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11月山東師大附中高二階段性檢測試題歷史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據史料記載,秦人“畏有司而順”,楚人“好游俠”“易發怒”。秦末,六國舊地都出現了反秦斗爭,其中楚地聲勢最大,反應最為激烈。這可用于A.證實秦對楚地的統治最為嚴苛 B.解釋漢初推行郡國并行制的原因C.證明秦朝的制度不適用于楚地 D.說明秦楚之間文化沖突無法彌合2.西漢時,“刺史舉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其中,選博士等,取明經;選廷尉正等,取明律令;選三輔令等,取治劇(劇:繁重)。據此可知,這一選官途徑旨在A. 依據政績實效 B.參考資品等次 C.考察為官能力 D.關注家世道德3.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詔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詔令提到“參詳舊典,務從寬仁”“民由化穆,非嚴刑所制”“齊之以法,示之以禮”。從上述詔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A意在托古改制 B.借鑒南朝經驗 C.沿襲鮮卑傳統 D.深受儒家影響4.宋初的“虛三級”體制--路、州、縣三級中,路沒有統一的行政機構和單一的行政長官,路一級由帥、漕、憲、倉四司共同構成,分掌軍隊、財政、刑獄、經濟。其次,在州之上,不存在單一的行政區劃,比如這個州的帥司、漕司、憲司是屬于某一路的,而它的倉司屬于另一個路。上述措施A鏟除了分裂割據的根源 B.旨在解決宰相專權問題C.有利于國家政局的穩定 D.造成了管理的復雜混亂5.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語法糅合漢語詞匯的形式,開篇曰“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護助里,皇帝圣旨”。漢族文臣潤色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說明A.元朝全面吸收了漢文化 B.元朝民族矛盾逐漸緩和C.明朝重塑儒家正統地位 D.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6.清末《游學譯編》上刊登的《勸同鄉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學書》云:“向之極可慕戀之科舉的虛榮者,今已為蕉夢矣。而出洋學成,量與出身,已見明諭,宦達之路、利祿之路、學問之路、名譽之路,胥于是乎在。”這反映了當時A. 新政改革加快了社會結構變動 B.落第士人成為官派留學生主要來源C.出洋留學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 D.科舉停廢改變了國人的中西體用觀7.1934年11月,中央紅軍到達廣西北部瑤、苗少數民族地區,面對復雜的民族問題,紅軍頒發了《關于瑤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則指示》:我們對瑤民(或苗民)的基本主張,是反對一切漢族壓迫與剝削、漢民與瑤民的民族平等、給瑤民徹底的自決權。這表明,中國共產黨A.開創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C.維持少數民族自治的局面 D.探索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方法8.1942年9月,毛澤東在為《解放日報》寫的社論中,借用孫行者化身小蟲戰勝鐵扇公主的故事強調:“目前我們須得變一變,把我們的身體變得小些,但是變得更加扎實些,我們就會變成無敵的了。”其目的是A.大力開展大生產運動 B.落實精兵簡政政策C.貫徹“三三制”原則 D.實行減租減息政策9.1956年5月29日,周恩來在接見法國文化代表團時談到:“中法兩國人民的接近,有利于東方和西方的接近······在世界上有兩個國家的國歌是最好的,中國的《義勇軍進行曲》和法國的《馬賽曲》,這兩個國歌都是在國家成立之前,在革命斗爭中產生的。”這段話體現了A.革命斗爭引起兩國共鳴 B.文化意識影響外交關系C.文化交流促進中法建交 D.和平外交打破西方封鎖10.下圖為新華社記者于20世紀80年代初拍攝的一張珍貴照片--實行包產到戶的安徽鳳陽小崗村帶頭人嚴宏昌在村里第一個買了拖拉機。這張照片A 釋放了農村政策延續性的信號 B.反映了農業機械化的基本實現C.體現了土地所有制變革的成效 D.見證了我國農村小康社會建成11.1980年,攀枝花當地報紙發表《關心群眾生活,為子孫后代造福》一文,表達了人民迫切希望喝到優質水的心聲。南京大學地質系肖楠森教授聞訊后多次到當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構造控水理論”成功找到了地下水。難能可貴的是,他一生不畏艱難,為全國許多地方解決了飲用水問題。這反映出A. 人民脫貧致富的愿望 B.科學家至誠報國的情懷C.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 D.科研成果助力三線建設12.公元前11世紀,雅典廢除了王政,設立終身執政官,隨后又以十年一屆的任期取代終身制。公元前682年又改為一年一屆,并使執政官的人數增加為多人。公元前594年,建立四百人會議,實際執掌國家最高統治權。從這一歷程可看出雅典A 公民的權力范圍不斷擴大 B.公民的法律地位趨于平等C.民主政治的形成具有漸進性 D.民主與專制的斗爭充滿曲折13.1201年,英國約翰王征收盾牌錢,諸郡中不肯交款者比比皆是。1215年,約翰王征收3馬克盾牌錢,因從未有過這樣的先例,教會和男爵群起反對,并在1215年《大憲章》中對盾牌錢征收加以限制和否定,甚至勾結法國軍隊進入倫敦。由此可見當時英國A.中央與地方分庭抗禮 B.國王權力有名無實C.教會與新貴族相勾結 D.封建秩序面臨挑戰14.下表是19世紀中期部分英國部級機構建立的時間表,對表格中的信息說明正確的是部門名稱 建立時間濟貧部 1847年公務部 1852年殖民地事務部 1854年地方事務部 1871年教育署 1899年A.各類部門的建立完善了社會保障體系 B.工業革命使英國政府職能進一步擴展C.文官制度的確立推動政府機構的改革 D.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得以確立15.《萬國公法》譯成中文時,某法國外交官說:“那個打算讓中國人領悟我們歐洲國際法的人是誰?······他會讓我們陷于無盡的麻煩之中。”另有英文報紙評論道:“我們為中國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會瞄準我們,還是只會轉向新的征服者,現在還不好說。”這說明A.中國了解國際法將不利于列強對華侵略 B.中國社會對當時世界形勢變化渾然不覺C.引入《萬國公法》破壞了中國司法主權 D.此時國際法的應用范圍只限于歐洲國家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第16題15分,第17題14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4分,共55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提取材料中西漢到北宋時期江西行政區劃設置變遷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要求:史實準確,史論結合,表述完整)。(15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民國歷史教科書中的“中華民族”1912年9月,《中華中學歷史教科書·本國之部》作為教科書首次使用“中華民族”說法,它既強調漢族的主體地位,也說明其他各族(五族)與漢族共同構成中華民族實體。同時期的《共和國教科書·新歷史》《新制本國史教本》等書雖大力宣傳“五族共和”觀念,但均用“中華民國”表述民族實體,“中華民族”并未成為首選。1923年,《初級中學歷史課程綱要》成為民國時期第一個使用“中華民族”表述民族實體的歷史課程綱要。依據綱要編訂的《現代初中教科書本國史》將五族擴大為七族,華族為主體,注重各民族的分合、發展及民族間關系的闡述。1929年,《中小學課程暫行標準》施行,“中華民族”一詞在歷史教科書中頻繁出現,內涵也更加豐富,并與“中國民族”“華族”等詞匯并用。1932年,《中小學課程暫行標準》強化并凸顯民族敘述,中小學教科書紛紛以“概念”的形式使用“中華民族”一詞。1940年,國民政府教育部修訂初高中課程標準,明確了“中華民族”的核心概念地位,并強調“中華民族演進”“民族融合與擴大”“全民族團結”“近代所受列強之侵略與原因”“中華民族之形成與現在之復興”等內容的講述。“中華民族”正式成為族名,得到了國民政府的認可。抗戰勝利后,仍作為教科書的核心概念保留并傳承。--摘編自楊梅《民國歷史教科書中“中華民族”一詞的概念史解讀》對民國歷史教科書中“中華民族”這一概念的發展演變進行解讀。(14分)18.國禮主要是指國與國在交往中相互饋贈的禮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國禮 說明蔬菜水果 1949年毛澤東訪蘇,送給斯大林的禮物包括上萬公斤的白菜、蘿卜、梨等《楚辭集注》 1972年毛澤東將該書贈予來華進行建交談判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自行車 1989年中國將兩輛天津生產的自行車贈予來訪的美國總統布什夫婦,一時間中國自行車在美國熱賣中華數字書苑 2009年起中國將此電子書庫贈送于英、德等國領導人。該書庫收錄了當代中國的電子書、對外經貿數據庫等,被全球4000多家學校、圖書館、企業等應用中哈友好尊 2022年中國贈送給哈薩克斯坦總統的內畫尊,它采用傳統景泰藍工藝,內畫包括古絲綢之路、中哈油氣管道項目、中歐班列等國產手機 2023年“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期間,中國向與會各國首腦贈送國產手機。它采用折疊機身,內置先進的芯片和攝像頭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國禮體現的內涵。(12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法國民法典》1804年頒布實施,是第一部以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為基礎的民法典,先后于1807年和1852年兩次被命名為《拿破侖法典》。《法國民法典》以自由平等、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為立法原則,被譽為采取法律形式的《人權宣言》。雖然該法典編排欠缺條理,前后重復過多,但其語言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簡明扼要,體現了立法者的法律平民化的理念。優美的文字也為許多文學家所贊嘆。《法國民法典》是一部影響及于全世界的偉大法典,意大利、比利時、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等都有過適用《法國民法典》的歷史。海地、阿爾及利亞、突尼斯、智利、厄瓜多爾、阿根廷等國法典也借鑒了《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的制定長達22年,自1900年1月1日開始施行。編訂者幾乎沒有考慮吸引讀者、教育公眾、擴大影響的社會目的,他們更傾向于運用日耳曼人善于邏輯理性和抽象思維的長處來表達思想,因此該法典被部分人評價為“法言法語”“深奧難懂”。《德國民法典》特別注意劃分一般和特殊,將適用于多個領域的共同性規定放在特殊規定之前,從而形成單獨的、實質性的“總則篇”,規定了分則四編中可以共同適用的概念、規章和原則。在立法技術和法典內容方面,《德國民法典》對瑞士、希臘、泰國、日本、韓國、中華民國都發揮過示范作用。--摘編自楊昕燃《德國民法典與法國民法典比較》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法國民法典》與《德國民法典》的異同點。(10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法國民法典》向外傳播的動因。(4分)2024年11月山東師大附中高二階段性檢測試題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5 BCDCD 6--10 ADBBA 11--15 BCDBA二、非選擇題16.(15分)示例:信息一:從西漢的郡縣制到北宋的州縣制。(1分)說明:西漢時期,漢承秦制,在江西設立郡縣制;北宋時期,在全國設立州縣制,又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設立路對各州進行監督,江西被劃分為江南西路和江南東路。(4分)信息二:從西漢到北宋,縣的數量明顯增多。(1分)說明:西漢時期,江西人口較少,經濟地位落后,所以縣一級數量少;北宋時期,社會安定,又經濟重心南移,江西經濟得到較大發展,人口數量迅速增加,故縣的數量較多,江西在全國的經濟地位上升。(4分)信息三:漢朝江西縣主要設置在河流附近,山區較少;北宋時期分布更為均衡。(1分)說明:西漢時期,由于江西經濟落后,山區尚未得到開發,中央對江西的控制主要集中在平原河流地區,山區實際上還未真正納入中央政府管理;北宋時期,隨著江西人口的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山區逐漸得到開發,政府亦在山區設立新的行政機構。(4分)(如只寫信息不寫說明不得分;其他信息只要說明言之有理,均可得分。)17.(14分)示例:民國教科書中“中華民族”這一概念,經歷了從提出到成為“核心概念”并得到官方認可與普及的過程。(2分)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華民國提出五族共和,對民族主義有了新的闡釋。“中華民族”在教科書中的運用對后來“中華民族”觀念的確立和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使用頻率較低。(2分)一戰后,國際上民族自決運動興起;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五四運動”,國內民族主義高漲;中共二大綱領和新三民主義的提出使民族主義內容更加完善。受以上因素的影響,歷史教科書中“中華民族”的民族構成從五族變為七族,內涵豐富,使用頻率增加。(4分)抗日戰爭時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國民政府強化了對“中華民族”的敘述,更加突出各民族融合、全民族團結抗戰、中華民族復興等內涵,加速了“中華民族”向“核心概念”的轉化,強化了民族意識、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4分)隨著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民國歷史教科書中“中華民族”從“名詞”轉化為“核心概念”,并獲得官方認可,它既是中國人救亡圖存的近代民族意識覺醒的產物,又推動了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進程。(2分)18.(12分)示例:國禮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見證。農產品成為訪蘇國禮,折射出新中國初期落后農業國的現實;改革開放后,自行車作為國禮,展現了中國工業生產的發展,民族品牌走向世界;國產手機成為國禮中的一員,體現了中國高新科技的進步與成就。(4分)國禮是傳播中華文化的載體。國禮極具民族特色,《楚辭集注》是中國古典文學的薈萃,中哈友好尊融合了中國傳統的手工技藝,它們凝結了傳統文化的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4分)國禮在外交活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毛澤東贈送田中角榮《楚辭集注》,見證了中日正式建交;中哈友好尊體現了中國以“親、誠、惠、容”的理念深化與周邊國家的關系。(4分)國禮不僅推動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友好交往,更具有彰顯國家實力的重要價值。19.(14分)(1)不同點:《法國民法典》頒布于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德國民法典》是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走向壟斷的時代產物;《法國民法典》語言通俗、優美,《德國民法典》語言晦澀、專業性強;《德國民法典》邏輯性更強;《法國民法典》的影響更大、更深遠。(6分,任意3點即可得分)相同點: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法典;都具有很強的民族性;都對其他國家的民事立法產生著巨大的影響;都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都深受羅馬法影響,都屬于大陸法系。(4分,任意2點即可得分)(2)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拓展;拿破侖在歐洲的武力征服;法典自身的創新性,蘊含人文主義文化,符合社會發展潮流,語言通俗;歐洲國家在亞非拉地區的殖民統治。(4分,任意2點即可得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