液中的鎂離子、鈣離子的濃度與實驗開始時的濃度之比大于1,說明植物吸收礦物質隨吸水量增加而相對減少;實驗結束后溶液中的鉀離子濃度與實驗開始時的濃度之比小于1,說明植物吸收礦物質隨吸水量增加而相對增加,所以植物吸收礦物質并不都隨吸水量增加而增加,這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該選項說法正確;C、大麥吸收鉀離子和吸收鈣離子、鎂離子的程度不一樣,說明植物對礦物質的吸收具有選擇性。該選項說法正確;D、大麥在光照、黑暗條件下吸收水、離子的程度不一樣,說明光照對植物吸收礦物質和吸收水分都會產生影響。該選項說法正確。故選:A。◆變式訓練4.植物工廠是一種新興的農業生產模式,可人工控制光照、溫度、CO2濃度等因素。(1)一株質量為20克的某植物幼苗,在植物工廠提供的適宜環境中栽培一段時間后,其質量增加到40克。該植株增加的質量來自于 。(填序號)1 水 ②無機鹽 ③空氣(2)植物工廠中某植株出現“植株矮小,葉片發黃”的癥狀,其原因可能是缺少 元素。【答案】(1)①②③(2)氮或N【知識點】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光合作用的原理【解析】【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葉綠體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釋放氧氣,同時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的過程。(2)無機鹽包括含氮、磷、鉀、鈣、鎂、硫、硼、錳、鋅、鉬等的多種無機鹽,其中植物生活中最多的無機鹽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含氮的無機鹽能促進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使枝繁葉茂,含磷的無機鹽可以促進幼苗的發育和花的開放,使果實、種子提早成熟,含鉀的無機鹽使植物莖稈健壯,促進淀粉的形成與運輸。【解答】(1)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該植株增加的質量來自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該植株增加的質量來自于水和:二氧化碳,即①③。植物的生長還離不開氮、磷、鉀等無機鹽,即②。(2)植物工廠中某植株出現“植株矮小,葉片發黃”的癥狀,其原因可能是缺少含氮的無機鹽,因為含氮的無機鹽能促進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使枝繁葉茂。考點3:植物體對無機鹽的吸收和運輸過程【例題】5.小科通過微信公眾號“勝哥課程”知道了梧桐樹干上扎“針管”是為了讓樹木少結果或不結果。其中注入的藥主要成分是赤霉酸,從而減少果球脫毛,減少飛絮對人們的困擾。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針管插入深度至莖的韌皮部 B.藥液通過篩管由上往下運輸C.藥液運輸的動力是蒸騰作用 D.莖能夠逐年加粗是因為有隨【答案】C【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木質莖的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樹皮(包括表皮和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表皮起保護作用;韌皮部包括篩管(運輸有機物)和韌皮纖維(有韌性);木質部包括導管(運輸水和無機鹽)和木纖維(堅硬);形成層的細胞能不斷地進行分裂,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使莖逐年加粗。【解答】A.藥液是一種液體,通過導管運輸,導管位于木質部,因此針頭應插入樹木的木質部中,故A錯誤。B.藥液通過導管由下往上運輸,故B錯誤。C.蒸騰作用形成的蒸騰拉力促使藥液從下向上運輸,故C正確。D.木本植物莖的結構由樹皮(內有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組成,形成層細胞能不斷地進行分裂,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使莖逐年加粗。髓位于莖的中央,儲存營養物質,屬于營養組織,故D錯誤。故答案為:C。◆變式訓練6.表中 A和 B是分別適用于栽培葉用蔬菜和莖用蔬菜的兩種培養液。(1)根據表中數據判斷,適用于栽培莖用蔬菜的培養液是 (選填“A”或“B”)。(2)植物的莖中運輸無機鹽的主要結構是 。 A 培養液的質量濃度/(mg·L- ) B 培養液的質量濃度/(mg·L- )含氮的無機鹽 2 810 1 200含磷的無機鹽 130 250含鉀的無機鹽 680 960【答案】(1)B(2)導管【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莖的運輸作用;鹽與化肥【解析】【分析】(1)植物缺氮會葉片發黃,缺鉀會矮小、易倒伏。(2)導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篩管運輸有機物。【解答】(1)氮是合成葉綠素的元素之一,所以含氮元素較多的培養液適用于栽培葉用蔬菜,而鉀肥可以促進植物莖桿粗壯,所以適用于栽培莖用蔬菜。故答案為B。(2)木質部中的導管是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結構。考點4:植物體對有機物的運輸【例題】7.“勝哥”以“植物中的物質運輸”為主題開展相關的大單元學習。讓同學們畫出葉片上的物質流動圖,并利用顯微鏡觀察了蠶豆下表皮裝片和根尖的縱切片,圖甲所示是小科所畫的,如圖乙是顯微鏡下的部分視野,圖丙是他繪制的根毛細胞。請回答:(1)圖甲中代表有機物運輸路徑的是 (填圖中序號)。(2) 圖乙中“? ”代表的是 細胞。(3)植物的根尖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的條件是圖丙中的細胞液濃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土壤溶液濃度。【答案】(1)④(2)保衛(3)大于【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莖的運輸作用;蒸騰作用【解析】【分析】莖中篩管自上而下的運輸有機物。導管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解答】(1)葉片制造有機物,通過莖中篩管自上而下的運輸;(2)圖乙中“? ”代表的是保衛細胞,保衛細胞之間的孔是氣孔,是氣體進出葉片的門戶;(3) 植物的根尖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的條件是圖丙中的細胞液濃度大于土壤溶液濃度。◆變式訓練8.同學們通過微信公眾號“勝哥課程”學習了“植物的莖與物質的運輸”一節內容后,進行如下實驗活動。(1)將一根楊樹的枝條插入稀釋的紅墨水中(圖一),放在陽光下。觀察到葉脈發紅時,將枝條的莖進行橫切和縱切,能看到被染紅的是圖二中的 (填數字序號),此部位中的 屬于輸導組織,具有向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功能。(2)將楊樹的枝條環割去一圈樹皮(圖三),一段時間后,會在環割處的 形成枝瘤(選填“上方”或“下方”)。【答案】(1)⑤;導管(2)上方【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①外樹皮,②韌皮部;③樹皮;④形成層;⑤木質部;⑥髓;木質部中有導管,導管負責自下而上的運輸水分和無機鹽;韌皮部中有篩管,篩管負責自上而下的運輸有機物;【解答】(1) 將一根楊樹的枝條插入稀釋的紅墨水中(圖一),放在陽光下。觀察到葉脈發紅時,將枝條的莖進行橫切和縱切,能看到被染紅的是圖二中的 ⑤木質部;因為木質部中有導管,導管屬于輸導組織,具有向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功能。(2) 將楊樹的枝條環割去一圈樹皮(圖三),一段時間后,會在環割處的上方形成枝瘤,因為枝瘤中的只要物質是有機物,有機物是植物葉光合作用制造的,運輸的方向是自上而下;故答案為:(1)⑤ ;導管(2)上方考點5:植物體對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過程【例題】9.鹽拌黃瓜時,黃瓜細胞會出現如圖所示的狀態,原因是A.b濃度小于a濃度,細胞吸水 B.b濃度大于a濃度,細胞吸水C.a濃度小于b濃度,細胞失水 D.a濃度大于b濃度,細胞失水【答案】C【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解析】【分析】 細胞吸水和失水是由于外界溶液濃度與細胞液濃度不同而引起的現象。當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失水,發生質壁分離;當外界溶液濃度小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吸水,發生質壁分離復原。植物細胞的失水過程中,細胞壁的結構和滲透壓會對細胞內水分的保持起到重要作用。細胞膜上的滲透調節蛋白也參與調控細胞的失水過程,確保細胞內外水分的平衡。【解答】 鹽拌黃瓜時, 外界溶液的溶度大于黃瓜細胞液中的溶度,所以細胞會失水而萎焉;故答案為:C◆變式訓練10.人們生病時,常常打針輸液以治療疾病。在果樹栽培和樹木移植過程中,也常給植物“打針”,給植物“輸液”的主要成分有 ( )A.水和無機鹽 B.有機物和無機鹽C.水和維生素 D.有機物和維生素【答案】A【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解答】植物需要通過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所以給植物注射的是水和無機鹽。故答案為:A。11.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是生物學的基本觀念,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人體內肺泡數最多,與其氣體交換的功能相適應B.根尖根毛區根毛數量多,與其吸收水分的功能相適應C.根尖分生區細胞的細胞壁薄,與其吸收水分的功能相適應D.仙人掌葉片退化成針刺狀,與其適宜生活在干旱環境的功能相適應【答案】C【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解析】【分析】根尖四個部分: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根冠:排列松散,有較薄的細胞壁,當根尖在土壤中生長時根冠起潤滑作用,根冠細胞不能分裂,死亡后由分生區補充,有少量的線粒體、內質網、高爾基體、核糖體,沒有液泡和葉綠體。分生區:個體小,排列緊密,有較薄的細胞壁,分裂能力強,因此細胞核較大,擁有大量線粒體、內質網、高爾基體和核糖體,沒有液泡和葉綠體。伸長區:有細胞壁,細胞能夠吸水,因此有一定量的線粒體、內質網、高爾基體、核糖體和較小的液泡,沒有葉綠體。只有少數細胞能繼續分裂。成熟區:有細胞壁,不能分裂,死亡后由分生區補充,主要吸收水分和無機鹽,擁有較大的液泡,一定量線粒體,少量的內質網、高爾基體和核糖體,沒有葉綠體。【解答】A. 人體內肺泡數最多,與其氣體交換的功能相適應 ,A正確;B 根尖根毛區根毛數量多,與其吸收水分的功能相適應 ,B正確;C. 根尖分生區細胞的細胞壁薄,與其吸收水分的功能無關,分生區的細胞主要是分裂產生新細胞,C錯誤;D. 仙人掌葉片退化成針刺狀,與其適宜生活在干旱環境的功能相適應 ,D正確;故答案為:C12.為塑造浙中城市新形象,我市對道路進行了全新規劃,并在道路兩旁等處加大了綠化、美化力度,此過程中需要移栽一些苗木。下列有關做法及相應說法都正確的是( )A.給移栽后的苗木掛“營養針”,其針頭應插入莖的髓部B.為減少蒸騰散水,應去掉所有葉片后再進行移栽C.移栽過程中為了便于運輸和保持整潔,應將根部的泥土全部清理干凈D.移栽入土時,泥土不能填得太緊實,同時苗木之間要保持一定距離【答案】D【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莖的運輸作用;蒸騰作用【解析】【分析】(1)影響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二氧化碳的濃度等,所以光照時間越長,光合作用越強,植物制造的有機物就越多。(2)移栽植物時,降低植物的蒸騰作用,減少水分的散失,保護幼根和根毛,提高植物的吸水能力,是保證植物成活的關鍵。【解答】A.給移栽后的樹木輸入水和養分,針頭應插入較大綠化樹莖(樹干)的木質部中的導管中,A錯誤。B.葉片是蒸騰作用的主要部位,保留所有葉片移栽,會增加植物的蒸騰作用,B錯誤。C.幼根和根毛,因此在移栽植物時要帶土移栽,以保護幼根和根毛,利于根吸水,提高成活率,C錯誤。D.移栽入土時,泥土不能填得太緊實,不利于根的呼吸,移栽時要保持一定距離,以免樹木相互爭奪陽光、水、養分,比如樹木之間種植過密,植物葉片相互遮蓋,只有上部葉片進行光合作用,種植過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D正確。故答案為:D。13.如圖1所示,菟絲子是一種特殊的植物,其葉退化,其莖纏繞在桂花樹上面,形成“吸根”并插入桂花樹莖的韌皮部,吸取有機養料。如圖2所示為桂花樹莖的橫切面,則菟絲子的吸根插入桂花樹莖的部位是(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D【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 根據圖2可知,甲為髓、乙為形成層、丙為木質部、丁為韌皮部,根據各部分的功能判斷。【解答】 丁韌皮部內有篩管,篩管有運輸有機物的功能。菟絲子是一種特殊的植物,其葉退化,其莖纏繞在桂花樹上面,形成“吸根”并插入桂花樹莖的韌皮部,吸取有機養料。故D正確,而A、B、C錯誤。故選D。14.在勞動實踐活動中,同學們參與了番茄幼苗的移栽和田間管理。他們的做法與所依據的科學原理不一致的是 ( )A.移栽時根部帶土坨——保護根毛和幼根B.給番茄松土——提高土壤空氣含量,促進根的呼吸作用C.及時鋤去雜草——以減少雜草與番茄競爭營養物質D.移栽植物時去掉部分枝葉——主要目的是降低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消耗【答案】D【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葉的形態結構;蒸騰作用【解析】【分析】為了防止植物蒸騰作過強,一般在傍晚進行移栽或移栽后在植物上方蓋上遮陽網。【解答】A、植物依靠根毛吸水,帶土坨是為了防止損傷根毛和幼根,故A不符合題意;B、植物的根需要進行呼吸作用獲得能量,松土可以提高土壤中的空氣含量,利用植物的根進行有氧呼吸,故B不符合題意;C、雜草和番茄競爭陽光、水分、無機鹽等,所以及時除去雜草有利于番茄的生長,故C不符合題意;D、移栽時為了防止蒸騰作用過強,需要摘去部分枝葉,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15.園林工人們在新建的市體育運動中心的廣場上移栽了許多綠化樹,并給有些較大的綠化樹“掛吊瓶”,補充水和無機鹽,以提高成活率,“掛吊瓶”的針頭應插入到較大綠化樹莖(樹干) 的( )A.木質部 B.形成層 C.韌皮部 D.樹皮【答案】A【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解析】【分析】導管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解答】植物體內主要有兩條運輸管道--導管和篩管。導管是植物體內木質部中把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植株身體各處的管狀結構。導管是為一串管狀死細胞所組成,只有細胞壁的細胞構成的,而且上下兩個細胞是貫通的。植物體就是靠根、莖、葉的導管把水和無機鹽運輸到植物體的全身;篩管是植物韌皮部內輸導有機養料的管道。由許多管狀活細胞上下連接而成。相鄰兩細胞的橫壁上有許多小孔,稱為“篩孔”。兩細胞的原生質體通過篩孔彼此相通。篩管沒有細胞核,但篩管是活細胞。所以給一些剛移栽的樹木輸液(主要成分是水和無機鹽);為提高樹的成活率,輸液管的針頭必須插入到樹干的木質部。故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為:A。16.炎炎夏日,吃西瓜消暑是一件很愜意的事。農民種西瓜時要施肥,所施的肥料主要提供含氮、含磷、含 的無機鹽,如果西瓜植株較長時間缺少含 的無機鹽,則該植物會矮小瘦弱、葉片發黃。【答案】鉀;氮【知識點】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鹽與化肥【解析】【分析】 植物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對植物的生長發育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無機鹽包括含氮、磷、鉀、鈣、鎂、硫、硼、錳、鋅、鉬等的多種無機鹽,其中植物生活中最多的無機鹽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 。【解答】 氮肥作用:促使作物的莖,葉生長茂盛,葉色濃綠;缺乏時的癥狀:植株矮小瘦弱,葉片發黃。鉀肥的作用:促使作物生長健壯,莖稈粗硬,增強病蟲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促進糖分和淀粉的生成;缺乏時的癥狀:植株莖稈軟弱、易倒伏、葉片邊緣和尖端呈褐色,并逐漸焦枯。磷肥的作用:促使作物根系發達,增強抗寒抗旱能力;促進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飽滿。因此農民種西瓜時要施肥,所施的肥料主要提供含氮、含磷、含鉀的無機鹽,如果西瓜植株較長時間缺少含氮的無機鹽,則該植物會矮小瘦弱、葉片發黃。17.某同學表演了一個小魔術:取兩塊等大的蘿卜條,各放入等體積的透明液體中,30min后,B燒杯中的蘿卜條軟了。請你幫他分析其中的原因:(1)“魔術”的奧秘在于A,B燒杯中的液體它們分別可能是____。A.清水、清水 B.清水、10%鹽水C.10%鹽水、10%鹽水 D.10%鹽水、清水(2)蘿卜條軟硬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細胞失水和吸水。C,D兩幅圖中,可說明B燒杯中現象的是 (填字母)。(3)根是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在根尖結構(E圖)中, (填序號)是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答案】(1)B(2)C(3)①【知識點】細胞的結構;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解析】【分析】當植物細胞內外液體有濃度差時,植物細胞就會吸水或失水。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內部濃度時細胞失水,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內部濃度時細胞吸水。根尖是指從根的頂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結構從頂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解答】 (1)根據題干可知,A燒杯中的蘿卜條變硬挺了,B燒杯中的蘿卜條變軟了.說明A燒杯中放的是清水,清水的濃度小于蘿卜細胞液的濃度,因此蘿卜細胞吸水.B燒杯中放的是鹽水,鹽水的濃度大于蘿卜細胞液的濃度,蘿卜體內的水流到鹽水里,因此蘿卜細胞失水.故B符合題意.(2)根據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圖C水流向細胞外,表明細胞外的濃度大,圖D水流向細胞內,表明植物細胞吸水.圖B燒杯中的蘿卜條變軟了,表明細胞外的濃度大,此時C圖說明與B圖中的現象相同.(3)植物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區生有大量的根毛,大大增加了根與土壤中水接觸的面積,有利于吸水。最強而且根尖成熟區及其上根內部一部分細胞分化形成導管,能輸導水分和無機鹽。因此根尖吸水能力的是①成熟區。18.同學們通過微信公眾號“勝哥課程”學習了“植物體對水的吸收、利用和散失"的知識后,利用食鹽、水、新鮮冬瓜和利用吸管自制的土密度計對植物細胞吸水、失水的原理展開探究.他們將冬瓜除去瓜瓤后制成“冬瓜碗”,并在“冬瓜碗”中加入240g密度為1.2g/cm3的食鹽水.并在溶液中放置自制土密度計(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通過觀察一段時間后土密度計浸沒深度的變化,分析研究冬瓜得失水分的狀況.若土密度計在溶液中浸沒的深度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如圖乙所示.請你幫助該興趣小組完成實驗的探究和分析。(1)實驗過程中,土密度計所受的浮力 (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根據士密度計浸沒深度的變化情況可知,冬瓜在鹽水中 (選填“吸水"或“失水")。(2)根據圖象數據通過計算可知,一段時間后鹽水的密度是 g/cm3(3)為了提高該實驗中土密度計的精確程度,可以采取的辦法是 。【答案】(1)不變;失水(2)1.125(3)選用更細的吸管【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阿基米德原理;物體的浮沉條件及其應用【解析】【分析】密度計是根據漂浮條件工作的,據此知土密度計所受的浮力的變化;由圖像知,土密度計算剛放入鹽水中和穩定后浸入的深度,根據漂浮條件和阿基米德原理列式計算穩定后鹽水的密度;使測量結果更準確,應使密度計上兩條刻度線之間的距離大一些,根據ΔV=sh分析。【解答】(1)實驗過程中,土密度計始終處于漂浮,所受的浮力與密度計重力相等,而重力不變,所以浮力不變。根據圖象可知:土密度計浸沒深度逐漸變大,則V排變大,而浮力不變,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鹽水gV排可知,ρ鹽水變小,即鹽水里的水增加,所以冬瓜在鹽水中失水。(2)根據圖象數據算可知,開始時浸沒深度為h1=6cm則F浮1=G即ρ鹽水1gSh1=G一段時間后浸沒深度為h2=6.4cm則F浮2=G即ρ鹽水2gSh2=G所以ρ鹽水2gSh2=ρ鹽水1gSh1鹽水的密度ρ鹽水2=ρ鹽水1=×1.2g/cm3=1.125g/cm3。19.如圖甲是葉片的橫切面,圖乙是利用放大鏡觀察到的小麥幼苗的根和根尖結構。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 圖甲葉片橫切面中序號④表示的結構是 ,起運輸功能的結構是 。 (填序號)(2) 圖乙小麥根和根尖結構圖中表示根毛區的是 。 (填序號)【答案】(1)氣孔;③(2)①【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葉的形態結構【解析】【分析】如圖所示:甲圖,①上表皮;②葉肉;③葉脈;④氣孔;乙圖,①根毛區、②伸長區、③分生區、④根冠。【解答】(1)圖甲葉片橫切面中序號④表示的結構是所孔; 起運輸功能的結構是③葉脈;(2)圖乙小麥根和根尖結構圖中表示根毛區的是①。故答案為:(1)氣孔;③;(2)①。20.鎘是重金屬污染中最受關注的元素之一。已有研究表明,秋華柳對鎘具有較強的耐受和富集能力。為研究秋華柳受鎘污染時,體內金屬元素含量的變化。選取生長基本一致的幼苗,在不同鎘離子濃度的土壤中進行分組實驗。18天后測量植株各部分金屬元素的含量,結果如圖。(1)土壤中的金屬元素是通過 (填“根”、“莖”或“葉”)器官進入植物體的。(2)由圖可知,秋華柳葉片鐵元素含量與鎘離子濃度的關系是 。(3)由實驗結果可知,秋華柳 的變化可作為其受鎘污染程度的指示。(4)對鎘污染土壤進行治理可采用化學沉淀法,即將土壤溶液中的鎘離子形成沉淀物而降低污染。已知氯化鎘易溶于水,碳酸鎘和氫氧化鎘難溶于水。下列物質可用于處理土壤鎘污染的是____。A.氫氧化鈉 B.氫氧化鈣 C.碳酸鈣 D.氯化鈉【答案】(1)根(2)隨著鎘離子濃度升高葉片中鐵元素含量下降,當鎘離子濃度升高到10mg/L后葉片中鐵元素含量基本不變(3)根中鐵、鎂、鋅元素的含量(4)B【知識點】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解析】【分析】(1)根據圖示中鐵元素含量與鎘離子濃度的關系來分析;(2)根據鐵元素、鎂元素與鋅元素的含量來分析;(3)根據題干信息將氯化鎘轉化為難溶于水的碳酸鎘和氫氧化鎘。【解答】(1)由圖示中鐵元素含量與鎘離子濃度的關系可知,鎘離子濃度較低時,葉片中鐵元素含量影響不明顯,達到一定濃度時,鐵元素含量明顯降低,濃度繼續升高,鐵元素含量基本不變;(2)由三幅圖示信息可知,秋華柳根中鐵、鎂、鋅元素的含量的變化可作為其受鎘污染程度的指示;(3)碳酸鈣、氯化鈉均不能與氯化鎘反應,氫氧化鈣和氫氧化鈉均能與其反應生成氫氧化鎘沉淀,而氫氧化鈉腐蝕性強,價格高,所以使用氫氧化鈣;故答案為:B。21.以下為教材中觀察小麥根尖的活動:Ⅰ.取小麥的幼根,先用放大鏡觀察它的外形,找到根尖的各部分結構,注意根毛的數量和著生部位。Ⅱ.用顯微鏡(低倍鏡,不加蓋玻片)觀察根毛細胞的結構特點。Ⅲ.用顯微鏡觀察植物根尖縱切的永久裝片。回答以下問題:(1)在用顯微鏡觀察根毛細胞的結構特點時,載玻片上面不加蓋玻片,除了載玻片上的水不會污染鏡頭外,還有一個原因最可能是____;A.了減少麻煩,方便操作B.為了擴大視野,便于觀察C.根毛本身有一定的厚度,加蓋玻片觀察容易碰到鏡頭(2)如圖為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根尖各結構中的的部分細胞。實驗表明,具有大液泡的細胞吸水能力強。則從細胞形態、結構上看,下列具備較強吸水功能的細胞是____;(用字母表示)A.根冠細胞 B.根毛細胞C.分生區細胞 D.伸長區細胞(3)有同學認為:將小麥幼苗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養時,浸出液的溶質質量分數越大,小一幼苗吸水現象越明顯。你是否贊同他的觀點,簡要說明理由。 。【答案】(1)C(2)B;D(3)不贊同。當細胞外土壤浸出液的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反而會失水。【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解析】【分析】 根是植物的營養器官,通常位于地表下面,負責吸收土壤里面的水分、無機鹽及可溶性小分子有機質,并且具有支持、繁殖、貯存合成有機物質的作用。【解答】(1) 在用顯微鏡觀察根毛細胞的結構特點時,載玻片上面不加蓋玻片,除了載玻片上的水不會污染鏡頭外,還有一個原因最可能是根毛本身有一定的厚度,加蓋玻片觀察容易碰到鏡頭 ,A不是主要原因,B是錯誤的,該操作不會擴大視野,所以C合理;(2) 具有大液泡的細胞吸水能力強 則從細胞形態、結構上看,下列具備較強吸水功能的細胞是BD,因為他們都有大液泡;(3) 有同學認為:將小麥幼苗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養時,浸出液的溶質質量分數越大,小幼苗吸水現象越明顯。 不贊同。水往濃度高的地方跑,當細胞外土壤浸出液的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反而會失水。故答案:(1)C(2)BD(3)不贊同。當細胞外土壤浸出液的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反而會失水。22.為了提高經濟益及健康食品,農村開啟“魚菜共生”的生態農業新模式,魚塘中養著羅非魚、鱖魚等魚類,含有魚的糞便的水經過污管排到荷花池,經過自然凈化,變成了自帶有機肥的“營養液”來供給蔬菜,“營養液”被蔬菜吸收養分后,又變成適合養魚的水源,打造成一個零排放、可循環的農業生態循環模式。(1)荷花池中荷葉制造的有機物通過 輸送到地下莖(藕)中貯存。(2)該生態模式中的所有生物因素和 可以看成一個生態系統。【答案】(1)篩管(2)非生物因素【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篩管是植物韌皮部內輸導有機養料的管道,由許多管狀活細胞上下連接而成。生態系統指在自然界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并在一定時期內處于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解答】(1)荷花池中荷葉制造的有機物通過篩管運輸到地下莖中貯存,導管運輸無機物和水。(2)生態系統由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構成,其中生物因素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非生物因素包括陽光、水、空氣等。23.在探究“植物體內水分散失的途徑”時,小棉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取A、B、C三個相同的量筒,放在室內陰涼處.A中不插植物,B、C中各插一支生長狀態相同的天竺葵枝條,B去掉所有葉片,C保留所有葉片,每天上午8時,向量筒加水至100mL.晚上8時記錄液面的刻度,連續5天.測得數據如下表所示.請分析數據并回答問題:組別 液面刻度(mL)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A 99.5 99.5 99 99.7 99.3B 94 96 90 97 92C 60 62 50 64 60(1)在探究天竺葵的莖散失水分時,應選取哪兩個組進行對照 .(2)量筒C第三天通過葉片散失的水分是 mL.(3)對表格中的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后,可得出的結論是 .(4)植物的生長需要水分,也需要無機鹽,找實驗材料時,小棉發現有株天竺葵長得特別矮小,葉色發黃,你認為主要應該施加含 的無機鹽.【答案】(1)A、B(2)40(3)植物體內水分主要通過葉片散失;(或者植物體內的水分通過莖和葉散失,以葉片散失為主)合理即可(4)N(氮)【知識點】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蒸騰作用【解析】【分析】蒸騰作用是指植物體內的水分通過葉片的氣孔以水蒸氣的形式散發到大氣中去的一個過程,可見葉片是蒸騰作用的主要部位。其次葉柄和幼嫩的莖也能蒸騰少量的水分,也能進行一定的蒸騰作用。【解答】 (1)本實驗的目的是研究植物與水分散失的關系,而有無植物成為實驗的變量,BC各放入一枝生長狀態相同的天竺葵枝條,其中C保留所有葉片,B去掉所有葉片,A不放植物。想探究莖散失水分,變量應該是莖,應選擇A和B。(2)第三天,B沒有葉子,一共散失的水分是10mL;C保留所有葉片,一共散失的水分是50mL,通過葉散失的水分是50-10=40(mL)。(3)無機鹽包括含氮、磷、鉀、鈣、鎂、硫、硼、錳、鋅、鉬等的多種無機鹽,其中植物生活中最多的無機鹽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含氮的無機鹽能促進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使枝繁葉茂,含磷的無機鹽可以促進幼苗的發育和花的開放,使果實、種子提早成熟,含鉀的無機鹽使植物莖稈健壯,促進淀粉的形成與運輸。因此, 天竺葵長得特別矮小,葉色發黃, 應該施加含氮的無機鹽。24.如圖是用小麥苗來驗證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的實驗和小麥苗的根尖結構示意圖。(1)根據圖A到圖B的麥苗長勢判斷,甲試管中盛的是 (選填“土壤浸出液”或“蒸餾水”)。(2)小麥根尖結構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 (選填數字序號),該部位的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可以擴大根的 。【答案】(1)土壤浸出液(2)①;吸收面積【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解析】【分析】 一般植株的根尖從根頂端向后依次可分為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根毛區四個部分。【解答】(1) 根據圖A到圖B的麥苗長勢判斷,甲試管中的植物長得越來越好,說明盛的是土壤浸出液,因為土壤浸出液中有無機鹽,可以促進植物的生長;(2) 小麥根尖結構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①根毛區(選填數字序號),該部位的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可以擴大根的吸收面積;故答案為:(1) 土壤浸出液 (2)①;吸收面積25.為驗證“鎂是植物生長的必需元素”.小科同學進行了以下實驗探究:【查閱資料】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長所必需的各種無機鹽,鎂參與綠色植物葉綠素的形成,植物缺鎂會出現葉片失綠變黃、植物生長不良等癥狀。【實驗器材】完全營養液(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各種礦物質元素)、缺鎂的完全培養液、長勢相同的青菜幼苗、普通蒸餾水、含鎂蒸餾水、玻璃器皿若干。【實驗步驟】①選20株長勢旺盛、大小相似的青菜幼苗,用蒸餾水洗凈根上的泥土,備用;②取2只玻璃器皿,編號甲、乙。甲組加入適量完全營養液,乙組加入等量的另一種液體、將幼苗隨機均分栽入其中;③將裝置放在溫暖有光通風的環境,并適時給根部通入空氣;④每隔一段時間觀察并記錄幼苗的高度、葉片顏色等生長指標;⑤對所得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請回答:(1)步驟①中,“用蒸餾水洗凈根上的泥土”的目的是 ;(2)步驟②中,乙瓶中應該加入的液體是 (3)小紅認為,實驗所用的營養液濃度不宜太高,否則會影響實驗結果,其理由是: 、;(4)小明認為,步驟②中,如果在甲、乙兩瓶中分別加入等量的含鎂蒸餾水和普通蒸餾水,其它步驟和條件與小科相同,也能得到相同的實驗結論。請對小明的觀點進行評價并說明理由: 。【答案】(1)防止根上泥土原有元素干擾實驗(2)等量不含鎂元素的完全營養液(3)營養液濃度過高會導致根部細胞脫水死亡(4)小明觀點不正確,控制變量法除了控制需要探究的因素為變量外,其他因素要保證適合其生長,本實驗中就不能用雖然相同而不適合其生長的蒸餾水,而要用完全營養液【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解析】【分析】植物的根具有固定作用,植物的根能夠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作用;【解答】(1)為驗證“鎂是植物生長的必需元素”,步驟①中,“用蒸餾水洗凈根上的泥土”的目的是 防止根上泥土原有元素干擾實驗 ;(2) 步驟②中,乙瓶中應該加入的液體是 等量不含鎂元素的完全營養液,其對照的作用;(3) 小紅認為,實驗所用的營養液濃度不宜太高,否則會影響實驗結果,其理由是: 營養液濃度過高會導致根部細胞脫水死亡 ,因為水分會跑向濃度高的地方;(4) 小明觀點不正確,控制變量法除了控制需要探究的因素為變量外,其他因素要保證適合其生長,本實驗中就不能用雖然相同而不適合其生長的蒸餾水,而要用完全營養液故答案為:(1) 防止根上泥土原有元素干擾實驗 (2) 等量不含鎂元素的完全營養液 (3) 營養液濃度過高會導致根部細胞脫水死亡 (4) 小明觀點不正確,控制變量法除了控制需要探究的因素為變量外,其他因素要保證適合其生長,本實驗中就不能用雖然相同而不適合其生長的蒸餾水,而要用完全營養液26.根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莖來運輸的,小科同學設計了實驗來探究莖運輸水和無機鹽的部位。步驟一:他選取如圖甲所示的粗細相似、葉片數量相同的同種木本植物枝條3根,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形狀相似、面積相近的斜面。步驟二:將枝條按要求處理好后,再將它們插入一瓶盛有一定量紅墨水的燒杯中固定(如圖乙),置于 ▲ 環境中,一段時間后取出枝條,用刀片橫切枝條中上部,用放大鏡觀察橫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將實驗現象記錄在表格中。枝條組別 實驗現象A.自然狀態的帶葉枝條(不作處理) B.剝去下半部分樹皮的帶葉枝條 C.除去下半部分木質部和髓的帶葉枝條,只留下樹皮 (1)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其目的是 。(2)為了縮短實驗時間,步驟二中“?”處可填 。(3)得出結論后,小科認為切剝法處理枝條過程中容易受傷,可采用石蠟密封切面法處理枝條,應如何處理B、C組的枝條? 。【答案】(1)增大其吸收水和無機鹽的面積(2)陽光充足,溫度較高,通風(3)用石蠟分別密封韌皮部和木質部【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植物莖中木質部中的導管可以自下而上的運輸水分和無機鹽;植物莖中的韌皮部中的篩管可以自上而下的運輸有機物; 蒸騰作用是水分從活的植物體 表面 (主要是葉子)以 水蒸汽 狀態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是與物理學的 蒸發過程 不同,蒸騰作用不僅受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而且還受植物本身的調節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種復雜的生理過程。【解答】(1) 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其目的是增大其吸收水和無機鹽的面積;(2)為了縮短實驗時間,就要加快植物的蒸騰作用,步驟二中“?”處可填陽光充足,溫度較高,通風;(3) 得出結論后,小科認為切剝法處理枝條過程中容易受傷,可采用石蠟密封切面法處理枝條,應如何處理B、C組的枝條? 用石蠟分別密封韌皮部和木質部故答案為:(1) 增大其吸收水和無機鹽的面積 (2) 陽光充足,溫度較高,通風 (3) 用石蠟分別密封韌皮部和木質部27.如圖甲是小嘉利用蘿卜設計制作植物氣孔開閉模型的主要流程。(1)該模型中的長方體蘿卜條模擬的是 細胞。(2)將該模型浸到清水中,一段時間后觀察到兩蘿卜條中間出現孔隙并變大(圖乙),該過程模擬的是氣孔張開。解釋該模型浸在清水中能張開的原因。 。【答案】(1)保衛(2)蘿卜浸到清水中,蘿卜細胞的細胞液濃度大于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吸水膨脹,而蘿卜皮吸水少,膨脹小,使蘿卜彎曲變形,兩蘿卜條中間出現孔隙并變大【知識點】蒸騰作用;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解析】【分析】葉的表皮上有保衛細胞形成的氣孔,是葉片散失水分以及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門戶”,保衛細胞吸水時,細胞膨脹,細胞厚度增加,兩細胞分離,氣孔張開;保衛細胞失水,細胞收縮,細胞厚度減小,兩細胞并合,氣孔閉合。【解答】(1)當模型被浸入清水中時,由于蘿卜皮(模擬的原生質層)具有選擇透過性,水分開始從低濃度溶液(清水)向高濃度溶液(蘿卜條內部)滲透。隨著水分的進入,蘿卜條開始膨脹。由于兩個蘿卜條的一端 被訂書釘固定,所以它們的另一端會隨著水分吸收而分離,從而在兩條蘿卜條之間形成一個孔隙,模擬植物的氣孔, 那么,長方體蘿卜條模擬的是圍成氣孔的保衛細胞。(2)模型能夠膨脹的原因在于水分通過蘿卜皮( 模擬的原生質層)的滲透作用。由于清水的水勢高于蘿卜條內部的水勢,水分從清水進入蘿卜條內部,導致蘿卜條膨脹。這種膨脹在兩個被固定的蘿卜條之間形成了孔隙,模擬了植物氣孔在水蒸氣壓力作用下的張開過程。28. “藍色妖姬”是一種人工染色而成的花卉,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時,用藍色染料澆灌花卉,讓花吸水的同時,將色劑吸入開出藍色花朵(如圖甲)。小科為了研究染料是通過哪里將花染色的。他將三支白玫瑰枝條放入裝有稀釋的藍墨水的燒杯中,并置于陽光下照射。(1)待枝條基部顏色有變化后,取出枝條洗凈,橫切枝條進行觀察,發現莖橫切面上只有圖乙中的B部分成藍色,則B是莖中的哪個部位 。該部位中運輸水分的結構是 。(2)對枝條進行縱切,用放大鏡觀察莖的縱切面,發現藍色的部位從基部到頂部越來越淡,據此推測染料隨著水分在莖內部的運輸方向為 。【答案】(1)木質部;導管(2)自下而上【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 木質部是樹干的主要組成部分,木質部由導管、管胞、木纖維和木薄壁組織細胞以及木射線組成。【解答】(1)莖橫切面上變成藍色的是靠近中間部位,可以看到染成藍色的部分是木質部,因為木質部中有導管。導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2)正是因為木質部中含有導管是自下而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的管道,用放大鏡觀察莖的縱切面,藍色的部位是木質部從基部到頂部的變化是越來越淡,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水分和無機鹽通過導管自下而上輸送。29.某校八年級學生的勞動實踐課程內容為在學校勞動實踐基地上種植蔬菜。為了提高蔬菜的產量和品質,同學們咨詢當地菜農,獲得了以下的經驗分享。①往菜地的土壤中摻入一定比例的沙子。②將家禽、家畜的糞便及雜草等堆積一段時間“發酵”成肥料。(發酵是指微生物的呼吸作用)③搭配種植高矮不同的多品種蔬菜。④合理灌溉。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對以上能提高蔬菜產量和品質的經驗作出合理解釋。【答案】①往菜地的土壤中摻入一定比例沙子提高土壤的透氣性,能夠有利于蔬菜根的呼吸作用,提高蔬菜的產量。②“發酵”能殺死其中的一些寄生蟲與有害小動物且滋養了大量的微生物,寄生蟲以及其他小動物的尸體被分解者分解后,產生水、二氧化碳和無機鹽,各種無機鹽被根吸收,避免化肥的大量使用提高了蔬菜的品質。③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農業生產上,可以利用分層現象進行套種,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進而來提高蔬菜產量。④夏天中午土壤溫度高,水分蒸發的快,此時澆水土壤溫度突然下降,會刺激到植株,容易導致花朵凋謝,葉子枯萎現象。冬季傍晚溫度較低,此時澆水很容易將植株凍傷,并且不利于植株的生長。【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蒸騰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解析】【分析】光合作用進行的部分必須有葉綠體的細胞,因為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結構基礎,形象地比喻為制造有機物的“機器”。呼吸作用所有的活細胞都要進行,細胞活著就要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而生命活動需要能量支持才能正常完成,而這個能量是由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釋放得來的,沒有呼吸作用,細胞就不能正常生活,就會死亡。根一般指植物在地下的部位。主要功能為固持植物體,吸收水分和溶于水中的礦物質,將水與礦物質輸導到莖,以及儲藏養分。30.(2023·麗水)麗水某學校勞動實踐基地利用氣霧栽培技術立體種植蔬菜(如圖),蔬菜產量比傳統技術提高10倍以上,氣霧栽培是把植物的根系完全暴露在空氣中,營養液以氣霧的方式直接噴到根上,更利于吸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營養液的主要成分是有機物B.蔬菜利用種子繁殖屬于無性生殖C.營莽液的濃度大于根毛細胞液的濃度D.根吸收的水分主要通過燕騰作用散失【答案】D【知識點】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蒸騰作用;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解析】【分析】 蒸騰作用是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子)以水蒸汽狀態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是與物理學的蒸發過程不同,蒸騰作用不僅受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而且還受植物本身的調節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種復雜的生理過程。【解答】A.營養液一般為無機鹽;B.種子繁殖屬于有性生殖;C.營養液濃度高于細胞液濃度時,會導致其細胞失水;D.植物體內的絕大部分水分都是通過蒸騰作用散失到空氣中的;故答案為:D31.(2023·杭州)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現象是長期進化形成的。下列有關植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敘述,錯誤的是( )A.根毛細胞向外突起擴大吸收面積,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B.根、莖和葉脈中的導管相互連通,有利于有機物的運輸C.仙人掌的葉呈針狀,有利于減少因蒸騰作用過多失水D.葉片向光面與背光面相比,前者葉肉細胞中葉綠體多,有利于光合作用【答案】B【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蒸騰作用【解析】【分析】A.植物通過根毛吸收水分和無機鹽;B.植物利用莖中的篩管運輸有機物;C.植物散失水分的主要方式為蒸騰作用;D.植物的光合作用在葉綠體中進行。【解答】A. 根毛細胞向外突起擴大吸收面積 ,增大了吸收面積;B.篩管運輸有機物,故其錯誤;C.針狀減少了蒸騰作用的葉片面積,減少水分的散失;D.葉綠體多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多;故答案為:B32.(2022·金華)陽臺種植滿足了一些城市白領的田園夢。小科在陽臺上種植的番茄進入掛果期,下列相關說法中正確的是( )A.番茄的果實是由胚珠發育而成的B.番茄的種子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C.番茄的根是吸收有機物的主要器官D.番茄的葉是進行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答案】D【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葉的形態結構;花的結構【解析】【分析】1.植物在完成受精作用后,子房壁發育成果皮,胚珠就發育成種子,子房發育成果實。果實包括果皮和種子。2.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釋放氧氣的過程。3.蒸騰作用是指植物體內的水分通過葉片的氣孔以水蒸氣的形式散發到植物體外的一個過程,植物通過根吸收來的水,只有大約1%被植物體利用,約99%都通過植物的蒸騰作用由葉片的氣孔以水蒸氣的形式散發到大氣中去了。【解答】A:番茄的果實是由子房發育而成的,A錯誤。B:番茄的種子是由胚珠發育而成的,B錯誤。C:有機物是植物的葉光合作用產生的,C錯誤。D:番茄的葉是進行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D正確。故選D。33.(2021·杭州)在杭州市余杭區仁和街道新橋村有一棵千年樹齡的古銀杏樹,它的“樹心”已經朽爛,變成了一棵“空心樹”可是,這棵古樹在當地政府和村民的保護下還是枝繁葉茂、生命力旺盛。由此推斷,朽爛掉的“樹心”是這棵樹的( )A.全部韌皮部 B.全部木質部 C.部分韌皮部 D.部分木質部【答案】D【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解析】【分析】植物是通過導管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導管和篩管分別位于樹表皮的木質部和韌皮部。【解答】植物是通過導管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導管和篩管分別位于樹表層的木質部和韌皮部,沒有樹心的樹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質部,而剩余的木質部中的導管仍然可以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同時韌皮部中的篩管完好可以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所以沒有樹心的樹,仍然可以獲得養料,還能繼續活下去。但是一旦樹木沒有了樹皮(或韌皮部),也就割斷了向下運輸有機物的篩管,時間長了樹木的根系無法獲取營養而死亡,進而樹木會也就死亡。所以又有“樹怕傷皮,不怕空心”的說法。因此朽爛掉的“樹心”主要是古樹的部分木質部。故答案為:D34.(2020·紹興)扭葉松屬于裸子植物,它的樹皮薄,莖、葉中含有機物——松脂,易燃燒。發生火災時,堅固而緊閉的松果將種子保護起來。火災過后,松果崩裂開來,種子撒播在滿是草木灰的土壤中,下列有關扭葉松說法正確的是( )A.松脂通過木質部中的導管運輸B.種子外部起保護作用的是果皮C.對種子的保護是對環境的適應D.火災后的草木灰為種子萌發提供有機物【答案】C【知識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莖的運輸作用;種子的結構;土壤的組成與形成【解析】【分析】生物機體通過自身適應環境變化以爭取生存的特性。是生物所特有的、普遍存在的現象,從進化的角度定義為“能生存下來并繁殖后代的現象”,生物體在構造上或功能上能產生變化適應環境。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可分兩種:表現型適應和基因型適應。【解答】A、松脂是有機物,所以是通過韌皮部的篩管運輸的;故A錯誤;B、扭葉松屬于裸子植物,沒有果實,所以其種子外起到保護作用的是種皮;故B錯誤;C、扭葉松莖、葉中含有機物——松脂,易燃燒,如果種子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松樹這個物種就滅絕了,這是生物對環境的一種適應;故C正確;D、草木灰對種子的萌發沒有任何作用,草木灰能為植物生長提供無機鹽;故D錯誤;故答案為:C。35.(2023·溫州)有人認為:許多植物的莖和葉都能進行蒸騰作用,且葉是主要的蒸騰作用器官。為驗證這一觀點,老師提供如下器材供同學們實驗,各種器材數量充足。其它器材: 水、凡士林、刻度尺、秒表、剪刀、記號筆、膠頭滴管等。(1)寫出檢查裝置甲氣密性的具體操作: 。(2)選擇合適的器材,寫出本實驗的步驟。【答案】(1)將導管口伸入水中,雙手捂住燒瓶,觀察導管口是否有氣泡冒出。松手后,導管口是否形成一段穩定的水柱(2)①檢查裝置氣密性后,取1個裝置甲標為A組,另取2個裝置乙分別標為B組、C組,將3個裝置裝滿水;②用剪刀剪去C組綠蘿的全部葉,A組、B組不作處理;③用膠頭滴管在導管口注水形成一小段水柱,并用記號筆標記位置;④將裝置放在適宜的環境中,一段時間后,用刻度尺測出水柱移動的距離,分別記為 ;⑤比較 ,和 。的大小關系,重復實驗,得出結論。【知識點】葉的形態結構;蒸騰作用【解析】【分析】(1)科學實驗中常用內外氣壓差來檢查裝置氣密性‘(2)’在設計實驗過程中,研究葉是主要的蒸騰作用器官,故其實驗變量為有無葉片;實驗的觀測量可根據是否有葉片時的內外氣壓大小變化進行比較。【解答】(1)檢查氣密性操作為: 將導管口伸入水中,雙手捂住燒瓶,觀察導管口是否有氣泡冒出。松手后,導管口是否形成一段穩定的水柱 ;(2)實驗步驟為:①檢查裝置氣密性后,取1個裝置甲標為A組,另取2個裝置乙分別標為B組、C組,將3個裝置裝滿水;②用剪刀剪去C組綠蘿的全部葉,A組、B組不作處理;③用膠頭滴管在導管口注水形成一小段水柱,并用記號筆標記位置;④將裝置放在適宜的環境中,一段時間后,用刻度尺測出水柱移動的距離,分別記為 ;⑤比較 ,和 。的大小關系,重復實驗,得出結論。36.(2023·臺州)以下是研究木質莖結構和功能的兩個活動。(1)將新鮮帶葉枝條插入稀釋后的紅墨水,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環境中,10分鐘后取出,橫切枝條的中上部,放大觀察,如圖甲所示。橫切面變紅的部位是 (選填圖中字母)。(2)將盆栽木本植物一枝條中部的樹皮環剝,一兩個月后,切口上方的樹皮膨大形成枝瘤,如圖乙。這一現象表明有機物在莖中的運輸方向是 。【答案】(1)B(2)自上而下【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莖的運輸作用;蒸騰作用【解析】【分析】(1)植物的莖結構主要為韌皮部,形成層和木質部,以及髓組成;(2)韌皮部的作用運輸有機物;【解答】(1) 橫切面變紅的部位為運輸水分的結構(木質部),故為B;(2) 表明有機物在莖中的運輸方向為自上而下(有機物在上方合成)。37.(2023·湖州)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無機鹽。同學們想了解含氮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的影響。老師給他們提供了一些實驗材料:完全營養液、缺氮營養液、濃度適宜的NH4NO3溶液、蒸餾水、同種青菜幼苗若干、相同規格的玻璃器皿若干。各小組對實驗方案進行設計。第一小組的方案如下:①選20株長勢旺盛、大小相似的青菜幼苗,用蒸餾水洗凈根上的泥土,備用。②取2只玻璃器皿,編號甲乙。甲組加入適量完全營養液,乙組加入 ,將幼苗隨機均分栽入其中。③將裝置放在溫暖有光通風的環境,并適時給根部通入空氣。④每隔一段時間觀察并記錄幼苗的高度、葉片顏色等生長指標。⑤對所得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請回答:(1)步驟①中選取幼苗20株的目的是 。(2)步驟②中乙組加入 。(3)針對第一小組的方案,第二小組認為可以用濃度適宜的NH4NO3溶液和等量的蒸餾水做對照,這樣也滿足氮元素的變量控制。但遭到大家的反對,理由是 。【答案】(1)增大樣本數量,減小偶然性,使實驗結論更具說服力(2)等量缺氮營養液(3)在控制氮元素變量的同時,其它條件應該相同且適宜。只有NH4NO3溶液或蒸餾水都不能讓幼苗正常生長,無法得出實驗結論。【知識點】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解析】【分析】生物實驗探究時,在控制單一變量的同時,需要給生物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不然無論是對照組還是實驗組生物都無法生存則無法完成實驗【解答】(1)如果只選取1株幼苗的話實驗會有偶然性,故選取幼苗20株的目的是增大樣本數量,減小偶然性,使實驗結論更具說服力(2)該實驗研究是的含氮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因此乙組需要加入等量缺氮營養液(3)如果只加蒸餾水或者只有NH4NO3溶液會導致幼苗都不能正常生長,無法得出實驗結論故答案為(1)增大樣本數量,減小偶然性,使實驗結論更具說服力 (2) 等量缺氮營養液 (3) 在控制氮元素變量的同時,其它條件應該相同且適宜。只有NH4NO3溶液或蒸餾水都不能讓幼苗正常生長,無法得出實驗結論。38.(2021·杭州)氮是空氣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也是構成生物體的必要元素之一但是,空氣中游離態的氮不能直接被大多數生物所利用,必須經過變化,并與其他成分形成化合物(如氨或銨鹽等),才能被植物利用。如圖是自 然界氮循環的示意圖請回答:(1)一株綠色植物的幼苗(如小麥)在生長過程中缺氮其最可能出現的癥狀是 。A.莖稈細小、易倒伏,葉有褐斑B.生長矮小,葉色發黃C.生長緩慢,葉色暗綠帶紅D.只開花不結果(2)工業上常用空氣冷凍分離法來獲得氮氣(即由液態空氣分餾來獲得氮氣)這種方法制氮氣的原理是利 用了氮氣與氧氣哪一物理性質的差異 。(3)實驗室制備少量氮氣的方法很多。例如,可由亞硝酸銨來制取氮氣,其反應如下:NH4NO2 N2↑+2H2O,該反應是屬于 反應(選填“化合”、“分解”、“置換或“復分解”)(4)空氣中的N2轉化為NH3,的過程中,N元素的化合價由0價轉變為 價(5)有人認為:人類可以通過人工固氮,大量合成含氮化肥并施用于農作物,這將有助于人類糧食增產,但也會造成環境污染。你是否同他的觀點并闡述理由。【答案】(1)B(2)沸點不同(3)分解(4)-3(5)認同,因為人工固為農田提供了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類糧食增產但大量使用合成含氮化肥并施用于農作物,將會導致土壤板結;若土壤中N元素超標,被淋溶后,易導致水體的富營養化污染等一系列環境問題。不認同,因為人工固氮可以為農田提供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類糧食增產,只要我們合理控制化肥的使用量,一般不會造成土壤板結,水體富營養化污染等環境問題。【知識點】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沸點及沸點與氣壓的關系;元素化合價的規則與計算;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解析】【分析】(1)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氮肥可以促進葉的生長,磷肥可以促進根的生長,鉀肥可以促進果實種子的生長。(2)空氣分離是指低溫冷凍原理從空氣中分離出其組分(氧、氮和氬、氦等稀有氣體)的過程。一般先將空氣壓縮,并冷至很低溫度,或用膨脹方法使空氣液化,再進行分離.(3)分解反應是指由一種物質反應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新物質的反應;(4)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之和等于零;(5)這題解答可以認同和不認同,只要說出正確解釋就可以了.【解答】(1)缺少氮肥,可以使葉子矮小,故選B;(2)氣體分離根據各氣體的沸點不同;(3)反應為一種物質變成多種物質,是分解反應;(4)氨氣里的氫元素的化合價為+1價,根據原子不帶電,氮元素的化合價為-3;故答案為: (1)B (2) 沸點不同 (3)分解 (4) -339.(2021·湖州) 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利用18O分別標記H2O和CO2,將C18O2和CO2分別通入含小球藻的H2O和H218O中(如右圖所示),迅速收集產生的氧氣(1)18O和16O互為 原子,H218O和H2O以及CO2和C18O2具有相同的化學性質,因此可以用來示蹤物質變化情況。(2)該實驗是為了研究 。(3)該實驗必須在 條件下進行。(4)制備含有較多小球藻的液體時,需在盛有小球藻的液體中加入 (選填“無機鹽”或“無機鹽和有機物”),并置于適宜環境下培養。【答案】(1)同位素(2)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中的氧元素來源于二氧化碳還是水(3)有光(4)無機鹽【知識點】控制變量法;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同位素【解析】【分析】本題為實驗探究題,分析題中信息,生成的O2中的氧元素與H2O中的氧元素一致,故得出“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中的氧元素來自水”的結論。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釋放氧氣的過程。【解答】(1)18O和16O的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互為同位素。(2)光合作用我們可以用表示式來表示:CO2+H2O→ 葉綠體光能有機物(儲存著能量)+O2,由于在第一組實驗中向綠色植物提供H2O和C18O2,如果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于H2O,那么表達式可以表示為:C18O2+H2O→ 葉綠體光能有機物(儲存著能量)+O2,從表達式中可看出O原子來自于H2O,而不來自于C18O2,因為C18O2的氧原子已經做了標記18。由于在第二組實驗中向同種植物提供H218O和CO2,如果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于H2O,那么表達式為:CO2+H218O→ 葉綠體光能有機物(儲存著能量)+18O2,從表達式中就可很明顯地看出18O原子是來自于H218O,而不是來自于CO2,因為CO2的氧原子沒有做標記,而第一組實驗產生的物質為O2,第二組實驗產生的物質為18O2 ,因此該實驗是為了研究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中的氧元素來源于二氧化碳還是水。(3)由于綠色植物需要光合作用,因此該實驗必須在有光條件下進行。(4)小球藻可以吸收無機鹽,同時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其中的二氧化碳。故答案為:(1)同位素(2)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中的氧元素來源于二氧化碳和水(3)有光(4)無機鹽40.(2022·金華)“節約糧食,反對浪費”已成為大家共識。人們食用的馬鈴薯(如圖)通常長在地下,里面積累了大量的淀粉,是我國的五種主食之一。完成下列相關問題:(1)馬鈴薯中的淀粉主要是由葉片的光合作用制造的。由此可知植物體內有機物運輸的方向是 (選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2)馬鈴薯中的淀粉需經過消化才能被吸收,淀粉在人體內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 。【答案】(1)自上而下(2)小腸【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消化系統的組成;食物的消化與吸收【解析】【分析】1.木質莖的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樹皮(包括表皮和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表皮起保護作用。韌皮部包括篩管(運輸有機物)和韌皮纖維(有韌性)。木質部包括導管(運輸水和無機鹽)和木纖維(堅硬)。形成層的細胞能不斷地進行分裂,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使莖逐年加粗。2.小腸是吸收營養物質的作用場所。【解答】(1)植物體內有機物運輸的方向是自上而下的。(2)小腸是吸收營養物質的作用場所,故淀粉在人體內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腸。41.(2020·舟山)如圖,菟絲子是一種特殊的植物,其莖黃色、葉退化,遇到適宜的植物就纏繞在上面,形成吸根并插入植物體內吸取有機養料。(1)莖黃色、葉退化,說明菟絲子的細胞中缺少 ,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2)菟絲子要獲得有機物,其吸根必須插入植物 A 莖的 。菟絲子與植物 A 之間屬于寄生關系, 這在高等植物中極為罕見。【答案】(1)葉綠體(2)篩管【知識點】細胞的結構;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1、 菟絲子葉退化(無葉),利用吸根從別的植物中吸取有機養料。從菟絲子莖黃色、無葉可知菟絲子的細胞結構中是不含葉綠體的;2、植物運輸有機物的結構是韌皮部中的篩管。【解答】(1)根據題中信息“ 菟絲子是一種特殊的植物,其莖黃色、葉退化 ”可知, 菟絲子這種植物是不含葉綠體結構的,所以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2)植物運輸有機物的結構在韌皮部的篩管,所以菟絲子要獲得有機物,其吸根必須插入植物 A 莖的篩管。故答案為:(1)葉綠體 (2)篩管42.(2019·杭州)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實驗中,某研究小組在密封的容器A中充人足量的含有同位還應具有的生物成分是素14C的“14CO2。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發現該植物的不同器官相繼出現了同位素C(如圖甲,黑色部分表示檢測到同位素C的部位),據此回答(1)14CO2主要是通過圖乙中 結構,進入到葉片中.(2)寫出“14CO2在葉肉細胞中被合成有機物的文字表達式 .(3)葉片中的14C主要是通過莖中的哪一部分結構送到該植物的根部 (選填“外樹皮”“木質部”“韌皮部”或”髓”)(4)一段時間后,研究小組在容器A外的空氣中發現了14CO2,請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這一現象 【答案】(1)氣孔(2)二氧化碳+水 有機物+氧氣(3)韌皮部(4)該植物中含有14C同位素的有機物通過呼吸作用被氧化分解成含有14C的二氧化碳,并通過氣孔被釋放到周圍的空氣中。【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葉的形態結構;光合作用的原理【解析】【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綠色植物(包括藻類)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的過程。生物體內的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尿酸或其他產物,并且釋放出能量的總過程,叫做呼吸作用。【解答】(1)二氧化碳氣體主要是通過氣孔進入到葉片中的;(2)二氧化碳被合成有機物的過程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水和二氧化碳在光照和葉綠體的作用下生成有機物和氧氣,其表達式為: 二氧化碳+水 有機物+氧氣;(3) 14C在光合作用下合成有機物,而有機物是通過韌皮部的篩管運輸到植物根部的;(4) 14C先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而在植物體外的空氣中發現了含有 14C 的二氧化碳,則說明有機物被分解了,植物體內分解有機物的作用是呼吸作用;故答案為:(1)氣孔;(2)二氧化碳+水 有機物+氧氣;(3)韌皮部;(4) 該植物中含有14C同位素的有機物通過呼吸作用被氧化分解成含有14C的二氧化碳,并通過氣孔被釋放到周圍的空氣中。43.(2019·紹興)夏至前后,楊梅成熟,楊梅園里楊梅掛滿枝頭,喜迎游客前來品嘗采摘。(1)楊梅樹生長所需的水和無機鹽經根吸收后通過木質部中的 向上運輸。(2)品嘗楊梅時,游客感到口味鮮甜的過程為:味覺感受器→傳入神經→ 。(3)患糖尿病的某游客過量食用楊梅后血糖含量明顯升高,為降低血糖濃度需要注射胰島素,胰島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的原因是 。【答案】(1)導管(2)大腦皮層中的味覺中樞(3)胰島素是一種蛋白質,口服后會被消化道消化,失去功效【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胰島素與血糖含量;應答性反應與反射弧【解析】【分析】導管指維管植物木質部由柱狀細胞構成的水分與無機鹽長距離運輸系統,次生壁厚薄不勻地加厚,端壁穿孔或完全溶解,從而形成縱向連續通道。反射弧是指執行反射活動的特定神經結構。從外周感受器接受信息,經傳入神經,將信息傳到神經中樞,再由傳出神經將反應的信息返回到外周效應器。實質上是神經元之間的特殊聯絡結構。胰島素是由胰臟內的胰島β細胞受內源性或外源性物質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種蛋白質激素。【解答】(1)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是通過導管來運輸的;(2)味覺形成于大腦皮層的味覺中樞,傳入神經把味覺感受器接收的刺激傳遞到大腦皮層中的味覺中樞中,從而味覺;(3)胰島素是蛋白質無法被消化吸收器官直接吸收,會被分解成氨基酸進入血液,而胰島素必須以蛋白質的形成進入血液中才能降低血糖;故答案為:(1)導管;(2)大腦皮層中的味覺中樞;(3)胰島素是一種蛋白質,口服后會被消化道消化,失去功效。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第5講無機鹽和水對植物生長的作用 原卷版.docx 2025第5講無機鹽和水對植物生長的作用 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