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2.2 平行線的判定第1課時 平行線的判定教學目標課題 第1課時 平行線的判定 授課人素養目標 1.掌握兩直線平行的判定方法.2.了解兩直線平行的判定方法的推理過程.3.靈活運用兩直線平行的判定方法說明直線平行.教學重點 掌握兩直線平行的三種判定方法.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兩直線平行的判定方法說明直線平行.教學活動教學步驟 師生活動活動一:創設情境,新課導入 【情境導入】我們已經知道,如果平面內的兩條直線不相交,就可以判斷這兩條直線平行.但是,由于直線是無限延伸的,檢驗它們是否相交有困難,所以難以直接根據兩條直線不相交來判斷它們是否平行.那么,有沒有其他判定方法呢? 【教學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目前已知方法判斷兩條直線平行的局限性,因此,尋找平行線的其他判定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設計意圖以實際問題為例,引入平行線的判定.活動二:問題引入,自主探究 探究點1 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如圖,回憶并敘述上節課中用三角尺和直尺畫平行線的過程,回答下列問題.(1)如圖③,將平行的兩條直線分別記作a,b,將緊貼三角尺的直尺的邊所在直線記為c.畫圖過程中直尺起到了什么作用?∠1和∠2是什么位置關系的角?在畫圖過程中,直尺起固定作用,讓三角尺沿一條直線移動.∠1和∠2是同位角. 【教學建議】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平行線的畫法,歸納出“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判定方法1的條件中有兩層意思:①這兩個角是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而成的一對同位角;設計意圖回顧并觀察畫平行線的方法,引出平行線的判定方法1.教學步驟 師生活動(2)在移動三角尺的過程中,∠1和∠2的大小發生變化了嗎?三角尺起著什么作用?在移動三角尺的過程中,∠1和∠2的大小不變,∠1和∠2始終相等.三角尺的作用是確保∠1=∠2.(3)由上面的操作過程,你能發現判定兩條直線平行的方法嗎?利用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兩條直線平行.判定方法1(平行線基本事實Ⅱ) 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這兩條直線平行.簡單說成: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幾何語言:如圖③,如果∠1=∠2,那么a∥b.【對應訓練】1.如圖,直線AB,CD被直線EF所截,∠1=55°,下列條件中能判定AB∥CD的是( C )A.∠2=35°B.∠2=45°C.∠2=55°D.∠2=125°2.如圖,若∠1=∠2,則 AB ∥ DE ;若∠2=∠3,則 BC ∥ EF .3.教材P15練習第2題. 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時得到同位角、內錯角和同旁內角.由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兩條直線平行,能否利用內錯角或同旁內角來判定兩條直線平行呢? ②這兩個角相等.設計意圖 探究點2 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問題 如圖,直線a,b被直線c所截.內錯角∠1與∠2滿足什么條件時,能得出a∥b?如果∠1=∠2,由判定方法1,能得到a∥b,理由如下:因為∠1=∠2,而∠2=∠4(對頂角相等),所以∠1=∠4,即同位角相等,從而a∥b.這樣,就得到了利用內錯角判定兩條直線平行的方法:判定方法2 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內錯角相等,那么這兩條直線平行.簡單說成: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幾何語言:如圖,如果∠1=∠2,那么a∥b. 【對應訓練】1.如圖是一條街道的兩個拐角,若∠ABC與∠BCD均為140°,則街道AB與CD的位置關系是 AB∥CD . 【教學建議】學生獨立思考完成,教師可提醒學生遇到一個新問題時,常常把它轉化為已知的(或已解決的)問題.這里可以將條件轉化,運用已經學過的方法來進行判定.以判定方法1為橋梁,探究內錯角與兩條直線平行之間的關系.教學步驟 師生活動2.將兩個相同的三角尺按如圖所示的方式擺放,畫直線a,b,則a∥b,理由是: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設計意圖 探究點3 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問題 結合前面的探究,如圖,同旁內角∠1與∠3滿足什么條件時,能得出a∥b?方法一:如果∠1和∠3互補,由判定方法1,能得到a∥b,理由如下:因為∠1+∠3=180°(補角的定義),而∠3+∠4=180°(鄰補角的定義),所以∠1=∠4(同角的補角相等),即同位角相等,從而a∥b. 方法二:如果∠1和∠3互補,由判定方法2,能得到a∥b,理由如下:因為∠1+∠3=180°(補角的定義),而∠2+∠3=180°(鄰補角的定義),所以∠1=∠2(同角的補角相等),即內錯角相等,從而a∥b.這樣,就得到了利用同旁內角判定兩條直線平行的方法:判定方法3 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同旁內角互補,那么這兩條直線平行.簡單說成: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幾何語言:如圖,如果∠1+∠3=180°,那么a∥b.【對應訓練】1.如圖,一個彎形管道ABCD的拐角∠ABC=110°,要使管道AB,CD保持平行,則∠BCD的度數應為( D )A.120°B.110°C.80°D.70°2.如圖,一塊折斷的零件左邊AC斷口整齊,右邊BD形狀不規則,工人小李測得左邊∠A=45°,∠C=135°,他由此斷定這個零件另外的一組對邊AB∥CD,他的依據是 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 . 【教學建議】學生獨立思考完成,教師可提醒學生類比探究點2的處理方式來解決問題.以判定方法1(或判定方法2)為橋梁,探究同旁內角與兩條直線平行之間的關系.活動三:重點突破,提升探究 例 (1)如圖,當∠1=∠3時,直線a,b平行嗎?為什么?(2)當∠2+∠3=180°時,直線a,b平行嗎?為什么?解:(1)a∥b.理由如下:因為∠1=∠3,∠3=∠4,所以∠1=∠4.所以a∥b(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2)a∥b.理由如下:因為∠3=∠4,∠2=∠5,∠2+∠3=180°,所以∠5+∠4=180°.所以a∥b(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 【教學建議】學生獨立思考完成,教師引導、補充.當兩角相等或互補時,要先確定兩角的位置關系,如果不能直接推出結設計意圖運用平行線的三種判定方法進行簡單教學步驟 師生活動的推理論證. 【對應訓練】1.如圖,若∠B=∠3,則 AB ∥ CE ,根據的是 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若∠2=∠A,則 AB ∥ CE ,根據的是 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若∠2=∠E,則 AC ∥ DE ,根據的是 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若∠B+∠BCE=180°,則 AB ∥ CE ,根據的是 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 . 2.教材P14練習第1題. 論,則需要代換轉化.活動四:隨堂訓練,課堂總結 【隨堂訓練】相應課時隨堂訓練.【課堂總結】師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學主要內容,并請學生回答以下問題:1.本節課學行線的哪些判定方法?2.結合例題,你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解決與平行線的判定有關的問題的思路嗎?【知識結構】【作業布置】1.教材P19習題7.2第2,6,12題.2.相應課時訓練.板書設計 第1課時平行線的判定平行線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平行線的判定方法2: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平行線的判定方法3: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角的數量關系→直線的位置關系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三線八角”的基礎上,根據平行線的作圖方法,歸納出判定方法1,再把判定方法1作為橋梁,推理得出判定方法2和判定方法3.學生經過前面課時的學習,已經具備了探究兩條直線平行的基礎,但在文字語言、幾何語言之間的轉換能力比較薄弱,應予以加強.解題大招一 平行線的判定平行線判定問題中角的特點:作為判定條件的幾種角中,不共邊的兩條邊存在平行關系.例1 如圖,下列各組條件中,能得到AB∥CD的是( B )A.∠1=∠3 B.∠2=∠4C.∠B=∠D D.∠1+∠2+∠B=180°解析:因為∠1=∠3,所以AD∥BC,不能判定AB∥CD;因為∠2=∠4,所以AB∥CD,故B符合題意;由∠B=∠D不能判定AB∥CD;因為∠1+∠2+∠B=180°,所以AD∥BC,不能判定AB∥CD.故選B.例2 如圖,點G在CD上,已知∠BAG+∠AGD=180°,AE平分∠BAG,GF平分∠AGC,請說明:AE∥GF.解:因為∠BAG+∠AGD=180°( 已知 ),∠AGC+∠AGD=180°( 鄰補角的定義 ),所以∠BAG=∠AGC( 同角的補角相等 ).因為AE平分∠BAG,GF平分∠AGC,所以∠1= ∠BAG ,∠2= ∠AGC(角平分線的定義).所以∠1=∠2( 等量代換 ).所以AE∥GF( 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培優點 三角尺與平行線有關的探究題例 將一副三角尺中的兩個直角頂點C疊放在一起(如圖①),其中∠A=30°,∠B=60°,∠D=∠E=45°.(1)若∠BCD=150°,求∠ACE的度數;(2)試猜想∠BCD與∠ACE的數量關系,并說明理由;(3)在(1)的條件下,若按住三角尺ABC不動,繞頂點C逆時針轉動三角尺DCE(轉動不超過一周),試探究轉動多少度時,CD∥AB,并簡要說明理由.解:(1)因為∠BCA=∠ECD=90°,∠BCD=150°,所以∠DCA=∠BCD-∠BCA=150°-90°=60°.所以∠ACE=∠ECD-∠DCA=90°-60°=30°.(2)∠BCD+∠ACE=180°.理由如下:因為∠BCD=∠ACB+∠ACD=90°+∠ACD,∠ACE=∠DCE-∠ACD=90°-∠ACD,所以∠BCD+∠ACE=90°+∠ACD+90°-∠ACD=180°.(3)轉動30°或210°時,CD∥AB.理由如下:由(1)知未開始轉動時∠ACD的度數為60°.如圖②,因為AB∥CD,所以∠ACD=∠A=30°.此時轉動了60°-30°=30°;如圖③,因為AB∥CD,所以∠A+∠ACD=180°.所以∠ACD=180°-∠A=180°-30°=150°.此時轉動了150°+60°=210°.綜上所述,轉動30°或210°時,CD∥A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