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郴州市2024年下學期期末學業質量抽測試卷七年級歷史(試題卷)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試題卷和答題卡。試題卷共6頁,有兩道大題,共20道小題,滿分100分,考試時間60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寫在答題卡和該試題卷的指定位置上,并認真核對答題卡上的姓名、準考證號和科目。3.考生作答時,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均須作答在答題卡上,在本試題卷上答題無效。考生在答題卡上按答題卡中注意事項的要求答題。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1.北京人的遺址中發現有灰燼、燒石等用火痕跡,這說明當時北京人A.具有審美意識 B.懂得用火C.已經飼養家畜 D.喜歡燒烤2.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出土的稻谷顆粒將人類栽培水稻的歷史提前到了一萬年前。這些稻谷是研究我國原始農業的A.實物史料 B.文獻史料 C.口述史料 D.二手史料3.為了讓歷史可聽、可看、可感,央視推出了一部獨樹一幟的文物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如果三星堆青銅大立人參加節目,它會說:A.我的血脈源于陜西西安半坡 B.我展現了青銅藝術的最高成就C.我見證了夏商時期古蜀文明 D.我代表著商王至高無上的權力4.中國成語很多來源于歷史事件。如“尊王攘夷”“城下之盟”“退避三舍”“三令五申”和“臥薪嘗膽”等。這些成語反映的是A.經濟發展 B.分封建國 C.諸侯爭霸 D.百家爭鳴5.春秋時期,晉國常與周邊戎狄等發生沖突。為了消除邊患、晉國大臣魏絳向國君提出“和戎”主張。他指出,與戎狄和好會有多方面的利益。最終國君被說服,命魏絳與周邊戎狄訂立盟約,和睦相處。這一變化A.緩和了階級矛盾 B.促進了民族融合 C.加速了社會轉型 D.造成了王室衰微七年級歷史試題 第1頁(共6頁)6.小明在學習歷史時制作了下表。據此可知,他學習的主題是時間 地點 參與諸侯國 概況公元前354 前353年 桂陵 齊、魏 齊軍圍挑救趙, 大敗魏軍公元前341年 馬陵 齊、兆 齊軍敗魏軍于馬陵公元前260年 長平 秦、趙 秦軍坑殺趙國40多萬降兵A.西周政局動蕩 B.齊國崛起之路 C.春秋爭霸戰爭 D.戰國策并戰爭7.戰國時期,學術思想領域非常活躍,形成了不同的學派。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所反映的學派的經典著作是A.《孟子》 B.《莊子》 C.《韓非子》 D.《孫子兵法》8.戰國時期已形成二十四節氣,后世文人作品中多有體現。陸游曾在其詩中寫到“春盤春酒年年好,試戴銀旆判醉倒。今朝一歲大家添,不是人間偏我老”。該詩反映的節氣是A.立春 B.清明 C.夏至 D.冬至9.里耶秦簡的發現為研究秦朝歷史提供了豐富資料,從里耶秦簡中對物資運輸、軍事行動等相關記載可推斷,“車同軌”政策在秦朝的主要作用是A.保障行政與軍事效能 B.推動民族交流交融C.傳承思想與文化典籍 D.促進中外經濟交往10.西漢時期大臣賈誼上書建議“驅民而歸之本,皆著于本”。大臣晁錯提出“務民于農桑,薄賦斂”。漢文帝采納了他們的建議,提倡A.以德化民 B.以農為本 C. 嚴刑竣法 D.勤儉治國11.漢武帝時期,戰事頻繁,如對匈奴作戰、通西南夷、征朝鮮等.耗費巨大.再加上自然災害,導致國庫空虛,財政陷入危機。漢武帝采取的應對措施是.A.休養生息 B.尊崇儒術 C.北擊匈奴 D.把鑄幣權收歸中央12.下面圖示反映的是A.西漢的政治 B.西漢的興亡C.東漢的動蕩 D.東漢的興衰13.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華佗對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以下屬于他的成就是A.寫成《黃帝內經》 B.發明“望聞問切”四診法C.著有《本草綱目》 D.創編“五禽戲”,發明“麻沸散”14.三國時期,曹魏重視水利建設,推動北方經濟恢復和發展; 蜀漢著力改善民族關系,加速西南地區開發; 孫吳在江南地區大規模屯田,開發江東。以上說明A.三國鼎立局面導致經濟發展遲滯 B.三國時期局部統一促進社會發展C.三國時期南方經濟已經超過北方 D.三國鼎立局面加速了國家的分裂七年級歷史試題第2頁( 共6頁)15.下圖是小芳繪制的政權更迭示意圖,與圖中①相對應的政權是A.秦朝 B.西漢 C.東晉 D.隋朝16.書法藝術承載著中國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有楷書、行書、草書等字體,其中被稱為“天下第 一行書”的是A.李斯的《泰山刻石》 B.鐘繇的《宣示表》C.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D.柳公權的《玄秘塔碑》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 (12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 觀察材料一中圖片1,從中可以得出哪些歷史信息 (2分)圖片2反映出中華文明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什么特征 (2分)材料二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始鑿于北魏時期)早期佛像既吸收印度佛教造像的特點,又表現出鮮卑族民族特色; 晚期佛像主要表現為衰衣博帶,清瘦、細頸…菩薩身材修長,俊逸清秀,迎合了中國人心目中的神仙形象。——摘自《山西大同云岡石窟藝術鑒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云岡石窟佛像特點的形成原因。 (4分)材料三 中華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從未中斷過的文明。……中華文明的組成,既包括定居于黃河、長江流域的較早以農耕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華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少數民族文明。它的演進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視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過程中整合為一體的過程。……此后雖然歷經戰亂與分裂,不斷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進來,但沒有任何一種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這個大格局始終保持著它的完整性而沒有打破。——摘自嚴文明《中華文明史》(3)綜合上述三則材料,談談你對中華文明的認識。 (4分)七年級歷史試題 第3頁(共6頁)18.(12分)中國自古以來,注重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根據材料一,分析從圖1到圖2中國的地方行政制度出現的變化及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 (4分)材料二 在景帝朝一開始,朝廷就采取進一步的措施去孤立諸國和縮小它們的領地。這個機會發生在公元前154年,當時吳王同幾個與他一伙的王協同行動反對皇室。……還有幾個明顯的原因可以說明東或東南的諸王為什么準備追隨他叛亂:獨立能使他們自由自在地享受自己國內的自然資源,而不必向中央上繳稅收; 幾個政治家已經看出,從帝國的長期利益考慮,諸王的權力必須削弱。——摘編自崔瑞德、魯惟—《劍橋中國秦漢史》(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漢初期中央面臨的問題及漢武帝解決的措施。(4分)材料三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乘持“六合同風,九州共貫” “天下大同”的理念,把大一統看作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 自秦統一中國后,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都始終堅持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歷史充分證明,我們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的,也必須由各民族共同維護、鞏固和發展。—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2024年9月27日)(3)結合上述三則材料,指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秉持的治國理念, (2分)并分析這一理念對當今國家治理的借鑒意義。 (2分)七年級歷史試題 第4頁 ( 共6頁)19. (14分)經濟發展是多種因素推動的結果。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從生產工具看經濟發展】春秋時期, 我國開始使用鐵制農具, 至遲春秋中期冶鐵技術的發明與發展, 為其出現和推廣提供了基礎, 齊國是最早生產和使用鐵制農具的國家之一……|鐵制農具的出現及發展, 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力,使農業的耕種效率、農作物產量與耕作質量顯著提高,推動了社會大變革, 也促進了精耕細作農業的發展,為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摘編自荊三林《中國生產工具發展史》(1) 根據材料一,分析我國古代生產工具的基本發展趨勢, (2分)并概括“鐵制農具的出現及發展”產生的歷史影響。 (2分)材料二 【從東西方交流觀經濟發展】陸上絲綢之路以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 并連接地中海各國,在新疆分為多個分支, 如天山北麓的北路、天山南麓的路線等, 這些干線與眾多小路相連,形成交通網絡……促進了東西方的物種交流,如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傳入中原, 豐富了中原地區的物種和生活。還推動了文化交流, 佛教等宗教思想傳入中國, 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促進了沿線地區的經濟繁榮和城市發展。 ——摘編自高洪雷《絲綢之路: 從蓬萊到羅馬》(2)根據材料二中的圖片和文字材料,分析絲綢之路經濟交流的內容, (2分)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代中外交流的特點。 (2分)材料三【從人口遷徙析經濟發展】圖3西晉末年至南朝時期的人口遷徙示意圖 三國以前, 中國的政治、 經濟中心大多在北方, 長江以南的地區還非常落后。 西晉末年以來, 大批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南下……東晉后期, 長江中下游一帶的農業發展迅速,許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開墾為良田,生產技術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摘編自《閩西歷史》(3)根據材料三,概括魏晉時期江南地區農業發展的表現。 (2分)綜合上述三則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推動古代經濟發展的因素。 (4分)七年級歷史試題 第5頁 (共6頁)20.(14分)某中學歷史學科組計劃舉辦“重溫歷史人物,感悟高潔品質”的主題演講比賽,小明整理了一些資料,請根據他整理的資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李冰任郡守后,和他的兒子在都安縣帶領民眾興建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時稱“都安堰”,宋元后稱“都江堰”。李冰父子為修建都江堰,詳細考察水情和地勢,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工程的規劃方案及施工方法,具有相當高的科學性和創造性。李冰還治理大渡河、開發岷山,對蜀郡的發展作出很大貢獻。——摘自統編版教材《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1) 根據材料一. 請你寫出李冰的優秀精神品質。 (4分)材料二 小明根據收集的資料制作了下表姓名 時期 身份 貢獻 精神品質商鞅 戰國 政治家 在秦國主持變法, 富國強兵 堅定執著、勇于變革蔡倫 東漢 發明家 改進造紙術 善于思考、探索創新張仲景 東漢 醫學家 《傷寒雜病論》 醫者仁心、勤奮鉆研拓跋宏 北魏 政治家 推行改革, 實行漢化措施 堅定改革、開放包容賈思勰 北魏 農學家 箸有《齊民要術》 篤實好學、關注民生(2)從上述材料的歷史人物身上,小明提煉出“杰出歷史人物推動社會發展” “改革推動社會進步”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三個主題。請你參照示例,從前兩個主題中任選一個,結合所學知識展開論述。 (10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照抄示例不給分)示例:觀點: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論述:創新,向來是社會發展的強勁動力,古往今來諸多事例均可佐證。李冰修建都江堰便是極具創新之舉。面對成都平原的水患與灌溉難題,他打破常規,巧妙利用地形與水流規律,設計出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水利工程,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推動當地農業蓬勃發展。蔡倫改進造紙術亦意義非凡。此前書寫材料不便,蔡倫改進創新造紙工藝,以樹皮、麻頭、破布等為原料制出優質紙張,擴大了造紙的原料來源,降低了造紙成本,提高了紙的質量,普及和推廣了紙的應用,促進了文化的傳播。綜上所述,創新能突破困境、創造價值,始終有力推動著社會不斷向前邁進。七年級歷史試題 第6頁(共6頁)郴州市2024年下學期期末學業質量抽測試卷七年級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細則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的)1-5 BACCB 6-10 DAAAB 11-16 DDDBCC二、材料題(本大題共4個小題. 共52分)17. (12分)(1)歷史信息:玉鉞精美,反映了良渚時期玉器制造工藝高超; 神人獸面紋反映了良渚文化王權和神權的結合; 玉鉞是禮器,說明良渚古城社會階級分化明顯,證實了長江下游良渚地區已出現早期國家。 (2分。任答一點即可)特征:多元一休; 源遠流長。 (2分。任答一點即可. 其他答案意思相近也可)(2)原因:佛教的傳入; 民族交融; 統治者的支持(或北魏孝文帝改革);迎合了當時人們的心理需求。 (4分。任答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3)認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多元一體; 中華文明一脈相承,具有延續性; 中華文明兼收并蓄,具有包容性; 中華文明具有完整性、統一性。 (4分。任答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18. (12分)(1)變化:從分封制變為郡縣制(2分)原因:實行分封制,諸侯勢力膨脹容易形成諸侯割據,威脅中央; 郡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便于國家統一管理,適應了社會發展需求。 (2分。任答一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2)問題:諸侯王勢力強大、威脅中央集權。 (2分,意思相近即可)措施:頒布“推恩令” (2分)(3)治國理念: “六合同風、九州共貫”; “天下大同” ; 大一統; 統一(2分。任答一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借鑒意義:堅決維護國家統一; 積極促進民族團結; 努力增強綜合國力; 不斷推動文明傳承; 大力維護社會穩定。 (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19. (14分)(1)趨勢:生產工具的材質從石器、骨器到青銅器,再到鐵器;生產工具制作越來越精良。 (2分。任答一點即可)影響: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力; 推動了社會大變革; 促進了精耕細作農業的發展,為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繁榮奠定了基礎。(2分。任答一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2)內容: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傳入中原;漆器、鐵器、絲綢傳入西域。(2分。任答一點即可)特點:雙向性(雙向交流);多樣性(內容豐富);廣泛性(地域廣闊)。 (2分。任答一點即可)七年級歷史答案第1頁( 共2頁)(3)表現:修建水利工程; 開墾良田; 生產技術進步。 (2分)因素:生產工具的革新; 生產技術的進步; 交通條件的改善; 人口的增長,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農業、手工業的發展; 穩定的政治環境等。 (4分。任答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20. (12分)(1)品質:主持修建都江堰,體現了勇于擔當的品質; “詳細考察水情和地勢”體現了敬業奉獻精神, “因地制宜制定了工程的規劃方案及施工方法”體現了開拓創新、嚴謹細致的工匠精神。(4分。一點2分,只要答到品質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2)示例一:觀點:杰出歷史人物推動社會發展論述:歷史長河中,杰出人物往往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李冰修建都江堰,發揮了防洪灌溉的作用,讓成都平原水旱從人,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為農業發展筑牢根基。商鞅變法,以廢舊制、立新規等舉措,令秦國國力迅速增強,為統一六國鋪就道路。秦始皇雄才大略,橫掃六國實現統 一,建立中央集權制,成為中國歷代沿用的基本政治制度; 又統一文字、貨幣等,促進民族融合與經濟文化交流,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展奠定重要基礎。綜上所述,這些杰出人物心懷壯志,憑借智慧與魄力,敢于破舊立新,面對重重困難而不退縮,他們的作為深刻影響著時代走向,有力推動了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示例二:觀點:改革推動社會進步論述:商鞅變法與孝文帝改革皆是歷史上推動社會進步的有力例證。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織與軍功等舉措,打破舊有奴隸制生產關系,激發民眾生產和戰斗積極性,秦國經濟迅速發展,軍事力量大增,為統一六國奠定堅實基礎。孝文帝改革. 推行漢化政策,遷都洛陽、改漢姓、說漢話等,促進民族交融,讓鮮卑族更好地吸收漢族先進文化、北魏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得以蓬勃發展,促進北方民族大交融。由此可見,改革雖會面臨諸多阻礙,但能破舊立新,適應時代發展需求,激發社會活力,助力經濟繁榮、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推動社會不斷向前邁進。【評分參考,分層賦分】等級 分值 擬定的觀點 材料運用與論述第一等 8-10 觀點明確, 有新意或有思想深度 緊扣自己的觀點加以論述, 運用材料中兩個以上的史實, 能夠做到史論結合, 邏輯清晰第二等 5-7 觀點明確 能夠圍繞觀點論述, 運用了材料中的史實, 但不夠充分或不夠典型, 條理基本清楚第三等 2-4 觀點不夠明確 有論述或說明, 但材料不充分, 或史論結合不充分第四等 0-1 沒有凝練出觀點 觀點、論述與材料無關, 或僅僅重復材料中的史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