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 8 克和千克 教學設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 8 克和千克 教學設計

資源簡介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 8 克和千克 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本單元是學生初次接觸質量單位,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簡單的幾何圖形、100以內數的認識以及加減法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它比較抽象,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理解有一定難度。但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又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教材注重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fā),讓學生通過掂一掂、稱一稱、估一估等實踐活動,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估量意識和能力,為后續(xù)學習更復雜的質量單位及相關知識奠定基礎。教材編排由淺入深,先認識克,再認識千克,最后引導學生了解克與千克的關系,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二、教學目標
學生能夠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能結合生活實際,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并認識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
能正確使用天平、臺秤等稱量工具稱出物體的質量。
通過掂一掂、稱一稱、估一估等活動,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比較、推理等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估量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掌握用天平、臺秤等稱量工具稱物體質量的方法。
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能在實際生活中準確估量物體的質量。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天平、臺秤、2分硬幣、黃豆、鹽、蘋果、雞蛋、若干袋500克的鹽、1千克的沙子、多媒體課件等。
學生準備
一枚2分硬幣、一些小零食(如薯片、糖果等)、數學課本、練習本等。
五、教學過程
(一)趣味導入
播放超市購物稱重的視頻片段,提問:同學們,在超市買東西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看到營業(yè)員阿姨把東西放在一個儀器上稱一稱,你們知道這是在干什么嗎?
引導學生回答出是在稱物體有多重。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視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對物體質量的關注,自然地導入新課。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表示物體有多重的單位——克和千克。(板書課題:克和千克)
(二)探究新知
認識克
出示一枚2分硬幣,問:同學們,看看老師手里拿的這枚2分硬幣,它看起來很輕,那你們猜猜它有多重呢?
讓學生自由猜測,然后告訴學生這枚2分硬幣大約重1克。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較輕的2分硬幣入手,讓學生先對1克的質量有一個初步的感知,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2分硬幣,放在手心掂一掂,感受1克的重量,同時閉上眼睛,用心體會1克到底有多輕。
組織學生交流掂硬幣的感受,引導學生用“很輕、幾乎感覺不到”等詞語描述1克的重量。
設計意圖:讓學生親自動手掂一掂,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使學生對1克的質量形成更深刻的直觀感受。
教師在天平上演示稱2分硬幣,向學生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把要稱的物體放在天平左邊的托盤,右邊托盤放砝碼,當天平平衡時,砝碼的重量就是物體的重量。并強調天平是用來稱比較輕的物體的工具。
設計意圖:直觀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讓學生了解稱量較輕物體的工具,為后續(xù)學生自主稱量物體做準備。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天平稱一稱準備好的黃豆,看看幾粒黃豆大約重1克。(學生分組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小組匯報稱黃豆的結果,教師進行總結評價,引導學生發(fā)現不同大小的黃豆,粒數可能稍有不同,但重量大約都是1克。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活動稱黃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1克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同時,讓學生明白同樣是1克重的物體,其數量可能因物體本身的大小、密度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認識千克
出示兩袋鹽(每袋500克),問:同學們,老師這里有兩袋鹽,你們猜猜這兩袋鹽有多重呢?
引導學生猜測,然后把兩袋鹽放在臺秤上稱一稱,向學生展示臺秤的讀數為1千克,告訴學生兩袋500克的鹽合起來重1千克,即1千克=1000克。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常見的鹽作為素材,讓學生在猜測、稱量的過程中,自然地引出千克這個質量單位,同時直觀地得出1千克與1000克的關系,易于學生理解。
請同學們拿起這兩袋鹽,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與剛才掂1克的感覺對比一下,說說有什么不同。
組織學生交流掂鹽的感受,引導學生用“比較重、有點沉”等詞語描述1千克的重量。
設計意圖:通過與1克的對比掂,讓學生更加清晰地感知1千克的質量,強化質量觀念。
教師介紹臺秤的使用方法:把物體放在臺秤的托盤上,觀察指針或顯示屏的讀數,就是物體的重量。并強調臺秤一般用來稱較重的物體。
設計意圖:向學生介紹常用的稱量較重物體的工具臺秤,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在生活中實際稱量物體提供方法指導。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身邊的物品中找出大約重1千克的東西,如數學課本、書包等,先用手掂一掂估計,再用臺秤稱一稱驗證。(學生分組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小組匯報活動結果,教師進行總結評價,對估計準確的小組給予表揚。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熟悉的物品中尋找大約1千克的物體,進一步鞏固對1千克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估量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同時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克與千克的關系
回顧剛才稱鹽的過程,引導學生思考:1千克里面有幾個1克呢?為什么?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然后全班交流,引導學生根據1千克=1000克得出1千克里面有1000個1克。
設計意圖:通過對已有的稱量鹽的經驗回顧,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克與千克的內在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三)鞏固練習
課件出示一些物體,如一個雞蛋、一個蘋果、一本字典等,讓學生先觀察物體,然后在小組內估計它們的質量,并用合適的質量單位表示,最后全班交流匯報。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估計物體質量的練習,讓學生將所學的克和千克知識運用到實際情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估量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同時檢驗學生對質量單位的選擇是否正確。
完成教材上“做一做”的練習題,讓學生用天平或臺秤稱出一些小物品的質量,如橡皮、鉛筆等,記錄下稱量結果,并與同桌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實際稱量物體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天平、臺秤的使用方法,鞏固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同時培養(yǎng)學生認真記錄數據的學習習慣。
解決問題:媽媽買了5千克蘋果,每千克8元,一共花了多少錢?
引導學生分析題目,找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讓學生明白這是一個利用質量和單價求總價的問題,然后讓學生獨立列式計算,最后全班交流解題思路和答案。
設計意圖:此題將質量單位的知識與實際購物問題相結合,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滲透單價、數量、總價之間的數量關系。
(四)課堂總結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問: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呀?誰能來說一說?
讓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和總結,強調認識了克和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知道了1千克=1000克,學會了用天平、臺秤稱物體質量,還學會了估計物體的質量。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回顧總結,幫助學生梳理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構建知識體系,加深記憶。
提問:在生活中,我們什么時候會用到克和千克呢?
鼓勵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說明,教師進行點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設計意圖:讓學生舉例說明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應用,將數學知識回歸生活,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五)拓展延伸
讓學生回家后,和家長一起去超市,看看哪些商品的質量是用克作單位,哪些是用千克作單位,分別記錄下來,并嘗試估計一些商品的質量,第二天回校與同學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課后拓展活動,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延伸到課外,在實際生活場景中進一步鞏固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加強家校合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六、板書設計
克和千克
克:計量比較輕的物體,1枚2分硬幣約重1克
千克:計量比較重的物體,2袋500克的鹽重1千克,1千克=1000克
使用天平稱較輕物體
使用臺秤稱較重物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北区| 公主岭市| 杭州市| 苏尼特左旗| 大关县| 平乐县| 明光市| 彭州市| 天津市| 疏勒县| 伊春市| 辉县市| 忻州市| 满洲里市| 松江区| 荃湾区| 徐闻县| 唐山市| 连平县| 右玉县| 威远县| 呼和浩特市| 永平县| 遵义县| 岚皋县| 永宁县| 米泉市| 杂多县| 梁河县| 巴青县| 雷山县| 稻城县| 仁怀市| 竹溪县| 澎湖县| 海丰县| 台中市| 弋阳县| 建水县| 吉木萨尔县| 合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