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地理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地理試題

資源簡介

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地理試題
(2024八上·翁源期中)“向日葵花盤型智能追光太陽能板”能自動追蹤太陽光線,并可以自動傾斜角度,以達到最大發電效率。下圖表示我國某地的智能充電板給汽車充電的場景,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從早到晚,“花盤”轉動的總體方向為(  )
A.自西向東 B.自東向西 C.自北向南 D.自南向北
2.不考慮天氣狀況,太陽照射“花盤”時間最長的季節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下面幾個地區,“花盤”使用效率最高的地方可能是(  )
A.歐洲北部 B.馬來群島 C.阿拉伯半島 D.亞馬孫平原
(2024八上·翁源期中)暑假,小麥開啟了北京之行。入住賓館時,他發現大堂墻面上四個城市的鐘表時間不一樣。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4.造成四個城市有時間差異的原因是(  )
A.地球公轉 B.地球自轉 C.地殼運動 D.生活習慣
5.以下不屬于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是(  )
A.晝夜交替 B.時間差異
C.晝夜長短變化 D.日月星辰東升西落
(2024八上·翁源期中)讀“全球部分區域光照圖(圖中陰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面小題。
6.圖中表示的半球可能是(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西半球 D.東半球
7.下列關于圖中①、②、③三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
A.①點位于中緯度地區 B.②點位于③點的東北方向
C.③點有極夜現象 D.②點位于東半球
8.圖3可能的日期是(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2024八上·翁源期中)2024年4月25日20時59分,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讀 “地球公轉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9.十八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當日,地球運行至圖中的(  )
A.甲乙之間 B.乙丙之間 C.丙丁之間 D.丁甲之間
10.北京某學校旗桿正午日影最長的時間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發射當天,廣東省的晝夜長短狀況及其變化情況是(  )
A.晝短夜長,晝漸長 B.晝短夜長,晝漸短
C.晝長夜短,晝漸長 D.晝長夜短,晝漸短
(2024八上·翁源期中)讀“東西半球海陸分布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2.海洋面積約占地球面積的(  )
A.71% B.29% C.50% D.69%
13.有關圖中大洲地理位置的敘述,錯誤的是(  )
A.①東鄰大西洋 B.②地跨熱帶、溫帶、寒帶
C.②③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 D.③主要位于低緯度地區
14.在七大洲中,沒有被赤道穿過的大洲是(  )
A.南美洲 B.非洲 C.亞洲 D.南極洲
(2024八上·翁源期中)讀“世界局部地區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5.圖中甲、乙代表的大洲分別是(  )
A.亞洲、歐洲 B.歐洲、亞洲 C.亞洲、非洲 D.歐洲、非洲
16.圖中序號與大洲分界線上的地理事物,對應正確的是(  )
A.①-大高加索山脈 B.②-烏拉爾河
C.③-烏拉爾山脈 D.④-白令海峽
17.乙、丙兩大洲的分界線是(  )
A.白令海峽 B.巴拿馬運河 C.土耳其海峽 D.蘇伊士運河
(2024八上·翁源期中)科研人員在江西省西北部采獲一批古魚類化石材料,并在其中一處地層中首次發現了距今約4.38億年的兩個真盔甲魚類新屬種,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最原始的真盔甲魚類化石。讀“挖掘的真盔甲魚類化石及其生態復原圖”,完成下面小題。
18.該地可能(  )
A.曾是海洋環境 B.地震災害頻發
C.氣候條件惡劣 D.高山夷為平地
19.真盔甲魚是一種已滅絕的“穿”若盔甲的魚類,曾經生活在遠古時期的淺海環境中。此次在江西省發現該化石,除了有利于研究生物進化外,也說明(  )
A.真盔甲魚可以同時生活在海洋和陸地
B.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運動變化中
C.在遠古時期,魚類也能在陸地上生存
D.真盔甲魚只在江西省生存過
20.下列現象與材料中的現象的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印度發生洪水,淹沒土地
B.日本通過填海造陸擴大土地面積
C.荷蘭人修筑堤壩,防止海水侵蝕土地
D.在喜馬拉雅山上發現海洋生物化石
(2024八上·翁源期中)讀“阿爾卑斯山脈地理位置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21.地中海地區多地震的原因可能是(  )
A.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擠壓碰撞
B.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張裂拉伸
C.印度洋板塊與美洲板塊擠壓碰撞
D.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張裂拉伸
22.通過圖中板塊的運動方向,你認為地中海可能會(  )
A.變大 B.縮小 C.不變 D.不能預測
(2024八上·翁源期中)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23.圖中丙地年降水量(  )
A.200~500mm B.500~1000mm
C.1000~2000mm D.2000mm以上
24.各點的年降水量特征錯誤的是(  )
A.甲地位于中緯度內陸,年降水量較少
B.乙地位于回歸線西岸,年降水量較少
C.丙地位于赤道地區,年降水量較多
D.丁地位于極地地區,年降水量較多
25.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受青藏高原的阻擋被迫抬升,使亞洲的乞拉朋齊成為“世界雨極”,該地區的降水類型主要是(  )
A.對流雨 B.地形雨 C.鋒面雨 D.臺風雨
(2024八上·翁源期中)讀“五地的氣溫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圖”,完成下面小題。
26.五種氣候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
A.熱帶雨林氣候 B.熱帶季風氣候
C.熱帶草原氣候 D.亞熱帶草原氣候
27.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氣候特征是(  )
A.全年高溫多雨 B.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C.全年溫和濕潤 D.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024八上·翁源期中)在中國專家的幫助下,馬達加斯加利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實現了糧食自給。讀“馬達加斯加地形圖及甲、乙兩地多年平均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完成下面小題
28.對于甲、乙兩地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都地處南半球②都全年多雨③都是7月氣溫最低④甲地比乙地降水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9.造成甲、乙兩地氣候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A.緯度位置 B.地形因素 C.植被類型 D.人類活動
30.對乙地的氣候特征,描述正確的是(  )
A.終年高溫,有明顯的雨季、旱季
B.終年高溫多雨
C.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濕潤
D.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
31.(2024八上·翁源期中)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讀 “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
(1)列出兩種海陸變遷的理論。
(2)在①②③④點中任意選擇一個點,分析該地發生地震的主要原因。
(3)闡述兩種板塊的相對運動方式及可能產生的地貌類型。
(4)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傷害,列舉避震的三種方式方法
32.(2024八上·翁源期中)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中南半島北部產的小粒種咖啡濃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帶果味。小粒種咖啡樹一般適合生長在氣溫11.5℃—25℃,年降水量達到1000mm—1600mm,海拔1000米左右排水良好的山地地區。
材料二:中南半島地處中國云南南部,地勢北高南低,河流大多發源于北部山區,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態勢。
材料三:讀“世界氣候類型及咖啡豆主要產地分布示意圖”。
(1)列出2個咖啡豆產地主要分布的大洲。
(2)簡述圖中馬來群島的主要氣候類型及其特征。
(3)中南半島北部某國是世界小粒種咖啡重要生產基地。依據下表中數據將下圖補充完整。
月份 平均氣溫/℃ 降水量/mm
8 20.5 240
9 19 160
(4)結合資料,說明中南半島北部某國適宜小粒種咖啡樹種植的有利自然條件。(至少寫出三點)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B
3.C
【知識點】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及其特點
【解析】【點評】一年內太陽光線的直射點有規律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各地正午的太陽高度也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春分日在3月21日前后,太陽直射赤道,夏至日在6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秋分在9月23日前后,太陽直射赤道,冬至日在12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南回歸線。
1.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花盤需要跟隨太陽運動方向轉動才能實現最大的太陽能吸收發電,地球的自轉方向為自西向東,受地球自轉影響,太陽東升西落,所以花盤轉動方向應是自東向西。故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2.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夏秋冬四季中,夏季太陽光照最強,白晝時間最長,太陽照射“花盤”時間最長。故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3.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花盤”是太陽能電池板,使用效率最高的地方說明太陽輻射最強。選項所給的四個地區中,阿拉伯半島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干燥,光照時間最長,“花盤”使用效率最高。歐洲北部緯度較高,光照時間短;馬來群島和亞馬孫平原屬于熱帶雨林氣候,降水較多,晴天較少,光照時間比阿拉伯半島短。故C正確,ABD錯誤。
故答案為:C。
【答案】4.B
5.C
【知識點】晝夜長短的變化
【解析】【點評】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產生的現象是晝夜交替、時間差異和日月星辰東升西落。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產生的現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帶的變化,同時隨著太陽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各地獲得的熱量也不同。
4.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東轉,同緯度位置偏東的地點比位置偏西的地點早看見太陽,這樣就產生了時間的差異。故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5.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晝夜長短變化是地球公轉產生的現象;晝夜交替、時間差異、日月星辰東升西落是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故C正確,ABD錯誤。
故答案為:C。
【答案】6.B
7.D
8.D
【知識點】東西半球的劃分;極地地區的位置、方向判斷
【解析】【點評】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產生的現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帶的變化,同時隨著太陽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各地獲得的熱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此時全球晝夜平分,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此時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為北半球夏至,此時北極圈以北有極晝現象,南極圈以南有極夜現象。9月23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此時全球晝夜平分,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夜最長盡最短,為冬至此時北極圈以北有極夜現象,南極圈以南有極晝現象。
6.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地球的自轉方向為順時針,是以南極點為中心的自轉方向,故圖中表示的半球可能是南半球。故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
7.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①點位于南極圈66.5°S,位于60°S—90°S之間,屬于高緯度地區,A錯誤;
B、在經緯網圖中,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可推知②點位于③點東南方向,B錯誤;
C、③點位于南極圈以北,沒有極晝極夜現象,C錯誤;
D、根據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可知②點位于東經,用符號“E”表示,②點的經度約為135°E,位于160°E以西,屬于東半球,D正確。
故答案為:D。
8.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陰影表示黑夜,南極圈及其以南地區全部為白晝,可以判斷此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為北半球的冬至日。故D正確,ABC錯誤。
故答案為:D。
【答案】9.D
10.C
11.C
【知識點】地球公轉的基本特征;晝夜長短的變化
【解析】【點評】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產生的現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帶的變化,同時隨著太陽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各地獲得的熱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此時全球晝夜平分,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此時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為北半球夏至,此時北極圈以北有極晝現象,南極圈以南有極夜現象。9月23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此時全球晝夜平分,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夜最長盡最短,為冬至此時北極圈以北有極夜現象,南極圈以南有極晝現象。
9.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為夏至(6月22日前后),乙為秋分(9月23日前后),丙為冬至(12月22日前后),丁為春分(3月21日前后)。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于4月25日發射,位于春分與夏至之間,即圖中丁甲之間。故D正確,ABC錯誤。
故答案為:D。
10.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因為地球繞太陽做公轉運動,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做周期性運動。一年中,北回歸線以北地區夏至日時正午大陽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冬至日時正午大陽高度最小,下午日影最長。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情況則相反。在太陽直射點上,日影長度為0。故C正確,ABD錯誤。
故答案為:C。
11.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于4月25日發射,位于春分與夏至之間,此時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且向北回歸線以東,位于北半球的廣東省此時晝長夜短,且晝漸長,夜漸短。故C正確,ABD錯誤。
故答案為:C。
【答案】12.A
13.A
14.D
【知識點】七大洲;四大洋;世界的海陸分布;大洲分界線
【解析】【點評】世界共有七大洲,按照面積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其中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是南極洲;跨緯度最廣的是亞洲;被赤道穿過的是非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亞歐兩洲分界線是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亞非兩洲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紅海;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是白令海峽;歐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南北美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
12.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據計算,地球表面約71%是海洋,而陸地面積僅約占29%。故A正確,BCD錯誤。
依據題意,故答案為:A。
13.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①大洲為非洲,東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A錯誤;
B、②大洲為北美洲,北回歸線和北極圈從該大洲穿過,地跨熱帶、溫帶和寒帶,B正確;
C、②大洲為北美洲,③大洲為南美洲,兩大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C正確;
D、③大洲是南美洲,赤道從其北部穿過,南回歸線從其大陸中部穿過,主要位于低緯度地區,D正確。
故答案為:A。
14.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七大洲中,沒有被赤道穿過的大洲是位于南極地區的南極洲。南美洲、非洲、亞洲均被赤道穿過。故D正確,ABC錯誤。
故答案為:D。
【答案】15.B
16.B
17.D
【知識點】七大洲;大洲分界線
【解析】【點評】世界共有七大洲,按照面積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其中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是南極洲;跨緯度最廣的是亞洲;被赤道穿過的是非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亞歐兩洲分界線是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亞非兩洲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紅海;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是白令海峽;歐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南北美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
15.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甲為歐洲,乙為亞洲,丙為非洲。故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16.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圖中①是亞歐分界線之一的烏拉爾山脈,A錯誤;
B、圖中②是亞歐分界線之一的烏拉爾河,B正確;
C、圖中③是亞歐分界線之一的大高加索山脈,C錯誤;
D、圖中④是有“世界油閥”之稱的霍爾木茲海峽,D錯誤。
故答案為:B。
17.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乙大洲為亞洲,丙大洲為非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白令海峽是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分界線,土耳其海峽是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之一。故D正確,ABC錯誤。
故答案為:D。
【答案】18.A
19.B
20.D
【知識點】海陸變遷的原因和例證
【解析】【點評】滄海變成桑田,桑田變為滄海,這種變化的實例有許多。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造成海陸變遷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人類活動也會造成海陸的變化,例如填海造陸。
18.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提到“在一處地層中首次發現了距今約 4.38億年的兩個真盔甲魚類新屬種,”,真盔甲魚曾經生活在遠古時期的淺海環境中,據此可推斷該地曾經可能是海洋環境。與地震災害頻發、氣候條件惡劣和高山夷為平底無關。故A正確,BCD錯誤。
故答案為:A。
19.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提到“真盔甲魚是一種已滅絕的“穿”若盔甲的魚類,曾經生活在遠古時期的淺海環境中”,現在江西省為陸地,以前為海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運動變化中。故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20.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所反映的現象是海陸變遷,海洋變為陸地。A、印度發生洪水,淹沒土地是氣象災害,不是海陸變遷,A錯誤;
B、日本通過填海造陸擴大土地面積是人工干預海陸變化,不是自然形成的,B錯誤;
C、荷蘭人修筑堤壩,防止海水侵蝕土地也是人為的,不是自然形成的,C錯誤;
D、在喜馬拉雅山上發現海洋生活化石,說明這個地方以前為海洋,通過海陸變遷,現在變成了高山,D正確。
故答案為:D。
【答案】21.A
22.B
【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
【解析】【點評】地球表層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拼合而成。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其運動方向相反,板塊之間的距離不斷擴張,在張裂地區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塊發生擠壓運動時,其方向是相對運動,板塊之間的距離縮小,地表還會不斷隆起,形成山脈。
21.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板塊活躍,兩板塊相向運動即擠壓碰撞。故A正確,BCD錯誤。
故答案為:A。
22.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擠壓碰撞地帶,兩板塊相向運動,地中海會面積會縮小。故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答案】23.D
24.D
25.B
【知識點】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規律
【解析】【點評】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規律:赤道附近地區降水較多,兩極地區降水較;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西岸降水較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較多,內陸地區降水較少。
23.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丙地所在地區對應的降水量為2 000mm以上。故D正確,ABC錯誤。
故答案為:D。
24.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甲地位于北回歸線以北,亞歐大陸內部,年降水量小于200mm,年降水量較少,A正確;
B、乙地位于北回歸線西岸伏季,年降水量小于200mm,年降水量較少,B正確;
C、丙地位于赤道地區,年降水量大于2 000mm,年降水量較多,C正確;
D、丁地位于南極大陸,屬于極地地區,年降水量小于200mm,年降水量較少,D錯誤。
故答案為:D。
25.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提到“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受青藏高原的阻擋被迫抬升”,可推知暖濕氣流受山地阻擋,在迎風坡形成的降雨是地形雨,即乞拉朋齊的降水類型主要是地形雨。故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答案】26.A
27.B
【知識點】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及其特點
【解析】【點評】判斷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的方法:
1.讀數值。在氣溫變化曲線中,主要關注氣溫的最大值(極大值)和最小值(極小值)的數值大小及其出現的月份。在降水柱狀圖中,主要看降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數值大小及其出現的月份。
2.析變化。根據氣溫變化曲線的斜率大小,可以判斷季節變化的幅度,這通常用氣溫的年較差來表示。例如,北京的氣溫年較差較大。結合降水柱狀圖的高度變化,可以分析出降水季節變化的特征,比如北京的降水季節變化較大。
3.找原因。結合影響因素分析氣溫特點形成的原因,這些因素可能包括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同樣,分析降水特點形成的原因時,主要考慮緯度、海陸分布、地形等因素。
26.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1伊基托斯高溫多雨,為熱帶雨林氣候;2巴馬科全年高溫,降水分干、濕兩季,為熱帶草原氣候;3孟買全年高溫,降水分旱、雨兩季,為熱帶季風氣候;4阿斯旺全年高溫少雨,為熱帶沙漠氣候;5上海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這五種氣候中,降水量最多的是熱帶雨林氣候。故A正確,BCD錯誤。
故答案為:A。
27.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5上海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可以看出該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冬季溫和少雨。全年高溫多雨為熱帶雨林氣候的特征;全年溫和濕潤為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征;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是溫帶季風氣候的特征。故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答案】28.C
29.B
30.A
【知識點】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及其特點;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點評】影響氣候的因素是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緯度是影響氣候的基本因素,具體表現為低緯氣溫高,高緯氣溫低;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海陸位置的影響表現為冬季海洋氣溫高,陸地氣溫地,夏季相反;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峰水少。地形的影響表現在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千米,氣溫下降6℃;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28.甲、乙兩地都位于南緯度,都地處南半球,①正確;甲地全年多雨,乙地降雨分干、濕兩季,②錯誤;兩地都位于南半球,最低氣溫出現在7月,③正確;甲地降水比乙地多,④正確。①③④正確,故A正確,BCD錯誤。
故答案為:C。
29.甲地位于盛行風的迎風坡,多地形雨,降水多;乙地位于山脈西側,高大的山脈阻擋了盛行風,使得乙地降水較少。所以造成甲、乙兩地氣候差異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素。故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30.讀圖可知,乙地全年高溫,降水分干、濕兩季,屬于熱帶草原氣候。終年高溫多雨是熱帶雨林氣候的特征;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濕潤是地中海氣候的特征;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是溫帶季風氣候的特征。故A正確,BCD錯誤。
故答案為:A。
31.【答案】(1)大陸漂移學說;板塊構造學說
(2)①處和④處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就,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②處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③處位于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
(3)板塊張裂拉伸,可能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塊碰撞擠壓,可能形成褶皺山脈、島弧鏈、海溝。
(4)①趴下、蹲下或坐下,盡量使身體的重心降低,保護頭部。②躲在有墻角的地方。③遠離電梯,要走樓梯。④室外去操場、廣場等空曠的地方躲避。(言之有理即給分)
【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我國自然災害的防治措施
【解析】【分析】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我們所接觸到的、常用的海陸變遷理論有由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和科學家經過長期研究提出的板塊構造學說。
(2)①處和④處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②處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③處位于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
(3)板塊的相對運動主要有兩種方式:碰撞擠壓和張裂拉伸。當兩個板塊相互碰撞擠時,會形成海溝、島弧鏈、褶皺山脈等地貌。當兩個板塊張裂拉伸時,常常會形成裂谷或海洋等地貌。
(4)在室內時,應趴下、蹲下或坐下,盡量使身體的重心降低,保護頭部;躲在有墻角的地方;遠離電梯,要走樓梯,以免地震時電梯停電發生電梯失控或被困在電梯內的情況;在室外要遠離建筑物、電線桿、路燈、廣告牌等可能倒塌的物體,迅速到開闊地帶避險;在學校時,要聽從老師指揮,有序撤離到操場、廣場等空曠的地方躲避;在車內時,應立即停車并留在車內,選擇在路邊停車,避免停在橋梁、隧道或電線下面;如果在山區,要警惕山體滑坡和滾石,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避震時保持冷靜,聽從專業人員的指揮,不要盲目逃生。
【點評】地球表層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拼合而成。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其運動方向相反,板塊之間的距離不斷擴張,在張裂地區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塊發生擠壓運動時,其方向是相對運動,板塊之間的距離縮小,地表還會不斷隆起,形成山脈。
(1) 兩種主要的海陸變遷理論包括大陸漂移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大陸漂移學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于1915年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稱為泛大陸。后來,泛大陸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板塊構造學說是基于大陸漂移說的進一步發展。該理論認為,全球巖石圈被分裂成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這些板塊在軟流圈上“漂浮”并慢慢移動。板塊交界處是地殼活動最頻繁的區域,火山和地震主要發生在這些地方。
(2)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多火山、地震分布。讀圖可知,①處和④處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②處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③處位于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
(3)板塊的相對運動主要有兩種方式:碰撞擠壓和張裂拉伸,這兩種方式會產生不同的地貌類型。當兩個板塊相互靠近并擠壓時,會形成碰撞擠壓型板塊邊界。這種邊界通常表現為海溝、島弧鏈和褶皺山脈等地貌。例如,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就是由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擠壓碰撞形成的 。當兩個板塊相互遠離并拉伸時,會形成張裂拉伸型板塊邊界。這種邊界通常表現為裂谷和海洋等地貌。例如,大西洋中脊和東非大裂谷就是由板塊張裂拉伸形成的 。
(4)地震發生時,采取正確的避震措施可以有效減少人員傷亡。以下是幾種避震方法:①趴下、蹲下或坐下,盡量使身體的重心降低,保護頭部;②躲在有墻角的地方;③遠離電梯,要走樓梯,因為地震時電梯可能會失控或被困;④室外遠離建筑物、電線桿、路燈、廣告牌等可能倒塌的物體,迅速到開闊地帶避險;⑤在車內時,應立即停車并留在車內,選擇在路邊停車,避免停在橋梁、隧道或電線下面;⑥如果在山區,要警惕山體滑坡和滾石,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⑦避震時保持冷靜,聽從專業人員的指揮,不要盲目逃生。
32.【答案】(1)非洲、亞洲。
(2)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
(3)
(4)氣候夏季高溫多雨,水熱資源充足;中南半島北部以山地為主,滿足咖啡的海拔和溫度要求;中南半島地勢北高南低,排水良好;河流眾多,水源充足。
【知識點】七大洲;東南亞的濕熱的氣候與豐富的物產;東南亞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
【解析】【分析】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世界咖啡生產國主要分布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地區,集中分布在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以及亞洲。
(2)馬來群島位于赤道附近,屬于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
(3)讀表格,將數據補充完整如下:
(4)題干中提到“小粒種咖啡樹一般適合生長在氣溫11.5℃—25℃,年降水量達到1 000mm—1 600mm,海拔1 000米左右排水良好的山地地區”,據此可推知,小粒種咖啡樹適合種植在氣溫較高、降水充足、排水良好的地區。中南半島北部某國的地形以山地為主,地勢總體較高,滿足咖啡樹生長的海拔和溫度要求;小粒種咖啡種植面積大;夏季高溫多雨,年均降水量和氣溫能夠滿足小粒種咖啡的生長,山地地形,坡度較大,有利于排水。
【點評】判斷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的方法:
1.讀數值。在氣溫變化曲線中,主要關注氣溫的最大值(極大值)和最小值(極小值)的數值大小及其出現的月份。在降水柱狀圖中,主要看降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數值大小及其出現的月份。
2.析變化。根據氣溫變化曲線的斜率大小,可以判斷季節變化的幅度,這通常用氣溫的年較差來表示。例如,北京的氣溫年較差較大。結合降水柱狀圖的高度變化,可以分析出降水季節變化的特征,比如北京的降水季節變化較大。
3.找原因。結合影響因素分析氣溫特點形成的原因,這些因素可能包括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同樣,分析降水特點形成的原因時,主要考慮緯度、海陸分布、地形等因素。
(1)從圖上來看,世界咖啡生產國主要分布在熱帶,集中在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以及亞洲等大洲。
(2)讀圖可知,馬來群島屬于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平均溫度是25℃~31℃,終年高溫多雨,年平均降水量為2000毫米。
(3)讀表格,將數據補充完整如下:
(4)讀題干“小粒種咖啡樹一般適合生長在氣溫11.5℃—25℃,年降水量達到1000mm—1600mm,海拔1000米左右排水良好的山地地區。”可知,中南半島北部某國地形以山地為主,地勢總體較高,滿足咖啡樹生長的海拔和溫度要求;小粒種咖啡種植面積大;夏季高溫多雨,年均降水量和氣溫能夠滿足小粒種咖啡的生長,山地地形,坡度較大,有利于排水。
1 / 1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地理試題
(2024八上·翁源期中)“向日葵花盤型智能追光太陽能板”能自動追蹤太陽光線,并可以自動傾斜角度,以達到最大發電效率。下圖表示我國某地的智能充電板給汽車充電的場景,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從早到晚,“花盤”轉動的總體方向為(  )
A.自西向東 B.自東向西 C.自北向南 D.自南向北
2.不考慮天氣狀況,太陽照射“花盤”時間最長的季節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下面幾個地區,“花盤”使用效率最高的地方可能是(  )
A.歐洲北部 B.馬來群島 C.阿拉伯半島 D.亞馬孫平原
【答案】1.B
2.B
3.C
【知識點】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及其特點
【解析】【點評】一年內太陽光線的直射點有規律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各地正午的太陽高度也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春分日在3月21日前后,太陽直射赤道,夏至日在6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秋分在9月23日前后,太陽直射赤道,冬至日在12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南回歸線。
1.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花盤需要跟隨太陽運動方向轉動才能實現最大的太陽能吸收發電,地球的自轉方向為自西向東,受地球自轉影響,太陽東升西落,所以花盤轉動方向應是自東向西。故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2.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夏秋冬四季中,夏季太陽光照最強,白晝時間最長,太陽照射“花盤”時間最長。故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3.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花盤”是太陽能電池板,使用效率最高的地方說明太陽輻射最強。選項所給的四個地區中,阿拉伯半島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干燥,光照時間最長,“花盤”使用效率最高。歐洲北部緯度較高,光照時間短;馬來群島和亞馬孫平原屬于熱帶雨林氣候,降水較多,晴天較少,光照時間比阿拉伯半島短。故C正確,ABD錯誤。
故答案為:C。
(2024八上·翁源期中)暑假,小麥開啟了北京之行。入住賓館時,他發現大堂墻面上四個城市的鐘表時間不一樣。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4.造成四個城市有時間差異的原因是(  )
A.地球公轉 B.地球自轉 C.地殼運動 D.生活習慣
5.以下不屬于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是(  )
A.晝夜交替 B.時間差異
C.晝夜長短變化 D.日月星辰東升西落
【答案】4.B
5.C
【知識點】晝夜長短的變化
【解析】【點評】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產生的現象是晝夜交替、時間差異和日月星辰東升西落。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產生的現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帶的變化,同時隨著太陽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各地獲得的熱量也不同。
4.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東轉,同緯度位置偏東的地點比位置偏西的地點早看見太陽,這樣就產生了時間的差異。故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5.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晝夜長短變化是地球公轉產生的現象;晝夜交替、時間差異、日月星辰東升西落是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故C正確,ABD錯誤。
故答案為:C。
(2024八上·翁源期中)讀“全球部分區域光照圖(圖中陰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面小題。
6.圖中表示的半球可能是(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西半球 D.東半球
7.下列關于圖中①、②、③三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
A.①點位于中緯度地區 B.②點位于③點的東北方向
C.③點有極夜現象 D.②點位于東半球
8.圖3可能的日期是(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答案】6.B
7.D
8.D
【知識點】東西半球的劃分;極地地區的位置、方向判斷
【解析】【點評】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產生的現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帶的變化,同時隨著太陽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各地獲得的熱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此時全球晝夜平分,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此時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為北半球夏至,此時北極圈以北有極晝現象,南極圈以南有極夜現象。9月23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此時全球晝夜平分,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夜最長盡最短,為冬至此時北極圈以北有極夜現象,南極圈以南有極晝現象。
6.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地球的自轉方向為順時針,是以南極點為中心的自轉方向,故圖中表示的半球可能是南半球。故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
7.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①點位于南極圈66.5°S,位于60°S—90°S之間,屬于高緯度地區,A錯誤;
B、在經緯網圖中,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可推知②點位于③點東南方向,B錯誤;
C、③點位于南極圈以北,沒有極晝極夜現象,C錯誤;
D、根據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可知②點位于東經,用符號“E”表示,②點的經度約為135°E,位于160°E以西,屬于東半球,D正確。
故答案為:D。
8.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陰影表示黑夜,南極圈及其以南地區全部為白晝,可以判斷此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為北半球的冬至日。故D正確,ABC錯誤。
故答案為:D。
(2024八上·翁源期中)2024年4月25日20時59分,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讀 “地球公轉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9.十八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當日,地球運行至圖中的(  )
A.甲乙之間 B.乙丙之間 C.丙丁之間 D.丁甲之間
10.北京某學校旗桿正午日影最長的時間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發射當天,廣東省的晝夜長短狀況及其變化情況是(  )
A.晝短夜長,晝漸長 B.晝短夜長,晝漸短
C.晝長夜短,晝漸長 D.晝長夜短,晝漸短
【答案】9.D
10.C
11.C
【知識點】地球公轉的基本特征;晝夜長短的變化
【解析】【點評】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產生的現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帶的變化,同時隨著太陽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各地獲得的熱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此時全球晝夜平分,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此時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為北半球夏至,此時北極圈以北有極晝現象,南極圈以南有極夜現象。9月23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此時全球晝夜平分,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夜最長盡最短,為冬至此時北極圈以北有極夜現象,南極圈以南有極晝現象。
9.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為夏至(6月22日前后),乙為秋分(9月23日前后),丙為冬至(12月22日前后),丁為春分(3月21日前后)。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于4月25日發射,位于春分與夏至之間,即圖中丁甲之間。故D正確,ABC錯誤。
故答案為:D。
10.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因為地球繞太陽做公轉運動,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做周期性運動。一年中,北回歸線以北地區夏至日時正午大陽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冬至日時正午大陽高度最小,下午日影最長。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情況則相反。在太陽直射點上,日影長度為0。故C正確,ABD錯誤。
故答案為:C。
11.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于4月25日發射,位于春分與夏至之間,此時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且向北回歸線以東,位于北半球的廣東省此時晝長夜短,且晝漸長,夜漸短。故C正確,ABD錯誤。
故答案為:C。
(2024八上·翁源期中)讀“東西半球海陸分布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2.海洋面積約占地球面積的(  )
A.71% B.29% C.50% D.69%
13.有關圖中大洲地理位置的敘述,錯誤的是(  )
A.①東鄰大西洋 B.②地跨熱帶、溫帶、寒帶
C.②③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 D.③主要位于低緯度地區
14.在七大洲中,沒有被赤道穿過的大洲是(  )
A.南美洲 B.非洲 C.亞洲 D.南極洲
【答案】12.A
13.A
14.D
【知識點】七大洲;四大洋;世界的海陸分布;大洲分界線
【解析】【點評】世界共有七大洲,按照面積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其中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是南極洲;跨緯度最廣的是亞洲;被赤道穿過的是非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亞歐兩洲分界線是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亞非兩洲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紅海;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是白令海峽;歐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南北美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
12.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據計算,地球表面約71%是海洋,而陸地面積僅約占29%。故A正確,BCD錯誤。
依據題意,故答案為:A。
13.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①大洲為非洲,東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A錯誤;
B、②大洲為北美洲,北回歸線和北極圈從該大洲穿過,地跨熱帶、溫帶和寒帶,B正確;
C、②大洲為北美洲,③大洲為南美洲,兩大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C正確;
D、③大洲是南美洲,赤道從其北部穿過,南回歸線從其大陸中部穿過,主要位于低緯度地區,D正確。
故答案為:A。
14.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七大洲中,沒有被赤道穿過的大洲是位于南極地區的南極洲。南美洲、非洲、亞洲均被赤道穿過。故D正確,ABC錯誤。
故答案為:D。
(2024八上·翁源期中)讀“世界局部地區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5.圖中甲、乙代表的大洲分別是(  )
A.亞洲、歐洲 B.歐洲、亞洲 C.亞洲、非洲 D.歐洲、非洲
16.圖中序號與大洲分界線上的地理事物,對應正確的是(  )
A.①-大高加索山脈 B.②-烏拉爾河
C.③-烏拉爾山脈 D.④-白令海峽
17.乙、丙兩大洲的分界線是(  )
A.白令海峽 B.巴拿馬運河 C.土耳其海峽 D.蘇伊士運河
【答案】15.B
16.B
17.D
【知識點】七大洲;大洲分界線
【解析】【點評】世界共有七大洲,按照面積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其中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是南極洲;跨緯度最廣的是亞洲;被赤道穿過的是非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亞歐兩洲分界線是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亞非兩洲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紅海;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是白令海峽;歐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南北美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
15.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甲為歐洲,乙為亞洲,丙為非洲。故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16.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圖中①是亞歐分界線之一的烏拉爾山脈,A錯誤;
B、圖中②是亞歐分界線之一的烏拉爾河,B正確;
C、圖中③是亞歐分界線之一的大高加索山脈,C錯誤;
D、圖中④是有“世界油閥”之稱的霍爾木茲海峽,D錯誤。
故答案為:B。
17.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乙大洲為亞洲,丙大洲為非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白令海峽是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分界線,土耳其海峽是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之一。故D正確,ABC錯誤。
故答案為:D。
(2024八上·翁源期中)科研人員在江西省西北部采獲一批古魚類化石材料,并在其中一處地層中首次發現了距今約4.38億年的兩個真盔甲魚類新屬種,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最原始的真盔甲魚類化石。讀“挖掘的真盔甲魚類化石及其生態復原圖”,完成下面小題。
18.該地可能(  )
A.曾是海洋環境 B.地震災害頻發
C.氣候條件惡劣 D.高山夷為平地
19.真盔甲魚是一種已滅絕的“穿”若盔甲的魚類,曾經生活在遠古時期的淺海環境中。此次在江西省發現該化石,除了有利于研究生物進化外,也說明(  )
A.真盔甲魚可以同時生活在海洋和陸地
B.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運動變化中
C.在遠古時期,魚類也能在陸地上生存
D.真盔甲魚只在江西省生存過
20.下列現象與材料中的現象的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印度發生洪水,淹沒土地
B.日本通過填海造陸擴大土地面積
C.荷蘭人修筑堤壩,防止海水侵蝕土地
D.在喜馬拉雅山上發現海洋生物化石
【答案】18.A
19.B
20.D
【知識點】海陸變遷的原因和例證
【解析】【點評】滄海變成桑田,桑田變為滄海,這種變化的實例有許多。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造成海陸變遷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人類活動也會造成海陸的變化,例如填海造陸。
18.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提到“在一處地層中首次發現了距今約 4.38億年的兩個真盔甲魚類新屬種,”,真盔甲魚曾經生活在遠古時期的淺海環境中,據此可推斷該地曾經可能是海洋環境。與地震災害頻發、氣候條件惡劣和高山夷為平底無關。故A正確,BCD錯誤。
故答案為:A。
19.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提到“真盔甲魚是一種已滅絕的“穿”若盔甲的魚類,曾經生活在遠古時期的淺海環境中”,現在江西省為陸地,以前為海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運動變化中。故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20.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所反映的現象是海陸變遷,海洋變為陸地。A、印度發生洪水,淹沒土地是氣象災害,不是海陸變遷,A錯誤;
B、日本通過填海造陸擴大土地面積是人工干預海陸變化,不是自然形成的,B錯誤;
C、荷蘭人修筑堤壩,防止海水侵蝕土地也是人為的,不是自然形成的,C錯誤;
D、在喜馬拉雅山上發現海洋生活化石,說明這個地方以前為海洋,通過海陸變遷,現在變成了高山,D正確。
故答案為:D。
(2024八上·翁源期中)讀“阿爾卑斯山脈地理位置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21.地中海地區多地震的原因可能是(  )
A.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擠壓碰撞
B.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張裂拉伸
C.印度洋板塊與美洲板塊擠壓碰撞
D.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張裂拉伸
22.通過圖中板塊的運動方向,你認為地中海可能會(  )
A.變大 B.縮小 C.不變 D.不能預測
【答案】21.A
22.B
【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
【解析】【點評】地球表層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拼合而成。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其運動方向相反,板塊之間的距離不斷擴張,在張裂地區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塊發生擠壓運動時,其方向是相對運動,板塊之間的距離縮小,地表還會不斷隆起,形成山脈。
21.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板塊活躍,兩板塊相向運動即擠壓碰撞。故A正確,BCD錯誤。
故答案為:A。
22.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擠壓碰撞地帶,兩板塊相向運動,地中海會面積會縮小。故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2024八上·翁源期中)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23.圖中丙地年降水量(  )
A.200~500mm B.500~1000mm
C.1000~2000mm D.2000mm以上
24.各點的年降水量特征錯誤的是(  )
A.甲地位于中緯度內陸,年降水量較少
B.乙地位于回歸線西岸,年降水量較少
C.丙地位于赤道地區,年降水量較多
D.丁地位于極地地區,年降水量較多
25.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受青藏高原的阻擋被迫抬升,使亞洲的乞拉朋齊成為“世界雨極”,該地區的降水類型主要是(  )
A.對流雨 B.地形雨 C.鋒面雨 D.臺風雨
【答案】23.D
24.D
25.B
【知識點】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規律
【解析】【點評】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規律:赤道附近地區降水較多,兩極地區降水較;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西岸降水較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較多,內陸地區降水較少。
23.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丙地所在地區對應的降水量為2 000mm以上。故D正確,ABC錯誤。
故答案為:D。
24.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甲地位于北回歸線以北,亞歐大陸內部,年降水量小于200mm,年降水量較少,A正確;
B、乙地位于北回歸線西岸伏季,年降水量小于200mm,年降水量較少,B正確;
C、丙地位于赤道地區,年降水量大于2 000mm,年降水量較多,C正確;
D、丁地位于南極大陸,屬于極地地區,年降水量小于200mm,年降水量較少,D錯誤。
故答案為:D。
25.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提到“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受青藏高原的阻擋被迫抬升”,可推知暖濕氣流受山地阻擋,在迎風坡形成的降雨是地形雨,即乞拉朋齊的降水類型主要是地形雨。故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2024八上·翁源期中)讀“五地的氣溫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圖”,完成下面小題。
26.五種氣候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
A.熱帶雨林氣候 B.熱帶季風氣候
C.熱帶草原氣候 D.亞熱帶草原氣候
27.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氣候特征是(  )
A.全年高溫多雨 B.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C.全年溫和濕潤 D.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答案】26.A
27.B
【知識點】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及其特點
【解析】【點評】判斷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的方法:
1.讀數值。在氣溫變化曲線中,主要關注氣溫的最大值(極大值)和最小值(極小值)的數值大小及其出現的月份。在降水柱狀圖中,主要看降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數值大小及其出現的月份。
2.析變化。根據氣溫變化曲線的斜率大小,可以判斷季節變化的幅度,這通常用氣溫的年較差來表示。例如,北京的氣溫年較差較大。結合降水柱狀圖的高度變化,可以分析出降水季節變化的特征,比如北京的降水季節變化較大。
3.找原因。結合影響因素分析氣溫特點形成的原因,這些因素可能包括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同樣,分析降水特點形成的原因時,主要考慮緯度、海陸分布、地形等因素。
26.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1伊基托斯高溫多雨,為熱帶雨林氣候;2巴馬科全年高溫,降水分干、濕兩季,為熱帶草原氣候;3孟買全年高溫,降水分旱、雨兩季,為熱帶季風氣候;4阿斯旺全年高溫少雨,為熱帶沙漠氣候;5上海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這五種氣候中,降水量最多的是熱帶雨林氣候。故A正確,BCD錯誤。
故答案為:A。
27.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5上海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可以看出該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冬季溫和少雨。全年高溫多雨為熱帶雨林氣候的特征;全年溫和濕潤為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征;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是溫帶季風氣候的特征。故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2024八上·翁源期中)在中國專家的幫助下,馬達加斯加利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實現了糧食自給。讀“馬達加斯加地形圖及甲、乙兩地多年平均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完成下面小題
28.對于甲、乙兩地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都地處南半球②都全年多雨③都是7月氣溫最低④甲地比乙地降水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9.造成甲、乙兩地氣候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A.緯度位置 B.地形因素 C.植被類型 D.人類活動
30.對乙地的氣候特征,描述正確的是(  )
A.終年高溫,有明顯的雨季、旱季
B.終年高溫多雨
C.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濕潤
D.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
【答案】28.C
29.B
30.A
【知識點】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及其特點;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點評】影響氣候的因素是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緯度是影響氣候的基本因素,具體表現為低緯氣溫高,高緯氣溫低;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海陸位置的影響表現為冬季海洋氣溫高,陸地氣溫地,夏季相反;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峰水少。地形的影響表現在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千米,氣溫下降6℃;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28.甲、乙兩地都位于南緯度,都地處南半球,①正確;甲地全年多雨,乙地降雨分干、濕兩季,②錯誤;兩地都位于南半球,最低氣溫出現在7月,③正確;甲地降水比乙地多,④正確。①③④正確,故A正確,BCD錯誤。
故答案為:C。
29.甲地位于盛行風的迎風坡,多地形雨,降水多;乙地位于山脈西側,高大的山脈阻擋了盛行風,使得乙地降水較少。所以造成甲、乙兩地氣候差異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素。故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30.讀圖可知,乙地全年高溫,降水分干、濕兩季,屬于熱帶草原氣候。終年高溫多雨是熱帶雨林氣候的特征;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濕潤是地中海氣候的特征;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是溫帶季風氣候的特征。故A正確,BCD錯誤。
故答案為:A。
31.(2024八上·翁源期中)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讀 “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
(1)列出兩種海陸變遷的理論。
(2)在①②③④點中任意選擇一個點,分析該地發生地震的主要原因。
(3)闡述兩種板塊的相對運動方式及可能產生的地貌類型。
(4)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傷害,列舉避震的三種方式方法
【答案】(1)大陸漂移學說;板塊構造學說
(2)①處和④處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就,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②處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③處位于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
(3)板塊張裂拉伸,可能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塊碰撞擠壓,可能形成褶皺山脈、島弧鏈、海溝。
(4)①趴下、蹲下或坐下,盡量使身體的重心降低,保護頭部。②躲在有墻角的地方。③遠離電梯,要走樓梯。④室外去操場、廣場等空曠的地方躲避。(言之有理即給分)
【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我國自然災害的防治措施
【解析】【分析】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我們所接觸到的、常用的海陸變遷理論有由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和科學家經過長期研究提出的板塊構造學說。
(2)①處和④處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②處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③處位于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
(3)板塊的相對運動主要有兩種方式:碰撞擠壓和張裂拉伸。當兩個板塊相互碰撞擠時,會形成海溝、島弧鏈、褶皺山脈等地貌。當兩個板塊張裂拉伸時,常常會形成裂谷或海洋等地貌。
(4)在室內時,應趴下、蹲下或坐下,盡量使身體的重心降低,保護頭部;躲在有墻角的地方;遠離電梯,要走樓梯,以免地震時電梯停電發生電梯失控或被困在電梯內的情況;在室外要遠離建筑物、電線桿、路燈、廣告牌等可能倒塌的物體,迅速到開闊地帶避險;在學校時,要聽從老師指揮,有序撤離到操場、廣場等空曠的地方躲避;在車內時,應立即停車并留在車內,選擇在路邊停車,避免停在橋梁、隧道或電線下面;如果在山區,要警惕山體滑坡和滾石,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避震時保持冷靜,聽從專業人員的指揮,不要盲目逃生。
【點評】地球表層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拼合而成。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其運動方向相反,板塊之間的距離不斷擴張,在張裂地區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塊發生擠壓運動時,其方向是相對運動,板塊之間的距離縮小,地表還會不斷隆起,形成山脈。
(1) 兩種主要的海陸變遷理論包括大陸漂移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大陸漂移學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于1915年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稱為泛大陸。后來,泛大陸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板塊構造學說是基于大陸漂移說的進一步發展。該理論認為,全球巖石圈被分裂成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這些板塊在軟流圈上“漂浮”并慢慢移動。板塊交界處是地殼活動最頻繁的區域,火山和地震主要發生在這些地方。
(2)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多火山、地震分布。讀圖可知,①處和④處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②處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③處位于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
(3)板塊的相對運動主要有兩種方式:碰撞擠壓和張裂拉伸,這兩種方式會產生不同的地貌類型。當兩個板塊相互靠近并擠壓時,會形成碰撞擠壓型板塊邊界。這種邊界通常表現為海溝、島弧鏈和褶皺山脈等地貌。例如,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就是由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擠壓碰撞形成的 。當兩個板塊相互遠離并拉伸時,會形成張裂拉伸型板塊邊界。這種邊界通常表現為裂谷和海洋等地貌。例如,大西洋中脊和東非大裂谷就是由板塊張裂拉伸形成的 。
(4)地震發生時,采取正確的避震措施可以有效減少人員傷亡。以下是幾種避震方法:①趴下、蹲下或坐下,盡量使身體的重心降低,保護頭部;②躲在有墻角的地方;③遠離電梯,要走樓梯,因為地震時電梯可能會失控或被困;④室外遠離建筑物、電線桿、路燈、廣告牌等可能倒塌的物體,迅速到開闊地帶避險;⑤在車內時,應立即停車并留在車內,選擇在路邊停車,避免停在橋梁、隧道或電線下面;⑥如果在山區,要警惕山體滑坡和滾石,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⑦避震時保持冷靜,聽從專業人員的指揮,不要盲目逃生。
32.(2024八上·翁源期中)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中南半島北部產的小粒種咖啡濃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帶果味。小粒種咖啡樹一般適合生長在氣溫11.5℃—25℃,年降水量達到1000mm—1600mm,海拔1000米左右排水良好的山地地區。
材料二:中南半島地處中國云南南部,地勢北高南低,河流大多發源于北部山區,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態勢。
材料三:讀“世界氣候類型及咖啡豆主要產地分布示意圖”。
(1)列出2個咖啡豆產地主要分布的大洲。
(2)簡述圖中馬來群島的主要氣候類型及其特征。
(3)中南半島北部某國是世界小粒種咖啡重要生產基地。依據下表中數據將下圖補充完整。
月份 平均氣溫/℃ 降水量/mm
8 20.5 240
9 19 160
(4)結合資料,說明中南半島北部某國適宜小粒種咖啡樹種植的有利自然條件。(至少寫出三點)
【答案】(1)非洲、亞洲。
(2)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
(3)
(4)氣候夏季高溫多雨,水熱資源充足;中南半島北部以山地為主,滿足咖啡的海拔和溫度要求;中南半島地勢北高南低,排水良好;河流眾多,水源充足。
【知識點】七大洲;東南亞的濕熱的氣候與豐富的物產;東南亞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
【解析】【分析】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世界咖啡生產國主要分布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地區,集中分布在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以及亞洲。
(2)馬來群島位于赤道附近,屬于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
(3)讀表格,將數據補充完整如下:
(4)題干中提到“小粒種咖啡樹一般適合生長在氣溫11.5℃—25℃,年降水量達到1 000mm—1 600mm,海拔1 000米左右排水良好的山地地區”,據此可推知,小粒種咖啡樹適合種植在氣溫較高、降水充足、排水良好的地區。中南半島北部某國的地形以山地為主,地勢總體較高,滿足咖啡樹生長的海拔和溫度要求;小粒種咖啡種植面積大;夏季高溫多雨,年均降水量和氣溫能夠滿足小粒種咖啡的生長,山地地形,坡度較大,有利于排水。
【點評】判斷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的方法:
1.讀數值。在氣溫變化曲線中,主要關注氣溫的最大值(極大值)和最小值(極小值)的數值大小及其出現的月份。在降水柱狀圖中,主要看降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數值大小及其出現的月份。
2.析變化。根據氣溫變化曲線的斜率大小,可以判斷季節變化的幅度,這通常用氣溫的年較差來表示。例如,北京的氣溫年較差較大。結合降水柱狀圖的高度變化,可以分析出降水季節變化的特征,比如北京的降水季節變化較大。
3.找原因。結合影響因素分析氣溫特點形成的原因,這些因素可能包括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同樣,分析降水特點形成的原因時,主要考慮緯度、海陸分布、地形等因素。
(1)從圖上來看,世界咖啡生產國主要分布在熱帶,集中在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以及亞洲等大洲。
(2)讀圖可知,馬來群島屬于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平均溫度是25℃~31℃,終年高溫多雨,年平均降水量為2000毫米。
(3)讀表格,將數據補充完整如下:
(4)讀題干“小粒種咖啡樹一般適合生長在氣溫11.5℃—25℃,年降水量達到1000mm—1600mm,海拔1000米左右排水良好的山地地區。”可知,中南半島北部某國地形以山地為主,地勢總體較高,滿足咖啡樹生長的海拔和溫度要求;小粒種咖啡種植面積大;夏季高溫多雨,年均降水量和氣溫能夠滿足小粒種咖啡的生長,山地地形,坡度較大,有利于排水。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昌县| 丰台区| 万安县| 汉源县| 普洱| 建瓯市| 柏乡县| 永泰县| 江川县| 吉木萨尔县| 兰坪| 五家渠市| 石景山区| 西宁市| 镇雄县| 从化市| 临猗县| 留坝县| 民丰县| 东乡县| 会宁县| 兰考县| 大连市| 深圳市| 吴旗县| 呼图壁县| 东宁县| 临清市| 万源市| 巨鹿县| 长宁区| 山阴县| 榆社县| 卓尼县| 弥渡县| 扬中市| 兴业县| 怀来县| 乐山市| 徐水县| 土默特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