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達州市一中高2023級2024年秋期第二學月考試 地理試題地理試卷分為第 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 8 頁,滿分 100 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填寫在答題卷上相應位置 。 2.選擇題答案使用2B鉛筆填涂在答題卷對應題目號的位置上,填涂在試卷上無效。3.非選擇題答案請使用黑色簽字筆填寫在答題卷對應題目號的位置上,填寫在試卷上無效。第 Ⅰ卷(選擇題 共 68 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 34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68 分)在太平洋西南部的湯加群島附近海域,水手出海時意外發現大片海面覆蓋著“ 浮石 ”, 面積超過 150 平方千米,約等于 20000 個足球場大小,形成“ 浮石筏 ”,浮石密密麻麻,遮擋著海水,仿佛一片新大陸。 浮石布滿了藻類、藤壺、蠕蟲和珊瑚。讀圖和資料,完成下面小題。1.下列關于“浮石 ”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能在其中找到動植物化石B.屬于變質巖C.火山噴發所生成D.形成源于外力侵蝕2.推測“浮石筏 ”將在未來幾個月內的移動方向 ( )A. 向墨西哥海岸漂移B. 向菲律賓海岸漂移C. 向澳大利亞海岸漂移 D. 向秘魯海岸漂移3.移動的“浮石筏 ”對所經海域造成的影響可能有 ( )①帶來珊瑚和其他海洋生物 ②有效減弱蒸發 ③整體水溫升高明顯 ④形成新的大陸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四川盆地是一個群山環繞的沉積盆地,蘊含著豐富的地熱資源。下圖示意四川盆地西南緣黑竹溝溫泉附近地質剖面,完成下面小題。4.黑竹溝溫泉位于A.①地 B.②地C.③地 D.④地5.老鷹咀和金巖地區的地質構造分別是A.背斜、斷層 向斜、斷層 B. 向斜、斷層 背斜、斷層C.向斜、斷層 向斜、斷層 D.背斜、斷層 背斜、斷層6.老鷹咀地區經歷的地質過程是A.褶皺凹陷—斷層錯位一固結成巖 B.固結成巖—斷層錯位一褶皺凹陷C.斷層錯位一固結成巖一褶皺凹陷 D.固結成巖一褶皺凹陷—斷層錯位云貴川三省交界處發育有獨特的 喇叭狀河谷,向上游方向敞開。 由于地 殼運動劇烈,周邊山體常有 石塊崩塌進 入喇叭狀河谷。下圖示意該地喇叭狀河 谷的發育過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 喇叭狀河谷越向上游越寬,主要是 因為上游 ( )A. 巖層剝蝕速度慢 B. 地表匯水面積大 C. 水體停留時間長 D. 流水下切能力強8. 在快速崩塌的背景下,喇叭狀河谷能維持形態主要是因為 ( )A. 風力侵蝕 B. 物理風化 C.重力搬運 D. 流水搬運下表是 2024 年 1 月 18 日至 21 日杭州氣溫和天氣變化的記錄,完成下面小題。9.這幾天,影響杭州地區的天氣系統是 ( )10.這幾天的天氣變化,對杭州地區可能產生的影響是( )A.茶葉受凍,茶農受損 B.西湖封凍,游客稀少C.暴雨成災,錢江封航 D.道路結冰,交通受阻下圖為南美部分區域某月海平面等壓 線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1.該圖顯示的月份最可能是 ( )A.1 月 B.4 月C.7 月 D.10 月12. 圖示海洋上的氣壓形勢形成于( )A.赤道低氣壓帶 B.副極地低氣壓帶 C.副熱帶高氣壓帶 D.極地高氣壓帶火地島位于南美洲最南端, 島上到處可見奇形怪狀的“醉漢樹 ”。 當地傳統民居以低矮、屋頂坡度較 大的木屋為主。 圖示意火地島地理位置和“ 醉漢樹 ”景觀,完成下面小題。13.受強風影響,火地島“醉漢樹 ”倒向 ( )A.東南方向 B.東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14.從火地島傳統民居的特點,推測當地的自然環境特征是 ( )①森林密布 ②濕熱多雨 ③臺風肆虐 ④冬季降雪量大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下圖為“某地降水量和月均氣溫逐月累計曲線圖 ”。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5.該地降水較多的月份及成因 ( )A.9-12 月西風帶控制B.5-8 月東南信風控制C.5-8 月氣壓帶風帶移動D.9-12 月海陸熱力性質差異16.該地可能是 ( )A.華北平原 B. 印度半島 C.亞馬孫平原 D.東歐平原哥斯達黎加地處中美洲,該國氣候區域差異較大。下圖示意哥斯達黎加位置及蓬塔雷納斯氣候統計 資料。完成下面小題。17.影響蓬塔雷納斯降水季節差異較 大的主要因素是( )①洋流 ②地形 ③海陸位置 ④大氣環流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18.與冬季相比,蓬塔雷納斯夏季氣 溫較低的主要原因是( )A.東北風勢力較強 B.正午太陽高度小C.洋流降溫減濕 D.陰雨天氣較多19.與蓬塔雷納斯相比,圣何塞年平均氣溫較低,主要原因是圣何塞( )A.緯度高 B.海拔高 C.距海遠 D.風力大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西部沙漠地區的巴彥浩特鎮, 東臨賀 蘭山,蒸發量近 3000mm,年降水量約 150mm。 該地區內沙漠 中的低洼地發育了面積小、深度小的眾多湖泊,冬季易結冰。 下圖示意該地區湖泊總面積 的年內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0.該地區湖泊水體補給的主要形式是 ( )A.河流水補給 B.地下水補給 C.大氣降水補給 D.冰川融水補給21.導致 4 月湖泊面積比 7 月大的原因有 ( )①氣溫較低,蒸發量小 ②湖泊結冰 ③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 ④大風天氣多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22.5—7 月,該地區湖泊數量先增加,后減少。其數量先增加的原因是 ( )A.湖泊面積縮小,大湖泊分裂成多個小湖泊 B.河流和地下水補給量增多,湖泊面積擴大C.湖泊面積擴大,大湖泊分裂成多個小湖泊 D.缺少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湖泊面積縮小浮游植物的生長會消耗海水中的營養鹽, 洋流對海洋浮游植物分布以及沿岸地區的地理環境有著明 顯影響。下圖示意挪威海、格陵蘭海洋流分布。完成下面小題。23.P 洋流 ( )A.受西風影響,性質上屬于寒流 B.受極地東風影響,成因上屬風海流C.流經海域海水等溫線向低緯度凸出 D.每年的 12 月~次年2 月勢力最強24.受 P 洋流影響,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側的河流 ( )A.汛期縮短,含沙量減少 B.結冰期縮短,流速趨緩C.水量增大,季節變化小 D.凌汛多發,持續時間長25.關于①②③④四海域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①沿途污染物易聚集于此 B. ②沿途風平浪靜,航行速度快C. ③海域浮游植物最為貧瘠 D. ④海域多海霧,影響航運安全依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判別方法》 國家標準, 當關鍵海區(Nino3.4,120 °W 至 170 °W、 南北 緯 50 之間的區域) 海表溫度連續3 個月高于/低于氣候平均狀態 0.5℃時, 即進入厄爾尼諾/拉尼娜狀態。 下圖示意 2017 年 9 月-2022 年 5 月關鍵海區海表溫度距平。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6.下列時間段最可能處于厄爾尼諾狀態的是 ( )A.2018 年 4~6 月 B.2019 年 1~3 月C.2020 年 10~12 月 D.2021 年 7~9 月27.2022 年 5 月 ( )A.赤道附近中東太平洋下沉氣流增強 B.秘魯西部沿海漁業減產C.赤道附近中東太平洋低緯信風減弱 D.澳大利亞東部降水減少圖為“某地區地理環境要素聯系示意圖 ”。讀圖,完成下面小題。28 . 圖中①~④方框相應內容的排序,正確的是 ( )A.生物多樣性減少、調蓄能力減弱、洪澇災害加劇、糧食產量下降B.洪澇災害加劇、調蓄能力減弱、生物多樣性減少、糧食產量下降C.糧食產量下降、生物多樣性 減少、調蓄能力減弱、洪澇災害加劇D.調蓄能力減弱、洪澇災害加劇、生物多樣性減少、糧食產量下降29.關于圖示地理環境要素間關系揭示的原理,正確的是 ( )①地理環境各要素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 ②各地自然地理環境的總體特征是一樣的③地理環境一個要素變化可導致其他要素相應變化 ④人類活動是導致環境的變化唯一因素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下圖示意我國某山地地勢及相關氣候要素的空間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0.海拔 2200 米的東、西坡年降水量相差約為 ( )A. 10mm B. 1000mm C. 1800mm D.2600mm31. 同一海拔 7 月氣溫西坡高于東坡的主要原因是 ( )A.雪線較高 B.坡度較陡 C. 降水較多 D.氣流下沉延安至榆林間的森林草原區(圖 1)黃土丘陵溝壑地貌發育,長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態平衡。1999年以來,該區域實施了大規模退耕 還林還草工程,植被覆蓋率提高, 水土流失減弱,但坡面林地土 壤出 現了明顯干燥化趨勢,給林木正常 生長帶來潛在威脅。 圖 2 示意該區 自溝壑底部到丘陵頂部自然植被分 布的典型剖面。完成下面小題。32.右圖所示區域不同地形部位植被類型差異的主導因素是 ( )A.熱量 B.水分 C.降水 D.光照33. ①-④表示該區域坡面土壤干燥化的不同階段,排序正確的是 ( )①森林退化,涵養水源能力降低,加劇土壤干燥化 ②森林大量吸取地下水,地下水資源短缺③林地稀疏,地面接收太陽輻射增多,蒸發加劇,土壤變干 ④植被覆蓋率增加A. ②→④→③→① B. ④→①→②→③C. ④→②→③→① D. ④→③→②→①34.該區域退耕還林還草過程中,植被合理配置的途徑是 ( )A.種植牧草,減少水分消耗 B.選擇耐旱植被,分區種植C.嚴禁人為活動, 自然演化 D.密植林木,減少土壤蒸發第 Ⅱ卷(非選擇題 共 32 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 4 個題,每題 8 分,共 32 分)35 .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美地峽是指連接北美和南美大陸的狹窄陸地,地形以山地為主,有火山軸發育。 中美地峽就像太平 洋和大西洋之間的一道閘門, 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海水交換受到限制。下圖示意中美地峽所在區域。(1)簡述中美地峽山體的形成原因。 (4 分)(2)從北赤道暖流的角度,說明中美地峽形成后對加勒比海表層海水溫度和鹽度的影響。 (4 分)36 .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阿留申群島位于白令海與北太平洋之間, 由 300 多個小島組成,形成年代較晚,火山活動頻繁。群 島 風大、雨霧多、四季溫差小, 。植被以叢生的草甸、苔蘚為主, 沒有高大喬木。下圖為某季節阿留申群 島 附近區域海平面等壓線示意圖。(1)分析阿留申群島雨多、 四季溫差小的原因。 (4 分)(2)說明阿留申群島上植被以草甸、苔蘚為主,沒有高大喬木的原因。 (4 分)3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加拉帕戈斯群島位于赤道地區,與同緯度大陸上的氣候存在差異。以黑巴克里索港為例,月均溫 22.7-26.7℃之間.年降水量578mm。島上物種奇特,沿海可見仙人掌、灌木叢、企鵝等生物。圖為加拉帕戈斯群島位置圖。材料二 :圣克魯斯島受洋流和風的相互作用,氣候獨特。在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下,島上的氣候分為明顯的熱季(1-5 月)和涼季(6-12 月)。 中央山峰東南坡的高地多茂密的云霧林,在涼季出現云霧尤其是涼季初期出現成層云霧,不易擴散。材料三:觀測表明,近年來厄爾尼諾事件頻發,極大地影響了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生態環境。(1)從海一氣相互作用角度,分析涼季圣克魯斯島東南坡高地出現云霧的原因。 (4 分)(2)推測厄爾尼諾事件對圣克魯斯島沿海生物造成的威脅。 (4 分)38 .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鹽沼是地面過濕或季節性積水、土地鹽漬化并長有鹽生植物的地段。下圖中的杰里德鹽沼是 季節性內陸鹽沼, 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周 圍無河流注入。在鹽沼區種植了大量椰棗樹, “上干下濕 ” 是它理想的生存環境。材料二、我國國內的樹墻大多都是在低矮的灌木上修剪的, 突尼斯的樹墻大多是將五六米高的樹的上 部枝葉修剪,成為一堵長長的、 高高的樹墻,樹墻底下擺滿了椅子,供人們休息,成為街頭別致的“樹墻高修 ”景觀。(1)從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角度,推斷該地椰棗樹的生長習性。 (4 分)(2)結合當地地理環境,對“樹墻高修 ”這一做法給予合理解釋。 (4 分)地理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C2.C3.A4.C5.A6.D7.B8.D9.B10.A11.A12.C13.C14.B15.C16.B17.C18.D19.B20.B21.C22.C23. B24.C25.D26.B27.C28.D29.C30.B31.D32.B33.C34.B二、非選擇題35.(1)中美地峽處于美洲板塊與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地 殼隆起抬升,形成山地,同時火山活動頻繁,巖漿噴發堆積也促使山體形成。(2)中美地峽形成后,阻擋了北赤道暖流,使加勒比海表層海水溫度升高,因為暖流帶來的熱 量在加勒比海地區聚集。同時,暖流受阻,海水交換減弱,加勒比海蒸發的水汽難以被洋流帶走,海 水鹽度升高。36.(1)雨多的原因(2)阿留申群島風大,高大喬木難以生長;島嶼形成年代較晚,火山活動 頻繁,土壤發育差,不利于高大喬木生長;雨霧多,光照不足,不利于高大喬木進行光合作用;緯度 較高,熱量不足,不適合高大喬木生長。37.(1)涼季,氣壓帶、風帶北移,圣克魯斯島受東南信風影響,東南坡為迎風坡,暖濕氣流受 地形抬升,水汽冷卻凝結形成云霧;同時,沿岸有秘魯寒流流經,寒流降溫作用使水汽更容易凝結成 云霧。(2)厄爾尼諾事件發生時,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水溫升高,改變了圣克魯斯島沿海的水溫環境 , 不適應高溫的生物可能死亡;海水溫度和鹽度等變化,可能導致海洋生物的食物來源減少;洋流異 常可能使生物的棲息和洄游環境改變,生物生存空間受到威脅。38.(1)從氣候來看,該地降水少,蒸發旺盛,椰棗樹耐旱、耐鹽堿;從地形來看,該地地勢低 平,排水不暢,椰棗樹耐澇;從土壤來看,土地鹽漬化,椰棗樹耐鹽堿。(2)突尼斯氣候干旱,光照強,樹墻高修可以為人們提供較大面積的陰涼空間,供人們休息;當地樹木資源豐富,為樹墻高修提供了物質基礎;樹墻高修可以增加城市景觀的層次感和美觀度,提 升城市形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擋風沙,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