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12月階段性考試歷 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上)前22課。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遼寧建平牛河梁遺址,考古發現了壇、廟、冢。根據推測,當時形成了以“壇一廟一冢”為核心的巫術文化。遺址中有大型的積石冢,在積石冢周圍有一些小墓。這些現象反映出牛河梁文化時期A.人們喪葬方式極為簡單雷同 B.社會已經出現明顯等級分化C.巫術文化限制人們思想觀念 D.建筑風格差異體現交流頻繁2.《秦律十八種·徭律》載:“水雨,除興?!保ń涤瓴荒軇庸?,可免除本次征發);然而《史記·陳涉世家》中司馬遷指出,陳勝、吳廣起義原因是“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當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對此解釋最合理的是A.作為一手史料的《秦律》可信度更高 B.秦朝法律制度存在著明顯缺陷與漏洞C.《史記》的表述更接近于歷史的真相 D.應從多重角度認識秦末農民起義原因3.《魏書·元志傳》記載北魏孝文帝在進行改革時說:“普天之下,誰不編戶。”這可用于說明,孝文帝改革A.旨在促進民族交融 B.具有強化社會控制目的C.遭到少數民族抵制 D.開創規范編戶管理制度4.隋朝初年,隋文帝楊堅采納度支尚書楊尚希提出的“存要去閑、并大去小”的建議,將原來比較混亂的地方官制從州、郡、縣精簡為州、縣兩級,撤銷境內500多郡,同時,裁汰了大量的冗官,將一些郡縣合并。這些措施A.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B.嚴重破壞了地方行政體系C.減少了地方政府財政收入 D.引起了中央地方權力紛爭5.李白在《送程、劉二侍郎兼獨孤判官赴安西幕府》中寫道:“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數公。繡衣貂裘明積雪,飛書走檄如飄風。朝辭明主出紫宮,銀鞍送別金城空。天外飛霜下蔥海,火旗云馬生光彩?!睋丝赏浦?,唐政府A.嚴厲打擊藩鎮割據勢力 B.忽視安西都護府人員配備C.重視對西域地區的管理 D.限制安西都護府物資供應6.南宋紹興末年,四川地區有官員感嘆交子“所以流通者,蓋緣鹽、酒等物”;湖北亦有官員認為,若無茶引(茶商納稅后由官廳發放的運銷執照)貿易,會子(早期紙幣的一種)將喪失其流通基礎。由此可知,南宋時期紙幣的發行A.僅限西南地區 B.有賴政府扶持 C.源于消費需求 D.信用根基深厚7.關于金世宗二十九年(1189年)的統治,《金史》評論說:“當此之時,群臣守職,上下相安,家給人足,倉廩有余,刑部歲斷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边@種局面的出現A.是金朝實行仁政的體現 B.說明民族經濟交流的加強C.奠定了金滅南宋的進程 D.反映出猛安謀克制進步性8.在《農書》之《蠶繅篇第十五》中,關于養蠶,作者王禎認為應采擷南北養蠶方法加以敘述,并指出其各自的優缺點,目的是“擇其精妙,筆之于書,以為必效之法”。據此可知,該書A.融南北農業技術于一體 B.對農業種植方法記載豐富C.是一部科技類百科全書 D.詳細闡述了養蠶技術細節9.1421-1423年,鄭和護送十六國使臣回國,為結交沿途的小國政要,鄭和在寶船上設宴招待他們,并賜以絲、瓷、鐵器等物品。當地原住民贈送給鄭和大量的香料、藥材、象牙、染料等珍品奇獸。這反映出A.明朝國力強盛威懾諸國 B.明朝海外貿易十分繁榮C.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交流 D.鄭和致力于開拓殖民地10.表1所示為19世紀30年代英國下議院某專門委員會對英國本土、印度和中國之間的貿易狀況所做的調研。材料可用于探究,清朝中葉表1調研項目 調研結果在廣州做生意方便不方便 絕大多數在廣州住過的作證人都一致聲稱:廣州的生意幾乎比世界一切其他地方都更方便、更好做,而這些便利,絕大部分緣于每一艘商船的生意統統都由行商經理(“十三行”負責人)打理中國對英國制造品的需要是否因通商限于廣州一口而受限 雖然中國人在冬天廣泛穿用毛織品,但是需要大量毛織品的地方都在中國的北部,而要把笨重的貨物運到北部去,則路途遠、捐稅重、花費太多A.朝貢貿易的獨特優勢 B.南北經濟的發展差距C.外貿體制的固有缺陷 D.重農抑商的制度設計11.1861年,有西方傳教士從湘潭前往長沙傳教,長沙士紳共同刊發了《湖南闔省公檄》,歷數基督教的“切膚之害”。當地士紳還從倫理綱常的角度,稱英吉利“無祖宗也”“無夫婦也”。這A.使西學在中國的傳播受阻 B.刺激了各階層的反抗意志C.是對瓜分中國狂潮的回應 D.是反洋教斗爭的直觀體現12.針對某一歷史事件,1900年孫中山指出,此次事件,實乃中國變革之契機,若把握得當,可使中國擺脫困境,走向富強之路;他還表示,這一事件是因為帝國主義逼著它發生的,其舉事者“(有)排外之心而出狂妄之舉”。這一歷史事件A.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C.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 D.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3.從文本看,革命黨人主導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對總統和總理的權力劃分并不明確,總理是國務員之一,任何一名國務員(總理及政府各部部長)均有輔佐和制約總統的責任。由此可見,革命黨人通過該法A.賦予了總統極大的行政權 B.保障人民的國家主人地位C.實際上確立了責任內閣制 D.限制了袁世凱的獨裁專制14.圖1所示為1894-1920年產業資本在民族資本中的占比統計情況(注:產業資本為直接投入實體生產性企業的資本,包含官僚資本和民間資本,不含與實業間接相關的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材料中數據的變化直接得益于圖1A.通商口岸的大量開辟 B.傳統經濟形態的解體C.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D.民國政府的大力扶持15.五四運動爆發后,廣州學生群體發起抵制日貨運動,后來當地工人廣泛加入,呈現“學生在前、群眾在后”的特點。與此同時,山東的抵制日貨運動猛烈而持久,一些旅居山東的英美人士尤其是美國人也積極配合并參與反日運動。這說明五四運動A.取得了初步勝利 B.影響廣泛且深刻 C.促進了思想解放 D.具有劃時代意義16.圖2所示為某歷史興趣小組參觀革命紀念館時,講解員對某一歷史事變的講解。該事變是圖2A.九一八事變 B.一·二八事變 C.七七事變 D.八一三事變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私學興起,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鬃优d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招收不同出身的學生。據《史記》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敝T子百家也紛紛著書立說,聚徒講學,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局面。-摘編自張仁忠《中國古代史》材料二(漢)昭帝時舉賢良文學,增博士弟子員滿百人,宣帝末增倍之。(漢)元帝好儒,能通一經者皆復。數年,以用度不足,更為設員千人,郡國置《五經》百石卒史。(漢)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養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學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員三千人。歲余,復如故。-摘編自[東漢]班固《漢書·儒林傳》(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形成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儒家學說在漢代得以發展的表現。(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秦以后各朝代的政治結構的主要特點是皇權專制,專制權無所不及?;蕶嗍菍实郦毑脤V菩惺棺罡呓y治權的概括,其以一套能夠保證皇帝順利行使權力的制度為支撐。這套制度保證皇權至高無上,使之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和獨斷性。保證皇權順利行使的制度是在集中當時社會文明所能及的政治、經濟、文化、倫理道德等各方面制度和思想情況下制定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保證皇權順利行使的制度也在不斷地完善。-摘編自柏樺《中國政治制度史》根據材料,圍繞“皇權專制”這一主題,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鴉片戰爭前,茶葉在中西貿易中長期居于支配地位。每年英國商人都要從中國進口大量的茶葉,但是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中的社會不需要英國生產的商品,英國的商品無法打開巨大的中國市場,這就導致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為此,1773年,東印度公司在東印度建立起一個鴉片壟斷組織,把鴉片送入中國市場。鴉片雖是通過非法渠道流入中國的,卻在整個中國明目張膽地蔓延,很快進口鴉片所支付的白銀把出口茶葉的利潤抵消了。鴉片貿易的興起打破了中國貿易的出超狀態,白銀開始外流。鴉片貿易入超、白銀的大量外流導致國內的銀價上漲。而農民是用銅錢和谷物折算成定額的白銀來支付稅收的,由于白銀越來越稀少,所以它與其他貨物相比就貴了起來,農民承受的實際稅率比以前翻了一番甚至更多,小土地所有者越來越交不起稅收,不得不變賣土地,陷入絕境。原本牢固穩定的自上而下的社會等級體系,在東西方的碰撞中逐漸松散,社會的底層有著叛亂的隱患。-摘編自張曉俊《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鴉片戰爭失敗必然性探析》(1)根據材料,指出鴉片戰爭前英國向中國輸入鴉片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鴉片戰爭前中英鴉片貿易對中國產生的影響。(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20世紀20年代初,京漢鐵路不僅是供給軍閥吳佩孚軍費的重要來源之一,也是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的大動脈。京漢鐵路沿線的工人們每年勞動330至340天,每天勞動10至12小時;普通工人每月工錢只有6元。1921年到1922年底,京漢鐵路全線16個站口都成立了工會組織或有共產黨員在開展工作。1923年1月,鐵路工人們沖破軍警的重重阻撓,成立了京漢鐵路總工會,并于同年2月4日舉行全路總罷工,1200余公里的京漢鐵路很快全線癱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工人運動迎來高潮。2月7日,吳佩孚調動兩萬多名軍警,對工人進行血腥鎮壓,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不久后召開的中共三大就“二七慘案”的教訓進行總結:勞動者能有武器,豈能任他們如此殺戮;工人階級不能孤軍奮戰,要結成廣泛的同盟軍;敵人異常強大,要堅持長期斗爭······-摘編自周遠、尚永新等《工人的力量比天大-走進鄭州二七大罷工紀念塔》材料二圖3《民國日報》《晨報》1925年8月關于鄭州豫豐紗廠工人罷工斗爭的報道(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京漢鐵路大罷工的特點及其成因。(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工人罷工斗爭的歷史作用。(6分)高-12月階段性考試歷史參考答案1.B 2.D 3.B 4.A 5.C 6.B 7.A 8.A 9.C 10.C 11.D 12.C 13.C 14.C15.B 16.B17.(1)背景: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禮崩樂壞;士階層活躍并受到重用;私學興起,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6分,答出三點即可)(2)表現:擴大太學規模;地方設立專門傳授儒家經典的職位;統治者在人才選拔上向儒家傾斜;儒家經典傳承廣泛;儒家經典學術研究興起。(6分,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示例一論題:皇權專制下中樞決策機制的演變強化了皇權統治。(2分)闡述: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雖然三公各司其職以協助皇帝處理政務,但軍國大事的最終決策權被牢牢握在皇帝手中,九卿更是直接對皇帝負責,皇權已顯獨尊。漢武帝時設立中朝,選拔親信近臣組成決策機構,尚書令等官職權重漸增,分奪外朝三公九卿權力,皇帝得以繞開外臣集團,更便捷地掌控決策核心,強化自身獨裁專制。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不僅分散了相權,并使政令從草擬、審核到執行皆在皇權監控下,決策流程規范只為皇權順暢運行。明朝廢除丞相制度,六部直屬皇帝,后設內閣作為顧問侍從機構,內閣“票擬”,皇帝“批紅”,皇權全然凌駕于行政體系之上,中樞決策隨皇權專制需求不斷變革,皇權愈發集中。清朝雍正帝設立軍機處,軍機大臣跪受筆錄、上傳下達,軍國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決,皇權專制達頂峰,中樞機構成為皇權得心應手之工具,保障統治意志無阻礙貫徹。(8分)總之,皇權專制下中樞決策機制不斷演變,從秦三公九卿到清軍機處,各朝代變革均為強化皇權,使皇帝決策更具獨斷性,統治得以穩固。(2分)示例二論題:選官制度變革服務于皇權專制的鞏固與強化。(2分)闡述:秦朝以軍功爵制為主,獲爵者依賴皇權賞賜,按軍功大小任官,皇權借此掌控官吏任免權,鞏固新生政權,彰顯專制權威。漢朝實行察舉制,由地方長官依品德才學推舉人才,同時推行的還有“征辟”,皇帝可直接征召名士賢才,既選拔忠于皇權統治之才,又強化中央對人才的選拔干預,地方舉薦權在皇權把控下運行,保障官員依附于皇權。隋朝開創的科舉制,歷經唐宋發展完善,打破了士族門閥壟斷仕途局面,天下士子自宋朝起皆以皇帝門生自居,投身皇權麾下,皇權借科舉廣納人才,牢牢掌握人才選拔任用權,將知識階層納入統治秩序,夯實專制根基。明清時科舉嚴苛規范,以八股取士,從思想層面禁錮士人,選拔出契合皇權統治思維之人,為皇權專制培養、馴服官僚,穩固統治架構。(8分)總之,選官制度隨皇權專制需求而變,從軍功爵制到科舉制等,皆是為皇權選拔忠實人才的制度,從人才任用上鞏固了皇權統治。(2分)(“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唯一標準)19.(1)原因:中國市場開放程度低;英國扭轉貿易逆差的推動;經濟利益對英國商業勢力的驅使。(6分)(2)影響:貿易出超地位被打破;農民負擔加重;社會結構松動;社會風氣遭到破壞;埋下戰爭隱患。(8分,答出四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1)特點:由中國共產黨發起和領導;具有較高的組織性;規模大;發展迅速;經濟、政治影響力較大;持續時間較短(遭到血腥鎮壓)。(4分,答出兩點即可)成因:封建軍閥、帝國主義對工人的殘酷剝削(階級矛盾尖銳);五四運動后,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工人的階級意識廣泛覺醒);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工人運動提供了組織領導核心;馬克思主義在工人中廣泛傳播。(4分,答出兩點即可)(2)歷史作用:沖擊了北洋軍閥的統治秩序,打擊了列強的在華利益;展現了工人階級的力量與不屈斗志;促進了革命思想的傳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工人的生活狀況;(4分,答出兩點即可)由于此時工人階級力量過于弱小,僅僅依靠罷工等非暴力斗爭無法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