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綜合與實踐 低碳生活教學目標課題 綜合與實踐 低碳生活 授課人素養目標 1.培養獲取信息和資料的能力,加強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根據信息和資料設計數學問題或方案,強化數學思維和實際應用能力. 3.提升撰寫研究報告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活動目標 1.通過對“碳達峰”“碳中和”等相關知識的學習,以及對身邊“碳足跡”計算的認識,建立低碳生活的理念. 2.設計自己的低碳生活行動方案.活動重點 計算生活中的“碳足跡”,結合低碳生活設計數學問題并解答,設計低碳生活行動方案.活動難點 結合低碳生活設計數學問題并解答,設計低碳生活行動方案.教學活動教學步驟 師生活動活動一:創設情境,新課導入 【設計意圖】 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生思考,為后面實踐活動做鋪墊. 【情境引入】 全球氣候正在變暖,科學家認為,這與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濃度變化有關.2020年,我國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什么是“碳達峰”“碳中和”?我們每個人能作出什么貢獻呢?該進行怎樣的低碳生活呢?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進入今天的探究與實踐活動吧. 【教學建議】 本節實踐課前應要求學生分成各研究小組,以團隊協作方式做好資料收集整理工作.課堂引入時教師可使用多媒體教具展示資料,快速進入正題.活動二:循序漸進,探究實踐 【設計意圖】 學生交流分享資料,共同學習“碳中和”方面知識,為后面的實踐學習做好理論準備. 探究點1 學習“碳中和”等相關知識 “碳中和”“碳交易”等是落實《巴黎協定》要求并促進各國低碳綠色發展活動的重要概念,要建立低碳生活的理念,需深入學習相關知識. 任務1 分享交流 分享課前查閱的相關資料,對“碳中和”“碳交易”等相關概念,以及在當前國際、國內背景下二氧化碳減排發展情況等進行組內交流分享. “碳中和”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碳交易”指把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買方通過向賣方支付一定金額從而獲得一定數量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權,形成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權的交易. 當前國際背景下碳排放總量仍在增長,但增速有波動,不同地區和國家的碳排放情況存在差異,一些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發展需求,碳排放增長較快,而發達國家的碳排放增長相對較為緩慢. 國內方面減排政策持續推進,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二氧化碳減排,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與目標,通過能源結構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調整加速,碳市場逐步完善來積極推動減排. 任務2 問題探究 在我們生活的大氣層中,二氧化碳雖然只約占大氣體積的0.03%,但其對氣溫有較大的影響.根據此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問題?你能解決其中的哪些問題? 學生自主作答,答案不限,下面列舉幾種: 提出問題:二氧化碳是如何影響氣溫的? 如果不對碳排放加以控制,會有怎樣的結果?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益處有哪些? 解決問題: (1)二氧化碳會吸收地面輻射,使大氣增溫,就像給地球蓋了一層被子,保存熱量,從而對氣溫產生較大影響. (2)一方面,人類燃燒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砍伐森林等活動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會使它對氣溫升高的影響加劇;另一方面,全球氣候變暖會使北極地區海冰融化,海冰面積減少會降低地球反射太陽輻射的能力,進而使氣溫進一步升高. (3)緩解氣候變化、生態系統改善、人類健康受益等. 【教學建議】 學生相互交流分享查閱到的信息和資料,信息收集越多,了解越深刻,越有利于開展后面的實踐學習.通過這樣的主動學習,學生了解到二氧化碳的過度排放會造成“溫室效應”,而通過分析國際、國內碳排放情況可了解到碳減排是大勢所趨,是減緩氣候變化、保護地球的重要舉措.對于個人來講,可以從身邊做起,減少日常行為產生的碳排放,從而明確“低碳生活”的重要意義,同時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欲望.【設計意圖】 讓學生根據各自家庭情況計算符合實際的“碳足跡”,并思考如何植樹來中和家庭一年的碳排放. 探究點2 計算生活中的“碳足跡” 每個人的日常消費都會產生二氧化碳(溫室氣體都可轉化為二氧化碳當量計算)排放.積極倡導并實踐“低碳”生活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社會責任. 任務1 計算“碳足跡” 查閱、收集相關資料,計算你的家庭某月的“碳足跡”. 學生根據自己家庭情況填寫,舉例可掃碼獲取. 任務2 根據完成的任務1,你有哪些思考? 學生根據自己在任務1中的填表作答,以下是舉例: 計算周小剛家庭一個月的耗碳總量為731.86 kg,換算為年碳排放量為731.86×12=8 782.32(kg),人均年碳排放量為8 782.32÷3=2 927.44(kg)≈2.93 t. 查閱資料,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數據,平均每人每年排放約9.34 t二氧化碳,而我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人均年碳排放量介于5.7~11.4 t,中部地區人均年碳排放量相對較低,介于2.8~5.7 t,根據以上數據可知周小剛家庭的人均年碳排放量2.93 t較低,屬于合適范疇. 【教學建議】 學生收集各自家庭的一些日常生活數據進行填表,包括但不限于舉例中的列表類目,統計越詳盡越好,這樣更接近于真實數據.在各項數據轉換為耗碳量時,標準要統一,如查閱資料可知消耗1 kW·h電產生0.785 kg二氧化碳,消耗1 L汽油產生2.254 kg二氧化碳.【設計意圖】 根據教材材料以及學生自己查閱的資料,引導學生發散思維,設計有關數學問題,并解答. 探究點3 認識、分析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閱讀教材P148“活動三”下面的第一段,完成以下任務: 任務1 提出問題 要實現我國“碳達峰”的目標,你能從碳排放強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國內生產總值(GDP)等方面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學生自主作答,以下是舉例: 要實現我國“碳達峰”目標,碳排放強度相對于2005年的年均下降率至少是多少? 任務2 解決問題 請解決你在任務1中提出的數學問題. 學生根據自己在任務1中的設問作答,以下是舉例: 閱讀教材可知2020年我國碳排放強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8.4%,而“碳達峰”目標是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 據此可設碳排放強度相對于2005年的年均下降率為x%, 于是得48.4+(2 030-2 020)x≥65,解得x≥1.66. 因此,要實現我國“碳達峰”目標,碳排放強度相對于2005年的年均下降率至少是1.66%. 任務3 自主研究 根據你查閱得到的資料,你還能結合低碳生活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嗎?試解決你提出的問題. 學生自主作答,以下是舉例: 提出問題:為了倡導低碳出行,某城市計劃建設一些共享單車租賃點.已知建設一個小型租賃點的成本是5 000元,建設一個大型租賃點的成本是8 000元,若該城市計劃投入資金不超過50 000元,建設大、小兩種租賃點一共8個(兩種租賃點都至少有一個),則有多少種建設方案? 解決問題:設建設x個大型租賃點,則建設(8-x)個小型租賃點. 根據題意,得8 000x+5 000(8-x)≤50 000,解得x≤. 又x為正整數,所以x可以取1,2,3. 因此,共有3種建設方案: ①建設1個大型租賃點,7個小型租賃點; ②建設2個大型租賃點,6個小型租賃點; ③建設3個大型租賃點,5個小型租賃點. 【教學建議】 設計問題屬于開放性的思維拓展,根據教材展示材料中的一些措辭如“達到”“以上”等,可以設計與不等式相關的題目,從而通過計算得到一些具有參考價值的統計指標.自主查閱資料結合低碳生活設計數學問題,學生相互之間討論交流,設計的題目形式可不限于不等式,重在以結合實際的方式讓學生都參與進來,在實踐中提升,自己做學習的主人.【設計意圖】 根據之前的探究結果讓各小組就自己力所能及的低碳生活目標設計一些具有指導性的行動方案. 探究點4 設計低碳生活行動方案 任務 選擇低碳生活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與義務,從身邊做起,請設計你們小組的低碳生活行動方案. 學生各小組交流討論,匯總作答,以下是舉例: 小組低碳生活行動方案: 公共交通優先:鼓勵小組成員在短距離出行時選擇步行或騎自行車,中長距離出行盡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鐵、公交. 公共區域節能:教室里的教學設備如投影儀等不使用時設置為節能模式或關機,減少待機消耗.電燈、電扇、空調、飲水器等也要合理使用,避免出現教室無人時還存在用電器仍在運行的情況. 資源循環利用:用過的紙張可收集起來用作草稿紙或再利用于其他合適場景.對于可回收物品,如塑料瓶、易拉罐等進行分類收集. 低碳健康飲食:鼓勵小組成員適當增加素食比例,減少肉類攝入,外出飲食可自帶環保餐具,減少一次性餐具使用. 分享低碳知識:小組成員定期組織活動,分享低碳生活小貼士、新的環保政策等,提高成員低碳意識. 【教學建議】 小組成員進行充分的討論與交流,集思廣益,教師指定小組負責人進行展示,并讓對此主題感興趣的同學寫文章,供大家交流討論,拓寬思維.活動三:隨堂提問,課堂總結 【課堂總結】師生一起回顧本節綜合與實踐課的主要內容,請學生回答問題: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對于“碳達峰”“碳中和”等方面的知識你了解了嗎? 2.你會計算自己的“碳足跡”嗎?能設計相應植樹方案來中和“碳排放”嗎? 3.你能結合“碳達峰”“碳中和”或是生活中的低碳行為設計數學問題并解答嗎? 4.可以采取哪些行動來實踐低碳生活?談談你的想法. 【作業布置】 根據活動中各種提問及解答,分組制作一份完整的研究報告.板書設計 綜合與實踐 低碳生活 1.學習“碳中和”相關知識. 2.計算生活中的“碳足跡”. 3.根據我國“碳達峰”目標或是生活中的低碳行為設計數學問題并計算. 4.設計低碳生活行動方案.教學反思 本節實踐活動課首先通過使學生收集并展示一些關于低碳環保的材料,讓學生認識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然后計算各自家庭的“碳足跡”,據此確定植樹方案來實踐“碳中和”,再根據相關材料設計數學問題,發散學生思維,寓教于樂,最后根據課堂體會談談對于低碳生活的想法.本節課綜合性強,操作性強,實踐意義重大,學生可根據得出的結論去親身實踐,既能培養優秀的行為習慣,也培養了綜合實踐能力與應用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