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廣東省惠州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廣東省惠州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惠州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卷
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
一、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搞好調查研究,一定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獲得正確認識的源泉,也是檢驗和深化我們認識的根本所在。調查研究成果的質量如何,形成的意見正確與否,最終都要由人民群眾的實踐來檢驗。毛澤東同志1930年在尋烏縣調查時,直接與各界群眾開調查會,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諸如該縣各類物產的產量、價格,縣城各業人員數量、比例,各商鋪經營品種、收入,各地農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樣,各類人群的政治態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這種深入、唯實的作風值得我們學習。領導干部進行調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深入田間地頭和廠礦車間,同群眾一起討論問題,傾聽他們的呼聲,體察他們的情緒,感受他們的疾苦,總結他們的經驗,吸取他們的智慧。既要聽群眾的順耳話,也要聽群眾的逆耳言;既要讓群眾反映情況,也要請群眾提出意見。尤其對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更要主動調研,抓住不放。這樣才能真正聽到實話、察到實情、獲得真知、收到實效。
調查研究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樹立求真務實的作風,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錯誤的勇氣。現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觀色,準備了幾個口袋,揣摩上面或領導的意圖來提供材料。很顯然,這樣的調查是看不到實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確結論的。調查研究一定要從客觀實際出發,不能帶著事先定的調子下去,而要堅持結論產生在調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對調查了解到的真實情況和各種問題,要堅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報喜又報憂,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
(摘自習近平《談談調查研究》)
材料二:
社會科學并不擁有像自然科學一模一樣的實驗室,那是沒有人能否認的。但是,如果說社會科學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觀察的現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確。其實不過是控制的技術問題,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問題。
在物理實驗里用斜面滾球來實驗引力,斜板這實驗因子并不影響所要觀察的引力現象,因為實驗者在計算球動的速率中會考慮到這斜板的因子——換一句話,所謂實驗并不是孤立現象,而是把所有發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慮的意思。
觀察社會現象時,如果我們能確知觀察情境中各種因子對于被觀察現象所起的作用,我們同樣可以達到自然科學的實驗中所具備的條件。在技術上,觀察社會現象比觀察自然現象更為困難。社會現象并不限于人的動作,而且包括人的動機;動機又受著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認為應當如是的規律支配;這套規律是社會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時間里累積下來的——這是人的生活適用于他所處的具體環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觸中,在動作里,給人的滿足與否的結果里,選擇和淘汰出來的,而且也永遠在變動之中——在這里我們可以見到社會現象有著不能分的兩部分:一部分我們可以在體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體外是看不到的。這第二部分必須由經驗者本人用語言表達出來,才能使旁觀的人明白。觀察社會現象的困難常發生在第二部分。
談到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問題來了。那就是社會現象的研究工作中觀察者必須和被觀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還不夠,必須不分觀察者和被觀察者而大家一同來分析大家的經驗。
我在上邊已說到科學的觀察必須充分確認現象發生的情境,考慮到一切會影響現象的因子。這是實驗的真正意義。觀察社會現象時,因為語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響敘述現象正確性的是調查者和所要觀察的現象的人事關系。有些不肯正視這關系的學者,只提出一個“客觀”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觀”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對觀察的現象沒有興趣,或是沒有關系么?這是不可能的。
一個人去觀察一個現象必然是有興趣的。你自己可以不問這問題,可是被觀察的人是不會不問這問題的。你不能不和這些人接觸,談話,問問題。這些人必然要問:“這人為什么要來問我們呢?”——這問題問得對的,因為一切調查的結果必然會影響到被調查者的生活的,不論是好是壞。你說“客觀”,人家不能承認,而且人家是對的,因為實際受到影響的是他們,他們不能不防。于是調查者逢著“秘密”和“撒謊”了。其實被調查者的“秘密”和“撒謊”是調查者的“秘密”和“撒謊”的反映。人事很像鏡子,你對別人的態度反射成了別人對你的態度。
科學的社會研究第一是要認清自己的立場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詐”被調查的人,那么你絕不會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沒有不知道自衛的人,社會科學絕不能從“斗智”的方法上得來。換一句話說,社會研究必須站在被調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鄉村,你必須同情農民,為他們服務,你的研究結果必須是有利于農民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實來證明,使農民相信你。正像一個醫生對一個病人,病人沒有理由去欺騙醫生,正因為欺騙的結果是自己受害。
一個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問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對后者是“學習”而不是“拷問”,態度上應當是“尊重對方”“執疑待決”,這種態度必然會得到對方的尊重和友誼,因而樂于幫助你。
(摘編自費孝通《亦談社會調查》)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社會調查要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并特別提到要深入了解農民,二者有相同的出發點和針對性。
B.材料一以毛澤東在尋烏縣的調查為例,論述調查要深入、唯實,這與毛澤東本人在《調查的技術》中的倡導也是一致的。
C.材料二指出,社會科學雖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通過實驗展開研究,但倘若方法得當,觀察社會現象時也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D.材料二認為,社會研究者只有像醫生對待病人那樣關心被調查者,才不會“逢著”被調查者的“秘密”和“撒謊”。
2.根據材料二的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的外在行為與內在動機可能并不一致,這給社會科學研究者的觀察帶來挑戰。
B.一些無法看到的現象需要通過經驗者的語言來表達,這可佐證語言材料的重要。
C.如果調查者詢問的問題也正是被調查者所關心的,被調查者就不會有防備心理。
D.即便調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開調查,調查的結果也會影響到被調查者的生活。
3.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一從調查研究工作需要堅持群眾路線、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兩方面展開論述。
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論證人的動機受社會共有規律的支配且處于不斷的變化中。
C.材料一運用排比,既突出社會調查需廣泛深入、求真務實,也增強了論證氣勢。
D.材料二層層遞進,采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論證結構。
4.材料二最后兩段使用“敲詐”“斗智”“拷問”等詞語,請簡析其作用。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調查研究中的“客觀”,二者的側重點有什么不同?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認識。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釣魚的醫生
汪曾祺
這個醫生幾乎每天釣魚。
他家挨著一條河。出門走幾步,就到了河邊。這條河不寬。河南岸都是大柳樹。河里魚不少,是個釣魚的好地方。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著。隨身帶著一個白泥小灰爐子,一口小鍋,提盒里蔥姜作料俱全,還有一瓶酒。他釣魚很有經驗。釣竿很短,魚線也不長,而且不用漂子,就這樣把釣線甩在水里,看到線頭動了,提起來就是一條。都是三四寸長的鯽魚。釣上來一條,刮刮鱗洗凈了,就放到鍋里。不大一會,魚就熟了。他就一邊吃魚,一邊喝酒,一邊甩鉤再釣。這種出水就烹制的魚味美無比,叫做“起水鮮”。到聽見女兒在門口喊:“爸——!”知道是有人來看病了,就把火蓋上,把魚竿插在岸邊濕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會,就有一只鋼藍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魚竿上了。
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他家的大門總是開著的,往里一看,就看到通道里掛了好幾塊大匾。匾上寫的是“功同良相”“濟世救人”“仁心仁術”……這是親友或病家送給王淡人的祖父和父親的。到王淡人的時候,就不大興送匾了。送給王淡人的只有一塊,匾很新,漆地烏亮,匾字發光,是去年才送的。這塊與醫術無關,或關系不大,匾上寫的是“急公好義”,字是顏體。
進了過道,是一個小院子。院里種著雞冠、秋葵、鳳仙一類既不花錢,又不費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還有一畦瓢菜。王淡人的醫室里掛著一副鄭板橋寫的(木板刻印的)對子:“一庭春雨瓢兒菜,滿架秋風扁豆花。”他很喜歡這副對子。這點淡泊的風雅,和一個不求聞達的寒士是非常配稱的。
他的醫室和別的醫生的不一樣,像一個小藥鋪。架子上擺著許多青花小瓷壇,壇肚子上貼著淺黃蠟箋的簽子,寫著“九一丹”“珍珠散”“冰片散”……到處還有一些大大小小的乳缽,藥碾子,藥臼、嘴刀、剪子、鑷子……他這個醫生是“男婦內外大小方脈”,就是說什么病都看。外科用的藥,大都是“散”——藥面子。“神仙難識丸散”,多有經驗的醫生和藥鋪的店伙也鑒定不出散的真假成色。雖然每一家藥鋪都掛著一塊小匾“修合存心”,但是王淡人還是不相信。外科散藥里有許多貴重藥,哪家的藥鋪能用足?因此,他自己炮制。
鄉下來人看病,一般倒是當時付酬,但常常不是現鈔,或是二十個雞蛋、或一升芝麻、或一只雞、或半布袋鵪鶉!遇有實在困難,什么也拿不出來的,就由病人的兒女趴下來磕一個頭。王淡人看看病人身上蓋著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診費免收,連藥錢也白送了。王淡人家吃飯不致斷頓,——吃扁豆、瓢菜、小魚、糙米——和炸鵪鶉!穿衣可就很緊了。淡人夫婦,十多年沒添置過衣裳。有人說:王淡人很傻。
王淡人是有點傻。去年、今年,就辦了兩件傻事。
去年鬧了一次大水。連天暴雨,一夜西風,運河決了口,濁黃色的洪水倒灌下來,平地水深丈二,大街上成了大河。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頂、樹頂和孤島一樣的高崗子上挨餓;還有許多人生病:上吐下瀉,痢疾傷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結結實實的撐船用的長竹篙拄著,在齊胸的大水里來往奔波,為人治病。他聽說泰山廟北邊有一個被大水圍著的孤村子,一村子人都病倒了。但是泰山廟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過不去!他和四個水性極好的專在救生船上救人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鐵鏈,每一根又分在一個水手的腰里,這樣,即使是船翻了,他們之中也可能有一個人把他救起來。船開了,看著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層眼淚。眼看這只船在驚濤駭浪里顛簸出沒,終于靠到了那個孤村,大家發出了雷鳴一樣的歡呼。這真是玩兒命的事!
水退之后,那個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塊匾,就是那塊“急公好義”。拿一條命換一塊匾,這是一件傻事。另一件傻事是給汪炳治搭背,今年。
汪炳是和他小時候一塊掏蛐蛐,放風箏的朋友。這人原先很闊。但吃喝嫖賭抽大煙,把家業敗得精光,最后只好在幾家親戚家寄食。他還抽鴉片!他給人家熬大煙,報酬是煙灰和一點膏子。他一天夜里覺得背上疼痛,渾身發燒,早上歪歪倒倒地來找王淡人。
王淡人一看,這是個有名有姓的外癥:搭背。說:“你不用走了!”
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還管他抽鴉片,——他把王淡人留著配藥的一塊云土抽去了一半。王淡人祖上傳下來的麝香、冰片也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一個多月以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有人問王淡人:“你干嗎為他治病?”王淡人倒對這話有點不解,說:“我不給他治,他會死的呀。”
汪炳沒有一個錢。病好后,他只能寫了很多鳴謝的帖子,貼在滿城的街上,為王淡人傳名。帖子上的言詞倒真是淋漓盡致,充滿感情。
王淡人就是這樣,給人看病,看“男女內外大小方脈”,做傻事,每天釣魚。一庭春雨,滿架秋風。
你好,王淡人先生!
(選自《汪曾祺全集·小說卷2》,有刪改)
文本二
散文化似乎是世界小說的一種趨勢。沈從文的《長河》沒有大起大落,沒有強烈的戲劇性,只是平平靜靜,慢慢地向前流著。散文化的小說不過分地刻畫人物,其中的人物要求神似,輕輕幾筆,神完氣足。
有一些散文化的小說所寫的常常只是一種意境,《長河》的《秋(動中有靜)》寫的是一群過渡人無目的、無條理的閑話,但是那么親切,那么富有生活氣息。散文化小說的作者十分潛心于語言,他們讓他們對于生活的態度于字里行間自自然然地流出。
摘編自汪曾祺《小說的散文化》)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王淡人不相信藥鋪,親自炮制外科散藥,說明王淡人為了用藥足,不惜自己炮制,作者肯定了他對病人的負責。
B.從“這個醫生”到“這位老兄”再到“王淡人先生”,稱呼的不斷變化體現出作者對他的尊敬之情不斷加深。
C.小說敘述這塊匾的由來,與前文送給王淡人先生的那塊匾的內容“急公好義”形成呼應,體現出了作者構思的嚴密性。
D.小說采用第三人稱的敘述視角,相較于第一人稱,易于展現客觀景物,在敘述上更為自由,同時也便于抒發真情實感。
7.關于文中王淡人這一人物形象,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王淡人醫者仁心。他深知外科散藥里有許多貴重藥,哪家藥鋪也不會用足,所以他用足藥材自己炮制。
B.王淡人安貧樂道。雖然淡人夫婦十多年沒有添置過新衣服,但并不影響他有時免費為窮苦百姓治病。
C.王淡人急公好義。在遭受水災之后,他在四個水手的幫助下冒死前往孤村,使孤村村民感動得落淚。
D.王淡人重情重義他給兒時朋友治病,“管吃,管喝,還管他抽鴉片”,雖用了很多名貴藥材但無怨言。
8.汪曾祺的這篇小說呈現出一種“散文化”的特點。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9.一些版本把小說的最后一段“你好,王淡人先生!”刪去了,改用“一庭春雨,滿架秋風”結尾。你認為哪種結尾更好,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臣伏以淮西三州之地,自少陽疾病,去年春夏已來,圖為今日之事。執兵之卒,四向侵掠;農夫織婦,攜持幼弱,餉于其后。雖時侵掠,小有所得,力盡筋疲,不償其費。又聞畜馬甚多,自半年已來,皆上槽櫪。譬如有人雖有十夫之力,自朝及夕,常自大呼跳躍,初雖可畏,其勢不久,必自委頓。乘其力衰,三尺童子可使制其死命。況以三小州殘弊困劇之余,而當天下之全力,其破敗可立而待也。然所未可知者,在陛下斷與不斷耳。夫兵不多,不足以必勝。必勝之師,必在速戰,兵多而戰不速,則所費必廣。兩界之間,疆場之上,日相攻劫,必有殺傷。近賊州縣,征役百端,農夫織婦,不得安業。或時小遇水旱,百姓愁苦。當此之時,則人人異議,以惑陛下之聽。陛下持之不堅,半涂而罷,傷威損費,為弊必深。所以要先決于心,詳度本末,事至不惑,然可圖功。為統帥者,盡力行之于前:而參謀議者,盡心奉之于后。內外相應,其功乃成。昔者殷高宗,大圣之主也。以天子之威,伐背叛之國,三年乃克,不以為遲。志在立功,不計所費。《傳》曰:“斷而后行,鬼神避之。”遲疑不斷,未有能成其事者也。臣謬承恩寵,獲掌綸誥,地親職重,不同庶寮,輒竭愚誠,以效裨補。謹條次平賊事宜,一一如后。
蔡州士卒,為元濟迫脅,遂與王師交戰。原其本根,皆是國家百姓。進退皆死,誠可閔傷。宜明敕諸軍,使深知此意。當戰斗之際,固當以盡敵為心若形勢已窮不能為惡者不須過有殺戮。
《論語》曰:“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臣愚以為淮西三小州之地,元濟又甚庸愚,而陛下以圣明英武之姿,用四海九州之力,除此小寇,難易可知。泰山壓卵,未足為喻。
(節選自韓愈《論淮西事宜狀》)
【注】元和九年(814),淮西節度使吳少陽病故,其子元濟自立。第二年,唐憲宗下令出兵討伐吳元濟,但討伐并不順利,戰局僵持不下。時任中書舍人的韓愈撰寫《論淮西事宜狀》上書唐憲宗。
10.材料二畫框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勾選相應位置。
固當以盡敵A為B心C若形勢已D窮E不能F為惡者G不須過H有殺戮。
11.下列對文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A.“自少陽疾病”中的“疾”,與“聲非加疾也”中的“疾”意思和用法一樣。
B.惑,是“困惑”之意,此處為使動用法,與《師說》中“惑而不從師”中的“惑”意思和用法相同。
C.“內外相應,其功乃成”的“乃”與“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意思和用法不同。
D.“以惑陛下之聽”的“之”與“爪牙之利”中的“之”意思和用法一樣,均為主謂之間取獨,不譯。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韓愈在文中首先分析了當時存在的現實問題,然后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B.百姓深受戰亂之苦,既需要承擔戰爭所帶來的沉重賦役,又時常遭受兵卒騷擾。
C.韓愈認為,想要平定淮西叛亂,在決斷、用兵、速戰等策略中,速戰是關鍵。
D.韓愈具有政治遠見和軍事卓識,在國家有難之時上奏朝廷,提出了應對措施。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陛下持之不堅,半涂而罷,傷威損費,為弊必深。
(2)以天子之威,伐背叛之國,三年乃克,不以為遲。
14.韓愈勸說皇帝“速戰”的原因是什么?結合原文簡要概括。
三、詩歌鑒賞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列小題。
早寒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
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論語·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長沮、桀溺問津,兩人不說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譏笑孔子棲棲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見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嘆。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首聯選用落葉、大雁、北風等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渲染出了寒冷的氛圍,點出了題目中的“早寒”。
B.“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用詞平淡質樸。但細細咀嚼,是能體味到作者煉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C.頸聯“鄉淚客中盡”,直抒胸臆抒發了思鄉之情;歸帆天際,既是離鄉之人彷徨的寫照,也是詩人寄托思念所抒情的表現。
D.頸聯是工整的對偶句。“歸帆天際看”指作者希望能有船自天際駛來,載自己回家。
16.本詩尾聯分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請結合詩句具體賞析。
四、默寫題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兩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論述積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說“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勸學》中則說“________,________”。
(2)韓愈的《師說》中“________,________”兩句,點明了士大夫之族輕視師道、拒絕從師學習的理由。
(3)古詩詞中常出現“夢”字,或營造一種夢幻瑰麗的意境,或給人一種恍然若夢的感覺,都給人一種如夢如幻的審美感受,比如“________,________”。
五、語言表達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在一個秋季的午后,凄涼的北風被潮濕的空氣裹挾著在川西平原上喧囂著,似乎在報告驟雨將至的訊息。在浣花溪邊的詩人想起院子里還有一些東西需要收拾,就A_____________地往家趕。剛到家門,(甲),房頂上的茅草被層層卷起,隨著無情的秋風飛向院外,飄過溪水,落在對岸。一部分紛紛揚揚,被樹枝緊緊拽住,失魂落魄地掛在那里,任風吹打;【______】。無助而饑餓無力的詩人盡管拼命追趕,卻終究無濟于事。愁腸百結時,一群調皮的娃娃卻B_____________地抱起一捆捆茅草倏地跑進竹林里去了,詩人只得拄著那支粗糙的拐棍,慢慢回到家里。
風住了,云濃了,大雨滂滂沱沱,粗粗暴暴,如銀河倒瀉。詩人趕緊回到屋內,暗黑的房間里沒有一絲光亮。詩人點上滿是油膩的燈盞,望著滿屋如絲的雨水淋淋漓漓地下漏,看著臥在床角上凍得C_____________的孩子心如刀絞,長嘆一聲:雨什么時候停啊!天什么時候亮啊!
恍惚中,詩人忽然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乙),那雄起的樓群、溫暖的燈火,迎接著千萬家受苦受難的“寒士”,其樂融融。他笑了,笑得那么真誠,那么自然,那么溫馨。“好了,只要他們住得好,吃得飽,穿得暖,享受自由祥和的生活,就夠了。夠了,夠了。即便我還在這破舊的茅草房里空度一生,甚至凍死,餓死,也夠了,夠了……”他自言自語道。
不久,他把自己的這段經歷寫成了一首詩,一首令長于他且慨嘆“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的“詩仙”、少于他且哀嘆“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的“詩王”都汗顏的詩,這首詩的名字就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丙),我們更加了解了杜甫,讀懂了杜甫,景仰著杜甫,熱愛著杜甫,也使得整個草堂、整個成都、整個四川處處洋溢著詩的氣息,彌漫著詩的芬芳。
18.請在文中A、B、C處填入恰當的成語。
19.文中畫橫線處是對《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高者掛罥長林梢”的散文化描繪。請發揮想象,在方括號處將下句“下者飄轉沉塘坳”描繪出來。要求:與前句句式基本一致,修辭基本相同,前后連貫,語句通順。
20.文中畫框句多次寫“夠了”,請分析其作用。
21.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22.文章最后一段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請賞析其表達效果。
六、材料作文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宋代理學大家朱熹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也。”那么,僅僅靠“質疑”就能取得進步嗎?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
參考答案
1.答案: B
解析: A.“并特別提到要深入了解農民,二者有相同的出發點和針對性”錯誤,是舉例提到了解農民,并沒有特別強調,不能說“有相同的出發點和針對性”。C.“但倘若方法得當,觀察社會現象時也能獲得良好的效果”錯誤,無中生有,原文沒有類似表述。D.“只有……才”論斷錯誤,結合“正像一個醫生對一個病人,病人沒有理由去欺騙醫生,正因為欺騙的結果是自己受害”可知,文本只是打比方。故選B。
2.答案: C
解析: C.推斷錯誤,得不出這個結論。結合“這問題問得對的,因為一切調查的結果必然會影響到被調查者的生活的,不論是好是壞。”你說“客觀,人家不能承認,而且人家是對的,因為實際受到影響的是他們,他們不能不防”可知,并非“調查者詢問的問題也正是被調查者所關心的,被調查者就不會有防備心理”。故選C。
3.答案: B
解析: B.結論錯誤,結合“觀察社會現象時……在技術上,觀察社會現象比觀察自然現象更為困難”可知,主要論述“觀察社會現象比觀察自然現象更為困難”。故選B。
4.答案: “敲詐”“斗智”“拷問”在本文中的特殊含義是調查研究的錯誤的立場、態度和方式,為了論證調查者搞社會調查不能與被調查者敵對,不能欺騙,不能居高臨下,應該認清自己的立場和目的,從反面論證調查者應該站在被調查者的利益上,應尊重對方,目的是解答疑惑。這三個詞的運用,生動形象的說明了調查者錯誤的調查目的、方式和態度,使論證語言生動形象,深入淺出、易于理解。
解析: “敲詐”斗智“拷問”這些詞語都是指帶有威脅、欺騙、斗爭意味的行為,文中這些詞語都加引號表示突出強調,結合“科學的社會研究第一是要認清自己的立場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詐”被調查的人,那么你絕不會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沒有不知道自衛的人,社會科學絕不能從“斗智”的方法上得來“一個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問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對后者是學習而不是拷問,態度上應當是尊重對方“執疑待決”,這種態度必然會得到對方的尊重和友誼,因而樂于幫助你可知,體現出作者對在社會調查中采用這些做法的不認同,強調科學的社會研究應該持有的態度和方法,尊重對方并站在被調查者的利益上進行調查研究,承接上文論述中兩者的關系應是充分合作,一同來分析大家的經驗。結合“于是調查者逢著秘密”和“撒謊了”。其實被調查者的“秘密”和“撒謊”是調查者的“秘密”和“撒謊”的反映可知,這些詞生動形象,與上文中的“秘密、撒謊”等字眼風格一致,形象地闡明了調查者和被調查者之間的關系,語言通俗易懂,說理明白曉暢。
5.答案: ①材料一側重于調查應從實際出發,而非帶著現成“調子”;材料二側重于不能把客觀曲解為對被調查者的漠然態度。
②材料一是就領導干部應堅持人民立場和實事求是原則而言;材料二是就社會科學調查者應有的立場和目的而言。
解析: ①結合“調查研究一定要從客觀實際出發,不能帶著事先定的調子下去,而要堅持結論產生在調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可知,材料一談到的“客觀”是指“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結論產生在調查研究之后”,論述的是“調查研究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和求真務實的作風”,這是側重于解決問題的行為方法來說的。
②結合“有些不肯正視這關系的學者,只提出一個客觀”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觀”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對觀察的現象沒有興趣,或是沒有關系么?這是不可能的可知,材料二談到的“客觀”,是“不肯正視調查者和所要觀察的現象的人事關系”的學者給自己的一個說辭,針對“一切調查的結果必然會影響到被調查者的生活的,不論是好是壞”的前提提出的,這是側重于做好社會調查應持有的立場來說的。
③結合“對調查了解到的真實情況和各種問題,要堅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報喜又報憂,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一個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問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對后者是學習而不是拷問,態度上應當是“尊重對方”執疑待決,這種態度必然會得到對方的尊重和友誼,因而樂于幫助你可知,兩則材料所談到的“客觀”都表現出作者對調查研究的科學嚴謹的態度,以及對追求真理、探求進步的高度責任心。
6.答案: D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
D.“小說采用第三人稱的敘述視角,相較于第一人稱,便于抒發真情實感”錯誤,用第一人稱敘述更便于抒情。
故選D。
7.答案: C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本人物形象的能力。
C.“使孤村村民感動得落淚”錯誤,由原文“船開了,看著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層眼淚”可知,流淚的是出發時圍觀的群眾。
故選C。
8.答案: ①情節淡化。小說中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戲劇性的矛盾沖突,甚至沒有完整的情節,只是注重描寫王淡人日常生活中的二三瑣事,敘事悠閑。
②注重環境描寫和意境氛圍的營造。小說多對生活場景進行描摹,如詳盡描寫了王淡人釣魚的場景以及王淡人的院子和醫室。
③語言富有韻味,如“他就一邊吃魚,一邊喝酒,一邊甩鉤再釣”語言平淡但韻律感極強。
解析:
9.答案: 觀點一:贊成原文結尾。
①在寫人寫事之后,作者的感情呼之而出,這是作者對于全文感情的總結與升華。
②直抒胸臆,強烈表達出對于王淡人人格淡泊高尚的贊美。
③轉化敘述視角,由第三人稱視角轉換為第二人稱,使抒情親切自然,拉近了與主人公的距離。
觀點二:贊成改文結尾。
①這句話是由王淡人醫室所掛的對聯化用而來,呼應了前文,體現了小說結構的完整性。
②以春風秋雨之景襯托出王淡人淡泊高尚的品格。
③含蓄委婉(充滿詩意),形成了余韻無窮的藝術效果。
解析:
10.答案: CEG
解析:
11.答案: C
解析:
12.答案: C
解析:
13.答案: (1)陛下持守不堅定,半途而廢,損傷了朝廷威嚴,也損失了巨大的花費,造成的弊端很深。
(2)(殷高宗)憑天子的威嚴,討伐背叛的國家,三年才戰勝(攻下),算不上晚。
解析: 參考譯文:
臣認為淮西這個只擁有三個小州的地方,自從節度使吳少陽生病之后,去年春夏以來,圖謀造成了今日叛亂之事。手拿兵器的士卒,四處侵擾掠奪;農夫織婦帶著幼童弱子,在后面供給糧餉。即使不時侵犯掠奪,也有小的收獲,但他們必然筋疲力盡,得不償失。又聽說飼養的馬匹很多,從半年以來,就都開始喂養糧食。這好比有人即使有十個丁夫的力量,從早到晚,常常大聲呼叫跳躍,起初雖然讓人心生畏懼,勢必不能支撐長久,必會使自己疲勞困乏。趁著他們的力量衰弱時,三尺高的兒童就能置他們于死地。更何況用三個小州破落疲敝、困頓至極的殘余勢力,來抵擋全天下的力量,它的衰敗很快就會到來。然而不能預料的,在于陛下決斷還是不決斷罷了。士兵不多,并不足以保證一定勝利。一定能取得勝利的軍隊,一定在于作戰迅速,士兵多可是作戰不迅速,那么所耗費的一定多。兩個地界之間,戰場之上,每天都互相攻打劫掠,一定有被殺死和受傷的。靠近賊人的州縣,征發徭役的理由多種多樣,農夫織女,不能安于本業。有時還會遇到水旱災害,百姓十分憂愁苦惱。在這樣的時候,那么人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來迷惑陛下的圣聽。陛下持守不堅定,半途而廢,損傷了朝廷威嚴,也損失了巨大的花費,造成的弊端很深,因此要先在內心有決斷,詳細衡量事情的過程,事情就會到不迷惑的地步,這樣之后就可以圖謀功業了。作為統帥,在陣前盡力去沖鋒;而作為參與謀劃的人,在后方盡心侍奉。這樣朝廷內外互相呼應,功業就會成功。從前殷高宗,是十分圣明的君主。憑天子的威嚴,討伐叛國,三年才戰勝,不認為這件事情來得晚。志向在于成功,不計較花費,《傳》說:“決斷之后施行,鬼神也會避開他(給他讓道)。”遲疑不能決斷,沒有能夠辦成事的。臣錯承皇上的恩寵,獲得掌管皇帝的詔令文告,相處親近,職責重要,不同于一般的官員,總是想要竭盡愚拙的誠心,來獻出一點作用。認真分條列出平賊的事情,一一寫下,列在后面。
蔡州的士兵,被吳元濟脅迫,于是和國家的軍隊作戰。推究這件事的根本,都是國家的百姓。無論是作戰還是不作戰都是死,實在是值得憐憫同情。應該明確命令各路軍隊,使他們深入領會這個意思。在作戰的時候,本來就應當把盡力殺敵作為自己的忠心,如果形勢已經到了窮盡的地步,不能再作惡的,不要有過分的殺戮。
《論語》說:“越想要快,越不能達到目標;貪圖眼前的小利益,那么大事就干不成。”臣認為淮西是三個小州匯聚的地方,吳元濟又很平庸愚蠢,而陛下憑借圣明英武的姿態,使用四海九州的力量,除去這樣的小賊寇,難易就可以知道了。用泰山壓雞卵也不值得比喻。
14.答案: ①闡明叛賊勢微力衰、不堪一擊之現狀,樹立皇帝必勝之信心。
②揭示優柔寡斷、當斷不斷之危害,勸說皇帝當機立斷,痛下平叛之決心。
③著眼國家利益、百姓安危、皇帝尊嚴,勸說皇帝善始善終,堅持平叛之恒心。
解析:
15.答案: D
解析: 本題考查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
D項中“作者希望能有船自天際駛來,載自己回家”理解錯誤,“歸帆天際看”指的是作者想象家人在盼望自己回家,家人在遙望天邊駛來的船只,屬于“從對面落筆”的寫法。故選D。
16.答案: 尾聯用典和烘托,表達了對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問”,借孔子與隱士間關于從政與隱居的沖突,表達了自己隱居與從政難以抉擇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與海相平,漫漫無邊,加以天色陰暗,已至黃昏,這種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
解析: 尾聯“迷津欲有問”,是用《論語·微子》孔子使子路問津的典故。長沮、桀溺是隱者,而孔子則是積極想從政的人。長沮、桀溺不說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諷孔子棲棲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見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嘆。雙方是隱居與從政的沖突。而孟浩然本為襄陽隱士,如今卻奔走于東南各地(最后還到長安應進士舉),卻是把隱居與從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這種矛盾又無法解決,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結。滔滔江水,與海相平,漫漫無邊,加以天色陰暗,已至黃昏。這種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17.答案: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2)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3)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
解析:
18.答案: A:急急忙忙;B:肆無忌憚;C:瑟瑟發抖
解析:
19.答案: 示例:一部分飄飄灑灑,被風雨威逼著沉降,毫無抵抗地落在塘中,隨波逐流。
解析:
20.答案: ①將“夠了”多次反復,符合詩人自言自語的情境,真實貼切;
②表現了詩人不計個人福禍,希望天下寒士能夠幸福生活的偉大情懷;
③增強了表意的節奏感和情緒感,讓詩人形象更鮮活感人,更易引起讀者共鳴;
④前后兩組“夠了”在強調的意思上略有深化,寫出了詩人的復雜心理。
解析:
21.答案: 甲:忽然狂風大作;乙: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丙:正是因為這首詩
解析:
22.答案: ①將杜甫的詩與李白、白居易的詩對比,突出杜甫憂民的偉大情懷;
②通過引用李白、白居易的詩句,使作品的文化內涵更加厚重;
③“了解”“讀懂”“敬仰”等句運用排比手法,增強語勢,突出《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的重大意義。
解析:
23.答案: 略
解析: 材料首先說做學問,需要合理的質疑,然后指出質疑對于我們認知、思維、糾偏、創新等各方面的重要意義,從而提倡要有大膽的質疑精神。同時,材料也指出僅僅靠“質疑”很難取得較大進步,由此,材料引導學生去思考“質疑”更為廣闊的意義,思考正確的做學問方法。
比如:魯迅強調,讀書要選擇恰當的讀書方法,會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讀思結合。思考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偽存真的過程。可見,讀書少不了思考。思考,是讀書的基本方法。
第二,辯證看待。辯證,不僅是魯迅的讀書之道,也是魯迅所倡導的讀書方法。魯迅指出,中國青年應在閱讀的基礎上加以辯證思考,針對一個問題從多角度反復推敲、互相印證,一分為二地看待事物,不能簡單地從一方面刻板地去考慮問題,更不能自以為是。
第三,廣專結合。將廣泛的閱讀與精專的研讀相結合,同時實現讀書廣度與深度融合的讀書效果,是魯迅的讀書方法。泛讀的目的是獲取廣泛的知識修養,開拓視野、啟迪思路,但只有“廣”則會導致沒有中心,無法形成系統化的知識,因而要注重“專”。“廣”與“專”結合,才能起到良好的讀書效果。
第四,比較約取。魯迅強調,讀書應注重比較閱讀和參讀,將多種材料對照閱讀,分析同異,最后再作出自己的判斷與選擇。書有良莠不齊、優劣之別,書中也是精粗混雜、瑕瑜互見。只有通過比較閱讀,對不同觀點傾向和意識形態的作家作品都有基本的了解,才會為樹立正確思想找到參照,這是魯迅的讀書總結,也是讀書人必須掌握的方法。
第五,活學活用。魯迅曾說“讀死書是害己,一張口就害人”。將書讀活,是讀書的最佳目標,死讀書會導致進入死胡同。靈活多變,根據不同的書和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不死讀書,注重將書本與實際相結合,把靜態的書本知識與動態的人生社會結合起來,也是魯迅讀書方法的重要特點。
質疑是一種不迷信書本、敢于創新的科學精神。一方面,只有對既有結論大膽質疑,才能更好地剔除不良信息,從而實現對其合理內核的傳承;另一方面,大膽質疑所帶來的新思考與新機遇,將為創新提供可能性。由此觀之,大膽質疑是破舊立新、繼往開來的重要條件。尤其在當下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尤其需要質疑精神,人類的創造創新都是在不斷的質疑和反思中形成的。有創新能力才是極大的進步。
行文思路上,開頭可借助“盡信書不如無書”等與“質疑”有關的經典言論,引出話題,提出“我們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敢于質疑,展現我們的理性判斷”。然后列舉趙括紙上談兵、楚人一葉障目、袁隆平研制出雜交水稻、牛頓揭開色光之謎等人的例子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學習、科研、交際等各方面生活中學會“質疑”的必要性。同時,還可結合材料中對于質疑的批判性思考,再從“怎樣做”的層面闡述如何形成理性判斷,如通過實踐檢驗證明,結合實際情況準確分析等。最后結合新時代青年的身份強調,要勇于質疑,敢于創新,這樣才能擔負起時代青年的使命,為偉大的民族復興夢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這樣開拓視野、開拓心胸,才是真正的進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奈曼旗| 夹江县| 定兴县| 当涂县| 鄂州市| 根河市| 客服| 车险| 惠来县| 罗平县| 新田县| 永善县| 渭源县| 兴山县| 宁陕县| 怀仁县| 轮台县| 彰化县| 吉隆县| 德惠市| 抚远县| 乐山市| 泸水县| 桐城市| 大丰市| 宝鸡市| 乾安县| 马关县| 噶尔县| 罗定市| 永康市| 汪清县| 邹平县| 芦山县| 绩溪县| 西平县| 客服| 云和县| 周口市| 宝坻区| 衡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