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秋學期12月學情調研試卷高一歷史考生注意:1.客觀題用2B鉛筆涂在答題卡上,主觀題用黑色水筆寫在答題卡相應區域。2.考試時間: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40小題,每小題2分,共計80分。在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常州天寧的寺墩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崧澤--良渚文化遺存,該遺址中發現的日月山刻符,在山東大汶口文化中也比較常見。該發現可印證()A.早期文化間交流聯系 B.遠古人類開始學會用火C.古代歷法的成就顯著D.中國文字的發展與成熟2.“周人小國寡民僻居西部,面對東部的廣土眾民,不能不設計一套統治機制-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該制度()A.利于對外服地區控制 B.標志著中華文明的產生C.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D.確保中央垂直管理地方3.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民眾以“輕死易發”“好相攻擊”著稱,荊楚也有尚武善射之風,燕趙之人更是擅長騎射,慣習刀兵。上述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冶鐵技術的進步 B.小農經濟的發展 C.強兵措施的推行 D.諸侯紛爭的加劇4.春秋戰國時期,各學派針對社會急劇變化熱烈爭辯,著書立說,闡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張。下列選項中符合老子主張的是()A.仁者愛人,為政以德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C.兼相愛,交相利D.人性本惡,隆禮重法5.《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公元前220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公元前219年“始皇東行郡縣”,公元前218年“始皇東游”,公元前210年“始皇出游”。這反映了()A.秦朝水路交通的發達便捷 B.秦王以遠交近攻策略統一六國C.秦政府注重維護邊疆安定D.秦始皇借助巡游加強中央集權6.《漢書》記載,“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在這樣的背景下,漢初統治者采取的政策是()A.強化法制,加強管理 B.無為而治,休養生息C.加強集權,廢除分封D.推崇儒家,強調禮樂7.漢武帝時期,桑弘羊制定均輸法,將各郡國應繳之貢物,按照當地市價,折合為當地豐饒而廉價之土產品,繳與均輸官,再由均輸官將這些廉價土產品運往高價地區出售。該措施的推行()A.削弱了王國實力 B.保障了民間商人利益C.動搖了鹽鐵官營D.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8.魏晉時期的世家大族,如瑯琊王祥、滎陽鄭沖等,或因是國之耆老得到特別優待,或因謀劃魏晉更替掌管機要,或因與皇族聯姻成為晉室要員。這種現象()A.推動了寒門勢力的崛起 B.導致門閥士族形成發展C.標志九品中正制的確立D.直接推動北方人民南遷9.在“回紇以南,突厥以北”有特辟的交通路線引向長安,號稱“參天可汗道”。該交通路線最有可能開辟于()A.唐高祖時期 B.唐太宗時期 C.唐玄宗時期 D.唐德宗時期10.學者認為:隋唐后通過科舉考試來選拔人才,以德行和學識為依據,體現了平等的原則而非專斷的作風。據此可知科舉制的實行A.形成了重文輕武局面 B.有利于強化君主專制C.縮小了統治的社會基礎D.有利于公平選拔人才11.下表反映了我國古代一些朝代水利工程數量的統計情況。對表中數據解讀正確的是()陜西 河南 一川 江蘇 浙江 其他地區 合計漢 18 19 - 1 4 14 56晉 - 4 - 2 3 7 16唐 32 11 15 18 44 133 253A漢至唐水利工程數量持續增加 B.大運河開通將唐朝推向全盛時期C.我國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南方D.南北方經濟發展呈現出不同勢頭12.《大唐西域記》記載了玄奘等從長安出發,沿絲綢之路西行的所見所聞,書中提及上百個國家和城邦,及許多民族風情,是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地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該著述()A.推動佛教開始向中國傳播 B.向中國展現了世界的整體輪廓C.是中外間文化交流的見證D.意在向民眾普及歷史地理知識13.宋代以前各階層大多盛贊衛青開疆拓土的歷史功績,但宋代不少人卻對他的邊關軍功頗有微詞。對衛青評價的變化()A.說明北擊匈奴不利西漢發展 B.體現了無為而治的社會思潮C.受到了崇文抑武政策的影響D.反映了兩宋民族矛盾的消除14.澶淵之盟后,遼宋雙方致書“皆以南、北朝冠國號之上”,遼興宗認為“兩朝事同一家”,遼道宗也說遼宋“義若一家”。西夏統治者一度模仿孝文帝“改姓元氏”,認為遼宋夏當共奉“中國”之號。這反映了遼、夏政權()A.南北面官的治理成效顯著 B.逐步形成“中國”的身份認同C.效仿宋朝加強了中央集權D.認可宋朝對“中國”統一管轄15.明朝詩人張以寧《過辛稼軒神道吊以詩》云:“英雄已盡中原淚,臣主元無北渡心。”該詩反映()A.南宋滅亡,國家一統 B.澶淵之盟,遼宋和議C.重文輕武,三衙分權 D.紹興和議,宋廷偏安16.元代的三國戲注入了作者以史寫心的情感,具有深沉悲壯的悲劇色彩。劇作家們重視明君忠臣,強調漢室的重要性。同時,他們喜愛的張飛、關羽、諸葛亮等人物又具有濃郁的市民傾向。上述材料佐證了元雜劇()A.已經有明確的角色分工 B.創作趨向長篇化、通俗化C.以悲劇為主要表現形式D.凸顯民族意識和市民文化17.在地方上,行省不得擅自誅殺有罪之人,不得擅自調動軍隊。元成宗后,地方財賦支用被限定在一千錠以下。據此可知,元朝()A.政治風氣因循保守 B.地方擁有軍政大權C.行省受到中央節制D.中央地方分權制衡18.元朝時,山東濟寧路(地方行政區)“南船北馬,百貨萃聚”、“高堰北行舟,市雜荊客吳”。至元末,其商稅居全國第四位。濟寧路的發展主要得益于()A.對大運河截彎取直 B.邊疆地區的進一步開發C.紙幣交子開始出現D.是主要的對外貿易港口19.明朝內閣取得票擬權后,凡經其下傳的詔旨及皇帝批紅的奏章,都要由監察官進行審查復核,如有違誤,監察官要提出駁正意見。這一規定()A.有效加強地方管理 B.正式廢除宰相制度C.意在防范內閣專權 D.提高內閣行政效率20.明中期,戚繼光、俞大猷等將領進行抗倭斗爭,重創倭寇;此后,明朝放松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這些做法()A.解決了西方殖民者威脅 B.有利于東南沿海經濟發展C.體現明朝對外開放政策 D.為鄭和下西洋奠定了基礎21.下圖反映了清朝前期人口增長的情況,推動這一變化的重要因素是()A.手工工場使用雇傭勞動 B.資源危機得以解決C.政府倡導工商皆本政策D.高產農業作物引進22.清政府在蒙古族地區設立盟旗,在新疆設伊犁將軍,在青海、西藏等地實行政教結合的管理體制。這說明清政府()A.調整中樞秘書機構 B.注重調和中外矛盾C.治理政策因地制宜D.改土歸流強化管理23.我國古代的中醫文化輝煌燦爛,下列屬于中醫學著作并與作者對應正確的是A.《黃帝內經》-華佗 B.《傷寒雜病論》-孫思邈C.《本草綱目》-李時珍 D.《天工開物》-徐光啟24.鴉片戰爭后,魏源《海國圖志》判斷中西關系仍為華夷秩序,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和相對具體的籌海策。徐繼畬《瀛寰志略》則意識到中西關系己面臨“大變局”,應“取法泰西文明”“以商賈為本計”,提出較為長遠的自強說。二者皆A.堅守傳統華夷觀念B.直接推動洋務運動興起C.代表新興階級利益D.啟迪國人尋求御侮之路25.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國官員赫伯特說:“推翻清朝并非我們的興趣,當我們向北京進軍時,我們真為我們的行為擔心,若隨之發生的無政府狀態,我們的貿易和茶葉都將化為烏有。”這表明英國發動這場戰爭意在()A.維持并擴大對華殖民貿易 B.以經濟利益誘惑清廷屈服C.強迫清政府允許公使進京D.借助太平天國向清廷施壓26.美國傳教士林樂知在《中東戰紀本末》一書中指出:“古者列國分封,當王室多事之秋,猶有勤王之義旅。今旅順失矣,盛京危矣,輦轂之下,烽煙漸近,而各省大吏,唯知自顧封疆。”該傳教士提及的戰爭()A.發生于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B.敗局引起臺灣軍民的抵抗C.促成了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D.使列強開始深入中國內地27.1895年,中國有三個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選擇:康有為選擇了變法,孫中山選擇了革命,張謇選擇了實業。造成這種現象的共同原因是A.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B.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C.西方啟蒙思想的傳播和影響 D.各自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28.1900年,慈禧發布要與八國聯軍“一決雌雄”的上諭,要求各省“北上勤王”,以張之洞、劉坤一為首的漢族東南大員先是“拒不奉詔”,隨后與列強簽訂了“東南互保”協議,約定所轄區域內保證各自利益“兩不相擾”。這一事件()A.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B.表明地方自保避戰是導致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C.緩和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D.使地方實權派完全掌控國家外交事務29.《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參議院行使立法權,有權選舉臨時大總統、彈劾臨時大總統及國務員:臨時大總統及國務員行使行政權,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這說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實行A.君主立憲制 B.總統制 C.責任內閣制 D.君主制30.魯迅先生曾對我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發表過這樣的感觸:“見過辛亥革命,見過二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于是失望、頹唐得很了。”這一歷史時期主要指的是()A.清政府統治時期 B.北洋軍閥統治時期C.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D.國民大革命時期31.下圖為1913年-1921年間中國棉紡織工業紗錠數量變化狀況。這一時期中國棉紡織工業的發展得益于A.民國建立使中國真正實現了民主共和 B.日本放松對華經濟侵略C.政府實行了利于民族工業發展的政策D.南京國民政府提倡國貨32.某同學到歷史博物館參觀,看到一百多年前的一張傳單:“務望全國工商各界,一律起來設法開國民大會,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就在此-舉了!”與該傳單有關的歷史事件是()A.西安事變 B.五四運動 C.反割臺斗爭 D.七七事變33.某時期,廣東、江西、湖南等南方多省的工會數量大量增加,工會領導者積極組織工人群體參與“減時加薪”斗爭。此間,不少工人逐漸意識到爭取“八小時工作和工人自由權”是“打倒帝國主義、軍閥、中外資產階級和解放工人階級的唯一方法”。這()A.標志著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B.有力配合了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行C.為中國共產黨成立準備了條件D.緣于“工農武裝割據”局面的形成34.在井岡山時期,毛澤東同志指出:“以農業為主要經濟的中國革命,以軍事發展暴動,是一種特征”,但最關鍵問題是應該向農村進攻。毛澤東指出向農村進攻的主要依據是A.反動勢力集中在農村 B.近代中國社會國情C.革命力量集中在農村D.群眾基礎相對較好35.毛澤東詩句“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所反映的歷史事件()A.改變了中國革命和中國社會的性質B.實現了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大轉移C.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D.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36.“過去我們就是由先生把著手寫字,從1921年黨成立到1934年,我們吃了先生的虧,綱領由先生起草,中央全會的決定也由先生起草,特別是1934年,使我們遭受了很大的損失,從那以后,我們就懂得了要自己想問題......”。材料中毛澤東所說“我們”開始“自己想問題”的重要標志是A.八七會議 B.遵義會議 C.瓦窯堡會議 D.洛川會議37.下圖為1937年8月上海工廠聯合遷移委員會發布的《遷移須知》部分內容。其“遷移”是為了A.改善工業部門B.以沿海帶動內地發展C.保護民族工業D.奠定持久抗戰的基礎38.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要求在八路軍、新四軍開辟的根據地“大量的十百倍地發展黨員”。這項工作的開展A.是對國民黨反共高潮的回應 B.擴大了革命統一戰線的范圍C.適應了開展敵后抗戰的需要D.不利于保持黨員隊伍先進性39.1940年,據《日本華北方面軍作戰記錄》記載“這次奇襲完全出乎我軍意料之外,損失甚大,需要相當的時日和巨額經費才能恢復。”此后日本華北方面軍決定,“以治安為第一基調,一切施策均集中于剿滅中共勢力。”此戰之后A.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B.敵后戰場逐漸成全國抗戰主戰場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迅速建立D.中國成為反法西斯的東方主戰場40.1943年,美、英分別與中國簽訂新約,放棄領事裁判權、通商口岸特別法庭權等特權,歸還租界,廢除《辛丑條約》。此后又有多國與中國簽訂類似條約。這說明A.西方大國欲拉攏中國以對抗蘇聯B.抗日戰爭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C.中國國力迅速增強獲得列強尊重D.中國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二、非選擇題:本題共2題,每題10分,共計20分。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是故丈夫不織而衣,婦人不耕而食,男女貿功以長生,此圣人之制也......今背本而趨末.....是天下之大殘也......今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賈誼《論積貯疏》材料二明朝時期,隨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有了很多的進步。商業資本也十分活躍,全國各地出現了許多商人和商人集團,在當時較著名的由徽商、江右商、閩商、粵商等......全國各地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出現了許多商貿中心和新興城鎮......明中葉以后,“朝野率皆用銀”,白銀得到廣泛使用。-摘編自齊濤主編《中國通史教程-古代卷》材料三在商品經濟的發展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下,在封建傳統的價值理念上出現了某些松動......思想文化也受到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市民文學的興起,以描寫市民生活為主要內容,世情小說是這一時期較為流行的體裁......大眾文藝普遍流行,尤其以戲曲藝術的發展為代表,推動了民間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的產生和發展;在思想領域出現了早期的進步思想家,如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等,他們受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反對專制,追求平等。-摘自姚慶《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新思考”》(1)材料一反映的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主要特點是什么?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采取了怎樣的經濟政策?(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朝時期商業領域出現的新現象。(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概括明清時期商品經濟對思想文化的影響。42.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歷史,也是一部抗爭與探索的歷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在中華大地上恣意妄為,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英雄的中國人民始終沒有屈服,在救亡圖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爭、一次次求索,展現了不畏強暴、自強不息的頑強意志。-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材料二“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這段話出自康有為的《上清帝第六書》,代表了維新派的共識。最后兩句,批評了慘淡經營30年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帶來的小變并不是壞東西,但那不過是一種量變。與這種“小變”不同的,是全變。-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材料三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所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它的成功,為中國先進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拓寬了視野,為中國的進步潮流開啟了閘門。材料四......新文化運動到底新在哪里?其中一項就是整體觀點的更新,民主與科學攜手并進。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民主,包括一切道德、法律、政治、倫理等......民主不僅體現在選舉和政治中,而且體現在生活之中;科學同樣如此......而科學和民主都是用來解決政治腐敗、帝制復辟的鑰匙。-摘編自王汎森《從晚清到新文化運動,思想啟蒙是連續的嗎?》(1)指出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材料一中“文明蒙塵”的典型例子。列舉1840-1900年間農民階級救亡圖存的重大史實。(2)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材料二中的“洋務運動帶來的小變并不是壞東西,但那不過是一種量變”。(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指出辛亥革命在政治方面“為中國的進步潮流開啟了閘門”的表現。(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指出新文化運動“新”在何處。 答案及簡析 選擇題 1.答案:A 簡析:常州天寧寺墩遺址的日月山刻符在山東大汶口文化中也常見,說明早期不同地區文化之間存在交流聯系,A 項正確。材料未提及用火問題,B 項錯誤;僅刻符不能體現古代歷法成就顯著,C 項錯誤;刻符不能表明中國文字發展成熟,D 項錯誤。 2.答案:C 簡析:“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的分封制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鞏固了西周統治,C 項正確。分封制主要針對內服地區,A 項錯誤;中華文明產生的標志有多種說法,分封制不是標志,B 項錯誤;分封制下諸侯有較大獨立性,不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D 項錯誤。 3.答案:D 簡析: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不斷,吳越、荊楚、燕趙等地區民眾尚武,是為了在諸侯爭霸中生存和發展,D 項正確。冶鐵技術進步、小農經濟發展、強兵措施推行可能有一定影響,但不是主要原因,A、B、C 項錯誤。 4.答案:B 簡析:老子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順應自然,B 項正確。仁者愛人,為政以德是孔子主張,A 項錯誤;兼相愛,交相利是墨子主張,C 項錯誤;人性本惡,隆禮重法是荀子主張,D 項錯誤。 5.答案:D 簡析:秦始皇頻繁巡游各地,目的是彰顯權威,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D 項正確。材料未體現秦朝水路交通發達,A 項錯誤;巡游與遠交近攻策略統一六國無關,B 項錯誤;秦始皇巡游主要目的不是維護邊疆安定,C 項錯誤。 6.答案:B 簡析:漢初經濟凋敝,百姓困苦,統治者采取無為而治、休養生息政策,減輕百姓負擔,恢復經濟,B 項正確。強化法制、加強集權、推崇儒家不符合漢初實際情況,A、C、D 項錯誤。 7.答案:D 簡析:均輸法將貢物折合成當地廉價土產品運往高價地區出售,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D 項正確。均輸法主要針對貢物運輸和銷售,與削弱王國實力關系不大,A 項錯誤;均輸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間商人利益,B 項錯誤;均輸法與鹽鐵官營都是漢武帝經濟政策,相互補充,沒有動搖鹽鐵官營,C 項錯誤。 8.答案:B 簡析:魏晉時期世家大族因各種原因掌握大權,地位顯赫,導致門閥士族形成發展,B 項正確。寒門勢力崛起與世家大族得勢無關,A 項錯誤;九品中正制確立于曹魏時期,C 項錯誤;世家大族得勢與北方人民南遷沒有直接關系,D 項錯誤。 9.答案:B 簡析:唐太宗時期對少數民族實行開明政策,被尊為 “天可汗”,最有可能開辟 “參天可汗道”,B 項正確。唐高祖時期主要忙于統一全國,A 項錯誤;唐玄宗、唐德宗時期沒有唐太宗時期與少數民族關系緊密,C、D 項錯誤。 10.答案:D 簡析:科舉制以德行和學識為依據選拔人才,體現了公平原則,有利于公平選拔人才,D 項正確。重文輕武局面形成于宋朝,A 項錯誤;科舉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但與強化君主專制關系不直接,B 項錯誤;科舉制擴大了統治的社會基礎,C 項錯誤。 11.答案:D 簡析:表格中漢至唐不同地區水利工程數量有增有減,反映出南北方經濟發展呈現不同勢頭,D 項正確。水利工程數量不是持續增加,A 項錯誤;大運河開通對唐朝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但不能說將唐朝推向全盛時期,B 項錯誤;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C 項錯誤。 12.答案:C 簡析:《大唐西域記》記載玄奘西行見聞,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C 項正確。佛教在西漢末年已傳入中國,A 項錯誤;該書主要記載印度等地情況,不能展現世界整體輪廓,B 項錯誤;其主要目的不是普及歷史地理知識,D 項錯誤。 13.答案:C 簡析:宋代崇文抑武政策影響,人們對武將衛青邊關軍功評價改變,C 項正確。北擊匈奴對西漢發展有重要意義,A 項錯誤;無為而治是漢初思潮,B 項錯誤;兩宋民族矛盾一直存在,D 項錯誤。 14.答案:B 簡析:遼宋夏互相致書及遼夏統治者言論表明他們逐步形成 “中國” 的身份認同,B 項正確。材料未提及南北面官治理成效,A 項錯誤;遼夏政權沒有效仿宋朝加強中央集權,C 項錯誤;材料未體現遼夏認可宋朝統一管轄,D 項錯誤。 15.答案:D 簡析:詩中 “英雄已盡中原淚,臣主元無北渡心” 反映了南宋紹興和議后偏安一隅的狀況,D 項正確。南宋滅亡時國家沒有一統,A 項錯誤;澶淵之盟是遼宋之間的和議,B 項錯誤;詩中未體現重文輕武、三衙分權,C 項錯誤。 16.答案:D 簡析:元雜劇注入作者情感,強調漢室重要性體現民族意識,喜愛人物具有市民傾向體現市民文化,D 項正確。材料未提及角色分工明確和創作趨向長篇化、通俗化,A、B 項錯誤;元雜劇不都是悲劇,C 項錯誤。 17.答案:C 簡析:行省在地方上的活動受到諸多限制,如不得擅自誅殺有罪之人、調動軍隊,財賦支用受限,說明行省受到中央節制,C 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政治風氣因循保守,A 項錯誤;地方沒有軍政大權,B 項錯誤;元朝實行中央集權,不是中央地方分權制衡,D 項錯誤。 18.答案:A 簡析:元朝對大運河截彎取直,促進了山東濟寧路的發展,使其商業繁榮,商稅居全國前列,A 項正確。濟寧路不是邊疆地區,B 項錯誤;交子出現于北宋,C 項錯誤;濟寧路不是主要對外貿易港口,D 項錯誤。 19.答案:C 簡析:監察官對內閣下傳詔旨及奏章進行審查復核,目的是防范內閣專權,C 項正確。這一規定主要針對內閣,與加強地方管理無關,A 項錯誤;宰相制度正式廢除是明太祖時期,B 項錯誤;這一規定可能會降低內閣行政效率,D 項錯誤。 20.答案:B 簡析:戚繼光等抗倭重創倭寇,明朝放松私人海外貿易限制,有利于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B 項正確。明朝時期西方殖民者威脅沒有解決,A 項錯誤;明朝總體實行海禁政策,不是對外開放政策,C 項錯誤;鄭和下西洋在明朝前期,早于明中期抗倭和放松海禁,D 項錯誤。 21.答案:D 簡析:清朝前期高產農業作物引進,提高了糧食產量,能夠養活更多人口,推動了人口增長,D 項正確。手工工場使用雇傭勞動與人口增長關系不大,A 項錯誤;資源危機沒有得到解決,B 項錯誤;清朝實行重農抑商政策,C 項錯誤。 22.答案:C 簡析:清政府在蒙古族、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實行不同的管理體制,體現了治理政策因地制宜,C 項正確。材料與調整中樞秘書機構無關,A 項錯誤;這些地區是國內地區,不是中外矛盾,B 項錯誤;改土歸流主要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D 項錯誤。 23.答案:C 簡析:《本草綱目》的作者是李時珍,C 項正確。《黃帝內經》作者不詳,A 項錯誤;《傷寒雜病論》作者是張仲景,B 項錯誤;《天工開物》作者是宋應星,D 項錯誤。 24.答案:D 簡析:魏源《海國圖志》和徐繼畬《瀛寰志略》都提出應對西方的策略,啟迪國人尋求御侮之路,D 項正確。徐繼畬意識到中西關系變化,未堅守傳統華夷觀念,A 項錯誤;二者著作沒有直接推動洋務運動興起,B 項錯誤;他們代表地主階級利益,不是新興階級,C 項錯誤。 25.答案:A 簡析:英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為了維持并擴大對華殖民貿易,A 項正確。材料未體現經濟利益誘惑清廷屈服,B 項錯誤;強迫清政府允許公使進京是借口,不是主要目的,C 項錯誤;英國與太平天國是敵對關系,D 項錯誤。 26.答案:B 簡析:傳教士提及旅順失、盛京危等,指的是甲午中日戰爭,甲午戰敗后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引發臺灣軍民抵抗,B 項正確。甲午戰爭發生于清政府統治時期,A 項錯誤;湘淮系官僚集團崛起于太平天國運動時期,C 項錯誤;列強開始深入中國內地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D 項錯誤。 27.答案:A 簡析:1895 年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康有為、孫中山、張謇分別選擇變法、革命、實業來挽救民族危亡,A 項正確。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是在 1901 年《辛丑條約》簽訂后,B 項錯誤;西方啟蒙思想傳播有一定影響,但不是共同主要原因,C 項錯誤;他們都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利益,D 項錯誤。 28.答案:A 簡析:“東南互保” 協議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地方大員與列強勾結,不聽從中央命令,A 項正確。地方自保避戰不是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B 項錯誤;這一事件加劇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C 項錯誤;地方實權派沒有完全掌控國家外交事務,D 項錯誤。 29.答案:C 簡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并負其責任,說明實行責任內閣制,C 項正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不是君主立憲制、君主制,A、D 項錯誤;總統制下總統權力較大,與材料規定不符,B 項錯誤。 30.答案:B 簡析:辛亥革命后,經歷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這一時期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政治混亂,B 項正確。清政府在辛亥革命時已被推翻,A 項錯誤;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是 1927 年以后,C 項錯誤;國民大革命時期主要是反對北洋軍閥統治,進行北伐戰爭等,D 項錯誤。 31.答案:C 簡析:1913 - 1921 年間中國棉紡織工業紗錠數量增加,得益于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松對華經濟侵略,以及民國政府實行了利于民族工業發展的政策,C 項正確。民國建立后中國沒有真正實現民主共和,A 項錯誤;日本在一戰期間放松對華經濟侵略,但不是主要原因,B 項錯誤;南京國民政府 1927 年才建立,D 項錯誤。 32.答案:B 簡析:傳單中 “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是五四運動的口號,B 項正確。西安事變是為了逼蔣抗日,A 項錯誤;反割臺斗爭是反對日本割占臺灣,C 項錯誤;七七事變標志全民族抗戰開始,D 項錯誤。 33.答案:B 簡析:南方多省工會數量增加,工人進行 “減時加薪” 斗爭,爭取工人權利,有力配合了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行,B 項正確。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是五四運動,A 項錯誤;中國共產黨成立于 1921 年,此時已經成立,C 項錯誤;“工農武裝割據” 局面形成于大革命失敗后,D 項錯誤。 34.答案:B 簡析:近代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反動勢力主要集中在城市,農村反動勢力相對薄弱,群眾基礎相對較好,根據中國國情,中國革命應向農村進攻,B 項正確。A 項錯誤,C 項革命力量初期集中在城市,D 項是向農村進攻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依據。 35.答案:D 簡析:詩句反映的是紅軍長征,長征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D 項正確。新中國成立改變了中國革命和社會性質,A 項錯誤;人民解放軍戰略大轉移是解放戰爭后期,B 項錯誤;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點燃了 “工農武裝割據” 星星之火,C 項錯誤。 36.答案:B 簡析: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自主解決自己問題的重要標志,B 項正確。八七會議主要是糾正右傾錯誤,確定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總方針,A 項錯誤;瓦窯堡會議主要是確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C 項錯誤;洛川會議主要是制定全面抗戰路線,D 項錯誤。 37.答案:D 簡析:1937 年 8 月上海工廠聯合遷移委員會發布遷移通知,是為了保護民族工業,將工廠遷往內地,為持久抗戰奠定基礎,D 項正確。遷移主要目的不是改善工業部門、帶動內地發展,A、B 項錯誤;C 項是直接目的,D 項更全面準確。 38.答案:C 簡析:1938 年中共中央大量發展黨員,適應了開展敵后抗戰的需要,壯大了黨的力量,C 項正確。此時國民黨反共高潮還未到來,A 項錯誤;革命統一戰線在 1937 年已經形成,B 項錯誤;大量發展黨員有利于保持黨員隊伍先進性,D 項錯誤。 39.答案:B 簡析:1940 年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奇襲日軍,此后日本華北方面軍集中力量剿滅中共勢力,說明敵后戰場逐漸成為全國抗戰主戰場,B 項正確。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是 1938 年武漢會戰之后,A 項錯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 1937 年已經建立,C 項錯誤;中國成為反法西斯東方主戰場是因為中國戰場的重要性,材料主要強調敵后戰場地位變化,D 項錯誤。 40.答案:B 簡析:1943 年美、英等國與中國簽訂新約,放棄特權,說明抗日戰爭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B 項正確。西方大國此時主要是為了團結中國共同抗擊法西斯,A 項錯誤;中國國力此時沒有迅速增強,C 項錯誤;中國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在新中國成立后,D 項錯誤。 非選擇題 41. (1) 主要特點:男耕女織,自給自足;以家庭為單位;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2) 商品經濟進步,商業資本活躍;出現眾多商人和商人集團;東南沿海形成許多商貿中心和新興城鎮;白銀廣泛使用。 (3) 思想文化領域出現松動,市民文學興起,大眾文藝流行,如戲曲藝術發展;產生早期進步思想家,如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等,他們反對專制,追求平等。 42. (1) 文明蒙塵例子: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農民階級史實: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 (2) 分析: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創辦近代企業、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等,開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是一種進步(量變)。但它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封建制度,沒有實現政治制度變革,無法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只是量變,不是質變)。 (3) 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4) 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禮教和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民主與科學觀念拓展到生活等多個方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