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黑龍江省龍東聯盟高一第一學期12月月考歷史試題2024.12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西周時期,周人繼承并發展了商朝安置被征服異族于商王直接控制地區的做法,將一部分臣服的異姓族氏置于王畿之內,成為“甸服”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這一舉措( )A.阻礙了經濟交流 B.擴大了西周的疆域C.削弱了宗法關系 D.利于民族間的交融2.東晉時期,陳郡謝氏、太原王氏等遷居江東的會稽郡殖產興業,他們彼此間以文會友,招攬了數量眾多的門生,會稽逐漸成為較為發達的地區。由此可推知( )A.士族南遷推動江南發展 B.江南地區人口大量增長C.北方政治環境較為安定 D.門閥士族決定政治格局3.據史料記載:“上(宋神宗)曰:“更張法制,于士大夫誠多不悅,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彥博曰:“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當時與“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相似的說法還有”東華門外唱名(皇帝親自公布考試結果的一種方式)者方為好男兒”。這些現象( )A.反映出宋朝冗官現象嚴重 B.折射出北宋治國理念和方針C.表明了門閥士族專權日甚 D.說明統治階層缺乏民本思想4.元朝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紙幣流通制度,紙幣正式作為法償幣,與白銀等一起通行全國。元朝賦稅政策也規定,必須繳納一定數量的紙幣和白銀,這使得耕織之家普遍用農產品和手工業品“貿易白銀,以供官賦”。由此可推知,元朝( )A.紙幣的價值高于白銀 B.開始出現信用貨幣C.活字印刷術得到普及 D.商品經濟較為活躍5.據史料記載,胡惟庸任丞相時,“專生殺黜陟,以恣威福。內外諸司封事入奏,惟庸先取視之,有病己者輒匿不聞。由是奔競之徒趨其門下”。這從側面反映出,當時( )A.中央決策機構改變 B.專制統治出現松弛C.皇權統治受到威脅 D.朋黨之爭日益激烈6.下表反映了1831—1850年間我國白銀外流的情況。這可用來說明當時中國( )時間 白銀外流數量(兩)1831年 68438731838年 138771441842年 97986441850年 21955964①封建統治危機逐漸加深 ②西方工業品傾銷勢如破竹③鴉片走私貿易日益猖獗 ④經濟發展模式完成了轉型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7.1900年,清朝東南各省的督撫不理會慈禧太后支持義和團、與各國列強宣戰的命令,為避免東南各省與外國列強陷入戰爭,簽署了“東南互保協議”。該協議的簽訂表明( )A.清廷內部的矛盾與斗爭被揭開 B.清政府統治呈現土崩瓦解C.中外反動勢力共同鎮壓義和團 D.民眾的反清意識已被激發8.清末新政期間,政府開展教育改革并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不僅要求各中小學堂須開設地理、物理、化學等科目,還須開設“讀經講經”科目,要求“中小學堂宜注重讀經以存圣教”。這些規定( )A.對傳統教育進行了價值重估 B.折射出教育近代化轉型的艱難C.體現了基礎教育體系的僵化 D.旨在推動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9.“中國封建社會本來有個頭,它是大權獨攬的絕對權威,是反動統治秩序保持穩定的重心所在。幾千年來都是如此,現在突然把這個頭砍掉了,整個反動統治秩序就亂了套。”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A.清政府積極推進立憲運動 B.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帝制C.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混戰 D.“東南互保”威脅清朝統治10.據《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統計,1914年之前,外資工業資本超過本國工業資本(民族資本和官僚資本合計約28932萬元)。至1920年,以民族資本為主的本國工業資本56484萬元,已超過外資。這一變化出現的主要外因是( )A.一戰使列強放松對華侵略 B.中華民國鼓勵民間興辦實業C.提倡國貨運動出現了高潮 D.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經濟危機11.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把攻擊的矛頭集中指向了孔學。他們指出,孔子所提倡的是“封建時代之道德、禮教、生活、政治”,與“建設西洋式之新國家”的目標不相適應;同時,強調儒家的文章和教育是八股式、教條式的,壓制了民族的生機和創造力。由此可推知,新文化運動( )A.全盤否定傳統文化 B.強調中西文化交融C.意在進行思想革新 D.呼吁民主政治改革12.下圖是中國某一時期的傳單。這些傳單可用于研究( )A.洋務運動興起的背景 B.馬克思主義思想成為時代的主流C.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 D.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影響13.《敬告農民》指出,農民受壓迫是因為貪官污吏和地主劣紳是社會的寄生蟲,也是因為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軍閥陳炯明等專門吃農民的肉、吸農民的“骨髓”,號召“農民與軍隊結合起來”“鏟除一切貪官污吏地主劣紳”“打倒帝國主義與其走狗軍閥”“肅清東江統一廣東”。《敬告農民》極有可能出現在( )A.清朝統治末期 B.國民革命時期 C.土地革命時期 D.紅軍長征期間14.1929年1月10日,國民黨中宣部頒布的《宣傳品審查條例》中,第一次明確了輿論的管理方針:三民主義理論及國民黨政綱是輿論界的最高原則。該《條例》認定的審查標準是:“一、總理遺教;二、本黨主義;三、本黨政綱政策;四、本黨決議案;五、本黨現行法令;六、其他一切經中央認可之黨務政治記載。”這反映出當時( )A.國民黨實施專制統治 B.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始破裂C.社會矛盾得到了緩和 D.社會各階層思想實現統一15.1932年1月,中共中央發表宣言,號召全中國民眾必須堅決地團結起來,打倒投降帝國主義的國民黨,建立工農民眾自己的政權,創造出工農自己的武裝力量,同日本帝國主義進行民族戰爭,爭取中國的獨立和統一。該宣言( )A.旨在與國民黨爭奪抗戰的領導權 B.順應了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趨勢C.意在為統一戰線建立做輿論支持 D.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16.日本對東北實行殖民統治期間,日偽當局要求女子既要注重自身品德修養,又要處理好家庭中的各類關系,還要為“國家”盡“國民”的義務。日偽政府這一舉措的主要目的是( )A.規范婦女的行為舉止 B.奴化偽滿洲國的民眾C.推動家庭結構的革新 D.促進家庭內部的和諧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東漢市樓畫像磚注:磚面形象刻畫了當時城內“市”井商肆布局的一角和商賈交易情況。畫面左側有門垣,隸書題記為“東市門”,右側為“市僂(樓)”,樓上掛一懸鼓。一人在門垣內側灶前操作,且回首與人呼應;市樓內對坐兩人,似為賓主交談;門和樓之間為市井,有六人兩兩交易。根據畫面可以看到商人交易活動是在一定的范圍“市”內進行,樓為“市”井中最高建筑。材料二宋代以后,城市中舊的市制逐漸被打破并最終退出歷史舞臺。市樓也逐漸消失了。那時候,上自國家都城、省城,下至府城、縣城甚至一般有城垣的村鎮,其中心大都建有高大的鐘樓或鼓樓。鐘鼓樓建筑成為中國古代社會后期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明清時期的晉中地區,市樓出現并取代鐘鼓樓位于城市中心,在城鎮管理、報時、報警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晉中地區對于市樓的修建十分積極,一經提議捐修市樓,人們便踴躍捐輸。“市樓之修,重在市而不在樓”。——摘編自裴欣《明清商業影響下的晉中地區市樓研究》(1)根據材料一,從中提取一條歷史信息,并說明你的理由。(6分)(2)根據材料二,分析明清時期晉中地區市樓出現的根本原因及其主要功能。(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后,獨立各省先后派代表在上海、漢口、南京等地召開會議,商議成立統一的革命政府事宜,決議成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1911年12月,各省代表決議通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此后又經過3次修改。下表是大綱的主要內容概述。章節 主要內容概述第一章 規定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副總統由各省都督府代表選舉產生,規定臨時大總統的職權、總統缺位時由副總統代行職權等第二章 規定參議院的組成、職權、表決辦法和議員的產生辦法等第三章 規定臨時大總統下設外交、內務、財政、軍務、交通等行政各部,各部設部長1人,為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辦理各部事務第四章 規定組織大綱的施行期限,至中華民國憲法成立之日為止——摘編自《中國大百科全書》材料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共分七章56條,規定了國家主權屬于全體人民;國家政治制度實行責任內閣制;設參議院為立法機關;臨時大總統、副總統為行政機關,法院是司法機關;國民享有民主自由權利和財產及營業權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與此前及此后的其他憲法性法律的顯著不同之處,是將國家的最高行政權從總統轉移到總理以及各部部長組成的內閣中。《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1)參議院擁有立法權,同時擁有對總統決定重大事件的同意權;(2)約法規定在臨時大總統對參議院議決事件有咨院復議權時,規定有三分之二參議員仍堅持原議,大總統必須公布施行;(3)約法規定參議院在認為大總統有謀叛行為時,得依法行使彈劾權。——摘編自陳曉楓《〈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文化透視》(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相比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主要變化及其主要原因。(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共同歷史作用。(7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毛澤東曾經說過:“五四運動所進行的文化革命則是徹底地反對封建文化的運動,自有中國歷史以來,還沒有過這樣偉大而徹底的文化革命。當時以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為革命的兩大旗幟,立下了偉大的功勞。”五四新文化運動發生在資本主義衰敗、社會主義興盛的世界發展大趨勢中,發生在辛亥革命失敗和中國無產階級發展壯大之時,就為社會主義新思想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大開方便之門。——摘編自丁俊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材料二井岡山斗爭始于革命低潮時期。在這一歷史關鍵時刻,我們黨堅持實事求是、調查研究,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以大無畏的革命膽識,開創了中國革命的獨特道路。——摘編自韓延明《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井岡山精神》(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中國廣泛傳播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革命的獨特道路”的內涵,并分析其意義。(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民族意識是一種人們對自己歸屬于某一社會民族共同體的意識,但就其深層內涵而言,還應包括“在與不同民族交往的關系中,人們對本民族生存、發展、權利、榮辱、得失、安危、利害等等的認識、關切和維護”。階段一 鴉片戰爭后國人民族意識萌發階段二 甲午戰爭戰敗后民族意識初步覺醒階段三 五四運動時期民族意識進一步增強階段四 抗日戰爭時期民族意識空前高漲——摘編自史革新《略議近代中國民族意識的四次覺醒》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國近代史的知識,自擬一個論題,進行論述。(要求:史論結合,論述充分;邏輯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及簡析 1. 選擇題答案及簡析 答案:1 - 5:D A B D C;6 - 10:B A B B A;11 - 15:C D B A B;16:B 簡析 1. D:西周將部分異姓族氏置于王畿,有利于民族間交流融合,D 項正確;此舉促進經濟交流,A 項錯誤;材料未體現疆域擴大,B 項錯誤;與宗法關系無關,C 項錯誤。 2. A:東晉時士族南遷會稽殖產興業,促進當地發展,A 項正確;材料未提及人口增長,B 項錯誤;當時北方戰亂,政治環境不安定,C 項錯誤;“決定” 說法過于絕對,D 項錯誤。 3. B:“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及相關說法反映北宋治國理念,B 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冗官,A 項錯誤;北宋門閥士族勢力已衰落,C 項錯誤;不能說明統治階層缺乏民本思想,D 項錯誤。 4. D:元朝紙幣流通且賦稅政策促使農產品和手工業品交易,說明商品經濟活躍,D 項正確;紙幣與白銀價值無法比較,A 項錯誤;宋代已出現交子等信用貨幣,B 項錯誤;活字印刷術普及與題干無關,C 項錯誤。 5. C:胡惟庸專權,威脅皇權統治,C 項正確;中央決策機構未改變,A 項錯誤;專制統治加強,B 項錯誤;材料未體現朋黨之爭,D 項錯誤。 6. B:1831 - 1850 年間白銀外流嚴重,封建統治危機加深,鴉片走私猖獗,①③正確;西方工業品此時未在中國傾銷勢如破竹,②錯誤;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未完成轉型,④錯誤,B 項符合題意。 7. A:東南督撫不遵慈禧命令,簽訂 “東南互保協議”,揭開清廷內部矛盾,A 項正確;清政府統治土崩瓦解是在武昌起義后,B 項錯誤;材料未體現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義和團,C 項錯誤;材料未涉及民眾反清意識,D 項錯誤。 8. B: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既要求開設近代科目,又強調 “讀經講經”,折射出教育近代化轉型艱難,B 項正確;不是對傳統教育價值重估,A 項錯誤;不能體現基礎教育體系僵化,C 項錯誤;目的不是推動學生全面發展,D 項錯誤。 9. B:材料中 “把頭砍掉” 指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B 項正確;清政府立憲運動未成功,A 項錯誤;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混戰與材料主旨不符,C 項錯誤;“東南互保” 是地方與列強協議,未威脅清朝統治,D 項錯誤。 10. A:1914 - 1920 年本國工業資本超外資,主要外因是一戰使列強放松對華侵略,A 項正確;中華民國鼓勵實業是內部因素,B 項錯誤;提倡國貨運動高潮是民族資本發展的表現,C 項錯誤;此時資本主義世界未出現經濟危機,D 項錯誤。 11. C:新文化運動攻擊孔學,意在革新思想,C 項正確;不是全盤否定傳統文化,A 項錯誤;未強調中西文化交融,B 項錯誤;主要是思想文化領域變革,未直接呼吁民主政治改革,D 項錯誤。 12. D:傳單內容體現反對日本侵略,與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有關,可用于研究其影響,D 項正確;與洋務運動興起背景無關,A 項錯誤;馬克思主義成為主流在五四運動后,B 項錯誤;民族民主意識覺醒表述不準確,C 項錯誤。 13. B:材料號召打倒帝國主義和軍閥,統一廣東,應在國民革命時期,B 項正確;清朝統治末期主要任務不是反帝反軍閥,A 項錯誤;土地革命時期主要任務是開展土地革命,C 項錯誤;紅軍長征期間主要任務是戰略轉移,D 項錯誤。 14. A:國民黨中宣部規定輿論管理方針和審查標準,實施專制統治,A 項正確;第一次國共合作此時已破裂,B 項錯誤;社會矛盾未緩和,C 項錯誤;社會各階層思想未統一,D 項錯誤。 15. B:1932 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共宣言順應主要矛盾轉變趨勢,B 項正確;此時抗戰領導權問題不突出, 15.1932年1月,中共中央發表宣言,號召全中國民眾必須堅決地團結起來,打倒投降帝國主義的國民黨,建立工農民眾自己的政權,創造出工農自己的武裝力量,同日本帝國主義進行民族戰爭,爭取中國的獨立和統一。該宣言( ) A.旨在與國民黨爭奪抗戰的領導權 B.順應了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趨勢 C.意在為統一戰線建立做輿論支持 D.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 16.日本對東北實行殖民統治期間,日偽當局要求女子既要注重自身品德修養,又要處理好家庭中的各類關系,還要為“國家”盡“國民”的義務。日偽政府這一舉措的主要目的是( ) A.規范婦女的行為舉止 B.奴化偽滿洲國的民眾 C.推動家庭結構的革新 D.促進家庭內部的和諧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東漢市樓畫像磚 注:磚面形象刻畫了當時城內“市”井商肆布局的一角和商賈交易情況。畫面左側有門垣,隸書題記為“東市門”,右側為“市僂(樓)”,樓上掛一懸鼓。一人在門垣內側灶前操作,且回首與人呼應;市樓內對坐兩人,似為賓主交談;門和樓之間為市井,有六人兩兩交易。根據畫面可以看到商人交易活動是在一定的范圍“市”內進行,樓為“市”井中最高建筑。 材料二 宋代以后,城市中舊的市制逐漸被打破并最終退出歷史舞臺。市樓也逐漸消失了。那時候,上自國家都城、省城,下至府城、縣城甚至一般有城垣的村鎮,其中心大都建有高大的鐘樓或鼓樓。鐘鼓樓建筑成為中國古代社會后期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明清時期的晉中地區,市樓出現并取代鐘鼓樓位于城市中心,在城鎮管理、報時、報警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晉中地區對于市樓的修建十分積極,一經提議捐修市樓,人們便踴躍捐輸。“市樓之修,重在市而不在樓”。 ——摘編自裴欣《明清商業影響下的晉中地區市樓研究》 (1)根據材料一,從中提取一條歷史信息,并說明你的理由。(6分) (2)根據材料二,分析明清時期晉中地區市樓出現的根本原因及其主要功能。(6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后,獨立各省先后派代表在上海、漢口、南京等地召開會議,商議成立統一的革命政府事宜,決議成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1911年12月,各省代表決議通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此后又經過3次修改。下表是大綱的主要內容概述。 章節 主要內容概述 第一章 規定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副總統由各省都督府代表選舉產生,規定臨時大總統的職權、總統缺位時由副總統代行職權等 第二章 規定參議院的組成、職權、表決辦法和議員的產生辦法等 第三章 規定臨時大總統下設外交、內務、財政、軍務、交通等行政各部,各部設部長1人,為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辦理各部事務 第四章 規定組織大綱的施行期限,至中華民國憲法成立之日為止 ——摘編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材料二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共分七章56條,規定了國家主權屬于全體人民;國家政治制度實行責任內閣制;設參議院為立法機關;臨時大總統、副總統為行政機關,法院是司法機關;國民享有民主自由權利和財產及營業權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與此前及此后的其他憲法性法律的顯著不同之處,是將國家的最高行政權從總統轉移到總理以及各部部長組成的內閣中。《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1)參議院擁有立法權,同時擁有對總統決定重大事件的同意權;(2)約法規定在臨時大總統對參議院議決事件有咨院復議權時,規定有三分之二參議員仍堅持原議,大總統必須公布施行;(3)約法規定參議院在認為大總統有謀叛行為時,得依法行使彈劾權。 ——摘編自陳曉楓《〈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文化透視》 (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相比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主要變化及其主要原因。(8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共同歷史作用。(7分)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毛澤東曾經說過:“五四運動所進行的文化革命則是徹底地反對封建文化的運動,自有中國歷史以來,還沒有過這樣偉大而徹底的文化革命。當時以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為革命的兩大旗幟,立下了偉大的功勞。”五四新文化運動發生在資本主義衰敗、社會主義興盛的世界發展大趨勢中,發生在辛亥革命失敗和中國無產階級發展壯大之時,就為社會主義新思想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大開方便之門。 ——摘編自丁俊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 材料二 井岡山斗爭始于革命低潮時期。在這一歷史關鍵時刻,我們黨堅持實事求是、調查研究,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以大無畏的革命膽識,開創了中國革命的獨特道路。 ——摘編自韓延明《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井岡山精神》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中國廣泛傳播的原因。(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革命的獨特道路”的內涵,并分析其意義。(6分)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民族意識是一種人們對自己歸屬于某一社會民族共同體的意識,但就其深層內涵而言,還應包括“在與不同民族交往的關系中,人們對本民族生存、發展、權利、榮辱、得失、安危、利害等等的認識、關切和維護”。 階段一 鴉片戰爭后國人民族意識萌發 階段二 甲午戰爭戰敗后民族意識初步覺醒 階段三 五四運動時期民族意識進一步增強 階段四 抗日戰爭時期民族意識空前高漲 ——摘編自史革新《略議近代中國民族意識的四次覺醒》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國近代史的知識,自擬一個論題,進行論述。(要求:史論結合,論述充分;邏輯清晰,表述成文。) 給出答案及簡析 1. 選擇題答案及簡析 答案:15. B;16. B 簡析 15. B:1932 年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中共宣言號召團結民眾抗日,順應了社會主要矛盾轉變趨勢,B 項正確;此時抗戰尚未全面爆發,爭奪領導權不是主要目的,A 項錯誤;統一戰線建立于 1937 年,C 項錯誤;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潮是在一二 九運動后,D 項錯誤。 16. B:日偽當局對東北女子的要求,實質是奴化民眾,使其服從殖民統治,B 項正確;規范行為舉止是表面目的,A 項錯誤;不是為了推動家庭結構革新和促進家庭和諧,C、D 項錯誤。 2. 非選擇題答案及簡析 答案 17 題 (1)示例:歷史信息:東漢的 “市” 有時空限制。理由:畫像磚中門垣區分 “市” 與周邊,“東市門” 表明區域入口,懸鼓用于控制開閉市時間,可知東漢對市場在時空上有管理規定。(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2)根本原因:商業繁榮發展。主要功能:商業文化活動中心;城鎮地位標志;報時與警示功能;城鎮居民公共活動場所。(任答兩點即可) 18 題 (1)主要變化:政治體制由總統制變為責任內閣制;明確人民權利義務;擴大參議院權力,完善制衡原則;重點約束總統權力。主要原因:限制袁世凱權力,維護民主共和;探索民主共和政體需要;黨派斗爭激烈,政治形勢復雜。(任答兩點即可) (2)歷史作用:確立中華民國共和政體,宣告帝制廢除,為現代化進程奠定政治基礎;推動民主法制建設;鞏固辛亥革命成果,穩定局勢;為后續憲法制定提供法律基礎。(任答兩點 4 分,三點 7 分) 19 題 (1)原因:新文化運動奠定思想基礎;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革命性;資產階級革命失敗與十月革命影響;知識分子宣傳。(任答三點即可) (2)內涵: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意義: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豐富內涵;為革命指明方向,推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形成井岡山精神,豐富黨的精神譜系。(任答兩點即可) 20 題示例:論題:近代中國民族危機加深推動民族意識不斷覺醒。論述:鴉片戰爭后,列強侵略使民族意識萌發,部分人士提出 “師夷長技以制夷”。甲午戰敗,民族危機加重,民族意識初步覺醒,維新派和革命派興起,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為其提供物質基礎。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引發五四運動,民族意識進一步增強,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日本全面侵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全民族抗戰意志激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民族意識空前高漲。總之,近代民族意識覺醒推動國人探尋國家出路,為捍衛國家和民族尊嚴不懈斗爭。(其他合理論題及論述亦可) 簡析 17 題 (1)從材料一東漢市樓畫像磚中獲取信息,如市場布局、管理等方面,然后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理由。 (2)根據材料二關于明清晉中地區市樓的描述,從商業發展等角度分析其出現的根本原因,從城鎮管理、社會活動等方面概括其主要功能。 18 題 (1)對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找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相對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在政治體制、人民權利、權力制衡等方面的變化,從當時政治形勢、限制袁世凱等角度分析原因。 (2)綜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從政治體制建立、民主法制進程、革命成果鞏固等方面分析兩部法律文件的共同歷史作用。 19 題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思想文化、階級力量、理論自身、外部影響、宣傳力量等方面概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指出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的道路內涵,從馬克思主義發展、革命方向、精神傳承等方面分析其意義。 20. 題 優點: 論題明確,緊扣材料中民族意識覺醒與民族危機加深的關系,邏輯清晰。 論述過程按照材料給定的四個階段依次展開,結構嚴謹。每個階段都詳細闡述了民族意識覺醒的表現(如不同階層的行動、運動口號等)、原因(民族危機加深、經濟發展等因素)和影響(對后續運動、思想發展、抗戰勝利等方面),史論結合緊密。例如在論述甲午戰爭后民族意識覺醒時,提到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促使民族資產階級登上舞臺推動變革,將經濟因素與政治變革聯系起來。 總結部分升華主題,強調民族意識覺醒在整個近代中國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意義,從歷史發展的宏觀角度進行了歸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