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球的圈層結構讀“某地地震波隨深度的變化圖”,完成下面小題。1.該地莫霍面大約位于地面以下( )A.5千米 B.17千米 C.33千米 D.400千米2.該地最可能位于( )A.太平洋 B.云貴高原 C.長江中下游平原 D.喜馬拉雅山脈3.下列礦產資源能通過研究地震波尋找的是( )A.銅礦 B.石油 C.煤礦 D.鐵礦2023年12月18日,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正式命名為“夢想”號,并在廣州南沙首次試航。“夢想”號具備海域11000米的鉆探能力,承載著“鉆透地殼、進入地幔”這一科學夢想。下圖為“夢想”號景觀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我國選擇在大洋中進行“鉆透地殼、進入地幔”的原因可能是海洋( )A.鉆探成本低 B.地殼比較活躍 C.地幔厚度較薄 D.地殼厚度較薄5.“夢想”號主要用于( )①研究地球完整的內部圈層結構②研究油氣資源分布③深測海洋生物多樣性④幫助研究地球氣候演化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022年9月5日12時52分,四川甘孜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下圖為成都市民收到的手機地震預警信息。完成下面小題。6.圖中22秒為倒計時時間,收到該信息時所顯示的倒計時時間越短,通常說明( )A.當地距離震中越近 B.當地地震災害頻發C.本次地震震級越大 D.地震波的速度越快7.預警信息中還給出了必要的避震措施,最可能出現在其中的是( )A.請遠離懸掛物,不乘電梯 B.請用濕毛巾捂住口鼻撤離C.請向地勢較高的地方逃生 D.請立刻前往窗前大聲呼救讀20元人民幣上的風景圖,完成下面小題。8.該圖景觀體現出的地球圈層的個數為( )A.2個 B.3個 C.4個 D.5個9.關于圖中森林所屬圈層的敘述,正確的是( )A.主要成分是氮和氧B.是連續而不規則的圈層C.不單獨占有空間,滲透于其他圈層之中D.其范圍包括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的全部北京時間2023年8月6日2時33分,在山東德州市平原縣(37.16°N,116.34°E)發生5.5級地震,震源深度10km。中國地震預警網成功預警此次地震,給德州市提前3秒預警、濟南市提前17秒預警。下圖是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速度與圈層結構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0.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圖中的( )A.①層 B.②層 C.③層 D.④層11.地震預警的原理是基于( )①電磁波比地震波傳播速度慢②電磁波比地震波傳播速度快③地震波橫波比縱波傳播速度慢④地震波橫波比縱波傳播速度快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五大連池風景區總面積1 060 km2,14座新老時期火山的噴發年代跨越200多萬年,被譽為“天然火山博物館”和“打開的火山教科書”。一條蜿蜒曲折的河流將五個火山堰塞湖連在一起,形成了五大連池。下面兩圖分別為“五大連池(局部)景觀圖”和“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2.從火山口噴出的熾熱巖漿一般來源于( )A.①圈層 B.②圈層 C.③圈層 D.④圈層13.下列關于地球圈層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A.③圈層最可能為液態B.④圈層的溫度低,壓力和密度都比較小C.②圈層橫波不能通過D.①圈層厚度海洋大于陸地14.火山噴發的火山灰物質在地球圈層中遷移的順序是( )A.大氣圈→巖石圈→水圈、生物圈B.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C.水圈、生物圈→大氣圈→巖石圈D.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15.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中學地理小組的同學們通過學習、研討,對地球的宇宙環境、空間結構和時間演變有了初步了解,以下為他們的學習成果展示:成果1:地球的宇宙環境同學們查閱地理文獻獲得了太陽系部分行星基本數據(表)。行星 與日距離① 質量② 體積③ 自轉周期 公轉 表面平均溫度℃ 偏心率 軌道傾斜水星 0.387 0.05 0.056 58.6天 87.9天 晝350夜-170固 0.206 7.0°金星 0.723 0.82 0.856 243天 224.7天 480固 0.007 3.4°地球 1.00 1.00 1.00 23時56分 1.0年 22固 0.017 0°火星 1.52 0.11 0.15 24時37分 1.9年 晝21夜—73固 0.093 1.9°注:①②③欄中均以地球為1,其他行星數據為其與地球的比值;“固”指固體表面。(1)表中四顆行星統稱為類地行星,它們繞日公轉具有同向性、_______、_______的運動特征,其中能體會“度日如年”的是_______星;地球上之所以有適宜的大氣厚度和密度是因為_______。(2)近期研究發現火星表面的大氣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且中緯度地區地表之下埋藏大量的水冰。若人類想在火星上生存,請結合圖表分析需要改造的環境條件及原因。成果2:地球的圈層結構地球具有圈層結構,在高空和地球內部,各圈層基本平行分布;但在地表附近,各個圈層卻相互滲透,存在物質交換。左圖為同學們用橡皮泥加手繪制作的“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右圖為表示地球圈層間物質交換的示意圖。(3)左圖中有一處錯誤,請指出并改正。(4)右圖中的①②③④對應的地球圈層名稱依次是:_____________。成果3:地球的演化歷史地球約有46億年的歷史,其演化呈現明顯的階段性,不同地質年代的古地理環境不同,主要生命存在形式的特點也不同。下圖為同學們繪制的地球生命演化和大氣中O2含量變化示意圖。(5)圖中的地質年代甲為。科學家劃分地質年代的依據是______。(6)讀圖可知,地質歷史時期生物演化的特點是______,生物的出現對大氣成分的影響是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地震波在經過莫霍界面時,其傳播速度會明顯加快。圖示地震波大約在5千米處,波速開始明顯加快,故判斷該處莫霍界面應位于5千米位置處,A正確,B、C、D錯誤。故選A。2.答案:A解析: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17km,大陸地殼較厚,平均厚度約33千米,大洋地殼較薄;該地地殼薄,只有5千米,最可能位于太平洋,而其他三地位于陸地上,地殼較厚,地殼厚度應超過5千米,A正確,B、C、D錯誤。故選A。3.答案:B解析:縱波可以在固、液、氣三態介質中傳播,而橫波只能在固態介質中傳播,因此可以通過地震波的波速變化尋找儲油層,B正確。故選B。4.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特征。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為3941千米,大洋地殼比大陸地殼薄,一般為510千米,更容易被鉆穿,D正確;在海上鉆探還需研究鉆探船,成本不低,A錯誤;板塊邊界地殼活躍,內部較穩定,B錯誤;大洋與大陸的地幔厚度差異不大,C錯誤。故選D。5.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研究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意義。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夢想”號鉆探深度11000米,無法研究地球完整內部圈層,①錯誤;在地殼中鉆探可以研究油氣資源的分布情況,②正確;“夢想”號主要用于探測地殼與地幔,③錯誤;鉆探船可以通過對地下物質的采樣,幫助研究地球氣候的演化,④正確。綜上可知,D正確。故選D。6.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圖中22秒為地震橫波即將到達的倒計時時間,收到該信息時,所顯示的倒計時時間越短,說明當地距離震中越近,A正確;地震到達倒計時短,不能說明發生地震頻次的多少,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圖示中顯示該次地震震級為6.6級,BC錯誤;地震波速度與傳播介質有關,倒計時并不能說明地震波的速度變化,D錯誤。故選A。7.答案:A解析: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是逃生,遠離懸掛物,不乘坐電梯,是安全撤離的避震措施,A正確;一般發生火災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撤離,不是地震,B錯誤;一般發生洪災時向地勢較高的地方逃生,不是地震,C錯誤;發生地震時第一時間是撤離到空曠安全的地方,而不是前往窗前大聲呼救,D錯誤。故選A。8.答案:C解析:圖中的山體現的是巖石圈,水體現的水圈,樹體現了生物圈,云層體現了大氣圈,共體現了4個地球圈層。故選C。9.答案:C解析:圖中森林所屬圈層為生物圈,占據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上部,不單獨占有空間,滲透于其他圈層之中,C正確,D錯誤;大氣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A錯誤;水圈是連續而不規則的圈層,B錯誤。故選C。10.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由材料可知,山東德州市平原縣發生5.5級地震,震源深度10km,陸地地殼的平均厚度為33km左右,因此,震源處于地殼之中。圖中,①層為地殼,A正確;②層為地幔,B錯誤;③層為外核,C錯誤;④層為內核,D錯誤。故選A。11.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地震波特征。運用手機、電視等發布地震預警信息是因為地震波橫波比縱波傳播速度慢,破壞性大的橫波來臨前有一定的時間差,同時,電磁波比地震波傳播速度快得多,足以利用這一時間差進行大范圍預報,①④錯誤,②③正確,D正確,A、B、C錯誤。故選D。12.答案:B解析:讀圖可知,①圈層是地殼,②圈層是地幔,③圈層是外核,④圈層是內核。火山口噴發出的熾熱巖漿一般來源于上地幔的軟流層,對應的是②圈層,B正確,A、C、D錯誤。故選B。13.答案:A解析:據上題可知,③圈層是外核,最可能為液態,A正確;④圈層是內核,其溫度、壓力和密度都較大,B錯誤;②圈層是地幔,橫波可以通過,C錯誤;①圈層是地殼,其厚度海洋較陸地小,D錯誤。故選A。14.答案:D解析:火山灰在地球圈層中遷移的順序不是從火山灰的來源開始,而是從大氣圈開始的,火山灰漂浮在大氣圈中慢慢會沉積下來進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終沉積下來到巖石圈,故火山噴發的火山灰物質在地球圈層中遷移的順序是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D正確,A、B、C錯誤。故選D。15.答案:(1)共面性;近圓性;金;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2)①大氣:火星體積質量較小,大氣稀薄且大氣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缺乏供人類呼吸的氧氣。②液態水:溫度條件不適宜,沒有液態水。③溫度:火星表面晝夜溫差大,夜晚溫度偏低,不適合人類生存。(3)巖石圈改為地殼;(4)大氣圈;生物圈;巖石圈;水圈;(5)中生代;地層順序和巖石(化石)年齡;(6)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使氧氣在大氣中的含量增加(或改變了大氣組成成分);解析:(1)根據圖中信息可知,表中四顆行星統稱為類地行星,他們繞日公轉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圓性的運動特征。結合圖表信息可知,能夠體會到度日如年的是金星,其自轉周期達到了243天。地球由于其質量和體積適中,因此擁有了適宜的大氣層。(2)結合材料信息可知,火星質量和體積較小,因此大氣層較薄且大氣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缺少人類呼吸的氧氣。同時,火星上的水以冰的形式存在,說明溫度條件不適宜,沒有液態水存在。同時,火星表面由于大氣稀薄,晝夜溫差較大,夜晚溫度較低不適合人類在此生存。(3)結合圖中信息可知,莫霍界面之上為地殼,而不是巖石圈。(4)根據圖中信息可知,①可以形成降水到達③,因此①為大氣圈,③為巖石圈,④可以滲透到③,同時為②進行供水,因此④為水圈。②為①提供氧氣,因此②為生物圈。(5)結合圖中信息可知,甲位于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間,裸子植物較為繁盛,因此該時代為中生代。科學家劃分地質年代的依據是依靠地層和化石進行劃分。(6)結合圖中信息可知地質歷史時期生物演化的特點為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生物的出現,對大氣成分的影響,是使得大氣當中氧氣含量增加,改變了大氣的組成成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