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蘇省昆山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質量監測歷史卷(滿分50分,時間50分鐘)一、選擇題(共24題,每題1分,共24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1.2022年在湖北發現的生活在距今約80—110萬年的鄖縣人3號頭骨,是直立人在中國乃至東亞地區起源與發展的重要證據。這一發現A.是我國已確認的最早古人類化石 B.實證中華大地百萬年人類演化史C.反映了古人類已能制作打制石器 D.呈現了中國原始農業的發展水平2.梁啟超先生在《飲冰室合集》中指出 “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由此可見,梁啟超先生的觀點是A.華夷有別,各有特色 B.國家統一,發展鞏固C.民族交融,形成華夏族 D.中華文明,多元一體3.某校研學活動以“尋找人類足跡”為主題,組織學生到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古人類遺址所在地參觀。他們要去的是A.北京周口店 B.陜西藍田 C.浙江余姚 D.云南元謀4.2023年杭州亞運會的吉祥物之一琮琮的設計理念來源于良渚古城遺址發掘的玉琮,良渚古城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除玉琮外,城內外祭壇上權貴們的墓地里還有象征軍事指揮權的玉鉞等,這表明中國A.古代歷史遺存分布廣泛 B.已出現了早期國家形態C.文明最早發祥于長江流域 D.舊石器時代生產水平高超5.下圖是肥西某學校七年級歷史興趣小組完成的繪畫成果,請你根據圖片判斷他們研究的主題A.農耕群居 B.元謀人 C.北京人 D.山頂洞人6.如圖是出土于新石器時代的文物,由此可說明長江流域出土的陶蠶蛹距今約6800—6300年 黃河流域出土的石蠶蛹距今約6000年 遼河流域出土的玉蠶距今5500—5000年A.我國養蠶業的起源 B.農業生產以養蠶為主C.南方絲織業的發展 D.絲綢是重要貿易商品7.《三字經》有云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這段話反映的主題是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 B.奴隸制王朝的興替C.華夏認同觀念的大擴展 D.早期人類文明的起源8.“春秋時期,大的諸侯國兵力也不過六七萬人。而在戰國時期,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軍隊人數成倍增加,如秦、楚兩國的兵力都達百萬。”這反映了A.卿大夫篡權立國成為了潮流 B.爭霸戰爭發展成為兼并戰爭C.新興地主階級勢力不斷增強 D.秦國逐漸在戰爭中處于優勢9.東周初期,都城發生饑荒,周王室向魯國求助;魯國糧食有限,只得又向宋、衛等國請求代買糧食。周襄王死后,周王室大臣請求諸侯給予喪葬費用。材料反映出當時A.周王室管轄范圍大大縮小 B.初步確立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C.魯國成為中原地區的霸主 D.周王室依賴諸侯國的經濟支持10.孔子弟子來自魯、齊、晉、宋等不同國度。南宮敬叔、司馬牛、孟懿子等來自貴族階層;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樊遲“請學稼”。這說明孔子A.踐行自己“仁”的思想 B.注重文化知識教育C.堅持“有教無類”理念 D.落實因材施教原則11.2022年10月底,邢臺市扁鵲祭祀非遺項目入選2022年“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選項目”。扁鵲在歷史上的貢獻是A.總結出望、聞、問、切的中醫“四診法”B.著作為《黃帝內經》C.寫有《論語》一書D.發現了龍骨上刻有古文字12.某歷史興趣小組舉辦中國文化圖片展,下面三幅圖放在哪個展廳合適A.夏朝展廳 B.殷商展廳 C.春秋展廳 D.戰國展廳13.“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統一,建立秦朝。秦統一中國的時間用世紀年代方式表示為A.公元前2世紀前期 B.公元前2世紀后期C.公元前3世紀前期 D.公元前3世紀后期14.秦朝“焚書坑儒”、漢朝“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等措施,實施的共同目的是A.提高教育質量 B.加強思想控制 C.推動經濟發展 D.促進民族交融15.有學者說:“秦始皇的統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讀書,他的手段是刑法的制裁;漢武帝的統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讀一種書,他的手段是利祿的引誘。”秦始皇和漢武帝“統一思想”的實質是A.焚書坑儒 B.尊崇儒術 C.文化專制 D.君權神授16.以下關于東漢的史實按時序排列正確的是A.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州牧割據B.州牧割據——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C.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州牧割據——黃巾起義D.黃巾起義——光武中興——州牧割據——外戚宦官交替專權17.示意圖能夠勾勒出史事之間的關系。以下對西漢初年史事梳理的示意圖中,①處應為A.輕徭薄賦 B.文景之治 C.尊崇儒術 D.光武中興18.如圖所示是秦朝時期的四方古印文,可以直接印證關于秦朝的歷史是①國家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 ②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③在中央設置了丞相等職務 ④在地方確立了郡縣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9.以下是漢字“中國”演變的歷程,據此可知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A.漢字的傳承發生異變 B.漢字的演變趨勢由簡到繁C.漢字的發展一脈相承 D.象形是漢字唯一造字方式20.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吸收漢魏諸家之精華,集書法之大成,時人稱贊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下列書法作品中,最能體現王羲之行書風格的是A.《蘭亭集序》 B.《張猛龍碑》C.《顏氏家廟碑》 D.《九成宮醴泉銘》21.在我國歷史上分裂與統一曾交替出現。其中,結束長期分裂割據局面,實現全國統一的朝代①和②分別代表的是A.商、秦 B.夏、西晉 C.西周、秦 D.秦、西晉22.成語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許多成語的來源與我國古代戰役有密切聯系。表中“?”處應填入成語典故 古代戰役紙上談兵 長平之戰破釜沉舟 巨鹿之戰風聲鶴唳 ?A.桂陵之戰 B.官渡之戰 C.淝水之戰 D.赤壁之戰23.《兩晉南北朝史》:“遷都之后,于革舊俗。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明年,六月,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材料中推行改革的歷史人物是A.漢武帝 B.孝文帝 C.唐玄宗 D.宋神宗24.北朝文人的作品除了與生俱來的游牧文化底色外,還吸納了中原地區樸實敦厚的儒家文化;而南朝文人的詩歌除一以貫之的文學氣質外,風格也漸趨于雄健豪邁之風。這一現象反映出魏晉南北朝A.民族交融促進文化發展 B.政權更迭加劇南北方的沖突C.人口遷徙促進經濟發展 D.政治變革加快少數民族漢化二、非選擇題(共4題,共26分)25.中華文明的起源如同滿天星斗,具有多元化的特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中國學者從中國的實際材料出發,概括出了進入文明社會的三個標準:一是包括農業、手工業在內的生產發展,隨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現城市;二是社會分工分化不斷加劇,隨后貧富分化;三是出現王權、國家。其中,國家的出現是進入文明社會最主要的標志。——摘編自王巍《探源工程所見西遼河流域文明化進程》材料二下列表格是一些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遺址名稱 發現地點 部分考古發現A 浙江余姚 用牛或鹿的肩胛骨制作的骨耜和刃口呈鋸齒狀的骨鐮;大量的稻谷遺存,最厚處超過1米;干欄式建筑遺跡;刻有豬紋的陶缽等。B 陜西西安 40多處圓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遺跡;石斧、骨針、彩陶等大量生產、生活用具;多達數斗的粟;貯存芥菜或白菜菜籽的陶罐等。材料三陜西榆林的石峁遺址距今約4000多年,面積逾400萬平方米,以石砌的內城和外城拱衛著一塊有護墻的臺地,這是石峁城址的核心區域,已具備了早期“宮城”的性質。石砌的墻垣不僅是防御設施,還具有神權或王權的象征意義。這里還發現了玉器、壁畫等象征身份等級的物品,以及鑄銅、制骨等早期“核心技術”的生產遺存。遺址中的墓葬分四類,墓葬規模由大到小,隨葬品由多到少,四類墓葬極可能代表了四個不同階層的人群。——摘編自孫周勇等《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1)根據材料一,指出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有哪些?(2)根據材料二,指出A、B遺址的對應的名稱,并歸納兩處居民生產生活的共同點。(3)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說明石峁古城是否進入了文明社會,請闡述理由。26.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急劇變化的時期。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春秋時期青銅犧尊 春秋時期的鐵鍤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傾鄰國而雄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漢書食貨志》材料三學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張墨家 墨子 ①______、非攻、尚賢、節儉儒家 ②_______ “仁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反對一切非正義戰爭③_________ 莊子 順應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獨立。法家 韓非 反對空談仁義,強調④__________,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1)根據材料一,你可以獲得哪些方面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些工具的出現有何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變法在經濟方面的主要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商鞅變法的作用?(不得摘抄原文)(3)閱讀材料三的表格,將①②③④處補充完整。材料三反映的是戰國時期的哪一局面?(4)綜合上述材料,概況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27.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又孕育著國家統一的因素。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三國鼎立形勢圖(1)哪一戰役奠定了材料一中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礎?孫權建立了圖示中哪個政權?(寫字母)材料二東晉政府對待僑流的政策:建立僑郡縣,承認流人為僑人,給予僑民以持白籍、免除稅役的權利。到梁代,(姑蘇)附近已是“良疇美柘,畦畎相望,連宇高甍,阡陌如繡”,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萬繩楠《江東僑郡縣的建立與經濟的開發》(2)材料二中“(姑蘇)附近……一派田美土肥之象”說明了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現象出現的最主要原因。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說:“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崤函帝宅,河洛(今洛陽一帶)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移風易俗,信為甚難。”——《魏書〃任城王傳》(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為學習漢族先進文化而采取了什么重要舉措?舉兩例說明“移風易俗”的具體表現。(2 分)孝文帝的這些改革措施產生了怎樣的歷史作用?(4)根據上述三則材料,歸納推動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最終走向統一的因素。28.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思想的優秀代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89 年 7 月 1 日,法國《堪培拉日報》刊登了 75 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發出了聯名倡議:“如果人類要在 21 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回到 2500 年前,從中國孔子那里尋找智慧!”。(1)材料一中“回到 2500 年前”是中國歷史的什么時期?孔子“智慧”的核心是什么?材料二書籍被毀壞,其實還在其次,春秋末年以來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種精神,事實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擊……”。——郭沫若(2)材料二是郭沫若對哪一歷史事件評論?“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與哪一現象有關?材料三《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 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董仲舒(3)根據材料三中董仲舒的建議,漢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這一措施對儒家學說產生了什么影響?(4)材料二和材料三對待儒家學說,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但是二者有沒有共同之處呢?請說明理由。參考答案1-10 BCDBA ABBDC11-20 ABDBC ABCCA21-24 DCBA25.(1)標志:包括農業、手工業在內的生產發展,隨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現城市;社會分工分化不斷加劇,隨后貧富分化;出現王權、國家。(2)遺址名稱:A為河姆渡遺址, B為半坡遺址;共同點:會種植農作物;會使用磨制工具;會制造陶器;會建造房屋;過定居生活等。(3)判斷:是理由:①出現鑄銅、制骨等早期“核心技術”的生產遺存,表明生產的發展;②遺址具備早期“宮城”的性質,表明城市的形成;③石砌墻垣除防御功能外還具有神權或王權的象征意義,符合王權出現的標準;④遺址中發現了象征身份等級的玉器、壁畫等物品,遺址墓葬的規模及隨葬品數量極可能代表四個不同階層的人群,證明了階層分化的存在。26.(1)信息:春秋時期我國出現了鐵制農具和牛耕技術;影響:有利于精耕細作;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促進農業的發展;促進山林的開發、耕地的開發;促進人口的增長。(2)主要內容:廢除舊的土地制度(井田制);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作用:使秦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為秦以后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3)①兼愛 ②孟子 ③道家 ④以法治國。局面:百家爭鳴。(4)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經濟發展、大國兼并(社會動蕩)、制度變革、思想學術繁榮、科技文化進步。27.(1)赤壁之戰。 C(2) 江南地區得到開發。北方人口的南遷,帶來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北人南遷)(3)遷都洛陽;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等(答對兩項即可);促進了民族融合,增強了北魏實力。(4)①國家局部統一;②江南地區的開發;③民族融合28.(1)春秋時期 仁(2)焚書坑儒 百家爭鳴(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學為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4)加強思想控制,鞏固統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