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年級數學跨學科融合綜合實踐活動設計制定稱象計劃——曹沖稱象的故事【活動目標】1.在對“曹沖稱象”故事的分析中,形成問題意識。2.探索“曹沖稱象”基本原理,理解“等量的等量相等”,“總量等于各分量之和”,發展量感和推理意識。3.在制定“稱象”計劃過程中,能針對具體問題與他人合作制定稱重的實踐方案。【活動過程】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上節課,我們回顧了“曹沖稱象”的故事,同學們,對于這個故事,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曹沖是如何稱“象”的 曹沖稱象蘊含著什么基本原理 這節課我們繼續來研究。二、實踐活動,探究新知。活動一:曹沖是如何稱“象”的 (一)出示任務:1.梳理稱象的方法和步驟。學生自主整理并與同桌交流。2.出示當時稱重的記錄:請大家快速算一算石頭有多重 合多少噸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重點展示簡便計算的方法)第幾次 1 2 3 4 5 6 7 8質量/千克 280 220 250 300 230 250 270 350(二)分享交流:1.結合學生匯報呈現稱象的方法和步驟。第一步:趕象上船,做標記。第二步:趕象下船,裝石頭。第三步:逐次稱重,記數據。第四步:石重相加,得象重。2.全班交流(重點展示簡便計算的方法)。現在,你知道大象有多重嗎 是怎么知道的 學生發現:在稱象的過程中,用石頭代替大象,船下沉的標記線(吃水線)相同。石頭的總質量就是大象的質量。活動二:曹沖稱“象”蘊含的基本原理。(一)出示任務:1.為什么石頭的總質量就是大象的質量?故事中的船起到了什么作用?2.為什么用“噸”表示大象重 (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物體輕、物體重”需要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來表示。)3.這樣稱重,有什么好處 如果稱很重的東西該怎么辦呢 4.把每次稱得的石頭的質量相加,得到了一大堆石頭的質量總和,這里你發現了什么數量關系 要求:小組討論交流,分享各自成果。(二)分享交流:1.船就像是天平。因為把大象沉下去劃一條橫線就等于一邊,然后再把大象請出來,然后把石頭裝進去,沉到劃線的位置,石頭和大象的重量相等,然后通過船這個物體來稱,所以就可以稱出大象的重量。石頭重等于大象重,用石頭的質量代替大象的質量,這種方法在數學上稱為等量代換。(板書)(也就是等量的等量相等)2.可以使“大象”轉換為質量相等的“很多小的石頭”,方便稱量。在數學上,把它叫做“化整為零”。(板書)3.啟發學生知道:可以模仿曹沖稱象的辦法,把很重的物品轉化成零散的較輕的東西,再把這些輕的東西的質量相加就是很重物品的質量了。教師小結:把零散的物體聚集在一起得到一個整體,在數學上,把它叫做“化零為整”。(板書)4.把每次稱得的石頭的質量相加,得到了一大堆石頭的質量總和:總量等于各分量之和。【設計意圖】借助“曹沖稱象”的故事解讀,鼓勵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探究度量龐然大物的質量時的策略,感受“物體輕、物體重”需要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來表示,理解表達兩個基本事實“等量的等量相等”“總量等于各分量之和”,感受古人的聰明和智慧,體會數學知識與傳統文化及歷史知識等其他學科知識的密切聯系。活動三:如何設計稱“象”計劃 (一)出示任務:1.假設我們就是曹沖,我們打算怎么“稱象”?需要哪些工具,如何設計“稱象”計劃?2.小組合作,制定稱象計劃。(二)分享交流:1.實驗工具準備:水槽、船、大象模型、量程500g的秤石頭、記號筆。2.學生進行分組,學生們根據自己的優勢自主分工:模型管理員、標記員、石頭管理員、稱量員、計算員、記錄員、清潔員。3.制定稱象計劃:1.模型管理員:將大象模型放入/拿出水槽,感受輕掌輕放等操作帶來的誤差。2.標記員:負責進行水面標記。感受水槽傾斜給標記帶來的不便,感受記號筆粗度帶來的誤差。3.石頭管理員:將石頭放入水槽中直至水面研磨至標記處。感受鋪石頭的均勻程度帶來的誤差。4.稱量員:稱量與大象模型等量代換的石頭質量。感受一個一個多次標量和多個少次稱量的差異。5.計算員:計算對應大象模型的重量。感受等量代換的思想。6.記錄員、清理員:記錄對應的各分量計算過程、清理桌面。感受各分量之和等于總量。【設計意圖】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學情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不同的任務,通過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實驗。這種小組合作的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溝通能力和組織能力。在小組合作中,學生學會了如何傾聽他人的意見、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如何解決沖突和協調矛盾等重要的社交技能。4.完善計劃。三、展示評價,匯報成果。回顧今天的學習過程,你有什么收獲?同學們,請針對自己在“制定‘稱象’計劃”這個主題學習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評估內容 評估標準 自我評價 小組評價 教師評價收集資料 能搜集有關曹沖稱象的資料,揭秘“曹沖稱象”。動手實踐 能和同伴一起探索“曹沖稱象”基本原理,梳理“稱象”的方法和步驟。解決問題 小組合作,制定“稱象”計劃。在制定稱象計劃過程中,能針對具體問題與他人合作制定稱重的實踐方案。合作表達 能夠在小組合作中積極參與,獨立思考有創造力,主動與同學合作配合,互相幫助,能用數學的語言清晰地表達自己在活動過程中地思考與體會,能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設。個性展示 能用圖畫、手抄報、文字等方式,展示自己在活動中的研究成果,得到同學們的認可。四、實踐應用,拓展延伸。尋找身邊可以利用的材料,嘗試設計自己的“稱象”方法,進行“稱象”實驗。下節課進行展示,評選最有創意的“稱象”方法。【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下一次課堂上,組織學生分享自己的實踐成果,評選出最有創意的“稱象”方法,給予表揚和獎勵,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