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九章 平面直角坐標系9.1 用坐標描述平面內點的位置9.1.1 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概念教學目標課題 9.1.1 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概念 授課人素養目標 認識平面直角坐標系、原點、橫軸、縱軸和象限. 能正確畫出平面直角坐標系,經歷由點寫出坐標、由坐標描點,體會數形結合思想.教學重點 正確認識平面直角坐標系,會準確地由點寫出坐標、由坐標描點.教學難點 平面內點的坐標的有序性.教學活動教學步驟 師生活動活動一:創設情境,新課導入 【設計意圖】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回顧舊知,為引入平面直角坐標系做鋪墊. 【問題引入】 (1)生活中如何確定一個具體位置?如圖是一個小組進行表演訓練的模擬情形,有一個人的動作不規范,你能表示出他的位置嗎? 可用小學學過的有序數對確定.這個人位于第2行第3列,若把行數、列數編號,可用有序數對記為(2,3). (2)什么是數軸? 規定了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的直線就構成了數軸. (3)如圖,數軸上的點A表示數1.反過來,數1就是點A的位置.我們說數1是點A在數軸上的坐標.同理可知,點B在數軸上的坐標是-3;點C在數軸上的坐標是2.5;點D在數軸上的坐標是0. (4)數軸上的點與實數之間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系. 【教學建議】 學生回憶并作答,為本課的學習提供遷移或類比方法.活動二:交流合作,探究新知 【設計意圖】 通過與數軸類比的實例進行引入,在此基礎上抽象出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概念. 探究點1 平面直角坐標系 問題1 (教材P64思考)類似于上面利用數軸確定直線上點的位置,能不能找到一種辦法來確定平面內的點的位置呢(請以圖①中的點A為例說明) 如圖①,我們可以在平面內畫兩條互相垂直、原點重合的數軸,組成平面直角坐標系.水平的數軸稱為x軸或橫軸,習慣上取向右為正方向;豎直的數軸稱為y軸或縱軸,習慣上取向上為正方向;兩坐標軸的交點O稱為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原點. 有了平面直角坐標系,平面內的點就可以用一個有序數對來表示了.如圖②,由點A分別向x軸和y軸作垂線,垂足M在x軸上的坐標是3,垂足N在y軸上, 的坐標是4,我們說點A的橫坐標是3,縱坐標是4,有序數對(3,4)就叫作點A的坐標,記作A(3,4). 問題2 結合圖②和上面的知識,請你寫出B,C,D,E的坐標. B(-3,-4),C(0,2),D(0,-3),E(-2,0). 【對應訓練】 1.下列選項中,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畫法正確的是(D) 2.教材P66練習第1題. 【教學建議】 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可以進行討論交流,教師最后進行總結并引入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概念.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利用有序數對表示出點的坐標.通過與數軸類比可以更好地理解點與坐標的對應關系,從而實現一維到二維的過渡.注意強調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畫法規則.【設計意圖】 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平面直角坐標系,加深理解. 探究點2 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點的坐標特征 問題1 (教材P65思考)原點O的坐標是什么?x軸和y軸上的點的坐標有什么特點? 原點O的坐標為(0,0);x軸上的點的縱坐標為0,例如(1,0),(-1,0),…;y軸上的點的橫坐標為0,例如(0,1),(0,-1),….如圖①,A(3,0),B(-2,0),C(0,2),D(0,-3). 概念引入: 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以后,坐標平面就被兩條坐標軸分成Ⅰ,Ⅱ,Ⅲ,Ⅳ四個部分(如圖②),每個部分稱為象限,它們分別叫作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 問題2 各部分及坐標軸上的點的坐標有什么特點? 注意:坐標軸上的點不屬于任何象限. 例1 (教材P65例1)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描出下列各點: A(4,5),B(-2,3),C(-2.5,-2),D(4,-2),E(0,-4). 【教學建議】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對于回答不完善的地方予以補充,注意引導學生學會畫出用坐標表示的點的位置,對于各象限的點的坐標特點有清晰的了解.注意強調表示坐標時橫、縱坐標順序不可顛倒,及位于坐標軸上的點不屬于任何象限.解:如圖①,先在x軸上找出表示4的點,再在y軸上找出表示5的點,過這兩個點分別作x軸和y軸的垂線,垂線的交點就是點A. 類似地,可在圖中描出點B,C,D,E. 歸納總結:如圖②,類比數軸上的點與實數是一一對應的,對于坐標平面內任意一點M,都有唯一的一個有序實數對(x,y)(即點M的坐標)和它對應;反過來,對于任意一個有序實數對(x,y),在坐標平面內都有唯一的一點M(即坐標為(x,y)的點)和它對應.也就是說,坐標平面內的點與有序實數對是一一對應的.這樣,利用坐標平面內點的坐標,可以確定平面內點的位置. 拓展: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點到坐標軸的距離:點到x軸的距離是該點縱坐標的絕對值;點到y軸的距離是該點橫坐標的絕對值. 【對應訓練】 教材P66練習第2,3題.活動三:重點突破,鞏固提升 【設計意圖】 針對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點的坐標特征出題,加深學生對于概念的理解和相應的運用能力. 例2 已知點P到x軸的距離為2,到y軸的距離為1.如果過點P作兩坐標軸的垂線,垂足分別在x軸的正半軸上和y軸的負半軸上,那么點P的坐標是(B) A.(2,-1) B.(1,-2) C.(-2,-1) D.(1,2) 例3 (1)如果點M(-5,2+b)在x軸上,那么b=-2. (2)如果點N(a-3,2a)在y軸上,那么點N的坐標是(0,6). (3)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有點M(a,b). ①當a>0,b<0時,點M位于第幾象限? ②當ab>0時,點M位于第幾象限? ③當a為任意有理數,且b<0時,點M位于第幾象限? 解:①點M位于第四象限;②點M位于第一象限(a>0,b>0)或者第三象限(a<0,b<0);③點M位于第三象限(a<0,b<0)或者第四象限(a>0,b<0)或者y軸負半軸上. 【對應訓練】 若點P(m,m-4)到x軸的距離為a,到y軸的距離為b. (1)當m=3時,a+b=4; (2)若a+b=10,求出點P的坐標; (3)若點P在第三象限,且3a+kb=12(k為常數),求出k的值. 解:(2)因為a+b=10,所以|m|+|m-4|=10. ①當m<0時,-m-m+4=10,解得m=-3,所以P(-3,-7); ②當0≤m≤4時,m-m+4=10,無解 ,舍去; ③當m>4時,m+m-4=10,解得m=7,所以P(7,3). 綜上所述,點P的坐標為(-3,-7)或(7,3). (3)因為點P在第三象限,所以m<0,m-4<0, 所以a=|m-4|=4-m,b=|m|=-m. 因為3a+kb=12,所以3(4-m)-km=12,所以-3m-km=0,所以k=-3. 【教學建議】 當題目涉及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各個象限內的點的符號特征時,注意不要混淆正負號,如例3中ab>0可得同正或同負,注意不要漏掉后一種情況.而根據點到坐標軸的距離解題時,若不確定點所在的象限,則絕對值符號不可省略,于是不可忽視分類討論.活動四:隨堂訓練,課堂總結 【隨堂訓練】相應課時隨堂訓練. 【課堂總結】師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學主要內容,并請學生回答以下問題: 1.什么是平面直角坐標系?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點具有哪些坐標特征? 2.在坐標平面內如何求一個點的坐標?已知點的坐標,如何在坐標平面內描出這個點? 【知識結構】 【作業布置】 1.教材P69習題9.1第1,3,4,5,8題. 2.相應課時訓練.、板書設計 9.1.1 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概念 1.構成:在平面內由兩條互相垂直、原點重合的數軸構成,通常橫軸向右為正方向,縱軸向上為正方向. 2.平面直角坐標系中點的坐標特征 3.由點寫出坐標 由坐標描點.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類比數軸表示點的方法,讓學生認識平面直角坐標系,在概念及由點確定坐標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了點的坐標特點.本節課主要以問題為載體,概念方面不要死記硬背,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探索思考時間,自己描點尋找規律,讓學生大膽發言,總結規律,從而提高學生的“數感”,充分體現新課標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解題大招 對平面直角坐標系中點的坐標的概念的理解平面直角坐標系內任意一點P,過點P分別向x軸、y軸作垂線,垂足在x軸、y軸上對應的數a,b分別叫作點P的橫坐標、縱坐標,有序數對(a,b)叫作點P的坐標,記作P(a,b),如圖.我們可以這么理解:(1)表示點的坐標時,約定橫坐標寫在前,縱坐標寫在后,中間用“,”隔開.(2)點P(a,b)中,|a|表示點到y軸的距離;|b|表示點到x軸的距離.(3)對于坐標平面內任意一點都有唯一的一個有序數對(x,y)和它對應;反過來,對于任意一個有序數對(x,y),在坐標平面內都有唯一的一點和它對應.也就是說,坐標平面內的點與有序實數對是一一對應的.例 (1)若點(5-a,a-3)在第一、第三象限的角平分線上,求a的值;(2)點P到x軸和y軸的距離分別是3和4,求點P的坐標.分析:(1)第一、第三象限的角平分線上的點的橫坐標與縱坐標相等;(2)這樣的點P有多個. 解:(1)因為點(5-a,a-3)在第一、第三象限的角平分線上,所以5-a=a-3,所以a=4.(2)設點P的坐標為(x,y),由已知條件得|y|=3,|x|=4,所以y=±3,x=±4,所以點P的坐標為(4,3)或(-4,3)或(4,-3)或(-4,-3).培優點一 平面直角坐標系中點的坐標運動規律例1 如圖,動點P按圖中箭頭所示方向運動,第1次從原點運動到點(1,1),第2次運動到點(2,0),第3次運動到點(3,2),…,按這樣的運動規律,則第2 025次運動到點BA.(2 025,0) B.(2 025,1) C.(2 025,2) D.(2 024,0)解析:由題意可知,第1次從原點運動到點(1,1),第2次運動到點(2,0),第3次運動到點(3,2),第4次運動到點(4,0),第5次運動到點(5,1),第6次運動到點(6,0)……第4n次運動到點(4n,0),第(4n+1)次運動到點(4n+1,1),第(4n+2)次運動到點(4n+2,0),第(4n+3)次運動到點(4n+3,2).因為2 025÷4=506……1,所以第2 025次運動到點(2 025,1).故選B.培優點二 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動點問題例2 如圖,在長方形OABC中,O為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原點,點A的坐標為(a,0),點C的坐標為(0,b),且a,b滿足+|b-6|=0,點B在第一象限內,點P從原點出發,以每秒2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著O→A→B→C→O的線路移動(回到點O時停止移動).(1)求點B的坐標;(2)當點P移動4 s時,請求出點P的坐標;(3)當點P移動到距離x軸5個單位長度時,求點P移動的時間.分析:(1)利用非負數的性質可以求得a,b的值,根據長方形的性質,可以求得點B的坐標;(2)由點P從原點出發,以每秒2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著O→A→B→C→O的線路移動,可以得到當點P移動4 s時點P的大概位置,從而得到點P的坐標;(3)由題意可以得到符合要求的有兩種情況,分別求出兩種情況下點P移動的時間即可.解:(1)因為a,b滿足+|b-6|=0,所以a-4=0,b-6=0,所以a=4,b=6,所以點B的坐標是(4,6).(2)因為點P從原點出發,以每秒2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著O→A→B→C→O的線路移動4 s,所以點P移動的路程為2×4=8.因為OA=4,AB=OC=6,所以當點P移動4 s時,在線段AB上,AP=8-4=4.所以當點P移動4 s時,此時點P的坐標是(4,4).(3)由題意可得,在移動過程中,當點P到x軸的距離為5個單位長度時,存在兩種情況:①當點P在AB上時,點P移動的時間是(4+5)÷2=4.5(s);②當點P在OC上時,點P移動的時間是[2×(4+6)-5]÷2=7.5(s).綜上所述,當點P移動到距離 x軸5個單位長度時,點P移動的時間是4.5 s或7.5 s.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