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山西省晉中市祁縣中學校2025屆高三上學期12月階段測試語文試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山西省晉中市祁縣中學校2025屆高三上學期12月階段測試語文試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祁縣中學高三年級2024——2025學年上學期階段測試
12月份語文試題
2024.12.26
一、現代文閱讀
(一)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題。
材料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作為《論語》首章,并不必具有深意。但由于首章突出的“悅”、“樂”二字,似可借此簡略談論《今讀》的一個基本看法:即與西方“罪感文化”、日本“恥感文化”相比較,以儒學為骨干的中國文化的精神是“樂感文化”。“樂感文化”的關鍵在于它的“一個世界”(即此世間)的設定,它具體呈現為“實用理性”(思維方式或理論習慣)和“情感本體”(以此為生活真諦或人生歸宿,即道德之上的準宗教體驗)。“樂感文化”“實用理性”乃華夏傳統的精神核心。作為儒學根本,首章揭示的“悅”、“樂”,就是此世間的快樂:它不離人世、不離感性而又超出它們。學習“為人”以及學習知識技能而實踐之,當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心中悅之,一種有所收獲的成長快樂。有朋友從遠方來相聚會,來相見面,來相飲酒,來相聊天,不也愉快?特別又從遠方來,一定是很久沒有見面了,在古代,這就更不容易,當然更加快樂。這“樂”完全是世間性的,卻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與你”的快樂,而且此“樂”還在“悅”之上。“悅”僅關乎一己本人的實踐,“樂”則是人世間也就是所謂“主體間性”的關系情感。那是真正友誼情感的快樂。
(選自李澤厚《<論語>今讀》)
材料二:
“樂感文化”不僅是對以儒家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質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種深層的“文化——心理”結構。是對中國人詩性智慧的精審總結。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在中華民族民族性格塑造過程中亦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孔顏樂處”所揭示的安貧樂道、豁達自信的處世理想和人生態度,“曾點氣象”所描述的寓無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審美精神,無不體現著中國“樂感文化”的詩性智慧。因此,筆者嘗試從《論語》來看“樂感文化”的內涵并進行分析。
第一,“樂生”的生命精神。《論語·鄉黨》云:“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馬廄失火,孔子從朝廷回來之后首先問“傷人了沒有”,沒有問馬,這可以看出夫子對個體生命價值的尊重,此其一。其二,《論語》中這種“樂生”的生命精神還體現為強調人們要自強不息、韌性奮斗。其三,《論語》中這種“樂生”的生命精神,還體現為“慎終追遠”的生命關懷。
第二,“樂群”的生存智慧。中國“樂感文化”以“一個世界”的預設為立足點,不構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獄的存在,因此沒有上帝天國可以依賴,只得靠個人自己的奮斗、靠人與人彼此之間從物質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這就決定了中國人對儒家所強調的忠、孝、禮、義、仁的重視,對人際和諧的強調。因此,《學而》中才會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言論。為什么《論語》要求我們這么做呢?這是由于“樂感文化”影響下的中國人認為,我們人類走不若馬、力不若牛,又沒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沒有一個“超人”幫助我們。
怎么辦呢?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團結。
第三,“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儒學為核心的“樂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認為沒有上帝、天在可以依賴,“人生一無所本,被偶然扔擲在此世間,無所憑依,無所依皈”。但我們并沒有因此而對生活悲觀失望。而是堅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衛靈公》),以人為本,依靠“樂群”的生存智慧,相信人自身的力量。這種堅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便體現為“樂觀”的生活態度,體現為“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體現為“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第四,“樂感”的人性追尋。就人性完滿的角度而言,“樂感文化”表現為“樂感”的人性追求。所謂人性完滿‘是通過“詩”“樂”等藝術形式的熏陶塑造一個完人,更是“樂生”的生命精神、“樂群”的生存智慧和“樂觀”的生活態度的完滿呈現。通讀《論語》可以發現,在以儒家為代表的人生哲學中,很重視“詩”“樂”在君子人格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因之,當孔子問及曾點之志時,曾子不假思索地答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曾點氣象”。由此可見,此一“樂感”的人性追尋,僅靠“詩”“樂”等藝術形式的熏陶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樂生”的生命精神、“樂群”的生存智慧和“樂觀”的生活態度的相互配合,這樣才能最終培養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終將中國“樂感文化”這一“文化——心理”結構內在的詩性智慧完滿呈現出來。
總之,“樂感文化”包含“樂生”的生命精神、“樂群”的生存智慧、“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樂感”的人性追尋等多重內涵,蘊含著豐富的學術價值。對“樂感文化”的研究在堅持中華文化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應對異質文化之間的價值沖突,特別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理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選自張鵬舉《從〈論語〉看“樂感文化”的四重內涵》,有刪節)
1.關于“樂感文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樂感文化”中,“樂”比“悅”層次更高,是超乎個人的關系情感。
B.西方有“罪惡文化”,日本有“恥感文化”,中國文化精神有“樂感文化”。
C.中國“樂感文化”的詩性智慧表現為“孔顏樂處”和“曾點氣象”兩種類型。
D.研究“樂感文化”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論語》在中華民族民族性格塑造過程中亦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B.在儒家的人生哲學中,很重視“詩”“樂”在君子人格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C.堅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便體現為“樂觀”的生活態度。
D.“樂感文化”四重內涵應相互配合,才能將“樂感文化”的詩性智慧完滿呈現出來。
3.下列各項中,最不合適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
A.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C.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D.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4.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概括“樂感文化”有怎樣的特點。
5.請結合下面兩則材料,分別分析你對其中最能體現的“樂感文化”內涵的認識。
①1938年抗戰期間,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在武漢街頭拍下一張照片——民眾紛紛舉起旗幟,其中一面醒目地寫著:“不死!”
②外賣詩人王計兵,在生活的奔波忙碌中選擇用詩句的形式記錄生活,寫下“生活給了我多少積雪,我就能遇到多少春天。”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寒風吹徹(節選)
劉亮程
雪落在那些年雪落過的地方,三十歲的我,似乎對這個冬天的來臨漠不關心,卻又好像一直在傾聽落雪的聲音,期待著又一場雪悄無聲息地覆蓋村莊和田野。
就在前一天,我似乎已經預感到大雪來臨。我劈好足夠燒半個月的柴,整齊地碼在窗臺下;把院子掃得干干凈凈,無意中像在迎接一位久違的貴賓——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掃到
一邊,騰出干凈的一片地方來讓雪落下。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樣用自己那只冰手,從頭到尾地撫摸自己的一生。
屋子里更暗了,我看不見雪。但我知道雪在漫天地落。落在房頂和柴垛上,落在掃干凈的院子里,落在遠遠近近的路上。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場雪,都會懷著莫名的興奮,站在屋檐下觀看好一陣,或光著頭鉆進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讓雪知道世上有我這樣一個人,卻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亂跳的年輕生命。
經過許多個冬天之后,我才漸漸明白自己再躲不過雪,無論我殘縮在屋子里,還是遠在冬天的另一個地方,紛紛揚揚的雪,都會落在我正經歷的一段歲月里。當一個人的歲月像荒野一樣敞開時,他便再無法照管好自己。
就像現在,我緊圍著火爐,努力想烤熱自己。我的一根骨頭,卻露在屋外的寒風中,隱隱作痛。那是我多年前凍壞的一根骨頭,我再不能像撿一根牛骨頭一樣,把它撿回到火爐旁烤熟,它永遠地凍壞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
那個冬天我十四歲,每次拉柴火,都是母親半夜起來做好飯,裝好水和饃饃,然后叫醒我。有時父親也會起來幫我套好車。我對寒冷的認識是從那些夜晚開始的。
牛車一走出村子,寒冷便從四面八方擁圍而來,把你從家里帶出的那點溫暖搜刮得一干二凈 讓你渾身上下只剩下寒冷。
我一個人趕著牛車進沙漠。一夜的寒風吹著我一個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現在全部地對付我。我掖著羊皮大衣,一動不動趴在牛車里,不敢大聲吆喝牛,免得讓更多的寒冷發現我。從那個夜晚我懂得了隱藏溫暖——在凜冽的寒風中,身體中那點溫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個隱秘的連我自己都難以找到的深遠處——我把這點隱深的溫暖節儉地用于此后多年的愛情和生活。我的親人們說我是個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僅有的溫暖全給了你們。
許多年后有一股寒風,從我自以為火熱溫暖的從未被寒冷浸入的內心深處陣陣襲來時,我才發現穿再厚的棉衣也沒用了。生命本身有一個冬天,它已經來臨。
太陽落地時,我裝著半車柴回到家里,父親一見就問我:怎么拉了這點柴,不夠兩天燒的。我沒吭聲,也沒向家里說腿凍壞的事。
我想很快會暖和過來。
那個冬天要是稍短些,家里的火爐要是稍旺些,我要是稍把這條腿當回事些,或許我能暖和過來。可是現在不行了。隔著多少個季節,今夜的我,圍抱火爐,再也暖不熱那個遙遠冬天的我;那個在上學路上不慎掉進冰窟窿,渾身是冰往回跑的我;那個跺著凍僵的雙腳,捂著耳朵在一扇門外焦急等待的我……我再不能把他們喚回到這個溫暖的火爐旁。我準備了許多柴,是準備給這個冬天的。我才三十歲,肯定能走過冬天。
但在我周圍,肯定有個別人不能像我一樣度過冬天。他們被留住了。冬天總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個人,先是一條腿、一塊骨頭、一副表情、一種心情……爾后整個人生。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
許多年前的那些個冬天,我們兄弟幾個常手牽手走過封凍的河去看望姑媽。每次臨別前,姑媽總要說一句:天熱了讓你媽過來喧喧。姑媽年老多病,總擔心自己過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戶,偎在一間矮土屋里,抱著火爐,等待春天來臨。
我一直沒有忘記姑媽的這句話,也不止一次地把它轉告給母親。母親只是望望我,又忙著做她的活。母親不是一個人在過冬,她有五六個沒長大的孩子,她要拉扯著他們度過冬天,不讓一個孩子受冷。她和姑媽一樣期盼著春天。
天熱了,母親會帶著我們,蹚過河,到對岸的村子里看望姑媽。姑媽也會走出蝸居一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曬著暖暖的太陽和我們說說笑笑……
姑媽死在幾年后的一個冬天。我回家過年,陪著母親沿一條即將解凍的馬路往回走。
“你姑媽死掉了。”母親說得那么平淡,像在說一件跟死亡無關的事情。
“咋死的?”我似乎問得更平淡。
母親沒有直接回答我。她只是說:“你大哥和弟弟過去幫助料理了后事。”
此后的好一陣,我們再沒說這事。快到家門口時,母親說了句:天熱了。我抬頭看了看母親,她的身上正冒著熱氣,或許是走路的緣故,不過天氣真的轉熱了。對母親來說,這個冬天已經過去了。
“天熱了過來喧喧。”我又想起姑媽的這句話,這個春天再不屬于姑媽了。她熬過了許多個冬天,還是被這個冬天留住了。我想起爺爺奶奶也是分別死在幾年前的冬天。我們在世上的親人會越來越少。我告訴自己,不管天冷天熱,都常過來和母親坐坐。
母親拉扯大她的七個兒女。她老了。我們長高長大的七個兒女,或許能為母親擋住一絲的寒冷。但母親斑白的雙鬢分明讓我感到她一個人的冬天已經來臨,那些雪開始不退、冰霜開始不融化——無論春天來了,還是兒女們的孝心和溫暖備至。
隨著三十年的人生距離,我感受著母親獨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無能為力。
雪越下越大。天徹底黑透了。
我知道這一時刻之外,我其余的歲月,我的親人們的歲月,遠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風吹徹。
(有刪改)
文本二:
把劉亮程向我們描述的這個地圖上找不到的村莊,僅僅當作吹向大城市的一股“清新之風”,這樣做有些不公平。我們從這部散文作品中了解的并不只是一個村莊,而是如何看待一個小小村莊的眼光,如何看待自己所處其中平凡無奇的生活的心情:溫厚、悲天憫人。劉亮程仿佛是一位現代社會中的鄉村“哲學家”,他用切身的人生體驗,將讀者帶回那個久違的鄉村世界。
(節選自《中國現當代散文導讀》)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三十歲的“我”對雪的到來,“漠不關心”又“期待”,是因為“我”已經習慣了雪帶來寒冷,并對此做了充分準備,對寒冷無所畏懼。
B.母親為“我”的出行準備飯菜,父親有時會為“我”套好車,這體現出了親人對“我”的關愛,給“我”帶來的溫情。
C.“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反映出“我”的感悟: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經歷自己生命的冬天,體驗到孤獨。
D.劉亮程被稱作鄉村“哲學家”,與他對生命的思考分不開,他能在平淡無奇的日子里從自然與生活中得到深刻的啟示。
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以“我”三十歲時的一個雪天作為敘述起點,在這個雪天,“我”圍抱火爐,撫摩自己的一生,感悟冬天,引出自己的人生經歷以及感悟。
B.文章語言樸實但又不失生動,多處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如“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亂跳的年輕生命”,耐人尋味,頗具可讀性。
C.文中用自然景物來抒發情感,如“寒風”,既是一種自然現象,也象征著生命的無常、苦澀,使文章主題具有更為普遍的意義。
D.文章中姑媽和母親兩位老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死亡,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都飽受了冷漠和孤獨的煎熬,這樣寫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
8.“我”在不斷地成長,對風雪帶來的寒冷的感受也在變化。請結合文本一簡要概括。
9.文本二指出劉亮程“看待自己所處其中平凡無奇的生活的心情”是“溫厚、悲天憫人”,請結合文本一相關內容談談你的理解。
二、古代詩文閱讀
(一)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①。金聲也者,始條理②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則巧也;圣,譬則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
(節選自《孟子·萬章下》)
【注】①金:金鐘。玉:玉磬。古代奏樂,開頭以金鐘起音,末尾以玉磬收音。②條理:節奏。
材料二:
孟子論伯夷、伊尹、柳下惠,皆曰“圣人也”,而又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圣人之名,豈隘與不恭者所得僭哉!蓋聞圣人之言行不茍而已,將以為天下法也。
昔者,伊尹制其行于天下,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伊尹之心者,由是多進而寡退,茍得而害義,此其流風末世之弊也。
圣人患其弊,于是伯夷出而矯之,制其行于天下,曰:“治則進,亂則退。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伯夷之心者,由是多退而寡進,過廉而復刻,此其流風末世之弊也。
圣人又患其弊,于是柳下惠出而矯之,制其行于天下,曰:“不羞污君③,不辭小官。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柳下惠之心者,由是多污而寡潔,惡異而尚同,此其流風末世之弊也。
此三人者,因時之偏而救之,非天下之中道也,故久必弊。至孔子集其行而制成法于天下,曰:“可以速則速,可以久則久,可以仕則仕,可以處則處。”然后圣人之道大具,而無一偏之弊矣。
其所以大具而無弊者,豈孔子一人之力哉,四人者相為終始也。故伯夷不清,不足以救伊尹之弊,柳下惠不和,不足以救伯夷之弊。圣人之所以能大過人者,蓋能以身救弊于天下耳如皆欲為孔子之行而忘天下之弊則惡在其為圣人哉?
是故使三人者當孔子之時,則皆足以為孔子也,然其所以為之清、為之任、為之和者,時耳。豈滯于此一端而已乎?茍在于一端而已,則不足以為賢人也,豈孟子所謂圣人哉?孟子之所謂“隘與不恭,君子不由”者,亦言其時爾。故曰:圣人之言行,豈茍而已,將以為天下法也。
(節選自王安石《三圣人論》)
【注】③污君:無道之君。
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蓋能以身救弊A于天下耳B如皆欲C為孔子之行D而忘天下之弊E則惡在其F為圣人哉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振,振動,與《過秦論》中“振長策而御宇內”的“振”意思相同。
B.廉,方正,與《屈原列傳》中“其志潔,其行廉”的“廉”意思相同。
C.矯,糾正,與《歸去來兮辭》中“時矯首而遐觀”的“矯”意思不同。
D.異,用作名詞,指不同意見,與成語“時移世異”的“異”用法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孟子長于取譬喻理,材料一中,他就以金聲而玉振和百步之外射箭為喻,生動形象地論述了孔子是集大成者的觀點。
B.王安石認為圣人的名號不是狹隘和不嚴肅的人能夠得到的,因為圣人的言語行為不能隨隨便便,它要做天下人的法則。
C.伊尹給天下制定行為準則時認為,無論天下太平還是混亂都可以出來做官,做任何事都是為了君王,都是驅使百姓。
D.不把侍奉無道之君當做恥辱,不拒絕低微的官職,不被任用不怨恨,困厄窘迫不憂愁,這是柳下惠制定的行為準則。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
(2)由是多進而寡退,茍得而害義,此其流風末世之弊也。
14.孟子和王安石認為孔子集大成的原因分別是什么?請根據材料簡要說明。
(二)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潯陽三題(其一)廬山桂
白居易
偃蹇月中桂,結根依青天。
天風繞月起,吹子下人間。
飄零委何處,乃落匡廬山。
生為石上桂,葉如翦碧鮮。
枝干日長大,根荄日牢堅。
不歸天上月,空老山中年。
廬山去咸陽,道里三四千。
無人為移植,得入上林園。
不及紅花樹,長栽溫室①前。
[注]①溫室,漢官殿,在長樂宮。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廬山桂命途多舛,本是月宮仙樹,卻被天風吹落人間,漂泊流落到這江西廬山下。
B.枝葉翠綠枝干漸長,桂樹深深扎根在山巖中,意志堅定,愿意用一生守護著廬山。
C.詩人用紅花樹和廬山桂對比,表達了桂樹生長在偏遠山間,不能到繁華地的辛酸。
D.這是一首古體詩,語言質樸,通俗易懂,體現了白居易“老嫗能解”的語言風格。
16.白居易寫廬山桂,柳永在《望海潮》中也寫到錢塘“有三秋桂子”。“桂”在這兩首詩詞中分別起到怎樣的作用?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寫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賈誼《過秦論》中將秦國前盛后衰進行對比,“ ”一句表明秦國統理八州征服六國,“ ”一句表明秦國因陳涉起義而滅亡。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有不少詩句運用了借代手法,既抓住了事物的本質特征,又增強了語言的形象性,如“ , ”兩句。
(3)唐宋詩詞中有不少以反問引起讀者關注和思考、表達強烈情感的詩句,如:“ , ?”
三、語言文字運用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一種被稱為“公園20分鐘”的理論在社交平臺上悄然走紅,據稱,只要在公園閑逛片刻, ① 。逛公園為什么會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公園的環境對緩解焦慮情緒 ② 。我們在走進公園并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時,既可以感受到陽光、空氣、花草香帶來的舒適感,又能暫時將生活中的壓力放置到一邊,這起到了類似正念治療的作用,因此可以有效緩解焦慮情緒。
這一神奇效果 ③ 。內啡肽是一種和快樂相關的活性物質,能夠起到緩解疼痛、舒緩緊張的作用,幫助人的身心處于輕松愉悅的狀態中。已有研究顯示,戶外活動可以激發內啡肽的產生。
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19.根據上述文字,簡要闡述逛公園為什么可以讓人放松。要求使用包含因果關系的句子,表達簡潔流暢,不超過70個字。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我往往“魂不守舍”,嫌舍間昏暗逼仄,常悄悄溜出舍外游玩。
有時候,我凝斂成一顆①石子,潛伏澗底。時光水一般在我身上淌瀉而過,我只知身在水中,不覺水流。靜止的自己,仿佛在時空之外、無涯無際的大自然里,僅由水面陽光閃爍,或明或暗地照見一個依附于無窮的我。
有時候,我放逸得像傾瀉的流泉。數不清的時日是我沖洗下的②石子。水沫蹴踏飛濺過顆顆石子,輕輕快快、滑滑溜溜地流。河岸束不住,淤泥拉不住,變云變霧,海闊天空,隨著大氣飄浮。
有時候,我來個“書遁”,一納頭鉆入浩瀚無際的書籍世界,好比孫猴兒駕起跟斗云,轉瞬間到了十萬八千里外。我遠遠地拋開了家,竟忘了自己何在。
但我畢竟是凡胎俗骨,離不開時空,離不開自己。我只能像個流浪兒,倦游歸來,還得回家吃飯睡覺。
20下列各句中,與畫橫線處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
A.從前許多同志的文章和演說里面,常常有兩個名詞:一個叫做“殘酷斗爭”,一個叫做“無情打擊”。
B.說話寫文章離不開詞語,如同蓋房子需要磚石一樣,詞和短語都是語言表達的“磚石”。
C.他看上去更像一個地道的湖南農民,這使我想起了農民送給他的“泥腿子院士”的稱號。
D.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地掛過去,叫做“發揚國光”。
21.①②兩處的小小“石子”,卻將我與時光的關系講述得充滿詩情畫意,請結合原文語境分析。
22.結合原文語境,分析畫波浪線句子的表達效果。
四、作文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近年來,隨著科技不斷進步,電腦、手機等文字錄入設備廣泛運用,漢字的書寫演變成為簡單程序和口令。有人產生疑問:有了輸入法,我們還有必要花氣力去書寫這些方方正正的漢字嗎?
這段文字引出的話題意味深長,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年級階段性測試12月份語文試題參考答案:
一、(一)C
C.“……表現為‘孔顏樂處’和‘曾點氣象’兩種類型”錯誤,由原文材料二第二段“‘孔顏樂處’所揭示的安貧樂道、豁達自信的處世理想和人生態度,‘曾點氣象’所描述的寓無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審美精神,無不體現著中國‘樂感文化’的詩性智慧”可知,“孔顏樂處”和“曾點氣象”體現中國“樂感文化”的詩性智慧,但并不能反過來說中國“樂感文化”的詩性智慧表現為“孔顏樂處”和“曾點氣象”兩種類型,應該還會有其他類型。
故選C。
C
C.“……便體現為‘樂觀’的生活態度”錯誤,原文材料二第五段是:堅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便體現為“樂觀”的生活態度。選項少了“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這個前提。
故選C。
D
材料二提到“樂感文化”的四重內涵:“樂生”的生命精神、“樂群”的生存智慧、“樂觀”的生活態度、“樂感”的人性追尋。
A.意思是男子漢應該橫刀戰場,去收復失地,建立功勛,體現的是自強不息、韌性奮斗的生命精神,體現“樂生”的生命精神。
B.贊頌了秋天的美好,表現了作者奮發進取的豪情和豁達樂觀的情懷,體現“樂觀”的生活態度。
C.強調修身的重要性,塑造一個完人,培養出理想型的“君子”,體現“樂感”的人性追尋。
D.到了晚年,只喜歡清靜,對什么事都漠不關心了,與“樂感文化”無關。
故選D。
4.①立足此世間,不涉及哲學和宗教層面;②具體呈現為“實用理性”和“情感本體”;③體現一種“文化——心理”結構;④包含“樂生”的生命精神、“樂群”的生存智慧、“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樂感”的人性追尋等多重內涵。
5.①相互依靠,彼此團結的樂群智慧;韌性奮斗,百折不撓的樂生生命精神;②心懷美好,相信未來的樂觀生活態度。
(二)6.A
A.“是因為‘我’已經習慣了雪帶來寒冷,并對此做了充分準備,對寒冷無所畏懼”錯誤,三十
歲的“我”對雪的到來“漠不關心”實際上是因為已經對雪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單單以雪的寒冷來感受生活,也不是因為習慣了雪的寒冷,完全做好準備,無所畏懼。
故選A。
D
D.“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都飽受了冷漠和孤獨的煎熬”錯誤,文中并沒有表現出姑媽和母親“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都飽受了冷漠和孤獨的煎熬”,相反,她們在冬天中得到親人陪伴,特別是作者的母親有親人守護,體現的是家人之間的溫情和無力改變生命冬季到來的無奈。
故選D。
8.①少年時,風雪來臨使“我”興奮。(或:“我”對雪充滿熱情/“我”對寒冷的威力并沒有很強的意識。)
②十四歲時,因為冬夜中孤身撿柴凍壞了腿,對寒冷產生了畏懼。
③成年后,“我”認真對待寒冷,并相信自己能熬過冬天。
④經歷了親人的衰老與死亡,“我”認識到寒冷是無法抗拒的。/對于寒冷“我”感到無奈、無助。
9.參考答案一:
①“我”經受了寒冷帶來的傷痛,但“我”仍然相信自己可以熬過冬天;親人不理解“我”,認為“我”“很冷”,但“我”仍舊把溫情留給親人與愛人,體現了人性中的溫厚與純真。
②從姑媽與母親身上,“我”領悟到了生命的渺小與卑微,孤獨與死亡的必然,這是無可抗拒的宿命。誰也無法逃脫生命的冬天,“我”對此深懷悲憫,同時努力給予他人溫情,表現了“我”對生命的尊敬與撫慰。
參考答案二:
溫厚:
①珍視親情。“我”在文中多次提到對母親、父親以及姑媽的深厚情感,展現了“我”對親情的珍視和感激,體現了“我”內心的溫厚。
②積極面對生活。對于生活中的艱辛和寒冷,“我”沒有抱怨或逃避,而是通過劈柴、掃院子等日常勞作來迎接冬天的到來,這種積極的態度,體現了“我”內心的溫厚。
悲天憫人:
①生命必然有傷痛的感慨。“我”多年前凍壞的一根骨頭,再也無法恢復,姑媽與母親也要面對孤獨與死亡,這些象征著生命中一些無法挽回的遺憾和傷痛,“我”對此深感無奈。
②對親人未來的擔憂。文中提到姑媽、爺爺、奶奶等親人的離世,以及母親逐漸老去
的身影,都讓“我”深感生命的短暫和無常。“我”對親人的未來充滿了擔憂和無奈,這種情感也體現了“我”悲天憫人的心情。
(一)10.BDE
翻譯:大概是能用自己的做法來救治社會弊端吧,如果都想采取孔子的做法,卻忽略了當時的社會弊端,那么他們被稱為圣人表現在哪里呢?
“救弊”是動賓結構,“于天下”是介賓短語作狀語,修飾“救弊”,“耳”是句末語氣詞,中間不能停頓,所以B處斷開;
“為孔子之行”是“欲”的具體內容,中間不能停頓,所以D處斷開;
“為孔子之行”“忘天下之弊”句式相同,是轉折關系,由連詞“而”連接,“則”表示結果,置于最后一句的開頭,所以E處斷開。
故選BDE。
A
A.錯誤,不同。振動;/舉起。句意:就像先敲金鐘,最后振動玉磬一樣。/舉起馬鞭子來控制天下,意思是用武力來統治各國。
B.正確。句意:過于方正,過于苛刻。/他的志趣高潔,行為端正清廉。
C.正確,不同。糾正;/舉起、抬。句意:在這種情況下伯夷出來糾正這種弊端。/時時抬頭望著遠方。
D.正確,不同。用作名詞,指不同意見;/用作動詞,發生變化。句意:厭惡不同意見而推崇相同看法。/時移世異,指那個時間已成過去,世情或處境也都已改變了。
故選A。
C
C.“做任何事都是為了君王,都是驅使百姓”錯誤,根據材料二“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可知伊尹認為“哪管侍奉的是不理想的君王呢?哪管差遣的是不理想的百姓呢”,而不是“做任何事都是為了君王,都是驅使百姓”。
故選C。
13.(1)伯夷,是圣賢中清高的人; 伊尹,是圣賢中有責任心的人; 柳下惠,是圣賢中平和的人。
(2)因此大多出來做官而很少退隱,不正當地獲利而損害大義,這真是前代流傳的風氣在末代時表現出的弊端啊。
得分點:(1)“清”,清高;“任”,有責任心;“和”,平和;“……者也”,判斷句。
(2)“退”,退隱;“茍”,不正當;“此……也”,判斷句;“其”,語氣副詞,真是、實在是。
14.①孟子認為孔子能因時而變。
②王安石認為孔子恰逢其時,綜合了三人的準則。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孟子說:“伯夷,是圣人中清高的人;伊尹,是圣人中有責任心的人; 柳下惠,是圣人中平和的人;孔子,是圣人中懂得因時而變的人。孔子可以說是集大成。集大成的意思,就像先敲金鐘,最后振動玉磬一樣。敲金鐘,是節奏的開始; 振動玉磬,是節奏的終結。節奏的開始,這是‘智’的事;節奏的終結,這是‘圣’的事。智,好比是技巧;圣,好比是力量。就好像在百步以外射箭,箭能到達,是憑你的力量,箭能射中,不單是憑你的力量。”
材料二:
孟子評論伯夷、伊尹、柳下惠,都稱他們為“圣人”,但又說:“伯夷狹隘,柳下惠不嚴肅。狹隘和不嚴肅,是君子不履行的。”圣人的名號,難道是狹隘和不嚴肅的人能冒用的嗎!(我)聽說圣人的言語行為不能隨隨便便就算了,要把它作為天下的法則。
從前,伊尹給天下制定行為準則,說:“哪管侍奉的是不理想的君王呢?哪管差遣的是不理想的百姓呢?天下太平時出來做官,天下混亂時也出來做官。”但后世之士大多不能探求伊尹的真正意圖,因此大多出來做官而很少退隱,不正當地獲利而損害大義,這真是前代流傳的風氣在末代時表現出的弊端啊。
圣人擔心這種弊端,在這種情況下伯夷出來糾正這種弊端,給天下制定行為準則,說:“天下太平就出來做官,天下混亂就退隱。不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君主(就)不侍奉,不是我(心目中理想)的百姓(就)不差遣。”但后世之士大多不能探求伯夷的真正意圖,因此大多退隱而很少出來做官,過于方正,過于苛刻,這真是前代流傳的風氣在末代時表現出的弊端啊。
圣人又擔心這種弊端,在這種情況下柳下惠出來糾正這種弊端,給天下制定行為準則,說:“不把(侍奉)無道之君當做恥辱,不拒絕低微的官職。不被任用也不怨恨,困厄窘迫也不憂愁。”但后世之士大多不能探求柳下惠的真正意圖,因此大多行為不檢而很少潔身自好,厭惡不同意見而推崇相同看法,這真是前代流傳的風氣在末代時表現出的弊端啊。
這三個人,針對時代的偏失去救治它,并不是天下的中正之道,因此時間久了就一定會產生弊端。到了孔子,綜合了他們制定的行為準則,然后給天下制定了最終的行為準則,說:“應該迅速(離任)就迅速(離任),可以長久(任職)就長久(任職);應該做官就做官,應該退隱就退隱。”這之后圣人之道徹底完備了,沒有任何偏頗的弊端了。
圣人之道徹底完備而沒有弊端的原因,哪里是孔子一個人的力量呢,是四位圣人前后相繼、共同努力的結果啊。所以伯夷不清高,不能挽救伊尹時代的社會弊端,柳下惠不平和,不能挽救伯夷時代的社會弊端。圣人能夠遠遠超過一般人的原因,大概是能用自己的做法來救治社會弊端吧,如果都想采取孔子的做法,卻忽略了當時的社會弊端,那么他們被稱為圣人表現在哪里呢?
因此假使三位圣人處在孔子的時代,那么他們都足以成為孔子,但他們表現出清高、表現出有責任心、表現出平和的原因,是時代需要罷了。哪里會拘泥于其中的一種做法而已?如果拘泥于其中的一種做法而已,那么他們就不能夠被稱為賢人,哪里是孟子所說的圣人呢?孟子所說的“狹隘和不嚴肅,是君子不履行的”,也是(針對)他的時代特點說的。所以說:圣人的言語行為,哪能隨隨便便就算了,要把它作為天下的法則啊。
(二)15.B
B.“意志堅定,愿意用一生守護著廬山”理解不當。“不歸天上月,空老山中年”,從這句可以看出廬山桂想要回到月中而不得,只能在山中蹉跎一生,寂然老去。
故選B。
16.①柳詞中,以“桂”這種最能代表杭州的景物來寫西湖美景,表現杭州自然景色之美;②白居易以廬山桂自喻(借物抒懷、自比、自況、托物言志),既表現了他出眾的才華,高潔的情懷;又含蓄地表達了自己被貶江州,不知何時能重回朝廷的苦悶心情,抒發了胸中的不平之氣。
(三)17. 序八州而朝同列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主人下馬客在船 舉酒欲飲無管弦(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易錯字:隳 弦、僻、續、摧、顏、嘔啞嘲哳、涯、逢、暮。
(一)18.①就能有效緩解焦慮②起到了重要作用③還得益于內啡肽的分泌
19.因為公園的環境舒適,可以暫時轉移注意力,類似正念治療,從而緩解焦慮情緒;同時戶外活動能激發快樂物質內啡肽的產生,所以逛公園可以讓人放松。
(二)20.B 畫橫線處的引號表示特殊含義。
A.表示強調。B.表示特殊含義。C.表示特定稱謂。D.表示反語或諷刺。
故選B。
21.①第一處將我比作“石子”,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時光陶冶了我的性情,我在時光中的內斂沉靜;
②第二處將時光比作“石子”,寫出了我享受時光的自由、愜意,無拘無束。
22.①巧用比喻。將讀書的感受比作孫猴兒駕起跟斗云,來個“書遁”,生動形象地寫出讀書的享受快意;
②妙用動詞。“鉆入”“駕起”“拋開”系列動詞的運用,將讀書后的自由愜意,無拘無束展現得淋漓盡致;
③語言通俗生動。語言通俗化,與之前的詩意化語言對照鮮明,豐富了語言的表達效果。
四、23.審題:這是一道任務驅動類材料作文題。
材料的關鍵句是“有了輸入法,我們還有必要花氣力去書寫這些方方正正的漢字嗎?”整體探討的是漢字書寫的方式及其利弊。其中用筆書寫代表傳統,輸入法代表科技。材料意在引導考生深入思考傳統與現代科技的關系,思考在當今社會漢字書寫是否有存在的意義。
對此,考生應認識到漢字不僅僅是一種書寫工具,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間蘊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其次,漢字書寫能力的培養對于個人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書寫能力是立足于社會的必備能力之一,即使在信息化時代,電腦和手機等電子設備普及,但在多數情況下,我們仍然不能完全依靠電子設備來完成所有書寫任務。良好的書寫能力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表達和溝通,還能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出個人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此外,漢字書寫對于培養個人品質也有積極作用。書寫需要耐心和專注,通過練習書法,可以培養人的耐心和專注力。同時,漢字書寫也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通過筆畫的練習,可以達到心手合一,提升個人的精神境界。
綜上所述,盡管輸入法和電子設備為我們提供了便捷的文字輸入方式,但在傳承文化、個人發展和品質培養方面,漢字的書寫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因循守舊,拒絕以輸入法為代表的現代科技,于傳統書寫與現代科技間尋求平衡不失為最佳之策。
寫作時,可以就事論事,探討傳統書寫的意義;也可以拓展開來,分析傳統與科技的關系。如果選擇前者,可以從漢字書寫的文化意義(例如書法藝術),漢字書寫對人思維能力的鍛煉等角度進行思考;如果選擇后者,可以思考科技給傳統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明確觀點,選擇合適的素材,條理清晰即可。
在論證過程中,可以采用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如可以引用吳行“漢字書寫牽起的是文明賡續的紐帶”或尼赫魯“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個字,都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這個國家就是中國”的言論,論證漢字書寫的重要價值。
也可以立足現實,結合當下社會存在的“文字失語”“大學生不會寫字”等現象,以其危害從反面論證中心論點。
立意:
1.漢字書寫,需要回歸手寫。
2.讓傳統書寫技藝世代傳承。
3.科技發展為傳統文化的騰飛插上翅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津县| 武山县| 咸丰县| 宁夏| 巴彦淖尔市| 基隆市| 泸水县| 晴隆县| 徐汇区| 海淀区| 内江市| 永城市| 平和县| 公主岭市| 澜沧| 通河县| 兴和县| 兴海县| 小金县| 江安县| 景谷| 方城县| 合江县| 城市| 安化县| 洛南县| 和田市| 蓝田县| 盈江县| 宽城| 普洱| 东乡族自治县| 广河县| 梓潼县| 五莲县| 山阴县| 高碑店市| 渭南市| 大连市| 合作市| 左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