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年級信息技術義務教育版教學設計課題 農業生產新模式 單元 第五單元 學科 信息技術 年級 八年級學習目標 1.了解物聯網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形式及優勢,能列舉實例闡述其作用。2.掌握奶牛產奶監測系統的設計、搭建與實現,包括功能需求分析、硬件軟件選型、程序編寫及物聯網平臺應用。3.學會運用電子標簽、讀卡器、超聲波傳感器等采集數據,掌握MQTT協議進行數據傳輸,能在主控板和物聯網平臺上進行數據處理與展示。重點 1.物聯網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實例及奶牛產奶監測系統功能分析。2.電子標簽、超聲波傳感器等硬件工作原理及系統實現流程。3.數據傳輸(MQTT協議)、存儲(物聯網平臺)及系統反饋控制機制。難點 1.奶牛產奶監測系統的整體優化設計,確保數據準確穩定獲取與傳輸。2.理解和解決數據傳輸、存儲中的復雜問題,保障數據安全與有效利用。3.依據農業生產需求拓展系統功能,培養創新應用與實踐能力。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展示物聯網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成果圖片或視頻,如智能灌溉、精準養殖等,提問學生對這些應用的認識和感受,引導學生思考物聯網如何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從而引出本節課主題——探索物聯網在農業中的更多應用及設計奶牛產奶監測系統。 傾聽老師講解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從問題中進行思考,從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講授新課 一、探索物聯網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1.教師詳細介紹物聯網在農業生產不同方面的應用,如物聯灌溉系統如何根據土壤濕度和天氣自動調節水量,物聯養殖管理系統如何實時監測動物生理指標和行為,以及農產品追溯系統如何保障食品安全。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這些應用的原理和優勢,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在農場游覽或生活中了解到的相關實例,如智能溫室中自動控制溫度、光照和通風的設備,或者通過手機APP查看農產品生長環境數據等。2.教師對學生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和補充,強調物聯網技術在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提升農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如精準灌溉避免水資源浪費,實時監測動物健康減少疾病傳播風險,追溯系統增強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通過這一環節,拓寬學生對物聯網農業應用的視野,為后續奶牛產奶監測系統設計提供思路和背景知識。二、奶牛產奶監測系統實踐1.提出任務與確定主題教師提出設計奶牛產奶監測系統的任務,引導學生思考影響奶牛產奶量的因素,如牛舍環境(溫度、濕度)、飼料配比、奶牛健康狀況等,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確定本小組的探究核心問題,進而確定主題,如“基于物聯網的奶牛產奶量實時監測系統”。2.分析功能需求結合學生確定的主題,引導學生按照采集數據、傳輸與存儲數據、分析處理數據、反饋與控制四個環節分析系統功能需求。在采集數據環節,明確需要采集奶牛編號(通過電子標簽和讀卡器)、產奶量(利用超聲波傳感器或壓力傳感器)等數據;傳輸與存儲數據環節,討論如何將采集到的數據通過網絡發送到物聯網服務平臺,并確保數據的安全存儲;分析處理數據環節,根據本節課教學重點,簡單提及數據處理的方向,如統計產奶量趨勢、分析不同因素對產奶量的影響等(可引導學生課后深入探究);反饋與控制環節,思考如何在主控板上實時顯示奶牛編號和產奶量,以及是否需要設置報警功能(如產奶量異常時提醒工作人員)。3.硬件搭建教師展示奶牛產奶監測系統所需硬件設備,包括電子標簽、讀卡器、超聲波傳感器、按鍵傳感器、主控板、顯示屏等,詳細介紹各硬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例如,講解電子標簽如何存儲奶牛個體信息,讀卡器如何讀取標簽數據,超聲波傳感器如何通過測量液面高度或距離變化計算產奶量,按鍵傳感器的作用(如用于手動觸發數據傳輸或控制其他功能),主控板如何協調各傳感器工作并處理數據,顯示屏如何顯示相關信息。演示硬件設備之間的連接方法,強調連接時的注意事項,如引腳連接順序、避免短路等問題。指導學生根據硬件連接示意圖,分組進行硬件搭建,教師巡視各小組,及時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硬件連接問題,如傳感器連接不穩定、引腳對應錯誤等,確保每個小組都能正確完成硬件搭建。4.軟件實現結合系統功能需求和硬件設備,講解程序設計的整體思路。以獲取奶牛編號和產奶量數據并顯示為例,介紹如何通過編程控制讀卡器讀取電子標簽獲取奶牛編號,如何利用超聲波傳感器測量數據并計算產奶量,以及如何將這些數據在顯示屏上進行實時顯示。詳細演示關鍵代碼的編寫過程,如初始化傳感器、讀取傳感器數據、處理數據并顯示等操作的代碼實現,解釋代碼中各個函數和變量的含義,幫助學生理解程序邏輯。例如,使用Python語言編寫代碼時,導入相關庫(如用于控制傳感器的庫、用于網絡通信的MQTT庫、用于控制顯示屏的庫等),設置傳感器引腳和相關參數,編寫循環結構不斷讀取傳感器數據,根據條件判斷執行相應操作,如當按鍵按下時采集數據并發布到指定主題的MQTT服務器。學生根據教師講解,使用編程工具編寫程序代碼,實現數據的采集、處理和顯示功能。教師在學生編寫過程中進行巡視,及時發現并糾正學生代碼中的語法錯誤和邏輯問題,引導學生逐步完善程序功能,如優化傳感器數據讀取算法以提高準確性、添加數據異常處理代碼以增強程序穩定性等。5.數據處理與反饋指導學生實現數據的傳輸與存儲,講解如何配置MQTT服務器參數,設置主題以及如何將采集到的數據通過MQTT協議準確發布到物聯網服務平臺。演示在物聯網服務平臺上查看和管理數據的方法,如登錄平臺后查看數據列表、根據時間或主題篩選數據、進行數據查詢和導出等操作,讓學生了解數據的存儲位置和管理方式,確保學生能夠將數據成功上傳到平臺并進行后續操作。引導學生利用物聯網服務平臺或其他工具(如電子表格)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可視化分析,如繪制產奶量隨時間的變化曲線、統計不同奶牛的產奶量分布情況等,幫助學生從數據中發現規律和趨勢,如某頭奶牛產奶量的波動情況、整體產奶量的季節性變化等,為牧場管理決策提供參考依據(如調整飼料配方、優化奶牛飼養環境等)。展示反饋與控制功能的實現代碼,如根據按鍵狀態控制數據傳輸、在顯示屏上顯示清晰的提示信息等,引導學生理解如何通過程序實現對系統的智能控制和反饋,以滿足實際應用需求,如方便工作人員及時獲取準確數據,提高工作效率。學生根據教師指導,進一步完善程序,實現數據的可視化分析和反饋控制功能,教師對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檢查和測試,確保系統能夠穩定運行,數據處理和反饋控制功能正常。 通過學習,探索物聯網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等相關知識內容 通過幾個學習活動讓學習開始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及難點課堂練習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如傳感器數據不準確(如超聲波傳感器受環境干擾導致測量誤差)、數據傳輸不穩定(如網絡信號弱導致數據丟失或延遲)、程序運行異常(如代碼邏輯錯誤導致系統死機或功能失效)等,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在硬件調試、軟件編程和系統集成過程中的經驗和解決方法。例如,針對傳感器數據不準確問題,討論可能的原因(如傳感器安裝位置不當、周圍存在干擾源等)及解決方案(如調整安裝位置、增加屏蔽措施等);對于數據傳輸不穩定,探討網絡設置、MQTT服務器配置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法(如優化網絡環境、檢查服務器配置參數等)。 學生之間進行相互討論 進一步導引學生思考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相關問題知識課堂小結 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包括物聯網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實例、奶牛產奶監測系統的功能需求分析(采集、傳輸、存儲、分析處理、反饋與控制)、電子標簽和讀卡器的工作原理、超聲波傳感器測量產奶量的方法、利用MQTT協議實現數據傳輸以及數據可視化分析的初步方法和意義等。強調物聯網技術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推動作用,以及通過實踐項目學生所掌握的系統設計與開發能力,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引導學生總結自己本節課的學習收獲 對本節課的學習進行總結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