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4-25學年七年級校際聯合訓練歷史答案1—5:ABDDD 6—10:CAAAD 11—15:CCABC 16—20:AADBC21—25:BBDCC 26—30:ACDDC 31—35:ABDAB36(1)時代精神:倡導國家統一。(2分)秦朝:創立中央集權制、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等(任一點2分);漢朝:尊崇儒術、頒布“推恩令”等。(任一點,2分)(2)政府采取了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北方農民大批南移,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江南地區相對和平;南方自然條件比較優越等。(任三點,6分)(3)革新生產工具;制定有效的政治經濟政策;社會安定;人民努力勞動等。(任二點,4分)37(1) 北魏統一北方;統治者接受中原封建文化(統治者重視發展農業);農業生產技術的長期經驗積累、賈思勰的努力創作。(任答兩點4分)(2)佛像服飾從印度服飾、鮮卑服飾到完全的漢服;佛像神態從威嚴到溫和可親。(4分)原因:佛教的傳播與中國文化的融合、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民族大交融)。(一點2分,滿分4分)(3)交融性、繼承性、創新性。(任一,2分)24-25學年七年級校際聯合訓練歷史試卷一、選擇題(每小題有且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小題2分,共70分)1.化石是伴隨地層而形成的留有原生物印跡的石頭,它是記錄地球歷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學者發掘的元謀人、鄖縣人和藍田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A.王朝更替B.人類起源C.遠古傳說D.原始農業2.下表所列考古遺存,可用于研究我國遠古時期()遺址名稱時間遺存北京門頭溝東胡林遺址距今11000-9000年炭化人工栽培粟和泰浙江浦江上山遺址距今11000-9000年炭化的稻米、稻殼福建平潭殼丘頭遺址群距今7500-3000年陶片上稻、粟、豆類等印痕A.早期人類起源B.原始農業的興起和發展C.治煉技術水平D.原始部落聯盟間的關系3.考古發現為了解史前社會提供了可靠依據。下面的出土文物從器物造型和圖案設計上可以印證我國原始居民()陜西半坡·人面魚紋陶盆山西臨汾·回旋勾連紋陶盆山東日照·蛋殼黑陶杯A.學會飼養家禽家畜B.進入農耕文明時期C.具有樸素審美觀念D.手工業達到高水平4.粟是一種喜干怕澇的農作物,陜西半坡遺址出土大量碳化粟粒:浙江余姚河姆渡地區水網密布,河姆渡遺址則有大量水稻遺存。這說明()A,半坡原始居民偏好食粟B.浙江余姚河姆渡地區溫暖濕潤C.河姆渡原始居民偏好水稻D.作物種植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5.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良渚古城遺址展現了一個存在于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以稻作農業經濟支撐的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印證了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起源的杰出貢獻。2023年12月3日,首屆“良渚論壇”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辦,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國家如此重視良渚遺址,最主要的原因是這里()A.出現了最早的階級分化B.產生了非常發達的手工業C.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D.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6.中國在新石器時代,每一個地方都發展了自己的早期文化,有其地域性的色彩。此后或早或晚,每一個地方的獨特文化系統,終要融合成中國龐大文化體系的一部分。此觀念認為()A.遠古聚落星羅棋布B.部落聯盟沖突不斷C.中華文明多元一體D.南北文化差異明顯7.據《容成氏》記載“禹有子五人,不以其子為后,見皋陶之賢也,而欲以為后”。據此分析,這一時期部落聯盟首領選擇繼任者的主要依據是()A.品德才能B.經濟實力C.血緣關系D.社會地位8.下圖是西周貴族等級示意圖。對圖中信息的解讀,正確的是第1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 洪雅縣24-25學年七年級校際聯合訓練歷史參考答案(1).docx 歷史 洪雅縣24-25學年七年級校際聯合訓練歷史試卷.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