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蘇省南菁高中、常州一中、南京二十九中等五校2025屆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卷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文學性是上世紀初俄國形式主義學派提出來的。俄國學者羅曼·雅各布森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提出了文學性這個術語,它指的是文學的特性。他說:“文學科學的對象并非文學而是‘文學性’,也就是說使一部作品成為文學作品的東西。”雅各布森對當時各種社會學的、心理學的、政治學的、哲學的文學研究表示不滿,認為這些研究就像一個警察,把凡是來過這個房間里的人,甚至是經過街邊的人都捉起來,而不看他是不是“文學”本身。他的意思是,要把文學與非文學區分開來,要揭示文學的特性,然后再把文學的特性即文學性作為文學科學的研究對象。那么文學性在哪里?對于雅各布森和其他俄國形式主義者來說,文學性只存在于文學的語言層面里。因此,他們熱心于“詩的語言”與“實際語言”的區別或“文學語言”與“日常語言”的區別。雅各布森提出,文學性就是作家在對日常語言加以變形、強化甚至扭曲中,“對普通語言實施有系統的破壞”。在俄國形式主義學派中,對于文學性最著名的解釋,來自什克洛夫斯基的《藝術作為手法》一文。在這篇論文中作者提出了文學語言陌生化原則,他認為,陌生化是和自動化相對的。自動化就是指我們感覺自動化。例如你第一次開汽車上馬路的情境,盡管已經過去多年,可你還是記得自己第一次開汽車上大街時那種戰戰兢兢的、唯恐發生意外的心情;但現在你已經開了多年的車,十分熟練,甚至可以一邊開車,一邊打手機。前面那種讓你永遠不會忘記的情境屬于陌生化,后面的情境則屬于自動化了。陌生化讓我們的感覺敏銳起來,這正是文學所需要的。例如詩歌中有很多特別讓人感到陌生的句子,這些特別的詩句的確讓我們感受到文學文本的文學性。但是我們能不能僅僅從語言的層面去理解文學性呢?這是不能的。文學是發展的,文學觀念也是發展的,文學性也因此是變化發展的。有多少種文學觀念,就會有多少種對文學性的理解。我們今天應如何理解文學性呢?80年代初掀起的“美學熱”的滾滾浪潮,使大家在討論中逐漸形成了文學的特性是審美的共識。這就是說,審美是區別文學與非文學的根本特征。進一步的問題是,作為文學性的審美性在具體的文學作品中是如何表現出來的?作家在以情感去評價周圍事物的時候,獲得了自己的審美體驗。如果作家把這種審美體驗轉化為語言文本,文學性也就產生了。那么文學性體現在語言文本的哪些方面呢?我認為,“氣息”“氛圍”“情調”“韻律”和“色澤”就是文學性在作品中的具體的有力的表現。氣息是指語言文本中所呈現的人的鮮活的生命力。審美的主體是人,審美評價的主體也是人。具體到語言文本中,文學性的第一因素就是人的氣息。古人說,有氣則生,無氣則死。人是如此,作品也是如此。作品中有氣息,有鮮活的生命力是審美的首要條件,同時也是文學性的首要條件。氛圍指語言文本中人與人、人與事、人與景的關系所流露出來的情感性氣氛。文學作品總是在寫人與人、人與事、人與景的相互關系中推進,如果作家真正用情感的眼睛去看待生活、描寫生活、評價生活,那么就一定會使人與人、人與事、人與景的關系透露出一種氣氛來。情調指語言文本中所呈現的感情的各種格調,如樂觀的格調、哀愁的格調、明朗的格調、憂郁的格調等。在文學創作的審美活動中,情感對于作品主題的塑造是造成情調的主要原因。作家寫的可能是一個普通的事件,但卻是用自己的特定的不平凡的情感灌注的,那么這被描寫的普通事件也可以表現出不平凡的主題,從而呈現出特別的情調來。作家也可以寫一個奇特的事件,但他可以賦予作品主題以平凡的情感,從而改變原來素材的情調。韻律指語言文本中的節奏、聲韻的和諧程度。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的節奏和聲韻是文學的音樂美的主要表現。色澤指語言文本中所呈現的色彩的美。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不能像繪畫那樣著色,不能像要求繪畫那樣要求色彩豐富,但是在一些優秀的作品中,詩人、作家仍然講究色彩的明暗和冷暖。對于文學性來說,氣息是情感的靈魂,情調是情感的基調美,氛圍是情感的氣氛美,韻律是情感的音樂美,色澤是情感的繪畫美,這一個“靈魂”四種美幾乎囊括了文學性的全部。(摘編自童慶炳《談談文學性》)材料二:閱讀是一種認知和審美的經驗,是建立在內在聽覺和活力充沛的心靈之上的。在我將近七十二歲之時,我日益感到自己一生主要的成長經驗始于七歲那年,當時我說服了我的兩個姐姐帶我去布朗克斯公共圖書館,實際上是每天都去。我記得那里的書借期是兩周,并可續借一次。我最喜愛的詩人有:哈特·克萊恩、華萊士·斯蒂文斯、威廉·巴雷特·葉芝、威廉·布萊克以及雪萊和濟慈等人。現今世界上的大學里文學教學已經被政治化了。文學批評如今已被“文化批評”取代:這是一種由偽馬克思主義、偽女性主義以及各種法國式或海德格爾式的時髦東西所組成的奇觀。西方經典已被各種諸如此類的十字軍運動所代替,如后殖民主義、多元文化主義、族裔研究。如果我是出生在1970年而不是1930年的話,我就不會以文學批評家和大學老師為職業,即使是我的英雄偶像薩繆爾·約翰遜博士,在如今大學的道德王國里也難以找到一席之地。我對布朗克斯公共圖書館記憶猶新的是,那些藏書中的核心部分都是基于審美和認知的考慮而遴選的,如果我不是在1938年而是在1998年怯生生地在那里跌跌絆絆走動的話,那我會發現有什么東西可用來陶冶自己呢?(摘編自[美]哈羅德·布魯姆《西方正典》)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上世紀初出現社會學等學科取代文學的趨勢,雅各布森對此不滿,提出文學性。B.作家用情感評價周圍事物時獲得的審美體驗是產生文學性的重要前提。C.氣息、氛圍等仍然是文學性在語言文本中的具體表現,文學性只能從語言層面理解。D.文學是語言藝術,藝術門類的天然限制決定其無法像繪畫一樣呈現豐富的色彩。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善于運用設問句,一方面啟發讀者思考,另一方面在自問自答中推進論證。B.材料一圍繞文學性這一話題縱向展開論述,在層層遞進中詳細闡明作者對文學性的理解。C.材料二分析了大學文學教學政治化的根源,指出真正的文學應該基于審美和認知的考慮。D.材料二緊扣作者的親身經歷娓娓道來,讓專業性較強的文學理論問題更加貼近普通讀者。3.下列選項,最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陌生化”的一項是( )A.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B.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C.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D.是殘風來侵你的光芒,你燒得不穩時,才著急得流淚。4.根據材料,簡要概括俄國形式主義者與布魯姆關于文學的觀點有何相通之處。5.如欲從“氣息”“氛圍”兩方面為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寫作一篇文學短評,請結合材料寫出評論要點。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豺狗和阿拉伯人卡夫卡我們在一塊沙漠的綠洲上露營。我的同伴們已經睡著了,一個阿拉伯人高大的白色身影從旁掠過;他一直在照料著駱駝,此時正朝他自己的睡鋪走去。我向后一仰,躺倒在草地上,我竭力想入睡,卻睡不著,一只豺狗在遠處嗥叫;我又坐了起來。離得十分遙遠的嗥叫聲突然一下子相當近了。豺狗們擁擠在我的周圍,眼睛閃著黯淡的金黃色的光,隨即又消失了。a它們柔軟的身軀仿佛在一條鞭子的噼啪抽打下,敏捷而有節奏地扭動著。一只豺狗從我身后走出來,輕輕地拱到我的胳臂下面,向我擠靠著,好像它需要我的體溫,然后站在我的面前,幾乎四目相對地向我開口道:b“我是天底下最年邁的豺狗。我很高興終于在這兒遇見了你。我的母親等待過你,還有她的母親,以及我們所有豺狗的老祖宗,一直可以追溯到我們所有豺狗的第一位母親。這是真的,相信我吧!”“那可真令人感到意外,”我說道,“聽起來讓我感到太意外了。我完全是出于偶然,才從遙遠的北方到這兒來。你們這些豺狗想要什么呢?”“我們知道你從北方來,”最年老的那只豺狗開始說道,“那恰恰正是我們所希望的。你們北方人所具有的那種才智,在阿拉伯人中間是找不到的,c他們捕殺動物作為食物,對于腐肉臭尸,他們是不屑一顧的。”“也許,也許,”我說,“遠遠超出我本分的事,我是沒有能力評斷的。照我看來,這像是一種積年的宿怨,我想它存在于血液中,也許只有用鮮血來結束。”“你非常聰明,”這只老豺狗說,它們全都開始更加快速地噓噓喘氣,盡管它們一動不動地站著,氣體卻從它們的肺里急促地往外噴吐,一股使我不得不時時咬緊牙關強忍著的惡臭從它們張開的嘴巴里泛出來,“你非常聰明,你方才所講的話,與我們古老的傳說是一致的。所以,我們將從他們那里吸取鮮血,這種宿怨也就會了結了。”“那么,你們想要干什么?”我問道,試圖站起身來。但我無法站起來。“先生,”它大聲喊道,所有的豺狗跟著一齊嗥叫,聽起來顯得非常遙遠,就像一支優美的樂曲。“先生,我們想要你結束這場分割世界的爭吵,你恰恰正是我們祖先所預言的天生來完成此事的人。我們再也不想被阿拉伯人煩擾,我們想要自由呼吸的空間,想要一個把他們清洗干凈的地平線;想不再聽到被阿拉伯人宰割的綿羊的咩咩叫聲,想要每一只動物都能正常地死亡;想要不受干擾地把動物尸體的鮮血吮盡喝光,并且把它們的骨頭啃得干干凈凈。干干凈凈,我們所想要的正是干干凈凈。”——此刻它們全都慟哭起來,唏噓不止——“所以,親愛的先生,借助你全能的雙手,用這把剪刀剪斷他們的喉嚨吧!”它將頭一擺,于是一只豺狗便叼著一把縫紉小剪刀顛上前來,剪刀布滿了陳舊的斑斑銹跡,掛在上顎大牙處擺動著。“哦,剪刀終于拿來了,該是停止的時候了!”我們商隊的那位阿拉伯首領大聲喝道,他已迎著風躡手躡腳地來到我們近前,噼啪一聲掄起了他的大鞭子。豺狗們匆忙逃竄,但在不遠的一個地方重又緊密地聚成一團,所有這些野獸如此緊密而僵硬地擁擠著。“那么,對你也進行過這番表演啰,先生。”這位阿拉伯人說著,以這個民族的節制性格所容許的快活程度呵呵笑了。“那么,你知道,這些畜生究竟要干什么嗎?”我問。“當然,”他說,“這是個常識,只要阿拉伯人存在,那把剪刀就會在沙漠中四下游蕩,并將同我們一起游蕩到我們的末日。它被奉獻給每一個歐洲人去干偉大的工作;每一個歐洲人恰恰是命運為他們選擇好了的人選。它們具有最瘋狂的希望,這些野獸們;它們不過是些傻瓜,地道的傻瓜,那正是我們喜歡它們的緣故;它們是我們的狗,比你們的任何一只都要精良的狗。現在,請注意,一只駱駝昨天夜里死去了,我已經叫人把它帶到這兒來了。”四個人抬著這只沉重的動物尸體走上前來,把它扔在我們的面前。它幾乎還未落地,豺狗們便嗥叫起來。它們好像被不可抵抗的繩索牽拉著,一個個都開始向前搖晃,肚皮貼著地面爬行。它們忘記了這些阿拉伯人,忘記了它們的仇恨;將眼前這堆惡臭的腐肉全部消滅掉的愿望蠱惑著它們。瞬息間,它們全都爬到了尸體上面,堆積得山一樣高,共同努力著。此刻,商隊首領揚起他那銳利刺骨的鞭子,在它們的脊背上左右交叉地鞭打起來。它們抬起了頭,心醉神迷,恍恍惚惚,看見阿拉伯人站在它們的面前,感到鞭打在口鼻上的劇痛,跳著向后倒退,逃開了一段距離。但是,那只駱駝的血已經流成了一攤攤血潭,它們經受不住這個誘惑;它們又走了回來,那位首領又一次舉起了他的鞭子,我攔住了他的胳膊。“你是對的,先生,”他說,“我們把這些臭肉留給它們去處理吧。此外,拔營起程的時刻要到了。哦,你已經看見了它們。d它們是了不起的生物,不是嗎?可它們又多么仇恨我們啊!”(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豺狗們自知弱小,會懇求每一個見到的歐洲人,傾訴它們對阿拉伯人的厭惡,希望歐洲人把它們從阿拉伯人手中解救出來。B.阿拉伯人的大鞭子、豺狗銹跡斑斑的剪刀,是他們各自的斗爭武器,也是他們力量強弱的象征,暗含斗爭的結果。C.小說很多細節具有諷刺意味,例如豺狗嘴巴里“使我不得不時時咬緊牙關強忍著”的惡臭,它們在鞭子下“心醉神迷”等,耐人尋味。D.“我”是線索人物,也是豺狗與阿拉伯人爭斗的見證者,“我”對豺狗的遭遇抱有同情和憐憫,有幫助他們結束這分裂世界的爭吵的意愿。7.下列對畫線處語句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a處以豺狗們在“鞭子的噼啪抽打下”“敏捷而有節奏地扭動著”營造了魔幻氛圍,也為后文進一步塑造豺狗形象埋下了伏筆。B.b處豺狗說自己是“最年邁的”,然后提到“老祖宗”和“第一位母親”,目的是通過營造神秘感,來取得“我”對它們的信任。C.c處“他們捕殺動物作為食物”道出了豺狗仇恨阿拉伯人的緣由。弱肉強食在它們之間一直存在,“我”一眼看出他們的“宿怨”。D.d處阿拉伯人認為豺狗是“了不起的生物”,是被豺狗們承受銳利刺骨的鞭子的抽打的韌性觸動,這使阿拉伯人留下了駱駝的尸體。8.“我”在小說中是豺狗和阿拉伯人斗爭的見證者,在這一過程中“我”的心理經歷了哪些變化?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9.小說描寫了一場豺狗與阿拉伯人由來已久的斗爭,過程中阿拉伯首領發出了一次“快活”(文中加粗點處)的笑聲,請簡析他“快活”的原因。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季布者,楚人也。為氣任俠,有名于楚。項籍使將兵,數窘漢王。及項羽滅,高祖購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陽周氏。周氏曰:“漢購將軍急,跡且至臣家,將軍能聽臣,臣敢獻計;即不能,原先自剄。”季布許之。乃髡鉗季布,衣褐衣,置廣柳車中,并與其家僮數十人,之魯朱家所賣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買而置之田。朱家乃見汝陰侯滕公,曰:“臣各為其主用,季布為項籍用,職耳。項氏臣可盡誅邪?今上始得天下,獨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廣也!且以季布之賢而漢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壯士以資敵國,此伍子胥所以鞭荊平王之墓也。君何不從容為上言邪?”汝陰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俠,意季布匿其所,乃許曰:“諾。”待間,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季布召見,謝,上拜為郎中。季布為河東守,孝文時,人有言其賢者,孝文召,欲以為御史大夫。復有言其勇,使酒難近。至,留邸一月,見罷。季布因進曰:“臣無功竊寵待罪河東陛下無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無所受事,罷去,此人必有以毀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譽而召臣,一人之毀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識聞之有以窺陛下也。”上默然慚,良久曰:“河東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辭之官。太史公曰:以項羽之氣,而季布以勇顯于楚,身屨軍搴旗者數矣,可謂壯士。然至被刑戮,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負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終為漢名將。(摘編自《史記·季布傳》)材料二以一人之譽而召季布,以一人之毀而遣季布,天下將窺其淺深。雖然,何病?人主威福之大權,豈以天下莫能窺為不測哉!布之悻悻于罷去,而仰詰人主以取快,其不足以為御史大夫,明矣。使酒難近之實,自露而不可掩矣。文帝之失,輕于召布也,非輕于罷布也。(摘編自王夫之《讀通鑒論》)10.材料一畫框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勾選相應位置。臣無功A竊寵B待罪C河東D陛下無E故召F臣G此人必有以H臣欺陛下者11.下列對材料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置,安置,與《鴻門宴》“沛公則置車騎”的“置”意思相同。B.意,料想、猜測,與《促織》“豈意其至此哉”的“意”意思相同。C.如,按照,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會同”的“如”意思不同。D.而,連詞,表轉折,與《大學之道》“知止而后有定”的“而”用法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季布是楚人,為人行俠仗義,在當地很有名氣,在項羽手下為將時曾多次讓劉邦受困。項羽敗亡后,劉邦重金懸賞捉拿他,并下令膽敢窩藏者滅其三族。B.季布躲在濮陽周氏家中,周氏要求他聽從安排,否則就先殺了他。季布答應后,周氏將他進行偽裝,放在廣柳車中,混在家僮里,賣給魯地大俠朱家。C.朱家對汝陰侯滕公說,季布替項羽效力是其職責,不能把他逼急了,否則他會逃往異國成為敵人,以致歷史悲劇重演,并希望滕公找個機會勸說劉邦。D.王夫之認為,漢文帝即使因為召、遣季布而被人看出深淺也沒有關系,君主的賞罰大權本應讓人知曉;漢文帝的過失在于輕易地召見而不是遣歸季布。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今上始得天下,獨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廣也!(2)上默然慚,良久曰:“河東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辭之官。14.對待季布的態度,司馬遷和王夫之有何不同?請根據材料簡要分析。三、詩歌鑒賞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寄李儋元錫①韋應物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注】①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暮春時節,韋應物離開長安,秋天到達滁州任所。是年冬天,長安發生朱泚叛亂,德宗倉皇出逃。李儋,字元錫(一說李儋與元錫為兩個人),韋應物的詩交好友,在長安與韋應物分別后,曾托人問候。次年春天,韋應物寫了這首詩寄贈以答。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詩人即景憶昔,聯想到去年與友人相聚又匆匆離別的場景,勾起了別后思念之情。B.首聯中的“又”字用得巧妙,不僅顯出時光流逝迅疾,也暗含著與友人相聚的強烈渴望。C.頷聯中對仗工整,疊詞“茫茫”“黯黯”寫出了世事之艱難、詩人內心惆悵悲苦之深。D.尾聯寫詩人聽說友人要來詢問自己對國事的看法,一次次地登上西樓遠眺,等候友人。16.范仲淹曾嘆“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兩句為“仁者之言”;白居易《觀刈麥》中也有類似詩句:“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試比較兩處情感的異同。四、默寫題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談到《詩經》,認為“_________,_________”,用來贊揚《離騷》中和含蓄的文風。(2)在《陳情表》中,李密向晉武帝表明自己本來就希望做官顯達,并不顧惜名聲節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3)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描寫女子盛裝觀燈的情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五、語言表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在冶鐵史方面,新發現仿佛井噴一樣,使人A_________,傳統的老看法幾乎被全面刷新了。1972年,在河北藁城臺西村商代遺址中出土了一件鐵刃銅鉞,發掘單位把這件鉞送到冶金工業部鋼鐵研究院去分析,檢驗結果說鐵刃所用的材料是古代的熟鐵。《考古》1973年第5期發表的簡報中,不僅肯定了這一結果,而且還把它和郭沫若《班簋的再發現》一文中推測“周初已有鐵礦的冶煉和鐵器的使用”的說法相聯系,認為:“臺西鐵刃銅鉞的發現證明了郭沫若同志的論斷是正確的。”既有實物,又有鑒定結果,又有郭老的高見,一時間似乎成為B_________了。可是也就在發表上述簡報的那期《考古》上,有一篇夏鼐先生的《讀后記》,認為其鐵刃所用的材料有可能是隕鐵。這下差點鬧出大亂子,有人說夏先生是在貶低古代勞動人民在冶鐵方面的偉大成就。幸虧隨后鋼鐵學院柯俊教授的指導,重新對這件鉞作了檢驗分析,證明鐵刃中所含的鎳達6%左右,而且出現了分層的高鎳偏聚。這種現象只有在冷卻極為緩慢(每百萬年冷卻1℃-10℃)的天體中才能發生,從而肯定了銅鉞的刃用的是隕鐵。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文中畫框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李約瑟的問題實際上是西方人特有的問題,應該說,是西方人碰到中國文化之后,從西方的角度產生的問題:中國文化與美洲或非洲文化很不同,是很高級的文化,那這么高級的文化,為什么沒有科學呢?這個潛臺詞很重要,就是說,①__________;這恰恰是“李約瑟之問”暗含的一個預設,實際上也是他那個年代的人普遍共有的觀念——都認為科學是人類終將走入的普遍的知識形態和文化類型,它代表著人類精神和文明的高級階段,代表著人類未來的境況。李約瑟有一個關于人類科學文明的圖景,叫作“百川納海”:“海”是現代科學,②__________,最終這些文明都要匯入科學的大海。在這個圖景中,中國這樣高級的文明為什么沒有匯入大海就成了一個問題。然而,今天來看,“百川納海”本身從根上講就是有問題的;③__________,它很自然。20.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21.請概括上面這段文字對“李約瑟之問”的基本判斷,要求能體現主要觀點及前提,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80個字。22.這段文字運用“百川納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請簡要分析。六、材料作文23.根據要求作文。一個青年做一些不想做卻不得不做的事,是其生命成長中必須經歷的嗎?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思考。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1.答案: B解析:2.答案: C解析:3.答案: B解析:4.答案: ①都對文學學科與其它學科過度交融的現象感到不滿。②都將敏銳、有活力的心靈視為文學閱讀者的重要品質。解析:5.答案: 氣息:詞中可見詞人鮮活的生命氣息。蘇軾對周瑜“雄姿英發”的贊頌、對自己“早生華發”生出的“人生如夢”感慨,皆以人生起落的心血寫出。氛圍:在抒情主人公與赤壁雄奇壯觀的自然景象、自己壯志未酬與周瑜所創功業的關系中,詞人創造出豪邁超曠又有些許感傷的情感性氛圍。解析:6.答案: D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D.“有幫助他們結束這分裂世界的爭吵的意愿”錯誤。文中“我說,遠遠超出我本分的事,我是沒有能力評斷的。照我看來,這像是一種積年的宿怨,我想它存在于血液中,也許只有用鮮血來結束”這句已經明確表達出“我”沒有能力評斷,而且后邊說用鮮血結束是用“也許”,“我”只是一個見證者,雖然聽到了豺狗的訴求,但并沒有明確表現出“我”有幫助他們結束這分裂世界的爭吵的意愿。故選D。7.答案: D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的內容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D.“是被豺狗們承受銳利刺骨的鞭子的抽打的韌性觸動,這使阿拉伯人留下了駱駝的尸體”錯誤。那位首領舉起鞭子時“我攔住了他的胳膊”,然后阿拉伯人說“我們把這些臭肉留給它們去處理吧”,可見阿拉伯人留下駱駝的尸體是因為“我”攔住了他揮鞭子的胳膊,并且他也覺得可以把臭肉留給豺狗去處理,與認為豺狗了不起并無直接因果關系。阿拉伯人稱豺狗是“了不起的生物”并非出于對豺狗受鞭打的韌性的觸動,而是對豺狗持有的一種矛盾的態度:既厭惡其弱小和無奈,又覺得它們在處理腐肉上的作用值得利用。因此,他并不是因為豺狗忍受鞭打的韌性而快活,而是因為豺狗對于阿拉伯人來說只是一些可操作的“狗”,其無奈的反抗讓阿拉伯人感到好笑。故選D。8.答案: ①驚奇、意外。“我”在沙漠的綠洲上露營時,一群豺狗擁擠在“我”的周圍,并且對“我”提出的請求讓“我”感到驚奇、意外。②疑惑、厭惡。聽完豺狗的訴說,“我”對豺狗的目的感到疑惑,追問它們“想要什么呢”“想要干什么”,“我”對豺狗的嘴巴里泛出的惡臭非常排斥,并且試圖站起身來。③同情、憐憫。當阿拉伯商隊首領又一次舉起了他的鞭子,“我”攔住了他的胳膊,“我”對不顧一切去吃駱駝尸體的豺狗產生了同情,并勸阻阿拉伯商隊首領對豺狗的鞭打。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藝術形象的能力。①當“我”在露營時,一群豺狗靠近了“我”,并對“我”提出了請求,從“那可真令人感到意外,’我說道,‘聽起來讓我感到太意外了……’”可知,此時感到驚奇、意外。②當豺狗向“我”講述它們與阿拉伯人之間的仇恨以及對“我”的期望,從“你們這些豺狗想要什么呢?那么,你們想要干什么?我問道”可知,“我”對豺狗的目的感到疑惑;從“一股使我不得不時時咬緊牙關強忍著的惡臭從它們張開的嘴巴里泛出來”“試圖站起身來。但我無法站起來”可知,“我”對豺狗的嘴巴里泛出的惡臭非常排斥,并且試圖站起身來。③從“此刻,商隊首領揚起他那銳利刺骨的鞭子,在它們的脊背上左右交叉地鞭打起來……那位首領又一次舉起了他的鞭子,我攔住了他的胳膊”可知,當阿拉伯商隊首領又一次舉起了他的鞭子,“我”攔住了他的胳膊,“我”對不顧一切去吃駱駝尸體的豺狗產生了同情憐憫,并勸阻阿拉伯商隊首領對豺狗的鞭打。9.答案: ①阿拉伯人看到豺狗對“我”的親近誘惑后表現出的對豺狗的輕蔑,當看到豺狗們期望歐洲人用一把銹跡斑斑的小剪刀來對付阿拉伯人,當豺狗在他的鞭子威懾下逃竄又聚集,他覺得豺狗們就像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間的玩偶,他覺得豺狗的行為和想法是可笑的,這種優越感促使他發出快活的笑聲。②當他看到歐洲人面對豺狗的請求時的那種困惑和不知所措是很有意思的。當他看到“我”被豺狗糾纏,似乎在向“我”炫耀阿拉伯人對豺狗的了解以及他們在與豺狗的關系中所處的主導地位,帶有一種調侃歐洲人的意味,這也讓他產生了快活的情緒。③阿拉伯人有著自己的文化和生存方式,他們對待動物的方式捕殺動物作為食物,不屑于腐肉臭尸,與豺狗形成鮮明對比。他在面對豺狗的挑釁和訴求時,能夠憑借大鞭子輕易地讓豺狗們逃竄,并且能夠主宰動物尸體如駱駝的處置權,這種對自身文化和地位的自信使得他在面對豺狗的鬧劇時發出快活的笑聲。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對豺狗的輕蔑與掌控感。“那么,對你也進行過這番表演啰,先生”句是阿拉伯人在看到豺狗對“我”的親近誘惑后說的話,可以看出這種情況以前也出現過,可能還是很多次,但最終豺狗的愿望都沒能實現,可以看出阿拉伯人對豺狗的輕蔑。后文“它們不過是些傻瓜,地道的傻瓜,那正是我們喜歡它們的緣故”句更是赤裸裸的諷刺和蔑視。文章中“它將頭一擺,于是一只豺狗便叼著一把縫紉小剪刀顛上前來,剪刀布滿了陳舊的斑斑銹跡,掛在上顎大牙處擺動著”,豺狗們期望歐洲人用一把銹跡斑斑的小剪刀來對付阿拉伯人,這種想法在阿拉伯人眼中是幼稚且不切實際的。他對豺狗們有著一種掌控感,知道豺狗們雖然對他們心懷仇恨,但實際上并不能對他們構成實質性的威脅。當豺狗在他的鞭子威懾下逃竄又聚集,他說“我們把這些臭肉留給它們去處理吧。它們是了不起的生物,不是嗎?可它們又多么仇恨我們啊”,他覺得豺狗們就像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間的玩偶。他覺得豺狗的行為和想法是可笑的,他們對豺狗們貪婪地撲向腐肉的丑態感到好笑,這種優越感促使他發出快活的笑聲。②對歐洲人態度的調侃。“那么,對你也進行過這番表演啰,先生”處的語言描寫和他知道“這是個常識,只要阿拉伯人存在,那把剪刀就會在沙漠中四下游蕩,并將同我們一起游蕩到我們的末日。它被奉獻給每一個歐洲人去干偉大的工作;每一個歐洲人恰恰是命運為他們選擇好了的人選”,在他看來,歐洲人面對豺狗的請求時的那種困惑和不知所措是很有意思的。當他看到“我”被豺狗糾纏,似乎在向“我”炫耀阿拉伯人對豺狗的了解以及他們在與豺狗的關系中所處的主導地位,帶有一種調侃歐洲人的意味,這也讓他產生了快活的情緒。③對自身文化和地位的自信。“這是個常識”句的肯定的語氣,“商隊首領揚起他那銳利刺骨的鞭子,在它們的脊背上左右交叉地鞭打起來他們捕殺動物作為食物,對于腐肉臭尸,他們是不屑一顧的”句阿拉伯人有著自己的文化和生存方式,他們對待動物的方式捕殺動物作為食物,不屑于腐肉臭尸,與豺狗形成鮮明對比。他在面對豺狗的挑釁和訴求時,能夠憑借大鞭子輕易地讓豺狗們逃竄,并且能夠主宰動物尸體如駱駝的處置權,這種對自身文化和地位的自信使得他在面對豺狗的鬧劇時發出快活的笑聲。10.答案: BDG解析: 句意:我沒有什么功勞卻受到了您的恩寵,在河東郡任職。現在陛下無緣無故地召見我,這一定是有人妄譽我來欺騙陛下。“臣”是“竊寵”的主語,且“無功竊寵”和“待罪河東”是并列的四字短語,故在B處斷開;“河東”為“待罪”的后置狀語,此處省略“于”,為狀語后置句,“陛下”是下一句的主語,故在D處斷開“陛下”為“召”的主語,“臣”為賓語,完整的主謂賓結構;且“此”代指前文季布“無功待寵”“陛下召臣”這件事,故應在“此”前斷開,故應在G處斷開,故選BDG。11.答案: A解析: A.“意思相同”錯誤。安置、放置;/放棄、丟下。句意:把他放在運貨的大車里。/劉邦就丟下他的車馬與隨從人員。B.正確。料想、猜測。句意:猜想季布一定隱藏在他那里。/哪里想到他會有這種境遇呢!C.正確。按照;/或者。句意: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或者是諸侯會盟及朝見天子的時候。D.正確。表轉折;/表承接。句意:而季布卻能憑勇敢在楚地揚名。/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故選A。12.答案: B解析: B.“否則就先殺了他”錯誤。原文為“即不能,原先自剄”,即周氏認為如果季布不聽他的建議,他“情愿先自殺”,而不是“先殺了他”。故選B。13.答案: (1)現在皇上剛剛奪得天下,僅僅因為自己的私仇搜捕一個人,為什么要讓天下人看著自己這樣狹隘呢!(2)皇上默不作聲,心中慚愧,很久才說:“河東是我最重要的郡,所以特地召見你罷了!”季布辭別皇上回到官任上。解析: (1)“獨”,僅僅;“求”,搜捕;“何”,為什么;“不廣”,狹隘。(2)“良”,很;“股肱”,重要的;“之”,去往。14.答案: ①司馬遷持肯定態度:季布在楚時以勇揚名,滅敵奪旗,堪稱“壯士”;至漢后為實現抱負,遭受刑罰,為奴不死,忍辱負重,終成“名將”。②王夫之持否定態度:季布因被遣回河東而悻悻不樂,詰責君王而逞一時之快,不適合當御史大夫;好酒使性、難以接近,事實明顯,無法掩飾。解析:15.答案: D解析: D.“尾聯寫詩人聽說友人要來詢問自己對國事的看法”錯誤。“聞道欲來相問訊”中“問訊”的意思是探望,是指聽聞朋友將要來探望、問候自己,而不是詢問國事。故選D。16.答案: 相同點:①都表達了作者看到百姓苦難后,對自己茍取俸祿的愧疚心情。②都對蒙受苦難的百姓寄予了深切同情。不同點:①白詩作為諷喻詩,也是對竊位茍祿的整個官僚貴族社會的批評。②韋詩表達了作者有志無奈、進退兩難的矛盾苦悶之情。詩人因身體多病想辭官歸田,想到自己轄區內還有百姓流離失所,自己未盡職責,于國于民問心有愧,所以不能一走了之。解析:17.答案: (1)《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2)本圖宦達;不矜名節(3)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解析:18.答案: A.目不暇接/應接不暇B.不刊之論/不易之論解析:19.答案: 示例一:幸虧隨后在鋼鐵學院柯俊教授的指導下,重新對這件鉞作了檢驗分析,證明鐵刃中所含的鎳達6%,而且出現了分層的高鎳偏聚。示例二:幸虧隨后鋼鐵學院柯俊教授進行指導,重新對這件鉞作了檢驗分析,證明鐵刃中所含的鎳在6%左右,而且出現了分層的高鎳偏聚。解析:20.答案: ①文化高級就應該有科學;②“百川”是不同的文明;③但在當時來看解析: 第一處,由前文“中國文化與美洲或非洲文化很不同,是很高級的文化,那這么高級的文化,為什么沒有科學呢”可知,李約瑟推斷的前提是高級文化應該有科學,再根據“潛臺詞”的提示,可知應填寫“文化高級就應該有科學”一類的句子。第二處,由“最終這些文明都要匯入科學的大海”“‘海’是現代科學”可知,“百川”指的是不同的文明,因此填寫“‘百川’是不同的文明”。第三處,由“然而,今天來看”可知句子是轉折關系,今天“‘百川納海’本身從根上講就是有問題的”,在當時就是沒問題,因此填寫“但在當時來看”一類的句子。21.答案: “李約瑟之問”是以西方視角看待中國文化而產生的,它的前提是科學是人類終將走入的普遍的知識形態和文化類型,這個前提在今天看來是有問題的。解析: 由“是西方人碰到中國文化之后,從西方的角度產生的問題:中國文化與美洲或非洲文化很不同,是很高級的文化,那這么高級的文化,為什么沒有科學呢”可知,李約瑟是以西方視角看待問題的;由“實際上也是他那個年代的人普遍共有的觀念——都認為科學是人類終將走入的普遍的知識形態和文化類型”可知“李約瑟之問”的前提是“科學是人類終將走入的普遍的知識形態和文化類型”;由“今天來看,‘百川納海’本身從根上講就是有問題的”可知,“李約瑟之問”本身就存在問題。結合上述分析作答即可,注意體現其觀點和前提。22.答案: 運用比喻,形象地闡釋了不同的人類文明終將發展到科學文明階段的觀點,呼應上句中的“圖景”。解析: “百川納海”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將“現代科學”比作“海”,將“不同文明”比作“百川”,生動形象地闡釋了不同的人類文明終將發展到科學文明階段的觀點,呼應上句中的“李約瑟有一個關于人類科學文明的圖景”。23.答案: 略解析: 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材料先指出了一種現象:我們一些青年,或許會遇到一些自己不想做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不想做”,說明這些事情,不是自己的愛好、興趣所在與自己的理想不相符。“不得不做”,說明這些事情,是基礎性工作,或者是必然要面對難題,或者是無從躲避的責任。然后由此引發疑問:這個現象是我們生命成長中必須經歷的嗎?也就是說,面對這些自己不想做卻又不那么容易能輕易避開的事,我們應當思考,是否可以選擇逃避,是必須硬著頭皮迎難而上,還是可以選擇避開使其不成為我們不得不做的事。這個問題的答案顯然是見仁見智的。我們可以認為這個問題無法逃避,我們必須選擇迎難而上,因為這畢竟是我們生而為人的責任,不容逃避。我們也可以強調個人的自由,說明我們不該為俗世規則所束縛,要勇敢選擇自己的興趣與志向,或許由此我們會動力十足,反而會比去做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情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寫作時,可以先確定“不想做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指的是哪類事情,以做到有的放矢。比如,這些時期,對某些同學來說,是記住大量的枯燥的公式對某些上班族來說,是日常的一系列機械的日常性報表。然后再表明自己對于材料所問問題的態度比如,若選擇我們必須要經歷這個過程,就可以采取層進式結構,先指出我們無法逃避,然后說明既然不得不做,雖然不想做,也要克服厭倦情緒去有效面對;接下來指出,此種情況下應該重視效率的提升,我們可以嘗試用最少的時間和最巧妙的心思應付生活中的不想做卻又不得不做的事。立意:1.既然不可逃避,何不積極面對。2.化無奈為興趣,完成必須承擔的任務。3.切莫敷衍了事,勇于負重前行。4.人生有限莫蹉跎,志趣為先棄累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