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一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學業質量監測八年級道德與法治試題(開卷)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4頁,總分60分,考試時間60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的相應位置。3、所有答案均在答題卡上作答,在本試卷或草稿紙上作答無效。答題前,軸請仔細閱讀答題卡上的“注意事項”,按照“注意事項”的規定答題。4.答選擇題時,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答非選擇題時,請在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題區域內答題。5.道德與法治開卷考試,考生須獨立作答,不得討論,不得傳抄。—、】選擇題(本大題共13個小題,每題2分,共26分。)類1.2024年3月5日是全國第61個“學雷鋒紀念日”和第25個“中國青年志愿者服務深日”,各地開展形式多樣的走進社區“益”起學雷鋒活動。這啟示我們養成親社會行為需要()A.注重個人行為B.遵守社會規則C.參與社會實踐D.重視人際交往2.下列名言中能夠正確體現規則與自由的關系的是()A.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B.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C.推已及人,仁愛待人D.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3.以下是小秦同學在“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測評”調查問卷中的回答。據此你給他的建議是(毀K“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測評”調查問卷1.對于朋友圈發布的信息,你的態度是[C]A.完全相信B.會多方求證真偽C.只要是熟人發的,就相信2.以下未成年人的網絡行為,你贊同的是[C]①參加網上祭英烈活動②在網上發布惡搞同學的照片③用父母的手機打賞某主播④在論壇上惡意攻擊自己不喜歡的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A.學會自我保護,預防網絡詐騙B.理性辨別網絡信息,文明上網C.加強網絡交往,學會尊重他人D.學會“信息節食”預防網絡沉迷4.“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有禮則身修,心有禮則心泰。”這句話告訴我們()9999999999A.文明有禮能提高個人修養,促進社會和諧,體現國家形象B。做文明有禮的人就要語言文明、態度謙和、舉止端莊C.人沒有禮貌,就無法生存舞御D.是否文明有禮是衡量個人事業成敗的標準5.下列與“敬人者,人恒敬之”所體現的思想一致的是()A.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B.夫禮者,自卑而尊人C.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D.言必信,行必果八年級道德與法治試題第1頁(共4頁)2024一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學業質量監測八年級道德與法治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題號13578910111213答案CEBABCDBBBABC二、非選擇題14.(1)刑罰(刑事處罰)(2分)陳某的行為是犯罪行為: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觸犯了刑法。(評分說明:答出一點即可,2分》(2)從不良行為(違紀)到嚴重不良行為(一般違法)最終走向犯罪。(2分)合理即可)(3)法不可違;一般違法和犯罪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有一般違法行為的人,如果不及時更改,再發展下去可能導致犯罪:我們青少年應從中吸取教訓,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自律,做一個自覺守法的人;我們要從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習氣,自覺遵紀守法,防患于未然。(評分說明:答出2點,4分,其他符合題意的答案也應酌情給分》15.(1)答案示例:在社會生活的舞臺上,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每一種角色都意味著承擔相應的責任。王九達承擔了護理員的責任,刻苦鉆研業務,為養老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只有人人認識到自己扮演的角色,承擔應盡的責任,才能構建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我們應該努力提升自身素質,增強履行責任的能力,不言代價和回報,做負責任的人。(3分,符合題意的答案應酌情給分)(2)奉獻社會是平凡生活中的實際行動:關愛他人收獲幸福,贏得尊重;服務社會體現人生價值:我們應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要增強勞動觀念,培養橄業精神等。(3分,符合題意的答案應酌情給分)(3)陪老人聊天,為老人表演節目:給老人講保健知識,幫助老人做簡單的保健運動:幫助老人整理內務、打掃衛生、洗衣服。(評分說明:2點共4分,其他符合題意的答案也應酌情給分)八年級道德與法治試題答案第1頁(共2頁)16.(1)政治、經濟、資源、生態、網絡。(四個領域)(4分)(2)國家安全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重要保障: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或有利于人民幸福、社會發展進步,是實現國家利益最根本的保障,是民族復興的根基。)(評分說明:答出2方面,4分,其他符合題意的答案也應的情給分)(3)切實增強國家安全意識,要有防范意識、憂患意識;(評分說明:答出一點即可,2分)明確維護國家安全,人人可為(人人都是維護國家安全的主角):積極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定義務(以實際行動維護國家安全)。(評分說明:答出一點即可,2分)(4)總體國家安全觀。(2分)八年級道德與法治試題答案第2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八上期末道法試卷.pdf 8 道法(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