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上冊導學案2.5.2《大學之道》【學習目標】一、了解與《大學》相關的文學常識。二、積累“明、靜、安、慮、得、格物、壹是”等詞語含義。三、解讀文本的核心思想“三綱 ”“八目”的內容。四、探究“誠意,正心”的內涵并從中獲得啟示。【課時安排】兩課時【知識鏈接】一、作品介紹《大學之道》出自《禮記》,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以前,《大學》一直從屬于《禮記》。朱熹將《大學》從《禮記》中抽取出來,為《大學》《中庸》做章句,為《論語》《孟子》做集注,把它們編在一起,做《四書章句集注》,經此,《大學》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并被確立“四書之首”的地位。《禮 記》據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西漢禮學家戴圣(西漢時期學者、禮學家)所編,又稱《小戴禮記》,和《周禮》《儀禮》并稱“三禮”。《禮記》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46篇,其主要內容:一是介紹先秦的禮制條文,二是闡述了周禮的意義。《禮記》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對儒家文化傳承、當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養、社會和諧建設起著重要的影響。二、了解編者戴圣,西漢官員、學者,西漢今文經學“小戴學”的開創者。生卒年不詳,字次君,世稱小戴,西漢梁國人。戴圣一生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與叔父戴德俱學《禮》于后蒼,二人合稱為“大小戴”。宣帝時立為博士,參與石渠閣論議,任九江太守,編成《小戴禮記》即今本《禮記》。三、解讀題目“大學之道”,意思是大學的宗旨,大學的最終目的。道:本指道路,在這里指在學習政治、哲學時所掌握的規律和原則。“大學”,在古代的含義有兩種:“博學”之態;與“小學”相對的“大人之學”。古代兒童八歲上小學,主要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之類的基本的禮節和文化課。十五歲后可進入大學,開始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自主預習】第一段:大學之道,在明①明②德,在親③民,在止④于至善。問題1: 解釋下列重點字詞:①明: ②明: ③親: ④止:答案:①明:動詞,彰明 ②明:形容詞,美好的③親:親近。一說“親”當作“新”,即去舊立新、去惡向善。④止:達到大學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親近愛撫民眾,在于使自己達到善的最高境界。知①止②而后有定③,定而后能靜④,靜而后能安⑤,安而后能慮⑥,慮而后能得⑦。問題2: 解釋下列重點字詞①知: ②止: ③定: ④靜:⑤安: ⑥慮: ⑦得:答案:①知:知道 ②止:達到的“至善”境界 ③定:志向堅定不移 ④靜:心不妄動⑤安:性情安和 ⑥慮:思慮精祥 ⑦得:處事合宜知道要達到的“至善”境界,則志向堅定不移,志向堅定才能心不妄動,心不妄動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慮精詳,思慮精詳才能處事合宜。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問題3: 解釋下列重點字詞近:答案:動詞,接近萬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終,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學的宗旨了。第二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①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②其身。問題1: 解釋下列重點字詞:①齊:使……整齊有序 ②修:修養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欲修其身者,先正①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②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③其知。問題2: 解釋下列重點字詞:①正: ②誠: ③致:答案:①正:使……端正 ②誠:使……真誠 ③致:獲得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獲得知識。致知在格物①。物格而后知至②,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問題3: 解釋下列重點字詞:①格物: ②知至:答案:①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②知至: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獲得知識的辦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充分認識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①,壹是②皆以修身為本③。問題4: 解釋下列重點字詞:①庶人: ②壹是: ③本:答案: ①庶人:平民百姓 ②壹是:一概,一律 ③本:根本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養品性作為根本。【課堂導學】1.什么是“三綱八目”?答案:①“綱”的本意是提網的總繩,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②“目”是網眼,比喻事物的從屬部分。③二者的關系是綱比目大,目從屬于綱。2.根據原文回答問題,勾畫有關“三綱” 的語句,解讀內容。①所謂“明明德”,意指不斷地彰明人內在的光明的德行,培養高尚的道德。這是求知和修身。②所謂“親民”,是指做到求知和修身的方法。怎樣才能達到“明明德”,就要做到親民,推己及人。③所謂“止于至善” 是指“終身行之”,不達到最理想的境界不停止,這是一個無限完善的過程。“明明德”側重于“內圣”“親民”側重于“外王”“止于至善”是最終追求“內圣外王”最早出自《莊子 · 天下》。由于這個說法和儒家理念相符合,于是就被儒家借用,并逐漸形成了儒家哲學的主題——內圣外王之道。“內圣”就是修身養德,要求人要做一個有德行的人;“外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內圣外王”的統一是儒家學者們追求的最高境界。這三個綱領構成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個體到群體的完整的社會體系,它表達了儒家一貫倡導的以教化為手段、以德政為目的的施政主張。(1)從第一段看,如何能做到三綱?(2)勾畫有關“八目”的語句,解讀內容。“八目”之間是什么關系?(4)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學之道” 既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①積極的影響:《大學》強調了學習者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以及對社會的關心和參與精神,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與促進社會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大學》所提出的“修、齊、治、平”思想,幾乎成為讀書人的標準理想。這種思想主張積極入世,注重自身修養,關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安定,擁護統一,對社會的繁榮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②消極的影響:《大學》把人的思想束縛在儒家的思維范圍之中,給古代文人帶來思想僵化的缺點。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如不按照“修、齊、治、平”這條線路來走,輕則斥之為不成才,重則認為離經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不敢輕易背離。同時, “達則兼濟天下”的信念的最終目標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帶有濃厚的政治傾向性。3.本文總結《大學之道》通過“三綱”明確了為人修身的根本宗旨,并以“修身”為核心,進一步指出修身的步驟和目的,即“八目”。通過學習,我們可以得知,在長期占據中國封建統治思想主導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個人、家族、民族、國家、天下聯系密切。4.情景默寫(1)《大學之道》中,闡明為人處世的根本原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學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論身份高低,都應將加強個人品性修養作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學之道》中點明獲得知識的途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大學之道》中,寫儒家以修、齊、治、平層層推進,由己及人,達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延伸拓展】誠意“所謂誠其意者,毋(wú)自欺也,如惡(wù)惡(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謂自謙(qiè)。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yǎn)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pán),故君子必誠其意。【譯文】所謂使意念真誠: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像厭惡惡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色一樣,一切都發自內心的真實,這樣才能使自己心滿意足。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獨知的時候,也一定要戒慎。小人在獨處時為非作歹,做盡壞事,及至見到君子便遮遮掩掩,掩蓋自己的邪惡行徑,而顯示其如何善良。殊不知,別人看自己,就像看見自己的心肺肝臟一樣,掩蓋有什么益處呢?這就是說內心的真實總要表現到外面的,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獨知的時候,也一定要戒慎。曾子說:“十只眼睛看著你,十只手指點著你,這是多么可怕啊!”財富能潤飾房屋,道德卻可以潤飾身心,心胸寬廣,而身體自然安適舒泰。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注釋】①誠其意者:使意念真實無妄。毋:不要。②惡(wù)惡(è)臭(xiù):厭惡腐臭的氣味。臭,氣味。好(hào)好(hǎo)色:喜愛美麗的女子。③謙:通“慊(qiè)”,滿足,愜意。④慎其獨:一個人獨處獨知時也謹慎、不茍。⑤閑居:即獨處。⑥厭然:掩藏、躲閃的樣子。⑦掩:遮蓋。著:顯示。⑧中:指內心。⑨嚴:畏懼,可怕。⑩潤屋:修飾房屋。潤身:修養自身。 心廣體胖(pán):心胸寬廣,身體安適舒泰。朱熹注:“胖,安舒也。”1.如何做到誠意?①保持內心的誠實不欺。所謂誠其意者,毋(wú)自欺也。②內心所想與外在表現一致。“誠于中,形于外” ,內心的真實,總是會在外表上表現出來的。③慎獨。獨自一人時也謹慎不茍。嚴格且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別人監督。“慎獨”是一種修為境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需要樹立遠大的理想,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修養。正心“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fèn)懥(zhì),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hào)樂(yào),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譯文】所謂修身要先端正自心,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偏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心思被不端正念頭所困擾,就會心不在焉:雖然在看,但卻看不明了;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不知道食物的滋味。這就是說,修身必須要先端正自心。【注釋】身:程頤認為“身”當作“心”。忿懥(zhì):憤怒。2.如何做到正心?①正,即端正調整至合適的角度。②自身有所忿怒,心就不能端正,有所恐懼,心就不能端正,有所偏好,心就不能端正;有所憂慮,心就不能端正。要想做到端正內心,就必須摒除這些私心雜念,摒除患得患失的心態,不受情緒制約,保持心態端正。3.說說“誠意”和“正心”帶給你的啟示?①在獨處的時候,要保持內心的謹慎,我們不要像文中的“小人”那樣,在獨處的時候無惡不作,還在別人面前掩飾自己的錯誤。 我們要做到,讓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與外在表現一致,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修養。②面對生活中多種情緒,不因喜愛而偏好,不因憤怒而憎恨,保持自己內心的端正,這樣才能達到修身的目的。【布置作業】查閱工具書,理解以下句子的含義并逐字翻譯。1、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禮記·曲禮上》【譯文】對有德才的人要親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愛慕他。對于自己所愛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點,對于自己所憎惡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好處。2、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禮記·曲禮上》【譯文】那些能博聞強識而且能禮讓的,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可以稱之為君子。3、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辨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祿之。——《禮記·王制》【譯文】凡是選用人材,須先考察他的德才,考察明白之后,才分派工作,勝任工作后才銓定爵位,然后給予相應的俸祿。4、知為人子,然后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然后可以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禮記· 文王世子》【譯文】能知道作一個好兒子,然后才能做一個好父親;知道作一個好臣下,然后才能做一個好的君主;明白如何為人做事,然后才能使喚他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