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白城一中2024-2025學年度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說明: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貼好條形碼。2.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非選擇題時,用0.5毫米的黑色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相應區域作答,超出區域所寫答案無效;在試卷上、草紙上答題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 下表是日本官員對中國維新變法運動的看法。上述材料( )A. 辯證分析了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B. 說明日本對維新變法持反對態度C. 指出維新派施政方針的內在缺陷 D. 反映出維新派改革策略的全面性2. 16世紀,歐洲的黃金從55萬公斤增加到119萬多公斤,白銀從700萬千克增加到2 140萬千克。物價上漲使靠工資為生的工人實際工資下降,日趨貧困。按傳統方式征收定額貨幣地租的封建主,實際收入減少了。新興的資產階級靠使用廉價的勞動力和高價出售產品而得到好處。這一現象導致( )A. 經營方式發生變化 B. 傳統生產關系受到沖擊C. 商品貿易中心轉移 D. 各國流通商品種類增加3.明朗萬歷年間“惟內閣獨得進密揭,蓋心膂近臣非百司得比……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語。”明神宗“虛己委(張)居正”,但親政后,旋即削奪閣權,“及后中官愈重,閣勢愈輕,閣臣反比廠衛之下”。可見,內閣能否充分發揮作用取決于( )A. 內閣在百官之中的影響力 B. 宦官勢力惡性膨脹的程度C. 內閣的權力是否受到制約 D. 皇帝信任程度及使用方式4.十月革命后初期,列寧將蘇俄對外政策的首要目標確立為世界革命即在國際范圍內推翻資本主義的統治,到了1921年,他卻極力主張應與資本主義國家和平共處。這一轉變主要是基于蘇俄當時( )A. 國內外形勢的變化 B. 蘇聯模式的確立C. 獲得西方國家承認 D. 新經濟政策的推行5. 1970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在對外政策報告中說:“歐洲今天已比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維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聯合和更名副其實的伙伴關系是符合美國利益的。”美國意在( )A. 重建布雷頓森林體系 B. 聯合歐洲消除滯脹危機C. 調整與西歐國家關系 D. 加大與蘇聯對抗的強度6.明治維新后,公歷取代了農歷,元旦取代了春節,天皇帶頭吃起了牛肉,官員們穿上了燕尾服,男人修剪發髻,剪成西式短發。一千多年前,仿照唐朝長安建造了奈良,日本又在東京銀座建起了西化一條街,仿照歐美街市。這說明日本( )A. 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B. 全面推行西方教育C. 學習西方生活方式 D. 引進西方先進技術7. 有學者指出:“宗教改革本質上是重返信仰純潔性和普遍理性的一種嘗試,在某種意義上甚至是對文藝復興導致的感性復興的否定,但是就將人類的關注從抽象世界轉向生活世界這一點而言,它與文藝復興殊途同歸。”這一論斷揭示宗教改革( )A. 淡化了對上帝的虔誠信仰 B. 否定文藝復興倡導的人文主義C. 繼承了西方哲學理性精神 D. 強調了人在現世生活中的價值8.著名學者鄧廣銘認為:“任憑王安石的新法如何發展下去,終歸還是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的境地……土地問題是在11世紀的改良主義者改革工作的極限以外的問題。”上述言論( )A. 揭示了王安石變法的策略失誤 B. 否定了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貢獻C. 分析了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原因 D. 反映了王安石變法的時代局限9.這一文明“創建了與城鎮明顯不同的最初一批大‘城市’。其中最大的城市可能容納多至10萬人。一切早期文明都有這樣一個先進的中心,從周邊從屬于它的農村獲取它需要的東西。…他們開創了第一個成熟的“書寫”體系,他們最早利用地心引力來設計和建造灌溉系統。”請判斷文中的“他們”是( )A. 蘇美爾人 B. 希伯來人C. 埃及人 D. 印度人10. 西漢時期,“(江南)地廣人稀,飯稻羹魚……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到了南朝時期,有史書記載:“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荊城跨南楚之富;揚部有全吳之沃,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A. 農業多種經營興盛,形成全國性的商業貿易網絡B. 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C. 江南土地大量開墾,農業、手工業產量得到提高D. 南方棉花種植逐漸推廣,棉紡織業得以快速發展11. 考古發掘研究發現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在公元前5000年已進入文明社會,出現建筑和玉雕為代表的高級技術能力、等級化社會確立、禮制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等,與同時期的中原文化在發展水平上相近。其研究成果能說明( )A. 中國文明曙光在遼河流域 B. 中國文明起源的多中心特點C. 中華文明的發展演變歷程 D. 紅山文化傳承發展中原文化12.柳宗元的《封建論》:“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盡臣畜(屬)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材料中“公天下之端”指的是( )A. “廢分封,行郡縣” B. “明法度,定律令”C. “六王畢,四海一” D. “設三公,置九卿”13. 1921年12月,一位蘇俄老農民在第九屆蘇維埃代表大會上談到,“一個人有兩只手,一只為國家干活,一只為自己干活。”同時,他以正在召開會議的劇院為例把農民比喻為墻,工人比喻為房蓋,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比喻,強調了農民的穩定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這說明( )A. 戰時共產主義有利于政權鞏固 B. 農業集體化的實施加速了工業化進程C. 新經濟政策得到了農民的認可 D. 蘇聯模式奠定了衛國戰爭勝利的基礎14. 西周初期將都城之地(陜州河、洛地區)稱“中國”,都城以北稱“北國”,都城以南的廣大封國稱為“南國”,江淮中下游稱“淮夷”。東周以后“中國”逐漸涵蓋了以上區域,轉而以江淮作為南北分界。這一變化反映了( )A. 周王室對諸侯控制力增強 B. 華夏認同得到進一步增強C. 南方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 D. 不同區域的文化差異消失15. 1908年一位德國軍官曾說:“每每想到世界上存在一個強國能夠消滅其他任何國家的海軍。從而將任何可疑的國家都趕出海上,就讓人心生不安……只有當我們的艦隊足夠強大,能夠阻止任何封鎖,到那時我們才能自由地呼吸,才能說我們的海上力量能滿足我們的需要了。”該言論( )A. 體現了美國經濟的崛起威脅到德國 B. 直接造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C. 反映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建立 D. 體現了帝國主義國家間的深刻矛盾16.一位墨西哥學者在論述當代拉丁美洲的文化時指出:“雖然人們已不再像20世紀初那樣不加批判地抄襲法蘭西的文學藝術時尚,但是種種‘波普藝術’和‘北方龐然大物’的消費模式的表現已深深地滲入了拉丁美洲的文化。”這一觀點體現了( )A. 殖民體系的全面崩潰 B. 發展中國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困境C. 拉美文明的重大貢獻 D. 全球化與區域集團化之間的沖突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紀以來,全球范圍內的資金流動、人才流動和技術轉移日益頻繁。從1930年到1990年,隨著世界全新溝通的實現,空運成本已從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紐約與倫敦的三分鐘的電話費從244美元降到3美元。1964—1965年在紐約舉行的世界展覽會上,沃特·迪士尼公司的一句廣告語說:“世界太小了。”——摘編自高德步、王玨《世界經濟史》等材料二 海南在30多年里書寫全國最大改革“試驗田”的春天故事,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海南是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具有實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試驗最高水平開放政策的獨特優勢。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這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審時度勢作出的歷史性戰略決策。——摘編自《人民日報》17.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簡述“世界太小了”這一廣告語出現的歷史背景。18.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在海南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對支持和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意義。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日本學者宮崎市定在《東洋近代史》中說:“中國宋代實現了社會經濟的躍進,都市的發達,知識的普及,與歐洲文藝復興現象比較,應該理解為并行和等值的發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東方的文藝復興時代’。”中國現代歷史學家錢穆在《國史大綱》中認為:“宋代對外之積弱不振、宋室內部之積貧難療。”評析材料中有關宋代的觀點。(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多角度充分論證,邏輯嚴密,表述清楚。)20.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美國幅員遼闊,種族雜糅,國民中沒有哪一部分人能有效地處于主宰地位。在這樣一個國家里,多元化并非人們一開始就抱有的理想,而是互不相容所造成的慘重代價迫使他們彼此相安共處的結果。美國各種發財致富的機會,也給人們的精力提供了另一條出路,使大家感到對現存物質條件的爭奪沒有為全體人民擴大生產來得重要,并使齊心協力者有所報償,因此也就顧不上去計較那許多分歧了。——摘編自[美]索威爾《美國種族簡史》(1981年)(1)根據材料一,指出15世紀到20世紀美洲種族分布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角度解釋變化的原因。(2)結合材料一、二,分析外來移民對美國社會的影響。21.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華夏國家、民族從春秋戰國起就逐漸加快了它的一體化進程。這種一體化進程打破“邦國”、“宗族”壁障,使國家、人民不論在政治制度、個人身份、族類從屬上都發生極大變化。——摘自李禹階《華夏民族與國家認同意識的演變》材料二 元朝對邊疆的控制在以前朝代的基礎上更為強化。漠北設宣慰司都元帥府,后升為嶺北行省。這一地區沒有州、縣建置,實際基層行政單位仍然是蒙古社會中傳統的千戶、百戶組織。元廷大批簽發內地軍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當中傳授耕作技術,使得漠北地區農業生產取得突出成就。……云南地區設置行省,多用土官任職,可世襲。第一任行省長官在云南“教民播種,為陂池以備水旱,創建孔子廟……由是文風稍興”。吐蕃作為單獨的大行政區,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統轄,元朝皇帝信奉吐蕃喇嘛教,尊喇嘛教薩斯迦派僧侶為帝師,吐蕃官員皆由宣政院或帝師薦舉,皇帝予以任命。——摘編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第三卷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述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民族關系的發展變化。(2)依據材料二概括元代邊疆治理的特點,分析元代邊疆治理措施的積極影響。參考答案1. 答案:C解析:據材料中“既缺從政經驗,又少顯官……難以成事”“無法參照歐美制度且孤獨無援”以及“戊戌變法的順序與方法不可取”等可知,日本官員認為當時中國的維新派存在眾多不足,故選C項。2. 答案:B解析:題干所述現象是新航路開辟所引發的歐洲價格革命,這使得封建主和工人實際收入減少,而新興資產階級實力增強,從而導致封建生產關系受到沖擊,有利于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故選B項;題干所述是價格革命的影響,而A、D項屬于商業革命的范疇,排除;題干所述為價格革命所導致的歐洲封建主義衰落和資本主義興起,而不是商品貿易中心的轉移,排除C項。3. 答案:D解析:據材料“‘惟內閣獨得進密揭,蓋心膂近臣非百司得比……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語。’明神宗‘虛己委(張)居正’,但親政后,旋即削奪閣權,‘及后中官愈重,閣勢愈輕,閣臣反比廠衛之下’”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內閣能否參與中樞決策、發揮重要的輔政作用,主要取決于它同皇權的關系,是否得到皇帝的信任,故選D項;內閣并不是中央一級的正式法定機構,內閣之所以能夠發揮作用取決于皇帝,是皇權強化的產物,故“內閣在百官的影響力”使得內閣充分發揮作用,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宦官勢力的膨脹表現在對于朝政的干預,但宦官的權力本身也是依附于皇權的,無實權,故無法從根源上制約內閣,排除B項;內閣權力是否受到約束從根源上取決于皇權對于內閣所給予的態度,因為內閣本身并無決策權,無論其權力是否受到制約,本質上都只是輔佐皇帝處理事務的機構,根源在于君主專制制度而非制約程度,排除C項。4. 答案:A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1年蘇俄首要任務是進行經濟建設,因此蘇俄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來保障國內經濟建設,故選A項;蘇聯模式此時尚未確立,排除B項;1922年蘇德之間《拉巴洛條約》的簽訂標志著西方資本主義大國第一次在法律上承認蘇維埃俄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1921年新經濟政策開始推行,其主張利用商品貨幣關系發展蘇俄經濟,故新經濟政策的推行是結果而非原因,排除D項。5. 答案:C解析:1967年歐共體的成立促進了歐洲的發展壯大,挑戰了美國的霸權地位,材料中尼克松強調“建立更平衡的聯合和更名副其實的伙伴關系是符合美國利益的”,意在調整與西歐國家關系,這符合美國的現實利益需求,故選C項;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1973年,主要國家貨幣與美元脫鉤,布雷頓森林體系正式解體,排除A項;1973年,西方國家普遍出現“滯脹”危機,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加大與蘇聯對抗的強度,排除D項。6. 答案:C解析:據材料“明治維新后......仿照歐美街市”可知,明治維新后,日本社會的一些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的改變,如公歷取代農歷、元旦取代春節,男人改變發型等,體現了對西式生活的學習,故選C項;據材料“天皇......官員們......男人”可知,說明了明治維新后,從官方到民間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并未提及社會的轉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說法與主旨不符,排除A項;據材料“公歷取代了農歷,元旦取代了春節”可知,體現了日本社會生活習俗的改變,并未涉及到教育,全面推行西方教育的說法與主旨不符,排除B項;日本明治維新通過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通過殖產興業推動了工業的發展,但題中信息未涉及科技方面的內容,排除D項。7. 答案:D解析:由材料“就將人類的關注從抽象世界轉向生活世界這一點而言,它與文藝復興殊途同歸”可知,該學者認為宗教改革強調了人在現世生活中的價值,故選D項。8. 答案:D解析:據材料“土地問題是在11世紀的改良主義者改革工作極限以外”,可見王安石變法具有時代局限,故選D項;材料揭示了王安石變法的時代局限,與策略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貢獻,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原因,排除C項。9. 答案:A解析:據材料“創建……最初一批大‘城市’”、“第一個成熟的‘書寫’體系”、“最早利用地心引力來設計和建造灌溉系統”并結合所學可知,約公元前3500年左右,兩河流域產生了最初的文明,約公元前2900年,兩河下游的蘇美爾地區出現了一系列城市國家。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他們從事農業生產,具有灌溉知識,故選A項;希伯來人屬閃米特人的一支。公元前21世紀下半期,進入巴勒斯坦,后形成以色列和猶太兩大部落集團,與材料中的描述不符,排除B項;埃及人生活在尼羅河流域,使用象形文字,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陽歷,在建筑和數學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其文明特征與材料內容描述不符,排除C項;印度人生活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在國家形成過程中出現了種姓制度、創立了佛教,在天文、歷法、數學和醫學領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其文明特征與材料內容描述不符,排除D項。10. 答案:C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與西漢相比,南朝時期江南地廣人稀,農業產量提高,手工業中的絲織業獲得顯著發展,即江南地區得到開發,農業手工業產量提高,故選C項;材料強調南朝時期江南地區有所發展,并無全國性商業貿易網的信息,排除A項;“最”字過于絕對,排除B項;宋末元初,內地開始種植棉花,排除D項。11. 答案:B解析:公元前5000年的紅山文化與同時期的中原文化在發展水平上相近,說明中國文明起源具有多中心的特點,故選B項;雖然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具有與中原文化水平的相近性,但是中國文明的曙光還是應該在黃河流域或者說中原地區,因為中原地區的文化相對先進,且分布較廣,影響面和輻射面都更大,所以A項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題干顯示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與中原地區的文化發展在水平上相近,且處于同一時期,所以就不能體現發展演變的過程,排除C項;由于紅山文化與中原文化在發展水平上相近是在同一時期,不存在先后,所以不能說紅山文化傳承發展中原文化,排除D項。12. 答案:A解析:這里的“公家”是相對于分封制的“世家”而言的,郡縣制取代分封制,郡縣長官皆由皇帝任免和考核,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了貴族政治,故選A項。13. 答案:C解析:據材料中“1921年”“兩只手”體現了該政策既保障了國家利益,又滿足了農民的要求,可知是新經濟政策,該政策的實施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故選C項;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雖保證了國家利益,但犧牲了農民的利益,不利于政權的鞏固,排除A項;農業集體化是1929—1933年間蘇聯大規模開展的將個體小農私有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大集體經濟的運動,排除B項;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14. 答案:B解析:據材料“都城之地(陜州河、洛地區)稱‘中國’”、“江淮中下游稱‘淮夷’”、“‘中國’逐漸涵蓋了以上區域”可知,這一時期“中國”稱謂含義的變化,是周朝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的反映,江淮中下游地區由被稱為“淮夷”到被“中國”涵蓋,反映了華夏認同得到進一步增強,故選B項;東周時期周王室衰微,對諸侯的控制減弱,排除A項;南方經濟得到迅速發展主要從魏晉時期南北朝時期開始,排除C項;“不同區域的文化差異消失”表述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15. 答案:D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初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下德國發展迅速,對海軍力量日益重視,而當時英國強大的海軍實力對德國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和挑戰,反映了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存在深刻的矛盾,故選D項;材料中德國軍官強調的是來自英國海軍的威脅,而不是美國經濟的崛起,排除A項;一戰的導火索是薩拉熱窩事件,排除B項;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建立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C項。16. 答案:B解析:材料中“‘波普藝術’和‘北方龐然大物’”都指的是美國文化對拉丁美洲的深刻影響,即美國文化已經深深滲入拉丁美洲文化當中,這說明無論是20世紀初還是當代,拉丁美洲始終難以獨自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總是受到強國的滲透,這是經濟發展不平衡帶來的必然結果,也是發展中國家民族文化面臨困境的典型表現,故選B項。17. 答案:背景:科學技術的創新;世界市場的形成;經濟全球化的影響。18. 答案:意義:維護全球自由貿易或推動貿易自由化;用實際行動支持和推動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新動力;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中國方案。19. 答案:觀點一:宋代是十足的“東方的文藝復興時代”。評論:經濟方面,宋代商品經濟發達,城市商業活動的時間與空間被打破,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商業市鎮發展。思想文化方面,儒學復興,理學興盛,文學藝術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發展;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發明應用最終完成,古代科技發展達到頂峰。觀點二:宋代是“積貧”“積弱”的朝代。評論:宋代民族政權并立,遼、西夏、金威脅著兩宋安全,宋初過分集中軍權導致軍隊戰斗力減弱,對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不斷失利,兩宋政府通過簽訂屈辱和約換取邊境安寧;宋代雖然經濟繁榮,但宋初的制度革新導致了“冗官、冗兵、冗費”的局面,財政入不敷出;雖經王安石變法也未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20. 答案:(1)變化:原有的蒙古種人分布空間逐漸縮小,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北部和南美洲中部地區;外來的高加索種人在美洲廣泛分布;外來的黑種人在南北美洲均有分布,所占比重不高。(每點2分,共4分,任答兩點4分)原因: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與發展,促使新航路開辟與早期殖民擴張,使大量歐洲人前往美洲;罪惡的三角貿易致使大量黑人奴隸被販賣至美洲,以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兩次工業革命,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使更多歐洲人前往美洲謀生。(每點2分,共4分,任答兩點4分)(2)影響:擠占了原住民的生存空間,給他們帶來災難;構建了美國多元文化;促進了美國的崛起與霸權地位的確立;不同背景的移民群體之間易產生矛盾沖突,威脅社會秩序的穩定。(每點2分,共6分,須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分析)解析:(1)第一小問變化,對比兩幅種族分布圖可知,原有的蒙古種人分布空間逐漸縮小,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北部和南美洲中部地區;外來的高加索種人在美洲廣泛分布;外來的黑種人在南北美洲均有分布,所占比重不高。第二小問原因,據材料一“15世紀”及“20世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由于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與發展,促使新航路開辟與早期殖民擴張,使大量歐洲人前往美洲,并且兩次工業革命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使更多歐洲人前往美洲謀生,故高加索種人在美洲廣泛分布;罪惡的三角貿易致使大量黑人奴隸被販賣至美洲,以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故外來的黑種人在南北美洲均有分布。(2)結合所學知識,影響類試題可以用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去進行作答,首先積極影響,據材料二“多元化并非人們一開始就抱有的理想,而是……的結果”可知,構建了美國多元文化;據材料二“美國各種發財致富的機會……齊心協力者有所報償”可知,促進了美國的崛起與霸權地位的確立;其次消極影響,據材料二“美國幅員遼闊,種族雜糅……互不相容所造成的慘重代價迫使他們”可知,不同背景的移民群體之間易產生矛盾沖突,威脅社會秩序的穩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量外來移民的涌入,擠占了原住民的生存空間,給他們帶來災難。21. 答案:(1)變化:春秋戰國時期,內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2)特點:邊疆管理更多地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向;對邊疆地區實施了較長時間和比較穩定的統治。積極影響: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控制;推動了邊境地區經濟發展;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一;推動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后世邊疆治理措施提供借鑒。解析:(1)變化:根據材料一“春秋戰國起就逐漸加快了它的一體化進程”和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內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2)特點:根據材料“漠北設宣慰司都元帥府,后升為嶺北行省”和“云南地區設置行省”得出在邊疆管理更多地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向;根據所學可知,元代對邊疆地區實施了較長時間和比較穩定的統治。積極影響:根據材料“元朝對邊疆的控制在前朝的基礎上更為強化”和“吐蕃作為單獨的大行政區,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統轄”結合所學可知可得出元代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根據材料“元廷大批簽發內地軍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當中傳授耕作技術,使得漠北地區農業生產取得突出成就”且結合所學可得出了推動了邊疆地區的開發,推動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結合所學知識還可知,元代邊疆治理措施為后世邊疆治理措施提供借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