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5.1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課件(共70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5.1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課件(共70張PPT)

資源簡介

(共70張PPT)
第五章 第一節 第1課時
課前檢測
索科特拉島(位置如圖)曾與大陸相連,約600萬年前,強烈的地殼運動使其與大陸分離,該島植物稀少,卻擁有307種特有植物物種,龍血樹是該島的代表性物種之一,外觀獨特,樹冠茂密如倒轉的傘,零散分布在島上的石灰巖地區。完成3~5題。
1.索科特拉島擁有多種特有植物的原因主要是
A.地處熱帶地區
B.地殼運動活躍
C.自然環境多樣
D.長期遠離大陸
【答案及解析】3.D 解析:據材料可知,該島長期點大陸分離,從而使島嶼物種與大陸
物種隔離,導致該島有多種特有植物。
課前檢測
索科特拉島(位置如圖)曾與大陸相連,約600萬年前,強烈的地殼運動使其與大陸分離,該島植物稀少,卻擁有307種特有植物物種,龍血樹是該島的代表性物種之一,外觀獨特,樹冠茂密如倒轉的傘,零散分布在島上的石灰巖地區。完成3~5題。
2.根據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理,推斷索科特拉島的氣候特點是
A.炎熱少雨
B.高溫多雨
C.溫和濕潤
D.涼爽干燥
【答案及解析】4.A 解析:索科特拉島位于亞丁灣地區,地處東北信風帶內,冬季受來自內陸的信風影響,夏季受西南季風控制,也是從非洲大陸吹來,且沿岸地區在西南風的彩響下,形成上升補償流,為寒流性質,更加劇了其于旱程度,由于該地緯度低,氣溫高,所以氣侯特征為炎熱少雨。
課前檢測
索科特拉島(位置如圖)曾與大陸相連,約600萬年前,強烈的地殼運動使其與大陸分離,該島植物稀少,卻擁有307種特有植物物種,龍血樹是該島的代表性物種之一,外觀獨特,樹冠茂密如倒轉的傘,零散分布在島上的石灰巖地區。完成3~5題。
3.龍血樹巨傘樹冠的功能主要是
A.防止強光灼傷樹干
B.提高光合作用強度
C.減少土壤水分蒸發
D.增加葉面蒸騰散熱
【答案及解析】5.C 解析:索科特拉龍血樹形成巨大的樹冠,從而營造了面積盡可能大的樹陰,可減少根系附近土壤中水分的蒸發。
核心素養
1.區域認知:能夠運用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規律,認識區域的自然環境。
2.綜合思維: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規律。
3.人地協調觀: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說明自然環境各要素在自然環境形成中的相互作用,并指導人類合理開發資源。
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
課程標準
目錄
一 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二 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
三 自然環境的統一演化和要素組合
四 自然環境對干擾的整體響應
距今2000多萬年以來,青藏高原地區在亞歐板塊與印度板塊擠壓下強烈隆升,從此改變了世界的海陸分布和亞歐大陸輪廓,并對中國自然環境的演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活動:青藏高原隆升的影響
①青藏高原隆升對當地和我國氣候的影響
1、促進了青藏地區高寒環境的形成 高原隆升后,氣溫下降,廣大高原面上形成高山草甸、草原和寒漠景觀,凍土廣布,冰川地貌發育。
2、加劇了我國西北地區的干旱程度。高原隆升后,阻礙了南部海洋濕潤氣流西進北上,并且導致西北地區盛行下沉氣流。
青藏高原隆升對當地和我國氣候的影響
3、對中國氣候影響巨大,直接改變了大氣環流的格局
南支沿喜馬拉雅山脈向東流動,明顯加強了西南季風;
北支從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向東流動,從而加強了由于海陸分布引起的偏北季風。
進入第四紀后,體積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聳立在北半球的西風帶中,把西風帶分為南、北兩支。
青藏高原隆升對當地和我國氣候的影響
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蒙古高原、西伯利亞一帶在冬季不容易受到暖氣流的影響,冷空氣因而有機會積聚,形成強盛的冷高壓。
夏季位于青藏高原以南的印度次大陸受地形屏障,受不到北方冷空氣的影響,熱低壓因而得以長期保存。
青藏高原隆升對我國地形的影響
4、形成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
喜馬拉雅山運動導致秦嶺的不斷抬升,造就南方和北方的地域分異。
青藏高原隆升對我國河流分布的影響
5、形成大面積的高山冰川,成為大河的源頭。
土壤
氣候
地形
水文
生物
1. 自然環境組成要素
植物(生物)
大氣(水汽)
巖石(地貌)
河流(水文)
土壤
一.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2. 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3)意義: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一個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
(1)類型: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
(2)三大類循環簡圖
一.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3. 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1)氣候與水文
降水影響陸地水體的分布
水分的蒸發和凝結影響氣候
一.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土壤
氣候
地形
水文
生物
(2)氣候與地貌
3. 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濕潤的氣候條件:流水侵蝕堆積地貌
地表性質影響大氣溫度
一.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土壤
氣候
地形
水文
生物
生物影響大氣的組成,調節氣候
3. 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3)氣候與生物
光照、熱量、水分影響植物分布及形態
一.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土壤
氣候
地形
水文
生物
土壤的干濕狀況影響著空氣的溫度和濕度
3. 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4)氣候與土壤
氣候影響土壤的質地、土壤形成速度
和土壤的有機質含量
一.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土壤
氣候
地形
水文
生物
3. 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5)地貌與水文
地貌影響水體的形狀、大小和分布
水體運動塑造地表形態
一.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土壤
氣候
地形
水文
生物
3. 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6)地貌與土壤
坡度、地形部位不同,
土層厚度和土壤肥力不同
土壤經固結成巖作用可以轉化為巖石
一.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土壤
氣候
地形
水文
生物
生物促使巖石風化對地表進行微改造
3. 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7)地貌與生物
沙丘地貌與冰川地貌下植被類型迥然不同
一.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土壤
氣候
地形
水文
生物
生物吸收和蒸騰水分
3.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8)水文與生物
水分決定生物的多樣性和分布
一.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土壤
氣候
地形
水文
生物
一.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3. 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9)土壤與生物
土壤是陸地生物生長的基礎
生物促進土壤的形成和發育
土壤
氣候
地形
水文
生物
生物圈
水圈
大氣圈
巖石圈
降水
降水
礦物質
水、無機物
無機物
二氧化碳、降水
氧氣

水汽
塵埃
有機物
有機物
水循環
巖石圈循環
生物循環
導 練
自然環境中的每一個要素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讀“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示意圖”,回答1~2題。
1.圖中對我國西北內陸綠洲的形成起關鍵作用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造成我國南方地區“高山青,澗水藍”與西北地區“黃沙漫漫飛滿天”景觀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水文 B.地貌
C.植被 D.氣候
我國南方地區“高山青,澗水藍”與西北地區“黃沙漫漫飛滿天”都是當地典型的地理特征,主要是氣候不同造成的。

光照
(有機物)
6CO2 + 6H2O
C6H12O6 + 6O2
葉綠素
綠色
植物
1.生產功能:
自然地理環境共同合成有機物的能力
水圈
大氣圈
無機鹽
(巖石圈)
大氣圈
二、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
自然要素組合的差異影響生產功能的強弱
太陽輻射量、熱量、水分、土壤、地貌組合條件越好
植被高度越大
植物種的數量越多
生物量越大
亞寒帶針葉林
熱帶雨林
露生層
樹冠層
林下層
灌木層
草本層
熱帶 亞寒帶(大尺度)
二、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
我國的祁連山地長有“陰陽臉”(如圖),即一側山坡林木蔥郁(“陰臉”),另一側山坡草地青翠(“陽臉”)。請大家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這種現象主要是由坡向引起的,“陰臉”為陰坡,光照少,蒸發較弱,水分條件較好,利于喬灌木的生長;
“陽臉”為陽坡,光照充足,但蒸發也快,水分條件差,只能生長一些需水量小的草本植物。
案例1:祁連山(小尺度)
自然環境要素通過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使自然環境具有能夠自我調節、保持性質穩定的能力。
特征:
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備,是環境整體功能。
O2
CO2
碳酸鈣(沉淀)
CO2
溶解鈣
CO2
光合作用
海-氣作用
碳氧平衡
削減CO2最主要途徑
削減CO2
2.穩定功能
例如:大氣中CO2的含量長期保持穩定。
二、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
案例2:坡面土壤厚度的穩定性
(1)坡面土壤表層常常發生流水侵蝕;
(2)巖石不斷風化,為土壤形成提供原料;
(3)流水侵蝕和巖石風化共同控制著土壤厚度等。
坡面土壤表層常常發生流水侵蝕。巖石不斷風化,為土壤形成提供原料。流水侵蝕和巖石風化共同控制著土壤厚度。一般來說,如果流水侵蝕強烈,土壤薄,下覆巖石受環境影響加劇,風化加速。相反,如果流水侵蝕較弱,在厚厚的土壤的保護下,巖石就不易風化。表面上看,流水對土壤的侵蝕很明顯,一次降水過程就能觀察到;而土壤的形成速度比較慢,短時間內難以察覺,土壤厚度似乎應該變薄。但事實上,在自然狀態下植被生長良好的坡面,經過多年的土壤侵蝕與土壤形成過程,土壤厚度一般沒有明顯變化。通過土壤與水、土壤與巖石間的物質交換,土壤厚度及自然環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坡面土壤厚度的穩定性如何保持的?
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示意圖
分析藏羚羊數量與環境的關系
活動探究
1.推測可可西里地區的氣候與植被特點。
高寒氣候,晝夜溫差較大。
植被以高寒草甸為主,較為稀疏,生產力較小。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棲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變化不明顯,存活率卻變化顯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發,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數量增加。當藏羚羊數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對不足,避風處相對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數量減少。因此,在自然狀態下,藏羚羊的數量雖然隨著環境變化有所波動,但基本穩定。
分析藏羚羊數量與環境的關系
活動探究
2.說明可可西里地區動物(如藏羚羊)的數量更易受環境條件影響的原因。
可可西里地區氣候高寒,草類稀疏,食物產量有限且受環境條件影響明顯,因此動物數量更易受環境條件影響。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棲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變化不明顯,存活率卻變化顯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發,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數量增加。當藏羚羊數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對不足,避風處相對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數量減少。因此,在自然狀態下,藏羚羊的數量雖然隨著環境變化有所波動,但基本穩定。
3.藏羚羊的數量雖有波動,但基本穩定。這種現象符合什么地理原理
藏羚羊的數量與可可西里的自然環境承載力相適應。在無人類干擾的情況下,自然環境各要素的變化迫使藏羚羊通過增減數目來適應環境,其結果是藏羚羊的數目保持了相對穩定。這體現了自然環境的穩定功能。
分析藏羚羊數量與環境的關系
活動探究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棲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變化不明顯,存活率卻變化顯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發,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數量增加。當藏羚羊數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對不足,避風處相對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數量減少。因此,在自然狀態下,藏羚羊的數量雖然隨著環境變化有所波動,但基本穩定。
藏羚羊與環境的動態平衡
環 境 食物、水源豐沛
寒潮少
避風處、含鹽土壤充足
藏 羚 羊 存活率上升
數量增加
環 境 食物、水源、
避風處、含鹽土壤不足
藏羚羊 存活率下降
數量銳減
經典習題
整體性
穩定功能
1.若圖1中A是綠色植物,則圖1體現了自然地理環境的
A.調節功能
B.穩定功能
C.消費功能
D.生產功能
導 練
下面兩圖反映了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據此回答1~2題。

2.圖2體現了自然地理環境的
A.生產功能
B.穩定功能
C.消費功能
D.選擇功能

第五章 第一節 第2課時
下圖示意青藏高原附近地區從漸新世(3400萬年前—2300萬年前)至現代三個不同時期南北向海拔變化剖面。
(1)從內力作用角度解釋青藏高原的形成過程。
印度洋板塊向北運動,與亞歐板塊碰撞擠壓,使地殼不斷抬升。
主題探究1:青藏高原
下圖示意青藏高原附近地區從漸新世(3400萬年前—2300萬年前)至現代三個不同時期南北向海拔變化剖面。
漸新世:(熱帶)森林;現代:荒漠(荒漠草原)。
(2)指出圖示漸新世和現代兩個階段可可西里的主要植被類型。
主題探究1:青藏高原
下圖示意青藏高原附近地區從漸新世(3400萬年前—2300萬年前)至現代三個不同時期南北向海拔變化剖面。
①因青藏高原隆升,阻擋了南方海洋濕潤氣流(夏季風或西南風),使甲區域降水稀少,氣候干燥,大陸性強;
②因氣候干燥,河流稀少,地表水缺乏,植被覆蓋率低;
③晝夜溫差大,物理風化作用及風力作用強,荒漠、戈壁廣布。
(3)從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角度,分析甲區域現代地表景觀的成因。
主題探究1:青藏高原
三、自然環境的統一演化和要素組合
1. 要素特點
①變化性:自然環境要素每時每刻都在演化
②統一性:一個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各個要素的演化是統一的。
第五章 第1節
海 氣 相 互 作 用
平坦高原
流水侵蝕
高原峽谷不斷拓寬,高原面萎縮
演化為
山地
逐步侵蝕
丘陵
進一步侵蝕
平原
自然環境要素每時每刻都在演化,如下面所示的地貌侵蝕的變化:
①變化性:自然環境要素每時每刻都在演化
地貌的侵蝕變化
坡面變緩,地表徑流減少,水土流失減弱,在成土過程作用下土壤逐漸變厚,植被也更為發育,大氣濕度也有所增加。
高原
山地
丘陵
平原
流水侵蝕
進一步侵蝕
②統一性:一個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各個要素的演化是統一的。
活動:請根據統一變化過程的原理,分析在湖泊演變為陸地的過程中,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統一變化的。
地貌:
氣候:
生物:
土壤:
水文:
由湖泊變成了陸地
由濕潤變得干燥
由水生生物變成陸地生物
逐漸由濕變干
水面逐漸縮小至消失
經過a—b—c—d—e五個階段的演化
2. 相互關系
自然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保證了自然環境要素之間的協調,形成了階段性的自然環境要素組合。
圖 黃山“四絕”
自然環境的統一演化和要素組合
三、自然環境的統一演化和要素組合
導 練
下圖為“某區域不同時期地理環境變化示意圖”。據圖完成1~2題。
1.引起該區域地理環境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地殼上升 B.植被破壞
C.氣候變化 D.農業開發

圖中的地殼運動引起地形抬升,地形抬升使背風坡受濕潤氣流影響變小,氣候變得干旱,形成草地和荒漠。所以引起該地環境變化的根本原因是地殼上升。
2.該區域地理環境的變化,主要體現了
A.地理環境的獨特性
B.地理環境的區域性
C.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D.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是一個整體,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一個整體。

1. 整體響應原理
某一自然環境要素收到干擾發生變化
改變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其他要素發生連鎖變化
整個自然環境發生變化
四、自然環境對干擾的整體響應
五、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1. 各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征是協調一致的
例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溫帶荒漠景觀的形成
圖 中國三大自然區分布示意圖
氣候
深居內陸
水文
土壤
地貌
植被
干旱 大陸性
風化、風力作用顯著
稀少
發育差
多為
內流河
例如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和濫伐森林會引起整個生態環境的失調
五、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2.自然環境各個要素的演化是統一的,一個要素的變化必然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牽一發而動全身)
案例:樓蘭古城
新疆樓蘭古城遺址曾經是人們生息繁衍的樂園,那時,這里河流兩岸水草豐美,田地肥沃,一派“七里十萬家”的繁榮景象。然而,到了公元400年,樓蘭已經“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從此,樓蘭古城悄無聲息地消失了。樓蘭古城究竟是怎樣消亡的,也就成為一個難解的謎團。但多數人認同的說法是:由于孔雀河改道,塔里木河斷流,下游的樓蘭地區水源逐漸枯竭,植被死亡,居民的生計難以維系,紛紛離開故土,古城由此消亡。
樓蘭古城
1.假如材料中的說法成立,樓蘭古城的消亡反映了地理環境的什么特征?
2.舉例說明樓蘭文明消失過程中某個地理環境要素變化對其他要素的影響。
整體性
河流斷流,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減少;河湖減少,氣候惡化,風沙增多。
3. 某一要素的變化,不僅影響當地的整個自然環境,還會對其他地區的自然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
例如青藏高原隆升對自然地理環境產生影響
圖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五、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人為干擾下的環境變化多為快速的
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干擾不斷增強,干擾的后果常常被放大
環境的快速變化往往不利于人類的適應
五、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4.人為干擾對自然環境影響的特點
1.據圖說出黃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圍。
主題探究2: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
地理位置
的過渡性
從季風區向非季風區過渡
從平原向山地高原過渡
從濕潤向干旱過渡
從森林向草原過渡
……
2.結合所學知識,說出黃土高原的位置的過渡性。
主題探究2:黃土高原
3.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運用整體性原理,描述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特征。
地理位置
大氣
水文
生物
土壤
地貌
溫帶季風氣候為主,冬冷夏熱;
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黃河流經,
河流含沙量大。
高原地貌,
地形坡度大,
千溝萬壑。
黃土土質疏松。
植被覆蓋率低。
過渡性
黃土高原自然環境脆弱
材料1: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夏季暴雨時,水土流失量占全國總量的40℅左右,每年損失土壤近20億噸,土壤中大量的氮、磷、鉀肥料通過黃河、海河等河流白白地流入大海。僅以黃河為例,它每年從黃土高原上帶走16億噸的泥沙,若堆成1米見方的大堤,其長度是地月距離的3倍,可以繞赤道27圈,帶走的氮、磷、鉀肥約4000萬噸,相當于全國每公頃耕地被沖走375克肥料。
1.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僅僅只是土壤侵蝕過程嗎?
2. 水土流失涉及哪些自然地理要素?
3. 各個自然地理要素在水土流失的過程中是怎么聯系在一起的?試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展示出來。
不是
土壤 氣候 植被 大氣 水 地貌等自然要素
主題探究2:黃土高原
水土流失
土壤肥力下降
植被覆蓋率下降
氣候干旱
地表破碎
溝谷
土壤
植被
大氣、水
地貌
各自然地理要素在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過程中的聯系:
2.自然環境各個要素的演化是統一的,一個要素的變化必然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牽一發而動全身)
主題探究2: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自然環境過渡性明顯,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狂風驟起,塵土蔽日,鳥無棲樹,是曾經黃土高原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在歷史上一直都是這么嚴重的嗎?
主題探究2:黃土高原
材料2:在歷史上,從有文字記載開始,黃土高原屬于森林草原區,在西周春秋時期,森林覆蓋率達53%,當時河流眾多比較清澈,枯水季節流量也較大。由于生態環境整體上來說較為優越,黃土高原地區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源地,而且周秦漢唐諸多強盛王朝皆建都于此,經濟文化幾度繁榮。
材料3:西周到建國初期,黃土高原森林植被覆蓋率的變化情況表格。
推測導致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加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題探究2:黃土高原
材料4:黃土高原上的人類活動。
描述圖中的人類活動行為,它們主要對黃土高原的哪個要素影響最大?
該要素的變化會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有什么影響?請嘗試用思維導圖表示。
人類為了利用林木資源過渡砍伐,破壞植被;
為了獲取能源,過渡樵采;過渡開墾;過渡放牧。
主要對黃土高原的植被造成很大的影響。
黃土高原地理環境各要素變化示意圖
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更加脆弱。
過度樵采
過度開墾
濫伐森林
過度放牧
植被破壞
大氣
生物
水文
土壤
地貌
局部小區域氣候變得更加干旱,降水變率加大。
地表徑流增加,河流含沙量加大,淤積下游的河道和湖泊,導致河湖調蓄能力下降,旱澇災害增加。
表層土壤流失更加嚴重,土壤肥力下降加劇。
地表受流水侵蝕變強,水土流失加劇。
4.人為干擾對自然環境影響的特點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除了導致當地生態環境脆弱,還會對其他區域的自然環境造成什么影響呢?
材料5: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這里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加上由于濫墾濫牧等造成的地面植被破壞,水土流失非常嚴重,黃河攜帶大量的泥沙形成滾滾泥流。黃河進入下游以后,河道變寬,水流變緩,泥沙大量淤積,河床逐年抬高。為防止黃河水溢出,需要人工筑堤束水,如此年復一年,黃河下游河道成為高出兩岸平地的“地上河”。如開封河床平均高出市區7—10米以上,“懸河”特點突出。一旦黃河決堤,泛濫成災,土壤鹽堿化也會加劇。黃河下游的“地上河”嚴重影響和威脅著下游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結合材料5,用思維導圖分析黃河上中游地區水土流失對下游地區的影響。
河流上、中游砍伐森林
上、中游水土流失加劇
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洪澇
河床抬升
地下水位升高
土壤鹽漬化
河流含沙量增加
下游河道泥沙淤積
黃河上中游地區水土流失對下游地區的影響
3.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的,一個地區的自然環境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其他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
主題探究2:黃土高原
地上河
過度砍伐
植被破壞
生態惡化
水土流失
土壤變薄
肥力下降
河流徑流季節變化增大
溝谷縱橫
旱澇災害增多
森林過度采伐變化導致東北自然環境的整體變化
案 例
修建大壩
阻斷水生生物聯系
形成人工湖泊
草甸化或鹽堿化
誘發地震
改變下游河流流速和流量
時空調控
地方氣候
生物
地下水
土壤
泥沙沉積
洪水災害
水資源
巖石
減少
減少
地下水位上升
物種構成改變
變得溫和濕潤
認識修建大壩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活 動
課堂小結
根據教材5-3,繪制一幅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間的相 互關系示意圖,并以我國西北內陸為例,闡明各要素間的關系?
地形
氣候
水文
土壤
生物
深度內陸,地形封閉
干旱、光照強
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大
多大風天氣
河流短小稀疏,多內流河,水量小,含沙量大
多沙質土
發育程度較低
植被稀少
耐旱
課后作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西区| 类乌齐县| 方山县| 诏安县| 宜兰县| 绥化市| 广丰县| 定兴县| 库伦旗| 罗江县| 土默特左旗| 赤壁市| 额尔古纳市| 岢岚县| 蓬溪县| 徐汇区| 惠来县| 绿春县| 绥芬河市| 无为县| 隆昌县| 都匀市| 任丘市| 富蕴县| 盐池县| 岑巩县| 聊城市| 洪湖市| 平和县| 囊谦县| 醴陵市| 玉屏| 宜都市| 甘谷县| 宝兴县| 嵩明县| 罗甸县| 醴陵市| 五华县| 开封市| 龙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