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重慶市清華中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重慶市清華中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重慶市清華中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禮、樂是中華文化一對古老的范疇,源于先人處理人與自然、社會關系的方式,后經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的實踐探索,成為古代中國公共生活秩序與社會生活的根基,繼而逐步發展為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并成為國家意志的體現。儒家禮樂文化主張通過禮儀規范形成社會秩序,并以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疏導民情、教化民眾。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禮樂文化在不同時代發展中彰顯著深刻的人生智慧,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文化理念,由此詮釋了儒家禮樂文化的恒常價值。
儒家的“禮”強調修身,修身需規范,規范則需承受相應的不適和痛苦。如何讓修身的過程充滿自覺和持久,這需要“仁、樂”的感染和激發,如孟子所說,“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由此可見,以“仁義”為核心的音樂可以起到深刻且持久的教化作用。觀及儒家的“禮樂文化”,歸根于在“仁”的加持下,將“禮樂”上升為一種道德意趣,更好地指導人的實踐活動。在儒家看來,人不僅要秉持對“仁義”品性的追求,以“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品格涵養自我性情,更要強化自身的社會角色意識,以“殺身成仁”般的責任意識、“仁以為己任”的堅定意識,踐行禮儀規范和道德操守,保障社會發展秩序、引領社會道德發展。因此,與其依據禮樂文化踐行與時偕行的社會責任,毋寧借助其內部蘊藏的以“仁”為核心的道德秩序,加強對主體深層次責任感的培育,從而凝聚道德共識,激發人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儒家禮樂文化關注人的現實存在方式,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之下,需要以禮樂文化獨有的人文精神和超越理想構建主體的社會責任。一方面,要傳承古人的家國情懷,以堅定的理想之志,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引領社會健康風尚,勇擔社會之責,推動社會文明的持續建設;另一方面,要挖掘利用禮樂文化對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現實意義,自覺傳承和發揚華夏民族特有的價值追求、行為倫理等優秀文化基因。讓禮樂文化的現代建構不僅立于禮、融于仁、歸于德、成于樂,更要增加“禮樂文化”的話語空間,將其合理嵌入文明社會創建、社會治理創新等生活各方面,發掘兩者交融下新的時代力量。
(摘編自郭慶《儒家禮樂文化的現代轉型》)
材料二:
禮樂文化興于三代。“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從《周禮》《儀禮》《禮記》的相互印證可以清晰地看到,西周時期以五禮為核心的禮儀制度已經非常完備,衣、食、住、行、婚喪、朝聘、祭祀、征伐等方方面面都納入了禮樂制度,無論是天子、諸侯、公卿、大夫、士還是普通百姓,均需依禮行事,以求上下相安、萬民和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周公對禮樂文化的整合使禮樂獲得了統一的形制,這對于禮樂文化的流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真正把夏尊“天命”、商信“鬼神”的文化傳統帶入了“明德慎罰”的“禮樂文明”。
夏商周三代已成的禮樂,在春秋時期地位盡失。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失序,在當時的士階層中,普遍存在著文化焦慮。在這種文化焦慮的背景下,在禮樂廢弛的現實面前,孔子沒有從禮文化外在的行為規范層面進行損益,而是著力于“人心”,試圖從精神文化的革故鼎新中賦予禮樂文化賡續發展的新的生命力,開啟了對中華文化富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創造性文化實踐。
孔子釋仁入禮,提出了內仁外禮的倫理模式。“仁”是儒學最核心的價值理念,既不是先驗的,也不是外在于生命、生活的絕對道德律令,而是現實的、具體的、主體性人的生命意向活動本身。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因為有“仁”這個儒家的最高價值成為禮樂文化的價值支撐,使得以儀式禮儀為重的禮樂風貌向世俗倫理發生了轉型。一方面,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整理三代之禮的基礎上,刪詩書、修禮樂,重新解釋和挖掘禮樂文化的精神意蘊,最終升華了禮樂在天人關系、日常生活、人際交往、理想人格等方方面面蘊含的普遍原則,把禮樂思想中蘊含的以人為本的價值立場、為政以德的價值追求、仁義禮智信的價值規范昭明于世。另一方面,為人們“循禮”尋找內在動因,從而奠定了一整套基于個體生命可感知的而不是外在于人的生命體驗的價值依據。
禮樂文化不是宗教文化,而是世俗文化、生活文化,其重點始終不離人們現實的、感性的生活圖景,朝聘、鄉射、冠、笄、婚、喪乃至揖讓進退、灑掃庭院都有禮可循,正如朱熹所言“耳聞目見,無非是禮”。正是這種把文化活動融于日常生活中、把個體生存旨趣融入整體性的價值訴求中的文化實踐形態,成就了禮樂文化亦即禮樂生活的規整有序的生活畫卷,并且從日用不覺的生活實踐的空間維度延展到賡續不輟的時間維度,成就了獨屬于中國人的禮樂風景。
禮樂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最具標識性的文化形態。對先秦禮樂的現代性反思,不僅是為了凝注禮樂文化的古典余韻,守住一份文化鄉愁,更應寄希望于禮樂文化能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時代文化使命中開出新篇。
(摘編自李焱《融入世俗生活的先秦禮樂文化》)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儒家禮樂文化逐漸成為古代中國國家意志的體現,在不同時代發展中彰顯著深刻的人生智慧,當今社會也應對其現實意義進行思考。
B.以禮樂文化獨有的人文精神和超越理想構建主體的社會責任,將禮樂文化與文明社會創建相結合,有助于實現儒家禮樂文化的現代轉型。
C.周公對禮樂文化的整合使禮樂獲得了統一的形制,但三代禮樂在春秋時期地位盡失,孔子進而提出了內仁外禮的倫理模式。
D.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沿襲西周時期的禮樂文化,首次制定了禮樂在天人關系、日常生活、人際交往、理想人格等方方面面蘊含的普遍原則。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仁”的加持下,“禮樂”可以更好地指導人的實踐活動,以“仁義”為核心的音樂也可以起到深刻且持久的教化作用。
B.借助禮樂文化內部以“仁”為核心的道德秩序,加強對主體深層次責任感的培育,有利于激發人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C.西周時期擁有上下相安、萬民和諧的社會景象,原因是當時以五禮為核心的禮儀制度已經非常完備。
D.朝聘、鄉射、冠、笄、婚、喪乃至揖讓進退、灑掃庭院都有禮可循,是禮樂文化生活化、世俗化的體現。
3.下列選項能體現“禮樂文化的現代轉型”的一項是( )
A.古代的禮制,過于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等級差別,具有服從、統一、強制等特點,有很多繁文縟節,如見面、告別時要“三請三辭”。
B.《廣雅》記載:“神農氏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據傳,它選擇上等桐木作為材料,而且有尺寸規制要求。
C.1978年從隨州出土的戰國曾侯乙編鐘改寫了世界音樂史,代表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
D.一些社區工作者組織舉辦關于禮樂文化的講座和禮儀教育活動,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鄰里關系,打造和諧社區。
4.材料二畫橫線處分別引用了孔子及朱熹的話,請簡要分析其論證效果。
5.將禮樂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有哪些重要意義?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文本一:
北上【注】·1900年—1934年,沉默者說
徐則臣
你永遠都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出事。我從城里回來,半道上遇到蕙嫂的孫子二蛋。十五歲的二蛋跑得上氣不接下氣,啞巴爺爺啞巴爺爺,每一個字都噎得伸長脖子,出——出事了!我問什么事。二蛋說,如——如——如玉奶奶被日本人的狗咬——咬——咬死了!我頭腦嗡地響起來,右腿被壞掉的左腿絆了一跤,摔到地上。二蛋把我扶起來,終于理順了舌頭,啞巴爺爺,咱們先回家再說。我把毛驢和褡褳扔給二蛋,撒開腿就往家里跑。
院子里站滿了街坊鄰居。如玉的尸體停在院子里的一領草席上,蓋著我們家最白的一塊白布。兒子、兒媳婦、兩個孫子跪在尸體旁邊,小孫女被兒媳婦攬在懷里,她不知道哥哥和大人們在干什么,只是驚恐地看著白布呈現出的奶奶的身形。血滲透白布,變成紫黑色,觸目驚心。鄰居們給我閃開一條路,我兩腿一軟,跌倒在地上。如玉。我沙啞的嗓子里這輩子都沒喊出過如此結實粗壯的聲音,我把嗓子都喊破了。如玉。
白布,我只掀開了一個角,慘不忍睹。如玉臉上和身上已經沒有一塊好皮肉,全被那條狼狗撕爛了。狼狗被放開來去抓小孫女的,如玉攔在中間,狼狗一個躍起撲上來,如玉抓住狼狗兩只前腿,同時被撞倒在地上,無論狗怎么咬怎么抓,她始終都沒松手。如玉的兩手像兩把鉗子死死地固定在狗腿上,直到她被狗撕爛并抓破內臟,直到死。因為如玉拖住了狼狗,小孫女才得以逃脫,被八歲的小孫子背著跑回了家。
三個日本兵從東岳廟回來,還要渡河到對岸。翻譯問村民河工家住哪兒,直接找到我家門上。如玉正帶小孫女玩沙包。隔壁兒子家的門開著半扇,兒媳婦當時在堂屋做刺繡。防止節外生枝的最好辦法,就是盡快把日本人打發走,如玉決定去給他們擺渡。水不兇猛的時候,如玉經常幫我擺渡,她的兩只手因此骨節粗大,東西抓得牢靠。她把小孫女抱進兒子家的院門,然后關上門,跟著日本人和翻譯去了渡口。快到碼頭,小孫女追過來了,身后跟著小孫子,他被他娘派出來看著妹妹。兒媳婦根本不知道日本人找上門要擺渡。
日本人走得快,已經上了船。如玉讓小孫子趕快帶妹妹回家,她要往船上走;船動了,事就沒了。小孫子背上妹妹往回走,這時候牽狗的日本兵松開了狗繩,狼狗迅速跳上岸要去追小孫女。如玉一閃身堵住狼狗的路,狼狗受了刺激,一躍而起向如玉撲來。
蠻子營最靠邊的住家離河邊還有一段距離,鄰居們聽見有人叫了幾聲又沒了聲息,就沒當回事。等兩個孩子回到家詞不達意地叫來我兒子,如玉已經仰面朝天死在荒草里,衣不蔽體,整個人被狼狗撕得稀爛。為了從狗腿上掰下她的手,如玉的十指的骨節被日本人生生折斷。日本人自己把船渡到對岸,纜繩都沒系,跳上岸就跑。船順水漂流,擱淺在一個弧形的拐彎處。
我守了如玉兩天,白天黑夜地坐在她身邊。天熱了,不能再不入土。我讓兒子、孫子和二蛋把河灘上所有的野花都采回來,放進如玉的墓穴里。她的身底下鋪滿了花,她的身上蓋滿了花。我要讓她像我第一次聞見她時那樣香,讓她帶著一身的香味離開這個世界。我和兒子在她的墓穴旁邊又挖了一個坑。兒子問,挖這個干嗎?我說,死了埋我。
葬完如玉,我這一生也可以結束了。馬可·波羅說,中國是世界的盡頭。我去日本兵小分隊駐扎的營地附近仔細轉了一圈,回來把如玉埋的壇子從院子里的銀杏樹下挖出來。左輪手槍還在,三十三年不用還跟新的一樣;子彈也一顆顆精神飽滿,一點銹跡都沒生。吃過晚飯,我把小孫女抱在懷里,跟兒子、兒媳婦和兩個孫子說,我去看看你們的娘和你們奶奶。我讓兒子、兒媳看好三個孩子,讓兩個孫子看好妹妹。天太黑,他們以為我去如玉的墳邊坐坐。
我的確去了如玉的墳邊。我坐在她身旁抽了一袋煙,跟她說了幾句話。到頭來我竟不知道該跟她說什么了。站起身時我說,如玉,等等我,到那邊我還要對你好。我摸摸腰后和褲兜,槍硬邦邦的,子彈嘩嘩地響。
(有刪改)
文本二:
北上·2014年,在門外等你
徐則臣
馬思藝三歲那年,日本鬼子越過山海關進犯通州,放狼狗咬死了馬思藝的奶奶,她爺爺不干了。他要為老婆報仇。孤身一人夜闖日本鬼子小分隊的駐地,一口氣滅了十幾個小日本,那條狼狗更是被他活活撕成兩半。那天夜里,如果不是有個小日本好東西吃得太多,消化不了拉肚子,一個活口都不會留下。那小日本在背后給了馬福德兩槍。蠻子營的老少爺們兒去收尸時,馬福德的兩只眼還大睜著。那真是個純爺們兒。蠻子營的男丁從那時候起,就被家人教育,做男人要向馬福德學,一定要對老婆好,不惜拿出命來對她好。二蛋就牢記了這個教導,后來二蛋娶了馬福德的孫女。
(有刪改)
【注】①2019年,徐則臣的《北上》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小說敘寫了1901年—2014年這個時間段關于京杭大運河的故事,從一個側面展現了近現代中國史。
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本一第一段通過幾處破折號的巧妙運用,形象地寫出事發突然,二蛋因報信跑得急促,氣息斷斷續續的情景,也使故事趨于緊張。
B.文本一“我”讓孩子們把河灘上的野花都采回來,放進如玉的墓穴里,為小說增添了唯美浪漫色彩,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說的悲劇性。
C.文本一用較大篇幅描繪如玉被狗撕爛并抓破內臟的慘狀,突出了日本侵略者的殘暴本性,也反襯出如玉鐵一般的意志。
D.“葬完如玉,我這一生也可以結束了”“如玉,等等我,到那邊我還要對你好”等句語意豐富,表達了馬福德為妻報仇的決心和對妻子的摯愛。
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小說善用細節表現人物內心情感,如面對妻子的慘死,“我”“兩腿一軟,跌倒在地上”,哭喊如玉“把嗓子都喊破了”等細節,寫出其失去親人的悲痛。
B.文本一開頭寫二蛋前來給“我”報信,文本二中寫二蛋娶了馬福德的孫女,前后呼應,可以看出小說結構上的巧妙布局。
C.文本一對“我”報仇之前的心理和準備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敘寫,文本二對報仇的敘寫則較為簡略,交代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D.文本一主要運用語言、動作、外貌、神態等描寫手法正面塑造馬福德的形象,文本二主要通過他人的評價側面烘托,使人物形象更豐滿。
8.有評論認為徐則臣的《北上》突出表現了一個“情”字,小說《北上》蘊含了什么樣的情感?請結合兩則文本簡要分析。
9.同樣是敘述馬福德報仇之事,文本一和文本二敘述人稱不同,作者為什么要運用不同人稱來敘述呢?請結合兩則文本簡要分析。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節選自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
材料二:
(李)存勖,克用長子也。初,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還軍上黨,置酒三垂崗。時存勖在側,方五歲,克用慨然捋須,指而笑曰:“吾行老矣,此奇兒也,后二十年,其能代我戰于此乎!”存勖年十一,從克用破王行瑜,遣獻捷于京師。昭宗異其狀貌,撫其背曰:“兒有奇表,后當富貴,無忘予家。”及長,善騎射,膽勇過人,稍習《春秋》,通大義,尤喜音聲歌舞俳優之戲。天祐五年正月,即王位于太原。叔父克寧殺都虞候李存質,幸臣史敬镕告克寧謀叛。二月,執而戕之,且以先王之喪、叔父之難告周德威,德威自亂柳還軍太原。梁夾城兵聞晉有大喪,德威軍且去,因頗懈。王謂諸將曰:“梁人幸我大喪謂我少而新立無能為也宜乘其怠擊之。”乃出兵趨上黨,行至三垂崗,嘆曰:“此先王置酒處也!”會天大霧晝暝,兵行霧中,攻其夾城,破之,梁軍大敗,凱旋告廟。六年,劉知俊叛梁,來乞師,王自將至陰地關,遣周德威攻晉州,敗梁軍于蒙阮。七年冬,梁遣王景仁攻趙,趙王王镕來乞師,諸將皆疑镕詐,未可出兵,王不聽,乃救趙。八年正月,敗梁軍于柏鄉,斬首二萬級,獲其將校三百人,馬三千匹。燕王劉守光聞晉攻梁深入,乃大治兵,聲言助晉,王患之,乃旋師。七月,會趙王王镕于承天軍。劉守光稱帝于燕。九年正月,遣周德威會鎮、定以攻燕,守光求救于梁,梁軍攻趙,屠棗強,李存審擊走之。八月,朱友謙以河中叛于梁來降,梁遣康懷英討友謙,友謙復臣于梁,而亦陰附于晉。十年十月,劉守光請降,王如幽州,守光背約不降,攻破之。十一年,殺燕王劉守光于太原,用其父仁恭于雁門。于是趙王王镕、北平王王處直奉冊推王為尚書令,始建行臺。
(節選自《新五代史·唐本紀》)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梁人幸A我B大喪C謂D我少而新立E無能F為也G宜乘其怠H擊之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函,詞類活用,與《蘇武傳》中“杖漢節牧羊”的“杖”用法相同。
B.抑,意為抑或,與《齊桓晉文之事》中“抑王興甲兵……然后快于心與?”的“抑”詞義相同。
C.陰,指暗地里,與《登泰山記》中“陰谷皆入濟”的“陰”詞義不同。
D.如,指去、往,與《鴻門宴》中“沛公起如廁”的“如”詞義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歐陽修以對比的手法描述莊宗由盛轉衰的過程后,運用《尚書》的名言“滿招損,謙得益”,指出國家的盛衰也在于人事,回扣了文章開篇的觀點。
B.李存勖十一歲時就跟隨李克用打敗王行瑜,在京城獲得大捷;長大后擅長騎射,膽勇過人,通曉《春秋》的大義,尤其喜歡音樂、歌舞以及戲劇。
C.李存勖于天祐五年正月在太原即王位后,趁著梁夾城的軍隊懈怠之際發動進攻,出兵奔赴上黨,途經三垂崗,在茫茫的大霧掩護之下攻破了夾城。
D.天祐六年,劉知俊叛梁求援,李存勖親自率軍到陰地關;天祐七年,趙王王镕求援,眾將都懷疑王镕有詐,反對出兵,晉王不為所動,堅持救趙。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2)燕王劉守光聞晉攻梁深入,乃大治兵,聲言助晉,王患之,乃旋師。
14.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說:“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請結合本文,簡要概括李存勖即位后“盛”的表現。
三、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小題。
飲酒(其九)
陶淵明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襤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①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回車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注】:①汩:攪混。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歌在清晨的叩門聲中發端,衣裳還來不及穿好就去開門,寫出了詩人的急切心情。
B.農人提著酒壺,遠道來探望問候,詩人有感于田父的好心腸,產生了與時相違之嘆。
C.入仕做官確實可以學習,但違逆初心就會走入迷途,詩人絕不回轉的態度非常堅決。
D.本詩的情懷志趣與《歸園田居(其一)》類似,敘事樸實,有生活氣息,體現陶詩的典型風格。
16.《屈原列傳》中屈原、漁父問答部分,與蘇軾的《赤壁賦》主客問答的形式相似,本詩也采用了問答的方式,請簡要賞析。
四、名篇名句默寫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歐陽修在《伶官傳序》中用“?”指出了“得難失易”的現象,而用“?”揭示了其原因。
(2)青年擔當著國家社會興盛的重任,既要有弘大志向,也要有堅毅品質,應當以《論語·泰伯》中曾子所說的“,”自勉。
(3)司馬遷《屈原列傳》中“,”兩句稱頌屈原可比日月的精神,高度贊美了其“志潔”“行廉”的偉大人格。
(4)小明建議掛幅字畫來勉勵同學自信自強,勿自卑自慚。他本想原創,可班主任認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如《將進酒》中的“,”就很好。
五、語言文字運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隨著數字科技幾乎滲透到學習的方方面面,手寫筆記似乎顯得______________。不過,不斷涌現的多項研究卻表明,用紙筆,甚至是平板電腦和觸控筆來記筆記,仍然是______________的學習方式。
最近,在一項發表于《心理學前沿》的研究中,科學家監測了學生在記筆記時的大腦活動。經過分析,研究人員發現手寫筆記的學生相互聯系的腦區之間的電活動更強。這些研究結果進一步證明了教學生手寫筆記的重要性。新研究其實建立在2014年一項研究的基礎上。當時這項研究總結道:打字能夠幫助人們更快地輸入筆記,但也會導致他們不會過多地思考筆記內容,手寫記錄的方式雖然速度較慢,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內容。
為了解用這兩種方式記筆記時,大腦活動的具體差異,這項新研究的作者招募了36位學生參與研究,要求他們分別通過手寫和打字的方式記錄屏幕上顯示的單詞。而科學家利用參與者所戴頭罩上的256片電極,記錄他們的大腦活動。當學生在手寫記錄時,傳感器監測到大范圍的大腦連通性;這種連通性覆蓋了視覺區域、接收和處理視覺信息的腦區,以及運動皮層。其中,運動皮層負責控制肢體運動,整合感知——運動系統,能幫助大腦處理環境信息,并決定人們下一步的行動。相較之下,參與者在打字記錄時,這些腦區的活動極少。事實證明,手寫記錄更能調動腦區活動,是______________的學習方法。
這項新發現并不意味著教室中的科技設備______________。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其他電子設備讓我們寫論文、開展研究都變得更高效,還提供了公平獲取教育資源的機會。但正如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研究運動與記憶的雅杜莎娜·西瓦珊卡所說,人們正不斷地將認知任務“卸載”到電子設備中,比如用拍照而非大腦記憶景象。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的教育神經科學家索菲婭·芬奇—布赫強調:“不論是記憶還是運動能力,如果我們不去主動使用這些技能,它們就會隨時間逐漸退化。”
18.文中橫線處填入成語恰當的一項是( )
A.無足輕重 無出其右 行之有效 一無是處
B.明日黃花 無出其右 屢試不爽 百無一用
C.無足輕重 略勝一籌 行之有效 一無是處
D.明日黃花 略勝一籌 屢試不爽 百無一用
19.文中最后一段用“卸載”一詞表達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外界的認知方式,請分析此處引號的作用及“卸載”的表達效果。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張掖是一座地處戈壁沙漠邊緣的塞上古城,卻又是不同于河西走廊其他城市的“塞上水鄉”。在采訪張掖老一輩人的時候,他們告訴我,在他們小時候,張掖到處都是水澤,出行走親戚坐船更是常事。沒有親自到過張掖的人很難理解, ①,甚至會以為張掖有礦出產黃金。其實,張掖之所以在稱謂之前冠以一個“金”字,②,在堪輿學(風水學)里水為金,張掖作為塞上水鄉稱作“金張掖”就是這么來的。
張掖城內原有五座塔,分別以金木水火土命名,③。木塔又叫萬壽寺塔,坐落于甘州城內縣府街中心廣場西側,始建于北周,是張掖眾多塔建筑中歷史最為悠久的一座。木塔在隋朝時曾有重建,據說當時由尉遲恭負責監修,尉遲恭就是我們現在過年時在大門上張貼的門神敬德,原來門神與萬壽寺還是頗有淵源的。木塔,一直以來都受到官員百姓的重視和尊崇,在明清兩代時也有過多次維修加固。千百年風雨滄桑,如今只剩下的這座塔,其他建筑和內中佛像都已經蕩然無存,而見證了歷史風霜印記的木塔,也成了僅供游人觀賞而不可攀登的古建筑。
20.下列句子中的“就是”和原文中加點的“就是”,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保護母語,就是守護自己的精神家園,也是守護自己賴以生存的文化基因。
B.西門夫人是個好女人,就是有一樣,常攪亂我的工作。
C.他記得那個金魚池里的青苔,就是到了冬天都也碧綠的。
D.“就是!就是!”曉荷趕快地說,“我也這么想!”
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22.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不得改變原意。
六、作文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世上總有一些人,做事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是否意味著人可以不顧自身的力量去做認定的事情呢?
請寫一篇議論文,談談你對這句話的思考。
要求:自選角度,自擬題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簡析
  一、現代文閱讀
  1.答案:D
  簡析:材料二指出先秦儒家是在整理三代之禮的基礎上,經過刪詩書、修禮樂等一系列工作,升華了禮樂蘊含的普遍原則,并非沿襲西周時期的禮樂文化首次制定,D 選項錯誤。A 選項,材料一表明儒家禮樂文化成為古代中國國家意志體現且在現代有思考意義,正確;B 選項,材料一闡述了以禮樂文化構建社會責任有助于其現代轉型,正確;C 選項,材料二提及周公整合禮樂及春秋禮樂地位變化和孔子的舉措,正確。
  2.答案:C
  簡析:西周時期雖禮儀制度完備且人們依禮行事,但不能簡單認定這就是社會上下相安、萬民和諧的唯一原因,C 選項過于絕對。A 選項,材料一說明 “仁” 對 “禮樂” 指導實踐及音樂教化的作用,正確;B 選項,材料一指出借助禮樂文化中的道德秩序能激發人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正確;D 選項,材料二體現了禮樂文化在日常生活各方面的滲透,正確。
  3.答案:D
  簡析:D 選項中社區工作者將禮樂文化與社區生活結合,促進社會和諧,體現了現代轉型。A 選項只是指出古代禮制特點,未涉及現代轉型;B 選項僅介紹古代樂器情況;C 選項只是說明古代禮樂文化成就,均不符合題意。
  4.答案
  引用孔子的話體現 “仁” 對禮樂文化的關鍵支撐,促使其向世俗倫理轉型,論證了 “仁” 在禮樂文化變革中的核心地位。
  引用朱熹的話突出禮樂文化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是世俗和生活文化的重要體現。
  引用二者的話增強了文章觀點的可信度與權威性,豐富了論述內容,使論證更具說服力。
  5.答案
  有助于涵養個人性情,強化社會角色意識,維護社會秩序,引領道德風尚,激發人的內在活力與創造力,如材料一所述,人可借禮樂文化追求道德、踐行責任。
  能堅定人們的理想信念,傳承優秀文化基因,推動社會文明建設與政治、經濟健康發展,使人們勇擔社會責任,發揮禮樂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積極作用。
  可成就有序生活,延續禮樂文化育人使命,用其規范行為、滋養思想,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如材料二展示的禮樂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規范作用。
  二、文言文閱讀
  10.答案:CEG
  簡析:“梁人幸我大喪”“謂我少而新立” 結構相似,“謂我少而新立” 單獨成句,前后斷開;“無能為也” 的 “也” 是句末語氣助詞,其后斷開。
  11.答案:B
  簡析:材料一中 “抑” 為 “或者說”;《齊桓晉文之事》中 “抑” 為 “還是”,二者詞義不同,B 選項錯誤。A 選項,“函”“杖” 均為名詞作動詞,用法相同;C 選項,“陰” 在文中為 “暗地里”,《登泰山記》中為 “山的北面”,詞義不同;D 選項,“如” 都表示 “去、往”,解釋正確。
  12.答案:B
  簡析:原文 “遣獻捷于京師” 是李存勖被派到京城進獻捷報,而非在京城獲得大捷,B 選項錯誤。A 選項,歐陽修確實運用對比和《尚書》名言指出國家盛衰在于人事,符合文意;C 選項,李存勖在相關事件中的行動與原文相符;D 選項,對李存勖在天祐六年、七年的軍事行動描述正確。
  13.答案
  (1)可見禍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積累而成的,聰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愛的人或事困擾,難道只有寵愛伶人才會這樣嗎?
  (2)燕王劉守光聽說晉兵深入攻梁,于是大規模集訓軍隊,聲稱幫助晉王,晉王對此感到擔心,立即撤回軍隊。
  簡析:(1)“忽微” 形容詞作名詞,“智勇” 形容詞作名詞,“智勇多困于所溺” 為被動句,“獨” 表 “只有”。(2)“治” 為 “集訓、訓練”,“患” 是 “擔心”,“旋” 為 “撤回”。
  14.答案
  平定叔父李克寧的叛亂,穩定內部局勢。
  在夾城、蒙阮、柏鄉等地多次擊敗梁軍,軍事上取得顯著勝利。
  殺死燕王劉守光及其父劉仁恭,擴大勢力范圍。
  三、古代詩歌閱讀
  15.答案:B
  簡析:“產生了與時相違之嘆” 的是田父,而非詩人,B 選項錯誤。A 選項,從 “倒裳往自開” 可看出詩人急切,正確;C 選項,詩人明確表達不愿重返仕途,態度堅決;D 選項,本詩與《歸園田居(其一)》風格相似,敘事樸實,正確。
  16.答案
  田父勸詩人隨波逐流,詩人表明不返仕途決心,通過問答展現詩人內心進退矛盾,突出其高潔志趣。
  這種問答形式使敘事自然生動,節奏舒緩,富有生活氣息,增強詩歌感染力,便于讀者理解詩人情感。
  四、名篇名句默寫
  17.答案: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 而皆自于人歟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 推此志也 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五、語言文字運用
  18.答案:A
  簡析:第一空 “無足輕重” 表示無關緊要,符合手寫筆記看似不重要的語境;第二空 “無出其右” 強調領先地位,說明紙筆記筆記方式重要;第三空 “行之有效” 指方法有效用,符合手寫記錄效果好的描述;第四空 “一無是處” 指毫無用處,與后文科技設備仍有價值形成轉折,A 選項正確。
  19.答案:引號表示特殊含義。“卸載” 原指卸貨物或軟件,文中指把大腦認知任務轉移給電子設備,形象地體現人們依賴人工智能、忽略主觀思考的現狀,具有警示作用。
  20.答案:A
  簡析:原文 “就是” 表肯定語氣,A 選項與之相同;B 選項表轉折;C 選項表假設;D 選項表同意,均不符合。
  21.答案
  這座古城為什么叫 “金張掖”
  是因為這里多水
  但現在保存下來的只有木塔
  22.答案:千百年風雨滄桑,如今只剩下了這座塔,其他建筑和內中佛像都已經蕩然無存,而充滿了歷史風霜印記的木塔,也成了僅供游人觀賞而不可攀登的古建筑。或:千百年風雨滄桑,如今只剩下了這座塔,其他建筑和內中佛像都已經蕩然無存,而留下 (或 “烙下” 等) 了歷史風霜印記的木塔,也成了僅供游人觀賞而不可攀登的古建筑。
  六、作文
  立意分析:本題圍繞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展開思考,關鍵在于辨析在何種情況下應堅持或放棄,要結合自身力量與事情的性質、意義。可從肯定積極進取精神、強調量力而行、區分不同類型 “不可為” 之事等角度立意。
  寫作思路:開頭引出話題,分析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的復雜性。主體部分可分層次論述,如先界定其含義,再舉例說明積極意義(如史鐵生、醫護人員等),接著闡述應放棄的情況(如違背道德法律之事),最后總結觀點,鼓勵合理的 “知其不可為而為”,同時考慮自身力量。
  示例:以史鐵生為例,他雖身體受限,但未放棄對文學的追求,體現了在自身力量不足時仍能積極進取;而對于違法犯罪行為,因其違背道德法律,即使有人想做也應堅決放棄。在論述過程中,結合名言警句增強說服力,如引用王蒙、尼采、王爾德的話,使文章更具深度與文采,結構清晰,邏輯連貫,全面深入地探討了主題。
參考譯文:
材料一:
當莊宗用繩索捆綁著燕王父子,用木匣子裝著后梁君臣的首級,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么雄壯啊!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平定,一個人在夜里呼喊,作亂的人四方響應,他倉皇向東出逃,還沒有看到叛軍,士兵就離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對天發誓,割下頭發,大家的淚水沾濕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頹啊!難道是得天下艱難而失天下容易嗎?或者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出自人的原因呢?《尚書》上說:“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憂慮辛勞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當莊宗強盛的時候,全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爭;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就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譏笑。可見禍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積累而成的,聰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愛的人或事困擾,難道只有寵愛伶人才會這樣嗎?
(節選自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
材料二:
(李)存勖是(李)克用的長子。起初,克用在邢州擊敗孟方立,回師上黨,在三垂崗設宴。當時存勖在克用旁邊坐,年齡才五歲,克用感慨的捋著須,指著存勖笑著說:“我們老了,這孩子很奇特,二十年后,大概能代替我在此地作戰吧!”存勖十一歲時,跟隨克用打敗王行瑜,克用派他獻捷報于京城。昭宗對存勖的相貌感到驚奇,摸著他的背說:“這孩子有奇異的外表,以后應當富貴,不要忘了我家。”存勖長大了,善騎射,膽勇過人,稍稍學習《春秋》,就能了解《春秋》的大義,尤其喜歡音樂、歌舞和戲劇。天祐五年(908)正月,存勖在太原即晉王位。叔父克寧殺都虞候李存質,他的寵幸大臣史敬镕告發克寧謀叛。二月,捉住克寧并殺掉,并將先王之喪、叔父之難告訴周德威,德威為此從亂柳回師太原。梁在夾城的將士聽說晉有大喪事,周德威的軍隊將要退走,就松懈起來。晉王對眾將說:“梁兵以為我有大喪事,認為我年少新立,無所作為,我想乘其怠惰發動進攻。”于是進兵上黨,行至三垂崗,感嘆地說:“這是先王擺酒宴的地方啊!”那天霧大得白天像晚上一樣,霧中進軍,攻破梁的夾城,把梁軍打得大敗,然后凱旋,祭告太廟。天祐六年(909),劉知俊叛梁,來求援軍,晉王親自率軍到陰地關,派周德威攻晉州,在蒙阮打敗梁軍。天祐七年(910)冬,梁派王景仁攻趙,趙王王镕來求援軍,諸將都懷疑王镕有詐,不贊成出兵,晉王不聽,于是出兵救趙。天祐八年(911)正月,在柏鄉大敗梁軍,斬首二萬級,獲得梁將校三百人,馬三千匹。燕王劉守光聽說晉兵深入攻梁,于是大規模集訓軍隊,聲稱幫助晉王,晉王對此感到擔心,立即撤回軍隊。七月,在承天軍會見趙王王镕。劉守光在燕稱帝。天祐九年(912)正月,派周德威會合鎮、定軍攻燕,守光求救于梁,梁軍攻趙,在棗強進行大屠殺,被李存審擊走。八月,朱友謙以河中叛梁降晉,梁派康懷英討伐,友謙又臣服于梁,但暗中歸附晉。天祐十年(913)十月,劉守光請求投降,晉王到幽州,劉守光背約不降,晉兵攻破幽州。天祐十一年(914),在太原殺燕王劉守光,剖其父仁恭的心送到雁門祭先王墓。于是趙王王镕、北平王王處直奉冊推晉王為尚書令,始建行臺。
(節選自《新五代史·唐本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环江| 穆棱市| 高淳县| 凯里市| 庆云县| 曲麻莱县| 米林县| 大姚县| 汝阳县| 南部县| 彰武县| 兴隆县| 吉林省| 罗田县| 义乌市| 衡水市| 任丘市| 洞口县| 西畴县| 云梦县| 太保市| 三都| 井冈山市| 福泉市| 遵化市| 广安市| 印江| 平遥县| 绥芬河市| 大邑县| 土默特右旗| 邳州市| 麻江县| 麦盖提县| 介休市| 平武县| 巴里| 郓城县| 锦州市| 墨脱县| 定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