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讓剪影動起來目錄一、皮影戲介紹二、皮影戲歷史三、皮影戲動的原理及造型特征四、剪影的制作方法一、皮 影 介 紹皮影戲簡介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并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皮影戲簡介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于西漢,興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皮影的表演形式皮影戲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場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制品,故稱之為皮影。皮影巧妙地利用自然界中"光"和"影"的原理,融繪畫、雕塑、文學、戲曲、音樂、表演于一體。二、皮 影 戲 歷 史皮影的起源皮影戲從有文字記載,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皮影的起源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戲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臺唱影。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農民、市民歡迎外,還進入到宮廷。皮影的起源1949年后,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又開始重新活躍,從1955年起,先后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匯演,并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但到"文革"時,皮影藝術再次遭"破四舊"的噩運,從此元氣大傷。皮影的起源2011年皮影戲已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面對正在迅速失傳、斷代的民間文化藝術,我們要做的不僅是保護它們,更重要的是要更好的繼承和發揚它們。三、皮影戲動的原理及造型特征你知道皮影人物如何動起來的嗎?每個人物都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十一件連綴組成,表演者通過控制人物脖領前的一根主桿和在兩手端處的兩根耍桿來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皮影人的四肢和頭部是分別雕成的,用線聯綴而成,以便表演時活動自如。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塊1平方米大小的白紗布做成的。白紗布經過魚油打磨后,變得挺括透亮。演出時,皮影緊貼屏幕活動,人影和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切動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場地限制,演員也不需正規訓練,所以深受人民的喜愛。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人們會親切地稱它為"一擔挑"藝術。造型平面化,它吸收了剪紙的藝術方法,造型優美,線條流暢,富有韻律,花紋圖案富有裝飾性。造型藝術化,一般用側身的人物形象,通過夸張、簡化、裝飾等手法使人物生動有趣造型卡通化,具有能動性,各部件連綴組成,通過表演者操作可作各種動態表演,被公認為電影的鼻祖。造型戲曲化,臉譜和行頭的程式按戲曲生旦凈丑的模式設計人物。音樂、唱腔、表演形式都與戲曲有著密切的聯系。四、剪影的制作方法剪影人物繪制1、了解側像外輪廓的大體輪廓2、仔細描繪側影的五官、前額、發型的特征3、然后在分別畫出身體的各部件制作步驟1、先剪出人物造型2、用針線縫上手臂、腿3、裝上木棍4、操作、表演實踐作業利用今天所學知識,嘗試自己做一個皮影,與大家一起展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