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5.1《論語》十二章導學案(含答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5.1《論語》十二章導學案(含答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

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上冊導學案
2.5.1《論語》十二章
【學習目標】
一、了解《論語》,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主張。
二、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并背誦課文。
三、理解本文蘊含的深刻哲理,將所學知識、道理付諸實踐。
【課時安排】兩課時
【知識鏈接】
一、了解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觀看視頻對孔子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了解《論語》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
體式有(1)語錄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對象);(2)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3)敘事體:其中多少具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在內容上以教育為主,也包括哲學、歷史、政治、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一些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東漢時,《論語》被列為“七經”之一,(七經:《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自主預習】
一、讀準字音(聽音頻齊讀課文)
八佾( ) 文質彬彬( )
邇之事父( ) 譬如( )
子罕( ) 未成一簣( )
答案:yì; bīn;ěr;pì;hǎn;kuì
二、初讀文本
學習第一章
原文: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
問題:解釋重點詞語并翻譯句子
①食: ②敏: ③有道:
答案: 動詞,吃飯 ;勤勉;有才藝或者有道德的人
翻譯答案: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要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概括主題答案:
提出“好學”的具體要求。前兩個方面說不要做什么,后兩個方面說要做什么,凸顯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質為基點的教育思想。
孔子認為君子為學要修身養性、安貧樂道,克制物質享受的欲望,不斷向有道之人學習,說話要謹慎,做事要勤勉,強調道德實踐重于知識。
學習第二章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
問題:解釋重點詞語并翻譯句子
而:
如禮何:(其如土石何?)
答案:表假設,如果;怎樣對待禮呢?
翻譯答案: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會怎樣對待禮制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會如何對待樂制呢?
概括主題答案:
禮、樂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則是人內心的道德規范,是人文的基礎。所以,樂必須反映人的仁德。同時,樂是表達人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因此,禮與樂都是仁的外在表現。這里,孔子指出禮、樂的核心與根本是仁,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禮、樂的問題。
學習第三章
原文: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問題:解釋重點詞語并翻譯句子
朝、夕:
聞道:
字詞答案:名詞作狀語,在早上、在晚上;知道、懂得真理
翻譯答案:早晨得知真理,讓我當晚死去都可以。
概括主題答案:
“道”特指儒家的“仁義之道”。懂得了仁義的道理,就應該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它,有時為了捍衛它,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是孔子的道德價值觀,闡述了孔子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為追求真理而獻身的犧牲精神。
學習第四章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
問題:解釋重點詞語并翻譯句子
喻:
答案:明白,通曉,這里也可譯為“懂得”。
翻譯答案: 君子懂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概括主題答案:
闡明了孔子關于君子與小人不同的義利觀。在道義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視道義,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對義和利不同的認識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學習第五章
原文: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
問題:解釋重點詞語并翻譯句子
賢:
齊:
內:
答案: 形容詞用作名詞,賢者,有賢德、有才華的人;與......看齊;方位名詞作狀語,在心里。
翻譯答案: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概括主題答案: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養的一種方法,經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雜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點,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孔子認為道德修養的方法之一是見賢思齊。見到強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學習,努力向他靠齊;見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還有欠缺,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自已。
學習第六章
原文: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問題:解釋重點詞語并翻譯句子
①質: ②文: ③野: ④史: ⑤文質彬彬:
答案:①質樸、樸實 ②華美、文采 ③粗野、鄙俗 ④虛飾,浮夸⑤文質兼備、配合適當的樣子。
翻譯答案:質樸(內容)勝過文采(形式),就會顯得粗野簡陋;文采勝過質樸,就會顯得浮華虛夸。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適當,這樣才是君子。
概括主題答案:
從“文”與“史”在君子成才過程中的辯證關系的角度出發,點明文質不可以相勝,就是指它們要均衡,哪個都不能夠過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與“史”的平衡。
學習第七章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問題:解釋重點詞語并翻譯句子
①士:讀書人。 ②弘毅:志向遠大,意志堅強。③已:停止。
答案:①讀書人。 ②志向遠大,意志堅強。③停止。
翻譯答案: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概括主題答案:
曾子認為讀書人應該具備剛毅的品格,因為只有具備了這種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廢,才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學習第八章
原文: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
問題:解釋重點詞語并翻譯句子
①譬: ②簣: ③止: ④平地: ⑤雖:
答案:①比喻,比方②盛土的竹筐③停下來 ④填平洼地 ⑤即使
翻譯答案: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這時)繼續前進,是我自己要前進的。”
概括主題答案:
孔子以堆土成山和平整地面的比喻說明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恒的道理,鼓勵自己和學生無論在學問和道德上,都應該堅持不懈。
從人的主觀性的角度出發,強調不論做事還是為人,貴在持之以恒,功虧一簣也好,持之以恒也罷,關鍵都在于自己。
學習第九章
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罕》)
問題:解釋重點詞語并翻譯句子
知: 者:
答案:同“智”;……的人
翻譯答案:有智慧的人不會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無所畏懼。
概括主題答案:
有智慧的人不會疑惑,因為他知道大小、輕重、緩急、本末,判斷力自然就強;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則不會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達人)則會令人感激,人際關系處理得完善了,就不會憂慮;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為壯烈,而在于內心強大,不存在懼怕之心,橫逆憂患來臨時,能淡然處之,這才是大勇。
學習第十章
原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
問題:解釋重點詞語并翻譯句子
①克己復禮: ②一日: ③歸: ④目:
⑤禮: ⑥事:
答案:①克己復禮: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②一日:一旦 ③歸:稱贊,贊許 ④目:條目,細則 ⑤禮:名作動,合乎禮 ⑥事:實踐,從事
翻譯答案: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約束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于禮的不要看,不合于禮的不要聽,不合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概括主題
從實踐的角度,闡述了孔子對“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過自己的行動來實現“仁”。其關鍵是克己復禮。具體是要“視、聽、言、動”都符合禮。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仁”是“禮”的內化和自覺。
學習第十一章
原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問題:解釋重點詞語并翻譯句子
①一言: ②其: ③恕: ④于:
答案:①一個字 ②大概,表示推測、估計③寬恕 ④介詞,可以翻譯成“給”
翻譯答案:有什么話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就回答)說:“那就應該是“寬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概括主題答案:
在孔子看來,“恕”這個字是可以終身奉行的,“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與“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實踐原則。
孔子認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原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說的也是思想品德修養,強調“修已”。
學習第十二章
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
問題:解釋重點詞語并翻譯句子
①小子: ②夫: ③興: ④觀:
⑤群: ⑥怨: ⑦邇:
答案:①老師對學生的稱呼 ②那 ③激發人的感情④觀察政治的得失、風俗的盛衰 ⑤提高人際交往能力⑥諷刺時政 ⑦近
翻譯答案:同學們,為什么不學《詩》呢 學《詩》可以激發熱情,可以觀察政治的得失、風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可以諷刺時政。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多知道些鳥獸草木的名字。
概括主題答案:
從學習的內容的角度,點出《詩經》的重要價值。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視《詩經》的教化作用。這段文字全面而精確地概括了《詩經》的審美價值、認識價值、社會價值。
【課堂導學】
思考:學什么、做什么、怎么學、怎么做
一、學什么,做怎樣的人?
答案示例:
(1)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觀群怨;事父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孔子曾教導他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
我們應該學習知識、豐富情感、提高自身、奉獻國家。
(2)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
君子喻于義。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我們應該文質兼備,中庸為上;仁義為本,智慧勇毅;無所畏懼,充實坦蕩。
(3)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我們應該推己及人、源于內心;恪守本分,修儒可成。
二、怎么學,怎么做?
答案示例:
朝聞道,夕死可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止,吾止也!進,吾往也。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我們應該堅定執著、借鑒他人;勇猛精進、安貧樂道。
總結:君子以仁為根本,學詩,崇禮,尊義,勤奮刻苦,安貧樂道,修養品性,推己及人,成為智者、君子,有用于社會。
三、情景默寫
1.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探討文與質的關系的句子是:___,___。
2.孔子在《論語·學而》中談到君子不要求暖飽,不要求居住舒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談到早晨得知道理,當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談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義利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論語·衛靈公》中,子貢詢問孔子有沒有可以拿終身去實踐的一個字,孔子告訴他是“恕”。接著孔子又對“恕”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即“________,________。
6.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聯想到《論語·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
7.青年擔當著國家興盛的重責,應當以《論語·泰伯》中曾子所說的“________,________”自勉。
答案:
(1)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3)朝聞道,夕死可矣。 (4)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延伸拓展】
一、素材積累
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
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二、拓展閱讀(這部分內容老師們建議給學生印發材料)
李澤厚訪談錄
新京報:李老師,國內現在關于《論語》的爭論很大,但是現在我想暫時拋開這場爭論,和您單純地探討一下《論語》。
李澤厚:爭論是拋不開的,今天要談《論語》,自然就會牽扯到這爭論。我們如何來讀《論語》,今天為什么要讀《論語》,《論語》是不是憑考證就能讀通,都跟現在的爭論有關。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要讀《論語》背后的復雜因素。一些人正在大搞復古主義。結合各種民間迷信,花大量錢財建廟宇,立巨像,搞祭拜。大倡立孔教,辦國學;主三綱,穿漢服;貶五四,罵魯迅。要用七夕代替情人節,用孟母節代替母親節,用孔子紀年代替公元紀年。形形色色,熱鬧得很。我說干脆星期六星期天也不要過了,那也是基督教的嘛。所以,我以為這場爭論要放在這樣一個特定的大環境中來看,它不只是如何讀《論語》的問題。
新京報:但是我覺得還是可以做一些深層次的探討。現在的《論語》熱,我覺得,不是因為于丹出現了,也不是因為李零出現了。而是有一種內在的規律讓《論語》熱了起來。這也讓我想起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美學熱。這兩種熱潮雖然不相干,但是熱度很相近。《論語》為什么在這個時候熱了 不是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
李澤厚:“《論語》熱”當然不是因為于丹或者李零,恰恰相反,大家想回歸傳統,他們才被推了出來。“《論語》熱”說起來原因也簡單,在革命時代過去之后,人們想追求一種信仰以安身立命,處世為人。現在人們的物質生活改善了,去年我在《罄問錄》中說到“現在是‘四星高照’,聲色犬馬”。聲就是music;色就是sex;犬就是dog,寵物;馬是什么呢 汽車,car。這就是現代生活,無可厚非,但是在這樣的狀況下,大家又都很迷茫,怎么樣安身立命 怎么樣為人處事?中國沒有《圣經》,大家就都到《論語》中去找了。但我以為今天中國最需要的,還是“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
新京報:長期以來,我讀論語,有一個疑惑,是關于《論語》的界限討論的。我覺得《論語》作為一個修身的文本,是一套非常完美的體系,一旦它跨越了這個界限,進入了“治國平天下”這個層面,是非常要不得的東西。但這似乎是個悖論,后世人談《論語》,津津樂道的恰恰是它“治國平天下”的功能。您怎么看
李澤厚:《論語》本來就是兩派,曾子一派主張修身,子張一派主張治國。現在流傳下來的《論語》主要講修身,它怎么能用來治國呢 但宗教性道德會對社會性道德有范導作用。值得好好研究。
新京報:這也是我正想說的,恰恰在過去,《論語》所表現出來的,是對于過去歷朝歷代的政治制度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李澤厚:過去兩德是一個東西,不可分開。從孔子到荀子,再到董仲舒,《論語》對社會制度有建構(不只是范導)作用。儒家吸取包容了很多法家、道家、陰陽家的東西,這正是真正的儒家的特色所在,有轉換性的創造,不盲目排外。
新京報:您在《論語今讀》中曾經提出過一個問題,我覺得非常重要,那就是解讀《論語》,第一步的工作是解構,但是只有解構是不夠的,更重要的工作是重建。
李澤厚: 這是很大的問題。與其現在言之鑿鑿地說如何重建,不如大家一起努力,嘗試去做。重建的難度,在于孔子不是神,假如孔子是神,就不難了。
(文章有刪改)
【布置作業】
結合《李澤厚訪談錄》,談談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傳統文化,不少于400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师宗县| 商河县| 六安市| 罗平县| 惠州市| 新乡县| 鄂温| 滨海县| 泌阳县| 陆川县| 万源市| 尉犁县| 伊通| 山阳县| 汉川市| 濉溪县| 朝阳市| 陕西省| 申扎县| 宜章县| 贵德县| 苍山县| 江油市| 承德市| 玉山县| 延长县| 柏乡县| 黄石市| 屏东县| 景宁| 彰化市| 南木林县| 东光县| 安吉县| 巴林左旗| 廊坊市| 濮阳市| 喀喇| 如东县| 岐山县| 寿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