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天津市和平區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質量調查語文試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天津市和平區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質量調查語文試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高二語文試卷
第Ⅰ卷(20分)
一、(每小題2分,共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題。
自古文人好雅事,花事便是其一。宋人愛花之切,使得花事在宋代極具日常化和大眾化的特點。宋人對花的賞愛,并非______,佯裝高雅之態,而是把花事作為生活中一點別樣的溫暖,一份美麗的點綴。①從宮廷到貴胄到平常人家,皆喜種花賞花、詠花送花,故而寄托心志、傳遞友情、吟詠花事的作品______。宋人花事也是商業化的,但這并不妨礙它,______詩意。②市聲是人間煙火里捕捉的花事風雅,就連宋徽宗的《宣和宮詞》中也有“隔簾遙聽賣花聲”之語。③旅店用日送鮮花的方式慰藉客中情懷,也成了當時一種日常化的服務。
④宋人愛花,遠不止于此。無論是楊萬里的“膽樣銀瓶玉樣梅”,李彌遜的“昸夢里,膽瓶兒,枕畔數枝”,林希逸的“膽瓶花在讀書床”,還是趙孟堅的“便須著個膽瓶兒,夜深在,枕屏根畔”,這些詩詞都是講睡覺時枕旁要放個膽瓶,而膽瓶里自然要插花。即便是如此日常的事也要有花相伴,花事對宋人生活的影響之大______。花事體現了宋人對雅致生活追求。
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
A.附庸風雅 不勝枚舉 沒潤 可見一斑
B.矯揉造作 俯拾皆是 漸染 略見一斑
C.附庸風雅 俯拾皆是 浸潤 略見一斑
D.矯揉造作 不勝枚舉 漸染 可見一斑
2.將“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這兩句古詩回填到材料中,位置最恰當的一項是( )
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
3.下列選項中有關文學常識和文本內容的表述,對應正確的一項是( )
A 《大學之道》 西漢戴圣 《禮記》 典章制度 論述“四端”對為人處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張若虛 近體詩 七言排律 敘事 寫景 議論 抒情景情理融為一體
C 《蘇武傳》 西漢班固 《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 以敘事為主 善用對比
D 《復活》 俄國 列夫·托爾斯泰 19世紀 批判現實主義 探討人的精神的“復活”聶赫留朵夫瑪絲洛娃
二、(每小題2分,共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材料一:我們再來看戰爭。戰爭的領導者,如果他們是一些沒有戰爭經驗的人,對于一個具體的戰爭的深刻的指導規律,在開始階段是不了解的。他們在開始階段只是身歷了許多作戰的經驗,而且敗仗是打得很多的。然而這些經驗,使他們能夠理解貫串整個戰爭的內部的東西,即那個具體戰爭的規律性,懂得了戰略和戰術,因而能夠有把握地去指導戰爭。此時,如果改換一個無經驗的人去指導,又會要在吃了一些敗仗之后才能理會戰爭的正確的規律。
常常聽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務時說出來的一句話:沒有把握。為什么沒有把握呢?因為他對于這項工作的內容和環境沒有規律性的了解,或者他從來就沒有接觸過這類工作,或者接觸得不多,因而無從談到這類工作的規律性。及至把工作的情況和環境給以詳細分析之后,他就覺得比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這項工作。如果這個人在這項工作中經過了一個時期,他有了這項工作的經驗了,而他又是一個肯虛心體察情況的人,不是一個主觀地、片面地、表面地看問題的人,他就能夠自己做出應該怎樣進行工作的結論,他的工作勇氣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只有那些主觀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問題的人,跑到一個地方,不問環境的情況,不看事情的全體(事情的歷史和全部現狀),也不觸到事情留意需集數量增值稅額,另施令起來,并這樣的人是沒有不跌交于感覺的階段。第二步,是綜合感覺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屬于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階段。只有感覺的材料十分豐富和合于實際,才能根據這樣的材料造出正確的概念和論理來。
這里有兩個要點必須著重指明。第一個,在前面已經說過的,這里再重復說一說,就是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的問題。如果以為理性認識可以不從感性認識得來,他就是一個唯心論者。哲學史上有所謂“唯理論”一派,就是只承認理性的實在性,不承認經驗的實在性,以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覺的經驗是靠不住的,這一派的錯誤在于顛倒了事實。理性的東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來源于感性,否則理性的東西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只是主觀自生的靠不住的東西了。從認識過程的秩序說來,感覺經驗是第一的東西,我們強調社會實踐在認識過程中的意義,就在于只有社會實踐才能使人的認識開始發生,開始從客觀外界得到感覺經驗。一個閉目塞聽、同客觀外界根本絕緣的人,是無所謂認識的。認識開始于經驗——這就是認識論的唯物論。
(摘自毛澤東《實踐論》)
材料二:《實踐論》是1937年7月毛澤東在抗日軍政大學的講演稿。文章是要從認識論上來探索,彌補中國共產黨進行中國革命的理論準備不足的問題。
《實踐論》是經過了毛澤東長時間理論思考,反復醞釀而形成的。早在1930年5月,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毛澤東就提出,為什么說馬克思主義是對的,決不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是什么“先哲”、天生的圣人,而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能夠指導我們的實踐斗爭。1936年;毛澤東又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認識戰爭的規律必須經過兩個過程:一是制定戰爭的計劃。“指揮員的正確的判斷來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偵察,及對于各種偵察材料的聯貫起來的思索。”二是執行戰爭的計劃。“認識情況的過程,不但存在于軍事計劃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軍事計劃建立之后。當執行某一計劃時,從開始執行起,到戰局終結止,這是又一個認識情況的過程,即實行的過程。”關于戰爭認識發展的兩個過程,后來演化成《實踐論》中通過實踐這個基礎,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和從理性認識回到實踐的過程。毛澤東還有十六字口訣形象地描述了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這些論述都為《實踐論》寫作提供了充足的理論準備。
《實踐論》是為反對黨內的主觀主義,尤其是教條主義而作,同時毛澤東也旗幟鮮明地反對“經驗論”:“如果以為認識可以停頓在低級的感性階段,以為只有感性認識可靠,而理性認識是靠不住的,這便是重復了歷史上的‘經驗論’的錯誤。這種理論的錯誤,在于不知道感覺材料固然是客觀外界某些真實性的反映,但它們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東西,這種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沒有反映事物本質的。”為了完全地反映整個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質,反映事物的內部規律性,毛澤東指出,必須經過思考,整理改造感覺材料,形成系統的概念和理論。
《實踐論》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獨創性貢獻。毛澤東把認識論定位為實踐論,即從認識高度上總結中國革命的實踐經驗。他在《實踐論》中闡明了認識和實踐的辨證關系,揭示了認識發展的總規律。
毛澤東認為,中國革命有著和西歐資本主義國家以及十月革命前的俄國不同的特點,要充分認識中國國情,掌握中國革命的客觀規律,必須經歷一個從實踐到認識,又由認識到實踐的反復的過程。這就需要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若干基本原理的指導,同時,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也需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做進一步的充實和發展。
《實踐論》就是這方面的集大成。它在總結中國革命成功和失敗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進行了全面研究和闡述。《實踐論》對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必要性作了充分的哲學論證,是中國革命實際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的光輝著作。
(摘編自劉毅強《標志思想路線成熟的一個獨創性貢獻》)
4.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一些戰爭的領導者,對于一個具體戰爭的深刻的指導規律在開始階段不了解,這說明他們沒有任何戰爭經驗。
B.社會實踐在認識過程中的意義表現為只要有了社會實踐,人的認識就開始發生,即從客觀外界得到感覺經驗。
C.文中畫線的“這方面”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對革命的指導及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充實和發展。
D.材料二中毛主席的十六字口訣為材料一認識過程中的“整理和改造”提供了明確的方法和步驟。
5.根據材料內容進行推斷,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想要能夠更好地指導戰爭,就有必要經歷更多的戰爭,包括經歷許多敗仗,由此獲得戰斗經驗。
B.只有在實踐中獲得的感覺的材料十分豐富并合于實際,才有可能據此造出正確的概念和論理來。
C.從材料一可以看出,對于感性認識的作用,唯心論者和唯物論者的觀點是對立的。
D.“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都體現了脫離實踐造成的認識偏差。
6.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一“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運用比喻揭示了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強調理性認識不從感性認識中來就無法立足。
B.材料一中用“閉目塞聽”“根本絕緣”等詞語,形容那些不會形成理性認識的人,從而突出了理性認識的重要性。
C.《實踐論》既有針砭的力度,又有理論的高度,使得文章既有鮮明的現實批判性,又有重要的思想指導性。
D.材料二從《實踐論》寫作背景切入,談其理論形成,明其批判對象,言其突出貢獻,思路清晰。
三、(每小題2分,共8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題。
材料一: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鋪其糟而啜其鴟?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后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自屈原沉汨羅后百有馀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服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突然自失矣。”
(取材于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材料二: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市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取材于司馬遷《報任安書》)
材料三:夫屈子之志以謂忠君愛國傷痛疾時宗臣之義不忍去人皆知之;而不知屈子抗懷三代之英,一篇之中,反復致意,其孤懷獨往,不復有《春秋》之世宙也。故其行芳、志潔,太史推與日月爭光。而于賈生所陳三代文質,終見饞于絳灌者,同致異焉。太史所謂悲其志歟?
(選自章學誠《為謝司馬撰〈楚辭章句〉敘》)
7.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受物之汶汶者乎 汶汶:渾濁的樣子
B.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從容:語氣舒緩
C.稽其成敗興壞之紀 稽:考查,考核
D.反復致意 致:表達
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不凝滯于物 其皆出于此乎
B.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 凌萬頃之茫然
C.然此可為智者道 兄弟并為郎
D.其孤懷獨往 其安易持
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
A.夫屈子之志/以謂忠君愛國/傷痛疾時/宗臣之義不忍去/人皆知之
B.夫屈子之志以謂/忠君愛國傷痛疾時/宗臣之義/不忍去人/皆知之
C.夫屈子之志/以謂忠君愛國/傷痛疾時/宗臣之義/不忍去人/皆知之
D.夫屈子之志以謂/忠君愛國/傷痛疾時/宗臣之義不忍去/人皆知之
10.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材料一中的“三閭大夫”是戰國時期楚國特設的官職,主持宗廟祭祀,兼管貴族子弟的教育。
B.材料一中漁父提出了“與世推移”的處世之道,與屈原堅持的“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
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C.材料二中涉及的“世家”是歷代帝王的傳記,“本紀”敘述世襲封國的諸侯事跡,“列傳”記載的是帝王、諸侯王以外的重要人物的事跡。
D.材料三中章學誠在評價屈原時,特別強調了屈原對夏、商、周三代英偉情操的懷念及反復表達。
第Ⅱ卷(8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讀《服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屈原作《離騷》與司馬遷著《史記》的原因有何相同之處?請簡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列小題。(7分)
狂夫
杜甫
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
風含翠筿①娟娟凈,雨裛②紅蕖冉冉香。
厚祿故人書斷絕,恒饑稚子色凄涼。
欲填溝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筿(xiǎo):細竹。②裛:同“浥”。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首聯“即滄浪”三字,暗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之意,引出下文疏狂之意。
B.頸聯將“厚祿”“恒饑”前置句首顯著位置,從詩意看,強調詩人的貧困處境。
C.尾聯中“填溝壑”運用借代的手法,描繪出嚴酷的社會生活現實。
D.本詩運用反襯的手法,寫賞心悅目之景和可悲可嘆之事,以樂景寫哀情。
(2)賞析頷聯中“含”“裛”二字的妙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分析杜甫的“狂”與李白《將進酒》中“狂”的不同之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自伐者無功,________________。(《老子》四章)
(2)________________,落月搖情滿江樹。(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3)________________,但愿長醉不愿醒。(李白《將進酒》)
(4)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________________。(司馬遷《屈原列傳》)
(5)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________________。(賈誼《過秦論》)
(6)塞上長城空自許,________________。(陸游《書憤》)
(7)君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的中國人的理想形象,在《〈論語〉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告
訴我們做君子要志向遠大,意志堅強;想成為謙謙君子,更要如《大學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所言以修身為根本。
五、(1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行行重行行
湯成難
如果我和母親每天不把父親從地里拔上來,父親就要栽進地里了。他終日勞作,兩條腿深深插進水田,那把與他形影不離的鐵鍬像是從身體里長出的另一只手臂。那塊水田被父親侍弄得妥妥帖帖,像他的另一個乖順孩子。
我去地里 父親回家,說是 ,其實是不用嘴巴的,那時候我還是個貨真價實的結巴,所有的字詞在我嘴里冰凍著,纏繞著,黏連著,卻不肯離開口腔。
我們家在小官莊的最邊上,門前的河將我們與村莊阻隔開來。河堤是唯一能到達外面的途徑,但河堤又窄又陡,一點路的樣子都沒有。
父親拿著鐵鍬,把力氣全部用來對付門前的這條路。但這路比田埂難修多了,他來來回回走在路上,是丈量還是探索,誰也說不清楚。他全神貫注,甚至整個人都陷入一個我們無法進入的世界。
這年初復,父親突然毫無征兆地出了遠門。那時農忙剛剛結束,最后一粒麥谷歸倉,最后一株稻秧也插進地里。沒有一條通往外面的路,怎么行呢?一向沉默的父親對我們說。
他扛著鐵鍬走了。不知道父親為什么帶著鐵鍬,好像來不及將其放下就要匆忙上路,又好像那把鐵鍬能給遠走的父親帶來足夠的勇氣和力量。我們也不知道父親要去哪里,母親說父親去外地掙錢,供我和哥哥繼續讀書,哥哥覺得父親是偷偷學手藝去了,只有我堅定地認為父親是去為我尋找治療結巴的秘方。
快要秋收了,父親回來了。父親這一趟帶回了兩樣東西,他先是從衣服的內襯口袋掏出一個報紙卷,鄭重而抖索地把報紙一層層打開,是一支毛筆。
父親帶回的另一樣東西,是一條山路。我聽哥哥說,父親這幾天一直在忘我地修路。山路只有短短的一小截,與河堤的長度差不了多少,父親將它作為通往外面的唯一途徑。我和哥哥迫不及待地走上去,雖然比原來的路高出幾分,卻令人感到怪異,用我后來學到的詞語形容,就是太“崎嶇”了。
父親并沒有因此罷休,他扛著鐵鍬一遍遍在上面修著。不是這樣的,不是這樣的。父親喃喃地說著。我們不知道父親原本要帶回來的路是什么樣子?那時我所有的興趣和注意力全部落在父親送的那支毛筆上。
我忘我地寫字,就像父親忘我地修路一樣,我感到一股神奇力量操縱著這支毛筆,父親手里的鐵鍬,是不是也被一種神奇的力量操縱著呢?我在學校的教室和走廊上畫滿了畫,校長向父親控訴了我的“罪行”,父親順著校長指給他的方向看了片刻,突然,笑了。畫得還蠻好看的,父親說著,嘴唇形成的那根直線正緩緩向兩側延伸。
那年寒假我就被父親送到何二家學寫字了。
第二年春天撒完肥,父親又走了,他去了城里。聽哥哥說,這一趟,父親走了很多街巷,城里的路又寬又直,泛著奇異的光。父親被那樣的路迷惑了,他對城里的路頗有好感,不管哪一條似乎都能引領人們快速走到終點。
父親在麥子熟時又回到地里,這次他帶回一條屬于城里的路。那是一截由磚塊、石子鋪成的路,路面堅硬,除了幾粒松動的石子,看不到任何雜草的出現。它平整寬闊,的確是一條好路的樣子,可是,與我們這兒的一切都顯得格格不入。
我們不愿走上去。父親感到難過、生氣和不安,之后他花了兩個晚上將它敲得粉碎。
何二不肯再教我寫字了,他說這樣下去就是誤人子弟。這年秋天,父親就送我到先生家學畫了。
第一次到先生家我就喜歡上了這里,先生有個書房,一張闊大的紅花梨桌,上面鋪著毛氈和宣紙,筆筒里插著大大小小的毛筆,筆尖朝上,像若干個舌頭,欲言又止。墻上掛著一幅畫,父親走到畫前,怔怔地立著,畫上林泉丘壑,溪清水淺,一條用花青著色的路隱隱向前——①父親突然抬起手,紫薯一樣的粗糙手指落在畫上,遲疑著,怯懦著,手指沿著花青色路面小心翼翼地向前滑移。
去先生家要花大半天的時間,為了能在先生家多學會兒,父親用鐵鍬為我修了一條路,早晨的陽光讓身體微微出汗,一條輕描淡寫的路指向西邊。這樣,一來一回就省下五十分鐘。
這年冬天,父親又出了一趟遠門,大概去了北方草原,因為他帶回了一條奇怪的路,枯草與泥土交織。用哥哥的話說,父親對路有了一種不可理喻的執念。不過,這條路并沒有使用多久,幾天后就被父親鏟去了。他又將路恢復到田埂的樣子。
就是那時,父親的腿壞了,膝蓋向下的部分,連同腳,都變成紫色。沒有可以走路的腿,父親陷入巨大的悲痛和沮喪之中。那段時間,門前的路又回到田埂的模樣,但比從前結實板匝多了。一條路也會成長,也會逐漸懂事。
我住校讀初中的那年,父親突然不見了。
對于父親的消失不見,眾說紛紜,但我更愿意相信哥哥說的,父親是去找路了。父親的突然離開是我們兄妹倆心中隱隱的痛。哥哥畢業后去了長江邊上參與水利工程的建設。有一年暑假我去看他,只見哥哥正扛著鐵鍬從大壩上下來,那一刻,我突然百感交集。
我也如父親所愿,成了一個拿毛筆的人。父親當年送我的毛筆我一直保留著,盡管毛早已用禿,但我依然記得第一次撫摸毛筆時那種舒暢和激越之感。有媒體評論我的山水畫里充滿故事,的確,毛筆就是我的舌頭,我用它講述故事。
不久前,城市博物館舉辦了一場“明清進士書畫展”,角落里有一幅畫吸引了我,是一位清朝末年進士的書畫作品。畫作中清淺涓流旁蜿蜒著一條路,路向前方延伸,一直隱沒在遠處的山林中。路上畫有一人,不太起眼,只見背影,正向前方走去。我將臉貼近,怔怔緊靠著嘴癢在各些眼瞼疊疊在褲管,嘴唇形腳,膝蓋以下足淡淡的嘴褐色伸。我注視著那個遠去的背影很久,很久,仿佛送別。
(有刪改)
15.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鐵鍬既是父親勞作、修路的工具,也為父親的遠行帶來勇氣和力量,是解讀父親形象、理解文章主題的重要線索和象征符號。
B.“一條路也會成長,也會逐漸懂事”,表面上寫門前的路比以前結實了,實際上是寫父親多年來的默默付出,也暗示“我”的成長與感恩。
C.文中畫橫線的句子①運用細節描寫,刻畫了父親看書畫時的反應,體現出父親對“路”的癡迷,也表現出他對女兒學畫的重視和期望。
D.本文與《百合花》相同,采用第一人稱有限視角,以我的情感變化逐步完成父親形象的塑造。
16.請分析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請概括主人公“父親”的形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結合文本分析標題“行行重行行”的意蘊。(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4分)
19.三段論推理是演繹推理中的一種簡單的推理判斷,它包含一個一般性原則的大前提,一個附屬于大前提的小前提,一個由此引申的符合一般性原則的結論。請你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寫兩句話。要求:大前提必須引用名言,語言簡明連貫,句式不要求完全一致。
示例:“狹路相逢勇者勝”,我們是勇者,所以最終我們將取得勝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40分)
2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朱光潛先生有“三此主義”的座右銘,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該做能做的事,就由此身擔當,不推諉給旁人;此時該做能做的事,就在此時做,不拖延至未來;此地該做能做的事就在此地做,不等待想象中的另一境地。
朱光潛先生“三此主義”的座右銘,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依據你的思考,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期末質量調查試卷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
一、(每小題2分,共6分)
1.A 2.B 3.D
二、(每小題2分,共6分)
4.C 5.D 6.B
三、(每小題2分,共8分)
7.B 8.B 9.A 10.C
四、(23分)
11.(1)(3分)讀了《服鳥賦》,將生死同等看待,不在意離官去職或是在朝任職,但也還是茫然若有所失。
(2)(3分)我確實想完成這本書,把它(暫時)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傳給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再讓它廣傳于天下,那么便抵償了我以前所受的侮辱。
12.(2分)兩人都處于極度困厄之中,都為了抒發內心的憂愁憤懣。
參考譯文:材料一:略
材料二:古時候雖富貴但名字磨滅不傳的人,多得數不清,只有那些卓異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稱。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擴寫《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寫了《離騷》;左丘明失去視力,才有《國語》;孫臏被截去膝蓋骨,《兵法》才撰寫出來;呂不韋被貶謫蜀地,后世才流傳著《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出《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賢們抒發憤慨而寫作的。這些人都是(因為)感情有壓抑郁結不解的地方,不能實現其理想,所以記述過去的事跡,讓將來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沒有了視力,孫臏斷了雙腳,終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隱著書立說來抒發他們的怨憤,想到活下來從事著作來表現自己的思想。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來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辭,收集天下散失的歷史傳聞,粗略地考訂其真實性,綜述其事實的本末,推究其成敗盛衰的道理,上自黃帝,下至于當今,寫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紀,八篇書,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傳,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與人事之間的關系,貫通古往今來變化的脈絡,成為一家的言論。剛開始草創還沒有成書,恰恰遭遇到這場災禍,我痛惜這部書不能完成,因此受到最殘酷的刑罰也沒有怨怒之色。我確實想完成這本書,把它(暫時)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傳給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再讓它廣傳于天下。那么便抵償了我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使一萬次被殺戮,難道會后悔嗎?然而,這些只能向有見識的人訴說,卻很難向世俗之人講清楚啊!
材料三:屈原的志向,正是所說的忠誠君主、熱愛國家,對時代的弊病深感痛心,作為宗廟重臣,因道義而不忍離去,這是眾人皆知的。然而,人們卻不知道屈原內心秉持的是夏、商、周三代的英偉情操,在他的作品中,這種情懷被反復表達。他孤獨地堅持自己的信念,獨自行走于世,不再受《春秋》時代時空的限制。因此,他的品行高潔,志向純凈,司馬遷稱贊他可與日月爭輝。而賈誼所論述的夏、商、周三代的文治武功,最終卻遭到絳侯周勃與灌嬰等人的讒言中傷,這與屈原的遭遇雖結果相同,但起因卻有所不同。這或許是司馬遷所說的為他們的志向而感到悲哀吧?
13.(1)(2分)C
(2)(2分)含為輕拂、輕擁之意,賦予風以生命,寫出微風的柔和;裛為洗滌、滋潤之意,生動地描繪了細雨的輕柔。
(3)(3分)杜甫的狂是“疏放”灑脫,雖然生活艱辛,卻始終倔強樂觀;李白的狂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古來圣賢皆寂寞”的懷才不遇”,“鐘鼓饌玉不足貴”的蔑視權貴,“但愿長醉不愿醒”的狂放不羈。
14.(8分)(1)自矜者不長 (2)不知乘月幾人歸 (3)鐘鼓饌玉不足貴 (4)讒諂之蔽明也 (5)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6)鏡中衰鬢已先斑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五、(13分)15.(2分)C
16.(2分)交代我家位置的偏僻和環境的不便,為后文寫父親不斷修路、尋找更好的路等情節做鋪墊。
17.(3分)父親是一位深沉內斂、勤勞堅韌、勇于追求、富有責任感的農民形象。
18.(6分)(1)“行行重行行”是行走不止,是父親不斷地出行與修路。(2)“行行重行行”是父親對家庭的付出和兒女的成長。(3)“行行重行行”是對人生之路的不斷探索、不斷奮斗。
六、(4分)19.答案示例:(1)“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我們不是圣賢,所以肯定會犯錯。
(2)“謙虛使人進步”,我們保持了謙虛的品質,所以能不斷取得進步。
七、(40分)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error當前文檔不提供在線查看服務,請下載使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葛市| 马山县| 土默特左旗| 钦州市| 瑞昌市| 桃江县| 泰兴市| 濮阳市| 四川省| 大石桥市| 松桃| 内乡县| 女性| 特克斯县| 军事| 志丹县| 灌阳县| 天长市| 祁连县| 东至县| 冷水江市| 永和县| 铜鼓县| 龙里县| 衡山县| 民权县| 沅江市| 鹤山市| 沅陵县| 阳西县| 永福县| 冕宁县| 黎平县| 宜州市| 昭平县| 原阳县| 富蕴县| 新乡县| 金阳县| 台东市| 廉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