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練習2高一歷史試卷一、選擇題(共16題,每題3分,共48分)1.周代禮樂制度中,“禮”講究差異,“樂”則講究和同?!皹贰钡墓δ芫褪鞘咕贾g、父子之間顯得“和合”,增加凝聚力、親和力。這反映出周代“樂”的主要目的是( )A.穩定統治秩序 B.體現貴賤有序 C.調節人們情緒 D.凝聚家族親情2.郭希汾在《中國體育史》中指出,春秋戰國時期體育最為發達,“尚武之觀念,遂深入于人心,忠勇義俠之士,蔚然為一代之光,則政治為之也。”郭希汾認為當時體育發達的主要原因是( )A.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 B.諸侯爭霸,戰爭頻繁C.生產力有了極大提高 D.諸侯王重視體育娛樂3.封泥是古代信函文書封緘的實物遺存,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下圖為秦“右丞相印”封泥,在下列研究主題中,它最適合用來研究秦代( )A.中央政府機構的設置 B.手工業經營發展水平C.官僚政制的運作方式 D.地方職官體系的變遷4.下表是漢初統治者針對地方治理的部分措施。這些措施( )A.消除了諸侯王對中央的威脅 B.為漢武帝大一統奠定了基礎C.體現了黃老無為的統治思想 D.解決了郡國并行制度的弊端5.圖1為我國古代北方邊疆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中原內地關系的三種模式。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模式一下民族關系一直緊張,戰爭頻繁模式二下少數民族加速漢化,國家統一C.模式二下少數民族內遷,經濟重心南移完成D.模式三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加強6.中國古代有三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分別發生在西晉永嘉之亂后、唐代安史之亂后和宋代靖康之變后,這三次人口遷徙都( )A.推動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B.加劇了統一王朝的衰落C.導致了政治中心的轉移 D.緣于少數民族入侵中原7.下圖為唐代選才的部分舉措。這些措施( )A.導致“取士不問家世”局而出現 B.促進了寒門庶族地位的上升C.結束了世家大族對權力的壟斷 D.旨在推動文化教育事業發展8.中國現存的四大石窟是佛教藝術的典型代表,按建造年代依次為甘肅敦煌莫高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四大石窟的時空分布可反映出( )A.佛教不斷中國化 B.佛教漢傳的方向C.中國文化的包容性 D.民族的交流融合9.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黃不接時,官府向有需要的農民提供貸款,以抑制兼并,為官府開辟財源。大臣韓琦報告青苗法實施的情況:所有農戶都必須從官府貸款,富人可以多貸,窮人只能少貸,貸款利率較高,到期后農民又面臨官府強制催收。韓琦認為青苗法( )A.沒有增加政府的收入 B.加強對農民編制管理C.限制民間高利貸剝削 D.增加農民的經濟負擔10.下圖為中國古代某一時期的銅錢鑄造量統計圖,①處銅錢鑄造量大量減少主要是由于( )A.實物交換逐漸興起 B.新型貨幣流通市場C.外國白銀大量流入 D.國家賦役統一征銀11.明朝前期,內閣“不過文學侍從”、“其重亦止于票擬”。到萬歷年間,內閣閣臣“雖無宰相之名,實有贊襄之責”“舉天下國家之務,無巨無細,有一不問閣臣者乎”。這表明明朝內閣( )A.實現了朝廷內部權力再分配 B.逐漸掌握了決策權C.逐漸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 D.直接秉承皇帝旨意12.雍正時期,西南大規模改土歸流后,少數民族被要求改剃滿族發型,官員還上奏建議歸流區域“分設里長甲首”,“令百姓輪流充當”,實行與漢地一致的基層治理模式。這反映了改土歸流( )A.阻礙了當地的社會進步 B.強化了君主專制C.解決了邊疆的安全問題 D.增強了國家認同13.中國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區向中原地區移民,由山區向平原地區移民。但明清時期,長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趨向,則主要是從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區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漸推進。明清時期長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移民趨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環境的變遷 B.區域分工的出現C.人口政策的調整 D.高產作物的傳入14. 1858年的《天津條約》規定,中國與歐美各國應該互派使節。但多年來,派遣常駐使節一直是歐美國家單方面的行動,清廷沒有任何動靜。這反映出當時A.歐美急于擴大侵華權益 B.清廷堅持閉關鎖國政策C.清廷近代外交意識淡薄 D.清廷固守華夷之辯觀念15.晚清時期,“外洋”一詞的內涵發生了重大變化。嘉慶道光時期,“外洋”一詞多指“中國近?!?同治、光緒時期,“外洋”一詞則更多地代指“歐美等外國”。這一變化表明( )A.西學東漸帶來了近代外交理念 B.清末新政豐富了地理知識C.民族危機沖擊了國人傳統認知 D.政權更迭影響了政治立場16.嚴復說:“國者,斯民之公產也,王侯將相者,通國之公仆隸也。”“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倍扒匾詠碇疄榫?,正所謂大盜竊國者耳。國誰竊 轉相竊之于民而已”。嚴復的這一言論旨在( )A.批判傳統文化 B.宣揚君主立憲C.闡發主權在民 D.啟迪民眾覺悟二、非選擇題((共3題,第17題25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5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清朝前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多次出兵平定西北邊疆叛亂,完成了對新疆、西藏的完全統一,擊敗沙俄侵略,收復臺灣。在承認中央王朝統治前提下,允許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有限自治;不同地區頒布了如《理藩院則例》《蒙古律例》《回疆則例》《西藏通則》等相應的法律;各地因俗設官(制),如駐藏大臣、軍府、盟旗等;對于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用封爵、給俸、聯姻、朝覲等措施加強聯系;不斷賜封喇嘛教領袖,在蒙藏地區形成了達賴、班禪、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統;蒙古族集中生活地區劃定牧區、屯田(新疆)、實行招民開墾(西南地區)等,大力發展邊疆經濟。——摘編自馬汝珩、馬大正主編的《清代的邊疆政策》等材料二19世紀70年代,沙俄武裝強占伊犁、阿古柏盤踞新疆喀什等地、日本國入侵臺灣,清朝面臨邊疆危機。對此,李鴻章的意見是:“新疆不復,于肢體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腹心之大患愈棘?!駝t,只此財力,既備東南萬里之海疆,又備西北萬里之餉運,有不困窮顛蹶者哉 ”丁寶楨的觀點是:“各國之患,四股之病。患遠而輕;俄人之患,心腹之疾,患近而重?!弊笞谔牡挠^點是:“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今之論海防者,以目前不必專顧西域,請以停撤之餉勻濟海防;論塞防者,則主宜以全力注重西征,西北無虞,東南自固。此皆人臣謀國之忠,不以一己之私自封者也?!?br/>——摘編自尹金?!秾W術視野中的晚清海防與塞防之爭》等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代前期穩固邊疆的特點及意義。(10 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官員應對邊疆危機的主張,并加以簡要評價。(15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某一制度之創立,決不是憑空忽然地創立,它必有淵源,早在此項制度創立之先,已有此項制度之前身,漸漸地在創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決不是無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變,早在此項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項制度之后影,漸漸地在變質——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提取一個觀點(可根據材料的全部或部分),自擬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準確,表述清晰,史論結合。)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表3中國人口數量在世界人口總數中的比例——摘編自葛劍雄《疆域與人口》(1)根據材料,說明中國古代人口變化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人口在1400~1800年增長的經濟因素。(9分)2024一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練習2高一歷史參考答案選擇題題號12356>8910答案AABABBD0題號g1213141516答案CDDCC二、非選擇題17.(25分)(1)(10分)特點:邊疆少數民族地方有限分權;推行因地制宜的法律制度(通過立法加強對邊疆少數民族的管理);因俗而治(因俗設官),緩和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矛盾:治理措施多樣:注重發展邊疆經濟等。(每點2分,任答2點得4分)意義: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理、維護了統一;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邊疆穩固,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穩定與發展;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穩定與發展;奠定了中國近代地理疆域的基本版圖等。(每點2分,任答三點得6分)(2)(15分)主張:李鴻章認為新疆危機不重要,海疆重要,兩頭不能兼顧:或答“海防”“塞防”(“邊防”)很難兼顧,主張放棄塞防(邊防),加強海防。(2分)丁寶楨認為新疆危機是心腹大患,海疆危機不迫切;或答西北地區的沙俄是大患,要集中力量對付沙俄等。(2分)左宗棠的觀點是“海防”“塞防”(“邊防”)并重,都是愛國之舉;或答“海防”“塞防”(“邊防”)各有各的道理,都是盡忠報國的主張等。(2分)評價:李鴻章從晚清的兵力、財力出發,放棄邊防加強海防,有利于東南邊防等;但輕視沙俄對新疆的侵略,顧頭不顧尾,不利于對沙俄侵略的抵抗。(答出正反兩方面得3分,只答一方面得1分)丁寶楨重點關注到俄國對我國北方領土的侵占,有利于維護中國領土的完整:但輕視東南海疆危機,不利于東南海疆的防范。(答出正反兩方面得3分,只答一方面得1分)左宗棠主張海防、邊防并重,統籌兼顧,認為兩者主張都是愛國之舉,從長遠來看更加注重大局,有利于領土的完整和國家的統一;但國家財政難以保障,勢必加重人民負擔。清政府采用左宗棠的觀點,派左宗棠新疆平叛、收回伊犁等地;籌劃海防,相繼建立北洋等海軍。(答出正反兩方面或左宗棠觀點得到落實得3分,只答一方面得1分)高一歷史參考答案第1頁(共2頁)18.(12分)示例:觀點: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封建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2分)闡釋:秦始皇統一全國后,設立丞相作為皇帝的行政助手。丞相在輔助皇帝的同時,其擁有的權力也對皇權形成威脅。自漢以來,歷代君主不斷采取措施削弱相權、加強君權。漢武帝設立中朝,削弱丞相權力:隋唐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都執宰相之職,唐太宗給品位較低的官員以宰相名號,擴大任用宰相的范圍,進一步削弱了相權。宋代設樞密院、三司,分掌軍權和財權,與宰相分權,并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以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丞相權力: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并嚴令子孫永遠不許設立宰相。(8分)綜上,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是中國封建王朝權力沖突的主要表現,削弱相權、加強君權是中國歷史的發展趨勢。至明朝,丞相制度被廢除是這種趨勢發展的必然結果。(2分)(如回答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制度,只要言之成理,符合要求均可同等評分)19.(15分)(1)特點:增長緩慢;具有階段性;人口數量居世界前列。(每點3分,任答2點得6分)(2)因素:生產工具的進步,精耕細作技術的成熟;墾荒與耕地面積的擴大;外來農作物的傳入和廣泛種植:賦稅政策變革;人身依附關系松動。出現經濟發展等詞語也可酌情給分(每點3分,任答3點得9分)高一歷史參考答案第2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安徽省廬巢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二次月考歷史答案.pdf 安徽省廬巢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二次月考歷史試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