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東城區 2024 - 2025 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答案一、基礎·運用(共 13分)1. 文在城中 以文化城(書寫正確、規范、端正、整潔得 1分,有錯誤或不規范酌情扣分)2. D(“應襯”應為“映襯”。A項“調和”書寫正確;B項“贊譽”書寫正確;C項“晨曦”書寫正確。)3. A(①處陳述句結束,應用句號。②處“了解歷史”與“向那些為民族覺醒、國家獨立而奮斗的革命先輩致敬”是并列關系,用逗號連接。)4. C(“致敬”在此處表達對革命先輩的敬重、敬仰之情,“心懷敬畏”更符合語境。A項“敬業樂群”指對自己的事業很盡職,和朋友相處很融洽;B項“相敬如賓”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對待賓客一樣;D項“敬而遠之”表示尊敬卻有所顧慮不愿接近,均不符合語境。)5. C(第③句“水景庭院,流水潺潺”使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水景庭院”對“流水潺潺”,句式整齊,節奏明快,描繪出槐軒庭院中水流的景象。A項第①句沒有使用修辭手法;B項第②句沒有使用修辭手法;D項第④句沒有使用修辭手法。)6. 自開放以來,槐軒推出了多種公共文化活動,如文化藝術展覽、插花表演茶會、學術沙龍等,許多參加活動的市民會帶來自制的美食與大家分享。(原句“比如”和“等”表意重復,可刪去“比如”。)7. A(根據手冊內容,故宮角樓體現了古都文化的源遠流長;北大二院舊址展現了豐富厚重的革命文化;槐軒人文藝術空間呈現出蓬勃開放的創新文化。依次填入 A項內容,與前文的描述順序和文化內涵相呼應。)二、古詩文閱讀(共 17分)8. ①陰陽割昏曉 ②霧凇沆碭 ③會當凌絕頂 ④一覽眾山小(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符合文人眼中山的境界的詩句均可)9. ①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10. 蘇軾《水調歌頭》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借月表達了對親人(弟弟蘇轍)的思念之情,以及對天下人美好的祝愿,希望親人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體現出一種豁達樂觀的情懷。艾青《月光》中“月明的夜是無比的溫柔與寬闊的啊,給我的靈魂以沐浴”,借月營造出溫柔、寧靜、寬闊的氛圍,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對人們的喜愛與關懷,以及詩人內心的溫柔和安寧。11. D(A 項“山行六七里”的“行”指行走,“一意孤行”的“行”指行動;B項“峰回路轉”的“回”指曲折、回環,“哀轉久絕”的“轉”指婉轉;C項“漸聞水聲潺潺”的“聞”指聽到,“雞犬相聞”的“聞”指聽見;D項“前者呼,后者應”與“有求必應”的“應”均指回應。)12. C(“山間水流減少,石頭露出水面”描寫的是冬季的景象,“蕭瑟凄慘”表述不準確,原文“水落而石出者”描繪的是一種自然變化,并無凄慘之感。A項體現了山間早晚的光影變化,與“蔚然而深秀”相符;B項展現了山間春夏的生機,符合“蔚然而深秀”;D項描繪了山林的生機,也能體現“蔚然而深秀”。)13. ①與民同樂 ②天機清妙 ③山林之樂三、名著閱讀(5分)14. 示例:林沖。林沖本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武藝高強,他的妻子被高俅養子高衙內調戲,他最初選擇隱忍,委曲求全,這體現了他性格中懦弱的一面;(3分)但在經歷一系列迫害后,他終于爆發,在山神廟手刃仇人,走上反抗之路,又展現出他勇敢、果斷的一面。(2分)(結合具體情節,人物特點分析合理即可)四、現代文閱讀(共 25分)15. 【乙】(根據材料一,通過對天橋地區地下排水管線調查,發現龍須溝和中軸線一橫一縱兩條線的交點應為天橋原址的方位,在圖中【乙】處。)16. D(A 項中軸線的空間方位已確定,原文未提及指向是否正南正北;B項天橋遺址點考古工作借助了多種技術及資料,并非僅靠貼近攝影測量、地下管線探測技術;C項檢測類技術為書畫修復提供了科學依據,提高了修復效率與質量,但并未取代肉眼觀察辨別。)17. ①修復 ②記錄 ③展示(每空 1分,意思對即可)18. ①買牛馴牛 ②牛難產化險為夷(或:牛走失后平安返回等,體現牛與牛二伯之間情感的事例均可)19. 第④段中牛二伯因牛觸電而死、大兒子突然離世,一夜白頭,寫出他遭受巨大打擊后的悲痛;第⑦段中牛二伯頭發全白,寫出他經歷歲月滄桑后的衰老。(2分)兩次寫到白頭發,從側面表現了牛二伯生活的艱辛與坎坷,突出他堅韌不拔、樂觀面對生活的精神,同時也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1分)20. 描寫了明媚的陽光和盛開的金銀花,營造出溫馨、美好的氛圍,(1分)與牛二伯回憶往昔的酸甜苦辣形成對比,(1分)襯托出牛二伯在經歷諸多苦難后依然熱愛生活的樂觀態度,突出了文章主旨。(1分)21. ①勤勞能干:牛二伯帶著牛辛勤勞作,春耕夏種秋收冬藏,給大家帶來豐收的喜悅。②善良友善:在農忙時節幫助鄉親們耕田,與人為善。③堅韌頑強:在經歷牛的死亡、兒子離世、自己重病等重重打擊后,依然堅持耕種,不怨天尤人。(每點 1分)22. B(第②段中大禹和潘季馴的例子,意在證明黃河文化凝結著中華民族百折不撓、堅忍勇毅的奮斗精神,而不是證明黃河桀驁難馴。)23. 中原文化(或:關中文化等,符合黃河流域地域文化的均可)24. 乙材料更恰當。(1分)第③段的論點是黃河文化昭示著中華民族求新圖變、與時俱進的進取姿態,乙材料中王化云繼承前人思想并拓展泥沙用途,體現了創新求變的精神,與論點相符;(1分)而甲材料主要講述焦裕祿帶領群眾治理風沙,體現的是艱苦奮斗精神,與第③段論點不一致。(1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