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氣象災害某市(41.8N°,123.4°E)氣象臺2023年12月15日發布的一周天氣預報顯示,15日至21日,降溫明顯,同時還發布了道路結冰黃色預警信號:預計15日白天至夜間,本市多地區將出現道路結冰,對交通有影響。下表示意某市12月15日至12月21日天氣預報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日期 天氣現象 溫度(℃) 風向(方位) 風速(極)最低 最高12月15日 白天 多云轉陣雪 -18 -13 北 5-6,陣風7-8級夜間 多云有陣雪 北 4-5,陣風7級2月16日 白天 陣雪轉多云 -24 -13 西北 3-4夜間 多云轉晴 西北 3-412月17日 白天 睛 -24 -14 西南 3-4夜間 睛 東南 2-312月18日 白天 多云 -17 -10 東 2-3夜間 多云有陣雪 東北 2-312月19日 白天 多云 -27 -12 北 3-4夜間 睛 西北 2-312月20日 白天 睛 -26 -16 西北 3-4夜間 睛 西南 2-312月21日 白天 睛 -22 -15 西南 2-3夜間 睛 東南 2-31.某市本次出現的災害性天氣是( )A.寒潮 B.洪澇 C.沙塵暴 D.旱災2.與其他日數比,12月18日最低氣溫較高的原因是( )A.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 B.地面輻射增強C.大氣逆輻射增強 D.受暖氣團影響,升溫明顯3.該季節,下列說法可信的是( )A.巴西草原一片枯黃 B.北印度洋洋流呈順時針方向C.地中海沿岸河流進入汛期 D.索馬里半島附近漁業資源豐富“北上型”熱帶氣旋沿華東地區近海北上至30°N以北后,并沒有明顯的偏折,而是繼續向北移動,并穿過山東半島與朝鮮半島之間的黃海海域。當“北上型”熱帶氣旋中心與山東半島距離較遠時,給山東半島帶來最大降水;當“北上型”熱帶氣旋中心離山東半島最近時,降水量反而較小,即“先雨后風”。下圖示意“北上型”熱帶氣旋路徑。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北上型”熱帶氣旋的形成需要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 )A.位置偏北 B.位置偏南 C.位置偏西 D.位置偏東5.當“北上型”熱帶氣旋中心與山東半島距離較遠時,給山東半島帶來最大降水;當“北上型”熱帶氣旋中心離山東半島最近時,降水量反而較小,產生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風向 B.風速 C.溫度 D.氣壓6.“北上型”熱帶氣旋可能( )①緩解山東半島高溫酷暑狀況②降低黃海天然漁業產量③縮短渤海封凍期④增加長白山地質風險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我國旱災的發生范圍廣泛,很多地區會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災。據此回答下面小題。7.我國旱災的多發區主要有( )A.華北、西北、華南和西南地區 B.華北、華南、西南和江淮地區C.華北、東北、西南和江淮地區 D.華北、西南、東北和西北地區8.與華南地區相比,華北地區旱災發生較頻繁、影響較嚴重的原因主要有( )①年降水量少②降水變率小③經濟較發達④氣候較干燥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凍雨是大氣中過冷卻水滴降落過程中,與地面溫度低于0℃物體接觸后發生凍結的一種天氣現象。下圖示意凍雨天氣大氣垂直分層。2024年2月初,湖北省遭遇連續凍雨天氣,造成嚴重危害。據此完成下面小題。9.此次局部凍雨發生區域從高空到近地面的氣溫變化是( )A.冷一暖 B.暖一冷 C.冷一暖一冷 D.暖一冷一暖10.冬季我國凍雨發生的中心位置往往在貴州、湘西一帶。而此次凍雨發生的中心位置明顯偏北,其原因可能是( )A.冷、暖空氣勢均力敵 B.冷空氣異常偏強C.冷、暖空氣交匯頻繁 D.暖空氣異常偏強11.推測此次凍雨災害對湖北農業造成的影響可能為( )A.小麥播種時間推遲 B.蘋果采摘時間提前C.早稻育苗時間提前 D.油菜抽苔時間推遲2023年5月,我國廣西多地遭遇“倒夏寒”天氣。下表示意南寧市5月6日—12日天氣狀況。完成下面小題。日期 6日 7日 8日 9日 10日 11日 12日天氣 晴 多云 雨 陰/雨 雨 雨/陰 雨/陰最高氣溫(℃) 36 30 25 21 24 24 23最低氣溫(℃) 25 22 18 18 20 20 1812.此次“倒夏寒”天氣的成因可能是( )①太陽高度角小②暖空氣勢力較弱③云層遮擋陽光④冷空氣勢力較強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3.“倒夏寒”天氣對廣西地區的影響是( )A.交通運輸受阻中斷 B.柑橘開花時間延遲C.油菜作物遭受凍害 D.水稻可能減產減收1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雪面雨即地面有積雪覆蓋的同時有降雨出現,發生時會對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造成一定影響。東北北部地區雪面雨主要發生在春季(3、4月)和秋季(9、10月),長白山南部地區雪面雨出現的日數最多。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雪面雨的發生和發展處于不斷變化中。下圖示意1968—2019年東北北部地區年均雪面雨日數分布。(1)簡述東北雪面雨的發生對農牧業的危害。(2)長白山南部成為東北北部雪面雨日數高值區的原因。(3)隨著未來氣候的變化,推測東北地區雪面雨日數空間變化的趨勢及原因。15.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海南省的行政區域包括海南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材料一 在海南省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及到的海洋事務內容有海洋旅游、遠海漁業、推動深海平臺建設、海洋生態保護、海洋環境整改、深海養殖等內容。海洋產業產值占海南省GDP的比重接近三分之一。材料二 2021年10月13日下午15:40,臺風“圓規”從海南島東部沿岸地區登陸,7小時后從該島西南沿海地區離島后繼續向西運行。材料三 熱帶云霧林是指在潮濕的熱帶地區經常被云霧掩蓋的森林。這種森林雖然植株矮小,樹干彎曲,但生物多樣性豐富,特有物種多。熱帶云霧林的樹皮薄,植被覆蓋率高且結構復雜,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覆蓋樹冠、樹干和地面。中國的熱帶云霧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島的部分山峰,海拔在1300—1700米的位置。這里的熱帶云霧林很少發生林火,但在臺風、強對流等極端天氣的影響下,林火的發生概率會增加,并對當地的生態系統產生極強的破壞性。目前我國對熱帶云霧林的研究較少,掌握的信息也比較少。材料四 圖1為海南島簡圖,表1為臺風“圓規”登陸、離陸信息,表2為海南省產值比重與就業人口比重。圖2為海南省云霧林生態系統分布圖。表1:臺風“圓規”登陸、離陸信息風速 氣壓值 氣旋強度登陸點 33米/秒 970百帕 臺風離陸點 20米/秒 990百帕 熱帶風暴表2:海南省產值比重與就業人口比重(單位:%)2000年 2010年 2020年產值 就業人口 產值 就業人口 產值 就業人口第一產業 36.4 60.8 25.8 50.4 20.5 31.5第二產業 19.7 9.4 26.2 11.9 19.1 11.5第三產業 43.9 29.8 48.0 37.7 60.4 57.0(1)簡要概括臺風“圓規”登陸海南島后發生的變化,并分析導致其變化的原因。(2)試分析海南省產業結構調整對該省城市化進程的影響。(3)簡述在臺風、強對流等極端天氣的影響下,林火的發生概率增加的原因。并分析林火會對云霧林生態系統產生極強破壞性的原因。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根據表中信息和圖文材料可知,此災害天氣為寒潮,故選A。2.答案:C解析:12月18日的天氣為多云轉陣雪,夜間大氣逆輻射作用增強,氣溫較高。故選C。3.答案:C解析:該季節為北半球夏季,巴西高原正為夏季,A錯;北半球冬季,北印度洋洋流為逆時針,B錯;索馬里半島夏季是漁業資源豐富時,D錯;地中海沿岸冬季正值雨季,故選C。4.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北上型”熱帶氣旋沿華東地區近海北上至30°N以北后,并沒有明顯的偏折,而是繼續向北移動,并穿過山東半島與朝鮮半島之間的黃海海域。熱帶氣旋形成與副熱帶高氣壓帶有關,副熱帶高氣壓帶位置和內部氣流的流向可以影響熱帶氣旋的生成和走向。該氣旋整體從海洋運動到陸地之上,說明沿海地區受副高實力較弱,熱帶氣旋會沿著副高邊緣的氣流走向移動,因此推測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偏東,對熱帶氣旋影響較小,形成北上型氣旋,D正確,排除ABC。故選D。5.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北半球的熱帶氣旋呈現逆時針旋轉,距離山東半島較遠時,熱帶氣旋位于海洋地區,山東半島受偏南風的影響,風將海洋上的濕潤水汽帶至陸地之上,形成較大降水,距離山東半島較近時,山東半島受熱帶氣旋形成的風為偏北風為主,風攜帶水汽量減少,因此降水量較少,因此,產生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在于風向發生改變,攜帶海洋水汽的能力改變,A正確;風速,溫度和氣壓對其影響較小,排除BCD,故選A。6.答案:B解析:結合材料信息可知,北上型的熱帶氣旋,可以給山東半島帶來風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山東半島高溫酷暑的狀況,但同時也會使得東北地區降水增加,增加長白山的地質風險,①④正確;熱帶氣旋帶來風雨,使海底攪動海底營養物質上泛,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黃海漁業產量,排除②;熱帶氣旋主要形成于夏秋季節,對于封凍期影響較小,排除③。故選B。7.答案:B解析:縮小設問切口,進一步設問我國旱災的多發區。在我國東部季風區,東北地區由于緯度髙,蒸發較弱,旱災發生頻率相對較低;我國的西北地區雖然降水量少,氣候干燥,但由于人口稀少、經濟相對落后,干旱的影響也相對較小。正確答案為B。8.答案:C解析:基于比較性思維,進一步縮小設問的切口,設問與華南地區比較,華北地區旱災多發、影響嚴重的原因,突出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素養。與華南地區相比,華北地區年降水量較少,且降水的變率(降水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較大,氣候較干燥;華南地區和華北地區經濟都較發達,故不是主要原因。正確答案為C。9.答案:C解析:凍雨是指低于0℃的雨滴在溫度略低于0℃的空氣中能夠保持過冷狀態,其外觀與一般雨滴相同,當它落到溫度為0℃以下的物體上時,立刻凍結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層,因此,凍雨發生區域高空溫度和近地面溫度低于0℃,半空溫度高于0℃,從高空到近地面的氣溫變化是冷暖冷,C正確,ABD錯誤。所以選C。10.答案:D解析:冷暖空氣勢均力敵,凍雨發生的中心位置應該在貴州、湘西一帶,A錯誤;冷空氣異常偏強,凍雨發生的中心位置應該偏南,B錯誤;冷暖空氣交匯頻繁對于凍雨發生的中心位置影響較小,C錯誤;暖空氣異常偏強,凍雨發生的中心位置偏北,D正確。所以選D。11.答案:D解析:湖北主要種植水稻,小麥種植面積較小,A錯誤;蘋果為溫帶水果,主要在我國山東、陜西、河南、甘肅等地,湖北蘋果種植面積較小,B錯誤;凍雨發生,會導致熱量條件變差,早稻育苗時間推遲,油菜抽苔時間推遲,C錯誤,D正確。所以選D。12.答案:B解析:由上表可知,從5月7號開始該地進入陰雨天氣,氣溫大幅下降,產生“倒夏寒”天氣,由此,可以推斷出氣溫降低的原因是云層遮擋陽光,削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使得地面溫度降低,③正確;再者,冷鋒過境,受冷氣團控制,冷空氣勢力較強,產生降溫,②錯誤,④正確;此時太陽直射點北移,太陽高度角較大,①錯誤。綜上所述,①②錯誤,③④正確。故選B。13.答案:D解析:交通運輸受阻斷一般是大雪或凍雨導致,A錯誤;2-3月為廣西地區柑橘開花時間,B錯誤;油菜作物遭受凍害,一般為寒潮所帶來的影響,此階段降溫幅度小,C錯誤;5-6月為廣西晚稻的播種季節,此時出現大規模降溫,會影響作物的生長,水稻可能減產減收,D正確。故選D。14.答案:(1)降雨和積雪融水形成雨雪混合洪水,影響農業種植;雪面雨導致雨雪凍結在地表,影響農作物生長和牲畜覓食以及人類生產活動;雪面雨加快春季積雪消融速度,地表缺少積雪覆蓋,地溫較低,影響種植期作物生長。(2)長白山南部的緯度仍較高,氣溫低,有積雪條件;長白山南部位于東北北部較低緯度地區,有積雪覆蓋期間氣溫較該地北部地區高,有降水條件;距離海洋近,受海洋影響,水汽充足;受季風影響,迎風坡降水較多。(3)趨勢:雪面雨南界向較高緯度移動;雪面雨逐漸向高海拔發展;雪面雨日數減少。原因:全球變暖導致低緯地區積雪初日推遲、終日提前,積雪日數減少,甚至消失,南界北移;全球變暖導致低海拔地區增溫明顯,積雪日數減少,較高海拔地區變暖使雪轉雨的可能性增加。解析:(1)本題考查東北雪面雨的發生對農牧業的危害,主要從雪面雨對農業和牧業的危害進行敘述。對農業的影響主要從雨雪混合對農業生產造成的負面影響,以及低溫對農作物生長造成的負面影響考慮,對牧業的影響主要從雪雨影響牲畜覓食方面考慮。具體答案為降雨和積雪融水形成雨雪混合洪水,影響農業種植;雪面雨導致雨雪凍結在地表,影響農作物生長和牲畜覓食以及人類生產活動;雪面雨加快春季積雪消融速度,地表缺少積雪覆蓋,地溫較低,影響種植期作物生長。(2)本題考查長白山南部成為東北北部雪面雨日數高值區的原因,需要從長白山南部積雪覆蓋影響因素、積雪期降水日數方面進行分析。積雪覆蓋的影響從氣溫低、積雪不融化分析,長白山南部緯度仍較高,氣溫低,有積雪條件;有積雪覆蓋期間降水日數多,從該時期降水豐富角度分析,長白山南部位于東北北部較低緯度地區,有積雪覆蓋期間氣溫較該地北部地區高,有降水條件;距離海洋近,受海洋影響,水汽充足;受季風影響,迎風坡降水較多。(3)受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影響,氣溫逐漸升高,從雪面雨水平空間分布來看,雪面雨南界向北移動,全球變暖導致低緯地區積雪初日推遲、終日提前,積雪日數減少,雪面雨日數將減少;從雪面雨垂直分布看,隨著氣溫持續升高,雪面雨出現向高海拔發展;全球變暖導致低海拔地區增溫明顯,積雪日數減少,較高海拔地區變暖使雪轉雨的可能性增加。15.答案:(1)臺風登陸后風速減小、氣壓升高、強度降低;臺風移動路徑經過中部山地,受下墊面阻擋作用影響顯著;臺風登陸后水汽補充減少,勢力減弱。(2)海南省第一產業比重持續降低,就業人口比重也同步降低,為城市化發展提供大量剩余勞動力;第二產業比重先升后降,就業人口小幅上升,吸收少量剩余勞動力;第三產業比重大幅上升,吸收大量就業人口,對該省城市化進程貢獻率最大;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為農業用地轉變為城市用地提供條件,推動城市化進程;產業結構的升級促進經濟增長,從而帶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等。(3)臺風、強對流等天氣摧毀林木,導致枯枝落葉增加,可燃物變多;強對流天氣常伴隨雷暴,雷擊易引發林火。云林系統組成和結構復雜(云林系統物種多樣),一旦破壞,恢復難度大;樹皮較薄,林火致死率高;林火導致林間空隙出現,局地光照增強,不利于云林生長。解析:(1)臺風移動路徑經過中部山地,臺風發生變性,受下墊面阻擋作用影響顯著,臺風登陸后,受地形阻擋,摩擦力增大,風速逐漸減小;陸地水汽較少,臺風水汽減少,勢力減弱,氣壓升高,降水減少。(2)根據所學知識城市化的標志為城市數量增多,規模擴大,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上升;根據表格第一產業就業人口減少,比重持續降低,就業人口比重也同步降低,為城市化發展提供大量剩余勞動力,第二產業就業人口略有上升,吸收少量剩余勞動力,第三產業就業人口大幅度上升,吸收大量就業人口,第一產業勞動力轉化為第二、三產業勞動力,城鎮人口增加,促進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第一產業產值下降,產業規模縮小,農業用地減少,城市規模擴大提供用地,推動城市化進程;第三產業產值大幅上升,產業結構的升級,促進經濟的發展,帶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3)強對流天氣主要包括雷暴、強對流雨、颮線等等。其中的雷暴可能會增加云林的火源;臺風和颮線等強對流天氣容易帶來狂風暴雨導致樹木倒伏或者死亡,增加了可燃物,提高了林火發生的概率。由材料可知,云林組成與結構復雜,生物多樣性高,并且含有一些特殊物種,生態較為脆弱,一旦被破壞,不易恢復;同時因為該云林的樹皮較薄,抗火能力差,一旦起火,極易死亡,苔蘚植物和蕨類覆蓋樹冠有利于云霧的形成,一旦起火,林間空隙增加,截留水汽能力降低,空氣濕度變小,不利于植被的生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