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82張PPT)中華文明之光·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第一單元第1課(3)庖丁解牛知識鋪墊1.作者知識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代表作品《莊子》,道家尊稱為《南華經》,并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2.《莊子》核心思想哲學上,提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講天道、自然、無為。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即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人類生存方式上,主張返璞歸真,崇尚自然,提倡“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自得,是絕對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質享受與虛偽的名譽。3.背景知識莊子生活在社會大動蕩的時代,不得不承認客觀事物的復雜性,也體會到了社會潮流的不可逆轉。他主張無所作為,頤養天年,并對生死、壽夭進行了相對的解釋。其代表作《莊子》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就體現了莊子主張養生之道的思想。4.文體知識——寓言寓言是文學體裁的一種。是以散文或韻文的形式,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的文學作品,帶有諷刺或勸諭的性質。寓言的類型大約有兩種:一種是用夸張的手法,勾畫出某類人的特點或思想;另一種是用擬人的手法,把人類以外的動植物或非生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或人的某種特點。5.讀準字音(1)庖丁( ) (2)膝之所踦( )(3)砉然( )(4) 然( )(5)大郤( )(6)大窾( )(7)肯綮( )(8)大 ( )(9)硎( )(10)怵然( )(11)謋然( )(12)躊躇滿志( ) ( )páoyǐxūhuōxìkuǎnqìnɡɡūxínɡchùhuòchóuchú道近乎技,中國古代的“最佳工匠一課時 學習目標1.文從字順,理解字詞句。2.分析庖丁的人物形象,理解工匠精神。情境任務中國傳統文化的璀璨星空里,“匠星”閃爍的光芒仍舊耀眼。莊子筆下的解牛神廚庖丁、承蜩高手佝僂者、斫輪大師輪扁,列子筆下的善射者紀昌,歐陽修筆下的賣油翁等,不一而足,無不彰顯著工匠精神。何為工匠精神?何為“最佳工匠”?我們也許能從“庖丁”和“庖丁解牛”里窺見一斑。他憑何當稱“最佳工匠”?活動一1.疏通文意,解釋重點字詞。(1)閱讀課文1~2段,解釋下列加顏色詞語的意思。庖丁為①文惠君解②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③,膝之所踦④,砉然向⑤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⑥。合于《桑林》之舞,乃⑦中《經首》之會⑧。①為:________ ②解:____________③履:_____ ④踦:______⑤向:_________ ⑥中音:__________⑦乃:____ ⑧會:______理解文意,梳理層次替,給剖開,分割踩抵住同“響”合乎音律又節奏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⑨至此乎?”⑨蓋:_____________________同“盍”,何、怎么(2)閱讀課文3~4段,解釋下列加顏色詞語的意思。庖丁釋①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②也,進③乎技④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⑤而不以目視,官知⑥止而神欲⑦行。依乎天理⑧,批大郤⑨,導⑩大窾 ,①釋:______ ②道:__________________③進:______ ④技:________________⑤遇:______ ⑥官知:________________⑦神欲:__________ ⑧天理:________________⑨郤:_______________ ⑩導: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窾:______放下天道,自然的規律超過具體的操作技術接觸感覺器官的作用精神活動牛體的自然結構同“隙”,空隙引導,這里指引刀進入空隙因 其固然,技 經 肯 綮 之未嘗,而況大 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 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彼節者有間 ,而刀刃者無厚 ;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 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 , 因:______ 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經:______ 肯:______________ 綮:____________ 族庖:____________ 硎:________ 間:______ 無厚:__________ 恢恢乎:___________族:_____________________依照應是“枝”字,指支脈經脈附在骨上的肉筋骨結合處一般的廚師磨刀石空隙沒有厚度寬綽的樣子(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吾見其難為,怵然 為戒,視 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 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善 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怵然:____________ 視:___________委:____________ 躊躇滿志:___________________善:______戒懼的樣子眼睛、目光散落,卸落悠然自得,心滿意足揩拭2.依據課文,填寫下面的表格,梳理文本內容層次。解牛場面 (技術高超) 動作(舞蹈化) ①響聲(音樂化) 砉然、 然、合于《桑林》《經首》之音律手觸、肩倚、足履、膝踦解牛之道(養生之道) 秘訣 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三個階段 所見無非牛→未嘗見全牛→②________________游刃的原因與結果 原因: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以無厚入有間,游刃必有余結果:③________________緊要處的處理方法 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成功后的動作神態 ④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刀刃若新發于硎活動二解讀庖丁的“最佳工匠”精神3.庖丁是通過三個階段達到最高境界的,每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境界?答案 (1)①第一階段: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不懂規律)。庖丁解牛的前三年,心無旁騖,精力高度集中,達到對外物(除牛之外的事物)無所感知的境界。②第二階段: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懂得規律)。庖丁對牛的全身結構已十分了解,不再把一頭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解的東西,這表明他即將進入自由的境界。③第三階段:方今之時——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運用規律)。十九年后,庖丁進入了一個新境界,此時的庖丁依照牛體的自然結構下刀,完全靠精神活動擊入大的縫隙,引刀進入骨節之間的空處,避開脈絡和筋骨相連的地方從容運刀、游刃有余。(2)這種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過程,生動地表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只有通過長期的解牛實踐,才能獲得解牛之“道”。規律的洞悉、掌握和嫻熟運用,全在于長期的專注與實踐。4.經網友投票,庖丁當選為中國古代的“最佳工匠”之一。請根據課文內容,分析庖丁當選的原因。答案 ①他有高超的、爐火純青的解牛技藝。解牛甚至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帶有欣賞價值的藝術。如“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②他有著嚴謹的態度,以及始終如一的謙虛謹慎。如“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③他始終心無旁騖、專注、注重細節。庖丁從“所見無非牛者”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無不展現專注之意。世間的榮衰寵辱已不在心中,外界的擾亂也不能起作用,這樣才可能有所作為。④他始終如一地堅持,從不放棄。他手中的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加上之前的解牛歲月,庖丁解牛的時間已經至少有二十年。但他從未中斷,始終如一地堅持。⑤他注重精神上的收獲,注重精神的富足,充滿自信。庖丁表演完解牛絕技之后,“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他從解牛中獲得的滿足感溢于言表。可見他以我為尊,充滿自信。⑥他懂得思考,懂得超越,懂得悟道。正如庖丁所言:“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庖丁的追求并不止于技術,而是要有所超越,通達于“道”。活動三由“庖丁解牛”探究“道”意5.聽完庖丁的介紹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悟。庖丁對解牛故事的介紹蘊含多種“道”,試加以探究。(1)[解牛之“道”]請從文中找出能體現“道”的詞語,并解釋其意。答案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是解牛的關鍵。“天理”是庖丁解牛時依據的自然規律。他依據牛的結構規律解牛,避開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游刃于骨節間的空隙處;即使已經得“道”,仍心存戒懼,謹慎從事。(2)[養生之“道”]結合下面的材料,由解牛之道品悟“養生”之道。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之道:________。”(總結補充)補充資料:①展示戰國時期國勢圖。一般認為莊子是宋國人。宋國處于中原地區,屬于“四面平坦,無險可守”的“四戰之地”。②仲尼既沒之后,田氏取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禮讓而貴戰爭,棄仁義而用詐譎,茍以取強而已矣。夫篡盜之人,列為侯王;詐譎之國,興立為強。……暴師經歲,流血滿野;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絕矣。答案 社會也有其“天理”,紛繁蕪雜的社會就好像筋骨交錯聚結的樣子,人生于世,應該順應自然規律,避開可能傷害自己的矛盾,不強行、不妄為;即使已經得“道”,也不能得意妄為,這樣才能“保身”“全生”。(3)[寓言之“道”]庖丁雖是古代工匠,但其故事在現代也有指導意義,試說說給你的啟示。答案 (示例)①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只有通過反復實踐,不斷積累,才能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②面對困難,不應強行、妄為,應找準薄弱環節,靈活應對。③處理復雜問題的同時,還應注意保護自己。④反復練習,才可以熟能生巧。⑤做事要循序漸進。⑥即使把握了事物的規律,在面對具體問題時,仍要有謹慎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活動四為庖丁寫頒獎詞6.請你為庖丁獲得“最佳工匠”榮譽稱號寫一段頒獎詞。要求:使用第二人稱,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不少于100字。答案 (示例)大道三千,皆出一門。您是大梁良庖,技在解牛。沒有一流的心性,就沒有一流的技術。游刃有余的刀法背后,是您腳踏實地、物我兩忘的境界,是您技進乎道、超然自信的人生信念。您手中揮舞著的,那十九年亮如閃電的快刀,是我們人人都該追尋的“道”。善哉,庖丁之技!妙哉,養生之道!1.先秦諸子的思想至今還受到廣泛重視,有些甚至已經成為中國人思想的底色,成為中國人世界觀、價值觀的獨特印記。學習了這三篇課文,你認為儒、道兩家的思想在處世態度、治國理念、社會理想上有何不同?請根據課文內容,結合相關知識作答。群文任務“言”中有真味——看儒道“理想社會” 儒家 道家處世態度 ① 道家強調“無為”,隱逸出世,專注修養自己內在的性情,是自然法則的順從者。儒家強調“人為”,積極入世,是努力進取、開拓新道路的征服者。 儒家 道家治國理念 儒家主張施行“仁政”,在“富民”的基礎上重視“禮樂”“教化”的作用。 ②社會理想 追求的是建立一個以君主為核心、用道德和禮樂來治理的大同社會。 ③道家主張遵從自然和事物的客觀規律,統治者不應過多干涉社會的自然發展,要順應民情,“無為而治”。信任天道法則,認為在一個和諧的社會中,統治者和百姓互不干涉,百姓之間也互不干涉,就會形成符合人類理想的和諧社會。2.三篇諸子散文都長于說理,但說理方式、方法、思路、語言各不相同。請圍繞這個論題深入思考、比較,完成下表。篇名 論述思路 語言特點 說理方法異 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① 言簡意賅,語言平實簡約而思想深邃。 以直接表述為主,輔以形象描述 以對話形式進行以“言志”為主線,按照“問志—言志—評志”的順序展開。篇名 論述思路 語言特點 說理方法異 同《齊桓晉文之事》 以“保民而王”為核心,逐層展開:先從正面入手,論述“保民”的根源是“不忍之心”,要“推恩”保民;接下來從反面辯“王”“霸”之別,指出“發政施仁”才能“王天下”;最后點明“發政施仁”的關鍵舉措是“制民之產”,又回到“保民”的主題。 ②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類比論證 以對話形式進行思辨性強,善于取譬設喻,因勢利導;氣勢雄偉,感情激烈,論辯中善施機巧。篇名 論述思路 語言特點 說理方法異 同《庖丁解牛》 先寫解牛的場面,再寫得道的原因,層層推進。 ③ 寓言 形式 以對話形式進行善于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和寓言故事來說明抽象的哲理;造語奇特,文辭富麗,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附表文言基礎知識1.通假字例句 解析①砉然向然 ②技蓋至此乎 ③批大郤 同“響”同“盍”,何、怎么同“隙”,空隙2.古今異義詞詞語 例句 解析(古今義)①天理 依乎天理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天然的道理。②固然 因其固然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表示承認某個事實,引起下文轉折。③雖然 雖然,每至于族 古義:___________今義:表轉折的連詞。文中指牛體的自然結構。文中指牛體本來的結構。雖然這樣。詞語 例句 解析(古今義)④難為 吾見其 難為 古義:__________今義:使人為難。⑤行為 視為止,行為遲 古義:____________今義:受思想支配而表現出來的活動。⑥無非 所見無 非牛者 古義:____________今義:副詞,只、不外乎。很難做。動作因此。沒有不是。3.詞類活用詞語 例句 解析①歲 良庖歲更刀 ②月 族庖月更刀 ③履 足之所履 ④厚 而刀刃者無厚 ⑤視 視為止 名詞作狀語,每年名詞作狀語,每月名詞作動詞,踩形容詞作名詞,厚度動詞作名詞,眼睛、目光4.一詞多義詞語 例句 義項或用法(1)解 ①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解衣欲睡,月色入戶 (2)族 ①族庖月更刀 ②每至于族 ③士大夫之族 動詞,剖開、分割動詞,解釋、解答動詞,脫掉形容詞,眾名詞,(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名詞,類詞語 例句 義項或用法(3)視 ①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②視為止,行為遲 (4)乃 ①乃中《經首》之會 ②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③無傷也,是乃仁術也 ④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⑥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動詞,看名詞,眼睛、目光副詞,又代詞,這樣動詞,是代詞,你的副詞,竟然副詞,才詞語 例句 義項或用法(5)乎 ①技蓋至此乎 ②依乎天理 ③而況大 乎 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6)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 ②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④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⑤不拘于時 語氣詞,用在句末表疑問介詞,相當于“于”語氣詞,用在句末表感嘆形容詞詞尾,“……的樣子”介詞,引出對象介詞,從介詞,對于介詞,表比較介詞,相當于“被”5.特殊句式句式 例句 解析判斷句 臣之所好者道也 ①良庖歲更刀,割也省略句 如土委地 ②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③“……也”表判斷省略介詞“于”,委(于)地省略賓語“之”,為(之)戒,為(之)止,為(之)遲句式 例句 解析賓語前置句 技經肯綮之未嘗 ④狀語后置句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⑤合于《桑林》之舞 ⑥即“未嘗技經肯綮”即“于硎新發”應為“于《桑林》之舞合”練透對一對答案題號 1 2 3 4 5 7 8 9答案 D D D D A BDF A A123456789101112136.(1)我看到那里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眼睛因為(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而凝視不動,動作也因此慢下來。(2)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覺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答案1234567891011121310.(1)依照牛體的自然結構,擊入大的(筋骨連接處的)縫隙,引刀進入(骨節之間的)空處,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脈絡相連和筋骨相結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嘗試,更何況大骨呢!(2)我是個做工的人,會有什么特別高明的技術?雖說如此,我還是有一種本事。答案1234567891011121311.①都是先寫技工技藝之高超以引發觀者的嘆問;②然后借技工的回答對其成功之道作解說;③最后以點明主旨作結,條理清晰,層次分明。答案1234567891011121312.(1)對比。用冷眼、是非不管與熱腸、感慨萬端分別作對比,凸顯了莊子外表冷漠無情,內心火熱、不能釋懷的形象特點。(2)句式整齊,節奏感強,音韻和諧。答案1234567891011121313.(示例)①但就“情”而論 ②為何卻又“冷眼看穿” ③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的救世主張答案123456789101112131.下列對句中加顏色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莫不中音”與“憂從中來”(《短歌行》)兩句中的“中”字含義不同。B.“族庖月更刀”與“士大夫之族”(《師說》)兩句中的“族”字含義不同。C.“彼節者有間”與“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兩句中的“間”字含義不同。D.“善刀而藏之”與成語“善罷甘休”中的“善”字含義相同。一、課內基礎練123456789101112√13答案123456789101112A項合乎/內心。B項眾/類。C項空隙/參與。D項“含義相同”錯。揩拭/好好地,妥當地。13答案2.對下列句子中加顏色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乃中《經首》之會 會:節奏B.批大郤,導大窾 批:擊C.因其固然 固然:本來的結構D.技蓋至此乎 蓋:大概123456789101112√13蓋:同“盍”,何、怎么。答案A.B.C.D.庖丁為文惠君解牛為之躊躇滿志牛何之始臣之解牛之時而刀刃若新發于硎有牽牛而過堂下者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以無厚入有間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顏色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123456789101112√13答案12345678910111213D項均為介詞,用。A項介詞,替、給/介詞,因為。B項動詞,往/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C項連詞,表轉折/連詞,表承接。答案4.下列句子中,加顏色詞語的古今意義基本相同的一項是A.雖然,每至于族B.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C.視為止,行為遲D.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123456789101112√13答案123456789101112D項古今義均為“悠然自得,心滿意足”。A項古義,兩個詞,雖然、這樣;今義,表轉折的連詞。B項古義,牛體的自然結構;今義,天然的道理。C項古義,兩個詞,動作、因此;今義,受思想支配而表現出來的活動。13答案5.下列句子中,句式類型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A.無傷也,是乃仁術也B.技經肯綮之未嘗C.視為止,行為遲D.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12345678910111213√答案12345678910111213A項與例句都是判斷句。B項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未嘗技經肯綮”。C項省略句,“視為(之)止,行為(之)遲”。D項賓語前置句,“是以”即“以是”;狀語后置句,“新發于硎”應為“于硎新發”。答案6.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第一個“為”,動詞,下刀;后面三個“為”,因為;“怵然”,戒懼的樣子。我看到那里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眼睛因為(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而凝視不動,動作也因此慢下來。答案(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以”,用;“遇”,接觸;“視”,看;“行”,活動。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覺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答案12345678910111213二、課外拓展練(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材料一: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答案12345678910111213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 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選自《庖丁解牛》)答案12345678910111213材料二:梓慶銷木為鐻①,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齋以靜心。齋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齋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齋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②,其巧專而外骨③消。然后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后成見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節選自《莊子·達生》)注 ①鐻:同“虡”,指懸掛鐘鼓的木架,形似虎,上面雕刻有精美生動的圖案。②公朝:見君主。③骨:同“滑”,亂、擾亂。答案123456789101112137.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畫“√”。然后 入山林 觀 天性 形軀 至矣 然后 成 見鐻ABCDEFGH√√√“入山林”和“觀天性”都是動賓結構,故在其后B、D處斷開;“矣”是句末語氣助詞,故在其后F處斷開。答案8.下列對材料中加顏色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謚號”指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對其一生 做的概括性評價,如惠王、宣王、太祖。B.蓋,何、怎么,與《赤壁賦》“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中的“蓋”意 思不同。C.善,揩拭、擦拭,與《齊桓晉文之事》“然后驅而之善”中的“善” 意思不同。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公”,比它 低一等的是“伯”。12345678910111213√答案12345678910111213A項“太祖”錯。“太祖”是廟號。B項何、怎么/發語詞,不譯。C項揩拭、擦拭/向善。答案9.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寫庖丁解牛時,手足并用,肩膝同舉,寫出了庖丁解牛技術的嫻熟;“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運用類比,寫出了庖丁解牛動作的節奏感。B.材料一中,梁惠王由“解牛之道”品悟出“養生之道”:人生在世,應該順應自然規律,不強行,不妄為,這樣才能保全自己。C.材料二寫一位專技者梓慶精修用心的過程,以喻與自然為一的道理,創作者只有達到這種境界,才能創作出出神入化的作品。D.兩則材料想象豐富,構思精巧,描寫生動,寓哲理于形象之中,體現了莊子散文最主要的藝術特色:采用寓言故事說理。12345678910111213√答案123456“類比”錯。“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運用了比喻。78910111213答案1234567891011121310.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 乎!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郤”,同“隙”,空隙;“因”,順著;“固”,本來的。依照牛體的自然結構,擊入大的(筋骨連接處的)縫隙,引刀進入(骨節之間的)空處,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脈絡相連和筋骨相結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嘗試,更何況大骨呢!答案12345678910111213(2)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臣工人”,判斷句;“何術之有”,賓語前置,應為“有何術”;“雖然”,雖說如此、雖然這樣。我是個做工的人,會有什么特別高明的技術?雖說如此,我還是有一種本事。答案12345678910111213“認為齊、晉同時出兵一定會擊敗吳軍”錯。文中“其騎士、銳兵弊乎齊,重器、羽旄盡乎晉”的意思是“吳國的精銳之師和寶器儀仗,先在齊國受到損傷,后又在晉國消耗殆盡”,可見吳國是在攻打齊、晉兩國的過程中消耗兵力,并非齊、晉同時出兵會擊敗吳軍。答案11.兩則材料的構思有異曲同工之妙,請簡要概括。12345610111278913答案 ①都是先寫技工技藝之高超以引發觀者的嘆問;②然后借技工的回答對其成功之道作解說;③最后以點明主旨作結,條理清晰,層次分明。答案12345610111278913①由材料一“庖丁為文惠君解牛……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和材料二“梓慶銷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可知,都是先寫技工技藝之高超以引發觀者的嘆問。②由材料一“庖丁釋刀對曰”和材料二“對曰”可知,然后借技工的回答對其成功之道作解說。③由材料一“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和材料二“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可知,最后以點明主旨作結,條理清晰,層次分明。答案123456101278913參考譯文材料二:梓慶能削刻木頭做鐻,鐻做成以后,看見的人無不驚嘆好像是鬼神的功夫。魯侯見到便問他,說:“你用什么辦法做成的呢?”梓慶回答道:“我是個做工的人,會有什么特別高明的技術?雖說如此,我還是有一種本事。我準備做鐻時,從不敢隨便耗費精神,必定齋戒來靜養心思。齋戒三天,不再懷有慶賀、賞賜、獲取爵位和俸祿的思想;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議、夸譽、技巧或笨拙的雜念;齋戒七天,已不為外物所動,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體。正當這個時候,我的眼里已不存在公室和朝廷,11答案123456101278913智巧專一而外界的擾亂全都消失。然后我便進入山林,觀察各種木料的質地;選擇好外形與體態最與鐻相合的,這時業已形成的鐻的形象便呈現于我的眼前,然后動手加工制作;不是這樣我就停止不做。這就是用我木工的純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疑為神鬼功夫的原因,恐怕也就出于這一點吧!”11答案12345610111278913(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3題。若論“才情”,莊子之“才”從古至今為天下公認,①___________,則自古以來莊子基本被視為對世間無情之人。莊子思想因其深刻性以及對社會現實入木三分的批判,在歷史上曾受到一些誤解。到了清代,一些學者透過莊子看似冷漠無情的處世態度,認識了莊子的真實心境。乾隆年間學者胡文英在《莊子獨見》中說:“莊子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感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他認為莊子對于人世間的態度,是“熱腸掛住”與“冷眼看穿”兼而有之。答案12345610111278913對于世間,莊子既是“熱腸掛住”,②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在于莊子的救世主張與當時的儒家思想不同。儒家風塵仆仆地奔走于各諸侯國之間,苦口婆心地規勸君王實行仁政、德治,希圖以此救世。而在莊子看來,這樣救世無異于“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是根本行不通的。莊子在《至樂》篇中用一則故事,假托孔子之口,批評了儒家試圖通過提倡仁政、德治來救世的主張,③___________________:救世的根本方法在于“救心”,讓人們歸心“大道”。所謂大道,就是道家所說的天地萬物的根本之道。答案123456101112789131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在表達上很有特色,請簡要分析。答案 (1)對比。用冷眼、是非不管與熱腸、感慨萬端分別作對比,凸顯了莊子外表冷漠無情,內心火熱、不能釋懷的形象特點。(2)句式整齊,節奏感強,音韻和諧。答案123456“莊子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感慨萬端”運用了對比手法。用冷眼、是非不管與熱腸、感慨萬端分別作對比,凸顯了莊子外表冷漠無情,內心火熱、不能釋懷的形象特點。“莊子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感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句式整齊,節奏感強,音韻和諧。10111278913答案13.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12345610111278913答案 (示例)①但就“情”而論 ②為何卻又“冷眼看穿” ③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的救世主張答案12345610111278913第①處,前文說莊子之“才”,此處應說莊子之“情”;由后文“自古以來莊子基本被視為對世間無情之人”可知,所填句應為啟后句,故可填寫“但就‘情’而論”之類的句子。第②處,此處照應上文“是‘熱腸掛住’與‘冷眼看穿’”,后文“根本原因在于莊子的救世主張與當時的儒家思想不同”解釋的是“冷眼”的原因,此處為問句,可填寫“為何卻又‘冷眼看穿’”之類的句子。答案12345610111278913第③處,句后為具有解釋說明作用的冒號,而后文“救世的根本方法在于‘救心’,讓人們歸心‘大道’”闡釋的是莊子在寫《至樂》時,包含了救世主張,故可填寫“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的救世主張”之類的句子。答案1 篇目(三) 庖丁解牛晨背晨練 積累學科素養族 (120個重點實詞)[詞義推導] “族”的本義是“聚集”,最開始指箭頭聚集在一起。很多人在一起,也會有“族”的感覺,因此有了“種族、民族”之義。如果這些人又因為某種紐帶,如血緣關系等聚集在一起,就產生了“家族、宗族”等說法。人聚集在一起,就會形成不同的聚集體,彼此之間會存在一定的差別,于是“族”就有了“類別”的含義。[詞義例釋](1)名詞①家族,指同姓的親屬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傷仲永》)那首詩用奉養父母,團結族人作為立意。②種族,民族 我黃帝子孫,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計數千年。(《少年中國說》)我們這些黃帝的子孫,同宗族人聚集在一起居住,自立于這個地球之上已有數千年。③類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師說》)士大夫之類一聽到誰稱誰是老師,誰稱誰是弟子等,就聚在一起譏笑他。④(筋骨)叢聚集結之處 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庖丁解牛》)每當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我看它難以解剖,就很小心地警覺起來。(2)動詞滅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宮賦》)使秦王室滅族的人,其實是秦代帝王,而不是天下的人。(3)形容詞,眾,一般 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一般的廚師一個月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刀砍(骨頭)。[成語助記]1.名門世族:有名望的世家大族。2.非我族類:指不是跟自己一條心的人。[故事巧記] 西楚霸王率精兵殺入咸陽,后放火,瓊樓玉宇皆為塵土,名門望族( )不敢言,士大夫之族( )俯首稱臣。秦人統一六國,終為楚人族( )。答案 西楚霸王率精兵殺入咸陽,后放火,瓊樓玉宇皆為塵土,名門望族(家族)不敢言,士大夫之族(類,輩)俯首稱臣。秦人統一六國,終為楚人族(滅族)。1.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游》)[名句翻譯] 人生于天地之間,就像駿馬穿過一個狹窄的通道,一瞬間就過去了。[適用角度] 人生短暫 生命價值 有限與無限珍惜青春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名句翻譯] 太陽升起時就下地干活兒,太陽下山了就返家安息,無拘無束地生活在天地之間而心中的快意只有我自身能夠領受。[適用角度] 田園生活 自由恬淡 內心寧靜 生命境界3.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莊子·漁父》)[名句翻譯] 同一種(事物)相互比較,同一種聲音相互呼應,本來就是自然的法則。[適用角度] 志趣相投 共同追求 價值傾向 生活目標4.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莊子·盜跖》)[名句翻譯] 喜好當面阿諛奉承的人,也必然喜好背地詆毀別人。[適用角度] 毀譽人生 評價他人 表里如一[主題導讀]同樣的刀子,同樣是用來剔割牛肉,一般的廚師只用了一個月便刀刃缺損,只好再換新的;技術好的廚師可以一年換一次;有一個高明的廚師,一把刀子用了十九年,刀刃依舊鋒利。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莊子,就以廚師用的刀子使用時間的長短,來形象地說明養生的大道理。他在《庖丁解牛》中通過廚師與文惠王的對話,婉轉而又風趣地說明養生的要領。這個要領就是了解自然、順應自然。[精彩語段]有時高明的智慧,并不存在于史書中跌宕起伏的英雄人物身上,反而存在于籍籍無名的布衣百姓身上。智慧到了這種地步,已然接近自然和哲學。青山綠水中的簡陋居室,漁樵江渚的樸實生活,摒除了逐鹿中原的刀光劍影,余下了清貧安逸的閑云野鶴。古代智者向我們展示了什么是順應自然、游刃有余的智慧。庖丁解牛“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這正是因為他“以無厚入有間”,這種超越技藝的境界,不正是順應自然、追求自由的體現嗎?這種超然一切的心態與生活,就是智慧。智慧至此脫掉了華貴的外衣,露出了親和、質樸、自然的真實面貌。人人都向往這種境界,但大多數人卻還未撥開心頭的迷霧。簡要點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7分)(1)《庖丁解牛》中,寫庖丁解牛之后從容自得心滿意足的形象的三句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庖丁解牛》中,庖丁闡明自己觀點的兩句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庖丁解牛》中,運用對比手法,寫良庖與族庖刀的不同情況:良庖解牛“割也”,所以“______________”;族庖解牛“折也”,所以“______________”。答案 (1)提刀而立 為之四顧 為之躊躇滿志(2)臣之所好者道也 進乎技矣(3)良庖歲更刀 族庖月更刀學案05 預習案·掌握必備知識逍遙無恃,南華真人——莊子簡介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戰國時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與道家始祖老子并稱為“①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②老莊哲學”。莊子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只擔任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內圣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陰陽”,其“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他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作品 代表作為寓言《③莊子》,道家尊稱為《④南華經》,并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莊子主張“⑤天人合一”和“⑥清靜無為”。評價 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莊子生活在社會大動蕩的時代,不得不承認客觀事物的復雜性,也體會到了社會潮流的不可逆轉。他主張無所作為,頤養天年,并對生死、壽夭進行了相對的解釋。其代表作《⑦莊子》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就體現了莊子主張養生之道的思想。 道家學派經典著作——《莊子》《莊子》,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后學所著道家經文。漢代以后,尊莊子為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其書與《⑧老子》《⑨周易》合稱“三玄”。《莊子》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觀、審美觀、政治觀、社會觀等諸多方面。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大小寓言二百多個。該書包羅萬象,對宇宙生成論、人與自然的關系、生命價值、批判哲學等都有詳盡的論述。《莊子》與《歸藏》《黃帝四經》《老子》等著作共為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性經典,它們不僅是哲學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圣哲關于文學、美學、藝術、審美的智慧結晶。莊子等道家思想是歷史上除了儒學外被定為官學與道舉的學說。正文內容[基礎夯實]閱讀課文,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翻譯句子,注意通假、古今異義、文言句式、詞類活用等語言現象。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1)庖丁:名為“丁”的廚師。一說即廚師,“丁”指從事專門勞動的人(2)所觸:接觸的地方 (3)履:踩 (4)踦:抵住,指宰牛之時用膝蓋抵住牛 (5)砉然向然:砉砉作響。砉,擬聲詞,皮肉筋骨分離的聲音。向,同“響” (6)奏刀然:進刀時發出“”的聲音。奏,進。,擬聲詞,插刀裂物的聲音 (7)中音:合乎音律 (8)乃中《經首》之會:又合乎《經首》樂曲的節奏。《經首》,傳說中堯時的樂曲名。乃,又。會,節奏 (9)蓋:同“盍”,何、怎么 (10)道:天道,自然的規律 (11)進乎技矣:超過技術了。進,超過。技,具體的操作技術 (12)無非牛者:沒有不是(完整的)牛的。意思是跟一般人所見的一樣 (13)未嘗見全牛也: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這是說對牛的全身結構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頭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解的東西 (14)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遇,接觸 (15)官知止而神欲行:感覺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意思是,解牛時可以不用感覺器官,而只靠精神活動來行事。神欲,精神活動 (16)天理:這里指牛體的自然結構 (17)批大郤:擊入大的(筋骨連接處的)縫隙。批,擊。郤,同“隙”,空隙 (18)導大窾:引刀進入(骨節之間的)空處。導,引導,這里指引刀進入。窾,空隙 (19)因其固然: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 (20)技經肯綮之未嘗:脈絡相連和筋骨相結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嘗試。意思是,用刀的技術高超,從不經過容易使刀口鈍折的地方。技,應是“枝”字,指支脈。經,指經脈。肯,附在骨上的肉。綮,筋骨結合處 (21)大:大骨 (22)更:更換 (23)割:割肉 (24)族庖:一般的廚師。族,眾 (25)折:斷,指用刀砍斷骨頭 (26)新發于硎: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硎,磨刀石 (27)彼節者有間:那牛骨節間有空隙。間,空隙 (28)無厚:沒有厚度。這里形容刀口薄 (29)恢恢乎:寬綽的樣子 (30)族:(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 (31)怵然:戒懼的樣子 (32)視為止,行為遲:眼睛因為(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而凝視不動,動作也因此慢下來 (33)微:輕 (34)謋:擬聲詞,迅速裂開的聲音。這里形容骨與肉分開的聲音 (35)委:散落,卸落 (36)躊躇滿志:悠然自得,心滿意足 (37)善:這里指揩拭 (38)養生:指養生之道2.注意括號內的易錯字,并翻譯句子。(1)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譯文:庖丁給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抵住的地方,砉砉作響,進刀時發出“”的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2)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譯文:我追求的是天道,超過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里看到沒有不是(完整的)牛的;三年以后,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3)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譯文:現在,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視覺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4)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譯文: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因為用刀割斷筋肉;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因為用刀砍斷骨頭。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就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5)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譯文: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四處張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后把刀揩拭干凈,收藏起來。聯想遷移一、文言實詞1.道(1)臣之所好者道也[名詞,天道,自然的規律](2)于是廢先王之道 (《過秦論》)[名詞,主張](3)得道者多助 (《孟子二章》)[名詞,道義,正義](4)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鴻門宴》)[動詞,取道](5)會天大雨,道不通 (《陳涉世家》)[名詞,道路](6)策之不以其道 (《馬說》)[名詞,方法](7)不足為外人道也 (《桃花源記》)[動詞,說]2.解(1)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動詞,剖開](2)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 (《荊軻刺秦王》)[動詞,消除](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師說》)[動詞,解釋,解答]3.視(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動詞,看](2)視為止,行為遲[名詞,目光](3)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六國論》)[__動詞,看待]二、文言虛詞1.而(1)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連詞,表轉折](2)提刀而立[連詞,表修飾](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勸學》)[連詞,表并列](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勸學》)[連詞,表遞進](5)吾嘗跂而望矣 (《勸學》)[連詞,表修飾]2.為(1)庖丁為文惠君解牛[介詞,給](2)吾見其難為[動詞,做](3)為之四顧[介詞,因為]3.乎(1)技蓋至此乎[語氣詞,在句末表疑問](2)依乎天理[介詞,相當于“于”](3)而況大乎[語氣詞,在句末表感嘆](4)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詞詞尾,……的樣子]4.于(1)合于《桑林》之舞[介詞,引出對象](2)而刀刃若新發于硎[介詞,從](3)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詞,對于][微點撥]狀語后置句常見的三種情況1.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分析:此句中的“于藍”介賓短語,前者應該移到“取”的前面作狀語;后者“于藍”介賓短語應該移到“青”的前面作狀語,即譯為“比藍青”。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例: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紀》)分析: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賓短語作“告”的狀語。3.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于”;“乎吾前”應該移到“生”的前面作狀語。同理,后面的“先乎吾”應為“乎吾先”。1.[文題解讀]本文節選自《莊子·養生主》。庖丁,名為“丁”的廚師。一說“庖”即廚師,“丁”指從事專門勞動的人。“解牛”指剖開、分解牛的肢體。“庖丁解牛”假托庖丁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闡述莊周的“養生之道”。2.[結構導圖] 請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填出下面結構導圖中的空缺部分。答案 ①目無全牛 ②解牛得道1.古今異義詞語 例句 解析(古今義)天理 ①依乎天理 古義:牛體的自然結構。 今義:天然的道理。固然 ②因其固然 古義:牛體本來的結構。 今義:表示承認某個事實,引起下文轉折。雖然 ③雖然,每至于族 古義:雖然這樣。 今義:表轉折的連詞。難為 ④吾見其難為 古義:很難做。 今義:使人為難。行為 ⑤視為止,行為遲 古義:動作因此。 今義:受思想支配而表現出來的活動。2.特殊句式句式 例句 調為正常語序或指出標志詞語判斷句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 “……也”表判斷②族庖月更刀,折也 “……,……也”表判斷狀語后置句 ③刀刃若新發于硎 按現代漢語的語序為“刀刃若于硎新發”賓語前置句 ④技經肯綮之未嘗 “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現代漢語語序為“未嘗技經肯綮”學案06 研學案·突破關鍵能力學習目標 1.學習課文,結合對庖丁解牛過程的描寫,理解其高超技藝之中蘊含的“道”。2.體會《莊子》常用寓言來表達思想,形象生動、富于啟發性的特點。活動一 賞析人物形象本文語言平淡自然,絲毫沒有斧鑿痕跡,卻含意深雋,刻畫了一個深諳“道”的高人形象。在這位高人手中,本應血腥的宰牛場景卻變成了一場舞蹈的盛宴。學習時,要注意賞析庖丁人物形象,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1.莊子散文寫人善于繪形傳神,注重人物神態、心理情緒的惟妙惟肖的表現。《庖丁解牛》中是如何描寫庖丁的“游刃有余”的狀態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答案 從庖丁的神態、動作、心理等方面描寫了庖丁解牛的嫻熟。“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寫其小心翼翼、高度警惕的專注態度。“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寫出庖丁觀察的謹慎細致,遇到難題時的從容淡定、一絲不茍。“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則從動刀之結果寫出庖丁解牛的熟練、輕松。“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則刻畫了庖丁解牛的駕輕就熟、怡然自得之神態。“善刀而藏之”則寫出庖丁的收斂鋒芒、低調做人的特點。這些描寫是對上文說理部分的補充,正因為庖丁愛好的是研究解牛的規律,并且在實踐中掌握了這一規律且能嫻熟運用,所以才能有解牛之后的輕松、愉悅、自豪。這就突出了“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這一中心。活動二 領悟圣賢的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國本土先民創造的思想經典。它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的思想,成為中國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論基礎,時至今日仍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積極作用。學習時,要注意探討和分析莊子的思想精要。2.庖丁所談的解牛之道包含了哪三重境界?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境界?答案 第一重境界: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不懂規律)。庖丁學解牛的頭三年,心無旁騖,精力高度集中,達到對外物(除牛之外)無所感知的境界。第二重境界: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懂得規律)。庖丁對牛的全身結構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頭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類似積木之類可以拼裝、拆卸的東西。這說明他行將踏進自由王國的境界了。第三重境界:方今之時,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運用規律)。十九年后,當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時,進入了一個異乎前兩個境界的嶄新境界:此時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動批、導,避開技經肯綮與大,從容運刀,游刃有余。這種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過程,生動地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只有通過長期的解牛實踐,才能獲得解牛之“道”。規律的洞悉、掌握和嫻熟運用,全在于長期的專注與實踐。3.文惠君聽庖丁介紹后,說自己懂得了“養生之道”。解牛之道和這種養生之道有什么聯系?“庖丁解牛”這個寓言故事告訴了人們什么道理?答案 解牛之道與養生之道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作者把牛比喻成復雜的社會,盡管矛盾復雜,斗爭激烈,但總有間隙可尋,只要像庖丁那樣,“以無厚入有間”,順應環境,隨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養護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會中游刃有余了。“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訴我們:人類社會充滿錯綜復雜的矛盾,人處世間,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樣避開矛盾,做到順應自然,才能保身、全生、養親、盡年。活動三 賞析圣賢說理藝術莊子講哲學道理,很少作抽象的說教,而是借助形象的比喻、對比等手法,運用神話和寓言故事來抒情說理,使文章充滿了奇幻的浪漫主義色彩。學習時,要注意賞析莊子的說理藝術。4.從本文內容的表達來看,作者運用了比喻和襯托的手法,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答案 善于寓言說理,巧于比喻。即把深刻抽象的道理寄托在生動具體的故事中,通過形象的比喻來闡發。本文通過庖丁與文惠君的對話,通過庖丁對解牛之道的三重境界的闡述,通過良庖、族庖與庖丁在用刀方法上的不同的介紹,通過對庖丁解牛場面的描寫和解牛之道的陳述正面表現庖丁技術的精湛,突出他對道的精通;通過文惠君的質疑與贊嘆來側面襯托庖丁解牛之道的出神入化;逐層深入,前后照應,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出“得養生焉”的主旨。5.莊子散文說理,不僅善用比喻,也常常運用對比的手法。本文將良庖、族庖和庖丁的用刀方法作了比較,說說這樣寫有什么作用。答案 “良庖歲更刀”——“割”;“族庖月更刀”——“折”;“臣之刀十九年”“刀刃若新發于硎”——“解”。將良庖、族庖和庖丁不同的用刀方法進行比較,用前二者反襯庖丁。庖丁之刀用了十九年,而刀刃猶如剛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其主要原因在于解牛時的“以無厚入有間”,避開“技經肯綮”和大的骨頭,“每至于族”時不莽干。對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意在說明“有道”和“無道”的不同,強調解牛要悟“道”、循“道”而行,切忌不懂規律地固執莽撞。1.下列對課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先寫庖丁解牛的熟練動作和美妙音響,再寫文惠君的夸贊,引出庖丁對自己追求“道”的解說,以此表明主旨,條理清楚,層次分明。B.文章用庖丁解牛之初與三年之后對比:解牛三年之后,庖丁對牛的全身結構完全摸清了,憑精神和牛接觸,不用眼睛看就可把它拆卸。C.庖丁解牛動作熟練,聲響美妙、自然、優美。他能夠“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刀刃“若新發于硎”。D.莊子通過這個寓言故事來說明“養生”的道理。文中的“養生之道”是指在社會錯綜復雜的矛盾中把握規律,借以自我保護的方法。解析 B項把“三年之后”的庖丁和“方今之時”的庖丁混為一談。答案 B2.有人認為莊子的“養生之道”是一種消極的人生哲學,你怎么看?(6分)答案 莊子的“養生之道”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它在一定意義上陶冶、培育和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可教人們忘懷得失,擺脫利害,超脫種種庸俗無聊的現實計較和生活束縛,或高舉遠蹈,或怡然自適,與活潑流動、生機盎然的大自然融為一體,從中獲得生動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這也正是中國歷代士大夫、知識分子在巨大的失敗和不幸之后,并沒有真正毀滅,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堅持節操,隱逸遁世以山水自娛、潔身自好的道理。練習案·落實學科素養(時間:40分鐘 分值:38分)一、語言文字運用(保分練)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3分)( )A.砉然向然,奏刀然 B.善哉!技蓋至此乎C.批大郤,導大窾 D.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解析 A.“向”同“響”,聲音。B.“蓋”同“盍”,何、怎么。C.“郤”同“隙”,空隙。答案 D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乃中《經首》之會 中:合乎B.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 導:向導C.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眾D.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散落,卸落解析 B.導,引導,這里指引刀進入。答案 B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3分)( )A. B.C. D.解析 D.均為介詞,用。A.介詞,替/介詞,被。B.介詞,從/介詞,比。C.轉折連詞,可是/表示修飾的連詞,可譯為“地”。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3分)( )A.視為止,行為遲 B.雖然,每至于族C.依乎天理,批大郤 D.未嘗見全牛也解析 A.古義:動作因此。今義:受思想支配而表現出來的活動。B.古義:雖然是這樣。今義:轉折連詞。C.古義:指牛體的自然結構。今義:天然的道理或倫理道德。D.古今同義。答案 D5.從詞類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對加點詞的解釋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族庖月更刀 月:名詞活用作狀語,每月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泳C.以無厚入有間 厚:形容詞用作名詞,有厚度的刀刃D.三歲貫女,莫我肯德 德:名詞,恩德解析 D.德:名詞用作動詞,感激。答案 D6.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3分)(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A.良庖歲更刀,割也 B.技經肯綮之未嘗C.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D.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解析 A項與例句都是判斷句。B.賓語前置句,即“未嘗技經肯綮”。C.省略句,“怵然為(之)戒,視為(之)止,行為(之)遲”。D.賓語前置句,“是以”即“以是”;狀語后置句,“發于硎”應是“于硎發”。答案 A二、文言文閱讀(增分練)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題。(20分)(一)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選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二)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選自《莊子·外篇·秋水》)(三)宋人有曹商者,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車數乘。王說之,益車百乘。反于宋,見莊子,曰:“夫處窮閭厄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莊子曰:“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子豈治其痔邪?何得車之多也?子行矣!”(選自《莊子·雜篇·列御寇》)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B.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C.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D.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解析 “然善屬書離辭”意為“可是莊子善于連綴文字以成辭章”,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D兩項。“不能自解免也”意為“不能免于遭受攻擊”,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項。答案 C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老子,名李耳,曾為周“守藏室之史”,是春秋時道家學派創始人。B.寓言,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常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用假托的故事或擬人手法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C.大夫,古代職官名。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D.乘,量詞,用于計算車、馬、舟等。文中“數乘”“百乘”均指兵車。解析 “均指兵車”錯,文中指普通的車,并非兵車。答案 D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莊周撰寫的書籍,大都是寓言之類,他善于運用敘事寓情等手法,用語一點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虛構的,沒有事實依據。B.楚威王聽說莊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給他豐厚的禮物,并許以相位。莊周以犧牛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為官的立場。C.楚王派遣兩位大臣請莊周出仕時,莊周說愿意做“曳尾于涂中”的龜,而不愿意做死去后被珍藏在宗廟里以顯示尊貴的神龜。D.曹商以喪失尊嚴為代價去換取財富,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莊子對曹商的諷刺,是對那些不擇手段追逐名利之徒的痛斥。解析 A.“然而都是虛構的,沒有事實依據”理解錯誤,原文是說《畏累虛》《亢桑子》這些文章,都是虛構的,沒有事實依據,并不是所有文章都這樣。答案 A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4分)(2)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4分)答案 (1)您難道沒見過在郊外祭祀天地時用的牛嗎?喂養它好幾年,給它披上帶有花紋的綢緞,把它牽進太廟。(2)您趕快離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寧愿在污濁的小溝渠中游玩而自尋快樂,也不愿被擁有國家的人束縛。11.選文(一)反映了莊子怎樣的政治態度?(3分)解析 解答這類題目,要讀懂題干,抓住詞句理解選文思想內涵,再進行概括。由“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可知,莊子的政治態度是不為治人者所用,追求自由無為。答案 不為治人者所用,追求自由無為。【參考譯文】(一)莊子是蒙地人,叫周。他曾經擔任過蒙地漆園的小吏,和梁惠王、齊宣王是同一時代的人。他學識淵博,涉獵、研究的范圍無所不包,但他的中心思想來源于老子的學說。因此他撰寫了十余萬字的著作,大多是寓言。他寫了《漁父》《盜跖》《胠篋》,用來詆毀孔子學派的人,來彰顯老子的學說。《畏累虛》《亢桑子》這些文章,都是虛構的,沒有事實依據。可是莊子善于連綴文字以成辭章,描摹事物譬喻情狀,用來攻擊和駁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當世博學之士也不能免于遭受攻擊。他的語言汪洋恣肆,隨心所欲,所以那些王公大臣都無法重用他。楚威王聽說莊周賢能,派遣使臣帶著豐厚的禮物去聘請他,答應讓他出任宰相。莊周笑著對楚國使臣說:“千金,確是厚禮;卿相,確是尊貴的高位。您難道沒見過在郊外祭祀天地時用的牛嗎?喂養它好幾年,給它披上帶有花紋的綢緞,把它牽進太廟。在這個時候,它即使想做一頭孤獨的小豬,難道能辦得到嗎?您趕快離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寧愿在污濁的小溝渠中游玩而自尋快樂,也不愿被擁有國家的人束縛,我愿終身不做官,以便暢快地去實踐我的志向啊。”(二)莊子在濮水邊釣魚。楚王派兩個大夫先去傳達他的旨意,說:“楚王想以楚國的事勞累先生啊!”莊子拿著釣竿頭也不回,說:“我聽說楚國有神龜,已經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潔凈的絲巾把它包起來裝進竹箱里,放在廟堂上邊供奉。這個神龜,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頭被人們供奉呢?還是寧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它的尾巴呢?”兩個大夫回答說:“它更愿意活著在爛泥里搖它的尾巴啊。”莊子說:“請回吧!我要在爛泥里搖我的尾巴啊。”(三)宋國有個叫曹商的人,替宋國國君出使秦國。他前往(秦國)的時候,得到(宋王贈予的)幾輛馬車。(到了秦國,)秦王十分高興,加(賜)了他百輛馬車。回到宋國后,拜見莊子(炫耀)道:“住窮弄窄巷里,因為貧窮而要編織鞋子,枯瘦的脖子焦黃的面容,這是我曹商所缺乏的;見一次擁有萬輛馬車的國君而跟著得到百輛馬車,這是我曹商所擅長的啊。”莊子說:“聽說秦王有病召請醫生,割開瘡癰,擠出膿水的人可獲得車輛一乘,舔治痔瘡的人可獲得車輛五乘,凡是療治的部位越是低下,所能獲得的車輛就越多。你難道給秦王舔過痔瘡嗎?怎么獲得的車輛如此之多呢?你走開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 篇目(三) 庖丁解牛.docx 第一單元 第1課 (3)庖丁解牛.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