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2025學年度河北省保定市高一第一學期考評(三)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2025學年度河北省保定市高一第一學期考評(三)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上學期考評三
高一歷史
考生注意:
1.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
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墨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算稿紙上作答無效。
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秦朝建立后,以嬴政一人之力遠不能包攬全國所有政務,為提高行政效率,保證行政質量,他在中央采取的關鍵措施是()
A.設立三公九卿 B.確立軍功爵制 C.建立戶籍制度 D.推廣郡縣制度
2.漢高祖頒布政令,指出“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名數,今天下已定,令各歸其縣,復(恢復)故爵田宅,......勿笞辱(鞭撻侮辱)”。該政令體現的治國理念是()
A.嚴刑峻法 B.休養生息 C.重農抑商 D.厲行儒教
3.漢武帝時期,推行“平準”制度,平準令丞如果遇見市場上一件商品價格過分低廉,就以較低價格收購;相反,當一件商品價格過分上漲,平準令丞就以較低價格拋售。這一制度的實施()
A.體現了輕徭薄賦 B.實現了鹽鐵官營
C.損害了民眾利益D.穩定了經濟秩序
4.比較圖1、圖2可知,從秦到西漢疆域的主要變化是由于()
圖1
圖2
A.郡縣制度的開創 B.對西域的經營 C.江南地區的開發 D.推恩令的頒布
5.東漢初年,出現了“光武中興”的盛世景象,但到了東漢中后期,統治危機卻不斷加劇,東漢政權名存實亡。東漢衰亡的原因不包括()
A.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B.社會人口迅速膨脹
C.豪強地主勢力發展D.土地兼并日益嚴重
6.有文學史家認為漢代的某部作品是“中國傳記史學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國傳記文學的開端”,“作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考據嚴謹,編纂公正,對后世史學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部作品是()
A.《史記》 B.《漢書》 C.《資治通鑒》 D.《氾勝之書》
7.東晉司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賀時,甚至請王導與他并排上坐,王導堅決推辭,方才作罷,時稱“王與馬,共天下”。這說明了東晉時期()
A.割據勢力的衰弱B.外戚宦官交替執政
C.士族勢力的強大D.高門士族爭奪政權
8.《史記·貨殖列傳》中描述江南地區“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晉書·食貨志》記載的東晉后期南方的情形卻是:“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這種變化()
A.說明江南條件優越 B.推動經濟重心南移
C.緣于北方人民南遷D.導致北方經濟落后
9.太和十五年(491年),北魏孝文帝仿照漢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同年冬天,設太樂官,議定雅樂,依據儒家六經,制定聲律。次年四月頒布仿照中原律令而治的新律令。這些舉措()
A.促進了南北方各民族的交融
B.推進了鮮卑政權封建化
C.推動了生活習俗的完全漢化
D.全面傳承了漢民族文化
10.唐代承南北朝之后,以中國文化為主流,并收納了北方胡人及外面輸入的文化因素。外來人才亦頗有發揮余地,高麗人高仙芝可為將,越南人姜公輔可任宰相,日本人晁衡可服務朝廷。這表明唐代()
A社會開明開放 B.科技領先世界 C.產生華夏認同 D.經濟交流頻繁
11.《新唐書》載,“由是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材料所述歷史現象是()
A.朋黨之爭 B.安史之亂 C.藩鎮割據 D.黃巢起義
12.有學者評論九品中正制說:“當中正的一定是現任朝廷的大官,中正亦由朝廷委任。這樣就把原來跟朝廷相對立的鄉里清議納入朝廷選舉的軌道。“該學者旨在說明九品中正制()
A.損害了門閥的利益 B.完善了鄉里制度
C.擴展了選官的渠道D.加強了中央集權
13.下表是唐代某一類科舉考試的考試詳情。該類科舉考試創立于()
A.唐高祖時期 B.唐太宗時期 C.武則天時期 D.唐玄宗時期
14.閱讀下圖:“唐代草擬政令的“復審”與“涂歸”。由此可知,“復審”與“涂歸”制度的實施()
A.利于增強決策的科學性B.導致了皇權被中樞機構削弱
C.避免了行政決策的失誤D.使門下省內部形成制衡關系
15.唐朝三省制設立以來,三省奪權日益突出,中書有時奪尚書執行之權,門下有時奪中書出令之權,尚書有時奪門下封駁之權。至唐太宗統治時期,他不僅常給低品位的官員以宰相名號,并且擴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圍,集中于政事堂議事。唐太宗的這一舉措()
A.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利于推動中央機構一體化
C.擴大了三省長官的權力
D.解決了外戚宦官專權問題
16.“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應科斛斗(指糧食),請據大歷十四年見佃青苗簿地額均稅”。材料所示的唐代賦稅制度所征收的稅種是()
A.戶稅和地稅 B.丁稅和田賦 C.戶稅和調 D.雜稅和地稅
17.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思想活躍,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佛教快速發展、魏晉玄學興盛、儒學在危機中前行。這一現象反映了該時期()
A.中外思想文化交流較頻繁
B.儒學危機催生其重獲復興
C.外來佛教出現本土化趨向
D.思想發展呈現出多元特征
18.曹操和蔡琰是建安文學的代表詩人。曹操的《蒿里行》寫道,“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寫道“干戈日尋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這些詩作體現出建安時期()
A.北民南遷 B.南北對峙 C.民族交融 D.社會動蕩
19.《禹貢》流傳到晉代,由于山移海變,《禹貢》上面所記載的地名稱謂早已厘變不清。鑒于此,一位學者根據自己的調查考據,重新梳理了各地行政區劃和山川水道的變遷,而后編繪成集。這位學者是()
A.裴秀 B.賈思勰 C.祖沖之 D.僧一行
20.乾德五年(967年),宋太祖命令川陜地區的知州,與本州的一位官員共同管理修筑道路、架設橋梁等事;開寶四年(971年),宋太祖設置廣州市舶司,以廣州知州擔任市舶司使,另又讓謝玭兼任市舶司判官。據此推知,材料中的“一位官員”和“謝玭”擔任的職位最有可能是()
A.知縣 B.通判 C.御史 D.參知政事
21.宋太宗、真宗時期,大將曹彬“遇士(大)夫于途,必引車避之”。神宗時期,大臣文彥博說“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宋人詩云:“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對此解讀合理的是,宋朝()
A.門第觀念逐步淡化 B.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
C.社會階層流動增強D.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提高
22.景德元年(1004年),承天太后與圣宗率大軍20萬南下攻宋,圍攻瀛州(今河北)失敗后,繞過大名府(今河北),兵臨澶州(今河北)城下。據此判斷,“承天太后與圣宗”所屬的少數民族政權是()
A.西夏 B.金 C.吐蕃 D.遼
23.在宋真宗時期,北宋總共有官員1萬人;但到了宋仁宗中期,這個數字已高達2萬。僅40余年,官員的總數就翻了一番。由此可知,當時()
A.吏治嚴重敗壞 B.官員素質下降
C.財政壓力加大D.中央集權加強
24.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由官府向農民發放低利貸,以排擠那些“富民之利”的高利貸者。由此可知,王安石變法()
A.嚴重阻礙了商業發展 B.減少了財政收入
C.拓展了民眾收入渠道D.維護了小農經濟
25.隆興元年(1163年),宋金代表草簽了如下協議。這一協議的簽署()
A.使宋朝喪失了燕云十六州 B.促使王安石變法革新
C.結束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D.使南宋地位有所上升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50分。
26.默寫:科舉制的積極影響。
27.填空
(1)導致唐朝由盛轉衰。
(2)為后來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基礎的后周皇帝是
(3)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和議,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一筆財物,稱為“歲貢”。
(4)年,后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取帝位,建立宋朝。
(5)王安石變法基本原則是加強國家對農、商、軍等領域的管理和控制,達到的目的。
2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重新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在這一制度中,中書省作為核心的決策機構,負責制定國家的大政方針和重要政策。中書省內各大臣根據國家的現狀和發展需求,進行深入的調研和思考,提出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的決策建議。門下省則承擔著審議的關鍵職責,對中書省提出的決策進行全面、細致的審查和討論。他們以嚴謹的態度評估決策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可能產生的影響,如有不當之處,有權駁回中書省的決策,要求其重新擬定。尚書省作為具體的執行機構,負責將經過審議通過的決策付諸實施。其下轄的六部按照各自的職能分工,協同合作,確保決策能夠得到準確、高效的執行。三省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約,形成了一個嚴密而有效的政治運行機制。
材料二五代十國時期,政治制度陷入了極度的混亂和無序狀態。原本在唐朝發揮重要作用的三省六部制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和廢棄。中央權力分散,地方割據勢力崛起,地方各自為政,缺乏有效的中央權威和統一的政治管理。對官員的任免不再依據才能和功績,而是充斥了任人唯親、賣官鬻爵等腐敗現象,導致政治生態的惡化。地方割據嚴重,軍閥擁兵自重,相互混戰,爭奪地盤和資源,政權更迭頻繁,百姓生活困苦,社會動蕩不安。國家缺乏穩定的政治秩序和有效的統治機制,無法實現有效的治理和發展,嚴重阻礙了經濟和文化的進步。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俞鹿年《中國政治制度通史》
(1)根據材料一,簡述唐朝初期三省六部制的運行機制。
(2)根據材料二,概括五代十國時期政治制度混亂的表現。
2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書·食貨志》記載:“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眾,官無閑田,不復給授,故田制為空文。”天寶年間,均田制最終走向了崩潰。
-摘編自楊東朗《土地資源管理》等
材料二諸道宜分遣黜陟使,觀風俗,問疾苦。自艱辛以來,征賦名目繁雜,委黜陟使與諸道觀察使、刺史,計資產作兩稅法。
-建中元年(780)大赦文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代“均田制最終走向了崩潰”的原因,并指出其對賦稅制度的影響。
(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頒布材料二“大赦文”的唐皇。概述“作兩稅法”帶來的積極影響。
3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初,北方主敵契丹正處在“睡王”穆宗和治國平庸的景宗統治時期,奴隸起義、民族反壓迫斗爭接連爆發,無力南顧。991年8月,宋太宗趙光義對近臣說,“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
-摘編自韋祖松《北宋國家安全問題研究》
材料二北宋以防弊之政作為立國之法,從中央到地方,極力分散事權,可設一個機構的寧可再設幾個,可以一人負責的寧可分給幾人負責。歐陽修認為“四海之廣,不能容濫官,天下物力不能給俸祿矣。”“去冗官則民之科率十分減九”。北宋對外族入侵攻則無力,守則不保,只好利用外交手段屈辱求和。1005年初,宋真宗與契丹貴族訂立“澶淵之盟”,開北宋一代以金銀布帛購買和平的先河。
-摘編自白元《北宋冗官論》等
(1)根據材料一,指出宋太宗的治國思想,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上述思想提出的背景。
(2)根據材料二,結合史實,以軍事為例,概述北宋“防弊之政”的具體體現。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北宋“防弊之政”實施的消極影響。
  答案及簡析
  1.選擇題答案及簡析
  答案:1 - 5:A B D B B;6 - 10:A C C B A;11 - 15:C D C A B;16 - 20:A D D A B;21 - 25:D D C D D
  簡析
  1. A:秦朝為提高行政效率,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協助皇帝處理政務,A 項正確;軍功爵制確立于春秋戰國時期,主要用于獎勵軍功,與提高行政效率無關,B 項錯誤;戶籍制度屬于地方管理措施,C 項錯誤;郡縣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D 項錯誤。
  2. B:西漢初期,高祖頒布政令讓民眾回歸故里,恢復爵位田宅,減輕刑罰,這是休養生息政策的體現,有利于增加農業勞動力,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經濟恢復發展,B 項正確;“勿笞辱” 體現減輕刑罰,而非嚴刑峻法,A 項錯誤;材料未涉及商業抑制內容,C 項錯誤;西漢初期以黃老無為思想治國,材料未體現儒家思想,D 項錯誤。
  3. D:漢武帝時期的 “平準” 制度通過調節市場供求關系平抑物價,避免物價過度波動,從而穩定經濟秩序,D 項正確;該制度與輕徭薄賦無關,A 項錯誤;鹽鐵官營是政府對鹽和鐵的專營管理,與 “平準” 制度不同,B 項錯誤;平準制度穩定物價,防止商人囤積居奇,保護了民眾利益,C 項錯誤。
  4. B:從秦到西漢疆域的主要變化是版圖增加了西域地區。漢武帝時期,為配合對匈奴戰爭,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公元前 60 年設置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B 項正確;郡縣制度在戰國時已形成,秦朝推廣,A 項錯誤;江南地區開發主要在東晉南朝時期,C 項錯誤;推恩令主要是削弱諸侯王勢力,與疆域變化關系不大,D 項錯誤。
  5. B:東漢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豪強地主勢力發展,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尖銳,這些是東漢衰亡的重要原因,而社會人口迅速膨脹并非東漢衰亡的原因,B 項符合題意;A、C、D 項不符合題意。
  6. A:《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黃帝至漢武帝年間的歷史,對后世史學家影響深遠,A 項正確;《漢書》是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B 項錯誤;《資治通鑒》是編年體通史,C 項錯誤;《氾勝之書》是農書,D 項錯誤。
  7. C:東晉時期,士族執掌朝政,“王與馬,共天下” 體現了士族當權,勢力強大,C 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割據勢力衰弱,A 項錯誤;“外戚宦官交替執政” 是東漢后期特征,B 項錯誤;材料未體現高門士族爭奪政權,D 項錯誤。
  8. C:東晉時期江南地區從 “地廣人稀” 到 “谷帛殷阜”,主要原因是北方人民南遷,帶來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發展,C 項正確;江南自然條件在西漢到東晉未發生本質變化,A 項錯誤;江南經濟發展是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而非原因,B 項錯誤;江南發展不一定導致北方經濟落后,北方也有自身發展模式,D 項錯誤。
  9. B:北魏孝文帝改革仿照漢人官制、議定雅樂、制定新律令等舉措,學習借鑒漢人制度和儒學,促進了鮮卑政權的封建化,B 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促進南北方民族交融,A 項錯誤;孝文帝改革推動了鮮卑生活習俗漢化,但并非完全漢化,C 項錯誤;孝文帝改革一定程度傳承漢民族文化,但不是全面傳承,D 項錯誤。
  10. A:唐代任用外來人才,吸收胡人文化因素,體現了社會的開明開放,A 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科技發展情況,B 項錯誤;華夏認同在春秋時期已產生,C 項錯誤;材料強調人才文化交流,而非經濟交流,D 項錯誤。
  11. C:材料描述的是安史之亂后地方藩鎮割據,勢力過大,威脅中央集權的現象,C 項正確;朋黨之爭是唐朝政治派別斗爭,A 項錯誤;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轉折點,B 項錯誤;黃巢起義是唐末農民起義,D 項錯誤。
  12. D:九品中正制將鄉里清議納入朝廷選舉軌道,使得選官權力更多集中到中央,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D 項正確;九品中正制后期有利于門閥士族,A 項錯誤;它主要是選官制度,不是完善鄉里制度,B 項錯誤;它未擴展選官渠道,后期被門閥士族壟斷,C 項錯誤。
  13. C:材料中科舉考試包括騎射、力量、言語類及掌握特殊兵器等內容,應為武舉考試,創立于武則天時期,C 項正確;唐高祖時期沿用隋朝科舉制,未出現武舉,A 項錯誤;唐太宗時期增加考試科目,未出現武舉,B 項錯誤;唐玄宗沿襲武舉考試內容,但非創立者,D 項錯誤。
  14. A:唐代 “復審” 與 “涂歸” 制度對政令進行多層次審核,增強了決策的科學性和嚴謹性,A 項正確;唐代三省制加強皇權,門下省職能是為確保決策合理科學,B 項錯誤;“避免了” 說法絕對,應是減少決策失誤,C 項錯誤;材料體現門下省與中書省制衡,非門下省內部制衡,D 項錯誤。
  15. B:唐太宗設立政事堂,讓低品位官員參與議事,集中決策,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動中央機構在決策和執行方面一體化,B 項正確;政事堂議事提高行政效率,A 項錯誤;三省長官權力受到約束,未擴大,C 項錯誤;材料與外戚宦官專權問題無關,D 項錯誤。
  16. A:唐朝中后期兩稅法以土地和資產為征稅標準,“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 征收戶稅,“應科斛斗(指糧食),請據大歷十四年見佃青苗簿地額均稅” 征收地稅,A 項正確;丁稅是人頭稅,與兩稅法征稅標準不符,B 項錯誤;調是租庸調制內容,與兩稅法無關,C 項錯誤;“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 反映的是兩稅法按資產征收戶稅,非雜稅,D 項錯誤。
  17. D: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道教、佛教、玄學、儒學等多種思想流派發展,呈現多元特征,D 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中外思想文化交流,A 項錯誤;材料強調思想多元,未體現儒學危機催生復興,B 項錯誤;材料未體現外來佛教本土化趨向,C 項錯誤。
  18. D:曹操和蔡琰的詩作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干戈日尋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 反映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社會動蕩,人民苦難,D 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北民南遷,A 項錯誤;南北對峙不符合東漢史實,B 項錯誤;材料未體現民族交融,C 項錯誤。
  19. A:西晉裴秀對《禹貢》進行研究和重新標繪,編制地圖集,A 項正確;北朝賈思勰是農學家,B 項錯誤;南朝祖沖之是數學家,C 項錯誤;唐朝僧一行是天文學家,D 項錯誤。
  20. B:北宋為加強中央集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知州,并設通判監察和分割行政權,材料中與知州共同管理事務的官員和兼任市舶司判官的謝玭擔任的職位最可能是通判,B 項正確;知縣負責一縣行政管理,不可能與知州共同管理事務,A 項錯誤;御史是監察官員,不參與地方事務管理,C 項錯誤;參知政事在中央分割丞相行政權,不參與地方事務,D 項錯誤。
  21. D:宋朝有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之說,武將避讓文官,朝廷官員多為文人,這是因為宋初統治者形成 “崇文抑武” 理念,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大幅提高,D 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門第觀念,A 項錯誤;材料強調文官地位提高,非社會成員身份平等,B 項錯誤;材料未體現社會階層流動增強,C 項錯誤。
  22. D:1004 年遼軍南下攻宋,兵臨澶州城下,之后遼宋議和訂立澶淵之盟,所以 “承天太后與圣宗” 所屬少數民族政權是遼,D 項正確;1038 年黨項族建立西夏,A 項錯誤;1115 年女真族建立金,B 項錯誤;吐蕃是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C 項錯誤。
  23. C:從宋真宗到宋仁宗中期,北宋官員數量大幅增長,導致官僚機構膨脹,增加國家財政負擔,C 項正確;材料僅體現官員數量增長,未涉及吏治和官員素質情況,A、B 項錯誤;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權問題,D 項錯誤。
  24. D: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官府向農民發放低利貸,使農民免受高利貸盤剝,保護農民利益,有利于維護小農經濟,D 項正確;青苗法排擠高利貸者,但 “嚴重阻礙商業發展” 夸大其影響,A 項錯誤;農民貸款需付利息,增加國家財政收入,B 項錯誤;農民只是減少剝削,不能增加收入,C 項錯誤。
  25. D:隆興和議中南宋地位有所改善,如改金宋君臣之國為叔侄之國,歲幣減少等,D 項正確;五代時期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給契丹,A 項錯誤;1069 年王安石變法,B 項錯誤;1279 年南宋滅亡才結束偏安局面,C 項錯誤。
  2.非選擇題答案及簡析
  答案
  26 題科舉制便于在全社會選拔人才,擴大統治基礎,提高官員文化素質;把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促進教育事業發展,讀書風氣盛行;有利于唐詩繁榮。
  27 題(1)安史之亂;(2)后周世宗柴榮;(3)紹興和議;(4)960 年;(5)富國強兵
  28 題(1)運行機制:中書省制定政策,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六部承擔具體職責;三省分工明確,互相制約。(2)表現:三省六部制被破壞;中央權力分散且君權缺乏有效制約;官員任免規則混亂;地方割據嚴重;軍閥混戰,政權頻繁更迭。
  29 題(1)原因:土地兼并使均田制無法維持,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安史之亂后財政困難。影響:租庸調制無法維持,唐朝中后期實行兩稅法。(2)唐皇:唐德宗。積極影響:增加財政收入;按土地和財產征稅,放松對農民人身控制;有利于商品經濟發展。
  30 題(1)治國思想:守內虛外。背景:遼朝國內矛盾尖銳,無暇南顧;統治者吸取唐后期軍閥割據教訓。(2)體現:中央設樞密院與 “三衙” 分權;地方精銳編入禁軍,定期換駐地。(3)消極影響:制度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行政效率,助長保守風氣;導致軍隊戰斗力下降,冗兵冗官問題嚴重,加重財政負擔。
  簡析
  26 題從選拔人才范圍、統治基礎、官員素質、選官權歸屬、教育發展、文化繁榮等方面回答科舉制的積極影響。
  27 題根據所學知識準確填寫相關歷史事件、人物、時間及變法目的。
  28 題
  (1)依據材料概括唐朝三省六部制運行機制,包括三省職責及相互關系。
  (2)從制度破壞、中央權力、官員任免、地方局勢等方面總結五代十國政治制度混亂表現。
  29 題
  (1)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從土地兼并、安史之亂影響等方面分析均田制崩潰原因,以及對賦稅制度的影響。
  (2)根據材料判斷唐皇,從財政收入、農民人身控制、商品經濟發展等方面概述兩稅法積極影響。
  30 題
  (1)從材料中提煉宋太宗治國思想,從遼朝局勢、歷史教訓等方面說明背景。
  (2)結合所學知識,從中央和地方軍事權力分配方面闡述北宋 “防弊之政” 在軍事上的體現。
  (3)從行政效率、政治風氣、軍隊戰斗力、財政負擔等方面分析北宋 “防弊之政” 的消極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突泉县| 枣强县| 福安市| 昆山市| 西乡县| 桐梓县| 文登市| 淮南市| 宁明县| 潜江市| 太康县| 固安县| 亚东县| 冀州市| 远安县| 凤山县| 墨玉县| 通化县| 凌海市| 陆丰市| 雅安市| 峨眉山市| 鄂伦春自治旗| 龙岩市| 山东省| 天等县| 溆浦县| 若尔盖县| 龙川县| 城口县| 芒康县| 定陶县| 江阴市| 景东| 达州市| 敖汉旗| 临安市| 黎川县| 鄱阳县| 泗洪县| 涟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