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南寧市第八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質量檢測語文試卷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標志性建筑猶如璀璨的明珠散落在世界各地。它們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更是代表各國文化的符號和象征,被稱作“凝固的記憶”。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標志性建筑,其“標志性”不只表現在建筑風格與美學意義層面,還包括內在傳遞出來的特殊信息。英國有不少標志性建筑,如威斯敏斯特宮、倫敦塔、特拉法加廣場、圣保羅大教堂、帝國戰爭博物館(群)等。其中,帝國戰爭博物館(群)因近年來對戰爭的紀念與記憶活動而格外顯眼。1917年3月5日,英內閣批準建立一座國家戰爭博物館,1918年改稱“帝國戰爭博物館”。起初,該博物館無固定館址。1920年成為國家機構后,選擇水晶宮為固定館址,宗旨是紀念為戰爭作出犧牲的人們,而非慶祝勝利。該博物館于1924年搬到南肯辛頓,1936年搬到現址蘭貝斯路。二戰爆發后,該博物館開始記錄新的大戰,館體則遭到空襲毀壞,戰后予以重建。英帝國解體后,該館大規模擴建。目前已包括五座,三座在倫敦(包括老館),一座在劍橋,一座在曼徹斯特。其中,2002年開放的曼徹斯特北館,因精心選址以及建筑的象征性設計(地球在戰爭沖突中碎裂成為一座博物館),成為英國的新標識,并具有國際知名度。在英國,建筑史學家起初主要關注標志性建筑在結構、風格、審美等方面的“標志性”。19世紀末,他們開始關注“建筑科學的哲學史”,試圖尋找建筑設計的藝術原則與抽象的人文理念。20世紀上半葉,受到戰爭的影響,英國一些具有紀念意義的歷史建筑被摧毀,激發了建筑史學家大量撰寫建筑歷史并強調其人文意義的積極性。這股潮流一直延續到70年代末。進入90年代,標志性建筑進一步得到史學家的關注,研究重點出現明顯變化,主題集中在紀念、記憶、認同、空間等,研究方法具有多學科屬性,相關成果在近20年不斷增長。其中,帝國戰爭博物館是重點研究對象之一,研究者不僅探究其成立與不斷擴建的緣由,而且還探究其所呈現的戰爭的歷史與記憶的關系,以及建筑本身的象征意義與歷史、記憶的關系。對標志性建筑的研究,是記憶理論與史學的文化轉向共同作用的結果,拓展了史學研究領域,促使史學吸納其他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但也因其近乎文學的、藝術的、過度解構的乃至失真的特點而對史學的求真根本帶來重大挑戰。一個國家的標志性建筑將過去與現在甚至是未來相聯系,承載著文化記憶,構建了民族認同。在經濟全球化不可逆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國家愈發重視對建筑等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體現了民族文化的延續與發展。在今人看來,這些標志性建筑仍然具有現實意義。首先,英國通過構建歷史文化遺產話語體系、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行動以及打造新的標志性建筑,起到塑造自身形象與增強國家軟實力的作用。其次,隨著保護權下放到地方,標志性建筑越來越具有地方與國家雙重屬性,起到連接個人、地方與國家的作用。再次,公眾通過監督管理、志愿服務、學習參觀等方式,參與包括標志性建筑在內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提升了自身科學文化素養。最后,依托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創造了就業崗位,推動了地方和國家經濟發展。(摘編自《光明日報》之《從“凝固的記憶”中透視歷史》)材料二: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標志性建筑,如中國的長城、法國的埃菲爾鐵塔、希臘的雅典神廟、意大利的羅馬斗獸場、埃及的金字塔等。本國人引以為豪,將它們視為民族的符號;外國人看見它們,會自然地聯想到其所屬的國家。然而,這些建筑成為各自國家的象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長期發酵的產物。具體而言,撇開其獨特的構造與恢宏的氣派,它們之所以能夠成為各自民族的象征,不外乎具備三個重要的特征:首先是權力博弈的對象。政權的更迭通常會伴隨著對標志性建筑的利用,執政者將之視為自己的權力符號。其次是國家歷史的見證。在標志性建筑舉辦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見證國家的興衰榮辱和人民的喜怒哀樂。最后是公民教育的空間。除了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象征意義外,多數標志性建筑還在當下繼續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被改造成博物館,陳列歷史文物,展覽國家寶藏,分享世界瑰寶,舉辦展覽、研討會、音樂會,接待外國政要與游客。是故,它們成了各個國家進行歷史教育、藝術教育、公民教育和國際主義教育不可多得的場所。(摘編自《光明日報》之“專家點評”)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威斯敏斯特宮和帝國戰爭博物館(群),都是英國的標志性建筑,它們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更是英國文化的符號和象征。B.隨著時間的推移,英國建筑史學家對本國標志性建筑的研究重點由結構、風格、審美等轉向紀念、記憶、認同和空間等。C.標志性建筑承載著一個國家的文化記憶,能構建民族認同,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家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時會修繕標志性建筑。D.每個國家都有讓本國人引以為豪的標志性建筑,它們成為國家象征是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長期發酵的產物。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述對象雖都是標志性建筑,但是二者論述的側重點并不相同。B.對標志性建筑進行文學的、藝術的、過度解構的研究,有可能挑戰史學的求真根本。C.標志性建筑越來越具有雙重屬性,可以連接個人、地方與國家。這是其現實意義之一。D.在政權更迭時,新的執政者都會最大程度地利用標志性建筑,將之當作權力符號。3.下列選項,最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中觀點的一項是( )A.法國的蘭斯大教堂在中世紀被認為是法國歷史的起點和法國主權神圣性的標志,二戰后被賦予了歐洲和平的意義。B.對羅馬斗獸場的保護性修復,僅對較危險的結構進行審慎修補,采用與建筑外觀形成明顯對比的紅磚材料,使人們能清晰地區分古代部分與現代部分。C.年鑒學派的代表人物雅克·勒高夫從中世紀城市的標志性建筑鐘樓看到了城市從教會時間向商人時間的歷史轉變,進而解讀出了商人群體對城市經濟、社會和政治的主導。D.在整個古羅馬時代,羅馬萬神廟大小神龕中供奉羅馬諸神,中世紀時被改作基督教堂,現在成為意大利的國家象征之一。4.法國史學家喬治·杜比對巴黎圣母院等研究后,完成了關于藝術的歷史學著作《大教堂時代:藝術與社會(980—1420)》,獲得了廣泛認可。這對標志性建筑研究有什么啟示?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5.我國為何高度重視長城、故宮等古建筑的保護?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野生的李娟,天生的作家元氣、鄧峽野李娟1979年出生于新疆,母親是當地的農業技術員。李娟從小跟著外婆在四川長大,童年時期的她長期輾轉于新疆、四川兩地。李娟從小很“笨”,到了5歲說話還不利索,經常被人笑話。此后李娟便更加不愛說話,終日待在家里,趴在窗臺上淡然旁觀著外面的世界。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李娟偶然看到一張舊報紙,就把自己認得的字挨個兒念出來,發現竟然能組成一句自己尚能理解的話。這種奇妙的體驗讓李娟大為震動,“好像寫出文字的那個人無限湊近我,只對我一個人耳語”。從此,李娟愛上了閱讀。外婆拾廢品撿來的破報紙、舊雜志,李娟挨著讀了個遍。在那堆“破爛”里,李娟印象最深的是一本名為《小王子》的小書,雖然當時還弄不清作者想表達什么,但閱讀帶來的那種快感,讓李娟欲罷不能。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李娟跟著母親回到新疆生活。母親單身,當時有兩個追求者。母親征求李娟的意見。小小年紀的李娟哪里懂得大人的事情,但她慫恿母親選擇了其中一個——“那人家里有一面擺滿書的書架,令人神往”。最后,李娟得償所愿,但母親的婚姻變得一塌糊涂。繼父嗜酒如命,母親歷經了8年的混亂人生。后來,母親開始做廢品回收生意,這更是樂壞了李娟。她成天躺在快要頂到天花板的書海中,蠶食鯨吞般進行著毫無選擇的閱讀。童年的李娟,境遇并不樂觀;在學校成績太差,被老師區別對待;放學路上,被男同學“當作人肉沙包踢來踢去”;回到家里,又常常被醉酒的繼父呵斥、辱罵……但好在閱讀為她打開了一扇治愈的窗,讓她能忘記煩惱,任由自己在書海中暢游。毛姆說:“閱讀是一座可以隨身攜帶的避難所。”對那時的李娟來說,閱讀是孤獨苦難童年里最好的慰藉。李娟對“考大學”沒什么概念,她理解不了為什么一個人才十多歲,就神經緊繃得“好像要為一生負責”。老師講課她聽不進去,課后作業她也不想寫,高中時期的李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差生。李娟其他科目的成績尚可,偏偏英語成績差得一塌糊涂。高三的一次英語考試,李娟提前打好了小抄,卻不小心在開考前最后幾分鐘將其落在教室講臺下。李娟很害怕,遂逃回宿舍,把床單一卷跑回了家。至此,李娟的讀書生涯被倉促地畫上了句號。知道此事的外婆哭了,母親也哭了——不上學,孩子以后可咋辦?她跟著母親收廢品、做裁縫、賣雜貨,偶爾浪漫一下,在日記里寫一些漂亮的句子:“抬頭望向窗外,那一汪藍天藍得令人心碎。忍不住放下衣料,把針別在衣襟上,鎖上店門出去了。”李娟也曾一個人揣著5塊錢,跑到烏魯木齊一家黑作坊做流水線女工。她做得慢,吃得多,很不受老板待見。有一次,作坊里丟了2個煤氣罐,老板娘硬說是她偷的。李娟為了能留下來賺錢,沒有反抗。那段時間,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跟一個能幫她買秋衣秋褲的老板干活”。打工不易,李娟想改變生活,就拿著自己的文章跑到《中國西部文學》雜志的編輯部去投稿。就在那時,她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貴人——劉亮程。劉亮程是新疆作家,那時他剛出版《一個人的村莊》,名氣很大。讀完李娟的文章,劉亮程很喜歡。社里有編輯懷疑李娟抄襲,劉亮程說:“這只能是野生的。她找誰去抄?中國文學中沒有這樣的范本讓她抄。”雖然第一次投稿被退了回來,但受到行家的鼓勵,李娟之后寫得更起勁了。回到作坊后,李娟身上沒有錢,工資又遲遲不發,她找到同學借了些錢,湊合著過了個把月。好在李娟所在的作坊附近有很多來自她老家富蘊縣的人,母親托當地的夜班車司機打聽到李娟的下落,把她帶了回去。物質上的貧乏尚能忍耐,精神上的乏味必須要有所寄托才能化解。在阿勒泰漫長蕭瑟的冬季里,閱讀和寫作成了李娟對抗無聊生活的武器。2000年,外婆意外摔倒中風,李娟前去陪護。在外婆的病榻前,李娟寫成了對她個人而言極為重要的一部作品——《九篇雪》。在新疆生活數載,李娟積攢了大量獨特的生活體驗和見聞,當這些往事和感受流淌到李娟的筆尖,便成了一篇篇渾然天成的散文和隨筆。次年,重返烏魯木齊打工的李娟,將《九篇雪》投稿給《人民文學》雜志,喜獲發表。這是李娟第一次得到主流文學雜志的認可。也正因為這部作品,李娟意外地獲得了去阿勒泰市委宣傳部工作的機會。在新單位里,李娟不再需要為生計發愁,終于可以踏實地進行創作了。記憶中一家人在阿勒泰的日常生活,在李娟的心底和筆下瘋狂跳動,之后這些文字被結集為《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在那些鮮活的文字里,澡堂、嫂蟲、采木耳……這些看似瑣碎乏味的事物有了新的風致。對于那個前半截用來做生意、后半截用來生活的,面積只有十幾平方米的裁縫鋪。李娟在書中這樣寫道:“墻皮突然掉下來一塊,也是被鍋里燉的風干羊肉溢出的香氣酥下來的。”(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A.李娟的寫作風格深受母親的影響,所以她的文字中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B.李娟在童年時期就展現出文學天賦,能理解報紙上話,偶爾還能夠輕松地創作出優美的文學語句。C.李娟的閱讀經歷始于她對《小王子》的閱讀,這本書對她后來的寫作風格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D.李娟在新疆生活數載,積攢了大量獨特的生活體驗和見聞,這些讓她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7.關于文中李娟輟學后至投稿前狀態的敘述,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輟學后,外婆和母親很擔心,而李娟開始嘗試不同的生活和勞作方式。B.李娟在輟學后跟母親做廢品回收,這讓她有機會開始接觸到大量書籍。C.李娟輟學后的生活并不如意,但她沒有放棄,還能寫出一些漂亮的句子。D.李娟在黑作坊工作時,因為做事效率低下卻吃得多,引起了老板的不滿。8.閱讀對童年時期的李娟有什么影響?請結合內容分析。9.文章結尾處引用李娟書中的這句話,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節選自《論語·子罕》)材料二:關羽字云長,河東解人也。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先主之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還小沛。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紹遣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于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于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從先主就劉表。表卒,曹公定荊州,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孫權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軍退歸。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勛,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后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于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于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節選自《三國志·蜀志六》)10.材料二畫框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勾選相應位置。而稠人廣A坐B侍立終C日D隨先主E周旋F不避G艱險。11.下列對材料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知,同“智”,與《大學之道》“知止而后有定”中“知”的意思和用法都不同。B.事,事務,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足以事父母”中“事”的意思不同。C.以,用、拿,與《老子》“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中“以”的意思相同。D.就,靠近、投靠,與《勸學》“金就礪則利”中“就”的意思不完全相同。12.下列對材料中相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關羽在劉備擔任平原相時期,與張飛一同被任命為別部司馬,分管部隊,兩人與劉備關系親密,如同兄弟一般。B.劉備襲殺徐州刺史車胄后,讓關羽留守下邳城,并代理太守之事,而他本人返回小沛,可見劉備對關羽的信任。C.曹操東征時,劉備逃往袁紹處,關羽被曹操俘虜后,因斬殺顏良有功,被封為漢壽亭侯,并受到曹操的厚待。D.關羽在得知劉備下落后,毅然放棄賞賜,當面辭別曹操,然后奔赴袁紹軍中尋找劉備,曹操對此表示理解和尊重。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2)孫權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軍退歸。14.材料二主要表現了關羽怎樣的精神品質?請簡要概括和分析。三、詩歌鑒賞閱讀下面這兩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雪中忽起從戎之興戲作陸游其二鐵馬渡河風破肉,云梯攻壘雪平壕。獸奔鳥散何勞逐,直斬單于釁寶刀。其四群胡束手仗天亡①,棄甲縱橫滿戰場。雪上急追奔馬跡,官軍夜半入遼陽。注①仗天亡:金國進行的是非正義戰爭,連老天也要消滅它。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首詩都運用了想象的手法,呼應詩題中的“戲作”,杜甫《登高》頷聯與之類似。B.《其二》首句描繪出緊張而激烈的戰爭氛圍,“風破肉”進一步強調環境的惡劣。C.《其二》“直斬”句中“單于”此處代指金兵首領,“釁”指用敵人的鮮血來祭刀。D.《其四》后兩句中,大獲全勝的將士們乘勝追擊,夜半時分攻入了敵人的遼陽城。16.“雪”在這兩首詩中有多重作用,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四、默寫題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論語·衛靈公》中子貢詢問孔子有沒有可以拿終生去實踐的一個字,孔子告訴他是“恕”,并對“恕”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遙對明月,李白《將進酒》中有“______________”一句,表達及時行樂,不辜負美好時光;而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有“______________”一句,以人賞月來嘆問人類源起。(3)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是說想到愛妻華年早逝,陰陽相隔,“我”凄涼孤獨無處訴說。五、語言表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夜晚,城市的脈搏悄然跳動。霓虹燈光點綴著夜幕,A______________,如繁星般閃耀;車流涌動,燈光在車水馬龍間躍動,勾勒出一幅流動的光影交織圖。街頭巷尾,燈火輝煌,仿佛萬家燈火將城市包裹,照亮了這個不夜之都。城市長夜不眠,各式路燈、景觀燈營造了實實在在的人工白晝,使美麗的星空B______________。如果不遠離稠密的人煙,已經無法欣賞浩瀚的星空以及牛奶般絲滑的銀河了。城市的夜晚不僅越來越明亮,明亮的時間也越來越長,這干擾了人眼觀測星空時的“信噪比”。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驗:(甲),即使把音量加大,我們聽到的音樂也是斷斷續續的,甚至完全聽不出音調,因為噪聲干擾了樂聲;而在安靜的環境里,我們卻可以完整地欣賞每一段音量不大的旋律。這是因為聲音中信噪比在變化,即我們需要的信號和環境噪聲之間的比例在變化。若是后者的強度逼近前者,我們就沒法分辨出前者。(乙)。在一片黑暗的背景中哪怕一絲微光,也較容易被我們的眼睛察覺;而在明亮的環境中,這一束微光往往就被湮沒了。我們沒法看到它,這是因為光信號中信噪比的變化。城市的夜晚,并非越亮越好。當一條條高可達數十米以上的光柱撲入眼簾,當一座座“不夜城”被霓虹燈渲染得五顏六色,只會遮蓋那片曾經質樸和湛藍的星空,破壞環境生態。當然,治理“光污染”不是為了讓人們伸手不見五指,而是對城市玻璃幕墻、景觀照明和霓虹燈加以控制和科學管理,以期逐漸形成既有特色又能體現低碳理念的城市景觀照明系統。防治“光污染”,要將“防”和“治”拆分開。所謂防,①就是在設計規劃照明設施,②考慮到過度照明的因素。③用技術手段界定光污染指標;④所謂治,則是在出現“光污染”問題時,⑤能夠找到源頭。⑥用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約束和改進,⑦以達到標本兼治的水平。18.文中第一段描寫生動形象,請以“夜晚的燈光”作為描述對象,另寫一段描寫性文字。要求:內含比喻或擬人,文辭優美,表達流暢,不超過60字。19.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0.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21.文中畫框的“高可達數十米以上”,有人說這種表達不合規范,有人說可以這樣表達。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簡要說明理由。22.文中第四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六、材料作文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近年來,隨著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數字教育成為推動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教育部部署的“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和“名校網絡課堂”等項目,旨在通過互聯網技術、將優質教育資源輸送到偏遠地區和薄弱學校,幫助解決農村學校師資短缺、課程開設不全等問題、促進教育均衡發展。這一舉措無疑為縮小城鄉、區域間的教育差距帶來了希望。然而,另一方面,數字鴻溝問題也日益凸顯。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學生因缺乏必要的數字設備和網絡條件,難以充分享受到教育信息化帶來的紅利。即便是在同一地區、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在數字資源獲取上也存在顯著差異,進一步加劇了教育不平等現象。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1.答案: C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C.“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家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時會修繕標志性建筑”錯誤。由材料一“承載著文化記憶,構建了民族認同。在經濟全球化不可逆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國家愈發重視對建筑等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可知,材料并沒有提到標志性建筑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時會具體進行修繕的內容,僅說明其在文化記憶和民族認同構建中的作用,各國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選項中的因果關系沒有直接依據。故選C。2.答案: D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D.“都會最大程度地利用標志性建筑”錯誤。由材料二“政權的更迭通常會伴隨著對標志性建筑的利用,執政者將之視為自己的權力符號”可知,原文是說執政者“通常”利用標志性建筑作為權力符號,但并未說“都”會最大程度地利用它,因此這個選項的表述擴大范圍。故選D。3.答案: B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AD體現了材料一中標志性建筑“傳遞出來的特殊信息”。B.是關于遺產保護性原則的,與材料一最不相關。C.體現了材料一第三段中的觀點“對標志性建筑的研究,是記憶理論與史學的文化轉向共同作用的結果”。故選B。4.答案: ①對本國標志性建筑的研究,不僅有助于發現本國建筑風格與美學意義,還有助于發掘其內在傳遞出來的特殊信息,從中透視歷史。②對標志性建筑的研究,可以綜合運用史學和其他學科的理論與方法。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信息、概括要點的能力。①由材料一“一個國家的標志性建筑,其‘標志性’不只表現在建筑風格與美學意義層面,還包括內在傳遞出來的特殊信息”可知,對本國標志性建筑的研究,不僅要考慮建筑藝術價值,還需從政治、經濟、社會等多維度進行分析,有助于發掘其內在傳遞出來的特殊信息,從中透視歷史與文化背景。②由材料一“對標志性建筑的研究,是記憶理論與史學的文化轉向共同作用的結果,拓展了史學研究領域,促使史學吸納其他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可知,對標志性建筑的研究,應借鑒歷史學、建筑學甚至社會學等不同學科的理論與方法,豐富研究的廣度與深度。5.答案: ①因為長城、故宮等古建筑是我國的標志性建筑,它們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構建了民族認同。②長城、故宮等古建筑屬于歷史文化遺產,重視對它們的保護,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延續與發展。③長城、故宮等古建筑屬于標志性建筑,在現代仍有現實意義。如:塑造中國形象與增強我國軟實力等。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①由材料一“它們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更是代表各國文化的符號和象征,被稱作‘凝固的記憶’”可知,標志性建筑對人類而言不僅是藝術的結晶,更是文化和歷史的承載體。長城、故宮等古建筑在承載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的同時,幫助構建民族認同,顯示出它們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性。②由材料一“越來越多的國家愈發重視對建筑等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體現了民族文化的延續與發展”可知,我國重視對長城、故宮等古建筑的保護,因為這些標志性建筑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代表著民族歷史和文化記憶,保護它們即是在維護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③由材料二“多數標志性建筑還在當下繼續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成了各個國家進行歷史教育、藝術教育、公民教育和國際主義教育不可多得的場所”可知,長城、故宮等古建筑作為標志性建筑,既承載歷史和文化記憶,又在現代具有現實意義,如塑造國家形象和增強軟實力,提升國際影響力與國家自信。6.答案: D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A.“李娟的寫作風格深受母親的影響”錯誤,文章中并沒有提到李娟的寫作風格深受母親影響,而且將“對大自然的熱愛”歸因于母親的影響也沒有依據。B.“李娟在童年時期就展現出文學天賦,能理解報紙上的話”錯誤,原文為“李娟偶然看到一張舊報紙,就把自己認得的字挨個兒念出來,發現竟然能組成一句自己尚能理解的話”,由此可知,李娟小時候看到報紙上能理解一部分內容,但并沒有展現出文學天賦。C.“這本書對她后來的寫作風格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錯誤,文中提到“李娟印象最深的是一本名為《小王子》的小書,雖然當時還弄不清作者想表達什么,但閱讀帶來的那種快感,讓李娟欲罷不能。”文中并沒有提到對她的寫作風格產生決定性影響。故選D。7.答案: B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這讓她有機會開始接觸到大量書籍”錯誤,她開始接觸大量書籍是在她母親做廢品回收的過程中,而不是輟學失學后的事情。故選B。8.答案: ①閱讀帶來的快樂,讓童年的李娟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②閱讀讓她在孤獨和苦難的童年中找到了慰藉。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情節的能力。①根據文中“這種奇妙的體驗讓李娟大為震動從此,李娟愛上了閱讀”“但閱讀帶來的那種快感,讓李娟欲罷不能”可知,閱讀給李娟帶來了快樂,讓她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欲罷不能。②根據文中“童年的李娟,境遇并不樂觀,但好在閱讀為她打開了一扇治愈的窗,讓她能忘記煩惱,任由自己在書海中暢游,對那時的李娟來說,閱讀是孤獨苦難童年里最好的慰藉”可知,閱讀為李娟的童年提供了一個精神避難所,使她能夠在不幸的生活中找到一絲慰藉。9.答案: ①展現了新疆獨特的生活體驗和見聞;②展現李娟獨特的文字風格:幽默風趣、質樸自然且富有想象力;③凸顯李娟樂觀的生活態度:在艱苦環境中仍能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④與前文呼應,同時留下回味和思考的空間。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①這句話中提到的“風干羊肉”富有新疆地區的特點,展現出了地方特色。②李娟的文字以細膩、生動、富有生活氣息著稱,此句通過夸張、幽默的手法,將墻皮掉落與羊肉香氣聯系起來,生動展現了其獨特的寫作風格和文字魅力。③即使是看似平凡甚至破舊的生活場景,在她眼中也充滿了詩意和美好,體現出李娟的樂觀態度,在艱苦環境中仍能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④與前文提到“在新疆生活數載,李娟積攢了大量獨特的生活體驗和見聞,當這些往事和感受流淌到李娟的筆尖,便成了一篇篇渾然天成的散文和隨筆”相互呼應,也為整篇文章收束提供了一個感性而富有詩意的結尾,讓人回味和思考。10.答案: BDF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在人多的場合,他們整日侍立在劉備身旁,跟隨劉備應酬交際,從不躲避艱難險阻。“廣”修飾“坐”,中間不能斷開;“侍立”的主語是“他們”,不是“坐”,中間應該斷開,所以B處斷句;“終日”是“整日”的意思,中間不斷開,“終日”作“侍立”的后置狀語,其后D處斷句;“隨先主”和“周旋”為連動結構,關系緊密,中間不能斷開,其后F處斷句。故選BDF。11.答案: C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同“智”,智慧;/認識,知道。句意:有智慧的人不會被迷惑。/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B.正確。事務;/侍奉。句意:并代理太守的事務。/不足以用來侍奉父母。C.錯誤。用,拿;/表目的的連詞,來。句意:你試著用情誼去詢問他。/遵循萬物的自然規律,不去人為地干預或強制改變。D.正確。靠近,投靠;/接近,靠近。句意:關羽跟隨先主劉備依附劉表。/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故選C。12.答案: D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D.“當面辭別曹操”錯,原文“拜書告辭”,說明關羽僅寫書信告辭。故選D。13.答案: (1)然而我受到了劉備將軍的深厚恩情,發誓要與他同生共死,不能背叛他。(2)孫權派遣軍隊幫助劉備抵御曹操,曹操帶領軍隊退回。解析:14.答案: ①忠:忠于先主劉備,雖身在曹營,心仍在漢,最終回歸劉備;②義:不慕富貴,封賜辭曹;③勇:斬顏良,解白馬圍;忍痛刮骨去毒。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①忠:關羽受劉備厚恩,誓死追隨,即使曹操厚待,仍表示“不可背之”,最終殺顏良立下戰功后謝絕曹操厚賜,辭別而歸,展忠誠品質。②義:關羽雖受曹操拜將封侯,賞賜豐厚,但心存高義,無意久留,并將賜物封存辭別,表現其重義輕利。③勇:關羽在白馬之戰中,于萬軍中斬殺顏良,為曹軍解圍,其英勇無畏、武功高強可見一斑;關羽因傷毒入骨,忍受刮骨療毒的大痛楚,在治療中言笑自若,展現其非凡的堅忍和意志力。15.答案: A解析:16.答案: ①“雪”是陸游詩興的觸發物。從標題看,是眼前的雪景激發了他的豪情,由此展開一番大勝群敵的想象。②“雪”渲染了戰斗環境的嚴酷。詩中的戰斗是在風雪的環境中進行的,寒風凜冽,大雪填壕,寫出了戰場環境的艱苦、嚴酷。③“雪”烘托出將士們的威武雄姿和戰無不勝的英雄形象。大雪紛飛,寒風破肉,冒雪追敵,更彰顯出將士們不懼嚴寒,保家衛國的戰斗精神。④“雪”是作者戰斗豪情的情感載體。兩首詩都圍繞雪這個意象展開,將士們頂風冒雪破城殺敵,而后又在“雪上”尋蹤,追擊敵人,“雪”寄托著詩人矢志不渝,收復山河的斗志與豪情。解析:17.答案: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莫使金樽空對月,江畔何人初見月(3)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解析:18.答案: 夜色中,遠處高樓上的燈光,如瀑布般從高空傾瀉下來,那顏色美麗極了,猶如一條巨大的彩色絲帶,飄揚在朦朧的夜色里。解析:19.答案: A.熠熠生輝B.黯然失色解析:20.答案: (甲)在一個嘈雜的環境里(乙)視覺也是這樣解析:21.答案: 觀點一:不合規范。“達”,到達,抵達,含有達到而未超過的意思,與其搭配的數量詞應當是確數,表示上限,若是用“……以上”這樣的約數,無法體現上限。觀點二:可以這樣表達。這一表達約定俗成,可以理解。高度有若干,“……以上”是其中一種,“……以上”實際就是“……以上的高度”,意思十分明確。解析:22.答案: ①就是在設計規劃照明設施時。⑦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解析:23.答案: 略解析: 寫作指導:材料圍繞教育信息化展開,一方面提到數字教育對推動教育公平、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如“專遞課堂”等項目為偏遠地區和薄弱學校帶來優質資源,解決師資和課程問題;另一方面指出數字鴻溝問題,包括地區間因經濟發展差異導致學生缺乏數字設備和網絡條件,以及同一地區不同家庭背景學生在獲取數字資源上的差異,這種鴻溝加劇了教育不平等。可以從以下角度立意:從積極角度:可以強調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積極意義,倡導加大對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和推廣,讓更多地區和學生受益于數字教育,如“教育信息化:開啟公平教育新篇章”。從問題角度:重點關注數字鴻溝問題,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影響,并提出解決措施,如“跨越數字鴻溝,重鑄教育公平”。從辯證角度:既肯定教育信息化對教育公平的推動作用,又深入剖析數字鴻溝帶來的挑戰,探討如何在發展數字教育過程中平衡兩者關系,實現真正的教育公平,如“教育信息化的喜與憂——兼論教育公平之路”。參考立意:①“因地制宜”方可“對癥下藥”;②推動數字化教育,促進教育公平;③跨越數字鴻溝,實現教育公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