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高考作文導寫(審題立意分析+行文布局詳解+好文共賞)“雖千萬人,吾往矣”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俗話說,君子不立危墻之下,意在勸告人們遠離危險之地。而孟子說,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意思是道在的地方,即使有千軍萬馬,我也要前往。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一、審題立意分析這道作文題給出了兩句含義看似相悖的話語,引導我們進行深入的思考與辯證分析。“君子不立危墻之下”,傳達出一種趨利避害、明哲保身的處世智慧。它提醒人們要有敏銳的危險意識,能夠主動避開那些明顯的、可能對自身造成傷害的危險情境,這是對生命安全的珍視和對潛在風險的理性規避,體現了一種務實的生存態度。“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則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精神境界,它強調的是為了追求正義、真理和理想信念,要有無畏的勇氣和堅定的決心,即便面對巨大的困難和強大的阻力,也絕不退縮。這種精神體現了對崇高目標的執著堅守和對自我價值實現的不懈追求,超越了個人的安危考量。綜合這兩句話,我們不能簡單地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而應進行更深入、全面的思考,挖掘其中蘊含的辯證關系。立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展開:一方面,我們要承認“君子不立危墻之下”的合理性,在生活中學會保護自己,避免不必要的風險和犧牲,這是生存的基礎和前提。但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將這種自我保護演變成懦弱和逃避,當面對關乎正義、真理和重大責任的“道”時,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和擔當,敢于挺身而出,為了更偉大的價值和使命奉獻自己。另一方面,可以從二者的平衡角度出發,探討在不同情境下如何智慧地抉擇。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秉持謹慎的態度,遠離危險,確保自身的安全與穩定;而在面對時代的召喚、社會的公義以及個人的理想信念受到挑戰時,能夠毅然決然地沖破困難的阻礙,勇敢地去追尋心中的“道”。這要求我們具備敏銳的判斷力,分清何時該避,何時該進,從而在現實生活中既能保護好自己,又能積極地踐行理想和責任,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還可以從這兩句話所反映的人生態度的發展歷程來立意。人生初期,我們可能更多地需要遵循“君子不立危墻之下”的原則,積累知識、經驗和能力,確保自身的成長和發展;隨著個人的成熟和心智的提升,當我們明確了自己的人生“道”之后,便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邁氣魄,去挑戰自我、突破困境,為實現更高層次的人生目標而拼搏。總之,本題的審題立意關鍵在于把握這兩句話的內涵及關系,通過深入分析和辯證思考,提煉出既符合邏輯又具有深度的觀點,展現出對人生智慧和價值追求的深刻理解。二、作文行文布局指導范例一中心論點:新時代青年應明辨安危之機,勇擔道義之責,在守護自我與追求正道中成就非凡人生。開頭:“‘君子不立危墻之下’,這是古人對生命安全的珍視與對危險的警覺;‘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則彰顯了仁人志士對正義和理想的無畏追求。身處新時代的浪潮中,青年既需有敏銳的危險意識,又要懷有道義擔當的豪情。唯有平衡二者,我們才能在時代的征程中穩健前行,書寫屬于自己的壯麗篇章。”分論點一:明辨安危,筑牢成長根基(250 字左右)道理論據:“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歐陽修。此句深刻地揭示了危險往往源于細微之處,警示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善于察覺潛在的危險,避免因疏忽而陷入困境,從理論層面闡述了明辨安危的重要性。經典事例:阿里巴巴在發展初期,面對互聯網行業的諸多不確定性和潛在風險,如市場競爭激烈、技術更新換代快、網絡安全問題等,并沒有盲目跟風或冒險行事。馬云及其團隊通過深入的市場調研和風險評估,謹慎地選擇業務方向和發展策略,避開了一些可能導致企業夭折的“危墻”,如過早地進行大規模的多元化擴張等。他們專注于電子商務領域,不斷優化平臺服務,加強技術研發和安全保障,從而逐步積累優勢,為企業的長遠發展筑牢了根基,最終成為全球知名的商業巨頭。論證方法:引用論證和舉例論證。先引用歐陽修的名言從道理上點明明辨安危的意義,再以阿里巴巴在發展過程中謹慎規避風險的事例,具體展示了明辨安危如何助力企業成長,使論證更加生動、形象,具有說服力。分論點二:堅守道義,點亮精神燈塔(250 字左右)道理論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這句名言高度概括了每個人對國家和社會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正義和真理受到威脅時,我們應挺身而出,為了天下的興衰而努力,從民族大義的角度闡述了堅守道義的價值。經典事例:在抗日戰爭時期,無數革命先烈在國家危亡之際,毅然決然地投身到保家衛國的戰斗中。楊靖宇將軍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絕境下,孤身一人與日寇周旋,頑強抵抗,直至壯烈犧牲。他明知面對的是千軍萬馬的強大敵人,生存的希望極其渺茫,但為了民族的解放和尊嚴,為了心中的正義之道,他毫不退縮,用生命詮釋了對道義的堅守。正是這些先烈們的英勇無畏,點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燈塔,激勵著無數后來人奮勇前行。論證方法:引用論證和舉例論證。引用顧炎武的名言從理論上強調堅守道義的責任,再以楊靖宇將軍的英勇事跡為例,深刻地體現了堅守道義在民族危亡時刻的偉大力量,使論證更加充實、有力,震撼人心。分論點三:平衡安危與道義,書寫時代華章(250 字左右)道理論據:“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丘明。這句話既包含了對危險的防范意識,又蘊含著在安全狀態下為應對可能出現的危險做好準備的智慧,啟示我們在追求道義的過程中,也要兼顧安危,做到有備無患,從辯證的角度闡述了平衡二者的重要性。經典事例:屠呦呦在研發青蒿素的過程中,一方面深知科研工作的艱辛和可能面臨的失敗風險,如實驗條件艱苦、研究過程復雜、藥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驗證難度大等,但她并沒有因此而放棄對攻克瘧疾這一正義事業的追求;另一方面,她帶領團隊嚴謹地進行實驗設計和操作,充分考慮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和風險,做好應對措施,確保研究工作在相對安全、穩定的環境中逐步推進。經過不懈的努力,她最終成功發現青蒿素,為全球健康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完美地詮釋了如何在平衡安危與道義中實現偉大成就,為新時代青年樹立了榜樣。論證方法:引用論證和舉例論證。引用左丘明的名言從理論上說明平衡安危與道義的必要性,再以屠呦呦研發青蒿素的事例,具體展示了在實際行動中如何做到二者兼顧,使論證更加嚴謹、科學,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結尾:“新時代的青年,肩負著時代賦予的重任和使命。讓我們以明辨安危為盾,以堅守道義為劍,在守護自我與追求正道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在平凡的日子里,保持警醒,遠離危險;在時代的召喚下,胸懷正義,勇往直前。如此,我們方能在時代的洪流中綻放光彩,書寫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壯麗華章。”范例二中心論點:于人生旅程中,我們需審時度勢,在危機四伏時善保自身;更要秉持正道,當大義當前時奮勇向前,實現趨安避險與逐道而行的和諧統一。開頭:“‘君子不立危墻之下’,宛如聲聲警鐘,提醒我們時刻警惕身邊的危險,珍視生命的安全;‘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恰似激昂號角,激勵我們在正義與真理的道路上披荊斬棘,永不退縮。這兩句古訓,指引著我們在復雜多變的人生之路上權衡利弊、抉擇方向,成就有價值的人生。”分論點一:洞察危機,守護生命之舟(250 字左右)道理論據:“明者防禍于未萌,智者圖患于將來。”——陳壽。此句強調了明智之人能夠提前察覺禍患并加以防范,體現了對危險的前瞻性洞察力和預防性措施的重要性,從智慧的角度闡述了洞察危機的意義。經典事例:在新冠疫情全球爆發初期,中國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嚴格的防控措施,如封城、限制人員流動、大規模核酸檢測等。這些措施雖然在短期內對經濟和社會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正是通過這種及時、果斷的行動,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傳播速度,避免了更多人感染病毒,保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政府的決策正是基于對疫情這一“危墻”的深刻洞察,采取了積極有效的避險措施,體現了在危機面前守護人民生命安全的堅定決心和高度責任感。論證方法:引用論證和舉例論證。先引用陳壽的名言從理論上說明洞察危機的價值,再以中國政府在疫情防控中的實際舉措為例,具體展示了洞察危機并采取行動守護生命的重要性和積極效果,使論證更加直觀、有力,具有現實意義。分論點二:勇逐正道,揚起理想之帆(250 字左右)道理論據:“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美好理想的執著追求,即使面臨死亡的威脅也毫不后悔,展現了為了心中正道勇往直前、義無反顧的精神,從個人信念的角度闡述了勇逐正道的堅定決心。經典事例:馬丁·路德·金為了爭取黑人的平等權利,一生都在與種族歧視進行頑強抗爭。他深知自己所面臨的是來自社會各個層面的巨大壓力和重重困難,甚至生命安全也受到嚴重威脅,但他毫不畏懼。他發表了著名的《我有一個夢想》演講,呼吁消除種族歧視,倡導平等與自由,以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勇氣推動了美國民權運動的發展,為黑人爭取平等權利的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行為正是對“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生動詮釋,展現了為追求正義而勇往直前的崇高精神境界。論證方法:引用論證和舉例論證。引用屈原的詩句從理論上強調勇逐正道的決心,再以馬丁·路德·金的民權運動事跡為例,深刻地體現了勇逐正道在推動社會進步中的偉大力量,使論證更加充實、感人,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號召力。分論點三:權衡安危與正道,走好人生之路(250 字左右)道理論據:“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莊子。這句話表達了安全與危險、福與禍、緩和急等都是相互轉化、相互依存的關系,啟示我們在面對人生的各種選擇時,要辯證地看待安危與正道,把握好其中的平衡和轉化,從哲學的高度闡述了權衡二者的辯證關系。經典事例:華為公司在國際競爭中面臨著諸多挑戰和風險,如美國的技術封鎖、市場準入限制等。一方面,華為積極采取措施應對危機,加大自主研發投入,提升技術創新能力,降低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確保公司在艱難的外部環境下能夠生存和發展,這體現了“君子不立危墻之下”的智慧;另一方面,華為堅守科技企業的使命和擔當,持續為全球客戶提供高質量的通信技術和產品,推動 5G 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助力全球數字化進程,即使在困境中也不放棄對科技正道的追求。華為在應對危機和堅守正道之間找到了平衡,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其他企業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論證方法:引用論證和舉例論證。引用莊子的名言從理論上揭示安危與正道的辯證關系,再以華為公司在國際競爭中的應對策略為例,具體展示了在現實情境中如何權衡二者,使論證更加嚴謹、科學,具有實踐指導價值。結尾:“人生之路,既有荊棘坎坷,又有光明正道;既有潛藏的危險,又有無限的可能。讓我們學會在危機中保持警覺,守護好自己的生命與未來;在正道前堅定信念,勇敢地追逐理想與價值。以審慎的態度和無畏的勇氣,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讓生命在趨安避險與逐道而行的交織中綻放出最絢麗的光彩,為時代的發展增添屬于自己的獨特華章。”三、好文共賞明辨安危守正道,勇毅前行譜華章“‘君子不立危墻之下’,告誡我們要遠離危險,珍視生命;‘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則激勵我們為了正義和真理,勇往直前,不懼艱難險阻。這兩句古訓穿越時空,在當下依然熠熠生輝,為我們新時代青年指明了人生方向。在風云變幻的時代浪潮中,我們既要懂得明辨安危,守護好自己,又要堅守正道,為了理想信念奮勇拼搏,方能書寫出屬于我們的精彩篇章。”明辨安危,是人生的智慧抉擇。“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的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福禍相依、安危相生的道理。古往今來,無數事例證明了洞察危險、趨利避害的重要性。范蠡助越王勾踐成就霸業后,深知功高震主可能帶來的殺身之禍,于是毅然選擇辭官歸隱,泛舟五湖,從而避免了兔死狗烹的悲劇結局。他能夠敏銳地察覺到危險的臨近,并果斷采取行動,正是明辨安危的智慧體現。在現代社會,我們同樣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和挑戰,如網絡詐騙、自然災害、職業危機等。只有保持清醒的頭腦,學會識別和規避這些危險,我們才能為自己的成長和發展創造穩定、安全的環境,確保人生之舟在波瀾壯闊的大海中平穩航行。堅守正道,是靈魂的崇高追求。“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的這句詩展現了他堅守正義、不屈不撓的高尚品格。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仁人志士為了心中的正道,不惜舍生取義。文天祥兵敗被俘后,面對元軍的威逼利誘,堅貞不屈,以死明志,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他的事跡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在國家和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捍衛正義與尊嚴。在當今時代,正道或許體現在為了公平正義而發聲,或許體現在為了環境保護而努力,或許體現在為了科技創新而拼搏。無論何種形式,我們都應堅守內心的正道,不為世俗的利益和誘惑所動搖,讓靈魂在崇高的追求中得以升華。平衡安危與正道,是時代賦予的使命擔當。“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丘明的這句名言提醒我們,在堅守正道的同時,不能忽視安危的考量。中國航天事業在發展過程中,既面臨著技術瓶頸、資金短缺等重重困難,又肩負著提升國家科技實力、增強民族自豪感的重大使命。航天人在追求航天強國夢想的道路上,一方面勇攀科技高峰,不畏艱難險阻,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展現了“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情壯志;另一方面,他們嚴謹細致地做好每一項安全保障措施,確保航天任務萬無一失,體現了“君子不立危墻之下”的審慎態度。正是這種平衡安危與正道的智慧和擔當,使我國航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神舟”飛天到“嫦娥”奔月,從“天問”探火到“天宮”建站,一步步邁向星辰大海,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做出了重要貢獻。總之,新時代的青年,身處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浪潮中,應牢記“明辨安危守正道,勇毅前行譜華章”的使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遠離危險,守護好自己和身邊的人;在面對正義和真理的召喚時,我們要堅定信念,挺身而出,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讓我們以智慧為筆,以擔當為墨,在時代的畫卷上繪就屬于我們的絢麗篇章,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點評:文章開篇巧妙引用材料中的兩句名言,通過簡潔而深刻的分析,引出了新時代青年要明辨安危、堅守正道并平衡二者關系的中心論點,立意高遠且精準切題。中間部分采用并列式結構,分別從明辨安危、堅守正道以及平衡二者三個方面展開論述。每個分論點都先引用一句經典名言進行道理論證,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和說服力;再結合一個詳細且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事例進行舉例論證,如范蠡、文天祥、中國航天事業等事例,使論證更加具體、生動、充實,有力地支撐了分論點。結尾部分總結全文,再次強調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將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升華了文章的主題,展現出青年的蓬勃朝氣和遠大抱負,是一篇非常優秀的議論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