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3張PPT)山水畫的意境新課導入我們常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現在請同學們來欣賞一幅畫,看到這幅畫,你的腦海中會想起哪句詩呢?兩岸高山、一艘孤帆、天邊一片紅日,我們聯想到李白的“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其中包含到了一個重要的知識,即中國傳統美學中的意境,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著名山水畫家李可染先生的作品《山水畫的意境》,學習他對山水畫意境的認識。新課導入整體感知1、理解文中闡述的“意境”內涵,把握作者觀點。2、梳理文章論述思路,學習舉例論證、引用論證及類比論證的論證方法。3、學會從意境角度鑒賞文學作品,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整體感知——學習目標國畫大師李可染整體感知——走近作者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畫家,畫家齊白石的弟子。以山水畫成就最高。代表畫作有《漓江勝境圖》《萬山紅遍》《井岡山》等。擅長畫山水、人物,尤其擅長畫牛。整體感知——走近作者整體感知—— 作家作品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書中講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鑄,經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從而表達出的藝術的境界、詩的境界,就叫意境。”代表作《萬山紅遍》整體感知—— 作家作品李可染先生代表作整體感知—— 作家作品1954年,已成為美院教授的李可染,為求創新,鐫“可貴者膽”“所要者魂”兩方印章。長途寫生,歷時三月余。1956年,他再次長途寫生,歷時八個月,行程數萬里,作畫近二百幅,探索以西方的觀察方法,運用中國傳統工具創作山水畫。歷盡艱辛,終有所成,本文就是他對自己的探索之路所做的總結。整體感知—— 背景資料山水畫是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畫,簡稱“山水”。山水畫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但尚未從人物畫中完全分離。 隋唐時開始獨立,五代、北宋時趨于成熟,成為中國畫的重要畫科。 中國山水畫相比西方風景畫,起碼早了1000余年。山水畫的獨立發展,其前提是山水美的獨立,山水必須成為有意義的存在,必須走進人的精神世界,從而成為一種意象和意境,成為人的精神的拓展和延伸。《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將山水畫分類為: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墨筆山水)、淺絳山水(淡著色山水)、小青綠山水和沒骨山水。整體感知—— 文體知識文藝評論文屬于特殊議論文,它既有普通議論文的論說性,又有藝術性。作者的觀點、結論,往往是在對實例的具體分析中得出的。這些實例不同于議論文的論據,它不僅僅是佐證觀點的材料,更是作者研究思路和研究過程的呈現,融入了作者對相關問題的深刻認知,起到揭示觀點、完善觀點、豐富觀點、呈現思路等作用,加深我們對其文藝觀點的理解。整體感知—— 文體知識意境 惆悵( ) 真摯( )渲染( ) 身臨其境 胸有成竹朝朝暮暮( ) 浮光掠影( ) 靈魂( ) 氣概( ) 沁園春( ) 暮靄( ) 夔門( ) 頤和園( )chóu chànɡzhìxuànmùlüèhúnɡàiqìnǎikuíyí整體感知—— 梳理字詞多音字柏bǎibó柏樹柏林橫hénghèng橫幅橫行整體感知—— 梳理字詞真摯:渲染:身臨其境:朝朝暮暮:富麗堂皇:金碧輝煌:浮光掠影 :真誠懇切(多指感情)。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畫面,以加強藝術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形容自己仿佛親自到了那個境地中去了。指每天的早晨和黃昏,比喻從早到晚,天天如此。形容場面、建筑或陳設等宏偉華麗、氣勢盛大。形容建筑物等異常華麗,光彩奪目。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過的影子一樣,一晃就消逝。整體感知—— 梳理字詞1.閱讀課文,說說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寫景就是寫情。2.要怎樣才能獲得意境?結合全文進行概括。首先,要仔細觀察對象,深刻認識對象,從而產生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然后,感情與畫作結合在一起,將對象的精神實質表現出來,從而形成意境。整體感知—— 朗讀課文精讀細研1、再讀課文,勾畫出每段關鍵句。2、分小組合作探究,梳理出文章的論述思路,每組以提綱示意圖的形式呈現。精讀細研—— 理清結構①畫山水,最重要的問題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②什么是意境?我認為,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寫景就是寫情。③④作者借李太白和毛澤東的詩,以此來演示景是如何產生情的,即為什么景能表達情,從而創造出意境來的。⑤怎樣才能獲得意境呢?我以為要深刻認識對象,要有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⑥意境的產生有賴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產生,又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度有關。要深入全面地認識對象,必須身臨其境,長期觀察。精讀細研—— 理清結構⑦無論寫詩、作畫,都要求站得高于現實,這樣來觀察、認識現實,才可能全面深入。⑧中國畫不強調“光”,這并非不科學,而是注重表現長期觀察的結果。⑨⑩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畫的兩個關鍵,有了意境還必須有意匠,否則意境就無法很好地傳達思想感情。精讀細研—— 理清結構第一部分:作者先點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第二部分:作者談及獲得意境的方法,即通過深刻觀察對象以把握住對象的精神實質,激發出繪畫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畫作之中才能創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此外,還指出繪畫時要站得高于現實,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還談到想要表達出意境,還需要有與其相輔相成的山水畫要素,即意匠。精讀細研—— 理清結構請根據以上內容梳理作者的論證思路。怎樣才能獲得意境點明觀點: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什么是意境山水畫為什么要講究意境深入全面認識有了意境還不夠,還要有意匠,要苦心經營意匠。山水畫,意境最重要意境及其重要性感情強烈、真摯山水畫的意境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層層闡述,思路清晰精讀細研—— 理清結構1、本文探討山水畫的意境,為闡明觀點多處引入實例,請分別找出來,并說說它們和作者觀點的關系。作者以白石老人畫蝦為例來論證他的觀點“意境的產生,有賴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產生,又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度有關。”列舉《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詩句,說明詩歌的意境是怎樣融入到自然環境中去的。列舉毛澤東的《十六字令三首》,進一步說明了“寫景就是寫情,詩畫有了意境,就有了靈魂。精讀細研—— 分析課文十六字令三首(毛澤東)其一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其三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精讀細研—— 內容補充2、根據第3段的觀點,請你再舉一個古詩的例子,模仿課文的寫法,寫一段文字作為補充的論據。“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毛澤東詞作《沁園春·長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時分,湘江之濱的岳麓山漫山古樹皆紅的壯麗奇景。“萬山紅遍”這一題材其實很少有畫家敢嘗試。一方面,“萬山”之意境頗為遼闊深遠,極大地考驗著畫家的空間駕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萬壑,則根本無法表現“萬山”;精讀細研—— 分析課文3、作者要說的是山水畫的意境,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詩歌的意境。按照作者的觀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句,完全描寫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這兩句里,使人深深體會到詩人與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寫自然的景色與繪出景色無異,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可見詩歌中的意境與山水畫的意境是相通的,并無二致。因此,作者在這里以已經學習過的詩歌意境為例,也就能更好地詮釋山水畫的意境。精讀細研—— 分析課文4、請你理解“無論寫詩、作畫,都要求站得高于現實,這樣來觀察、認識現實,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義。寫詩,寫的是生活;繪畫,繪的是風景;它們都基于現實,以現實為原材料。然而,它們融合了寫作者與繪畫者自身的情感以及體悟,因此,他們又必然高于現實。這就是說,不論是高明的詩還是繪畫,最終都會成為客觀的景物與主觀情感相融合的意境。精讀細研—— 分析課文5.“意境的產生,有賴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產生,又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度有關。”作者是如何論述此觀點的?你認為這個觀點正確嗎?請結合你的個人經歷簡要說明。精讀細研—— 分析課文作者以白石老人畫蝦為例來論證他的觀點。這個觀點正確,如我們知道松樹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堅韌,而當我們在雪地里認真觀察,會發現只有松樹傲然長青,松針貫穿積雪依然向上,此刻,我們會真正感受到這種堅韌的品質是那樣真實。精讀細研—— 分析課文1.在攝影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山水畫是否會被取代?請結合本文觀點簡要分析。山水畫精讀細研—— 合作探究《漓江勝境圖》《萬山紅遍》《井岡山》山水畫精讀細研—— 合作探究攝影作品精讀細研—— 合作探究山水畫不僅是地理、自然環境的說明和圖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著人對自然的認知和情感,景與情是相融合的。可見,山水畫具有其精神實質,而攝影往往是從實用性和視覺美感出發的,這也就意味著山水畫不會被攝影作品所取代。精讀細研—— 合作探究課堂小結本文運用了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論述了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的觀點,并且論述了獲得意境的途徑是深刻認識對象,并融入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此外,闡述了山水畫還需要苦心經營意匠。課堂小結—— 主旨歸納通過對意境與意匠的解讀,我們了解并領悟了山水畫。原來山水畫不是地理、自然環境的說明和圖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現人對自然的思想感情。山水畫具有其精神實質,它永遠也不會為山水攝影所取代。課堂小結本文主要探討山水畫的意境,先提出觀點“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再通過“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三個層面不斷遞進,最后指出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畫的關鍵。層層闡述,思路清晰,讓我們明白欣賞山水畫的要點,從而能夠遷移運用,鑒賞作品。課堂小結感悟一:中國山水畫家所追求的,是一種比如實描繪自然界的林木山川更加深遠、更加誘人的景,這就是意境。感悟二:要創作出情景交融、意趣高雅、引人入勝、意境深遠的山水畫作品,首先要正確處理好“景”“情”“意”三者之間的關系,其次要借助特定的藝術表現手段和形式。課堂小結——學后感悟 論證思路清晰。作者首先指出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然后指出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接著圍繞寫情與寫景,從長期觀察、深刻認識對象和有強烈、真摯、樸素的思想感情兩個方面來論述如何獲得意境;最后強調意境和意匠相結合,才能打動人心。課堂小結——寫作特色 運用多種論證方法。作者為了論述古詩中往往有很好的意境,意境就是情與景的結合的觀點,舉出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的例子并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通過事例,充分地論證了寓情于景,寫景就是寫情的觀點。文章中多處運用舉例論證,如為了說明要深入全面地認識對象,必須身臨其境,長期觀察,作者舉齊白石畫蝦的例子來論證。此外,作者還多處運用正反對比論證,如將五代畫家荊浩在太行山畫松與一位畫家兩個禮拜就畫了一百多張畫進行對比,闡明了長期觀察對創造意境的意義,令人信服。課堂小結——寫作特色山水畫的意境概念定義:景與情的結合獲得方法深刻認識對象,產生思想感情寫景時寫情,源于現實超越現實苦心經營意匠課堂小結——板書設計拓展延伸《萬山紅遍》-李可染拓展延伸拓展延伸“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毛澤東詞作《沁園春·長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時分,湘江之濱的岳麓山漫山古樹皆紅的壯麗奇景。“萬山紅遍”這一題材其實很少有畫家敢嘗試。一方面,“萬山”之意境頗為遼闊深遠,極大地考驗著畫家的空間駕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萬壑,則根本無法表現“萬山”;另一方面,“紅遍”給中國傳統山水畫出了個大難題:歷來山水多以水墨描繪,僅作為點綴的紅色在使用上可謂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卻迎難而上,開始大膽嘗試創作“萬山紅遍”。1954年李可染踏上寫生之旅,從江南到桂林,從中國到歐洲,可謂千山萬水走過;1960年先生重回畫室時,已然是胸中有丘壑。這時,他動筆作出此畫,而“紅遍”的問題也在此間解決了。他采取了大面積使用朱砂來表現秋色的方法,紅為主調,以墨作底,既強調了“遍”字,同時也使秋色更紅火、更熱烈,更帶有豐收后喜悅的氣氛。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李可染畫的牛,極富生活情趣,這與他長期深入生活、靜觀默察,對牛的動作習性熟稔于心,不無關系。他筆下的牛,或行、或臥、或鳧于水中;牛背上,稚氣的牧童悠然自得,或觀山,或引吭,或競渡,寥寥數筆,他便勾出一幅質樸而生機盎然的田園小景。李可染不僅能把牛的形狀、比例、動態掌握得恰到好處,更能把牛的樸實無華的性格和充滿泥土味的特色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來,他畫的牛多一筆嫌碎,少一筆不夠,這就是他多年修煉藝術的結果。拓展延伸布置作業A.靈魂(hún) 氣慨(gài) 惆悵(chóu zhàng)B.朝霞(cháo) 真摯(zhì) 賦予(fù yǔ)C.渲染 (xuàn ) 暮藹(ǎi) 浮光掠影(lüè)D.頤和園(yí) 慘淡(cǎn) 金碧輝煌(huáng)D【解析】A.慨—概,悵—chàng;B.朝—zhāo;C.藹—靄。1.下列詞語中字形和加線字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布置作業——當堂檢測2.下列畫線的詞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廣大黨員要身臨其境地為群眾著想,才能做老百姓真正的知心人。B.我國已加入WTO,廣大群眾尤其是領導干部,一定要對有關規則做到胸有成竹。C.讀經典著作應該扎扎實實,不能浮光掠影,否則,所得自然不多,對提高自身文化素養沒有多少幫助。D.聶老師對待工作認真負責,在教學上常常吹毛求疵。C【解析】A.“身臨其境”指親身面臨那種境地,應改為“設身處地”;B.“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有通盤的考慮,與語境不符,可改為“了然于心”;D.“吹毛求疵”意思是故意挑剔毛病,尋找差錯,是貶義詞,用在這里不合語境。布置作業——當堂檢測運用本課學習的知識賞析一首你喜歡的古詩,或者賞析一幅山水畫的意境。布置作業——課后作業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山水畫的意境.mp3 部編版九下語文第14課《山水畫的意境》同步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