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上學期期末學業質量檢測九年級語文試題(本試題卷共8頁,滿分12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祝考試順利★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試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并將考試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用0.5毫米的黑色簽字筆直接在答題卡上每題對應的答題區域內作答,答在試題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一、積累與運用(20分)“半城煙火半城詩”是襄陽這座城市歷史文化和時代風貌的濃縮,彰顯著城市獨特的氣質。班級開展“尋找襄陽的詩與遠方”綜合實踐活動,請你參與并完成相關任務。1.(4分)第一小組收集到如下閱讀材料,請完成各題。什么是詩?詩是語言藝術的最高形式,寥寥數語,便可以將人帶入文字或飄逸、或搖曳、或鮮妍的世界,人們用它養怡心性,情感,花月,悲歡,箴言。詩是心靈的樂章。人們通過詩歌抒情言志,狀物寄情,歌之舞之,足之蹈之,興觀群怨。對過往的描述,對未來的展望,對美好的chog()憬,對人生的理解,對生活的贊譽,對苦難的感悟,對家國的憂思…一一摘自《中華詩詞網》2024-10-9(1)(2分)同學們對文段中幾處加點詞語的字音、字形使用有疑問,請你選出判斷完全正確的一項()A.“鮮妍”一詞中“妍”的讀音是yan。B.“chong()憬”,括號中應填入的字為“憧”。C.因為表達的是“非常簡括地說”的意思,所以“寥寥數語”一詞中有錯字。D.因為表達的是“對人或事物表達贊揚和稱贊之意”,所以“贊譽”一詞中有錯字。(2)(2分)四字短語在表達上更有表現力,在語段橫線處選填詞語組合成四字短語,最恰當的一項是()A.寄托;書寫;道說;吟詠B.書寫;道說;吟詠;寄托C.道說:吟詠;寄托;書寫D.寄托;吟詠;書寫;道說2.(4分)結合第二小組收集的閱讀材料,完成各題。何以襄陽?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能讓游客留醉于襄陽的,是她歷經千年的文化底蘊。漢水養育了襄陽一方兒女,涵養了襄陽的文化底蘊。站在小北門的城墻上,吟一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金戈鐵馬、風云際會浮現眼前。站在漢江大橋上,嘆一句“即九年級語文試卷第1頁共8頁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路暢人歡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詩人對襄陽的偏愛,讓襄陽處處都有古人的身影、詩歌的韻味。加之襄陽詩人孟浩然的321首山水田園詩,說襄陽是一座詩城也不為過。一摘自荊楚網·東湖評論《何以襄陽?半城煙火半城詩》202410-12(1)(2分)同學們都有一個共識:關聯詞的使用,能使復句更加完整。請為橫線處選填最恰當的一個關聯詞。漢水養育了襄陽一方兒女,涵養了襄陽的文化底蘊。A.所以B.而且C.也D.一方面(2)(2分)朗讀下面這句話時,重音處理不恰當的一項是(能讓游客留醉于襄陽的,是她歷經千年的文化底蘊。A.當要突出“襄陽千年文化底蘊吸引游客”之意時,要重讀“留醉”兩個字。B.當要突出“襄陽文化底蘊深厚”之意時,要重讀“歷經千年”。C.當要突出“游客留醉地點”之意時,要重讀“襄陽”這兩個字。D.當要突出“襄陽底蘊類別”之意時,要重讀“文化”二字。3.(4分)結合第三小組收集到的閱讀材料,完成各題。漢水江畔夢逐萬里方。11月2日,《宗師列傳·大唐詩人傳·孟浩然》第二期節目在央視播出,煙火襄陽,靜滋與喧囂同在。遠如“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隆中對策,近如金庸筆下令橫掃歌亞大陸的蒙古鐵騎止步的襄陽保衛戰。這些家喻戶曉的史詩述說著對文化傳播的磅礴偉力。確實,文化的力量可以跨越時光,連接起歷史、現在和未來,啟迪我們在閱讀中吸收、消化、融合,進而更好地感知襄陽的“詩和遠方”。一摘自《湖北日報·再讀襄陽,收獲詩和遠方》2024-11-6(1)(2分)請協助喜歡對聯的同學,結合備選詞語把語段開頭對聯的上聯組合完整。上聯:下聯:漢水江畔夢逐萬里方備選詞語:千古詩襄陽韻吟古城(2)(2分)有同學在檢查收集到的材料有無語病時,發現語段中的畫線句存在問題,請修改這個句子。修改為:4.(8分)第四小組準備吟誦下面這段有關“詩和遠方”的文字,請補全詩句。在詩與遠方的交織里,我們仿佛穿越了千年的風塵,遇見了那些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璀璨明珠。詩中只有“①口口口口口口口,二十三年棄置身”的感嘆嗎?詩中只有“云橫秦嶺家何在?②口口口口口口口”的悲慨嗎?詩中只有“春蠶到死絲方盡,③口口口口口口口”的無奈嗎?詩中只有“蒼顏白發,④口口口口口口,太守醉也”的借酒消愁嗎?不,詩中也有“人有悲歡離合,⑤口口口口口口,此事古難全”的豁達;詩中也有“⑥口口口口口回口。鬢微霜,又何妨!”的激情;詩中還有“了卻君王天下事,⑦口口口口口口口”的壯志;詩中更有“長風破浪會有時,⑧口口口口口口口”的遠方!詩與遠方,就這樣在我們的心中悄然綻放,成為生命中最絢爛的樂章。二、閱讀與鑒賞(45分)閱讀下面古詩,完成5~6題。九年級語文試卷第2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