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六盤水市第二中學2027屆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歷史考生注意:1.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3.本卷命題范圍:《中外歷史綱要》上。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3分,共7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識讀歷史地圖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與下圖所示路線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是A.滅六國統一全國 B.安史之亂的發生C.玄奘赴天竺取經 D.開通了絲綢之路2.北魏孝文帝說:“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毙⑽牡蹖ⅰ巴匕鲜稀备臑椤霸稀钡睦碛?,主要是對于黃帝A.生活地域認同 B.歷史傳統認同C.文化上的認同 D.血緣關系認同3.唐代科舉考試在禮部,分發任用在吏部,禮部及第,未必即獲任用。宋代則因經歷五代長期黑暗,人不悅學,朝廷刻意獎勵文學,重視科舉,只要及第即得美仕。這種變化A.擴大了科舉的影響力 B.導致宋代出現重文輕武C.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D.推動理學的產生和發展4.以下內容為魏晉至隋唐時期書法藝術的發展情況。據此可知,書法藝術的發展A.源于國家的政策調整 B.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C.彰顯儒學地位的上升 D.使文人的影響力擴大5.唐代為了迎接各國來訪使者,特意建立了鴻臚寺,還在長安建有驛站專門用于接待來自各國的使者,長安聚集了大量的各國使節和商人。據此可知,唐代A.對外交往以政治交往為主 B.長安長途貿易發展十分迅速C.長安成為當時國際大都會 D.交通運輸技術得到較大提高6.北宋建立后,將地方精兵編為禁軍,由中央掌握,還實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較為優厚,應募者以此養家糊口,兵員最多時膨脹到120多萬人。這一制度A.改變了崇文抑武的政策 B.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C.提升了邊境防御能力 D.加劇了社會貧富分化7.神冊六年(921年),耶律阿保機命大臣制定遼法。其中,《決獄法》對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不同習慣法作了調整,保留了不少草原傳統法律條文;適用于漢族的《律令》則沿用唐朝律法斷案。由此可得知,遼法A.完全保留了游牧民族的傳統 B.頒布代表法律體系完備C.體現了因俗而治的統治思想 D.制定照搬中原王朝律法8.有人在描述某項制度時說道:“合河南、河北為一,而黃河之險失;合江南、江北為一,而長江之險失;合湖南、湖北為一,而洞庭之險失;合浙東、浙西為一,而錢塘之險失;又合內江、外江為一,而蜀之險失。”由此可知,該項制度A.造成了地方勢力的強大 B.使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C.阻礙了區域的民族融合 D.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9.古沉船“華光礁1號”是一艘從中國港口裝貨,經過海上絲綢之路,最終將商品運送至東南亞國家的遠洋商船。這是宋代海外貿易商品的一個縮影,其中尤以外銷陶瓷器最為突出。據此可知,宋代A.對外海上貿易活動頻繁 B.瓷器是對外貿易的最主要商品C.對外貿易范圍有所擴大 D.外貿稅成為國庫的主要財源10.北宋客戶在總戶數中所占比重大致呈下降趨勢,大體是在41.74%~30.4%之間。熙寧年間(1068~1077年),該比重降至最低點30.4%。這一數據變化可用來說明北宋A.人口流失現象嚴重 B.客戶小塊土地制度發展C.生存生活狀況堪憂 D.客戶人身依附關系松弛11.據清史料記載:“軍機處為樞密重地,非奏事人待旨及上所宣召者,雖王公大臣不許私入,如敢私入,或私自會見軍機官員,隨時糾劾論處。”據此可知,軍機處A.辦事效率高 B.秉旨辦事 C.具有決策權 D.保密性強12.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了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1793年,清政府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權。上述材料表明,我國中央政府A.開始管轄東北地區 B.運用法律手段管轄邊疆C.努力發展睦鄰友好關系 D.開始管轄西藏地區13.有學者在評論中國古代小說時說:“藉小說以醒世誘俗,明善惡有報,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則凡中國舊日小說,亦莫不托與此。”該學者的這一言論旨在強調中國古代小說的A.教化功能 B.世俗化的特征C.文學價值 D.封建迷信特點14.從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婦女經常成為小說的主人公。這實際上反映出當時社會A.對外交流日益頻繁 B.農業生產發展C.城市商品經濟繁榮 D.學校教育發達15.面對日本倭寇和東漸的西方勢力,明、清政府嚴格限制私人海上貿易,并在沿岸設立哨所,加強防衛,依靠遠離海洋來堅守疆土,抵御外敵。到鴉片戰爭前,“各省水師戰船,均為捕盜緝奸而設”。這反映了明清時期A.朝廷海洋意識不足 B.民間貿易已被禁絕C.有效抵制列強侵犯 D.政府缺乏守疆意識16.鴉片戰爭后,魏源將西方的強大歸于兵工,主張師夷兵工以籌海;徐繼畬則更深入探究西方兵工賴以產生的制度基礎,提出師法泰西文明以自強。由此可知A.二者代表新興階級利益 B.民族危機引發士人思想嬗變C.華夷觀念得到根本改變 D.中體西用思想理念付諸實踐17.武昌起義得到了各省響應,留學生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可以說,“辛亥革命的一切成敗之處,無不與留學生有著直接與間接的關系”。這反映了A.留學生在辛亥革命中起決定性作用 B.辛亥革命具有妥協性和軟弱性C.新文化運動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礎 D.留學教育推動了辛亥革命發展18.如表為近代中國棉紡織業發展情況表(部分)。這一時期,中國棉紡織工業獲得快速發展的外部原因是年份 紡錠(枚) 布機(臺)1913年 484 192 19861914年 544 780 2 3101919年 658 748 3 839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專制統治 B.列強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C.資產階級掀起發展實業熱潮 D.南京臨時政府鼓勵民間興辦工業19.在中共的幫助下,國民黨的地方組織和基層組織得到了急速發展,到1926年1月,國民黨二大的時候,就成立了12個省黨部和4個特別市黨部。國民黨的北方組織和海外組織基本上是由共產黨人著手建立并發展起來的。這些做法A.推動了國共合作的實現 B.適應了團結抗戰的需要C.推動了土地革命的開展 D.推動了國民革命的發展20.毛澤東說:“長征向十一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獲的?!边@說明紅軍長征A.徹底糾正黨內“左”傾錯誤 B.實現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C.有利于蓄積中國革命力量 D.標志我黨從幼稚走向成熟21.下圖是漫畫家張仃創作的漫畫《東北軍腳上的鐐銬》。這可用來說明當時A.東北軍戰俘受到虐待 B.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C.政府實行不抵抗政策 D.東北民眾掀起抗戰熱潮22.周恩來在某次會議期間說:“我們對于要提出這樣問題的人要分別對待:一種人是惡意的,不去理他,或者用一些手法,使他收回去,使他的破壞計劃不能得逞;另外一種人他是懷疑的,他不明白真相,他是說出一些很不恰當的話,我們應該向他們解釋,使他們了解?!边@說明中國A.尊重差異求合作 B.和平共處不稱霸C.加強團結不結盟 D.區域互利謀發展23.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作出“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涉及鋼鐵、石油、農林等300多個重大項目,建成了衛星發射基地、鐵路等重大項目以及數十個新興工業城市。據此可知,三線建設A.落實了八字方針對工業的調整 B.完善了國民經濟結構C.推動了國防、經濟現代化進程 D.打破了西方經濟封鎖24.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規定土地承包期在15年以上,并允許土地承包權有償轉讓;至1984年,全國農村人民公社實現政社分開;1998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決定將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這一變化反映了我國A.經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 B.對外開放格局逐漸形成C.土地產權發生顯著變化 D.農業生產水平大幅提高25.2024年3月,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6萬億元,增速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前沿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快速推進,軍隊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據此可知,中國A.推動世界經濟持續增長 B.科研實力位居世界前列C.軍隊完成了信息化改革 D.綜合國力呈現上升趨勢二、非選擇題:本題共2小題,共25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李世民《正日臨朝》 條風開獻節,灰律動初陽。 百蠻奉遐贐,萬國朝未央元稹《西涼伎》 獅子搖光毛彩豎,胡騰醉舞筋骨柔。 大宛來獻赤汗馬,贊普亦奉翠茸裘李商隱《贈孫綺新及第》 長樂遙聽上苑鐘,彩衣稱慶桂香濃。 陸機始擬夸文賦,不覺云間有士龍。根據以上信息,圍繞“唐詩與歷史”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表述成文,持論有據,邏輯清晰)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從1912年開始,萬元以上的工礦企業逐年上升,資本額不斷擴大。從1912-1919年,共設廠472個,資本額9478萬元,平均每年設59個,資本1185萬元。這期間的民族工業,如加上原有企業的擴建增資,約有資本1.3億元,8年超過過去的50年,這標志著中國資本主義工業已成為中國社會經濟中一個獨立的經濟成分,而且,開始起著推動社會前進的作用。-摘編自張天毅《中國民族工業出現“黃金時代”的根本原因》材料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標志著系統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始。1954年7月,“初教5”飛機試飛成功;1956年7月,載重量為4噸的“解放”牌卡車試制成功;1956年9月,國產B2-34中型坦克發動機問世;1957年10月,武漢長江大橋落成通車典禮舉行,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鐵路兩用橋······到1957年底,“一五”計劃各項指標大都超額完成。一大批現代工業骨干部門建立起來,我國工業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實現了國民經濟快速增長。-摘編自張翼、董蓓《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化建設揚帆起航》(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12-1919年中國民族工業得到迅速發展的原因。(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一五”計劃時期我國工業化建設的特點,并分析這一成就的意義。(9分) 答案及簡析 1.選擇題答案及簡析 答案:1 - 5:D C A B C;6 - 10:B C D A D;11 - 15:D B A C A;16 - 20:B D B D C;21 - 25:C A C A D 簡析 1. D:地圖路線從長安經西域至大秦,溝通中國與歐洲,是絲綢之路,D 項正確;秦滅六國統一全國與該路線無關,A 項錯誤;安史之亂是唐朝內部叛亂,B 項錯誤;玄奘取經是從長安到印度,C 項錯誤。 2. C:孝文帝認為拓跋氏祖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改姓元氏,體現對黃帝文化上的認同,C 項正確;材料未提及生活地域、歷史傳統、血緣關系,A、B、D 項錯誤。 3. A:宋代科舉及第即得美仕,與唐代禮部及第未必任用不同,擴大了科舉影響力,A 項正確;重文輕武政策是宋代統治者為鞏固統治采取的多種措施導致,B 項錯誤;中央集權加強主要通過一系列政治制度變革,C 項錯誤;理學產生發展有其自身思想文化背景,D 項錯誤。 4. B:魏晉草書盛行,南北朝南北書風不同,唐朝規整楷書受文人喜愛,書法藝術發展帶有鮮明時代特征,B 項正確;國家政策調整只是部分因素,A 項錯誤;材料未體現儒學地位變化,C 項錯誤;文人影響力擴大不是主要原因,D 項錯誤。 5. C:唐代建立鴻臚寺和驛站接待各國使者和商人,長安聚集大量使節和商人,說明長安成為國際大都會,C 項正確;材料未提及對外交往以政治為主,A 項錯誤;材料未體現長途貿易發展迅速,B 項錯誤;材料未涉及交通運輸技術提高,D 項錯誤。 6. B:北宋將地方精兵編為禁軍,實行募兵制,兵員增多,兵士待遇優厚,加重政府財政負擔,B 項正確;北宋實行崇文抑武政策,A 項錯誤;材料未體現提升邊境防御能力,C 項錯誤;募兵制與社會貧富分化加劇無關,D 項錯誤。 7. C:遼法對游牧民族和漢族分別適用不同律法,體現因俗而治統治思想,C 項正確;不是完全保留游牧民族傳統,A 項錯誤;頒布遼法不能代表法律體系完備,B 項錯誤;沒有照搬中原王朝律法,D 項錯誤。 8. D:該項制度使多地失去地理險阻優勢,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D 項正確;該制度削弱地方勢力,A 項錯誤;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是清朝軍機處設立,B 項錯誤;材料未體現阻礙區域民族融合,C 項錯誤。 9. A:宋代古沉船運輸商品至東南亞,反映對外海上貿易頻繁,A 項正確;瓷器是主要外銷商品之一,但不能說最主要,B 項錯誤;材料未體現對外貿易范圍擴大,C 項錯誤;材料未提及外貿稅是國庫主要財源,D 項錯誤。 10. D:北宋客戶在總戶數中比重下降,反映客戶人身依附關系松弛,D 項正確;比重下降不能說明人口流失嚴重,A 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客戶小塊土地制度發展,B 項錯誤;材料未體現客戶生存狀況,C 項錯誤。 11. D:軍機處不準隨意進入,軍機大臣不準私自會見,體現決策保密性強,D 項正確;辦事效率高、秉旨辦事雖為軍機處特點,但與題干信息無關,A、B 項錯誤;軍機處無決策權,C 項錯誤。 12. B:《尼布楚條約》確定東北邊疆,《欽定藏內善后章程》明確中央對西藏管轄,說明中央政府運用法律手段管轄邊疆,B 項正確;唐代已對東北有效管轄,A 項錯誤;東北地區和西藏地區是邊疆,不是鄰國,C 項錯誤;元朝已將西藏納入中央直接管轄,D 項錯誤。 13. A:小說醒世誘俗、明善惡有報,具有社會教化功能,A 項正確;材料未體現世俗化特征,B 項錯誤;強調的是教化功能,非文學價值和封建迷信特點,C、D 項錯誤。 14. C:明朝后期商人、工匠等成為小說主人公,反映城市商品經濟繁榮,C 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對外交流,A 項錯誤;與農業生產發展無關,B 項錯誤;材料未涉及學校教育,D 項錯誤。 15. A:明清政府限制私人海上貿易,靠遠離海洋守疆土,體現海洋意識不足,A 項正確;民間貿易未完全禁絕,B 項錯誤;海禁政策未能有效抵制列強侵犯,C 項錯誤;政府有守疆意識,措施不當,D 項錯誤。 16. B:魏源、徐繼畬主張向西方學習,反映民族危機引發士人思想變化,B 項正確;他們代表地主階級利益,A 項錯誤;華夷觀念未根本改變,C 項錯誤;中體西用思想在洋務運動時期付諸實踐,D 項錯誤。 17. D:武昌起義中留學生起關鍵作用,留學教育推動辛亥革命發展,D 項正確;留學生起重要作用,非決定性作用,A 項錯誤;題干未體現辛亥革命妥協性和軟弱性,B 項錯誤;新文化運動在辛亥革命后,C 項錯誤。 18. B:1914 - 1919 年中國棉紡織工業快速發展,外部原因是列強忙于一戰,暫時放松經濟侵略,B 項正確;辛亥革命、資產階級發展實業熱潮、南京臨時政府鼓勵興辦工業是內部原因,A、C、D 項錯誤。 19. D:國共合作下國民黨地方和基層組織發展,有助于北伐戰爭,推動國民革命發展,D 項正確;國共合作已在 1924 年實現,A 項錯誤;此時抗戰未開始,B 項錯誤;與土地革命無關,C 項錯誤。 20. C:紅軍長征在多地宣傳,有利于蓄積革命力量,C 項正確;材料未提及糾正黨內 “左” 傾錯誤,A 項錯誤;工作重心轉移在長征后,B 項錯誤;遵義會議標志黨從幼稚走向成熟,D 項錯誤。 21. C:漫畫中 “九一八” 和戴鐐銬東北軍形象,體現蔣介石 “不抵抗” 政策束縛東北軍抗日,C 項正確;東北軍拿槍未被俘,A 項錯誤;日本全面侵華是 1937 年盧溝橋事變,B 項錯誤;材料主要體現蔣介石政策,未體現東北民眾抗日,D 項錯誤。 22. A:材料中對不同態度的人采取不同措施,體現尊重差異求合作,A 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和平共處、區域互利等,B、D 項錯誤;材料未體現加強團結不結盟,C 項錯誤。 23. C:三線建設涉及眾多重大項目,包括衛星發射基地等國防相關項目以及鋼鐵、石油等經濟領域項目,建成多個新興工業城市,有力推動了國防現代化和經濟發展,推動了國防、經濟現代化進程,C 項正確;八字方針主要是對國民經濟比例關系進行調整,與三線建設內容和重點不同,A 項錯誤;三線建設主要集中在特定領域和區域,不能完善整個國民經濟結構,B 項錯誤;三線建設主要是國內自身發展建設,對打破西方經濟封鎖有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目的和直接影響,D 項錯誤。 24. A:1984 年以來土地承包政策的一系列變化,包括延長承包期、允許承包權有償轉讓以及政社分開等,都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推進的表現,適應了農村生產力發展需求,A 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農村內部經濟體制改革,與對外開放格局形成無關,B 項錯誤;土地產權仍然屬于集體,這些政策變化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對使用權等方面的調整,產權并未發生顯著變化,C 項錯誤;材料主要體現政策調整,不能直接說明農業生產水平大幅提高,D 項錯誤。 25. D: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迅速、前沿領域創新成果涌現以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快速推進,涵蓋經濟、科技、國防等多方面,體現綜合國力呈現上升趨勢,D 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中國自身發展情況,未提及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A 項錯誤;材料只列舉部分前沿領域成果,不能得出科研實力位居世界前列的結論,B 項錯誤;軍隊正在進行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不能說明完成了信息化改革,C 項錯誤。 2.非選擇題答案及簡析 答案 26 題示例:論題:唐詩作為一種史料,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歷史社會現實。闡述:唐朝實行開明靈活的民族政策,推動民族關系深度交融,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達到新高度,材料中元稹的詩即是民族融合的例證。開放包容的對外政策促進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友好交往,推動中華文化廣泛傳播,中華文化圈不斷擴大,李世民的 “萬國朝未央” 即是最好見證。唐朝時期科舉制進一步發展完善,金榜題名成為天下學子的追求,李商隱的詩反映了慶祝科舉及第的場景。綜上所述,唐詩是唐代文化繁榮的表現,其豐富的內容反映了唐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研究唐詩能夠史詩互證,有利于探究唐代歷史的多個面向。(“示例” 僅作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27 題(1)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的推動;歐洲列強忙于一戰無暇東顧。(2)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改造與建設并舉(或變革生產關系與建設生產力并舉);從中國國情出發,實事求是;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意義:經濟上,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政治上,使社會主義制度得到了有力的經濟支撐。國防上,為增強國防力量和維護國家安全提供了條件。 簡析 26 題首先擬定論題,如 “唐詩作為一種史料,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歷史社會現實”。然后分別從民族政策(以元稹詩為例)、對外政策(以李世民詩為例)、科舉制度(以李商隱詩為例)等方面進行闡述,說明唐詩如何反映唐代社會在民族關系、對外交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現實情況,最后總結唐詩與唐代歷史的關系,強調唐詩對探究唐代歷史的重要價值。 27(1)1912 - 1919 年民族工業迅速發展的原因分析: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統治,從政治層面為民族工業發展創造了相對寬松的環境,封建專制制度對民族工業的束縛有所減輕。 南京臨時政府鼓勵民間興辦實業的政策,激發了民族資產階級的積極性,他們紛紛投資建廠,推動了民族工業的興起。 群眾性反帝愛國斗爭,如抵制日貨運動,使國貨市場擴大,民族工業產品需求增加,從而促進了其發展。 一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減少了對中國的經濟壓迫,中國民族工業獲得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得以在夾縫中迅速成長。 (2)“一五” 計劃時期工業化建設特點及意義分析: 優先發展重工業特點: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嚴峻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經濟基礎薄弱的現狀,優先發展重工業能夠快速建立起國家工業化的基礎,提高國家的工業實力和國防能力,為國民經濟的其他部門提供技術裝備和原材料支持。 改造與建設并舉特點:社會主義改造是為了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適應工業化建設的需求,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同時推動工業化進程在社會主義制度框架內有序進行。 從國情出發特點:中國地域廣闊,各地資源和發展條件不同,合理規劃工業布局,既能充分利用各地資源,又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避免工業過度集中在少數地區,實現全國范圍內的共同發展。 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方針特點:在當時國際環境下,依靠自身力量是根本,但積極爭取外援可以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加快工業化進程,同時也體現了在國際合作中保持獨立自主的原則。 意義方面:經濟上,改變工業落后面貌,奠定工業化基礎,提高工業生產能力,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為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創造物質條件;政治上,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增強國家綜合國力,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國防上,增強國防力量,維護國家安全,使國家在國際舞臺上有更強的話語權和安全保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