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檢測試卷(七)(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48分)1.地圖是歷史學習的重要資源。通過觀察下圖,我們可以了解的是( )A.帝國主義瓜分非洲 B.一戰前的國際形勢C.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D.兩極格局正式形成2.(2024·衢州高一下期末)這是一戰期間某一年的局勢描述:“交戰國損失巨大,物質資源枯竭,勞動人民逐漸認清戰爭的反人民性質。這一切都引起了人民群眾的極大不滿。所有國家的群眾革命情緒日益高漲,罷工運動如火如荼……軍隊中直接出現了反戰運動。俄國醞釀著革命風潮,美國急欲介入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活動而參戰,此后,協約國的優勢更為明顯。”這一年應該是( )A.1914年 B.1915年 C.1917年 D.1918年3.(2024·臺州十校高一下期中)“凡殖民地及領土于此次戰爭之后不復屬于從前統治該地之各國,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于今世特別困難狀況之中,則應適用下列之原則,即此等人民之福利及發展成為文明之神圣任務,此項任務之履行應載入本盟約。”這里的原則指的是( )A.集體安全原則 B.門戶開放原則C.全體一致原則 D.委任統治原則4.(2024·駐馬店高二期末)《國際聯盟盟約》指出,前同盟國的殖民地和領土是“在現代世界極為艱苦的條件下,自己無法生存的民族所居住的區域”,因此“對這些民族的監護應該委托給那些先進民族……他們能最好地承擔這一責任”。這就是“委任統治”。這一原則( )A.是帝國主義瓜分殖民地的表現 B.體現了對戰敗國的制裁C.有助于弱小的民族走向現代化 D.公正地處理了國際事務5.(2024·江西部分高中聯考)二月革命后,臨時政府外交部部長米留科夫照會各國政府,“愿將世界大戰進行到徹底勝利”,繼續命令前線軍隊投入戰斗。1917年5月3日,照會在報紙上公布,彼得格勒街頭出現游行示威,抗議運動席卷各大城市和軍隊,米留科夫被迫遞交辭呈。據此可知,當時俄國( )A.社會主義革命勢在必行 B.十月革命條件已經成熟C.臨時政府缺乏合法地位 D.和平民主成為社會共識6.(2024·錦州一模)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十月革命產生了一種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新的思想意識,還深刻影響了戰后數十年世界歷史模式。俄國不再是西歐資本主義的仿效者,而是世界歷史的引領者。”對“世界歷史的引領者”最合理的解釋是,十月革命( )A.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B.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C.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D.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7.(2024·鄭州高一下期末)列寧認為,在一個落后的、小農占優勢的國家里,單憑自己的力量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是不可能的。于是只好退卻,退到社會發展的現實基礎上。為此,蘇俄( )A.實行余糧收集制 B.調整了國家和農民的關系C.開展農業集體化 D.實行資本主義新經濟政策8.(2024·江蘇百校聯考高一下檢測)如表為1913—1937年俄國/蘇聯工業產值及重要工業產品在歐洲和世界的排名表,據此可知蘇聯( ) 年份 項目 1913 1928 1932① 1937世界 世界 世界 歐洲 世界 歐洲工業總產值 5 5 3 2 2 1機器制造業 4 4 2 1 2 1電力 15 10 7 4 3 2注:①與資本主義各國在1929年的生產規模比較。A.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必然性 B.蘇聯模式有明顯的弊端C.優先發展重工業成效顯著 D.借鑒了西方工業發展經驗9.(2024·張家口高一下階段練習)1920年,甘地宣稱,英國教育制度是“徹頭徹尾的邪惡之源”,他和國大黨其他領導人一道號召學生離開官辦學校,進入民族私立學校求學,研修印度民族文化知識。這一做法( )A.助推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 B.肯定了印度民族學校的辦學C.體現了英國教育制度的弊端 D.確立了反對英國殖民的主張10.(2024·天水高一下期中)近代晚期,非洲的埃及、南非等國家和地區,相繼誕生了民族主義組織,他們領導了帶有比較明確的民族民主要求的斗爭,這些斗爭是現代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先聲。該現象根源于當時這些國家和地區( )A.社會經濟有所發展 B.階級矛盾不斷緩和C.殖民侵略日益加劇 D.階層分化開始顯現11.(2024·大慶模擬預測)20世紀,亞非拉人民在長期革命實踐中,形成了像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毛澤東思想、甘地主義、尼赫魯主義、凱末爾主義、卡德納斯主義等有影響的思想體系。這些思想體系的形成,主要體現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 )A.廣泛性 B.持續性 C.繼承性 D.成熟性12.(2024·昆明高一下期中)如表所示為德意日法西斯主義的宣傳語。由此推知,德意日法西斯主義( )國家 宣傳語德國 重振古羅馬帝國的霸業,恢復“古羅馬的光榮”意大利 雅利安種族是對人類作出顯著貢獻的唯一民族,理應統治世界日本 日本國體“萬世一系”“萬國無比”,日本應“國兼六合”A.意圖加速世界大戰的爆發 B.具有極端民族主義的傾向C.已經具備統治本國的實力 D.其宣傳得到了政府的支持13.(2024·佛山高一下期末)下圖是某校學生創作的《切蛋糕》漫畫,蛋糕上的文字為“蘇臺德”和“捷克斯洛伐克”。該漫畫旨在( )A.譴責英法綏靖政策B.揭露同盟國的殘酷C.支持民族獨立運動D.抨擊日本侵略野心14.(2024·石家莊高一下期末)蘇聯傳統觀點認為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而英國著名史學家查爾斯·富勒指出:“阿拉曼戰役是為保衛盟國利益最具決定意義的一場陸戰,是二戰的轉折點。”而有些美國學者認為中途島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據此可知( )A.綜合多種認識就可以得出真理B.歷史研究者的綜合素養制約史學研究C.歷史研究無法形成統一的結論D.學者的國家和民族立場影響歷史結論15.(2024·鄭州高一下期末)二戰后期,比利時人和荷蘭人之間開始進行關稅同盟的談判,希臘人與南斯拉夫人簽訂了協議,比利時外交大臣希望比利時、荷蘭和法國以及三國的殖民帝國進行經濟、政治和軍事的聯合。出現該現象的原因是( )A.歐洲聯合思想的出現 B.二戰使西歐普遍衰落C.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 D.反法西斯戰爭的需要16.(2024·宿州高一下階段練習)雅爾塔會議中,美、蘇、英三國經過協商便決定了戰后許多涉及他國重大利益的問題。比如,“遠東問題”就以犧牲中國的利益來換取蘇聯在歐洲戰事結束后出兵中國東北對日作戰;在歐洲事務中,美、英與蘇聯私下劃定了雙方在歐洲的勢力范圍乃至一些國家的領土邊界。這表明,雅爾塔體系( )A.違背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B.帶有濃厚的強權政治色彩C.推動了國際格局的根本轉變 D.消除了世界大國間的矛盾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2024·麗江高一下階段練習)(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國聯具備了一個實行集體安全原則的國際權力機構的性質,但是,這個集體安全機制存在著一個與生俱來的致命弱點,即從一開始它就缺乏一個國際權力機構所必需的普遍性與廣泛性。籌建國聯的過程中,戰敗的德國、革命的蘇俄一直被排斥在外,除少數幾個西方大國外,廣大中、小國家對于國聯的一切重大事務都極少有發言權。國聯盟約公布后……由于威爾遜拒絕妥協,美國這個國聯的主要發起國竟沒有成為國際聯盟的正式成員,這無疑是對國聯的普遍性與廣泛性的又一重大打擊。國聯盟約雖然做出了對侵略國家實行制裁的一般規定,卻并沒有對“侵略”“侵略者”做出明確的闡釋,也沒有就采取制裁行動的程序與步驟作出進一步的具體規定。兩次大戰期間,在涉及戰爭與和平的重大問題上,國聯似乎無處不在,卻又無所作為。我們不能不遺憾地接受它沒能阻止一次次的局部沖突、沒能阻止又一場世界大戰的發生這一客觀的事實。——楊和平《國際聯盟的歷史方位》材料二 雅爾塔體系作為對二戰結束后的和平安排,是建立在美蘇力量相對平衡的基礎之上的。雙方認識到要爭取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于是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和平共處原則正式被納入了國際關系體系。二戰后,美蘇之間雖有多次冷戰對抗,但雙方之間始終沒有發生過熱戰。它所確立的聯合國安理會的“大國一致”原則,使任何大國要想發動戰爭特別是世界大戰都受到約束。如果說凡爾賽體系是孕育了另一次世界大戰的體系,那么對雅爾塔體系則不能做出這樣的結論。它體現在戰敗國的處置,并使之非法西斯化和政治經濟民主化方面,也體現在給予被壓迫民族的民族自決權和國家獨立的支持方面。二戰結束后的歷史已經證明,就世界范圍來說,雅爾塔體系以建立和維護戰后世界和平的主要目標已經得到實現。——摘編自徐藍《戰爭與和平——兩次世界大戰的比較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國際聯盟的局限。(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雅爾塔體系對二戰后國際關系的積極影響。(6分)18.(2024·貴州名校聯考)(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國家領導人的公開講話有著強烈的時代烙印。講話內容及時間 解讀“要使每個農民家庭,連一普特余糧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糧交給工人國家。”——列寧(1920年)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蘇維埃俄國面臨國內外敵人的聯合進攻,形勢嚴峻。國內戰爭爆發后,為把有限力量集中起來保證戰爭的勝利,蘇維埃政權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其中,最重要的是實行余糧收集制,將農民除口糧、種子糧外的一切余糧收集到國家手里。 此舉措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緩解了城市饑荒,是適應戰爭條件下的特殊政策;戰爭后繼續推行,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間接導致了國內戰爭結束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如果他們(農民)單個地換糧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應當加以阻撓。”——列寧(1921年) ①“黨知道戰爭日益逼近,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衛國家……因此我國共產黨也就拒絕了‘通常的’工業化道路。”——斯大林(1937年) ②“應當讓企業制定出緊張計劃……但這種計劃要制定得能夠完成。如果說,讓一個企業或者工業部門制定出不可能完成的緊張計劃,那么,我們必然會使與之協作的其他企業或者部門也都完不成。這樣,勢必為比例失調制造條件。”——赫魯曉夫(1953年) 20世紀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顯露,以赫魯曉夫為首的蘇聯新領導人試圖對舊體制進行改革。 赫魯曉夫時期的改革側重農業方面,改變過分集中的農業、工業管理體制。加大農業投入,實行農產品收購制,使農莊和企業獲得一定的自主權。 改革推動了二戰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重要探索,但其未能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縛,國民經濟比例仍然嚴重失調,改革收效不大請參照表中不同時期領導人發言內容的解讀示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表中①②兩個空白處的內容解讀。19.(2023·濰坊高一階段檢測)(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甘地始終相信,“以牙還牙”的報復原則,只能導致人類喪失理智,暴力只能孕育暴力,應當以仁慈來改造人類。用非暴力方式化解沖突,各敵對方通過溝通與交流可以達成互利共贏的解決方案。……甘地和平主義鼓勵我們用寬容的心去看待世界,進而化解沖突。——摘編自孫藝《甘地和平主義研究》材料二 甘地主要活動年表(部分)1906年8月,甘地在南非組織了一場抗議“黑法令”的運動,反對南非政府針對印度人的法律和種族歧視,實踐了真理與非暴力學說。不過,甘地對英帝國仍充滿幻想。1921年1—8月,在甘地領導下,全國各城市紛紛焚毀英國布匹,手紡手織,穿土布衣服,抵制威爾士親王訪印。1922年2月,發生農民放火焚毀警察局和燒殺警察事件,甘地要求立即停止不合作運動,挫傷了士氣,引起國大黨內的思想混亂。1930年3月,甘地率領78位志愿隊員開始“食鹽進軍”,拒購“官賣食鹽”,全印各地開展破壞鹽法、抵制洋布的斗爭,掀起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39年9月3日,英國代表印度宣戰后,甘地的極端非暴力立場與國大黨領導機構的有條件支持戰爭的主張發生尖銳沖突,以致他兩次被免職。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對甘地政治家的形象加以評述。(要求:表述持論有據,史論結合,邏輯清晰。)20.(2023·濟南高一統考)(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共產主義革命將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革命,而是將在一切文明國家里,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的革命,在這些國家的每一個國家中,共產主義革命發展得較快或較慢,要看這個國家是否有較發達的工業、較多的財富和比較大量的生產力。——恩格斯《共產主義原理》(1847年)材料二 那時,1918年8月20日,只有俄國發生了無產階級革命,而“蘇維埃政權”即全部國家政權歸工兵農代表蘇維埃,看來還只是(而事實上也只是)俄國的制度。現在,1919年1月12日,不僅在以前沙皇帝國疆界之內的拉脫維亞、波蘭、烏克蘭,而且在西歐各國,無論是各中立國(瑞士、荷蘭、挪威),還是遭受戰禍的各國(奧地利、德國),都發生了聲勢浩大的“蘇維埃”運動。德國(作為一個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它特別重要,特別有代表性)的革命一開始就采取了“蘇維埃”形式。——列寧《給歐美工人的信》(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恩格斯對共產主義革命的理解。(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歐部分國家爆發“蘇維埃”運動的原因。(6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2分)答案精析1.B [據圖中信息“三國協約”“三國同盟”可知,為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20世紀初,歐洲形成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同盟國”,英國、法國、俄國組成“協約國”,它們競相擴軍備戰,制定戰爭計劃,國際局勢日益緊張,故選B項;材料是歐洲局勢,與帝國主義瓜分非洲無關,排除A項;民族解放運動高漲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1955年華約的成立,標志著兩極格局正式形成,排除D項。]2.C [據材料信息“俄國醞釀著革命風潮”“美國急欲介入”“協約國的優勢”,結合所學1917年美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1917年俄國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可得出此時為1917年,故選C項;1914年一戰爆發,此時人民并未認清戰爭性質,排除A項;1915—1916年戰爭處于膠著狀態,并未體現出哪一方的優勢,排除B項;俄國在十月革命勝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戰爭,排除D項。]3.D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段話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國際聯盟盟約》中關于委任統治原則的條款,故選D項;材料未涉及安全問題,排除A項;“門戶開放”指的是列強共同宰割中國,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全體一致”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C項。]4.A [據材料“對這些民族的監護應該委托給那些先進民族”可知,委任統治制度是指國際聯盟將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國的殖民地和屬地分別委任給有關國家統治的制度,其實質是戰勝國對戰敗國殖民地和屬地的瓜分,故選A項;B項并非材料主旨,排除;這一原則是對弱小民族的侵略,排除C項;這一做法貌似公正,實則是帝國主義瓜分殖民地、重新確立國際秩序的表現,且使戰敗國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加劇了戰敗國和戰勝國之間的矛盾,排除D項。]5.A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二月革命后,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激起了民眾和士兵的強烈不滿,社會矛盾進一步加劇,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政權的革命斗爭勢在必行,故選A項;當時布爾什維克黨尚未就武裝起義做好準備,十月革命條件尚未成熟,排除B項;臨時政府代表俄國向各國政府發出照會,表明其具有合法性,排除C項;“社會共識”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6.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使得它成為了“世界歷史的引領者”,故選D項;巴黎公社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排除A項;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屬于對帝國主義的影響,排除B項;十月革命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屬于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響,排除C項。]7.B8.C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在歐洲占第一位,在世界占第二位,這主要和斯大林實施五年計劃有關,其優先發展重工業,助推了蘇聯工業化的實現,故選C項;新經濟政策在1928年就已經被廢止,排除A項;“有明顯的弊端”不合題意,與材料側重蘇聯模式的積極作用相悖,排除B項;“借鑒了西方工業發展經驗”不合史實,西方國家工業化道路是從輕工業到重工業,而蘇聯是優先發展重工業,排除D項。]9.A [根據材料可知,甘地反對英國的殖民教育制度,主張學習印度民族文化知識,這一做法有利于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A項正確;甘地主張進入民族學校學習民族文化,不代表其肯定印度民族學校的辦學,排除B項;甘地反對英國教育的原因是英國對印度的殖民,而非英國教育制度的弊端,排除C項;此前甘地就已經領導了反對英國殖民的活動,其主張不是從此時確立的,排除D項。]10.A [近代非洲出現了民族主義組織,其領導的斗爭是現代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先聲,這主要源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民族意識逐漸覺醒,A項正確;當時階級矛盾不會緩和,排除C項;C項不是根源,排除;D項錯在“開始”,排除。]11.D [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理論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的發展,材料亞非拉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指導思想既立足于本土文化,又受到了外來思想的影響,推動了本國民族的解放運動,D項正確。]12.B13.A [根據材料“蘇臺德”“捷克斯洛伐克”可知,漫畫所描繪的是二戰前英法將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區割讓給德國法西斯,這是英法“綏靖政策”的表現,據此可知,此漫畫的目的是諷刺西方大國的綏靖政策,A項正確。]14.D [對于二戰的轉折點,蘇聯、英國和美國學者都從自己國家的立場出發,得出不同的結論,D項正確;綜合多種認識就可以得出真理的說法太絕對,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歷史研究者的綜合素養,排除B項;“歷史研究無法形成統一的結論”說法太絕對,排除C項。]15.B [據材料可知,兩次世界大戰使歐洲遭受戰爭的巨大沖擊,導致西歐普遍衰落,西歐國家希望通過聯合的形式恢復發展經濟,B項正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出現了眾多歐洲聯合的鼓吹者和推動者,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美蘇冷戰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材料時間是二戰后期,戰爭接近尾聲,重點是戰后的重建和發展,排除D項。]16.B [根據材料“雅爾塔會議中,美、蘇、英三國經過協商便決定了戰后許多涉及他國重大利益的問題”可知,雅爾塔體系具有濃厚的強權政治色彩,B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雅爾塔體系以建立和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國際格局的根本轉變”,排除C項;“消除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17.(1)局限:①體現了帝國主義強權政治;②美國未參加,德國、俄國等國被排斥在外,缺乏權威性和普遍性;③國聯對于集體安全和制裁侵略者問題舉措不力;④未對“侵略”含義進行闡釋;⑤“全體一致”原則,使其失去了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⑥成為英法維護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2)積極影響:在較長時期內維護了世界的和平狀態;有利于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推動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民主化;促進了國際法的發展。18.從講話內容的背景、內容評價角度解讀即可。示例①20世紀20年代初,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嚴重損害農民利益,導致蘇俄爆發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蘇俄政府調整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策略,實行了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重心是調整國家和農民的關系,恢復自由貿易,通過以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以貨幣工資取代實物配給制等市場化措施,刺激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一定程度允許私營企業發展,引進外國資本,恢復發展國民經濟。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尊重經濟規律,在工農業間建立正常的經濟聯系,政策的實施使國民經濟得到穩定與恢復,鞏固了工農聯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②斯大林執政之初,蘇聯工業基礎薄弱,面臨西方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威脅。為加強國防、盡快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在斯大林領導下實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經濟上實行單一公有制和指令性計劃體制,政治上權力高度集中,形成了“蘇聯模式”。蘇聯模式使蘇聯在較短時間內從落后的農業國發展為世界工業強國,為后來的衛國戰爭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但其排斥市場調節,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農業、輕工業長期落后,嚴重影響了蘇聯后續的發展。19.甘地是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先驅和杰出的資產階級革命家。作為政治家其形象具有兩面性。一戰后英國對印度的殖民壓迫加重,制造“阿姆利則慘案”,激化了民族矛盾,甘地創立了非暴力理論。他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和經濟侵略,增強了印度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喚醒了印度人民的抗爭意識,為實現印度民族獨立和社會平等作出巨大貢獻。另一方面,他主張抵制西方工業文明,崇尚傳統文明,拋棄先進技術,是歷史的倒退;他對英國政府抱有幻想,以非暴力限制人民革命運動,挫傷了民眾反英斗爭的積極性,反映了其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和時代局限性。20.(1)理解:共產主義革命將在幾個國家同時發生;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決定各國共產主義革命發展的快慢;在英、美、法、德這些工業化發達的國家更容易實現。(2)原因:蘇俄的建立影響了其他國家的無產階級運動;西歐各國堅持帝國主義戰爭,激化了社會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力量。(3)認識: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與時俱進是其理論品質;堅持馬克思主義必須與具體國情相結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