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上冊導學案古詩詞誦讀《無衣》【學習目標】一、了解《詩經》的文化常識及寫作背景。二、結合注釋,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三、掌握重章疊句的形式特點,賞析其表達效果。四、體會慷慨赴敵、同仇敵愾的豪情和戰友間深厚的情誼,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知識鏈接】一、作品簡介《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現存305篇(既有標題又有文辭的)。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并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它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二、寫作背景春秋時期,秦國的統轄地域位于今天的陜西和甘肅東部,厚地高天涵養出質樸厚重的民風,這里的人民,熱情勇敢又剛毅團結。當時犬戎進犯,逼近周王朝的都城鎬京,占領了大面積的領土。秦國與鎬京距離很近,唇齒相依,所以,秦王派軍隊對抗犬戎之師。這是保家衛國的正義之戰,戰爭的勝敗,關系到國家的存亡、民眾的生死。所以,秦人懷著對敵人的憤恨、對家國的熱愛,唱出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戰歌。三、文體知識詩經六義(一)基本內容風:即國風,是各地民歌,共有十五國風,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如《國風·周南·關雎》《國風·秦風·蒹葭》《詩經·衛風·氓》。雅:即正聲雅樂,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多為公卿貴族所做,共105篇。大雅為歌功頌德之作,小雅多諷刺之聲。如《小雅·采薇》《小雅·鹿鳴》《大雅·江漢》。頌:即祭祀樂歌,用于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贊頌神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和商頌(5篇),共40篇。如《周頌·我將》《周頌·有客》《商頌·玄鳥》等。(二)表現手法賦:“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賦是直接鋪陳敘述。如“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即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如《魏風·碩鼠》,以碩鼠比喻貪得無厭的剝削統治者。興:“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即起興,用其他東西引出要說的內容。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鳩鳥在河中叫起興。秦風《秦風》是《詩經》十五國風之一,為秦地民歌。古秦國在西犬丘(今甘肅天水南部)。東周初,因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開始列為諸侯,改建都于雍(今陜西鳳翔),自此逐漸強大起來,統治區大致包括今陜西中部和甘肅東南部,“秦風”就是這個區域的詩。秦詩產生的時代大致說來是自春秋初至秦穆公(死于前622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間。《國風·秦風》共有10首詩:車鄰、駟驖sìtiě、小戎、蒹葭、終南、黃鳥、晨風、無衣、渭陽和權輿。【自主預習】一、讀準字音,把握節奏情感。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jǐ,與子偕xié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chánɡ。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二、理解詩意怎么能說沒有衣服穿呢?我的戰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們的戈與矛,我跟你共同對付敵人。怎么能說沒有衣服穿呢?我貼身穿的衣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們的矛和戟,我跟你共同行動。怎么能說沒有衣服穿呢?我的戰裙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們的鎧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奔赴戰場。【課堂導學】一、 這三節詩歌之間有什么聯系?二、詩歌在結構上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重章疊唱章與章句式對應,詩句大同小異,只在各章對應的位置換幾個字。《詩經》善用這種手法,每一章句數、字數相等,但結構相同并不意味著簡單的、機械的重復,而是不斷遞進,有所發展。知識鏈接概念: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結構,反復詠唱的一種表情達意的方法。這種方法具有回環往復的表達效果,同時也具有音樂美、意境美,含蓄美。作用:在內容和主題上:營造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在詩歌藝術表現上:增強節奏感、音樂感,形成回環往復的美,具有委婉而深長的韻味。三、賞析本首詩歌運用重章疊唱手法的表達效果。內容和主題:一唱三嘆,渲染了戰斗的緊張氣氛,強烈地表現了戰士們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結構:結構清晰一致,具有整齊美,回環美,增強了節奏感,具有音樂美。語言精練、優美,節奏、音韻協調,容易記憶和傳唱。四、“修”能否改為“作(制造)”“買(購買)”?不能!換則意變,因“修”意為“修理”(舊的),而“作(制造)、買(購買)”的應是(新)武器。秦國當時烽煙四起,戰事難有停歇。從“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可見,戰士們或剛從此戰下場,又要赴彼戰場;一個“修”字恰如其分地呈現了在緊迫的戰事中邊修邊戰、邊戰邊修、不敢懈怠、不敢馬虎的嚴正以待。五、“豈曰無衣?”可以換成“我有衣服,與子同袍”嗎?不能!“豈曰無衣”是“不要講‘無衣’、‘不會打仗’”之類的客觀困難,要無條件服從保家衛國的王命!如換成“我有衣服”,不僅與題目不符,且與事實不符,因大戰小戰接二連三,士兵不可能個個有完整的戰衣。“豈曰無衣”到“與子同···”的反復疊唱,展現了他們同生死共存亡的悲壯豪情。六、《無衣》之意為何不完全在“衣”?借衣喻意《無衣》之意,一是以“無衣”反襯“衣”的重要性——軍衣統一整齊,既展現軍貌軍威,又便于識別與指揮等,還有保護要害部位的作用;二是以“無衣”襯出彼此不分、同心同德、并肩御敵,有衣共享,即使無衣、赤手空拳也義無反顧地勇往直前!可以說《無衣》將“衣”的象征意義進行了全面展現、盡情發揮與極度升華。【延伸拓展】寫作素材一、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詩經·柏舟》適用主題:堅定不移,剛強的意志等解析:我的心并非卵石那樣圓,不能隨便滾轉;我的心并非草席那樣軟,不能任意翻卷。示例:世事紛紛擾擾,結成蛛絲般的網,埋伏在渺茫前路,卻難以捉摸。唯有謹守本心,堅定意志,才能在紛繁雜事中辨清方向,從容向前。范仲淹得罪權貴,屢遭貶謫,卻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終以天下為己任,留下卓著功績,得謚“文正”,名留青史。正如《詩經》中所言“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事幾多紛擾,如若內心的信念堅定不移,便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也就再無缺憾。二、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適用主題:不忘初心,追求夢想,踏實前進等釋義:絕大多數人在最開始都會有一顆良好的初心,然而很少有人能夠堅持到迎來美好的結局。開始容易,堅持難。示例: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行百里者半九十,行至終點相當不易,也正因如此,才讓堅持到底的人顯得更為可貴。我們始終懷著初心,勇敢前行,便能如火炬照徹黑暗,在平凡的生活中,一步步走向夢想的遠方。三、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詩經》適用主題:美好品格,盛世氣象等釋義:鳳凰鳴叫示吉祥,停在那邊的高山岡。高岡上面生梧桐,面向東方迎朝陽。詩中透露出一派雍容祥和的盛世氣象,同時也用鳳凰和鳴、梧桐生長來象征品格的高潔美好。示例:“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如今,錦繡山河收拾好,萬民盡做主人翁,中國一步步走向強大,迎接復興的曙光。吾輩青年,當以青春之生命,護衛盛世之中華,以勇攀高峰的姿態,締造新時代的輝煌。四、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詩經·國風·蒹葭》適用主題: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歌頌等釋義:大片的蘆葦青蒼蒼,清晨的露水變成霜。示例一:沿著長江與黃河漂流而下,遍覽中華文化的千年歷程,我看到《詩經》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蒼茫,《史記》中“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浩氣,也看到《水經注》中“重巖疊嶂,隱天蔽日”的雄渾。“江山錯落,人間星火,吐納著千年壯闊”(HITA等《禮儀之邦》),經歷著歲月流沙的磨礪,中華文化非但沒有殘缺褪色,反而蛻變為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時間長河中熠熠生輝。示例二:“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大地花開,又是新春。新的一年,我們將在清晨的霜露里,遙望蒹葭蒼蒼。在對酒的短歌中,感受慨當以慷。在王維的長河里,高唱大漠的豪壯;在蘇軾的明月里,祝福永久的安康。(《詩詞大會》第六季第一場)五、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鹿鳴》適用主題:宴飲,君臣之道,渴求賢才詩意解讀《鹿鳴》出自《詩經·小雅》。據朱熹《詩集傳》的說法,此詩原是君王宴請群臣時所唱的歌,后來逐漸推廣到民間,在鄉人的宴會上也可唱。“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在空曠的原野上,麇鹿悠閑地吃著野草,不時發出呦呦的鳴叫聲,十分和譜悅耳;在琴瑟和鳴的宴會上,君臣之間推杯換盞,暢飲閑談,一派熱烈友好、和諧融洽的氣氛。這首詩用鹿鳴聲起興寫宴會的氛圍,旨在歌頌君臣和諧歡暢的宴飲場景。在等級森嚴、禮教觀念根深蒂固的周代社會,這樣的宴會對增進君臣情感、溝通信息有莫大的幫助。曹操的《短歌行》引用了該句,表達了求賢若渴的愿望,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六、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蓼莪》適用主題:親情,盡孝,報答父母詩意解讀《蓼莪》是《詩經·小雅》中的一篇,抒發有孝心的孩子不能終養父母的痛極之情。詩歌以“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起興,寫父母生養之辛苦勞累。詩人見蒿與蔚,卻錯當成莪,于是心有所動,借以自責不成材又不能終養盡孝,把一個孝子不能行孝的悲痛之情表達出來。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此詩是以充沛的情感表現這一美德的最早的文學作品,對后世影響極大,在詩文中常被引用,甚至朝廷的詔書中也屢屢言及。示例:“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中國人對于父母的養育之恩總是不能忘記。父母養有兒女,也確實不容易。我有個朋友,父親早喪,留下五個孩子,他的四個弟弟妹妹(他是老大),全靠母親一手拉扯大。母親有一次對孩子說:“你們都成人了,沒有一個瘸的、一個瞎的,我總算對得起你們的父親!”聽到母親這樣的話,孩子能夠無動于衷嗎?(汪曾祺《哀衰父母,生我劬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