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絕密★啟用前會澤縣2024年秋季學期12月月考試卷高一歷史試卷試卷共6頁,20小題,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考查范圍: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至第八單元。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指定位置上。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下列關于良渚文化的表述,正確的是A.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 B.發現于黃河流域的下游C.代表當時農業最高水平 D.原始社會等級分化明顯2.下列主張與“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屬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A.“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B.“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C.“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若此則天下治”D.“圣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3.1978年9月,法國總統希拉克題詞說,“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這些秦俑A.主要出土于今河南鄭州B.體現了秦代陶塑藝術的發展C.體現秦筑長城的重要性D.展現了秦代里耶軍士的風貌4.西漢初年推行“復故爵田宅”政策,并沿襲秦朝“名田制”即“以名占田”。漢高祖《罷兵賜復詔》中指出“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名數,今天下已定,令各歸其縣,復故爵田宅”。這些措施A.有助于漢初經濟的恢復B.契合了儒法并用的治國理念C.減少了國家的財政開支D.有利于形成光武中興的局面5.《魏書》記載,“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黃帝之子)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拓),謂后(君主)為跋,故以為(拓跋)氏”。這一記述A.實錄了鮮卑族的發展歷程 B.反映了華夏認同的增強C.考證了宗法分封制的起源 D.促進南北文化相互交流6.下圖分別是隋唐大運河圖與元代運河、海運圖。元朝大運河在隋朝大運河的基礎上截彎取直,縮短了航程,還開辟了溝通南北的海運航線。這一變化反映出A.海上貿易取代了陸上貿易 B.元朝政府重視海防建設C.交通發展改變了政治中心 D.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7.朱熹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代理學集大成者,其功績為后世所稱道,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而其本身則與孔子并提,稱為“朱子”。這主要是因為朱熹A.否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B.主張“存天理”以維護統治C.認為人性本惡需要以法約束D.反對儒家經典倡導思想自由8.1844年7月中美《望廈條約》第13款規定:“其進口貨物由中國商人轉販內地者,經過各關,均照舊例納稅,不得另有加增。”這一規定表明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A.極力侵奪清朝海關主權 B.企圖擴大對華最惠國待遇C.力圖限制中國內地關稅 D.意欲扭轉中美的貿易逆差9.1911年春,革命黨人林覺民在絕筆《與妻書》中寫到:“······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隨后毅然投入廣州黃花崗起義。這反映出當時一些先進知識分子A.意識到工農革命的意義 B.是辛亥革命成功的保障C.走上了維新變法的道路 D.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10.下表反映了這一時期1913年 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和國會1914年 修改總統任期,總統可連選1915年 護國戰爭爆發1917年 “府院之爭”,張勛復辟A.政權更替十分頻繁 B.民國內閣制度趨于成熟C.政治秩序重建艱巨 D.資產階級內部矛盾尖銳11.北洋政府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由傳統農業社會逐步向近代工業社會邁進的時代。北洋政府正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和被人們遺忘的“半資本主義”,即在新舊沖突與并存、中西碰撞與雜處的歷史背景下建立起來的。材料意在強調北洋政府時期A.新舊轉型與過渡 B.輿論環境寬松自由C.政權更迭很頻繁 D.專制黑暗分裂格局12.1921年11月,隴海鐵路工人大罷工時,李大釗當即決定籌建北方鐵路沿線各車站、礦山、城市黨團組織。隴海鐵路工人大罷工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為后盾,一線有難、各線支援,最終取得了勝利。這場勝利A.彰顯了革命統一戰線的巨大作用 B.展示了工農力量的強大C.積累了中共領導革命的實踐經驗 D.加快了中共創建的進程13.1933-1934年,由于共產國際的指導脫離中國革命的實際,中共中央犯了“左”傾錯誤,致使軍事斗爭失利。為扭轉局勢,中國共產黨A.開展武裝反抗國民黨 B.組織戰略轉移C.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 D.進行土地革命14.下圖所示事件是日本侵華過程中制造的重大事件。它標志著A.國民黨取得正面戰場的重大勝利 B.東北三省淪為日本殖民地C.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企圖破產 D.中國的全面抗戰由此開始15.在重慶談判中,中共作出主動讓步。這些讓步包括承認三民主義,承認蔣介石的全國領袖地位,承認國民黨的第一大黨地位,放棄聯合政府和召開解放區代表大會的主張,放棄召開黨派會議的提議,不再堅持將共產黨軍隊改編為48個師的要求等等。這反映了A.中國共產黨竭力促成和平建國的誠意 B.國民黨成功地削弱了中國共產黨勢力C.共產黨為建立國共聯合政府自降身份 D.人民和平建國的愿望很快就得以實現16.一位歷史學家在回憶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時稱:“中央大學每月發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說是最緊張的一天。各人在會計處拿到薪水,就得趕緊奔向新街口換成銀元,立刻噓噓地趕到米市買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A.濫發紙幣造成了通貨膨脹 B.市場上糧食和食品奇缺C.囤積銀元和糧食現象普遍 D.紙幣無法用于購買糧食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唐租庸調制與兩稅法的比較簡表征稅法 稅額 征收次數 征收方式 課稅標準 徭役租庸調 固定 一次征收 征收實物 丁身 每丁歲役20日兩稅法 不固定 夏、秋兩次征收 概以錢計 資產 省徭役材料二德宗時,楊炎為相,令于夏秋兩季交納,夏輸毋過六月,秋輸毋過十一月。是為兩稅。兩稅法的精意,全在“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十八個字。“兩稅以資產為宗”,使有產者依其財產的多少,分別等第,負擔賦稅,而于無產者則加以豁免,則雖不能平均負賦,而在財政上,還不失公平之道,倒也是值得稱許的。-摘編自呂思勉《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概括兩稅法推行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兩稅法帶來的新變化。(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在長期的中國封建社會內,儒家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儒家、經學和理學······儒家(包括經學、理學)始終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它是為封建主義服務的思潮,始終為鞏固封建社會秩序起著無比重要的作用。-摘編自楊朝明《中國儒學的三個階段》材料二孔子被洪秀全塑造成一個跪在上帝面前苦苦哀求認錯的妖魔。康、梁維新一派則極力推尊孔子為托古改制的至圣素王和神明教主,積極闡揚孔子的大同太平之教,力求“泯中西之界限,化新舊之門戶”。-摘編自林存光《孔子形象的歷史變遷與時代轉換》(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古代中國儒學發展三個階段的代表性人物,指出古代儒學發展的實質并簡要分析其影響。(9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孔子形象的變化歷程,簡要概括近代孔子形象變化的原因。(5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842年6月,英國軍艦闖入長江,進攻吳淞炮臺。兩江總督牛鑒聞風逃遁,守軍士氣大受影響;江南提督陳化成率部抵抗,英勇犧牲,寶山、上海相繼陷落。英軍溯長江西上,進攻鎮江,愛國官兵雖然奮勇抵抗,但終究不敵,鎮江失守。8月,英艦進抵南京江面,清政府妥協,被迫簽下屈辱的城下之盟-《南京條約》。至此,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摘編自呂思勉《中國近代史》材料二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正準備發起渡江作戰,英國海軍遠東艦隊“紫石英”號護衛艦無視人民解放軍關于外國艦船撤離長江期限的公告,擅自闖入人民解放軍前線預定渡江江段,遭到人民解放軍炮擊,受重創而擱淺。英國又緊急派出三艘軍艦前來救援,也被人民解放軍炮兵擊退。“紫石英”號被扣,直到7月底才趁夜逃走······經此事件,再加上出于維護自己在香港利益的需要,1950年,英國在西方陣營中第一個承認了新中國。-摘編自王愛枝《當驚世界殊:毛澤東與國際人士的交往》(1)根據材料,概括說明針對1842年和1949年英國軍艦在中國長江江面上的侵略挑釁行為,中國軍隊的相同反應和不同結果。(4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1842年和1949年中國軍隊軍事斗爭結果不同的原因。(10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民族韌性,即柔而不弱、剛而不脆的精神特質,是中華民族精神譜系的有機組成,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碼和指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在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不同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形式表達。近代以降,帝國主義加之國內的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將中華民族的“彎枝”壓到最低點,人民陷入亡國滅種的深淵,看不清中國要到哪里去。將歷史的“彎枝”以救亡圖存的保護機制、動力機制和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反彈出去,成為民族韌性指引中華民族實現“站起來”的最深刻的根據。-摘編自孫晴娟《民族韌性:民族復興進程的透視》根據材料,結合中國近代史所學知識,以“韌性”為主題,自擬論題并加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 答案及簡析 1.選擇題答案及簡析 答案:1 - 5:A D B A B;6 - 10:D B C D C;11 - 15:A C B D A;16:A 簡析 1. A:良渚文化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A 項正確;良渚文化發現于太湖流域和錢塘江流域,B 項錯誤;不能簡單說良渚文化代表當時農業最高水平,C 項錯誤;原始社會等級分化在良渚文化時期已開始出現,但還不能說 “明顯”,D 項錯誤。 2. D:“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 體現法家與時俱進思想,D 項 “圣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 主張法治,屬于法家觀點,正確;A 項是儒家主張,B 項是道家主張,C 項是墨家主張,均排除。 3. B:秦俑主要出土于陜西西安秦陵,是陶塑藝術的代表,體現秦代陶塑藝術發展,B 項正確,A 項錯誤;秦俑陪葬與秦筑長城、里耶軍士無關,C、D 項錯誤。 4. A:西漢初 “復故爵田宅” 等政策是休養生息政策,有利于民眾回歸經濟秩序,推動漢初經濟恢復,A 項正確;漢初采用道家 “無為而治” 理念,B 項錯誤;C 項與材料無關,排除;光武中興是東漢初年,D 項錯誤。 5. B:《魏書》稱鮮卑族為黃帝后裔,是少數民族政權增強華夏認同的表現,B 項正確;鮮卑族并非黃帝后裔,材料記述非 “實錄”,A 項錯誤;材料不能考證宗法分封制起源,C 項錯誤;材料未涉及南北文化交流,D 項錯誤。 6. D:元朝大運河截彎取直及開辟海運航線,是因為經濟重心南移,南方財賦對北方重要性增加,說明南北經濟差距擴大,D 項正確;“海上貿易取代陸上貿易” 無法從材料判斷,A 項錯誤;材料未體現元朝重視海防建設,B 項錯誤;交通發展未改變政治中心,C 項錯誤。 7. B:朱熹 “存天理,滅人欲” 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B 項正確;朱熹思想是對董仲舒新儒學的繼承發展,A 項錯誤;C 項是荀子觀點,不符合題意,排除;朱熹注釋儒學經典,編寫《四書章句集注》,D 項錯誤。 8. C:材料表明西方列強力圖限制中國內地關稅,C 項正確;材料強調內地關稅,不是海關主權,A 項錯誤;材料未涉及最惠國待遇,B 項錯誤;內地稅與貿易逆差不同,D 項錯誤。 9. D:林覺民投身黃花崗起義,體現革命黨人擔當和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D 項正確;1911 年未興起工農革命,A 項錯誤;使命感不能保障辛亥革命成功,B 項錯誤;林覺民走的是革命道路,不是維新變法道路,C 項錯誤。 10. C:材料體現軍閥爭權,說明政治秩序重建艱巨,C 項正確;這一時期政權仍是中華民國政府,A 項錯誤;材料體現民主政治名存實亡,B 項錯誤;袁世凱、張勛不是資產階級,D 項錯誤。 11. A:北洋政府處于傳統向工業社會過渡時期,強調新舊轉型與過渡,A 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輿論環境,B 項錯誤;材料未涉及政權更迭,C 項錯誤;材料未涉及北洋政府專制黑暗分裂,D 項錯誤。 12. C:中共領導隴海鐵路工人大罷工勝利,積累了領導革命的實踐經驗,C 項正確;材料未體現革命統一戰線作用,且其在國民革命時期,A 項錯誤;材料未體現農民信息,B 項錯誤;中共 1921 年 7 月已建立,D 項錯誤。 13. B:中共因 “左” 傾錯誤軍事失利,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長征),B 項正確;武裝反抗國民黨 1927 年南昌起義已開始,A 項錯誤;1927 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標志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C 項錯誤;土地革命是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調動農民積極性,D 項錯誤。 14. D:圖中事件為盧溝橋事變,標志中國全面抗戰開始,D 項正確;盧溝橋事變中國民黨未取得重大勝利,A 項錯誤;圖示非九一八事變,B 項錯誤;淞滬會戰標志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企圖破產,C 項錯誤。 15. A:重慶談判中中共讓步,體現和平建國誠意,A 項正確;國民黨未成功削弱中共勢力,B 項錯誤;中共以人民利益至上,不是自降身份,C 項錯誤;最終解放戰爭爆發,和平建國愿望未實現,D 項錯誤。 16. A:材料現象是政府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法幣貶值,人們用薪水換銀元買米,A 項正確;材料未強調糧食奇缺,B 項錯誤;C 項與材料不符,排除;紙幣可購買糧食,D 項錯誤。 2.非選擇題答案及簡析 答案 17 題 (1)原因:土地兼并使政府可支配土地減少,均田制無法繼續;租庸調制難以為繼;政府財政困難。 (2)變化:稅收政策從以人丁為主變為以土地財產為主;減輕對農民人身控制;稅額從固定變為不固定,利于增加財政收入;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轉化,促進農產品商品化和商品經濟發展。 18 題 (1)儒家階段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荀子等;經學階段如董仲舒等;理學階段如朱熹等。實質:儒家思想演變為官方正統統治思想。影響:為封建統治提供理論體系,影響中國兩千多年;對中國政治、經濟等有潛在影響;規范道德行為,維護封建統治;推動東亞儒家文化圈形成。 (2)歷程:從被否定(洪秀全)到被肯定(康、梁)。原因:各政治勢力借孔子進行思想動員。 19 題 (1)相同反應:英勇抵抗,堅決回擊。不同結果:1842 年失敗,1949 年勝利。 (2)1842 年失敗原因: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實力強;中國軍備廢弛、武器落后、政權腐朽、國民愚昧。1949 年勝利原因:二戰后英國實力下降;中共領導的人民軍隊意志堅定、作戰勇猛;解放軍裝備和戰斗力提升;人民被充分動員,反侵略社會基礎堅實。 20 題示例:論題:近代中國在救亡圖存中展現強大 “韌性”,推動中華文明新生。闡釋:鴉片戰爭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加深。先進中國人不斷探索救亡圖存道路,從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維新改良、辛亥革命到中共領導的一系列革命運動,中國人民前赴后繼,百折不撓,最終在中共領導下取得民族民主革命勝利,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體現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精神,推動中華文明自救、自新。 簡析 17 題 (1)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從土地制度、稅收制度、財政狀況等方面分析兩稅法推行原因。 (2)對比租庸調制和兩稅法,從稅收標準、對農民控制、稅額、地租形式等方面概括變化。 18 題 (1)結合儒學發展歷程,舉例說明三個階段代表人物,指出實質,從對封建統治、社會各方面、文化圈等影響分析其影響。 (2)根據材料概括孔子形象變化歷程,從各政治勢力利用孔子進行思想動員分析原因。 19 題 (1)從材料中概括相同反應和不同結果。 (2)1842 年從英國實力、中國自身問題分析失敗原因,1949 年從英國實力變化、中共領導、軍隊和人民等方面分析勝利原因。 20 題先擬定論題,圍繞近代中國不同階級階層救亡圖存探索,體現民族韌性及對中華文明新生的推動作用進行闡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