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檢測試卷(六)(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48分)1.(2024·南陽六校高一下期中)獨立以后的拉丁美洲,礦業生產和出口仍在許多國家的經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制造業沒有得到相應發展,直到19世紀末,拉丁美洲還沒有一個國家出現現代工廠。這主要是由于( )A.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不徹底 B.英美等西方大國的武力干涉C.殖民地經濟體制殘余的影響 D.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充分2.(2024·九省聯考廣西)1861年英國人在印度設立“印度星章”,星章擁有者位居英國騎士之列,截至1877年已達數百人。該頭銜連同之后設立的“印度帝國勛章”,成為大多數印度人可以期待獲得的僅有的歐式榮譽。這些舉措( )A.激發印度人民掀起反英高潮 B.加速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C.促使了印度種姓制度的瓦解 D.強化英印帝國的統治秩序3.(2024·滄州運東四校高一下期中)右圖描繪了19世紀80年代的某一國際會議上,德國首相俾斯麥拿著刀正在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分割桌子上寫著“AFRIQUE”的蛋糕。該會議的召開( )A.消除了列強殖民擴張的矛盾B.加速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C.鞏固了列強瓜分非洲的成果D.保障了自由貿易原則的貫徹落實4.(2024·湖北云學名校期中)19世紀末,英國《笨拙》雜志刊登了一幅名為《我的、都是我的》漫畫,圖中描繪了英國開普殖民地議會議員塞西爾·羅德斯手拿電報線,腳踩大地的形象,對此解讀最準確的是( )《我的、都是我的》A.歐美主導下世界殖民體系形成B.美化形象掩蓋英國侵略的本質C.非洲的民族意識覺醒歷程受阻D.英國憑技術優勢意圖瓜分非洲5.(2024·浙江浙南名校聯盟聯考)有學者認為,由于歐洲實現了對絕大部分非西方土地的經濟剝削和殖民統治,一個由歐洲主宰的,經濟上分為“世界工廠”與“原料產地”,政治上分為宗主國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出現了,歷史的橫向發展達到了空前未有的程度,人類歷史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史。這一“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史”最有可能在( )A.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 B.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C.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 D.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6.(2024·邵陽期末)1878年,法國與大哥倫比亞政府簽訂協議,開鑿巴拿馬運河,后以4 000萬美元賣給了美國。1903年,美國支持巴拿馬獨立,繼續取得運河開鑿權。1914年,運河開通后,美國擁有運河兩岸10英里寬的自治權及運河的經營管理權。巴拿馬運河的開通( )A.是“大棒政策”加“金元外交”的產物B.加深拉美地區殖民地化程度C.體現出歐美列強爭霸的重點在拉美D.反映出美洲本土水權的旁落7.(2024·江蘇百校高一下聯考)1938年3月18日,墨西哥總統卡德納斯通過電臺向全世界宣布了石油國有化改革的聲明,從即日起墨西哥將十七家外國石油公司收歸國有,其中包括皇家殼牌、新澤西美孚、加利福尼亞標準石油公司等石油巨頭的墨西哥分公司。這一舉措( )A.標志世界殖民體系在拉美的瓦解B.加快墨西哥民族獨立的步伐C.使墨西哥擺脫對外國資本的依賴D.推動墨西哥民族經濟的發展8.(2024·九江高一下聯考)在19世紀初的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中,土生白人地主往往起著重要作用。資產階級和商人雖然參加獨立運動,但不是主導力量。印第安農民、黑人奴隸和各種混血種人,是構成暴動隊伍的基本群眾,卻沒有獲得應有的權利和解放。這表明拉美獨立運動( )A.造成資產階級的軟弱 B.并未完成民族獨立的任務C.缺乏底層群眾的支持 D.對政治民主化的影響有限9.(2024·上饒高一下聯考)1908年6月,英國殖民當局以“陰謀推翻女王政權”的罪名逮捕了提拉克,并于7月13日送交孟買最高法院進行審訊。這激起了印度人民的強烈憤懣,為抗議英國殖民當局的暴行,孟買紡織、鐵路、碼頭和城鄉運輸等行業的10余萬工人于7月23日舉行了總罷工。這是近代亞洲工人階級第一次政治總罷工。印度這場罷工( )A.推動了民族獨立意識發展 B.根源于資本主義經濟產生C.表達了民眾獨立自治要求 D.反映出工人階級的產生10.(2024·溫州高一階段檢測)1907年,英俄兩國締結的協約強行將伊朗瓜分成三部分,從而引發伊朗廣大人民舉行游行示威等抗議活動,議會也隨即通過《基本法補充條款》等限制王權的文件。可見,伊朗立憲革命( )A.具有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質 B.踐行資產階級的共和要求C.與資產階級改良方式相同 D.是無產階級革命組成部分11.(2024·阜陽開學統測)《1905—1909年波斯革命》中寫道:東方正從酣睡中覺醒。在中國,表現為偏向“中國是中國人的中國”的理想;在波斯……覺醒似乎表現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非常引人注目的是,這些不滿的跡象同時出現,不能純粹歸于偶然。其意在說明( )A.亞非拉民主革命具有多元性 B.亞洲覺醒具有一定的偶然性C.亞洲民族民主意識不斷增強 D.亞洲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12.(2024·吉林高一下期中)19世紀70年代,埃及的混合法庭(由英、法、埃法官共同行使司法權)以及有英、法兩國代表參加的埃及新內閣相繼建立。19世紀80年代,在祖國黨領導下,起義士兵強調埃及應超越宗教界限形成政治聯合,以共同抵抗英國的入侵。由此可推知,這一時期的埃及( )A.當地封建勢力遭到削弱 B.實現了各階層的大團結C.民族革命具有妥協色彩 D.粉碎了柏林會議的陰謀13.1881年,蘇丹掀起了“馬赫迪”大起義,起義軍主要構成如下:對馬赫迪無比虔誠的信徒,他們要求變革宗教;對英國和埃及殖民統治不滿者,多為底層勞動者和中小商人;南方游牧民,他們不愿被埃及人擄掠去當兵;從未屈服于埃及統治的少數民族族群。這說明( )A.馬赫迪起義旨在反封建、爭民主 B.蘇丹國內民族矛盾引發了馬赫迪起義C.資產階級是馬赫迪起義的領導者 D.馬赫迪起義者結成了廣泛的統一戰線14.(2024·漳州二模)下圖是20世紀初埃塞俄比亞人所繪關于1806年阿杜瓦戰役的政治宣傳畫。該宣傳畫( )阿杜瓦戰役中的孟尼利克二世A.體現了埃塞俄比亞民族解放運動的獨特性B.反映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殘酷性C.提升了埃塞俄比亞軍隊士氣推動戰爭勝利D.說明了殖民主義侵略的罪惡性15.(2024·新課標卷)1897年,西非黃金海岸成立“土著居民權利保護協會”,主要成員是地方首領和受過西式教育的上層人士。他們成功抵制了殖民者將大片土地宣布為“無人居住土地”的企圖。20世紀初,類似團體在非洲其他殖民地也相繼成立。這些團體的存在( )A.促使和平抗爭成為主要斗爭形式B.推動了非洲首個政黨的誕生C.幫助大多數地區免于淪為殖民地D.促進了民族獨立思想的傳播16.(2024·鄭州高一下期末)《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中寫道:19世紀印度幾乎所有殖民地獨立運動的領導人都是受過歐式教育的精英,吸收了啟蒙思想的價值觀,將它作為瓦解歐洲人在海外殖民統治的武器。材料說明殖民主義( )A.激發了印度民族獨立的意識B.影響了印度整體文化氛圍C.培養了反對殖民統治的中堅D.推動印度逐步走向現代化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14分)【英國在北美及印度的殖民擴張】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7世紀中期是英國急劇變動的時代,其在殖民擴張和對外戰略方面表現為重大調整和轉換。雖然英國在歐洲以外地區從事殖民擴張始于16世紀后半葉,但英國真正具有劃時代意義并取得重大進展的殖民開拓和商業擴張則始于17世紀。從17世紀開始,英國人口增長速度加快,到17世紀中期,英格蘭人口達到530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的人口總數也達到240萬,英格蘭和威爾士在1520—1690年人口增加了近120%,但在大約1603—1750年增加人口則少于60%。隨著移民者在北美大陸墾殖活動的成功開展,大量英國移民不斷地遠道而來。1621年11月,一艘名為“鴻運號”移民船帶來35名乘客;1622年5月底,“麻雀號”移民船帶來7個定居者,之后逐漸有更多的移民大軍加入殖民者的行列,主動移民逐漸取代被動移民而成為主力。——摘編自王中寶、洪霞《從被動移民到主動移民——17世紀上半葉英國對北美移民的動因》材料二 18世紀80—90年代,包括總督在內的英國高級官員在印度創辦宗教學院、梵文學院,傳教士們努力創建印度最早的英語教育以完成“文明使命”。1813年,議會還在續訂公司特許狀的法令中要求公司致力于“傳入有用的知識和宗教以及道德的改進”,要求每年必須撥出一定款項用于印度文學與文化的“復興”,以及向印度人介紹科學知識。19世紀上半期,英國議會和政府在逐步接管印度統治權的過程中,總督們大力推行各項改革措施,竭力將英國式“文明福音”帶給南亞次大陸,1823年東印度公司按照議會要求成立了“公共教育委員會”。英國人在治理與掠奪印度的過程中,摧毀了印度原有的社會與經濟結構,推進了印度社會的近代化,用強力手段將古老的印度拉進了以英國為中心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之中。——摘編自張本英《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英國在印度的“文明使命”》(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7世紀英國在北美殖民擴張的原因,指出這一時期英國在對外殖民擴張方面出現“重大調整和轉換”的表現。(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英國在印度進行“文明使命”的表現,并結合材料評價英國在印度的殖民擴張行為。(8分)18.(2024·濟寧高一下檢測)(1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53年馬克思論及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時說:“不列顛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織機,毀掉了它的手紡車。英國起初是把印度的棉織品擠出了歐洲市場,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輸入棉紗,最后就使英國棉織品泛濫于這個棉織品的故鄉。”從19世紀50年代起,印度民族資本主義在輕紡工業中發展起來。19世紀末代表印度資產階級的國民大會黨成立,它的“極端派”代表人物提拉克喊出了“印度人的印度”的口號。——摘編自胡潔瑤《從“雙重使命”到對殖民主義的批判》材料二 伴隨著歐洲人的殖民活動,一個聯系歐、亞、美、非各大陸的跨文化傳播體系在18世紀中期基本形成。物種、產品、技術、宗教包括革命思想都發生了橫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流動并對各個大陸產生不同影響。跨文化傳播體系主要表現為世界宗教和多元文化帝國出現,世俗意識形態、科學藝術在全世界傳播等等。——摘編自張紅菊《殖民主義與全球化——殖民主義與全球化進程及其消極影響》材料三 由于歐洲列強竭力尋求新的殖民地,以確保剩余資本和剩余產品有海外市場,經濟上的競爭還激起對殖民地的爭奪。19世紀后期,幾乎所有的強國都卷入了這場絕對統治權的爭奪,因此,它們在一個又一個地區再三發生沖突:英國和德國在東非和西南非、英國和法國在暹羅和尼羅河流域、英國和俄國在波斯和阿富汗、德國和法國在摩洛哥和西非,相繼發生了沖突。——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參考材料一、二、三,自選一個角度,運用18世紀至20世紀上半葉的相關史實,以“殖民主義的歷史影響”為主題寫一則歷史短文,題目自擬。(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準確,條理清晰,表述成文。)19.(2024·新鄉高一下期中聯考)(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66年,德國 柏林會議提出 孟尼利克二人西門子研制 “有效占領” 世在阿杜發電機成功 的原則 瓦戰役中材料二 威廉二世(1888—1918年在位)在19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推行“世界政策”,宣揚“德意志要成為世界帝國”,并要積極獲取“陽光下的地盤”。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內,德國的殖民地迅速遍布全球,工業經濟的總量及其技術先進程度方面已超過英國而居于世界第二位,人口也從威廉二世剛繼位時不足5 000萬增長到了6 800萬人。但出乎意料的是,威廉二世在努力讓德國崛起的過程中,政府的每一個決定最后卻都成為帝國邁向戰爭的步伐,世界大國的夢想最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中化為烏有。——摘編自張濤《威廉二世“世界政策”失敗的根源及啟示》(1)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一中的三幅圖片的相互關聯作出合理解釋。(要求:邏輯清晰,表述成文)(8分)(2)根據材料二,分析德國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對歐洲產生的影響。(6分)20.(2024·廣東部分學校聯考)(14分)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隨著拉美不同種族和文化的長期融合,到17世紀,拉美出現了“美洲人”這個新觀念,并逐漸凝聚成為一種新的“美洲精神”。同時,歐洲啟蒙思想和學說的傳播也對拉美殖民地民族意識的形成以及社會、經濟、政治的變革起到了促進作用。到19世紀初,拉美大部分地區結束了殖民統治,建立了一系列新的民族國家。——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一戰期間和戰后,拉美國家的資本主義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提高了。一方面是因為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爭,無暇他顧,加之軍事訂貨的增加,使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比如,巴西在大戰期間創立的新企業有5 900多家,1928年的工業生產總值相當于1914年的3倍。——摘編自王助民等《近現代西方殖民主義史(1415—1990)》材料三 1927年5月12日,桑地諾發表宣言“我們甘愿做一個愛國者在戰斗中死去,也不能像奴隸那樣活著”,并提出用革命武裝把美國侵略者驅逐出尼加拉瓜的明確任務。經過6年戰斗,美軍被迫于1933年撤離。1934年2月21日,尼加拉瓜國民警衛隊司令索摩查在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指使下暗殺了桑地諾。1937年1月,索摩查任尼加拉瓜總統,從此建立了長達40余年的親美家族的“考迪羅”式的獨裁統治,1956年索摩查被愛國者殺死。——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上卷》(1)根據材料一,指出19世紀初拉美能夠產生一系列新的民族國家的原因,并結合材料二概括拉美國家一戰后的顯著變化。(8分)(2)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桑地諾進行民族民主革命的影響。(6分)答案精析1.C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獨立以后的拉丁美洲,經濟上依賴出口,制造業沒有得到相應發展,甚至直到19世紀末還沒有出現一個現代工廠,這主要是由于長期遭受宗主國殖民影響,即使獨立后仍然沒有完全擺脫殖民經濟體制的影響,故選C項;20世紀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進入民族民主革命和改革時期,時間不符,排除A項;英美等國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緊對拉美地區經濟侵略和政治滲透,不是武力干涉,排除B項;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是結果,不是原因,排除D項。]2.D [據題干可知,在19世紀中后期,印度人比較“期待獲得”由英國人所設立的“印度星章”或“印度帝國勛章”等歐式榮譽,結合所學可知,該政策是英國對印度的文化殖民措施,目的在于弱化印度人民的反英意識,進而強化英印帝國的統治秩序,故選D項;據所學可知,題干所述措施會弱化印度人民的反英意識,而不是“激發”反英高潮,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印度在19世紀中期已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排除B項;材料與印度種姓制度無關,排除C項。]3.B4.D [材料只涉及英國對非洲的侵略計劃,沒有涉及世界殖民體系,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對侵略本質的掩蓋,反而侵略野心體現比較明顯,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英國對非洲的侵略,沒有涉及非洲的民族意識是否覺醒,排除C項。]5.C [據材料“歐洲實現……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出現了”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的絕大部分地區已經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的絕大部分地區淪為殖民地,獨立的拉美國家實際也成為依附于歐美國家的半殖民地,歐洲實現了對絕大部分非西方土地的經濟剝削和殖民統治,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人類歷史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史,故選C項。]6.A [據材料可知,巴拿馬運河的開鑿到開通是在美國“大棒政策”(美國支持巴拿馬獨立)和“金元外交”(法國以4 000萬美元賣給了美國)的推動下實現的,故選A項;“加深拉美地區殖民地化程度”不合史實,1826年,西屬、葡屬拉美殖民地已經獲得獨立,排除B項;1917年前美國奉行孤立主義政策、實力不濟,未與歐洲列強爭霸,排除C項;“美洲本土水權的旁落”不合邏輯,應為“巴拿馬運河水權受控于美國”,排除D項。]7.D [材料這些舉措推動了外資企業國有化,打擊了外國壟斷資本對墨西哥經濟的控制,推動了墨西哥民族經濟的發展,故選D項;據所學可知,拉美地區殖民體系瓦解是在二戰后,時間不符,排除A項;在1938年以前墨西哥已經獨立,B項不符合史實,排除;材料中墨西哥政府的舉措只是打擊了外國壟斷資本對墨西哥經濟的控制,并沒有“擺脫對外國資本的依賴”,排除C項。]8.D [結合材料可知,拉美獨立運動后的政權依舊是由白人上層控制,印第安農民、黑人奴隸和各種混血種人沒有獲得應有的民主權利,所以拉美獨立運動雖然成功,但對政治民主化的影響有限,故選D項;材料并未體現獨立運動造成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排除A項;拉美地區基本都完成了民族獨立的任務,排除B項;結合材料“印第安農民、黑人奴隸和各種混血種人”可知,拉美獨立運動獲得印第安農民、黑人奴隸和各種混血種人的支持,這些都屬于底層群眾,排除C項。]9.A [印度工人因抗議英國殖民當局的暴行而罷工,體現了對殖民統治的不滿和對民族獨立的渴望。這種政治性的罷工推動了印度人民的民族獨立意識發展,故選A項;印度的資本主義經濟在此之前早已經產生,排除B項;雖然罷工反映了印度人民對獨立自治的渴望,但材料中并未明確提及自治的要求,排除C項;罷工反映的是工人階級的政治覺醒和斗爭精神,而非其產生,排除D項。]10.A [材料中“人民舉行游行示威等抗議活動”針對英俄兩國對伊朗的侵略,體現的是民族性質,而“限制王權”又體現了民主的性質,故選A。材料未體現踐行共和要求,排除B;伊朗立憲革命不是單純的改良方式,排除C;伊朗立憲革命屬于資產階級革命,排除D。]11.C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帝國主義的侵略加深了亞洲各國的民族危機,客觀上促進了亞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亞洲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中國的辛亥革命、伊朗的立憲革命是其中的代表,故選C項;材料僅提及亞洲民族民主運動,排除A項;B項與材料“這些不滿的跡象同時出現,不能純粹歸于偶然”相悖,排除;“亞洲”范圍過大,此時只有印度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斗爭的舞臺,排除D項。]12.A [由材料可知,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埃及已經形成了具有近代色彩的司法和行政機關,獨立運動也是由近代政黨而非傳統宗教組織或封建王公來領導的,這些進步因素都有助于消解國內的封建因素,A項正確;“實現了各階層的大團結”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19世紀80年代的埃及獨立運動對英國殖民者開展了英勇無畏的抵抗,排除C項;D項與史實不符,排除。]13.D [依據材料可知,大起義的參與者包括信徒、勞動者、中小商人、游牧民以及少數民族族群,反映了該起義結成了廣泛的統一戰線以反抗殖民統治,D項正確。]14.A15.D [依據題干可知,這些團體主要成員為地方首領和受過西式教育的上層人士,他們的斗爭對象是殖民者,且數量日益增加,促進了民族獨立思想的傳播,故選D項;材料未涉及斗爭形式與非洲政黨,排除A、B項;依所學可知,20世紀初,非洲大部分地區淪為殖民地,排除C項。]16.C [由材料可知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客觀上推動了啟蒙思想的傳播,培養了一批反殖民主義統治的精英,故選C項;殖民主義能夠激發民族獨立的意識,但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受過歐式教育的精英吸收了啟蒙思想,不能以偏概全為整體文化氛圍的變化,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印度現代化的發展,排除D項。]17.(1)原因: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英國國內人口的增加;英國在北美殖民墾殖活動的順利開展;教派爭端和宗教迫害導致民眾前往新大陸。表現:英國殖民方式由被動殖民走向主動殖民;從直接掠奪轉向商業墾殖。(2)表現:創辦教育機構;進行文學與文化“復興”,介紹科學知識;傳播基督教及其倫理。評價:客觀上有利于印度文化、科技的發展與進步,推動了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實質上服務于英國殖民侵略印度的需要;推動了亞洲殖民體系的形成。18.示例觀點:殖民主義客觀上推動了殖民地的社會發展和民族意識覺醒。殖民主義給殖民地帶來災難的同時,客觀上也推動了殖民地社會的發展,傳播了西方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如英國對印度的殖民侵略,使得印度手工棉織品被機器棉織品取代,殖民者將先進的生產方式帶到印度,推動了印度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伴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印度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19世紀末印度民族資產階級成立國民大會黨,提拉克喊出了“印度人的印度”的口號,促進了印度民族意識覺醒,推動了印度的民族獨立運動。19.(1)解釋:19世紀中后期德國發明了發電機等新產品,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逐漸超過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國,歐洲列強發展不平衡加劇;在搶奪殖民地的過程中,英、法、德等國在柏林召開會議,宣布在瓜分非洲時必須實行“有效占領”原則;1894年意大利發動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埃塞俄比亞人民在國王孟尼利克二世的領導下英勇抵抗,并最終打敗了意軍。(2)影響:促進德國經濟和軍事勢力的崛起;打破歐洲均勢,改變歐洲格局;加劇了德國同英法等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20.(1)原因:不同種族和文化的長期融合;歐洲啟蒙思想的影響;拉美民族意識的形成;拉美地區社會、經濟、政治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變化:拉美國家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較快發展(拉美國家的資本主義經濟比重提高)。(2)影響:沉重打擊了美國的侵略氣焰,維護了民族獨立;為尼加拉瓜最終擺脫“考迪羅”式的獨裁統治奠定了基礎;促進了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