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4-25學年七年級校際聯合訓練歷 史 試 卷一、選擇題(每小題有且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小題2分,共70分)1. 化石是伴隨地層而形成的留有原生物印跡的石頭,它是記錄地球歷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學者發掘的元謀人、鄖縣人和藍田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 )A. 王朝更替 B. 人類起源 C. 遠古傳說 D. 原始農業2.下表所列考古遺存,可用于研究我國遠古時期( )遺址名稱 時間 遺存北京門頭溝東胡林遺址 距今 11000-9000 年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浙江浦江上山遺址 距今 11000-9000 年 炭化的稻米、稻殼福建平潭殼丘頭遺址群 距今 7500-3000年 陶片上稻、粟、豆類等印痕A.早期人類起源 B.原始農業的興起和發展 C.冶煉技術水平 D.原始部落聯盟間的關系3. 考古發現為了解史前社會提供了可靠依據。下面的出土文物從器物造型和圖案設計上可以印證我國原始居民( )A. 學會飼養家禽家畜 B. 進入農耕文明時期C. 具有樸素審美觀念 D. 手工業達到高水平4. 粟是一種喜干怕澇的農作物,陜西半坡遺址出土大量碳化粟粒; 浙江余姚河姆渡地區水網密布,河姆渡遺址則有大量水稻遺存。這說明( )A. 半坡原始居民偏好食粟 B. 浙江余姚河姆渡地區溫暖濕潤C. 河姆渡原始居民偏好水稻 D. 作物種植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5.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良渚古城遺址展現了一個存在于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以稻作農業經濟支撐的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印證了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起源的杰出貢獻。2023年12月3日,首屆“良渚論壇”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辦,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國家如此重視良渚遺址,最主要的原因是這里( )A. 出現了最早的階級分化 B. 產生了非常發達的手工業C. 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 D. 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6. 中國在新石器時代,每一個地方都發展了自己的早期文化,有其地域性的色彩。此后或早或晚,每一個地方的獨特文化系統,終要融合成中國龐大文化體系的一部分。此觀念認為( )A.遠古聚落星羅棋布 B. 部落聯盟沖突不斷 C.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D.南北文化差異明顯7. 據《容成氏》記載“禹有子五人,不以其子為后,見皋陶之賢也,而欲以為后”。據此分析,這一時期部落聯盟首領選擇繼任者的主要依據是 ( )A. 品德才能 B. 經濟實力 C. 血緣關系 D. 社會地位8.下圖是西周貴族等級示意圖。對圖中信息的解讀,正確的是第 1 頁 共 6 頁A. 目的是維護周王朝的統治 B. 諸侯王由天子任命,不得世襲C. 諸侯王與周王必有血緣關系 D. 以土地為紐帶進行層層分封9.下圖為中國國家博物館中的“利簋”,其腹內銘文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此記載與《尚書·牧誓》的記錄相符。由此可知( )A. 文物與文獻可互相印證 B. 文獻與文物都不可相信C. 文獻記錄更具有真實性 D. 文物與文獻同時代出現10.《國語·齊書》中提到:“原來在宗廟中用于祭祀的牲口,現在已經成為田地里工作的主要力量”“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 惡金以鑄鋤、夷、斤、劇,試諸壤土”這些材料,反映了春秋時期( )A. 周王室衰微 B. 諸侯爭霸C. 在尊王攘夷中,產生華夏認同 D. 農業生產中出現鐵農具和牛耕11. “都江堰是至今在用的古代引水工程。它的無壩引水,疏而不堵,‘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上述材料說明都江堰的修建( )A. 促進區域內社會經濟發展 B. 成功解決長江流域的水患C. 體現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 D. 代表當時科技的最高成就12. 據出土簡牘記載,秦國在征伐楚國的戰事中,有一個叫黑夫的秦軍士兵給家里寫信,信中問及是否收到官府授予軍功爵的文書。這從側面印證了商鞅變法( )A.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B. 廢除分封制,普遍推行縣制C. 獎勵軍功,按功授爵 D. 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買賣13. 下列表格中思想主張的共同之處是 ( )孟子 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老子 我無為, 而民自化; 我好靜, 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 我無欲, 而民自樸。墨子 統治者厲行節約, 以此減輕人民負擔, 才能實現“民富國治”。A. 關注民生 B. 無為而治 C. 依法治國 D. 富國強兵14.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度和方法。下列敘述中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B. 甲骨文的發現,使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追溯到商朝C. 戰國時期的人們把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D. 扁鵲發明了切脈診法,使用的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醫沿用。15. 歷史學家湯因比指出,秦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稱號,是因為中國歷史上從未出現過一個擁有整個中國文明覆蓋范圍的中央集權型帝國。據此可知,他認為嬴政最大的功績在于 ( )第 2 頁 共 6 頁A. 建立了皇帝制度 B. 廢除了分封制C. 開創了統一格局 D. 推行了郡縣制16. “時間軸”有助于幫助學生培養歷史學科的時空觀念。公元前202年漢朝建立,這一史實在時間軸上的位置是( )17.《史記·平準書》記載,西漢經過70多年的發展,在沒有水旱災害的年份,百姓家給人足,政府府庫錢財充足。京師積累的銅錢很多,因年久不用,穿線的繩子都爛了。出現這種景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實施休養生息政策 B. “推恩令”的頒布C. 鐵犁牛耕的使用 D. 鹽鐵專賣的推行18. 西漢諸侯王和豪門大戶通過壟斷山海利益,召集流放的犯人采礦冶鐵,鑄造鐵器,煮海為鹽,同時以減輕賦稅、救濟窮困小民的手段來收買人心,為此西漢政府推行鹽鐵官營,這一措施( )A. 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B. 減少了政府財政收入C. 減少百姓賦稅負擔 D. 削弱了地方豪強實力19. 下表為“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變化表”,據此可知西漢( )時間 郡級政區漢高祖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 24郡漢景帝中元六年 (前144年) 68郡、國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 108郡、國A. 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 B. 中央對地方控制逐漸加強C. 王國控制的區域日益擴大 D. 將西域納入了中華版圖20. 一支支駝隊馱著茶葉、絲綢、漆器去了西域,又馱著苜蓿、蠶豆、石榴、核桃來到中原。材料反映了絲綢之路的開通( )A. 鞏固了國家統一 B. 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C. 促進了貿易交流 D. 削弱了漢朝的經濟實力21.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管轄西域36國。西域都護頒行漢朝的號令,調遣軍隊、征發糧草,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管轄,以上材料說明( )A. 西域已完全解除了匈奴威脅 B. 今新疆地區在西漢已是我國版土C. 絲綢之路中外經濟交流繁忙 D. 佛教在漢朝經西域傳入了中國22. 史學家顧頡剛說:“秦始皇的統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讀書,他的手段是刑罰的制裁; 漢武帝的統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讀一種書,他的手段是利祿的引誘。”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 秦始皇比漢武帝殘暴 B. 二者目的都是維護統治C. 漢朝讀書人待遇優厚 D. 秦漢時期文化高度繁榮23. 秦朝進一步廢除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 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監視州部內的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這些措施表明秦漢時( )A. 國家官吏的增加 B. 君主專制的強化C. 地方權力的擴大 D. 中央集權的加強第 3 頁 共 6 頁24. 東漢初年,劉秀整頓吏治,合并郡縣; 釋放奴婢,減輕農民負擔; 減輕刑罰; 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社會出現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歷史上稱為( )A. 文景之治 B. 百家爭鳴 C. 光武中興 D. 休養生息25.《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司馬遷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業,大量閱讀朝廷史官的記載還到各處實地探訪考察,搜集資料,辨別真仿,最終寫成了《史記》,由此可見司馬遷( )A. 側重史書記載 B. 側重文筆質樸簡潔C. 注重史料考證 D. 秉承朝廷旨意著書26. 下圖所示是西漢時期的文物或模型。據此可知,漢朝( )A. 科技先進 B. 農業發達 C. 醫學興盛 D. 國家統一27. 以下是小華同學上完某單元復習課后所制作的思維導圖。據此他學習的單元是 ( )A. 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B. 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C. 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D. 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28. 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能夠較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據此,下列屬于原始史料的是( )A. 小說《三國演義》 B. 大禹治水的傳說C. 歷史巨著《史記》 D. 三星堆青銅面具29. 史書記載,東漢末年洛陽已是一片瓦礫,到曹魏后期已恢復了往日繁華都市的面貌; 曹魏末年政府已有編民663423戶, 443萬余口, 已有大幅度增長。這說明( )A. 官渡之戰奠定統一基礎 B. 三國鼎立局面已經形成C. 全國統一推動社會進步 D. 局部統一促進經濟發展30. 中國人口遷移的規模受當時社會的發展狀況和天災人禍等因素影響。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發生于( )A. 春秋戰國時期 B. 東漢末年 C. 西晉末年 D. 三國時期31. 據西晉史料記載,內遷的少數民族主動認同中原地區的歷史和文化,如鮮卑說自己是黃帝的后裔,匈奴的鐵弗部自稱是大禹的后代。其根本目的是 ( )A. 證明統治地位的正統性 B. 發展經濟提升經濟實力C. 宣揚中原地區歷史文化 D. 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第 4 頁 共 6 頁32. 揭露歷史事物的內在聯系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下列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沒有因果關系的是( )A. 東漢后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B. 蔡倫改進造紙術— — 北方少數民族內遷C. 絲綢之路的開辟——兩漢之際佛教逐步在中原地區傳播開來D. 赤壁之戰——三國鼎立33. “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銳意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推動了整個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并為隋唐時期國家重新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他”是( )A. 秦始皇 B. 漢高祖 C. 漢武帝 D. 北魏孝文帝34. 天文學與數學是兩個關系密切的學術領域。在上述兩個領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 )A. 祖沖之 B. 賈思勰 C. 王羲之 D. 張仲景35. 東晉詩人謝靈運在其作品《山居賦》中提到了麻、粟、豆等農作物,以及梨、棗、杏樹等果樹。這些原來都是種植在北方的,而這時也在南方種植了。這種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 北方社會穩定自然條件優越 B. 人口南遷促進作物品種遷移C. 貿易興盛導致外來物種增加 D. 南方政府重視發展果樹種植第II卷 非選擇題 (30分)二、材料解析題(2個小題,共30分)36. (16分) 閱讀材料, 回答問題材料一 秦王朝的建立標志著國家實現了新的統一。秦王朝在國家治理形式上采取中央集權模式,改變舊的世襲分權導致的分治狀態,從制度層面強化了國家統一的政治形態和文化意識。秦漢時期是倡導國家統一的文化意識的成熟期,統一被視為天之經地之義,所以漢初董仲舒鮮明地指出:“《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 — 摘編自黃樸民《論秦漢文化的時代精神》(1) 據材料一,概括秦漢文化的時代精神。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列舉秦漢時期體現該時代精神的統治措施各一例。(6分)材料二 東晉政府建立了許多郡縣,給予南遷人民免除賦役的權利,江南經濟文化因此迅速發展。到陳代,江南許多地區已是“良疇美柘,畎相望,連宇高甍,阡陌如繡”,一派田美土肥之象。-摘編自萬繩楠《江東僑郡縣的建立與經濟的開發》(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江南地區出現“田美土肥之象”的原因。(6分)(3)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如何才能促進經濟發展 (4分)37. (14分) 閱讀材料, 回答問題材料一 太延二年(436年),魏滅北燕。太延五年,魏滅北涼,統一了北方。隨著進軍中原,拓跋族越來越多地接觸到了中原的封建文化。……孝文帝時,北魏政府中已較牢固樹立了“農為政首”“務農重谷、第 5 頁 共 6 頁王政所先”的農本思想。……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在整地、播種、中耕除草、抗旱保墑,以及肥料使用、作物輪栽和選種育種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北魏末年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一部農業生產技術的總結性著作。——《中國古代史》(1) 根據材料一,歸納《齊民要術》的成書條件。(4分)材料二 北魏以降,石窟藝術得到了空前絕后的發展,……云岡大佛身上是印度原初衣飾加上鮮卑的飾帶,帶有一種身體的透明感,龍門石窟的大佛則是完全的漢服,……賓陽中洞的主佛與云岡石窟中的大佛相比較而言,少了一些宗教氣質的威嚴,更多體現了漢家文化的溫和可親。……洛陽做為南北文化交流的新都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條件,這種地理位置上的優越使得龍門石窟在開鑿之際就已經汲取了南朝佛畫流變的精粹以及承載著漢文化的碑刻以及書法精華。———《犍陀羅樣式的漢化終點》(2) 據材料二,概述北魏石窟造像的變化(4分),并分析變化原因(4分)。(3) 綜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北魏文化發展的特點。(2分)第 6 頁 共 6 頁24-25 學年七年級校際聯合訓練歷史答案1—5: ABDDD 6—10: CAAAD 11—15: CCABC 16—20: AADBC21—25: BBDCC 26—30: ACDDC 31—35: ABDAB36 (1) 時代精神: 倡導國家統一。(2分)秦朝:創立中央集權制、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等(任一點2分);漢朝:尊崇儒術、頒布“推恩令”等。(任一點,2分)(2)政府采取了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北方農民大批南移,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江南地區相對和平;南方自然條件比較優越等。(任三點,6分)(3)革新生產工具;制定有效的政治經濟政策;社會安定;人民努力勞動等。(任二點,4分)37(1) 北魏統一北方; 統治者接受中原封建文化(統治者重視發展農業);農業生產技術的長期經驗積累、賈思勰的努力創作。(任答兩點4分)(2) 佛像服飾從印度服飾、鮮卑服飾到完全的漢服; 佛像神態從威嚴到溫和可親。(4分)原因:佛教的傳播與中國文化的融合、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民族大交融)。(一點2分,滿分4分)(3) 交融性、繼承性、創新性。(任一,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