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期末復習訓練題(含答案)選擇題地球是迄今人類唯一的家園。讀下圖,完成下面小題。1.下列不屬于行星的是( )A.太陽 B.木星 C.地球 D.火星2.下列哪些工程屬于我國太空探索的成就( )①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②水手4號探測器傳回了第一張火星表面照片③“福建艦”順利完成首次航行試驗④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來自月球背面的月球樣品安全返回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臺風“萬宜”為2024年太平洋臺風季第24個被命名的風暴。中央氣象臺11月18日時繼續發布臺風藍色預警和大風藍色預警。讀圖,完成下面小題。3.在19日5時,臺風“萬宜”中心位置大致是( )A.19°S,115°E B.19°N,115°E C.19°S,115°W D.19°S,115°E4.從18日17時開始,“萬宜”運動軌跡的大致方向是由( )A.東北向西南 B.東向西轉向西南 C.西北向東南 D.西南向東北2024年2月7日,我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一秦嶺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每年的11月到次年3月初是我國在南極科考的時間。圖為我國南極科考站分布和地球公轉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5.秦嶺站投入使用當天,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在( )A.北回歸線 B.北回歸線到赤道之間C.南回歸線 D.南回歸線到赤道之間6. 每年的6月8日是聯合國確定的“世界海洋日”。下列有關海洋描述正確的是( D )A. 北冰洋是緯度最低的大洋B. 大西洋是面積最大的大洋C. 印度洋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洋D. 地球表面海洋面積占大約71%7. 日本政府在2023年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經過濾稀釋后排入太平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海洋生物受放射性污染導致死亡或變異②對影響海洋生態系統沒有影響③污染附近太平洋沿岸國家④對人類的身體健康沒有危害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2023年4月10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消息,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青秀山地質公園內的一個巖洞中發現了一枚九尾狐甲魚化石,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首個完整保存尾鰭的盔甲魚類化石。九尾狐甲魚生態復原圖如下所示。據此完成8~9題。九尾狐甲魚生態復原圖8. 此次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發現的該枚化石除了有利于研究生物進化情況外,也說明( )A. 九尾狐甲魚可以同時生活在海洋與陸地上B. 九尾狐甲魚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生存過C. 遠古時期,魚類也可以在陸地上生存D. 海洋與陸地處于不斷運動變化中9. 在地質公園內的巖洞中發現了海洋生物化石,產生該現象的原因是( )A. 圍海造田和填海造陸B. 地殼運動和海平面的升降C. 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D. 全球的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公元1519年9月,麥哲倫率領探險船隊從西班牙出發,一路往西航行,尋找通往“大南海”的水上通道。歷經千辛萬苦,探險隊于1522年9月返回西班牙。麥哲倫船隊的遠航證明了地球是個球體。結合下圖,完成10題。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10. 1519年11月29日,探險隊到達巴西海岸,沿大西洋海岸繼續南航,準備尋找通往“大南海”的海峽。1520年10月21日,他們終于找到了一條通往“大南海”的峽道,即后人所稱的麥哲倫海峽。麥哲倫海峽在圖中對應的序號是( )A. ① B. ②C. ③ D. ④每年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我國是海洋大國,加快海洋資源開發和海洋強國建設是我們的歷史使命。下圖為海底地形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1.對圖中各海底地形描述錯誤的是( )A.①是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 B.②是大陸架外緣的巨大陡坡C.③是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 D.④是洋盆,寬廣而又相對平坦地理老師在課堂上設計了一個實驗:同時加熱燒杯中相同質量的水和沙土,觀察二者升溫速度的差異,并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如圖所示)。完成下列小題。12.該實驗可以說明的地理現象是( )A.海陸溫度差異 B.冬夏溫度差異 C.晝夜溫度差 D.不同海拔溫度差異13.下列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可以用該實驗原理解釋的是( )A.暑假期間,小明的爸爸帶他去登山避暑B.炎炎夏日,孩子們很喜歡到海邊游泳C.春節假期,哈爾濱冰雕展吸引眾多游客D.寒假期間,北方的游客喜歡到三亞避寒同陸地地形一樣,海洋底部也是高低起伏,形態多樣。圖為海底地形剖面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14.圖中表示海溝的是( )A.a處 B.b處 C.c處 D.d處15.自古以來,海洋就給人類提供魚鹽之利、舟楫之便。下列屬于海洋稱謂的是( )①資源的寶庫②藍色家園③鹽類的故鄉④植物王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望天樹屬龍腦香科植物,高可達七八十米,被稱為熱帶雨林中的“巨人”。結合四種氣候類型統計圖,完成16~17題。16. ①氣候類型的特點是( )A. 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和多雨B.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C. 全年溫和濕潤,降水量較均勻D. 氣溫年較差大,全年降水稀少17. 與③氣候類型相比,④氣候類型( )A. 冬季更寒冷 B. 冬季更溫和C. 降水季節變化更大 D. 冬季降水更少下圖示意的是2023年某天北京某中學學習小組分別在白天和黑夜所做實驗及其數據記錄。讀圖,完成18~19題。18. 學習小組做實驗時的日期最有可能是( )A. 2月15日 B. 6月17日C. 4月1日 D. 11月11日19. 由實驗可知,該天沙土的溫度( )A. 比水的溫度高B. 比水的溫度低C. 變化比水大D. 變化比水小七年級學生王芳利用網絡數據繪制了世界人口增長示意圖(圖1)和相關漫畫(圖2),供班里的學習小組在課堂上討論。根據信息完成20題。20. 各小組對圖1信息進行了解讀,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A. 世界人口始終保持勻速增長B. 1930—1960年人口增長最快C. 1960—2022年人口迅速增長D. 1830年前,世界人口不足1億二、非選擇題21.實驗探究實驗驗證物體影子的長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實驗過程:選擇一個晴朗的日子,分別在日出、正午、日落測量并記錄竹竿影子的長度。(1)分別歸納圖中太陽高度和竹竿影子長度在一天中的變化規律,并解釋兩者的關系。(2)推測山東省濰坊市安丘市該實驗小組測量當天,太陽直射 半球,并說明判斷依據 。理論探究紫外線殺菌率的規律。理論素材:自然界中微生物無處不在,有些細菌和真菌能引起人類患病,因此要注意殺菌消毒。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對微生物的破壞力極強,一般細菌在陽光下暴曬數小時,就會被殺死,所以陽光具有殺菌作用。情景設置:左圖為某日地球光照圖(圖中陰影部分表示黑夜),右圖為地球公轉示意圖。 (3)推測左圖所示A、B、C三地中此時最適合陽光殺菌的地點是 ,并分別說明剩余兩地不適合的理由 。(4)寫出地球公轉至右圖丁位置時我國山東省濰坊市安丘市的節氣是 ,并分析此季節的殺菌效果 。學以致用(5)如果山東省濰坊市安丘市的你想購買甲樓房屋,為保證全年采光好,建議他們最好選擇正午太陽光照如右圖中 (填序號)所示時去實地考察,說出判斷依據 。(6)山東省濰坊市安丘市的學校計劃在教學樓頂安裝太陽能板供學校用電,太陽能板應朝向 (南/北)。安裝成功后為了獲取最高熱量,夏至日時,太陽能板與地面的夾角最好為 (填序號)。22、2024年10月1日,我們的祖國迎來了第75個生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隆重的升旗儀式。圖左為地球公轉示意圖。圖右為北京二分二至日正午旗桿影子長短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下列問題。 【主題一:國慶節與地球公轉】(1)祖國過生日時,地球公轉在甲、乙、丙、丁四段中的 段,此時太陽直射南、北半球中的 半球,北京正值的季節是 ,北京的晝夜長短情況為 。【主題二:升旗時間與日出時間】天安門廣場每天日出升旗,日落降旗,象征五星紅旗與太陽同升同落。表為北京2024年10月份國慶期間天安門廣場的日出時間。日期 1日 2日 3日 4日 5日 6日 7日日出時間 06:10 06:11 06:12 06:13 06:14 06:15 06:16(2)國慶期間,天安門廣場升旗時間的早晚情況是逐漸變 ,這種變化產生的原因與地球的 運動有關。【主題三:正午旗桿影長與太陽高度】(3)圖右中,代表夏至日正午旗桿影子長短的序號是 。國慶期間,可觀測到天安門廣場旗桿的正午影長逐漸變 。23. 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極端高溫事件在世界范圍內頻發,多地氣溫觀測值打破歷史紀錄。圖1示意近兩年世界極端高溫事件分布圖。(1)圖1中的甲、乙兩地都曾因極端高溫誘發了嚴重山火,其中甲地屬于 氣候,其對應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為圖2中的 (填序號),甲地發生山火的主要原因是夏季 (高溫多雨/炎熱干燥)。(2)乙地是我國川渝地區,位于 洲,地處五帶中的 帶,屬于 氣候,夏季高溫和降水異常減少使當地蒸發量 (增加/減少),河流水位 (上升/下降),對人們生產、生活產生影響。(3)科學家推測,極端高溫天氣的出現與全球變暖有關。為緩解全球氣候變暖,請你從個人角度提出兩條合理化建議。答案1-5ABBBD 6-10DBDBB 11-15DABBA 16-20ABBCC21.(1)太陽高度變化是小-大-小;竹竿影子長度變化:長-短-長。(2) 南半球 山東省濰坊市安丘市當天白晝時長9小時21分,晝短夜長,此時太陽直射南半球。(3) C地。 A地位于夜半球,無陽光,B地位于晨線上,此時太陽照射較弱,C地位于晝半球,處在正午,光照強烈,所以C地更適合暴曬殺菌。(4) 冬至 冬至時我國山東省濰坊市安丘市處于冬季,此時太陽高度較小,白晝短,陽光照射時間短,紫外線強度相對較弱,殺菌效果較差。(5) ① 太陽高度角最低的時候,影子最長,能判斷陽光被遮擋的樓層(6) 南 ③22、(1) 丙 南 秋季 晝短夜長(2) 晚 公轉(3) ② 長23、(1) 地中海 ① 炎熱干燥 (2) 亞 北溫 亞熱帶季風 增加 下降(3)綠色出行;夏季空調適當調高溫度;節約紙張,保護森林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