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高考模擬原創下水作文之20【含審題、立意】于存在與缺席間探尋時代精神【原題呈現:南京市七校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中聯合考試】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古語常說,三思而后行,謀定而后動;但也有人說,費盡思量的人,往往沒有行動力。以上材料引發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 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審題】這是一道材料作文題,以分號為界,前句肯定“三思”“謀定”對行動的先導作用,后句表達了過度思考反而不利于行動。考生可以思為重點,談怎樣思才能有益于行:不可不思,不可過思,思之有度,才能有益于行。我們要不草率,不盲動,深入而周全的規劃,仔細而審慎的分析,不打無準備之仗,這樣的思方能成為行動的先導和動力。對未知過多的憂慮,對過去過多的糾結,對困難過多的恐懼,對現狀無益的空想,這樣的思只會讓人焦慮內耗、徘徊延宕、畏縮不前,徹底淪為行動上的矮子。所以,我們應當思之有道,思之有度,以思促行。考生亦可以談篤行勝過多思:多思固然是行之始,可篤行才是思之成。慎思明辨當然好,但是奮楫方絕滄海,篤行才至遠方。行動比多思更重要。考生還可談深思與果行的結合。思要深慎,行要果決。少了深思,行往往莽撞;少了果行,思便淪為空想。深思果行,思定立行,方為上策。綜上,本題談“思”和“行”之間的思辨,重點是如何“思”與“行”:不能全盤否定“多思”,亦不能因“思”忽略“行”。【立意】思之有度,以思促行篤行勝過多思思要深慎,行要果決深思果行,方為上策【編者原創】思行合一方為至善“三思而后行,謀定而后動”,這是古訓,強調行動前深入思考謀劃的重要性;“費盡思量的人,往往沒有行動力”,亦有其理,指出過度思量可能導致行動的滯后與缺失。于我觀之,思與行并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思行合一方為至善。思考是行動的先導,如燈塔之于航船,為行動指引方向。“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孫子以“廟算”喻思考謀劃在戰爭中的關鍵作用。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時的深度思考與戰略規劃,為其日后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奠定了堅實基礎。倘若沒有事前對局勢的洞察、對戰略的精心構思,僅憑一腔熱血與盲目沖動,行動便可能如無舵之舟,漂泊不定,甚至觸礁沉沒。深入思考能讓我們明晰目標、預見困難、規劃路徑,從而使行動更具針對性與有效性。然而,思考若脫離行動,便成空中樓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味地沉浸于思考,在理論的漩渦里打轉,只會陷入“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的困境。戰國時期的趙括,熟讀兵書,談起兵法來頭頭是道,可真正到了戰場上,卻因缺乏實戰經驗,不能將所學靈活運用,終致兵敗長平,趙國元氣大傷。“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即使思考得再周全,若不付諸行動,一切都只是虛幻的泡影,所有的設想與規劃都只能停留在紙面上,無法轉化為實際的成果與價值。在現實生活中,思行脫節的現象屢見不鮮。許多人懷揣著美好的夢想,在腦海中勾勒出無數成功的藍圖,卻因害怕失敗、畏懼困難,始終邁不出行動的第一步。他們在猶豫與徘徊中,錯過了一次又一次機遇,徒留滿心的遺憾與悔恨。又有一些人,做事僅憑一時沖動,不做任何思考與規劃,盲目地行動,結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南轅北轍,與目標漸行漸遠。這些都警示我們,只有將思考與行動緊密結合,才能避免陷入此類困境。如何做到思行合一呢?首先,我們要培養深度思考的能力,在行動前對事物進行全面、客觀、深入的分析,權衡利弊得失,制定合理的計劃與策略。但思考不可過度,要避免陷入猶豫不決的泥沼。一旦思考成熟,就要果斷地付諸行動,在行動過程中,保持敏銳的洞察力,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策略與方法,做到靈活應變。同時,我們還要勇于實踐,在實踐中積累經驗,不斷提升思考與行動的能力,實現二者的良性循環與相互促進。思與行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讓我們以思考為筆,以行動為墨,在人生的畫卷上繪出絢麗多彩的篇章;以思考為帆,以行動為槳,在時代的浪潮中駛向成功的彼岸。唯有思行合一,我們才能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篤定前行,創造出屬于自己的輝煌人生,為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貢獻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